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最新成果

—— 習近賓士國理政思想的要義及特徵

2017-06-30 宣講家網

郝立新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核心提示:習近賓士國理政思想內容豐富,涉及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黨建等各個領域。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發展的嶄新階段和最新成果,推進了21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發展,續寫了馬克思主義民族化、時代化、大眾化的新篇章。

今天,我要談的主題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最新成果」。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界定是比較清楚的,那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也就是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的時候提出,要「不斷實現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良性互動,在這種統一和互動中發展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這兩個詞,一個是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一個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內涵有所區別,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既包括國內的,也包括世界範圍內的,這個涵蓋面是有時間的界定。那麼,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在時間上範圍寬一點,也包括了上個世紀後10年。另外,中國馬克思主義有很強的民族特點,有地理區域。現在把這兩個詞並起來使用。習總書記在2016年5月17日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2016年12月7日到8日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都提到了21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所以,我把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放在這麼一個框架里來談,今天重點講一下我的體會,有可能講得不是很全面,有的概括也不是很準確,但我儘力所為談談自己的一些理解和學習體會。

一、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創新的基本特徵

什麼是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我們做一個簡短的概括,習近賓士國理政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最新成果,內容豐富,涉及到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黨建等各個方面,初步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習近平同志的治國理政思想有一些特點,大的方面來講是,把握時代特點,面向中國問題,總結實踐經驗,破解理論難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我們一大理論創新成果,這些創新具有哪些基本特徵?它的基本特徵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講,但是我想至少包括了以下四個方面的特徵。

第一個特徵是,以時代為坐標的問題導向。時代有縱向、有橫向。縱向就是歷史,總書記講到中華民族歷史,那就是上下五千年;講到社會主義歷史就是上下五百年,從空想社會主義到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科學社會主義,列寧又通過十月革命開闢了無產階級革命的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又在中國實踐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科學社會主義的主張和理想。橫向就是世界。我們通常用兩個比較學術的詞語來形容,一個是共時性,一個是歷時性。橫縱兩條線構築了一個坐標,看問題就要放在這個坐標下來看,這就是問題導向。所以,習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70多年鬥爭史,中國共產黨90多年奮鬥史,中華人民共和國60多年發展史,改革開放30多年探索史,這些歷史一脈相承,不可割裂。他有非常強烈的歷史意識,而歷史意識是跟問題連在一起的,不是空的。

第二個特徵是,以實踐為基礎的創新思維。這個創新是有規律的,我們講始於問題、基於實踐,創新首先要從問題開始,要從實踐中尋求動力。所以,習總書記講,不斷實現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良性互動,在這種統一和互動中發展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這裡提到兩個創新,理論創新是以實踐創新為基礎的,我們有這麼多改革的經驗,才會有這套理論。

第三個特徵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習總書記說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他還指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首先要解決真懂真信的問題,核心要解決好為什麼人的問題,最終要落實到怎麼用上來。

第四個特徵,以民族為特色(或者以中國為特色)的話語體系。習總書記的講話可讀性強,在語言風格上體現了一個民族特色,很接地氣,也很尊重傳統文化,引用的古語、經典故事也很多。當然,有民族特色的話語體系,應該包括思想體系,不簡單是一種表達,還應該內含一種思想,這是我們學術話語體系、理論話語體系應該延伸到的方面。

關於問題導向和創新意識,習總書記說:「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點。問題是創新的起點,也是創新的動力源。」博士生寫論文、碩士生寫論文,我們經常講你要解決什麼問題,不要像寫教材,說一些知識給別人聽,而是要解決什麼學術問題、理論問題、實踐問題,要有解決問題的意識。所以,習總書記講創新的起點、創新的動力都來自於問題。他說:「只有聆聽時代的聲音,回應時代的呼喚,認真研究解決重大而緊迫的問題,才能真正把握住歷史脈絡、找到發展規律、推動理論創新。」另外,他特彆強調哲學社會科學要「體現原創性、時代性」,原創也是與時代連在一起的,不要「炒剩飯」。「理論思維的起點決定著理論創新的結果」,這個起點就是問題起點、時代起點。

這個時代中存在哪些問題?我們列舉幾個。第一,全球化。我們過去講,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有有利的一面,有不利的一面,我們要有所為、有所不為。這些話都是對的。2017年1月20日,特朗普就任講話里強調出「美國優先」。「美國優先」的潛台詞是什麼?意味著過去美國遭到了全球化的損害。你看,全球化是由美國來導引的,他們制定了資本主義在全球的拓展、擴展、流動的規則。但是很有意思的是,中國在這個「快車」里掌握了先機,採用了正確策略,順應了歷史變化的潮流。所以,中國在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全球化帶來很多的問題值得我們思考。那麼,在下一步的全球化中,我們怎麼去迎接新的挑戰,怎麼去避免一些問題,又怎樣抓住一些機會,非常值得我們深思。

第二,市場化。從改革開放開始,市場和計劃結合,走到了今天,以至於西方學者認為中國在經濟上搞資本主義。我們怎麼來回答?我覺得還是要用那個著名的判斷:我們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我們走的是什麼路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道路書本上沒有,其他國家也沒有現成的經驗,這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自己選擇、探索出來的一條獨特的道路、成功的道路。市場化給我們帶來的挑戰是多方面的,大量的「怎麼管」「怎麼導」「怎麼用」是我們思考的課題。

第三,社會主義改革與發展實踐推進中的問題。

第四,社會主義實踐的整體性、複雜性。

時代面臨的挑戰,具體來說,我覺得有這麼三個「三」。

第一個「三」是社會有三態:經濟新常態、政治新生態、文化新樣態。經濟新常態,大家都感受到了。我們講新常態,指的就是經濟新常態,有的同志將其泛化,什麼黨建新常態、生活新常態、服裝新常態、睡覺新常態,這是濫用。經濟新常態有三個重要的方面:一個是速度的換檔;一個是結構的調整;再一個是動力的改變。政治新生態,包括我們前面講到的一系列的政治理念,以及反腐、從嚴治黨,這都是政治新生態,對不符合要求的政治環境進行改變,創造出一種適合健康的政治生活的新生態。文化新樣態,文化的「三交」——交流、交融、交鋒,現在我們通常講國內國外的人文交流、文化交流、思想交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思想激蕩、碰撞非常多,價值觀念的PK和互相影響也很多。交流是必然的,交融也是必然的,但文化的發展有自覺性、盲目性,我們要自覺地對待它,在交流中有交融,好的東西會結合在一起,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壞的東西也有可能會互相影響。在交融中要注意有交鋒,交鋒就是對立、鬥爭,有文化安全問題。所以,我們既在交融中看到交鋒,在交鋒中也要看到有交融的方面,這兩者是辯證統一的,不要截然對立起來,不要一講對立就不講學習借鑒了,或者一講借鑒學習又不講交鋒了,這都是不對的。

第二個「三」是在全球範圍內有三大共識。我簡單講一講,這是西方學者提出來的觀念,供參考。一個共識是生態危機共識。還有一個就是放任資本主義的後果,這個可能有爭論但也越來越成為共識的共識,即:資本主義具有自發性、放任性,如果我們放任它,不加控制、不加節制,會帶來非常嚴重的後果,包括生態危機的後果,以及社會的不公正、不穩定的問題。第三個共識是現代性之死。這是後現代主義話語中的一種表達。它認為,現代工業文明有兩大缺憾,第一個缺憾是製造了人和自然的對立,第二個是製造了人和人之間關係的疏遠,所以建議用後現代文明來取代現代文明。後現代文明主張把人和自然統一起來,把人與人的關係和諧建立起來。當然,這個話是有道理的,但看你怎麼開藥方、怎麼診斷,病根在哪裡,藥方在哪裡,這也是需要我們去研究的。但是,從提出問題的角度來說,對我們是有啟發的。

第三個「三」是發展中的三大陷阱。一是「中等收入陷阱」,二是修昔底德陷阱,三是塔西佗陷阱。「中等收入陷阱」的提法是來自世界銀行《東亞經濟發展報告(2006)》,主要是概括了東亞、南美一些國家發展的情況,指出一些國家發展進入中等收入水平後,就會陷入困境,徘徊在這個收入水平難以突破,並積累大量的社會矛盾。這個問題在哪裡?比如說中國用30多年的時間,在經濟發展速度和總量上,創造了人家上百年才能夠創造出來的成果。高度壓縮的時間,並沒有給我們留下很富裕的時間來健全化解、疏解社會矛盾的體制機制。那要怎麼辦?我們國家開出的藥方是綜合改革,要深化改革。現在是改革的攻堅期,一些困難的硬骨頭都留到了現在,改起來很難,但也要改,要迎頭而上。破解「中等收入陷阱」,必須深化改革。第二個陷阱是修昔底德陷阱。這是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提出的一個觀點。他以古希臘伯羅奔尼撒戰爭27年的歷史說明一個道理:新興國家向守成的大國或者國家挑戰勢必發生戰爭,其結果勢必導致兩敗俱傷。這也被國際政治稱為「鐵律」。習總書記認為修昔底德陷阱並非「鐵律」,它是可以超越的、克服的。他說要防止三人成虎,也不疑鄰盜斧。2017年習近平主席訪美時說:「我們有一千條理由把中美關係搞好,沒有一條理由把中美關係搞壞。」他說的意思也就是說明中美關係的重要性。我們也別拿這個話放在這裡講、那裡講,脫離了具體情景,這個話容易變味。要克服修昔底德陷阱怎麼辦?我們國家開出的藥方是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所以我們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第三個是塔西佗陷阱。這是習總書記在蘭考縣參加並指導縣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上提出的。塔西佗是古羅馬歷史學家,他認為公權機構如果喪失了公信力,那麼無論你說真話還是說假話,別人都不聽你的。這就是說要取信於民,要克服信任危機。所以通過這些典故、這些比喻,說明我們現在面臨的挑戰是很嚴重的,需要去克服的。

再有,制約我們國家發展的瓶頸。首先是貧困。2015年我國有7000萬貧困人口,其中貴州省有600萬貧困人口,是全國貧困人口最多的省份。但是我們要充分看到,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這麼一個大國,接近10億人口擺脫了貧困,這是對人類的巨大貢獻。同時我們又承擔了一個義務,要徹底消滅貧困現象,難度非常非常大,但它就是一個現實,所以我們現在推行五大發展理念,講來講去還是發展,不發展不行,但簡單的發展也不行。第二個瓶頸是污染。這是一個大問題。第三是創新。這是我們的動力。

在這些問題和挑戰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我們要放在這樣一個背景下面去看這些思想、看這些理論、看這些戰略。

二、習近賓士國理政思想的歷史定位、核心要義與邏輯主線

習近平總書記的治國理政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新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發展的嶄新階段和最新成果。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刻分析了當今中國和世界面臨的情勢和挑戰,全面總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進一步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規律和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建設的規律,指明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路徑,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從而推進了21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發展,續寫了馬克思主義民族化、時代化、大眾化的新篇章。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治國理政思想是立足中國實踐、回答中國問題、闡明中國道路的中國理論。它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為奮鬥目標,以實現人民幸福為價值取向,以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文化自信為精神基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價值理念,堅持「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五大發展理念。

在這個要義統攝下,有12個方面的內容。首先,「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實現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第二,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第三,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這「四個全面」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一個總目標,深化改革是動力源泉,依法治國是法治保障,全面從嚴治黨是政治保證。第四,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第五,主動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第六,民主政治建設,建立政治新生態,反腐倡廉。第七,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第八,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第九,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第十,全面推進國防和軍隊建設。第十一,構建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第十二,關於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從邏輯上來分析的話,治國理政思想體現了歷史邏輯、實踐邏輯和理論邏輯的高度統一。歷史邏輯主要是講思想有一個歷史的進程,有一個歷史的積累,不是一蹴而就的,體現了歷史既連續又超越的特點。實踐邏輯在於這個理論不是概念的自我演繹,不是概念的自我生成,實際上反映了實踐的規律(這裡的邏輯可以理解為規律)。理論邏輯,就是它自身的結構,講的是理論自己的內在聯繫。

那麼回過頭來看,這個主線究竟是什麼?按照中央有關文件,我們可以這麼概括: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是治國理政思想的主線。這條主線像一條紅線一樣貫穿整個治國理政思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我們維護的是這個制度,走的是這個道路,堅持的是這個理論。我們緊緊盯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個目標,這是我們的一個理想,而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再往前一步,那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是單方面的復興,而是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的偉大復興。

關於習近賓士國理政思想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主線,我們再展開一下:以世界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國革命和建設發展史特別是新中國發展史等歷史長河為背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為前提,以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為依據,以人民群眾歷史主體為力量,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理論基礎,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目標、任務、道路、戰略和基本理念,回答了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等關乎國家和民族命運的重大問題。所以,通篇貫穿的是怎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麼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怎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主線。

我們再從結構的角度對治國理政思想進行梳理。這個理論的體系很嚴整,由抽象到具體,由基本方法、基本理念到具體的戰略、策略,由目標到路徑,由社會整體到社會的各個領域。

我們從大的方面來看,可以看出有這麼幾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哲學方法。習總書記非常講究方法。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有兩次學了哲學,一次是學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一次學辯證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中,時時體現出五種思維(有的講六種思維),大體上就是歷史思維、辯證思維、戰略思維、底線思維、創新思維等第二個層次是價值目標。像中國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高人民的幸福感等,這些都是價值目標。第三是戰略思想。治國理政有一個總體的戰略布局。第四是發展理念。發展理念比戰略思想在理論上低一層次,由戰略思想來統攝又體現戰略思想的路徑。第五是經濟思想,要發展中國特色政治經濟學。第六是政治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不是資本主義,也不是空想社會主義,而是科學社會主義。然後是黨建思想、社會建設和國家治理思想、文化建設思想、生態思想、國防與軍隊建設思想以及外交思想。總共12個方面。從結構上來看,從抽象到具體。這是習總書記治國理政思想的全貌。

三、關於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進一步解讀

關於對「四個全面」的把握,我覺得從思想上注意它的三個邏輯,就是前面講的理論有三個邏輯。一個邏輯是思想形成的歷史邏輯,找到它的歷史脈絡,把握歷史規律。另外,理論自身有理論邏輯,比如主題、前提、具體思想的闡發以及各個方面的相互關聯。還有一個邏輯是實踐邏輯,社會發展所反映、所揭示的客觀規律是在社會實踐中形成並體現出來的,這些實踐中的規律也叫實踐邏輯。

在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中,我們要注意到「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有一個逐步提出和成型的過程。比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黨的十七大重申這一奮鬥目標,並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改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黨的十八大則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在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到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起草體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這『三個全面』的邏輯聯繫」。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調研時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主動把握和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邁上新台階。」加上了全面從嚴治黨,概括出「四個全面」。

在理論邏輯上,「四個全面」,一個是總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深化改革、依法治國、從嚴治黨都是實現這個總目標的三個戰略舉措,涉及到總目標,涉及到動力源泉、涉及到法治保障和政治保證等,彼此有內在的聯繫。同時,每一個「全面」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都貫穿了規律意識、問題意識。

而新的發展理念體現了一種發展觀。什麼叫發展觀?就是關於社會發展問題的觀點,說得更具體一點也可以表達為關於社會發展的規律的觀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觀的形成有一個過程。有人形象地說,我們的發展觀經歷了三個版本,1.0版、2.0版、3.0版。1.0版是鄧小平同志提出的「發展是硬道理」。怎麼發展?我們剛剛改革開放,要向前發展,當時把效率作為優先的方面來看,提出「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口號。當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發展的兩個輪子,一個是效率,一個是公平,如果平衡被打破,這個社會就要翻船。如果效率問題解決不好,就沒有供應的能力,十幾億人都養不活、養不好,怎麼辦;如果公平問題解決不好,這個社會也難以穩定。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在一定範圍內,符合當時的歷史判斷,但如果把這句話作片面理解,老是把效率放在前面,老是不注意公平的話,那就要出問題。所以,我們及時調整發展的一些原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注意到生產力和文化,科學發展觀注意到協調、持續等發展,也表達了在發展基礎上,要更注意社會的協調性。到了五大發展理念,在更新的歷史條件下,回答了新的問題。

五大發展理念究竟新在哪裡?我認為就是五個方面。一是凸顯了戰略意識。五大發展理念是對著「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來講的,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發展。如何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深化改革、從嚴治黨、依法治國,都要落實在五大發展理念上。二是凸顯破題意識。每一個發展理念都對應了一個短板,對應一個問題。三是凸顯整體意識。社會的整體性、複雜性決定了發展理念的整體性、複雜性。比如,協調發展講求整體性,講到內部的發展、外部的發展、橫向的發展、縱向的發展。四是凸顯底線意識。這是很複雜的問題。習總書記說我們是辯證唯物主義者,既要堅持發展的底線,又要堅持生態的底線。他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五是凸顯了公正意識。這也是社會主義的一種非常有特色的理念,要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的發展過程中有更好的獲得感。

最後,我們簡單重溫一下習總書記的兩個重要講話。一個是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在講到如何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時,習總書記說,首先要解決真懂真信的問題;其次核心要解決好為什麼人的問題;最終要落實到怎麼用上來。另外,在發展馬克思主義方面,他說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本來是什麼?一個本來是馬克思主義,這是我們的看家本領,這是經過實踐檢驗的。的的確確,這個理論從西歐到了俄國,從俄國到了中國,在中國走過幾十年,中國化了。還有一個本來就是中國傳統文化。這是我們的根,不要崇洋媚外,要有文化的自信。吸收外來,就是面向世界。還有一個面向未來,就是要有前瞻性,重視基礎,等等。在講到如何堅持問題導向的時候,習總書記說有「四看」:既向內看、深入研究關係國計民生的重大課題,又向外看、積極探索關係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既向前看、準確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趨勢,又向後看、善於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

另一個重要講話是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在這篇講話中,習總書記有幾個非常重要的判斷。第一,辦好我們的高校,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習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也講到,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誌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第二個判斷是必須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第三,他提出遵循「三個規律」: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學生成長規律。第四是「四個服務」: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第五,「四個堅持不懈」,堅持不懈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堅持不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不懈促進高校和諧穩定,堅持不懈培育優良校風和學風。第六,「四個統一」,這是對老師講的: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一,堅持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堅持學術自由和學術規範相統一。

以上理解不全面、不對的地方,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2018年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看城市群發展方向
古代文字之辨證的發展
中國人之生死企盼與現代殯葬業發展的思考
綜藝報:娛樂節目發展趨勢:人文、「辛聞」領航
windows10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TAG:中國 | 馬克思主義 | 發展 | 當代中國 | 主義 | 馬克思 | 當代 | 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