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經絡通暢嗎
養生之道網導讀:經絡暢通,人的身體運行才會更順暢,更健康。如何知道自己的經絡通不通暢呢?一個人的經絡是否通暢,可用以下幾種方法進行檢查。
搓八髎腳會發熱
如果想重點測試一下督脈及膀胱經的情況,就要通過搓八髎來進行檢測了。所謂八髎 ,是八個穴位的統稱,即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分布在左右兩條膀胱經上,分別在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骶後孔中。
很多從來沒有做過按摩的人,經絡大體都不通,不僅表現在壓股動脈沒有過血的感覺,還表現在搓八髎也沒有腳熱的感覺,大部分人只有屁股熱,稍好一點的膝蓋能熱,最好的才是腳能熱。搓八髎的方法是用手掌快速在八髎處摩擦。
身上的肉捏著不感覺痛
檢驗經絡是否通暢的最簡便方法,就是捏一下自己身上的肉,感覺是否痛,尤其是胳膊外側的三焦經和小腸經的位置或是大腿上的肉,可明顯地感覺出來,如果感覺又硬又痛,說明經絡不通。
有明顯的過血現象
很多人可能有過這樣的感受,即用一隻手緊攥住另一隻手的手腕,過了1分鐘左右會看到被攥住手腕的手掌逐漸從紅色變成白色,而當突然鬆開的時候,會感覺一股熱流一直衝到了手指尖,同時手掌也會從白色變成紅色,這種現象稱為過血。有過血現象說明經絡是通暢的。
對於手掌而言,很容易了解過血現象,但怎樣知道下肢是否過血呢?那就讓別人幫忙,壓住股動脈(仰卧位,用手指稍微用力按壓腹股溝,能感覺到有一個地方有跳動感,就像摸手上的脈搏一樣),大約1分鐘左右的時間,猛然鬆開手,若血能衝到腳趾尖,且過血的感覺呈圓桶狀,前後腿一起過,說明經絡暢通。反之,就需要通過按摩打通經絡了。
平躺下肚子塌陷
肚子集中了人體很多經絡,那麼,什麼叫「好肚子」呢?首先,手捏著不痛;其次,肚子要塌(平躺在床上,能顯出肋骨,往肚子上澆點水也不會流)。打通肚子這段經絡,主要是刮痧和按摩,一般不適合拔罐。
3款食譜助經絡暢通
1、紅棗生薑粥:清理毛孔
操作:紅棗、生薑加上大米或小米同煮。
點評:熱熱地喝上一碗,讓身體輕微發汗,把毛孔中的髒東西輕輕撮出去,達到調和氣血,疏通體內外的通路。
2、巧用老絲瓜:借食物的氣導引經絡
操作:老絲瓜1條,切碎炒至微黃,研成細末。每次10克,用熱水調勻口服。
點評:中醫認為老絲瓜筋絡貫穿,類似人體的經絡,所以借老絲瓜的氣來導引人體的經絡,使經絡通暢、氣血通順。
3、薄荷茶:借食物的味疏通經絡
操作:取干薄荷葉15克、綠茶3克,沖入沸水1500ml,待泡出味且稍涼後,濾去殘渣,再加少許冰糖。或把鮮薄荷葉洗凈,放入杯中,直接沖入開水即成。
點評:薄荷用於泡茶的有歐薄荷、綠薄荷、蘋果薄荷3種,味苦辛,有健胃、通經絡功效。但薄荷味屬涼,不可以久服。
經絡系統與神經系統的聯繫長沙馬王堆出土的醫學帛書《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簡稱灸經),最早記錄有關經絡內容。《黃帝內經》(簡稱《內經》),是先秦諸多醫學家對其前代醫學發展的一次系統的總結。至《內經》時代,經絡體系的主體框架已基本形成。
《灸經》中只有「脈」字,無「經脈」 或「絡脈」之稱。其所述「脈」,是指《內經》中除手厥陰心包經外的十一經脈,而且經脈之間沒有相互的銜接聯繫,也無全身的循環流注。在《內經》中「脈」既用以指「經脈」,又用以指「血管」。「絡」既用以指「絡脈」(如十五絡),又用來指「血絡」。古人將「經」、「絡」、「脈」三者,看作是病邪可以走行的路徑。這三個概念在《內經》時代無實質性區分,具有同質性。故有人認為「中醫的經脈學說實質是古人對循環系統和神經系統混淆不清的樸素認識」。
經脈與絡脈,其中心詞在「脈」上。「經」與「絡」說明「脈」中縱行的主幹與橫行的支路。《醫學入門》:「經,徑也,徑直者為經,經之支派旁出者為絡」。「經絡」一詞實際上是「經脈」和「絡脈」的合稱。經絡概念始終包括了血管實體。但「經脈」的概念卻不一定是指血管。
經絡系統理論形成的可能途徑
古人如何發現了經絡,到目前為止,沒有確鑿的證據,因此有多種推測。有人認為古人先發現了有治療作用的穴位,然後按一定的線索將穴位聯繫起來形成經絡,並逐步完善;有人認為首先發現經絡現象,在經絡的基礎上發現穴位,以後又不斷充實內容,形成經絡系統。
雖然經絡系統建立的立論依據不清楚,但從古代文獻和現代針灸臨床實踐以及現代經絡研究來看,經絡系統可能是在對前人針灸實踐經驗總結的基礎上,並通過推演的思維方法而建立起來的,並逐步完善形成經典的經絡系統理論。
綜合分析發現,單純依據針刺穴位的「得氣」及循經感傳等現象。建立十四經脈循行路線,是不可能的。近年研究發現,顯性循經感傳等循經現象出現率較低,即使出現也往往只是循經脈的某一段。而經典的經脈的循行路線,不僅長距離跨越軀體多個部位(例如足三陽經從足走頭),而且與臟俯均有絡屬關係。經脈的無穴通道,自非刺所宜,那也就不會有循經感傳現象,也不可能是由功能相近的穴位聯繫起來而形成。如手少陰心經的無穴通路有一支上達頭面:「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從臨床角度來看,更象是一種病理聯繫的描述或歸納。因此無穴通路可能不是兩點之間的直接連線。有穴經脈走行的形成也可能依據針刺的治療效應。「經脈所過,主治所及」即是說明經脈的循經治療效應。
有關絡脈的描述,《靈樞·經脈》:「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其別者,循脛骨外廉,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從脛骨外廉到頭項,如此長距離未提及其他解剖部位,如果由循經現象獲知絡脈循行路徑,必然應該描述這兩個部位間的走行,因此依據病理聯繫或針刺治療效應建立經脈的可能行較大。其中「合諸經之氣」的描述則明顯帶有推演的成分。
經絡實質的研究,首先要研究早期關於經絡的論述才能找到最原始的資料,理解經絡的最初含義,尋找經絡實質研究的有效線索。另一方面,應注意到古代經絡理論的歷史局限性,應考慮到其描述不準確、不完備、甚至不正確的可能性。
經絡系統與神經系統的聯繫
從古代文獻看經絡系統與神經系統的聯繫:經脈與腦在解剖結構上有直接聯繫。如督脈,「與太陽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起於下極之俞,並於脊里,上至風府,入屬於腦。」再如膀胱經,「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靈樞·大惑論》中對視覺器官有這樣一段論述:「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並為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與腦相連的結構可能是對視神經的描述,也許這是《內經》時代接近發現神經的一個例子。
現代研究揭示經絡系統與神經系統的聯繫:經絡系統是人體的調控系統,在生理功能上與神經系統有相似性。就經絡的實質而言,古人發現的具有一定循行路徑的十四經脈是否存在,其實質是什麼,才是經絡實質研究的核心內容。循經感傳以及其他經絡現象的客觀存在,成為經脈存在的有力證據。古代文獻以及針灸臨床實踐證實,針刺的療效依賴於「得氣」。有時可出現針感循古典經脈路徑傳導的現象。由於循經感傳提示古典經脈存在的可能性,因此,研究循經感傳現象成為近年研究經絡實質的切入點。圍繞經絡實質的研究,近年已提出多種學說。
(1)經絡的生物進化觀 目前已知在脊椎動物體內同時還保留著低等神經系,如人體內除神經管外還有部分鏈狀神經系(交感神經鏈)和網狀神經系(腸壁神經網)的某種保留,主要已轉化為植物神經的組成部分。從進化的連續性來看,子午干神經系在人體無疑也有所保留,可能是經絡原型。經典的經絡系統可能依然在已經高度分化的神經系統的調控下起作用,並與神經系統有直接的解剖上和功能上的聯繫。
(2)神經中樞擴散說 截肢者的幻肢覺提示,中樞神經系統與軀體可能存在鏡像關係。當外周肢體離斷後,其在中樞的鏡像依然存在。同理,針刺產生的針感傳入中樞後可能在中樞定向傳遞,從而產生循經感傳現象。有學者認為,針刺穴位後循經感覺的產生,是中央後回與皮膚經絡路線相對應的大腦細胞被興奮的結果。有人提出「經絡鏈」的設想,實際上也是經絡的中樞觀。認為針感不需要通過外周,而是在神經中樞傳導的過程。
(3)植物神經反射聯動說 認為植物神經系統是經絡系統的主要構成部分,經脈線實質為體表上富含神經末稍的組織帶,穴區則有著更為豐富的神經末稍。穴位受到刺激,所激發的交感神經反射接力的興奮點所到之處,使肥大細胞釋放各種生物活性物質,刺激相應的軀體或內臟傳入神經末稍,產生各種感覺,即循經感傳。由於脊髓節段的有序性,導致交感神經反射弧的相繼激活有序地定向傳導。古人確定的經絡線路並不一定是實際的「通道」,而只是效應線路。這也許是為什麼多年對經絡的形態學研究,經絡和穴位並沒有找到新的或特異性的實體結構,而只是發現了一些已知組織細胞或生物活性物質的特異性分布的原因。近年對穴位的研究發現,穴位具有低電阻特性。低電阻的穴位下確實分布著比周圍更多的交感神經末梢;毀損皮膚內交感神經後,穴位也不再具有低電阻特性。從針灸臨床實踐來看,產生針感的必定是某種特定的結構。這就是為什麼針刺時,若不得氣就需調整針刺方向、角度和深度的原因。在調整過程中,一旦刺中穴位便迅速產生針感。內臟牽涉痛的機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但是內臟牽涉痛提示軀體與內臟之間存在解剖學上的某種聯繫,可作為研究經絡的「內聯於臟腑,外絡於肢節」功能的參考。
(4)經絡的中樞-外周說 認為經脈感傳現象是中樞與外周共同作用的結果。「八五國家攀登計劃」的首席科學家胡翔龍先生認為:循經感傳可能是「體表」的神經感受裝置被針刺時沿經傳導著的某種「動因」所興奮,神經衝動相繼傳入中樞神經系統,從而產生了主觀感受到的感傳。有學者持相似觀點,認為循經感傳現象發生,類似「多米諾骨牌效應」,即一系列軸突反射效應(針感)傳入到達大腦皮層中央後回的感覺區,使相對應的大腦細胞興奮,從而產生「感傳」現象。
古人提出的經絡系統,是具有廣泛生理功能的機體調節系統。可能包括人體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循環系統等多系統的總體功能。當代對於經絡實質研究並不等同於針灸作用機制的研究。經絡實質研究重點在於揭示古人提出的有明確循行走向的經脈和穴位的實質。
經絡都有哪些生理功能?《靈樞·海論》指出:「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府藏,外絡於肢節。」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骨等組織器官,之所以保持相對的協調與統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動,是依靠經絡系統的聯絡溝通而實現的。中醫針灸的常識,經絡都有哪些生理功能?
聯絡臟腑、溝通表裡
《靈樞·海論》指出:「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府藏,外絡於肢節。」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骨等組織器官,之所以保持相對的協調與統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動,是依靠經絡系統的聯絡溝通而實現的。經絡中的經脈、經別與奇經八脈、十五絡脈,縱橫交錯,入里出表,通上達下,聯繫了人體各臟腑組織;經筋、皮部聯繫了肢體筋肉皮膚,加之細小的浮絡和孫絡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
運行氣血、濡養周身
《靈樞·本藏》指出:「經脈者,所以行氣血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全身各組織器官只有得到氣血的濡潤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路,能將其營養物質輸布到全身各組織臟器,從而完成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的生理功能。
抗禦外邪、保衛機體
由於經絡能「行氣血而營陰陽」,營氣行於脈中,衛氣行於脈外,使營衛之氣密布周身。外邪侵犯人體由表及裡,先從皮毛開始,衛氣充實於絡脈,絡脈散佈於全身,密佈於皮部,當外邪侵犯機體時,衛氣首當其衝發揮其抗禦外邪,保衛機體的屏障作用。
從生活中進行調節。除了注意休息、調節工作節奏外,心理上也要放鬆,別把前一次的「失敗」當成下一次的「包袱」,夫妻生活時放一些舒緩的音樂,可能會有幫助。此外,還可以嘗試穴位按摩的方法,按摩關元、氣海、足三里穴,每天晚上一次,每次十分鐘左右,一個療程10~15天。一般一兩個療程可有一定的幫助。
另外,多吃一些枸杞、山藥、蓮子等補腎的食物。同時,疲勞時不宜進行夫妻生活,以免造成不良的信息記憶。如果調節一段時間,沒有太大的起色,有可能已經發生真正的ED了,這時僅靠生活的調節是遠遠不夠的,及時就醫是最明智的選擇。
男性生理功能障礙除了先天性的較難治療外,其餘經過規範、專業的系統治療都有康復的希望。目前「六位一體」綠色全效療法則是目前世界前沿的專業治療包括ED在內的男性生理功能障礙的高效安全療法。
推薦閱讀:
※不誦十二經絡,開口動手遍錯
※經絡與腧穴
※lxq1953—12條經絡保健 5
※能量養生--經絡常識
※經絡-人體生命之河
TAG:經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