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 互聯網時代的國家治理

《紅旗文稿》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是要「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對傳統管理的超越和發展,離不開現代互聯網信息化技術的支撐,是一場具有革命意義的大變革,需要我們深入進行研究。

1互聯網發展對國家治理提出的挑戰和要求

互聯網的發展對傳統的國家管理或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

1.信息來源多樣化對思想統一的挑戰。過去信息渠道單純、來源單向、種類單一,人們思想認識容易統一。現在互聯網上信息主體多元、來源多樣,在各種大量繁雜的信息衝擊下,民眾思想容易混亂。

2.信息傳輸快捷化對管理層次的挑戰。層次管理是多少年來的辦法,傳達文件、布置任務要層層下達、層層開會。現在互聯網信息跑在了管理層次前面,如果仍然按照過去的習慣,嚴格按層次走程序,很多事情可能就難以得到妥善的處理。

3.信息影響複雜化對社會控制的挑戰。互聯網時代,信息高度開放,魚龍混雜、真假難辨,對受眾影響複雜化。

4.信息處理智能化對組織結構的挑戰。以高速移動網路、大數據分析、雲存儲計算和智能感應能力為標誌,信息數據挖掘、採集、整理、分析和處理智能化,可以大大節省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傳統依賴人力勞動為主的管理組織結構,從體制編製等組織形式到運行方式都需要改革。

2國家治理現代化對信息化手段的依靠和利用

積極適應時代發展,讓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為我所用,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客觀需要。

1.治理主體的多元契合需要全方位的信息溝通。現代化的國家治理必須在黨的領導下依法進行,把正確的指導思想和人民意志集中起來成為憲法、法律,嚴格規範穩定地貫徹執行,形成社會共識和法制約束。中央強調要「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體現了一種與過去不同的多元主體協調共治的理念。在經濟生活中,政府、企業、居民和社會中介組織等市場主體也是一種合作共治關係。多元主體合作共治,不僅需要有統一的意志和合理的分工,還需要相互情況的及時了解和有機配合,這就要求主體之間(包括與公民個體之間)全方位迅捷溝通和傳播信息,只有依靠現代智能互聯網技術和信息系統才能實現。

2.治理機制的協同縝密需要高集成的信息處理。國家治理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的體制制度、法律法規和運行方式,是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機制安排。現代社會生活涉及面越廣,複雜程度高,信息變化快,國家治理就像一台大機器,涵蓋國家和社會各個方面,高度協同,縝密運作,綜合集成,避免政出多門、互相掣肘、形成內耗。這就需要利用智能互聯網技術和現代信息系統,按照統一目標和具體規則,協同運轉、處理問題、化解矛盾,為創新治理制度機制提供基礎性平台保證。

3.治理反應的靈敏高效需要精準的信息分析。無論是戰略層面的運籌決策,還是情況層面的處置應對,對置於國內外諸多矛盾威脅下的國家治理都至關重要。只有實時廣泛地捕捉、採集海量信息,並進行快速精準的判別、篩選、分析和處理,才能及時提供決策依據和處置方案。

4.治理方法的民主公正需要無障礙的信息互動。通過互聯網和信息高速路,架設起上達中央下至百姓的無障礙溝通渠道,實現各個部門、各類機構、各種窗口隨時隨地與公眾互動交流,把調查研究、決策諮詢、集思廣益、監督訴訟等各種工作都放在網上進行,使得黨群聯繫直接化、民主管理扁平化、信息交流對稱化、決策過程透明化和治理結果公平化。

3走向智能信息化的國家治理前景

智能互聯網增加了對世界的認知和感應,在此基礎上可形成強大的服務能力。近年社會應用發展勢頭迅猛,如智能交通管理、移動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等。國家治理本質上也是服務,微觀服務與宏觀調控可以高度融合協調。以智能互聯網技術為支撐,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把握時代的明智選擇。

從國家治理層面看智能信息化應用前景:

一是執政黨建設智能治理體系。

把電子黨務提升到智能黨務水平,從黨員幹部的政治思想狀況、組織生活狀況、學習工作狀況、家庭和財產狀況、群眾評價反映狀況等,到各級黨組織的工作和活動狀況,都可以通過智能互聯網及時掌握和做出分析判斷。目前全國有多少黨組織處於渙散狀況,有多少黨員處於虛名狀況,在各個社會階層、社會群體、社會組織里黨員和黨組織分布狀況、活動狀況,包括在港澳、在非公企業、在基層勞動群眾及在全國各地各類社會組織中發展黨的隊伍,建立黨的組織,開展黨的活動情況,都可以利用網路及時掌握。利用智能互聯網對黨員幹部進行思想指導、組織管理、黨規黨紀約束,讓好人正大光明,壞人處處害怕。要求黨員幹部通過網路直接聯繫群眾,聽取群眾意見,接受群眾監督。網上進行黨員幹部優選劣汰,可形成更為科學有效的機制。

二是國民經濟智能調控體系。

利用智能互聯網,可以在一個國家乃至世界範圍內實時掌握各類商品、服務、金融等現期貨市場的價格、供求變化和企業經營動態,以及能源和自然條件的變化,通過大數據分析判斷經濟走勢,這就為國家的中長期計劃引導、政策調控和市場管理提供了有利條件,可以更好地把市場配置資源和政府宏觀調控「兩隻手」的作用結合起來,促進供求平衡,協調穩定發展,防止經濟紊亂和動蕩。在環境治理領域,可通過智能互聯網增強生態環境監測、保護和防治能力,採用遙感、物聯網等技術加強對全國環境污染狀況的實時動態監測,實現環境監管全國「一張圖」,促進生態文明。智能互聯網對各種經濟形式和各種資本運作情況也可以進行動態分析,對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實現形式和運行狀況做出質和量上的科學研判,以利於加強公有制主體地位和國有經濟主導作用,防止落入私有化、附庸化陷阱。全民財產所有者和私人財產所有者都可以通過網路服務系統隨時隨地了解自己所有資產使用和變化情況,對經營行為進行監督,變「黑箱」為「白箱」。通過智能互聯網的自動監督和調節功能,還可以促進國家財政透明化,使稅收更加規範,分配調節更加合理,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更加有效,最大限度地消除人為因素,防止平均數掩蓋大多數,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三是思想文化智能管控服務體系。

思想文化領域既要有向心力、控制力,又要有活力、創造力,關鍵是要有效掌控各種媒體特別是互聯網陣地。要根據黨領導國家意識形態各領域的思想綱領、發展規劃和管理制度規定,通過一體化的網路智能管控服務系統,對所有的網路信息、學術信息、課堂教育信息,以及文化藝術信息,進行大數據動向分析和重大問題研究;對日常言論依據憲法法規智能鑒別,進行嚴格管控;對需要辨別真假、澄清是非的問題,迅速調集資料庫資料和現實情況予以公布,以正視聽。對經過審查確定為正能量的各類思想文化產品,自動放行,一路綠燈,擺脫各種人為關卡。對好的作品提供主動服務,溝通市場橋樑,擴大宣傳面和消費面。對意識形態領域工作的社會反響和國內外輿情關聯動態,也能依靠智能網路及時反饋和分析處置。這樣才能有效防止輿論亂象,形成保護和激發正能量的思想文化治理體系,打好意識形態主動仗。

四是國家民主政治和法治智能支持體系。

在傳統人力管理的體制機制下,要真正滿足大多數人民群眾的各種要求,在技術上是有困難的。因為中國人口太多,管理層次太多,各種職能機構太龐雜,大量民眾意見要反映上來、集中起來太不容易。國家法治應該是保護人民民主,保障民主權益,維護民主秩序,但在現實社會裡很多事情處理受到客觀條件或人為因素的干預,法治有時可能難以實現甚至損害社會公正。現在推行電子政務,主要為提高政府部門的辦事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這是很不夠的。解決政治民主問題和法治公正問題,不僅要政務公開,也要法務公開;不僅是單向公開,而且應該互動公開,讓公民從國家宏觀層面到社會微觀層面,對各類事務決策管理具有民主參與的條件。最有效的工具就是利用大數據分析、智能感應能力和高速移動網路支撐的智能互聯網平台,使得整個社會上下直接溝通,左右橫向交融,信息路線扁平化,治理行為透明化,人民才會有主人的感覺,才能合法行使自己參與管理、監督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政治權力,法治也才能最大限度減少人為因素。

五是社會治理智能服務體系。

社會治理涉及面很寬泛,需要把政府、社區、居民、學校、企業、公共事業部門、中介組織等各方面的主體作用融合起來,為社會和諧發展服務,而智能信息化服務是必然發展趨勢。目前智能交通管理、智能健康管理、智能家居服務、移動智能電子商務等發展很快,還需要進一步發展和完善覆蓋全社會居民生活領域的智能化服務體系,特別是在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就業、教育、醫療、食品藥品安全、養老和社區服務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如大力發展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慧養老,促進優質教育、醫療和生活資源共建共享。建設全國統一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和社會信用信息平台,實現跨部門聯動監管和聯合懲戒等。

六是國家安全治理智能反應體系。

利用智能互聯網的原理和平台,在確保保密的前提下,構建上通國家安全委員會,下達各種基層組織和網路媒體終端,覆蓋國安、公安、軍隊、外交、商貿、金融、宣傳等各個部門,和港澳在內的各個地區,以及跨國聯手合作,構建起滲透各領域各層次、靈敏協調高效的智能安全防控網。依靠隨機感應、移動服務、大數據高速處理的優勢,把汪洋大海般的群眾性信息隊伍與專業情報力量結合起來,及時發現各種安全隱患、漏洞和動態,按照各種預案和預設規則,自動形成各種應對方案,輔助人工決策,在第一時間裡採取防範措施。特別是及時掌握各種敵對勢力顛覆滲透、內外勾連、策反破壞和恐怖活動等情報,提前預警,有效應對。依靠發動群眾,利用網路優勢打人民戰爭,這是健全國家安全治理體系的根本之策。

(作者:崑崙策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高級研究員)

責任編輯:李艷玲


推薦閱讀:

《軍師聯盟2 》最近有什麼消息?
讀讀日報只有App,為什麼不做一個Web端?
面試產品經理時,怎樣判斷TA是否適合做產品?
用戶體驗詞條-4.什麼是用戶需求(users requirements)
大數據應用+搜索引擎:重構信息傳播方式

TAG:互聯網 | 國家 | 觀點 | 時代 | 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