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憎噁心靈雞湯

如果要追溯「心靈雞湯」的歷史,恐怕要從1993年由傑克·坎菲爾與馬克·漢森共同負責出版和發行的《心靈雞湯》這個系列的書講起。當時這一系列的書超過200種類別,有許多書籍都是針對特定的人群,如:母親雞湯、囚犯雞湯、祖父雞湯、祖母雞湯、孩子雞湯、父親雞湯。

這組書傳入中國後,逐漸地成為了一種文體類型,在我們很多本土的作家配上其自身的故事,產生了無窮無盡的故事和人生感悟。如今網路普及了,一打開微博、QQ空間等也到處充斥著這些內容。

表面上看來,你會覺得心靈雞湯是一種非常棒的文體,這是為什麼大多數人都喜愛這種東西的原因:因為他們覺得,無論如何,他的結果是好的,帶給了人滿滿的正能量。

然而,我們仔細觀察心靈雞湯所面對的目標群體:母親雞湯、囚犯雞湯、祖父雞湯、祖母雞湯、孩子雞湯、父親雞湯,當然,還有具有中國特色的兩性雞湯、職場雞湯等,我們會發現,心靈雞湯所面對的這些人群,都在扮演著迷茫、需要希望、感情脆弱的社會角色,人處在這個階段的時候,比任何階段都需要關懷和愛。

他們的失落、迷茫和脆弱並不是毫無緣由的,是因為在各自的工作生活中遇到了問題。一個人在遇到問題時,需要的是冷靜與理性,有了這些他們才能直面問題、解決問題。而雞湯的目的不在於解決問題,而是換一個角度來看待問題,從而使人的負能量轉換為正能量,這正是雞湯的荒謬所在。

下面讓我們看一則實例,該視頻由學術界的雞湯大師于丹提供,原對話簡略摘抄如下:

一個大學生問于丹:「我和我女朋友,我們畢業留在北京,我們倆真沒什麼錢。我買不起房子,就租一個房子住著。我們的朋友挺多,老叫我們出去吃飯,後來我們就不好意思去了,老吃人家的飯,我倆沒錢請人家吃飯。我在北京的薪水很低,在北京我真是一無所有,你說我現在該如何是好?」

于丹答:「第一,你有多少同學想要留京沒有留下,可是你留下了,你在北京有了一份正式的工作。第二,你有了一個能與你相濡以沫的女朋友。第三,那麼多人請你吃飯,說明你人緣挺好,有著一堆朋友。你擁有這麼多,憑什麼說你一無所有呢?」

大學生:「哎,你這麼一說,我突然間還覺得自己挺高興的。」

我們如果不加以思考,便會像這位大學生一樣,滿心歡喜地全盤接受于丹的答案,因為她的答案看起來似乎有理有據。但如果你仔細思考,便會發現問題所在:大學生闡述自己的問題,諸如買不起房、沒錢請人吃飯、薪水低,實際上問的是物質上的一無所有,他尋求的是怎樣解決這個問題。而于丹巧妙地繞過了他這個問題,採取詭辯的方式答別人的問題,答的全部都是精神上的東西。

這個大學生沒有得到他想得到的答案,居然還覺得她回答得很好,這說明,當一個人情緒失落之時,往往更容易被人牽著鼻子走,而忘記了自己最初要的東西,感性的人尤為如是。

一個本來邏輯不清的人,如果總是採取這樣的方式來看待問題,只會讓他的邏輯越來越不清楚,這時問題仍然沒有解決,煩惱依舊在。這是為什麼當一個人在看完雞湯文之後,感覺渾身解氣,而過一段時間後,又感到煩惱起來——因為當他們打完一針雞湯後,他們還是得面對真真實實的問題。

在這個問題上,顯然應該告訴這名大學生怎樣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理財方案、人生規劃等等,用這些方法幫助他攫取人生的第一桶金,解決他目前所處的財務困境(當然這絕不是一兩分鐘能解決的問題)。

當然,很多人會說:「于丹又不是就業辦事處主任,她怎麼會回答這些問題呢,她當然只能回答自己擅長的領域呀!」是的,對於自己不擅長的問題,回答當然應該是:不知道。而不是一副人生導師的模樣,對別人進行錯誤的指導,何況于丹還是個學者,是一個大學教師。作為一個學者,最起碼應該有嚴謹的態度;作為一個老師,最起碼對學生應該有種責任心。而在於丹的這段對話中,這兩種最基本的素質我都沒看見。

最後,于丹來了一句神總結:「你說讀書修行是為了什麼呢?為了讓我們的心怎麼樣能夠去轉境,看見自己擁有的這些東西,讓未來更好一點。」

我們讀書學知識為的是認識問題,並且學會獨立思考、分析問題,進而解決問題,而不是去逃避問題。如果學了知識不去面對問題,而是天天像于丹這樣,遇到問題就打一針雞湯,那麼請問,學知識和沒學知識有什麼兩樣呢?

如果我們遇到問題不去想方設法去解決,而是講究改變心境,那完全沒有必要跑到大學來學習知識了,你只用去信仰宗教就行了,比雞湯管用得多。

推薦閱讀:

八一八你的前任做過的最噁心的事是什麼
我寧願傷心一陣子,也不願噁心一輩子
令人噁心:日本街頭的「我型我秀」 組圖
小心了!健身房裡9種「噁心」人曝光
不要讓你的愛感動了自己,卻噁心了別人

TAG:心靈雞湯 | 噁心 | 雞湯 | 心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