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老師講中醫第二十三講《傷寒脈法十 36-38》20111119 講

行者老師講中醫第二十三講《傷寒脈法十 36-38》20111119 講上節課講到脈法三十五,今天繼續從三十六條開始。脈法三十六,「陰陽相摶名曰動,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形冷惡寒者,此三焦傷也。若數脈見於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也」。這是仲景形容動脈的現象,大家就是從原文的句義上看。「陽陰相摶」,什麼叫「陰陽相摶」?陰陽氣相互交匯,然後陽升陰長、陽殺陰藏,這是自然的規律,也是一氣周流變化的自然現象。「陰陽相摶」呢,是陰陽氣有鬱結,陰不得出、陽不得入,產生的爭執不下的現象,當升不得升,當降不得降,這就是動象。「陽動則汗出」,怎麼理解陽動就汗出呢?同學:陽加於陰為之汗。行者:那加在陰為什麼不說是陰動呢?叫陽動。同學:人一身的精液和陽氣鼓動,所以產生陽動的話,那個才能宣發起來。行者:陽者衛外而固也,陽氣不能固護則汗出。為什麼陽氣不能固護呢?為什麼不得收斂呢?同學:有陰在那兒阻格著嗎?行者:還是要從左升右降的角度來考慮。陽氣升而不得升,左路陰中昇陽不得升,清陽不得升,叫什麼?少火不得升,壯火也不得降。三陽氣,陽在上需要歸位,它又不能潛降,所以呢鬱勃而發,衛氣不斂,不能斂藏,所以營氣外泄,「陽動則汗出」。陰動呢?什麼是陰動?同學:陰者藏精而起亟。行者:它這是一象。我們人體養的就是一股生生不已之氣,乙木要升達,趺陽要勝少陰。土氣,土能堤水;水中藏陽,陽氣含藏,一點昇陽,這是正常現象。這點昇陽它的實力越充沛越好,它的力量越足,一身貫穿,全身一身周流之氣越旺盛。所以病理現象呢肯定是受到阻格了。陽動呢動於陽,左路陽不得升,造成上面陽氣收藏不住,所以汗出。「陰動則發熱」呢,沒有動於陽動於陰了。什麼叫陰?陰者下也。一身之陽氣要守於下,安藏於下,不能安藏於下以後就出現發熱,風熱之象,陰氣不能含藏。很多婦女更年期來了以後,剛開始是什麼?一陣陣潮熱、汗出,就是陰動陽動都在裡面了。潮熱呢往上走,大家感覺這是什麼?越有潮熱蒸發,下焦寒氣越重,凝結住了,然後陰氣不得藏,收不住了,動於上,所以她感覺到一股熱氣衝上來,上沖,動於陽汗出。大家看看黃元御先生解釋的:脈動者,「陽氣動則陽升於陰,衛泄而汗出,陰氣動則陰閉於陽,營郁而熱發」。一身之中,陰氣是三陰安於下,三陽才會斂而上,陰氣安藏於下才能藏精起亟;陽氣衛外而固護,陽動就不能固護,陰動則不能起亟,不能起亟幹嘛?陰中的昇陽就郁在下,所以有鬱熱,這人就會產生燥熱。但是具體的癥狀又跟每個人的體質有關係。「若形冷惡寒者,此三焦傷也」。「三焦者元真通匯之所,元氣之所別使」,什麼意思?就是我們一身真元之氣陽氣,手少陽三焦經由手走頭,其氣升,它是升達的,然後溫煦腠里,這個時候元陽不足導致了形冷惡寒,這個跟寒傷營是不一樣的。寒氣傷營,六淫外感,太陽寒水之經不化的話,重著於被而不解,就說感冒的病人怕冷,你給他蓋好幾層被子,他還是該打哆嗦還打哆嗦,該冷還得冷。而這種三焦氣不足的,三焦氣傷的,你蓋多點被子,屋裡溫和一點就好了。至於說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有人解釋為脈動於陽位則汗出,動於陰位,動脈在陽在陰,其實不是這個意思。動脈一般講的是在關上,它有兩種去向,會汗出為主或會發熱為主,或者兩者都病重。同學:這裡的陽動,可不可以類比桂枝湯證那個寒毒,然後陰動類比於麻黃湯的發熱,有沒有這個意思?行者:陽動動於上,桂枝湯這個洒淅汗出可以類比。陰動則發熱,這個不是。同學:因為動脈這種現象就是陰陽二氣相摶在中焦,就是陰不入陽、陽不得降,然後在這種矛盾之下或者往上的力量偏大,或者往下的力量偏大,如果往上力量偏大話,就是陽動,如果往下的力量偏大的話就是陰動,它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往兩邊的話,它就會陽氣升達,不會郁遏生熱。動於陽呢,陽氣不能固護。動於陰,精不得守,下焦的陰精都不能固護,三陽不能潛降,所以這個人不怕冷。你看,很多人一到冬天穿得很少,一點也不怕冷,這個人的身體體質,觀察下來也不太結實,還經常折騰,這說明他內在陰不守。你看腎衰的病人,腎衰的病人大部分都不怕冷,整個陽氣不得潛斂,不但不怕冷,還有時候在上有煩躁之氣、煩熱之象。陽動呢,陰氣在下寒凝,陽氣不得固護。這裡有一個動於上、動於下的區別。動於上一般發於陽分,相對來說輕一些,動於下的難治一些。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陰陽相搏,陰陽摶集,陽氣不得升張的話,屬於損,損於上為弱為輕,損於下為重。損於上,上焦精氣不得收,汗出會傷精,傷及肺胃之精,時間久了五臟之精也會傷。損於下,腎精不得收藏,所以陰虛生內熱,陽不得升則病於下,陰不得收所以發熱,這個在古書中講,叫陽乘於陰發熱。同學:陰陽相摶,這個陰陽裡面是不是就代表有邪氣?行者:邪氣,什麼叫邪氣呢?同學:不在位了就叫邪氣。行者:是啊,那還是正氣,咱們就看它在不在位,它為什麼不在位?我們只要考慮這個。同學:陰陽與常人的不一樣。行者:常人的話陰昇陽長,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現象,正常規律。陽不得升的話陰氣也鬱結,這叫陰陽相摶。同學:陽動則汗出,可能是說陰氣偏重,然後陽氣欲勃發,然後出現陽動嗎?行者:不是那個意思。我們人身體只有一種現象,就是說陽氣,所謂這個昇陽,要時時刻刻地,就是說少陽之氣緩緩升達,這是我們的生機。而在上的三陽之氣呢時時都要斂凝,這是養生之道。壯火要收少火要培土。不要一上來就想到邪氣正氣,不要這個觀念。舉個例子,見一個病人來了,說是某教授跟他講了,屬於腎毒性的藥物,中藥,車前子、南星、澤瀉、柴胡,柴胡也是腎毒性的藥物,肝毒性的藥物也列了一大堆。那我問你,什麼叫腎毒性?所謂毒,就是這個藥物在某些方面,正常情況下運用過量,或者是超過一定量的話,會引起它功能的受限。這叫毒。怎麼叫毒呢,我們經常用的,哪叫毒?這是他們自己規定的,他們自己在做動物實驗的時候,用到一定量的時候發現對功能有影響。這是非常可笑的,因為生理情況下與病理情況下完全是兩種現象,對不對?大承氣湯的病人一吃大黃很舒服,感覺諸症豁然;平常人來點大承氣吃吃,什麼東西都出來了。人治病都是這樣,臨證隨宜,沒有毒,誰沒事拿這些偏性這麼大的藥用呢,對吧?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要有逆然後才有方,這是方葯的運用。如果都是一派順象,那隻能吃本經上品,那些久服的葯,慢慢吃,還得小劑量。現在醫學裡混亂的詞語非常多,大家要仔細甄別,所有「西學中」的大夫基本上都不具備醫學常識。像剛才你說的「邪氣」,我為什麼單獨指出來呢,因為你說這個邪氣的時候,我感覺到你腦子裡還是有一個正邪,這個是不好的氣,那個需要保存的、可以發展的。這在某方面區別認識的時候,是一個比較簡單的類比,有助於初期了解一些簡單的事情,但是對研究中醫的本象的時候,我們進行修正的時候,這是非常有害的。我們個人內心修養的時候,搭脈的時候,應該是以虛靜為寶。我們在處理很多問題的時候,處理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我們有時候會看到,誒,我這個念頭比較好,這個想法比較對,有時候會發現,這個想法怎麼這麼想的,非常不好,怎麼會動那個念頭呢?會有分別,分別完了,這個是不要的,這個是需要培養的,其他的,都行;就會有善惡的分判,有善惡的分判就證明心量的狹隘,你在處理問題的時候就不能整個操控,時間長了以後越來越走向極端。永遠是這樣,基督教就永遠是這樣,他腦子裡永遠是有條黑狗有條白狗,會一直爭鬥下去。我們傳統文化講的是天人合一,萬物是一體的,我們的念頭是我們自己產生的,它也屬於我們自己的一部分。對於一個正常寬和的心態來說,就不應該產生取捨、或者愛憎這種明顯的觀念。舉個例子,就像一個母親,一個正常的母親,當然不是說有很多不正常。正常的母親,她雖然有許多的孩子,三四個、五六個,但她不會因為有的孩子調皮搗蛋,有的孩子身體素質差,個人能力差,她就不喜歡誰,不能吧?她都會一視同仁。相反,能力差的那個有時候反而得到的關愛會多一些,能力好的那個受到的關愛就少一些。這是因為他們都是一樣,只是這個地方有缺了,就填一填;有的太強太高了就壓抑一些。對待我們的念頭也是一樣,好的念頭和壞的念頭都像對待我們自己的事物,就像我們看自己的手,不管長得怎麼樣,都是自己的手,下意識都會覺得還不錯,要不然也不會經常看看,有的人還經常修理修理,做做很多粉飾。不管這個手怎麼樣,不管它能力怎麼樣,各種狀態怎麼樣,你看自己的手的時候,不會想到,唉,不對,這個手不好看,厭棄它,厭棄這就屬於不正常的心態。不是高手,高手有的人可以。你順著它以後,慢慢地思想上、力道上各方面都順著它,逐漸初步在騎的時候達到人馬合一,你感覺越來越順了,就像我們騎自行車一樣,騎著騎著,就感覺人和自行車也合一了,怎麼拐根本就不用想;開車幹什麼都是一個道理,你剛開始就得順著它,順著它的發展,然後再掌控它,是不是?慾望來了,慾望有什麼不好?慾望是我們人身體的,是我們人生最大的原動力,我們可以把它用到學習醫學上,還有一些理想追求上,無限的求索。這就看怎麼調動了,調動不好的話,它每天老擰著來,你想讓它幹嘛它就不幹嘛,這就證明你沒把它馴好,沒跟它搞好關係。六經六氣也一樣。人身體的各種癥狀,陰陽氣升降出入,你不要認為有個好的有個壞的,有個正的有個邪的。你先要搞清楚它本來應該怎麼樣,它到底這個陰陽氣升降出入它想怎麼樣,怎麼來的怎麼去的,搞清楚就行了,然後你再調整。不要,哎呀一看,這病不得了,這病是一個難治什麼什麼病,你首先給它下了定義,這種病不得了,病毒,什麼什麼病毒感染了,艾滋病什麼什麼的,首先給它套了一個套。你沒有從六經六氣的角度,看這個氣是怎麼鬱結上的,病到達哪個部位,氣鬱在何處;知道它郁在何處以後你就知道它該怎麼走,然後外在條件怎麼來的,內在外在的方法同時利用、同時具備的話,任何病、任何現象都是可以轉化的。這叫什麼?這叫不二分別。學佛的要求什麼?無,就是無差別,不要分別,不要有分別妄念。不要分別妄念我們怎麼辦事呢?下面又來了,就是不要有妄分別。什麼叫妄分別呢?有妄肯定就有正,如理分別。怎麼樣如理分別?如理思維是我們還沒有達到,沒有見證空性,然後循著經論它指導的方向去分析、去解釋,以經論為依歸,不要以自己的各種想法,也不要以前人某位醫家的想法,因為很多話很多言辭,說出來以後它就沒有任何意義了,因為當時這個言辭、這種觀點是放在一個環境里的,有它固定的一個象的背景來依託著,失去那個象的背景,光是一句話的時候,就容易產生很多歧義,理解的程度就不一樣。要達到怎麼樣澈明這句話背後的意思呢,首先,自己內在的這種差別的妄念要逐漸地給它淡化掉,各種醫學名詞、各種名相都得給它破掉。怎麼破?澈明它怎麼來的,怎麼生成的,這是我們要做的,因為我們腦子裡已經有了就得破掉,如果腦子裡沒有就不需要破掉。這都是一個一個的話頭。我剛才給大家講的也是一個觀心的法門,由此觀心法門而入也可以證道,也可以在脈法上有一定的境界和入處,這需要我們深入來體證。以前我說,觀心的時候怎麼樣達到無分別呢?看見一個東西馬上腦子裡反映出這東西是什麼。像以前講《金剛經》一樣,一看到水,就知道能喝,是不是?乾淨的,什麼什麼水,腦子裡很多乾淨就出來了,這叫分別。因為這些詞還不需要,為什麼不需要?因為不需要它產生的,它已經產生了,所以很多象都是我們自己強加上去的。像以前講一下《金剛經》,我雲紙杯,即非紙杯,為什麼即非紙杯呢?不是我們心裡對紙杯的這些固有觀念。即是紙杯,還是它這個現象,實實在的現象,紙杯還是紙杯,只是不是我們心裡想的那個。為什麼不是我們心裡想的那個?只要我們一看見,我們就會下意識地自動去分別。看待萬事萬物都一樣,高低、深淺、善惡,我們看見的是什麼?我們看見的不是這些紙杯,不是這些外物,看見的是我們自己的內心。就跟朋友之間相互聊天、做事情,有的人對某些人的看法、舉動;就像是看到一張畫或是一朵花,誒,這個好啊,看見什麼?他看見的是自己的貪念,對不對?為什麼?他一看見這個東西,他內在的這個念頭整個生出來,整個映現,把這個東西給籠罩住了,所以他看見的全是自己內心的念頭。所以,不是他表現出來看見這個,因為他看見的全都是他自己的。我們要做的是什麼?外物先淺淡化,以虛靜為寶,叫事物映現在心間,然後去感受它。這個時候呢,有應則動,無應則止。過去古人講過一句話叫「君子如響」,怎麼響?空谷回音,就像空谷一樣,外面敲了一聲,來了我應一下,沒有聲那我還靜著,天地萬物自得,有問則有答。同學:那應這一下叫分別嗎?動這一下。行者:應這一下叫自然呈現,本然。什麼本然?萬物本然。我舉個例子,就像我們在做事的時候,我們如果一件工作做得非常好,非常嫻熟的話,就會達到一種所謂的自動化,非常靜,行雲流水一般處理完了,甚至還可以開小差想別的事,也不會做錯。這個就是應。為什麼應啊?心裡絲毫沒有掛礙。剛開始不太熟的事情,哎呀,會不會做錯啊,是不是還有點沒搞懂啊,是不是還有點更加深的東西不會啊;非常嫻熟的時候就非常自信,沒有什麼,心裡沒什麼。同學:搭脈的時候他這個脈像也是一下就映現過來了嗎?行者:是呀,映現,只要你那鏡子乾淨了。你們那鏡子橫七豎八的都是畫,你映現過來都是有色眼鏡看出來的東西。同學:映現一下看不清楚,趕緊又開始想了。同學:映現不出來是自然還是自己的心。行者:需要一段時間的磨練,所以說「持脈有道,虛靜為寶」。你不具備虛靜的功夫的話,那就是在妄念分別。沒有一點靜定功夫的話,搞什麼搞啊?像現在國家有很多人搞了一段時間的什麼脈像圖、脈像儀,都是妄的。同學:那外面的各種概念也得先建立起來了然後才是……。的,看不見的上來說,哎呀,你們都看見了,我看不見;哦,是這樣這樣的,然後隨便拿個名詞給他對付一下,然後他說,哦,知道了,如獲至寶,暫時不鬧騰了;不鬧騰了,然後他又在琢磨開了。你會逐步深入,所以你就像佛經上講的,諸法有了義的,有不了義的,它是逐層深入的。諸多脈像名詞來解釋它的時候,也是一步一步的,也就是說逐漸剖析開的。我們首先要具備一個虛靜的心理,什麼名詞到我們這兒也要冰消瓦解,這才行。如其不然,學的知識越多,就像前人說過的,「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致無為」,為學日益,日積月累,漸至……;學富五車,肚子里全是什麼?塊壘,全是東西,感覺自己還沉甸甸的,什麼東西都會,什麼都做,這樣的話學問越做越趨下,越趨於負,全部僵化掉了。關於這堂講的,還有剛才講的,大家有什麼疑問,可以提一提,有什麼問題。同學:為什麼要說「形冷而惡寒者,此三焦傷也」?行者:你就看著就行了,不必要追尋這個所以然。我們做學問是什麼?是要明白文章的經義,文章它內在的實義,它到底所指的是什麼,而不要尋章摘句。搞清楚前後它怎麼突然出來這個,然後只要它大概意思搞清楚就行了,每句話說的意思串起來就行了。「形冷而惡寒者,此三焦傷也」,看似有點突兀,其實不然。所謂陰陽動,陽不得升,動於上動於下,它既然不得升的話,昇陽之氣不得固護,不得發的話,必形冷惡寒。知道我的意思吧?少陽之氣不升。同學:如果像你說的話,陽動和陰動是升降的問題,那陽動的話,陰動的現象也會協同出現嗎,還是說以一個為主?行者:也會協同出現。同學:一定會協同出現嗎?行者:不一定,會以一個為主。同學:是看那個人的體質嗎?行者:就像土匪一樣,他正常的路徑被擋住了,他們民不聊生,他們活不下去了,要作亂,他們肯定朝虛弱的地方打。上氣不足就往上,下焦腎氣不收的話他就往下。如果他們勢力大的話,就上下都犯,是不是?這個要看具體的情況。同學:那個形冷而惡寒,形冷是身體摸上去很涼嗎,是這個意思嗎?行者:是他怕涼。同學:怕冷不是惡寒嗎?惡寒就是怕冷。行者:他這個應該是畏寒,不應該是惡寒。同學:有的人怕冷是兩種,一種摸上去是涼的,一種摸上去很熱。這個形冷惡寒是哪種?行者:這種一般容易出現就是既怕冷,外面摸上皮膚很涼,又怕熱,因為陽氣不歸,元陽不能固護,邪熱不能溫,邪熱燥熱,本來熱得很,突然一下子涼了馬上又凍得很;到了屋子裡悶的地方一熱,他又出汗,嘩嘩的。同學:他這個身上摸著特別的涼,是這意思嗎?行者:不一定涼,你到熱屋子他比一般的人又熱了,只是他陽氣的力量弱。同學:真陽弱。太深。那時候我還在營衛里打轉兒,每天想著營氣怎麼開,衛氣怎麼斂,剛看過一點。怎麼治,給開個方。同學:我覺得這個腹內熱是陰盛格陽了,寒氣太重,陽氣在腹內不能樞轉。行者:我當時剛畢業,可能兩三個月。第一個方子四逆湯,吃完就不熱了。好了兩天,一點事沒有。第三天又開始發燒,再用,好了一天。同學:陰盛格陽是一方面,陰盛格陽產生的熱,一些人會遍布全身,但這位患者只局限於腹部,而不是佈於全身,這就證明她上焦不能開達,也就是除了陰盛格陽之外,她外和上,木氣不能升達,都被凍住了,因此熱局限在腹內。行者:你的意思是說局限在內?同學:對。行者:她感覺到熱,你認為她陰盛格陽?同學:對。行者:那陰盛格陽,陽氣應該格在陽位啊。格在陰位了,那就不叫格陽,那叫拒陽,把陽氣閉在裡面了,是不是?同學:不說這個名詞的話,就是陽氣不能回家了,天天往外跑,但是外面的路又被堵住了。行者:那就是關,是不是?外格內關。外格內關,既然關在裡面了,裡面陰氣得陽應該化啊,但是化不掉。這就不是陰盛。什麼叫陰盛呢?陰盛的脈象是什麼樣子?陰盛的脈象是五種陰脈——沉、澀、弱、弦、微,都可以表現為陰象,既然是陰象,三陰不升則現陰象,那哪來的陽呢?三陰不升就寒沍在下了,這熱從哪來的?同學:風木盜泄於下所致。行者:風木盜泄了脈會怎麼樣呢?當收不得收。脈來則木火升達,脈去則金水斂藏,如果下焦木氣盜泄的話,脈會浮,浮而不收,不收之象。當時用了第二個方子,我想了一圈,想她以前用的全是涼葯,《內經》里有句話:寒之不寒,無水也;無水怎麼辦?六味地黃丸啊。結果六味地黃丸吃下去又不燒了,結果只管了大概是幾個時辰。同學:您剛才說了是面部焦黃,首先她中土就不行,中土不行那化源就沒有。行者:挺有精神的,不是那種萎黃,就看著像那種人,看著操勞一點,但是見了什麼事情,眼神都還是比較積極的。同學:那她是精不足,涵藏不住陽氣。行者:脾土虛的話會無神,會晄白。生活很焦慮,看到最後倒不是對生活焦慮,是對病焦慮,燒了幾年,任誰的肚子里每天揣個火爐燒……。同學:丹爐。行者:他不是道家那種,道家那種是暖和舒服,她這燒的是心煩意躁,五內俱焚。她的脈象,浮滑、大、略大而有力,六部都是一樣的。同學:她那個甲木不得下潛,乙木無根。行者:對。當時不會治,六味地黃不行,下一步就金匱腎氣吧。(眾笑)但她一直找我治,為什麼,起碼我開始一劑四逆湯讓她兩天不燒了,她說沒吃過這麼好的葯。結果治了一個多月,不行,到最後我也感覺沒辦法了。大家都知道醫院裡等級制度非常明確,剛開始有效的話,別人不說什麼,如果效果不好的話,很多大夫就躍躍欲試,不行不行就換方子,緊跟著他們又不斷地換,溫病的方子,按濕溫來治,最後治到這病人出院跑別的醫院去了。這個溫病的路子也有缺點的,這個病人不用桂枝不行。是被燒醒。後來過了幾天,也不知道吃沒吃藥,就好了,以後也沒犯過。畢竟是第一次感覺到那麼難受,沒法睡覺。行者:你就是脾胃氣弱,肝氣老犯胃。這個病人為什麼要用桂枝呢?浮大有力,鬱勃之象,欲發不能發,浮大帶滑,還想升,沒有說只是浮大,光浮大你該收了。你看她晚上做的夢,想自己找出路出不去,無路可走。你不要看那麼多水,她每天挺精神的,每天晚上就睡一兩個小時,燒得睡不著,實在累得不行了倒一兩個小時又開始燒了。為什麼都有水呢?同學:在下之陽氣上不去。行者:壓在水裡邊了,不想壓在水裡邊,找出口,爬到樓頂爬到山坡,跑到哪兒水跟到哪兒,上不去。六部脈弦大而滑,略有力,有那種鬱勃之象。同學:那這個時候中土有沒有虛象呢?行者:中土會有虛象的。要治的話,木生於水而長於土,她無力升你肯定要培中土,而且桂枝用量不能太多,即使桂枝用完以後,你下焦該輸轉陰分的,丹皮、鱉甲啊,該用的還得用,養陰的。陰分還得斂凝,為什麼?陰不足它才往下迫,陰要足了它不往下。陰要足了,就像那位同學,為什麼燒得狠,過兩天好了,因為腎氣足,不往下走,就橫逆,往中間走。為什麼往中間走?子時過了以後一陽動,所以後半夜感覺燒開了,木氣升不上去,一醒了活動活動就好一些,天亮就好了,過幾天陽氣升上去就好。所以這個生病有時候也是跟心情,跟最近的這個節氣這些都會有關係。同學:那就是說,她身體哪個地方弱就往哪兒走。比如說我十幾歲時就是腎氣比較足但脾胃之氣不足,就燒在胃裡。像這個病人就是說……行者:脾胃之氣不足,肝血偏弱。同學:那這個病人燒的時間長了,腎陰不足了,所以她腹部燒灼。行者:犯脾胃了,脾陰不足收不住。以前說數脈動脾,為什麼數脈動脾呢?同學:脾陰不足收不住了,是嗎?行者:他這是講的趺陽脈數的話,陰不足則陽有餘,數則在腑,為什麼在腑啊?在髒的氣收不住了。大家有什麼問題可以再討論討論,同學:為什麼有些人是胃,有些人是腹部疼痛?行者:剛才不是說了嗎,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就跟敵人攻城一樣,哪兒虛弱攻哪兒,不可能哪兒防守最堅固最嚴密攻哪兒。同學:腹部和胃有什麼差別?行者:腹部為中土,中焦為脾胃所主,再往下走是肝腎。同學:就是剛才我們說的那個病人,她的陽氣壓制在腎當中不能升達產生了這種熱,它和我們平時所說的腎寒重,陰盛格陽這種熱,雖然名詞上不一樣,但本質上不是一樣的嗎?行者:什麼叫陰盛格陽呢?同學:就是,我從兩個角度理解,我覺得都能解釋得通。行者:你是學傷寒的,應該以傷寒這個理來調理你的思維,不應該用簡單的陰盛格陽。格的是什麼陽?同學:那就是陽氣想升達升達不上來,它產生了這種風,產生這種狀態。陽,什麼叫陰盛格陽?同學:陽氣不能升了,意思是陰中不能出陽。行者:白通湯,是不是,陰盛格陽吧,典型案例。附子、乾薑、蔥白,蔥白通陽的,怎麼通陽?蔥白入肺,去頭去青,都要去掉,只要白的部分,取白色入肺,可以通陽可以降虛火,有斂降有回陽的效果,實際應用之中也確有奇效。這股火是什麼?格的是什麼陽氣?其實很簡單,左路三陰升右路三陽降,它格的肯定是三陽,只不過不同的經格的不一樣。格的是什麼?少陰經,如果沒有外感的話,它第一個是心經的,第二個,少陰經外在還有寒水之氣;厥陰呢,少陽;陽明和太陰這是一對,它們是互現的,互為標本。像陳修園講《傷寒論》主要從標本中氣入手,就是這樣講的。但這裡邊還有,這麼講只是從疾病的升降出入變化,但還有一個危急症,升降息、出入廢,這時候會存在不同的變化。一點元陽鼓動不了,那時候你得興陽,是不是?樞機不轉了,樞機為什麼不轉了,元陽不溫煦去了,升不得升降不得降,這時候桂枝什麼先不能用,你得考慮先溫元陽,回陽救逆。回陽救逆,你看,陰寒在內,這陽是從上脫了還是從下脫了,是動於陽了還是動於陰了,這還又是一個考究。所以說你溫完陽了是往下收還是往上升呢,又不一樣。往下收,你就白通湯、潛陽丹;往上升你還有天魂湯呢。所以火神派里沒這套,火神派里全是往下潛陽的,全部是所謂的引火歸元。這是什麼?就是說虛陽浮越,陽氣離脫的時候,桂枝就不要用了,先使陽氣歸其宅,真武湯、附子湯都是一樣的。虛陽一歸了以後,然後再用附子。部隊都在外邊呢,先撤回來,撤回來以後再往出打;還沒回家休整呢,再把他調出去,對吧,這時候中土樞機還沒轉開呢。平常為什麼看病的時候桂枝用得比較多呢?中土樞機,左路升機己經存在了,乙木經常郁遏,所以桂枝常用。但很多人陽氣已經散淡不收,精血內虧,脈象虛浮,那就不能用了。《經方實驗錄》,看過這本書吧,曹穎甫寫的。他介紹了一個案例,就說一個婦女,虛弱羸瘦,很瘦,沒勁,躺在床上,西醫還貧血,亂之八糟的,治了具體幾年我忘了,可能至少三五年吧,看了很多大夫都沒效果,很多大夫肯定就是不是補氣就是補血唄,十全大補,或者是八珍四物,是不是?不是六味就是八味,沒用。他用的什麼方子還記得嗎?桂枝湯原方原量,吃下去就奇效如神,這個病人好像是一個月吧,就全恢復了。左路升機能不考慮嗎?像這種雜病,你不注重左路升機的話,百葯不應。所以,他到後來總結,桂枝湯是補藥。桂枝神湯,升化營衛之氣,這是他的認識,其實對的,只是他認識得沒有那麼深刻而已。同學:三陰經既然熱化走的是三陽,那她為什麼臍周灼熱啊?三陰經的熱化不都是在三陽上面嗎?應該三陽經出現火熱之證。她為什麼是臍周有熱呢?行者:這是他講的陽氣呢,陽乘於陰,陽氣有力量,能升達,欲升達,然後被壓制住了。這個時候你要治的時候,首先,你要升達左路,升達左路肝木。然後你再問問他的家庭情況,他心裡有什麼事,一直壓抑著,使他走投無路,兩方面你都要調整調整。下部是因為長期陽乘於陰了以後,陰氣不守,下焦陰氣不足了,所以才導致了,感覺到無力,有內燒灼的感覺。如果你用了滋陰葯可能好一點,你用得一多了吧,它把陽氣更加郁遏住了,燒得更厲害。你要用瀉下藥呢,龍膽瀉肝湯,吃完舒服了,量稍微大一點,一拉肚子,陰分一虧,馬上感到更加虛煩不得寧。同學:那她這個陰分虧不是還是中土化源不足嗎?行者:這個不要搞到一塊。精的生成過程它是有時間的,中土化源就在乙木。給大家講下一條。脈法三十七,「陽脈浮大而濡,陰脈浮大而濡,陰脈與陽脈同等者,名曰緩也。」這個大家理解一下,什麼叫緩?緩和有中正之意,這裡面所謂陽脈與陰脈同等者,什麼意思?你覺得應該什麼意思?同學:感覺是氣的升發收藏。行者:嗯,這是一種解釋,你以為呢?同學:就是陽脈和陰脈應該在它該在的位置,並不說它倆部位、力度是同樣大的,而是說陽脈應該是浮大而濡,但陰脈浮大而濡並不是說跟陽脈的浮大而濡等同,兩個應該有差別。行者:就是說陽脈應該有陽脈的象,陰脈應該有陰脈的樣兒,各安己位。同學:陽脈浮大而濡我覺得還算是正的,陰脈浮大而濡就感覺不是那種少火生氣,它相對來說我感覺升發稍微旺一些。因為左寸脈生髮的話一般是緩緩而升,到了左關才能顯示出一點大象來。他左尺就大了,說明這個生髮的力量有點稍微的……。行者:我沒叫你提出異議,就是叫你按原文來講他是怎麼想的?仲景要闡述什麼道理?同學:至少這兩個現象還是相安的,沒有哪一氣勝過一氣。行者:把你剛才講的那一段意思再解釋一下。同學:首先我感覺他那個陽脈浮大,我覺得是氣的生髮收藏,陽脈和陰脈。脈浮大而濡,浮大說明陽氣升上來了,有濡就有一種散亂的感覺,感覺陽氣敷布津液了所以有濡象。然後它收的時候,陰脈雖然浮大但它還是有濡象,但還是種緩的,所以還是收的。行者:對。這個意思呢,每個人理解都不一樣,黃元御先生理解的也不一定是標準。在脈象中,我們體會某一個脈的現象,怎麼分判斷呢?首先要分開一半,就是來去。脈來應指為陽,脈去離指為陰,這就體現出來了升降出入,在這裡面才能論所謂的陰脈與陽脈同等。寸尺它不是一回事,它怎麼同等呢?同學:同等是不是就是同起同落?行者:還是相應的勢的比較。比如說,剛開始學的脈法,初持脈,來疾去遲,或者是《內經》講的,來盛去衰,這是拿「來」「去」相互比較。當然了,寸尺也可以比較,陽浮陰弱。但是,我們是在介紹一部的脈象,說明緩也,這是一個象,一脈之象。在這一脈之象的時候,我們深入其中來判定陰陽的話,是來去分判陰陽,不可能說一個緩象,拿寸脈跟尺脈來比較,比較出來一個緩脈。陽脈浮大而濡,陰脈浮大而濡,這是什麼?我認為這種感覺就像以前的,脈縈縈如蜘蛛絲,脈靄靄如車蓋。同學:有沒有無力的感覺啊?行者:有啊。同學:我們講濡弱,是連在一起的。行者:濡者就是有一點浮而弱。同學:我理解的意思就是常象的脈應該有力,至少來說不能弱吧。行者:此緩非彼緩。同學:感覺話只說了半截住沒說完。行者:我們看書,也不必要把它定性,是吧?人家心情好了,就跟一高手一樣,隨便畫了幾筆,都是心性流出來的,你非得說,你這好像首尾沒有連貫,不嚴謹。也不一定非得要這麼嚴謹的。它表達出來它的意境了,我們順著它的狀況要契合到它那個意境之中,這是我們需要的。不是說我們把這一套系統弄一個整個的框架,那沒什麼意義;只是與他的心相契合。像讀《道德經》一樣,你前前後後把那文詞調過來弄過去印證,有用嗎?老子那個時候就是,用以前的話來說,就是氣功態,境界狀態到了那是隨意揮灑,寫了那五千字,扔個那個尹喜,然後就出發了。我們是通過這文字來印證自己內心的境界,這樣的,不是說前面這個道講的是什麼,後面這個道講的是什麼,它這個道用到底是什麼,它個道又這樣了它不對;如果這樣的話,就是釋伽牟尼說的,以有所得知其有,求無所樂之故,那會是什麼?緣木求魚嘛。我們是以一種狹隘,以一種求索的心態來得到那種任意揮灑自如的狀態,兩個是背道而馳的。所以說是要契合,而不是說去求索,去怎麼怎麼樣,去得到;是體證。同學:你剛才講的那個「緩」我還沒聽明白。你說的此緩非緩,我剛才講的「濡」有點弱的意思,脈象的常象應該是有力有神才對吧?行者:是啊。同學:那他為什麼有濡啊,脈比較弱的話那不應該是一種病象嗎?行者:我們映射的時候,有人可以表現得很積極,強勢一點;有人可以表現得柔弱一點,柔弱者人長存,這是養生之道,乙木都是柔弱的。至於他這裡面講的脈,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陽脈浮大而緩,陰脈浮大而緩,名曰緩;陽脈浮大而濡。這個緩呢,如果從另外的解釋,陽脈浮大而濡是什麼現象?是不是有點不收之象呢?知道濡脈吧?濡脈中略帶滑象,亡精失血多濡脈,亡血者多濡脈,血不足的話陽氣奔發,不收之象。同學:不收應該是偏澀吧?行者:欲收是偏澀,那是想收了。但是這是濡,濡就是弱。陰脈浮大而濡,也是在浮,也非常滑而弱。這個時候呢,因為陰脈與陽脈同等,濡弱之脈象,就是說弱是什麼弱?正氣弱吧,邪氣也非實,整個陰陽氣處於一種緩怠不收的現象,大象是這個象。陰脈與陽脈同等者,名曰緩,這個象有緩怠不收之象;但是呢他叫緩,緩有和之象,就是說能相持,相對等,還能夠平衡,還能夠維持。我看這解釋是拿它做緩脈解。所以呢,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它,理解出來了不同的現象。現在講三十八條。脈法三十八,「翕奄沉,名曰滑,何謂也?師曰:沉為純陰,翕為正陽,陰陽合和,故令脈滑,關尺自平。陽明脈微沉,飲食自可。少陰脈微滑,滑者,緊之浮名也。此為陰實,其人必股內汗出。陰下濕也。」大家看這條脈象。「翕奄沉,名曰滑」,翕是什麼?開;沉,合。「陰陽和合,故令脈滑」,鼓盪之象。「陽明脈微沉,飲食自可」,為什麼陽明脈微沉,飲食自可呢?同學:胃氣不降。行者:滑脈代表升意,陽明脈帶滑象了,緩滑還行,而且滑象不能明顯。陽明脈微沉,代表陽明氣能收得住,如果是滑的話,那就是脾氣不足了,然後呢它陷,陷到陽明脈帶浮了。「少陰脈微滑者」,少陰脈正脈是什麼?沉實,實脈。實是什麼?沉而滑,略帶滑像。「少陰脈微滑者」,你看,它這裡把滑解釋出來了,「滑者,緊之浮名也」,浮緊,它變成滑了。所以他這個脈象,我們就知道,他說的這個少陰脈有點兒略浮而弦,這是什麼?「此為陰實」,陰為什麼實了?陽病於陰了,郁在下面了,所以才實,氣閉於下了。「其人必股內汗出,陰下濕也」,這是盜泄於下,風木盜泄於下,所以有浮。大家看看就行了,不必要仔細追究,哎呀,這個滑,為什麼浮起來了,是不是?這個脈沉實啊,這個浮起來就有問題了。略滑是正像,沉而微滑,浮滑就不對了。同學:這個是不升還是不收?行者:不升。同學:前面「翕為正陽」,那個正陽是什麼陽?是升上去的正陽嗎?行者:翕,就是開之意。同學:他這裡的陽明脈還有少陰脈,能用關尺來說嗎?行者:可以。同學:那他這個脈滑,為什麼關尺自平呢?行者:他前面是一段。前面是講的「陰陽和合,故令脈滑」,然後關尺自平,講的陰陽和合這個現象。然後緊跟著分別講了陽明脈微沉,然後因為牽扯到脈滑,他是在脈滑的基礎上講的。他講這個脈滑,就意味著這個脈六部都有滑相,以滑相為基準,然後是陽明脈微沉,少陰脈微滑,在這個地方。同學:翕奄沉什麼意思,什麼叫翕奄沉?行者:黃元御解釋的就是浮動之意。我的解釋呢,滑,如鼓盪,有升動之象,升發之象,元氣鼓盪,孕育在其中,欲發而未發。為什麼不是弦象?弦象沒有鼓動之力,鼓盪之象。同學:弦不是欲升不得升為弦嗎?他現在欲升不得升,應該有這個鼓盪之意在裡面啊。行者:欲升不得升,舉個例子,弦主要是對於外在的一些陰象來說的,大家需要了解,有阻滯。比如你要干一件事情,壓力很大,但是你還要干,這是弦脈;滑脈呢,像孕育著,我要干一件事情,還沒幹,但是心裡已經準備好了,這個正邪還沒衝突,還沒交爭呢,所以它可以體現沉滑、緩滑、浮滑,都是鼓盪之象,氣血充實,陰陽合證。這個需要大家去感覺體會一下。我以前不是講了滑澀之意嗎,我講了很多的感覺,沒有固定的詞去定義它,我們只要去體會它就行了,在寸關尺不同的部位。大家有什麼問題問一下,今天就講這麼三條吧。雖然陽氣的升達是由三陰來升達,但是它的途徑走的是三焦這個路徑?行者:我們身體是三陰升達,你看不見的,因為它是由陰出陽;但要固護肌表呢,它是少陽的事情;有足經有手經,有內有外,有表有里。三陰升達完了,三陰在內升達,手三陽是在外,手三陽其氣升,足三陰其氣升,這是它升的過程。同學:一個相續接的過程。行者:對。然後那邊經絡呢,是手三陰其氣降,然後是足三陽,它這個接續過程。所以從我們人體上呢,它不是說所謂接續的,經絡是接續的。我們一身之氣是互相感應的,雖然也有先後,也有層次變化,但是感應的。乙木升達,一身之氣就調動起來了,木氣長,長出來才有就叫少陽,長不開壓在裡邊,叫什麼陽啊?壓在裡邊只能說陰,長在表面才叫陽。三焦不能秉氣,就是氣不能敷佈於三焦,出現了形冷惡寒,不一定是元陽虧竭。同學:《金匱》有這麼一句話:腠者,三焦通匯元真之處,意思是不是說三焦與元真相通,三焦的敷布就是元真的敷布?行者:是啊,都是元真敷布,只不過它這個講得更直接一些,少陽之氣直接與元真之氣感應得更直接些。哪個不是啊?你醒過來了,掌受血則能握,目受血則能視,真陽哪點不能通匯,哪個地方就會出現問題。你跟王正龍學的應該知道,我們這一口元真之氣,貫穿周身上下,哪一點都不能不敷布,就只有這一氣。同學:只是這個手少陽三焦,它這個敷布是由三陰升達上來的,先經過三陰的升達然後到陽的層面才到手三陽?行者:你又搞了很多知見。我們講的時候我們可以從陰的角度講,從陽的角度講,可以從經絡的角度,可以從側面來分析它,但是都是一個氣。跟你看一個人一樣,你可以從背面看他,可以從側面看他,從正面看他,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看他,但是說的都是這個人。同學:對,但是如果說是三陰的問題的話,那我們升達三陰就可以了,如果是三焦的問題造成的形冷惡寒,應該怎麼治療?行者:就是形冷惡寒這個癥狀,是吧?造成這個癥狀會不會有不同的原因呢,會吧?不能說就這一個癥狀就有治療方案了。同學:如果說形冷惡寒的原因是三焦傷?行者:對,三焦怎麼傷的呢?你知道怎麼傷的才能知道怎麼治。是元氣虧竭,一身虛冷?還是臟精都寒沍在下,沒有陽氣鼓盪它不得升?同學:說到底還是升三陰。行者:你說升三陰也行,都可以說,但是,如果講升三陰的話,中土跟下元的陽氣要足,才能講升三陰,因為這是一個旋轉的過程,周流的過程。如果是元陽虛怠的話,就不能升了,你就得溫,一點一點溫護,把它溫養起來,就像小火苗一樣,你稍微給點風它不就滅了?你這時候就不能講升三陽了。一氣周流是這個過程,這是我們對人體認識最根本的角度。火神派為什麼在很多危急重症中產生了驚人的效果,就是因為在急重症的時候要認識到一元的盈縮。九宮八卦不離壬,腎中一點元陽不得溫煦的話,哪來的生機啊?我升,怎麼升動啊?降,陰氣都堆在下面,想降也降不了啊,本來就沒生機了,還繼續往下殺、斂?所以呢,要用一元盈縮的理論來統御黃元御的四象樞土的觀念,左升右降這一套整個理念。左升右降也不是黃元御的理論,這是天地自然的法則,我們站在北半球,面對太陽,就是左升右降,天地自然的規律,明白了嗎?同學:三焦,就是手少陽三焦,是屬於一元盈縮的過程中的左升之氣?行者:對。三焦嘛,你看,上邊一個佳,佳在過去是食品的意思,佳肴,底下一把火。同學:但是在右降這個系統裡邊,左邊清陽升,右邊濁陰降,濁陰降的話,降的時候走什麼路徑?《內經》上說: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這個地方和三焦是什麼關係?行者:就是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這裡講的就是三焦的作用。同學:就是走三焦這個路徑?行者:不是走三焦這個路徑。我們人體的經絡,哪一經都不是你看的這樣,而是有升有降,自成體系,只是它以升為主或以降為主,這是它用的一面,它顯現出來的主要的一面。當它逆亂的時候,少陽如果不能升,則會出現三焦水道不歸,它要正常的話它就會溫化水精,就會敷布,向上走,然後濁陰之氣就下斂,這是它正常的現象。正常現象是什麼?少陽相火之力要溫煦於下,溫煦於下以後才能運化,相火才能歸位,這是它講的相火之力。三焦水道,也就是講的水精四布而歸於下的一個過程,你只需要知道它是這個過程,具體是什麼象,你在臨床中自己去體會。有些東西你大概知道框架就行了,不需要去給它定性定位,一下子搞得很清楚,這個不需要,因為你做學問是不斷深入,不斷清晰的一個過程,剛開始定性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只能造成障礙。唯一要搞清楚的是大象,大象是左升右降,一元盈縮,所有的變化都在其中。為什麼很多病沒有看過,不知道,但是我們一樣會治,就是通過大象來推論,來指導。你看,很多病來的我沒見過,我也不知道,怎麼治?謹守陰陽,無與眾謀,明白了嗎?腦子裡知識太多,想得越多,到最後自己的障礙越多。如果老想把很多東西都搞清楚的話,到最後反而就糊塗了,所以呢老子說持大象,天下往。要把局部的小道理都搞得非常明白的話,也可以,但是不要忽略了大象,它永遠只是在大象的基礎上產生變化。大象是什麼?天地人我共通之象,這叫做求同之法。怎麼找到大象呢?虛靜為寶,你的心裡沒有雜念,心專純如一,所有天地萬物皆在於此。這個時候你跟事物就能通匯了。要不然的話,什麼東西到你這兒都是給打成兩截,七八塊兒、十來塊兒,一團散沙,這樣的話知識全都是片斷,不能融匯,倒是會成為很多障礙的。當然,醫學是學無止境的。莊子說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所以呢,我們必須要掌握大象,無限的變化皆被我們統御住了。具體搞那麼清楚幹嘛?哪些是水道,水道是什麼樣的,怎麼回事兒,是不是啊?這個需要搞,但是還是要回歸,以後看《內經》的時候,還是以大象把它全部梳理出來,梳理好了以後,你再往細里搞。要不然的話,就像過去古人說的,依文解義,你從文字表面解釋意思,三世佛冤,一佛出世,二佛升天,三佛涅槃,全都被你氣死了。古人寫書是什麼意思,他就是從他的心地中流露出來;還涉及前涉及後涉及很多,那不是大家。你像黃元御寫書,也不能說一揮而就吧,也都是很短的時間,半年、幾個月寫完了,而且呢,還都是平時看病的閑暇時間,沒事兒的時候,不是職業寫的,有感覺就寫點兒,想寫了就寫寫。行,今天就到這兒。
推薦閱讀:

你說我說(二)2011
2011-2012年起基吉日查詢
2011年用手相探測愛情之路
2011年郵票年冊價市場走俏
[轉載]2011年哪些人需防配偶有災?

TAG:中醫 | 行者 | 2011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