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慾望只能被了解而無法被摧毀

發佈於2014-03-14 08:00:23

壹心理導讀:人是會思想的蘆葦。蓋因如此,從慾望中解脫出來是非常荒唐的說法,因為慾望只能被了解而無法被摧毀。

動物只要不患病,吃得飽,便是幸福快樂的。人呢,本來也該如此,但在現代社會中卻並不是這樣。說到底,人之所以區別於動物,在於他會思考。正如帕斯卡爾所言:

「人是會思想的蘆葦。」

會思考當然是件好事情。憑藉思考,人類驚訝發現自己原來是目前自然界里最牛逼的生物。這一發現可不得了,能力越大,責任亦大;責任越大,煩惱亦多。慾望以及空虛、孤獨等各種情緒由此而生。

此處談及的慾望是有意識的慾望,而非當年獸類祖先那種出於身體本能的原始慾望。個人認為原始慾望的本質是無從認識的,它起因於本體發出的衝動,就像神經衝動的傳導。而有意識的慾望往往伴隨著矛盾心理的產生,擾亂心靈平靜,故有必要對其做一番了解。

在這之前,先說一件自己干過的傻事。

曾經為了擺脫有意識的慾望,我把自己關在兩平米大小的房間里一天一夜,想借隔世的環境忘去自我,因為只有當我們獨處時,才能從自我感中解脫出來。在那24小時里,我的確忘記了自我存在。但當走出封閉世界,曬著溫暖陽光,呼吸新鮮空氣,那種自我存在的感覺竟是前所未有的明晰,也從而清楚了自己做的事情有多傻。不過把自己關在一個狹小密閉的空間24小時這件事情本身還是挺有意思的,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嘗試一下。

其實生活中大多的事情都是在強化我們的自我感,無論社會、經濟還是宗教等層面莫不如此。而自我一旦出現,衝突、不幸和掙扎立刻會產生,是以我們都不斷地渴求忘我的經驗,都渴望擁有平和的心境,過上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邊雲捲雲舒這般洒脫自在的人生。

人類從學會思考始,便被慾望及各種負面情緒的包裹,為了淡化甚至擺脫這些情緒,人們想了很多辦法。譬如坐忘、冥想、禱告又或是寫日記、找人傾訴還有旅行等等。人們總是不斷嘗試著宣洩心中不快的情緒,然而結果一次又一次令人失望。

仔細想想,只要是一個正常人就定然會有七情六慾,慾望是形而上的,它是一個思維抽象而成的概念,概念既存在於思維之中,而思維又以我們自身作為載體,如果要擺脫空虛,必須首先停止思維,而停止思維的唯一途徑便是消弭自我的存在。但除非我死了,否則我不可能消失,最多只是忘我罷了,然而我們又做不到永恆地忘卻自我。

所有的概念都源自於記憶的一種反應,即生活的經驗。可以說,是經驗創造了概念,但在建立概念的同時,經驗也使我們擁有了對某一慾望的記憶反應,而它又阻礙了我們直接經驗概念本身。

很多人為了不被空虛所擾,他們逃避它、否定它、凈化它,這一切都是無用的,空虛永遠存在,只要你還在思維。

很多成功學的書在提到慾望時,建議我們應該沒有慾望(這不是在勸我們去死嘛),應該培養不執著的人生態度,從慾望中解脫出來。這是非常荒唐的說法,因為慾望只能被了解而無法被摧毀。如果你非要憑藉著人定勝天般堅定不移的信念將慾望摧毀,那麼結果只有精神分裂,破壞了思維也就意味著喪失了理性,即把生命本身摧毀掉了。

對於慾望,如果不去譴責它,不論其好壞,只是單純地覺知它,請問會發生什麼事?所謂覺知,便是你知道一個東西的存在,但不去衡量、評判它。不去為慾望定名,也不去用念頭掩蓋它,如此還會有內心的騷亂嗎?

覺知了慾望的存在,我們還需覺察慾望的本質。我們為什麼都喜歡旅行一路欣賞山川美景?為什麼男人喜歡看美女,而女人喜歡瞅帥哥?因為它們都能引起我們強烈的愉悅感。這似乎沒什麼問題,然而不幸便是從這裡開始的。一旦山川美景,帥哥美女變成了一種愉悅的記憶時,這份記憶便試圖讓自己延續下去,我們會想要重複地享受這類的經驗。這是我們很熟悉的事,一旦吃過某種美食,我們便會念念不忘,以至在想起時會口水直流,肚子咕咕叫喚,我們想重複地體驗它。不論是性愛、藝術或智力上的快感經驗,我們都想重複再三。

這便是慾望的由來,一味地追求快感只會帶來不幸與困惑,並且會製造錯誤的幻覺和價值,如此一來心智的清明度就不見了。其實慾望通常是一種健康而正常的反應,若沒有慾望,人就無法存活了。但在慾望的過程中,一定伴隨有矛盾、痛苦與衝突,這才是我們的問題。在關於矛盾、衝突的經驗中,思維抽象出了關於空虛、孤獨的概念。

我們有慾望,是因為我們想要獲得某種快感,而延續這種快感的是什麼東西呢?很顯然,是思維,心裡在不斷地想著這件事。

心裡如果不斷地在想著某件事,我們就不再和真實的經驗產生直接關係,而只有一堆意象、畫面和思維按記憶的反應(從前的經驗)想當然地對某事進行預判:這我認為是空虛、孤獨產生的根源。

其實我們可以一邊擁有慾望,同時在旁邊看著它,在沒有任何念頭干預的情況下,它很快就會止息下來,從而獲得平靜喜悅。但請明白僅僅是止息,慾望是不會消失的,除非你瘋了或者死了。我把這一處理慾望和空虛、孤獨等情緒的方法起名太上忘情。太上忘情,並非無情,忘情是寂焉不動情,若遺忘之者。

人心實際上並不是一個跟記憶有關的慣性作用。如果它能捨棄已知事物,就可以成為另一個嶄新的東西。所謂頓悟,大抵若此。當然,做到這一點並不簡單。

文/古樹不孤

原題《談談慾望和空虛、孤獨等負面情緒》


推薦閱讀:

該如何對待男女關係? 精神契合or慾望填補?
做男人 要滿足女人的三種慾望
慾望與道德
【嚴肅談性】揭秘女人一生的慾望變化
她們,曾經是全香港男人的慾望

TAG:慾望 | 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