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房子與婚姻,誰牢靠?

房子與婚姻,誰牢靠?房子為什麼折騰中國人,歸根結底還是GDP的原因,在房價飆漲的這二十年,我們的GDP一路高唱,屢屢翻番。

  在"情人節""520""201314"等寓意吉利的日子扎堆兒結婚領證,對於慣看紅塵百態的中國人也不是什麼新鮮事了。然而,排隊離婚的現象你可曾見過?  為了一套房子、一個孩子、一個學位、一筆拆遷款、一筆取暖費……他們"離婚"了。為了結婚買房,又為了買房離婚,這正是一部分中國人正在遭遇的困境。  房子意味著什麼?  杜太太心裡的一根弦斷了。  3月6日,她和老杜在上海市徐匯區民政局婚姻登記處領了離婚證,2月21日,他倆才剛剛在同一地方領了結婚證,握拳宣誓的那一刻,曾經讓她覺得很神聖。  然而,就在他們結婚僅五天之後,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國五條",規定出售自有住房時,能核實房屋原值的,要按轉讓所得的20%計征個人所得稅。而依照國家規定,個人轉讓自用5年以上,並且是家庭唯一生活用房的所得,可以免稅。  辦理離婚手續,他們付出的代價是110元。可如果算一筆賬的話,"好處"數以萬元計。他們此前名下有一套住房,想再買一套二手房,房價175萬元。房子在老杜名下,如果家庭買二套房,意味著首付要交房款的六成,100多萬元,貸款利率也要上浮10%。  離婚後,房產歸老杜,她恢復單身且無房,首付只要三成,貸款利率享受八五折優惠。不算利益,僅僅為了少湊50多萬元的首付款,他們也得為離婚率"添磚加瓦"。  杜太太的離婚鬧劇並非個例,開開心心來離婚、高高興興去買房的場景在各地民政局門口上演,自2010年起,新婚姻法、新國八條、新國五條等政策的出台都會掀起離婚熱潮,經久不散。離婚似乎成為中國曆次房產新政的副產品。正所謂政策是死的,人是活的,政策性離婚成了開發商、房產中介、銀行信貸員、買家和賣家的一場合謀。  房子,何以如此重要?直令眾生棄神聖的婚姻而不顧?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古到今,中國的"君子"們無不堅決貫徹這一古訓,先掃一屋方可治天下的觀念也如其他傳統思維一同流傳至今,為大多數國人所接受。"掃一屋"就先得有"一屋",買房子就自然而然地成為每個"君子"成家立業的首要任務了。  無房不談家,中國人與生俱來的安全感、歸屬感,都源於自己門內的小天地。房之於家,已經被大多數中國人定義為基礎和基本保障。時至今日,每個人對於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的渴求已經不言而喻。  在中國城鎮家庭受訪者中,85%擁有自家房產,房產占家庭總資產比重高達73.44%。這組調查公布不久前,全球著名市場研究機構益普索,發布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武漢、瀋陽6大城市居民近期投資意願調研報告,其中,千餘人對"假設您目前手中有一筆閑置資金(比如100萬元或以上),您會首選如何支配這筆資金"這一問題進行回答。結果,在樓市、股市低迷下,42%的居民投資渠道仍選擇購買房產。選擇儲蓄、基金、黃金、紙黃金、股票、商業保險的比例均沒有超過20%。  有"經濟學界的良心"之稱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有一個著名的觀點:以自由看待發展。社會與人類的發展不是以財富多少來簡單判斷的,更重要的是以人的自由來作為衡量標準。現在我們在判斷發展的標準上似乎還沒有從物質的簡單增長上脫離出來,說到發展先談論的是GDP增長多少、產業如何得到發展,卻甚少談到人的自由。  中國樓市之瘋狂,影響了許許多多中國人的人生結局。全民背負著"房子"沉重匍匐,婚姻、愛情在房子面前不堪一擊,毫無自由與尊嚴可言。芸芸眾生只要跟著走,就可以比較平靜地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那些投機鑽營買房的人在發財的慾望中消耗自己的生命;那些年輕人在複雜的焦慮中度過自己坎坷的一生;而那些掙扎於社會底層的夫妻們則通過上演離婚鬧劇來應對政策之變……  房子於中國人而言,是一輩子甚至幾代人的積蓄,是擇偶底線,是安全感。它原本應和家、穩定、踏實等辭彙聯繫在一起。而如今,婚姻法的最新司法解釋像一石激起千層浪,將"房子"和"財產"緊密結合在一起,成了無數人的煩惱。  有風險的是感情,不是樓市  房子與婚姻,孰更牢靠,並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了。但每每拋出,還是能刺激到國人鈍化的神經末梢。看看銀幕上精神文明建設的成果,收視率最高的,從《房奴》《蝸居》到《裸婚時代》,一部比一部更加絕望,幸福的婚姻各有不同,不幸的婚姻問題大多都出在房子上。  婚姻是圍城,是一場馬拉松長跑,是愛情的墳墓,是一種專制體制,是搭夥過日子等等,總之都酸溜溜的,無一句好話。婚姻中的他/她可能會開小差、會出軌、會發火、會生病……這些風險都要由你來承擔。你的時間被剝奪,你的私人樂趣可能不被尊重或者沒有發展空間。你很快發現,他不再是婚前那個體貼入微的男人了,或她不再是婚前那個小鳥依人的女人了。兩個人彼此抱怨、彼此厭倦,甚至連吵架的興趣都沒有,讓你覺得無望。  原本婚姻可以是美好的,因為婚姻總與愛情結伴。然而,在這樣一個時代,每個人都是情感的動蕩中心:微博、陌陌、私信讓相識變得再容易不過,只要你搖一搖;在最虛幻的網路,傳說一對情侶要打超過200萬字,才會懂得什麼叫愛情;在最現實的城市,你難以找到願意與你一次聊夠200句的人--潮水般湧進地鐵的人外表體面,其實內心空虛;比金融風暴更讓人產生不安感的,是情感危機。  廣東人迷信風水,認為在夫妻卧室的房門上宜掛上用圓珠串起來的門帘,這樣能激發夫妻相戀的能量,可以避掉夫妻間感情相互不忠的厄運。這顯然效果不佳--2004年開始,廣東一年辦理離婚的就超過了10萬人。社會學家李銀河對中國從2%攀升到現在的10%的離婚率發表看法,提出了一個關鍵詞:"社會變遷"。  人人都身處於一出被快進的時代劇中,身處於一個30年來不斷膨脹的"中國夢"中。在日新月異的慾望時代,有人失落了精神世界;在落差巨大的無情城市,有人淪喪了幸福感。  在這樣一個物價飛漲的時代,唯有婚姻越來越廉價。而有財產牽絆的婚姻,含金量增高,風險係數相對就會變低。一個例證就是中年男性的離婚率偏低,並不見得是因為他們的家庭觀念有多重,而是因為財產的制約。男人凈身出戶究竟需要多大勇氣?在中年危機的心理折磨下,有多少人還能為了所謂的真愛忍受一無所有從頭再來。  而財產大部分時候,是房子。  房子為什麼折騰中國人,歸根結底還是GDP的原因,在房價飆漲的這二十年,我們的GDP一路高唱,屢屢翻番。一個國家為了發展經濟,追求GDP,增加就業崗位,制定誘導性的政策,大把地印發貨幣刺激樓市,地方政府趁機斂財,以使房地產成為重要的支柱性產業。作為現實的人,渺小的芸芸眾生,又怎能對抗這種大勢所趨?跟著走,跟著大勢買房,才是最好的選擇。可是,自古以來,跟著大勢走的人,大多數都沒有在自我人格的土壤上長出奇花異草。由此可以說,大都是大勢的犧牲品,都被大勢所玩弄。  善於變通的中國人,遇障礙喜繞行,總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但即使是面對神聖的婚姻,一旦有需要也是可以用來犧牲的,唯有家裡那套房子以及房子衍生出來的價值是要緊緊抓住的。  在民政局把戳輕輕一蓋,只需要九元錢,婚姻便唾手可得,而房子卻要押上一生心血。有風險的是感情,不是樓市--這是中國特色。(來源:《財經文摘》05月刊 編輯:憑慧)

推薦閱讀:

如何不通過房屋中介買房子?
這樣裝房子,不用變形,35平變70平,50平變100平
在踏不出的地方踏上千萬步
如何看待以房養老?
買房子蓋房子在八字中的命理信息

TAG:婚姻 | 房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