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連環畫志
連環畫這一藝術形式,在中國土地上從孕育、生長到形成今天的樣式,經歷過一個漫長的過程。它的雛形可以上溯到久遠的年代。目前還能見到的如戰國時代《水陸攻戰紋銅鑒》上的裝飾形象,南北朝、隋唐時代敦煌莫高窟描寫佛祖「本生」故事的壁畫,元明小說、戲曲印本上的木刻插畫,清代的單張連環故事年畫等,都是用一幅或多幅畫面表現一個事件的不同側面和發展過程,具有連環畫的某些藝術表現特點。清末,隨著石印技術進入中國,上海就有《點石齋畫報》的問世。清同治十年(1884年),在這種畫報上刊登了記錄朝鮮東學黨事變過程的10幅連續畫,這就是連環畫最早見於石印畫報的實例。其後,又有石印「回回圖」的出現。「回回圖」就是為《三國演義》、《水滸》、《西遊記》等長篇說部每回繪一圖。如清光緒年間「味潛齋」石印的《新說西遊記圖象》,全書100回,每回1幅,加上人物綉象20幅,共120幅,隨後又有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朱芝軒編繪、上海文益書局出版的《三國志》石印「回回圖」,有圖200多幅。這是目前見到的最早兩種石印「回回圖」。雖然它們連續性不強,尚屬插圖性質,但在表現故事的發展過程,以及運用圖文結合的方法來增強作品的藝術效果等方面,已具有現今連環畫的一些特性,它們對現代連環畫的形成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約在民國2年(1913年)左右,上海石印新聞畫報風行一時,一般是單張4開,每份有圖86幅,具有現今連環畫圖文結合的特點,加上小販沿街叫賣,極受群眾歡迎,這可以說是現今連環畫報的濫觴。民國5年,《潮報》第一家用有光紙把單張時事畫報印成左右兩面對摺合攏的摺子式,隨後又裝訂成冊出售,這就與現代連環畫形式相近了。 這時,原來出版《時事蘇灘》、《五更調》、《太上感應篇》等唱本的小書商,見到這種圖文並茂的時事畫報銷路很好,於是群起效尤,他們尋門路,找畫家,搶新聞,也編繪出版這種小畫冊,爭奪讀者,這種小畫冊,同14開的書差不多大小,成四方形,用薄的白色有光紙印刷,封面只以籤條形式印上書名,裝幀簡陋,然而,連環畫就這樣在上海誕生了。連環畫或稱「小書」,或稱「圖畫書」。各地也有不同的名稱,廣州稱作「公仔書」,漢口稱「伢伢書」,浙江稱「菩薩書」,北方稱「小人書」。這些小書的內容,一度沿襲石印畫報描繪時事新聞的傳統,畫當時報紙上有轟動效應的通訊報道,如「直奉大戰」、「閻瑞生與王蓮英」等。如今還能見到的有《江浙直奉血戰畫寶大全》一種,24開本4集,由胡亞光與孫步月、胡小萼、金少梅合作編繪,上海戰事寫真館民國13年印行。內容描繪江浙兩省直奉派系軍閥混戰中各個戰役的情況,繪畫採用西畫素描手法。當時這些畫冊,因涉及政局,往往會遭到當局的干預,發生畫家被抓,書籍被禁的情況。民國7年,上海丹桂第一台上演京劇連台本戲《狸貓換太子》,在市民中引起轟動,因而小書商們從搶新聞轉而搶京戲題材。小書跟著連台本戲依樣畫蘆葫,一本接一本地出來。最早畫連台本戲的作者有朱芝軒、劉伯良、李樹丞等。這種畫京戲的小書,比過去以新聞為內容的畫,題材更通俗,連續性也更強,但畫面處理比較粗糙,很少有背景,人物形象都按戲台上的扮相,開花臉,掛須口,畫馬只畫馬鞭,連城牆也畫得象戲台上的一樣,文字說明也隨便在空白處寫上幾個字。其後,小書的內容又擴大到舊說部、舊小說。從現存的資料看,最早的大概是劉伯良(一說與朱潤齋合作)所畫的《薛仁貴徵東》,又稱《跨海東征》,是根據章回小說編繪的。全書20集,每集30幅,用有光紙石印。46開本,上海有文書局民國9年出版。這時,連環畫的形式是上文下圖,文字約90字,占版面的四分之一。另在畫面空隙處用一句話概括畫面主要內容。畫面人物裝束雖仍襲用戲裝,背景卻已擺脫了舞台程式,根據內容也畫出一些背景。這是連環畫的新發展。民國18年,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在上海放映,連環畫受其影響,模仿有聲電影,在畫面上用人口「冒氣」的辦法,寫上人物要說的話,名為「口白」,以此來代替上文下圖的形式。 當時,上海楊樹浦工廠區幾個經售唱本、「小書」的攤販,想出了一個出租「小書」的辦法。因為「小書」的讀者多半是少年兒童和勞苦大眾,沒有多少錢來買書,所以租書辦法可以使他們少花錢多看書,出版商則可以因讀者要求新書量大而多出書、多贏利。這樣就使「小書」讀者越來越多,書也越出越多,出現了茅盾在民國21年發表的《連環圖畫小說》一文中所說的景象:「上海街頭巷尾像卡哨似的密布無數的小書攤」。 民國16年,象世界書局這樣的大書局,一度也涉足「小書」出版領域。是年3月出版了陳丹旭畫的《三國志》,而且打破陳規,用紅色赫然印上《連環圖畫三國志》的書名。從此「小書」就有了「連環圖畫」的名稱,以後人們又略去「圖」字,都稱之為「連環畫」。雖然這個名稱還不能正確概括這種藝術形式的特點,但逐漸成了一個大家叫慣了的統一名稱,所以,後來魯迅在《〈一個人的受難〉序》中說:「連環圖畫這名目,現在已經有些用熟了,無須更改,但其實應該稱為『連續圖畫』的,因為它並非如環無端,而是有起有訖的畫本。」世界書局在三四年的時間內,出版了《三國志》、《水滸》、《岳傳》、《西遊記》等6部連環畫。這些書用橫8開有光紙的版式代替10開的版式,有利於畫面人物的刻劃和情節的展現。它們都以大紅單色黃裱紙做封面,全書線裝24冊,用硬紙書套合成一函。在改進書籍形式提高繪畫和裝幀質量等方面,都起了積極作用。 這一時期,除世界書局和另外幾家大書局曾經短期出版過連環畫外,大約有20多家經營出版連環畫的小書商,從事連環畫創作的專業作者不超過10人,其中知名的有劉伯良、李樹丞、朱潤齋和陳丹旭等幾位。陳丹旭為世界書局畫了3部連環畫後,未見再有作品問世,而其餘3人都以畫連環畫終其一生。劉伯良的畫,有些像國畫寫意畫,曾風行一時。但由於人物形象定型,受歡迎程度逐漸下降。繼而李樹丞和朱潤齋的畫興起。李樹丞畫得比較細緻,且有豐富的背景襯託人物,但也因人物形象變化少而最終被朱潤齋所代替。朱潤齋的第一部作品是《呼延慶》,宏泰書局出版。他的作品,大都取材於歷史演義和章回小說,而且多半由自己編寫,在編繪過程中,他不拘泥於原作而有所創造和發展。人物畫得較生動,背景完全擺脫舞台影響,而且處理較為得當,因此作品受到普遍的歡迎。出版作品不下數十部,代表作品為《天寶圖》。當時一般青年工人和小學生,都把買早點的錢省下來看《天寶圖》,以至民間流行了一句順口溜:「看了《天寶圖》,忘記肚皮餓」。他的最後一部作品是《三國志演義》,可惜未及畫完,即潦倒棄世。 民國17年以後,由於連環畫的樣式逐漸完善,加之東南亞的發行網初步形成,內地各大城市的發行網也逐步增加,連環畫的發行量急劇上升,一般每種從幾百本上升到2000本左右,一些經營連環畫出租的攤主,見出版連環畫有利可圖,就也加入出版商行列。民國21年前後,這種出版商大約有30餘家,佔總數的50%以上。他們集中在閘北蒙古路北公益里,形成一個封建行幫,不讓別人染指這個行業,實際上把持著當時連環畫的出版業。小書攤主進入北公益里,等於進入連環畫新書批發市場。這些出版商文化低,素質差,他們找一個畫家帶幾個學徒來完成畫稿,然後取個書名,就開始出版連環畫了。出書,主要就是爭搶作者,搜羅畫稿。於是,有些有繪畫才能的人,被網羅進連環畫創作隊伍,有些有志於繪畫的青年被收為學徒,並經過一段刻苦學習的過程從中脫穎而出,這樣就使連環畫專業隊伍逐漸擴大。繼朱潤齋之後,在當時連環畫界有影響的作者有周雲舫、沈曼雲、趙宏本等。周雲舫,15歲就開始創作連環畫,懂得素描,因此古裝時裝都能畫,被譽為「全才畫家」。他的成名作是《平陽傳張勇》和《封神榜》,還與編輯胡水薄合作,畫過抗日題材作品《大戰成家堡》和反映蘇聯衛國戰爭的作品《十三勇士》。他與朱潤齋旗鼓相當,各有一批追隨者,一時有「朱派」和「周派」之分。由於雙方在創作上的相互競爭,促使連環畫質量有進一步提高。沈曼雲的畫,善於運用誇張手法,形象生動耐看。他擅長畫戲曲故事與武俠小說題材,代表作有《十八羅漢收大鵬》、《七個紅面孔、八個黑面孔》等。趙宏本,江蘇阜寧人,自幼愛好繪畫,因為家境貧窮,未能入美術學校學習,只得靠臨摹香煙畫片和連環畫來自學,民國20年經人介紹進民眾書局作學徒。由於他勤奮苦學,很快就脫穎而出,成為當時名躁一時的連環畫家。初時由於老闆、師傅的限制,要他畫一些仿效朱潤齋筆法的歷史演義和武俠題材的作品。抗日時期,他受中共地下黨和進步文化的影響,特別是受魯迅關於連環畫論述的啟發,轉而編繪了不少具有愛國主義思想和揭露社會黑暗的連環畫,如《桃李劫》、《醒獅》、《咆哮的許家屯》、《揚州十日》等。評者認為他的畫形象生動,構圖精當,改變過去連環畫單一的中景構圖,採用遠、中、近景互補的構圖方式,突出了主要人物,使連環畫藝術又進了一步。解放後,他在創作上又有所提高,與錢笑呆合作的《三打白骨精》,還獲得全國連環畫繪畫創作一等獎,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亞洲文化中心1980年野間兒童書籍插圖比賽三等獎。朱、周、沈、趙四位,在二三十年代有連環畫界「四大名旦」之譽。 民國26年後,連環畫出版業因抗日戰爭爆發而有過短期停頓,但一些以謀利為目的的人,看準了群眾在文化上極端饑渴的狀況,又紛紛染指連環畫的出版業,出版單位較前又增加了七八十家。他們為了牟利,第一是迎合低級趣味,出版各種含有封建迷信、色情荒誕內容的連環畫毒害讀者;第二採取各種手段剝削、控制作者,比如用師徒合同,迫使年輕作者無償為店主效力,或用攀親戚、結金蘭的辦法籠絡作者,有的更以色情、毒品來引誘、腐蝕作者,最終使不少作者喪失了自己的藝術和生命。在這期間,後起的錢笑呆和陳光鎰,在朱潤齋和周雲舫去世後,遞補了他們在「四大名旦」中的地位。錢笑呆,民國26年起從事連環畫創作,由於他善繪國畫仕女,後來便以畫古裝仕女故事連環畫為主,自成一家。代表作有《玉堂春》、《青樓戀》等。解放後,他與趙宏本合作的《三打白骨精》曾獲大獎。陳光鎰,原從事工商美術,抗戰初期曾辦過抗日小畫報,由此轉入連環畫專業創作隊伍。他的畫活潑洒脫,生動有趣,因此專畫滑稽故事連環畫,為連環畫題材開闢了新領域。代表作有《獅兒》、《牛》等。同時期,較為知名的連環畫專業作者還有:嚴紹唐、何廟雲、張龜年、趙三島、盧汶、汪絢秋等。抗戰勝利後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上海又湧現出一些新的專業作者,其中顏梅華、趙三島、徐宏達、筆如花(盛煥文)等4人被譽為連環畫界的「四小名旦」。當時還有一個作者叫張少呆,他是以畫黃色下流的連環畫和「跑馬書」而出名的。書商之間,為了搶先出版新書,因此不惜重金利誘,要作者日夜趕畫,造成連環畫粗製濫造,質量低劣,影響了連環畫的健康發展。 為了支持和引導連環畫這一通俗的藝術形式的更好發展,魯迅、瞿秋白和茅盾等,曾在民國21年圍繞連環畫問題與胡秋原、蘇汶展開了一場論戰。魯迅所寫論述連環畫的文章,有《連環圖畫辯護》、《連環圖畫瑣談》、《論舊形式的採用》、《〈一個人的受難〉序》、《看圖識字》等。他在《連環圖畫辯護》一文中,以明顯的例證和事實,有力地駁斥了企圖把連環畫一筆抹殺的論調,申明連環畫在古今中外「不但可以成為藝術,並且已經坐在『藝術之宮』的裡面了」。他告誡從事連環畫的藝術工作者,特別要注意連環畫使群眾「能懂、愛看」。「為了大眾,力求易懂,也正是前進的藝術家正確的努力」。同時,他又指出要力戒「設法俯就」,俯就,「就很容易流為迎合大眾,媚悅大眾,迎合和媚悅是不會於大眾有益的」。早在民國19年初,魯迅就想由自己人來編寫連環畫文學腳本,找連環畫家創作一種新內容的連環畫。但受連環畫書商封鎖而未果。受上述論戰的積極影響,一些非連環畫專業的畫家,也創作了一些畫法和形式與一般連環畫迥然不同的連環畫,它們也起了推動連環畫發展的作用。其中有李毅士的《長恨歌畫意》,豐子愷的《漫畫阿Q正傳》和《繪畫魯迅小說》,葉淺予的《王先生》和《小陳留京外史》,丁聰的《阿Q正傳圖》,張樂平的《三毛流浪記》,胡考的《西廂記》和《尤三姐》。此外,還有曹涵美的《金瓶梅》,汪子美的《紅樓夢》,楊可揚的《英英的遭遇》,董天野的《孔夫子畫意》等。這些作品通過報章、雜誌的刊載傳播,產生過廣泛的影響。在抗日和民主革命期間,有些連環畫家受進步思想薰陶,也奮起畫了一些反映抗擊侵略和揭露舊社會黑暗現實的作品。除前面介紹的周雲舫、趙宏本的作品外,還有何廟雲的《狼心喋血記》、《百劫英雄》,就是以反日寇侵略為主題的。楊菁華的《諸鳳娣》,揭露了國民黨官員貪污腐敗、草菅人命的事實。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後,廣大讀者迫切要求看到具有新內容、新思想的連環畫,連環畫家中的趙宏本、周杏生、盧世澄等人,便在當年7月經有關部門的同意,聯合連環畫專業作者13人,成立新聲出版社,迅速繪製出版《血淚仇》、《流盡最後一滴血》等6部新內容的連環畫。不久,新華書店華東總分店編輯部成立了連環畫編輯機構,開始對舊連環畫的改造,出版了《圈套》、《糾紛》、《女司令劉虎成》等連環畫。其後,由上海美術工作者協會和連環畫作者聯誼會共同舉辦「上海連環畫研究班」,吸收連環畫作者和有志於連環畫創作的青年作者,邊學習邊創作,繼之創作出版了35部反映現實生活的新連環畫。與此同時,連環畫出版商在政府的督促下,聯合組成聯連書店。它的任務是負責各家連環畫出版商所出連環畫的總經銷。並由書店配備正式編輯人員,對各家出版商的連環畫書稿,進行審查,使之走上正規。1951年成立的國營華東人民出版社,在美術編輯部設立了第三科,配備較強力量,專門從事連環畫的編輯出版工作。那時,在大批新出現的私營連環畫出版商中間,也有些是由進步文化人經營的,而且出版過一些內容進步,藝術質量較高的連環畫。如大眾美術出版社,就曾出版了彥涵的《翻身前後》、蔡若虹的《苦從何來》、邵宇的《土地》、陳叔亮的《走向哪裡》、吳耘的《不要殺他》等作品。這些書的作者大部分是解放區來的。其後又出版了吳穠編寫腳本,顧生岳、婁世棠、徐永祥合作繪畫的《趙百萬》。 1952年,由上海市文化局出面,接納市內連環畫作者近200人,開辦「上海連環畫工作者學習班」,進行政治學習。明確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然後由文化局負責分配工作。既解決學員的就業問題,又保護有發展前途的連環畫作者,並向全國各地灑下了連環畫藝術的種子,其中不少人以後成了連環畫隊伍中的骨幹力量。 上海對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2年在出版行業進行。以華東人民出版社美術第三科為基礎、吸收一批社會作者,成立了公私合營新美術出版社,先後有20餘家私營連環畫出版社和書局參加進來,成為專營連環畫編輯、出版業務的出版社。同時,華東人民美術出版社(後改為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也設立了連環畫編輯科,它在以後的連環畫事業中,起著主導作用。 新美術出版社的成立,為舊連環畫的改造和新連環畫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和思想基礎,1952~1956年與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合併前,它是上海連環畫棄舊圖新、開創良好局面的時期。有才華的連環畫畫家逐年湧現,連環畫藝術得到進一步提高。新美術出版社每年出書200~400種,它還擔負著以內容健康的連環畫換迴流傳於社會上(主要是租書攤主手中)的大量有不良傾向的舊連環畫(當時稱之為「以新換舊」),以滿足廣大讀者的閱讀需求,連環畫從業人員的思想素質也大大提高,做到了出書、育人雙豐收。這一時期,華東人民美術出版社的連環畫編輯科,根據與新美術出版社的分工要求,主要出版一些帶有示範性的連環畫,以促進連環畫質量的提高。先後出版了董子畏改編,丁斌曾、韓和平繪畫的《鐵道游擊隊》;董子畏編,劉旦宅繪畫的《屈原》;程十發編繪的《畫皮》等作品。這些作品以它們各自的獨特表現形式和較高藝術質量,獲得讀者的好評和美術界的重視。在此期間,上海連環畫作者隊伍有了顯著的變化和發展。除了原來從事連環畫的專業畫家外,其他畫種的畫家也參加進來。其中有國畫家程十發、陸儼少,漫畫家米穀、張文元、江有生、樂小英,水粉畫家蔡振華、錢大昕,油畫家黎冰鴻、徐甫堡等人。版畫家顧炳鑫運用版畫黑白原理,試探了多種創作連環畫的方法,作品令人有面目一新之感。當時他與劉繼鹵有「南顧北劉」之美稱。而老的專業連環畫家如趙宏本、陳光鎰、錢笑呆、嚴紹唐、顏梅華、盧汶、汪絢秋、徐正平等,藝術水平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創作出一批各具新意的作品。建國初期湧現的一批新的連環畫作者,通過幾年的創作實踐,藝術上也日趨成熟,進入了連環畫創作的高潮期。其中有賀友直、華三川、王仲清、丁斌曾、韓和平、韓敏、金奎、羅盤、羅興、毛震耀、盛亮賢、任伯宏、任伯言、汪觀清、鄭家聲、王亦秋等。 1956~1966年,上海連環畫雖然受到「左」的思潮的干擾,但由於作者們重視深入生活和進行刻苦的藝術實踐,總的趨勢仍然是不斷發展、提高。在1963年第一屆全國連環畫創作評獎時,上海有13件作品獲繪畫獎。其中一等獎3件(賀友直的《山鄉巨變》,丁斌曾、韓和平的《鐵道游擊隊》,趙宏本、錢笑呆的《三打白骨精》);二等獎4件(顧炳鑫的《渡江偵察記》,華三川的《交通站的故事》,劉旦宅的《屈原》,汪玉山、錢笑呆的《穆桂英》);三等獎6件(姚有信、姚有多、楊麗娜的《革命的一家》,陳宏仁的《車輪飛轉》,任伯宏、任伯言的《靈泉洞》,盛亮賢、沈悌如的《木匠迎親》,王亦秋的《楊門女將》,羅盤的《草上飛》)。1980年第二屆全國連環畫創作評獎,上海仍有13件作品獲繪畫獎,它們大部分也是1966年前創作的。其中一等獎2件(賀友直的《白光》,華三川的《白毛女》);二等獎11件(賀友直的《十五貫》,盛增祥的《為奴隸的母親》,侯德劍的《東進,東進》,汪觀清的《紅日》,韓和平、羅盤、金奎、顧炳鑫的《紅岩》,程十發的《阿Q正傳一〇八圖》,丁斌曾、王仲清的《沙家浜》,陳逸飛的《葯》,張千一、張恢的《海的女兒》,黃全昌的《海瑞罷官》,王亦秋、施大畏的《清兵入塞》)。除此之外,賀友直的《李雙雙》(陸仲堅改編)、《新結識的夥伴》(大魯改編),羅興、王亦秋的《林海雪原》(王星北改編),程十發的《亞碧與山羅》,王仲清的《阿詩瑪》,鄭家聲的《杜鵑山》(大魯改編)等亦受到讀者好評。同一時期,還繼承連環畫「連台本戲」的傳統,組織、創作不少中外古今名作的套書連環畫。如由徐正平等數十名作者繪製的60本近6000幅的《三國演義》,丁斌曾、韓和平的10本《鐵道游擊隊》,汪觀清的4本《紅日》,羅盤、韓和平、金奎、顧炳鑫的8本《紅岩》,羅興、王亦秋的4本《林海雪原》。還有數十本一套的《東周列國演義》、《西漢演義》也開始陸續編繪出版。 「文化大革命」期間,創作出版曾陷於全部停頓,作者受到衝擊,作品受到批判。在1970年以後,除出了一批樣板戲連環畫外,還出現了少量較好的作品,如戴敦邦的《大澤烈火》。在此期間,一批年輕作者,如施大畏、黃全昌、俞曉夫、陳谷長、盧輔聖、葉雄等,在逆境中通過自己的努力,出現在連環畫畫壇上。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經過撥亂反正,連環畫創作重新出現了如火如荼的繁榮景象,各地連環畫出版單位也紛紛建立,好作品也不斷問世。據不完全統計,1982~1984年全國共出版了連環畫15億冊。上海大量連環畫出版中也湧現了一批好作品。1986年第三屆全國連環畫創作評獎,上海作品獲獎的有王亦秋的《「蘭亭」傳奇》,俞曉夫的《一個兒子》獲二等獎;盧輔聖的《釵頭鳳》獲榮譽二等獎(因該作品在第六屆全國美展上獲獎,故給榮譽獎);劉旦宅的《李時珍》,戴敦邦的《紅樓夢故事》,施大畏的《暴風驟雨》,黃全昌的《打漁殺家》,葉雄的《子夜》,馮正梁的《三家巷》獲三等獎。在1991年第四屆全國連環畫創作評獎中,賀友直的《皮九辣子》,戴敦邦的《新繪長恨歌》獲二等獎;施大畏的《望夫石》,葉雄的《黃金案》獲三等獎。賀友直的《朝陽溝》,在慶祝建國三十周年美展評獎中獲三等獎。此外,還有一批描寫老一輩革命領袖的作品,如《毛澤東同志在陝北》、《周恩來同志在長征路上》、《劉少奇同志在安源》、《朱德同志在井岡山》和《彭德懷的故事》等,也是受到好評的作品。長篇套書除《三國演義》繼續出版外,《東周列國演義》、《西漢演義》也陸續出齊,還將《紅樓夢》、《西遊記》等古典名著創作彙編成套。此外,還出版了《李自成》、《唐代歷史故事》、《一千零一夜》、《安徒生童話集》、《中國成語故事》、《古代科學家》和《外國科學家》等套書連環畫。其中,《中國成語故事》成為受歡迎的形象化工具書,在國內外都有較大影響。新近創作的《中國古代傳奇話本》,獲第四屆全國連環畫創作評獎套書一等獎;《新編十萬個為什麼圖畫本》獲套書二等獎;《黑貓警長》和《小西遊記》獲套書三等獎。 連環畫藝術是文學與美術相結合的藝術,作為連環畫的一翼,文學腳本是整個連環畫藝術不可或缺的部分。上海的連環畫文學腳本創作隊伍,由業餘作者和專業作者兩個部分組成。在業餘隊伍中,如李准、碧野、葉文玲等名作家,都曾為上海連環畫編過文學腳本,但他們「客串」居多,偶一為之而已。而主力則是從50年代開始形成的一支專業隊伍。他們大抵開始於連環畫文學編輯工作。他們熟悉連環畫藝術創作規律,熱愛連環畫事業,因而能刻苦鑽研、探索,對連環畫文學的形成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歷屆連環畫創作評獎中獲腳本獎的有:董子畏的《屈原》,獲一屆一等獎;董子畏的《鐵道游擊隊》,楊兆林的《老孫歸社》、王星北的《三打白骨精》、陸士達的《蘇武》,獲一屆二等獎;大魯的《交通站的故事》、吳穠的《趙百萬》,獲一屆三等獎。楊兆林等的《中國成語故事》獲二屆一等獎;大魯的《白毛女》、吳其柔的《白卷先生》、可蒙的《紅岩》、楊兆林等的《李自成》、金伯弢的《金綉娘》、繆德彰和胡廷楣的《朝陽溝》獲二屆二等獎;王國安和楊兆林等的《中國詩歌故事》、鄭拾風的《釵頭鳳》,獲三屆一等獎;吳其柔的《袁世凱竊國記》、范若由的《鏡花緣》,甘禮樂的《冼星海在巴黎》、庄宏安的《金甌缺》、楊根相等的《唐代歷史故事》,獲三屆三等獎;張雙勤等的《滑稽王小毛》,獲四屆二等獎。 上海連環畫通過幾十年來幾代人的努力,取得了豐碩的藝術成果,引起國際美術界的重視。1984年,賀友直攜著他的《山鄉巨變》,代表中國連環畫界參加了在瑞士西耶爾舉辦的「瑞士第一屆國際連環畫節」,並捧得了特別榮譽獎盃,參展的中國連環畫也得到普遍好評。1984年12月,上海連環畫研究會成立,參加的有連環畫美術作者、文學腳本作者和連環畫編輯人員等近400人。
推薦閱讀:
※濟公活佛〖連環畫〗
※pengxq書齋的圖書館 連環畫
※石蘭工筆花鳥畫作品欣賞(27P) | 書畫攝影 - 連環畫E書 - Powered by ...
※連環畫
※《小五義》套本連環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