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啟後治療痛經的經驗3

丁啟後治療痛經的經驗3

2、原發性痛經案

廖某,女,16歲,中學生。因痛經1年,加重3個月,於1998年1月10日初診。

自述13歲月經初潮,月經初潮半年內周期先後不定,半年後月經周期開始正常,24 ~ 26天一至,經期4 ~ 5天,量中等。1年前開始迎接中考,作業多,壓力大,精神負擔重,月經量漸減少,色淡黯,有小血塊。月經將凈或經凈3 ~ 5天內出現下腹或腰際隱隱作痛,並感小腹及陰部空墜不適,疼痛可忍,近3個月加重,未治療。患者月經來潮前10天就診,見面色無華,少氣懶言,納谷不香,神疲乏力,四末不溫,頭暈眼花,心悸健忘等。舌胖淡黯,苔薄白,脈沉細無力。B超未發現盆腔器質性病變。末次月經:1997年12月20日。

中醫診斷:痛經。

西醫診斷:原發性痛經。

辨證分型:氣血虧虛,夾有血瘀。

治療法則:益氣養血,活血止痛。

選用方劑:益氣活血止痛湯(經驗方)。

處方用藥:炙黃芪30g,熟地15g,當歸15g,川芎15g,香附15g,白芍30g,炙甘草10g,延胡索15g,烏葯15g,吳茱萸6g,生蒲黃(包煎)15g,五靈脂(包煎)15g,小茴香10g。

7劑,水煎內服,每日1劑,每日3次,每次200mL。囑其月經乾淨後複診。告知患者注意減輕學習壓力,調整好心態,應對考試。

二診(1998-01-21):服藥5天後月經來潮,4天乾淨,量不多。自述經凈後腰腹作痛、小腹及陰部空墜癥狀有改善。述睡眠仍不好,心煩不寧,給養血安神丸服至經前7日,改服一診方10劑,月經乾淨後複診。

三診(1998-02-20):月經7天前來潮,周期27天,自訴經來後疼痛癥狀已明顯好轉,疼痛時間明顯縮短,腰膝酸軟、神疲乏力、睡眠不好、心悸健忘等癥狀減輕。上方有效,經前1周續服10劑,以鞏固療效。

四診(1998-3-20):月經8天前來潮,周期正常,經量增加,經來腰腹疼痛癥狀已不明顯。仍有神疲乏力癥狀,用補中益氣丸調治2周。

按:患者面臨中考,學習壓力大,精神負擔重,身心疲憊,勞則傷氣,久致氣血虧虛,故有面色無華、少氣懶言、納谷不香、頭暈眼花、心悸健忘等;血虛致血海不能滿盈,月經量漸減少;氣血不足,沖任胞宮失於濡養,「不榮則痛」,故月經將凈及經凈後出現腰腹作痛,小腹及陰部空墜不適;氣血虧虛日久,瘀血內生,見經來色黯有塊。正如《景岳全書·婦人規》所云:「經行腹痛,證有虛實。實者或因寒滯,或因血滯,或因氣滯,或因熱滯;虛者有因血虛,有因氣虛。然實痛者多痛於未行之前,經通而痛自減;虛痛者多痛於既行之後,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本案例用先父益氣活血止痛經驗方治療。方中炙黃芪重用益氣以養血;熟地、白芍、當歸、川芎為四物湯,活血養血,補血而不滯血,和血而不傷血;白芍與炙甘草柔肝止痛;香附、延胡索調氣止痛;生蒲黃、五靈脂化瘀止痛,吳茱萸、小茴香溫經散寒止痛。全方益氣養血,溫經散寒,化瘀止痛。本案例治療特點是經凈後針對癥狀用養血安神或補中益氣葯治本調理獲效。

3、繼發性痛經案(子宮內膜異位症)

李某,女,35歲,已婚,教師。因痛經4年,加重2年,於2001年8月1日初診。

自述月經14歲初潮,30天左右一至,經期3 ~ 5天,量中等,無痛經。4年前剖宮產,哺乳6個月,產後8個月月經復潮,經來小腹疼痛不適,可忍受。近兩年人流兩次,感經行下腹疼痛漸進性加重。常在經前 3 ~ 5天開始下腹墜脹痛,經行當日小腹脹刺痛明顯,痛而拒按,疼痛重時,手腳冰涼,噁心嘔吐,大便稀溏,時腹瀉,疼痛持續1 ~ 2天,月經黯紅有塊,隨經來增多,塊下痛減,服去痛片或打去痛針可緩解。多家醫院診為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未接受系統治療,平時畏寒肢冷,小腹冷隱作痛。舌黯瘀斑,苔薄,脈沉細澀。婦科檢查:外陰陰道(–),宮頸肥大,光滑,後穹窿見小黃豆大小紫藍色結節2個,有觸痛,質硬,子宮前位,活動欠佳,雙附件未觸及包塊。末次月經2001年7月10日,時值經前10天。

中醫診斷:痛經。

西醫診斷:繼發性痛經(子宮內膜異位症)。

辨證分型:寒凝血瘀。

治療法則:溫經散寒,化瘀止痛。

選用方劑:溫經化瘀止痛湯(經驗方)治療。

處方用藥:當歸15g,川芎15g,桃仁12g,乾薑15g,桂枝15g,延胡索15g,吳茱萸6g,赤芍15g,生蒲黃(包煎)15g,五靈脂(包煎)15g,小茴香10g,細辛3g,白芍15g,烏葯15g,炙甘草6g。

7劑,水煎內服,每日1劑,每日3次,每次200mL。囑其經前1周開始服藥,不貪涼,如服完上藥經未來,續服至經來1 ~ 2日,視經來疼痛程度而定。

二診(2001-08-19):月經10天前來潮,痛經程度減輕,未用止痛藥,有噁心感,未嘔吐,大便偏稀,月經5天乾淨。上方去小茴香、細辛、白芍、延胡索、乾薑,加甲珠15g、雞內金15g、皂角刺15g、鱉甲(先煎)15g、三棱15g、莪術15g,服兩周改服初診方葯至月經來潮1 ~ 2天。

三診(2001-09-18):月經對月來潮,疼痛癥狀減輕,不用止痛劑,其他癥狀改善明顯。仍按二診方葯和方法治療3個月經周期。後隨訪3個月,經來腰腹疼痛明顯好轉,婦科檢查後穹窿紫藍色結節未增大,病情控制。

按:子宮內膜異位症是指子宮內膜組織(腺體和間質)出現在子宮體以外部位,常因經血倒流、剖宮產、人流等原因而導致。常見癥狀有下腹痛、痛經、性交不適和不孕等。患者剖宮產後失於調攝,又人流兩次,寒邪內侵,氣血瘀滯胞宮胞脈。「寒主收引,寒主凝滯」「不通則痛」是中醫對疼痛認識的基本觀點。患者經來疼痛難忍,可伴噁心嘔吐,手足冰冷,均為寒邪凝滯胞宮胞脈,沖任阻滯之象。正如《景岳全書·婦人規》所曰:「經行腹痛,證有虛實。實者或因寒滯,或因血滯……然實痛者多痛於未行之前,經通而痛自減。」先父治療該病本著「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原則,月經將行和來潮當日用溫經化瘀止痛湯溫經散寒,化瘀通絡,行氣止痛。經凈後加穿山甲、皂角刺、鱉甲、三棱等活血消癥、軟堅散結之品,以消散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腺肌瘤結節。辨證與辨病結合的方法治療該痛經證獲效。

4、繼發性痛經案(盆腔炎性疾病後遺症)

趙某,女,40歲,已婚,農民。因經行腰腹疼痛1年,於2002年3月15日初診。

自述既往月經30天左右一至,經量中等,4 ~ 5天凈。G5P2(孕 5產2),因未採取有效的避孕措施,2年內人流3次,術後帶下量多,色黃有異味,常腰酸疲乏,小腹脹痛,經來下腹疼痛加重明顯,月經量稍多,色紅有小血塊,質地黏膩,周期提前至23 ~ 25天,5 ~ 7天乾淨。常口乾不多飲,小便黃少。曾到醫院多次按慢性盆腔炎治療,病情時好時壞。患者就診時上述癥狀均存在。色黯紅,苔薄黃膩,脈濡數無力。末次月經 2002年3月2日。

中醫診斷:痛經。

西醫診斷:繼發性痛經(慢性盆腔炎)。

辨證論治:濕熱瘀阻,兼脾腎氣虛。

治療法則:清熱利濕,祛瘀止痛。

選用方劑:銀翹紅醬解毒湯加土茯苓、冬瓜仁、車前草。

處方用藥:銀花15g,連翹15g,紅藤15g,敗醬草15g,丹皮10g,山梔12g,赤芍12g,桃仁12g,薏苡仁15g,延胡索15g,乳香10g,沒藥10g,川楝子12g,土茯苓15g,冬瓜仁15g,車前草15g。

7劑,水煎內服,每日1劑,每日3次,每次200mL。

二診(2002-03-22):腰腹脹痛有減輕,白帶稍減少。上方不變,服至經來。

三診(2002-04-06):10天前月經來潮,周期25天,經量正常,6天乾淨,經來腰腹疼痛明顯好轉,其餘癥狀減輕。易感疲乏,腰背酸痛。上方去乳香、沒藥、山梔、敗醬草,加党參15g、川斷15g、懷牛膝15g,以健脾補腎,扶正祛邪。此方服至經來。

四診(2002-04-27):服藥2周月經來潮,周期如前,經來腰腹疼痛好轉,帶下減少無臭味,其餘癥狀明顯改善。後隨訪痛經好轉。

按:慢性盆腔炎現稱為盆腔炎性疾病後遺症。患者孕5產2,人流3次,中醫認為多孕多產損傷脾腎之氣,濕熱邪氣乘虛而入,損傷任帶二脈,故常腰酸疲乏,帶下量多,色黃有異味;日久濕熱瘀阻沖任胞宮,「不通則痛」,經來下腹疼痛明顯。先父用銀翹紅醬解毒湯加味獲效。銀翹紅醬解毒湯由銀花、連翹、紅藤、敗醬草、丹皮、山梔、赤芍、薏苡仁、桃仁、延胡索、炙乳香、炙沒藥、川楝子組成,具清熱解毒利濕、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患者有明顯濕熱瘀滯癥狀,本方中加土茯苓、冬瓜仁、車前草以加強清熱利濕止帶的功用;當濕熱癥狀明顯控制後加党參、川斷、懷牛膝以健脾補腎,扶正祛邪,補而不戀邪,治療獲效。

推薦閱讀:

調經(54):27歲客服妹子痛經到無法上班,量少有血塊周期不規律
痛經5-1
子宮內膜異位症到底怎麼回事?
姨媽疼起來,分分鐘想殺人?試試這招

TAG:經驗 | 治療 | 痛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