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漢字,都有一個美麗的故事(圖)

2013年05月19日10:57 天天新報(原新聞午報)

  《這個字原來是這個意思》是一部有關詞語身世的故事書。作者許暉帶領我們重返語文的歷史現場,具體展示每一個漢字字形的演變,由漢字字形入手,詳細講解了與此漢字相關的古代社會的生活形態、日常禮儀和文化常識,以此帶領讀者回到歷史現場,尋找中國文化的根。  年 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漢字身世小檔案  「年」最初是一個會意字,像一個人背著一捆稻禾回家的樣子。  「過年」就是在一年的最後一天舉行祭祀祖先的活動,去舊迎新。  「同年」除了指出生於同一年之外,還可以指同科中士。  中國人每年都要過年,這個「年」字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年的甲骨文字形,是一個會意字,上面是「禾」,像一棵沉甸甸的莊稼,下面是一個面朝左、手臂下垂的人,會意為莊稼成熟,人背負著莊稼運回家去。葉玉森《說契》解釋道:「疑從人戴禾。禾稼既刈,則捆為大束,以首戴之歸。」意思是人頭頂著沉甸甸的莊稼回家。  中國民間有一個流傳久遠的傳說,認為「年」是一種怪獸,人們過年放鞭炮是為了趕走這頭怪獸,辟邪驅凶,保佑家中平安。不過放鞭炮的習俗起源很晚,南朝時宗懍的《荊楚歲時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臊惡鬼。」在火藥發明之前,古人用火燒竹,畢剝發聲,以驅除山鬼瘟神,稱作「爆竹」。但是周代時已經有了「年」,可見「年」是一頭怪獸只是民間相沿的傳說,實際上「年」的形成還是跟歲末的祭祀有關,這從載(堯舜)、歲(夏)、祀(商)一直到「年」的演變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載」有祭祀的意思,比如載社就是祭祀社廟,載璧是祭祀時所用的玉;「歲」和「年」同義,一年的最後一天要舉行儀式,擊鼓驅疫,謂之逐除,這就叫「歲除」,也含有祭祀的意思在內;「祀」就更不用說了。因此,相沿而到周代的「年」字,仍然繼承了前幾代祭祀的含義,跟歲末的祭祀有關。今天我們所說的「過年」,意思就是在一年的最後一天舉行祭祀祖先的活動,把這箇舊年過去,迎接新的一年。這才是「過年」的本義。孟浩然有詩:「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青陽是春天,逼著「歲除」,一年趕緊過完,好迎來萬物復甦的春天。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一年、年齡等義項之外,「年」還有一種比較獨特的用法,就是科舉時代同科考中的人的互相稱呼,比如年誼即指同年登科的關係,《儒林外史》:「你我年誼世好,就如至親骨肉一般。」又可互稱同年,除了指出生於同一年之外,還指同科中式,唐人李肇說:「(進士)俱捷謂之同年。」清人顧炎武說:「同榜之士,謂之同年。」  我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漢字身世小檔案  「我」原來是個象形字,是一把兵器的樣子。  「我」因為是兵器,所以有危險之意,再由此假借為第一人稱的稱謂。  古時候,很少用「我」來自稱,而是用「吾」字。  「余」跟「吾」都是自稱,但語氣卻有差別,用「余」比較舒緩,「吾」則較倨傲。  「我」被用作第一人稱代詞是假借來的,最早的「我」字並不是這個意思。我的甲骨文字形是一個象形字,左邊是一把三個鋸齒的戈,右邊是長柄,由此可知「我」的原始字義為一柄鋸齒狀的兵器。周武王伐殷,在孟津渡發表了三篇《泰誓》,其中有「我伐用張,於湯有光」的誓詞。此處用的就是「我」的本義。「我」是兵器,自然含有殺伐之意,「我伐」即殺伐。殺伐要進行了,對於殷商的開國君主成湯來說這也是一種光榮。周武王的意思是說殷紂王十分兇殘,已經違背了開國君主所承受的天命,因此征伐紂王符合天命,連殷商的開國君主成湯也會感到光榮的。所以《說文解字》中說:「我,一曰古殺字。」即由此而來。  「我」既為兵器,則是一種危險的稱謂。假借為第一人稱代詞之後,《說文解字》:「我,施身自謂也。」自己稱自己為「我」,但此時的「施身自謂」已經被添加了許多自身之外的價值,比如著名的「修齊治平」的政治理想,修身的最終目的被歸結於國和天下的「治平」,彷彿這具溫熱真切的身體早已被提前預訂,用來服務於更長遠更宏偉的目標。「我」就這樣被劫持,從危險的兵器,到不能自理、派生的附加價值,「我」的主體性情態從來沒有彰顯過,集體主義、家國一體的宏大敘事遂在這塊土地上大行其事,派生之物反而僭居了原生之身。  《詩經·採薇》中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名句,但是古人很少用「我」字來「施身自謂」。想一想「我」字的字形中那些猙獰的鋸齒就可以理解啦!北宋學者沈括在《夢溪筆談》卷十八「技藝」章中,記載了一個有趣的人物:「有方士姓許,對人未嘗稱名,無貴賤皆稱"我",時人謂之"許我"。言談頗有可采,然傲誕,視公卿蔑如也。」丞相數次召見,此人終於答允,卻欲騎驢進門,門吏阻止,此人傲然曰:「我無所求於丞相,丞相召我來,若如此,但須我去耳。」騎驢而去,一時傳為佳話。  古人用另一個字眼「吾」來自稱。《說文解字》:「吾,我自稱也。」莊子在《齊物論》中將「吾」和「我」連用,顯示出了二者的區別:「今者吾喪我。」原來在上古時期,「吾」不能放在動詞後作賓語。還有兩個第一人稱代詞:余,予。《說文解字》:「余,語之舒也。」表示語氣的舒緩。其實這種解釋是不確切的,「余」的本義是房屋,假借用作第一人稱代詞。朱熹曾解釋「吾」和「余」表達第一人稱代詞時的微妙區別:「余平而吾倨。」意思是用「余」自稱的時候語氣舒緩平和,用「吾」自稱的時候語氣倨傲。《說文解字》:「予,推予也,象相予之形。」意思是「予」是一個指事字,像兩隻手相予之形,因此本義為給予、授予,假借用作第一人稱代詞。  玉 言念君子,溫其如玉  漢字身世小檔案  「玉」也跟君子一樣,擁有仁、義、禮、智、勇五種德行。  古禮規定,君子一定要隨身佩戴玉器才行。  「玉體」不一定指女體,而是敬稱他人的身體。  在古代,祭祀、外交和社交,對使用哪種玉器都有嚴格規定,不可有誤。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從這句話就可以看出玉在中國文化中的崇高地位。事實也確實如此,玉文化在我國可謂源遠流長,在祭祀、外交和社交領域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除了五玉,還有六瑞之說。據《周禮》載:「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谷璧,男執蒲璧。」六瑞是國君和五等諸侯舉行朝儀時所持的六種玉制禮器:王執鎮圭,長一尺二寸,鎮是安定四方之意;公執桓圭,桓圭長九寸,桓就是今天說的華表,雕刻在圭上作裝飾;侯執信圭,信通身,以人形雕刻在圭上作裝飾,長七寸;伯執躬圭,也是以人形作裝飾,長也是七寸;子執谷璧,穀物養人,故以此作裝飾,長五寸;男執蒲璧,蒲是蒲草製成的席子,取其「安人」之意,故以蒲草的花紋作裝飾,長也是五寸。鄭玄解釋道:「瑞,信也,皆朝見所執,以為信。」國君和諸侯朝見時以這六種玉器作為符信。  此外還有六器。據《周禮》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這是六種祭祀天地四方的玉器。鄭玄說「禮神者必象其類」,意思是祭祀什麼神,就要使用像這種神的玉器。蒼璧是黑色的璧,平而圓,像天,因此用來祭天;黃琮外邊八角,像地之八方,因此用來祭地;青圭尖銳,像春天初生的萬物,因此用來祭東方;赤璋是紅色的半個圭,「像夏物半死」,因此用來祭南方;琥是像老虎的玉器,白色的琥象徵秋氣肅殺,因此用來祭西方;玄璜是黑色的半璧,「像冬閉藏,地上無物,唯天半見」,因此用來祭北方。  「玉」又引申為敬辭,比如敬稱對方的身體為玉體,敬稱對方的容貌為玉顏、玉面等。  摘自《這個字原來是這個意思》  許暉 著
推薦閱讀:

五行筆畫漢字表
曾軍:德里達思考漢字的方法
中國最牛的十個漢字

TAG:故事 | 漢字 | 美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