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國(1644年—1911年) 清朝是由少數民族──滿族建立的政權,因其長期處於游牧生活和征戰狀態,所以緊身、簡潔、便於騎射是其服飾文化的主要特徵,這與漢族傳統的服飾文化差異較大。清朝統治者一直對自己的民族服飾有著獨特的理解,他們不僅認為民族服飾是祖先的傳統,而且認為這是他們屢戰不敗的重要因素,所以對民族服飾的繼承和發展極其重視。清朝服飾也是中國歷代服飾中最為龐雜和繁縟的,對於近世紀的中國服飾影響較大。 套金護指的慈禧(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慈禧寫真像》 皇帝朝冠 皇帝朝冠分為冬朝冠和夏朝冠兩種。冬朝冠冠體為圓頂呈斜坡狀,冠周圍有一道上仰的檐邊。用薰貂或黑狐毛皮製作,頂上加金縲絲鏤空金雲龍嵌東珠寶頂,寶頂分為三層,底層為底座,有正龍4條,中間飾有東珠4顆;第二、三兩層各有升龍4條,各飾東珠4顆;每層間各貫東珠一顆;共飾東珠15顆。頂部再嵌大東珠一顆。夏朝冠冠形作圓錐狀,下檐外敞呈雙層喇叭狀。用玉草或藤絲、竹絲作成,外面裱以羅,以紅紗或紅織金為里,在兩層喇叭口上鑲織金邊飾;內層安帽圈,圈上綴帶。冠前綴鏤空金佛,金佛周圍飾東珠15顆,冠後綴東珠7顆。冠頂再加鏤空雲龍嵌大東珠金寶頂,寶頂形式與冬朝冠相同。
乾隆朝服像 清皇帝冬朝冠 清高宗夏朝冠(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高宗夏朝冠冠頂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龍 袍 清代只有皇帝才能穿十二章龍袍,龍袍是圓領、大襟、右衽、窄袖加綜袖、馬蹄袖端,四開裾式的長袍,明黃色,用緙絲或妝花、刺繡作金龍九條,再裝飾十二章紋樣,間以五色雲幅紋,下幅裝飾八寶立水。領前後飾正龍各一條,左右及交襟處飾正龍各一條,馬蹄袖端飾正龍各一條。領和袖均用石青色鑲織金緞邊飾。隨季節變換棉、紗、夾、裘等材料。 清乾隆皇帝一式冬朝服(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清康熙皇帝祈谷穿用的夏朝服(國家博物館藏) 清太祖努爾哈赤朝服像
清乾隆二式皇后緙絲龍袍(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清乾隆帝慧賢皇貴妃冬朝服像(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皇后朝冠 冬朝冠用薰貂製作,冠體為圓頂呈半圓坡狀,上綴朱緯,周圍有一道冠檐。冠頂呈寶塔形,分三層,每層貫東珠各一顆,每層冠都有金鳳,上飾東珠各3顆,珍珠各17顆,上銜一顆大東珠。朱緯上周綴七隻金鳳凰,每隻鳳凰身上飾東珠9顆,貓睛石一顆,每隻鳳凰的鳳尾裝飾珍珠21顆。冠後飾金翟(雉鳥),翟鳥下垂珠結,由五行珍珠平排垂掛,每行有64顆珍珠串聯,這種裝飾稱作「五行二就」。冠後從冠檐裡邊下垂倒葫蘆形護領,護領下端垂明黃色絲絛兩條,末綴寶石。冠左右綴青色緞帶。皇后夏朝冠以青絨製作,其它造型與冬朝冠相似。 清代皇后朝冠(選自《大清會典圖》) 朝 褂 皇后朝褂均為石青色,用織金緞或織金綢鑲邊,上綉各種紋飾。領後均垂明黃色絛,絛上綴飾珠寶。朝褂都是穿在朝袍外面,穿時胸前挂彩,領部有鏤金飾寶的領約,頸掛朝珠三盤,頭戴朝冠,腳踏高底鞋,非常華美。 清順治孝康章皇后像(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清乾隆皇后褂(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朝褂(傳世實物,原件現藏故宮博物院)
百官冠帽 百官帽子的最高部分裝有頂珠,原料多為寶石,顏色有紅、藍、白、金等。頂珠是區別官職的重要標誌。按照清朝禮儀,一品官員頂珠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陰文鏤花金,九品用陽文鏤花金。無頂珠者,即無品級。 翎 子 清代戴禮帽時,一般在頂珠之下都裝有一支6-7cm長的、用白玉或翡翠製作的翎管,這翎管主要是用來安插翎枝的。清朝的翎子有花翎、藍翎之別,以花翎為貴。花翎用孔雀翎毛,有一眼、二眼、三眼之分。所謂「眼」,就是指翎毛尾梢的彩色斑紋。孔雀翎中,又以三眼最貴;藍翎則以鸛羽為之,無眼。清朝翎子的裝法是將翎子拖在腦後。 涼帽(傳世實物) 穿補服的官吏(清人《關天培寫真像》) 暖帽(傳世實物) 清單眼、雙眼、三眼孔雀花翎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冠帽上的頂子(傳世實物)
補 服 清代補服從形式到內容都是對明朝官服的直接承襲,補服是清代文武百官的重要官服,也是清代的禮服。補服以裝飾於前胸及後背的補子的不同圖案來區別官位的高低。皇室成員用圓形補子,各級官員均用方形補子。補服的造型特點是:圓領,對襟,平袖,袖與肘齊,衣長至膝下。門襟有五顆紐扣,是一種寬鬆肥大的石青色外衣,當時也稱之為「外套」。 清代補服的補子紋樣分皇族和百官兩大類。皇族補服紋樣為:五爪金龍或四爪蟒。各品級文武官員紋樣為:文官一品用仙鶴;二品用錦雞;三品用孔雀;四品用雁;五品用白鷳;六品用鷺鷥;七品用鶒鸂;八品用鵪鶉;九品用練雀。武官一品用麒麟;二品用獅子;三品用豹;四品用虎;五品用熊;六品用彪;七品和八品用犀牛;九品用海馬。 清《萬樹園賜宴圖》中穿吉服袍外罩補褂的官員們 親王補子——團龍(傳世實物) 武一品官補子——麒麟(傳世實物) 武三品官補子——豹(傳世實物) 武六品官補 ——彪(傳世實物) 文一品官補子——仙鶴(傳世實物) 朝 珠
朝珠源於佛教數珠。清代皇帝祖先信奉佛教,因此,清代冠服配飾中的朝珠也和佛教數珠有關。按清代冠服制度,穿禮服時必於胸前掛朝珠。朝珠由108粒珠貫穿而成。每隔27顆穿入一顆材質不同的大珠,稱為「佛頭」,與垂於胸前正中的那顆「佛頭」相對的一顆大珠叫「佛頭塔」,由佛頭塔綴黃絛,中穿背雲,末端墜一葫蘆形佛嘴。背雲和佛嘴垂於背後。在佛頭塔兩側綴有三串小珠,每串10顆小珠。一側綴兩串,另一側綴一串;男的兩串在左,女的兩串在右。朝珠的質料以產於松花江的東珠為最貴重,此外還有翡翠、瑪瑙、白玉等。 穿朝服、佩三串朝珠的 清朝皇后(北京故宮博物院 藏《清代帝後像》) 清代朝珠(根據傳世實物繪製,高春明繪) 耳 飾 清代耳飾分兩大類,有流蘇的為耳墜,無流蘇的為耳環。滿族女子的傳統風俗是一隻耳朵上戴三件穿耳洞式的耳環。清代耳飾,不僅質料高貴,色彩華美,而且形式千變。 清銀嵌珊瑚松石大耳墜,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金鑲珠寶耳環(傳世品)
以綠松石及孔雀石 製成的串飾(雲南晉寧 石寨山西漢墓出土) 戴耳環的清代婦女(清無款人物堂幅) 鈿 子 清朝貴族女子平日梳旗頭,還有一種類似冠的頭飾,叫做鈿子。鈿子實際上是一種珠翠為飾的彩冠。戴在頭上時,頂往後傾斜。前後均以點翠珠石為飾。鈿子的材質有金、玉、紅、藍寶石、珍珠、珊瑚、琥珀、瑪瑙、綠松石、翠羽等。 清點翠嵌寶石福壽綿長鈿子 清光緒鑲珠翠碧玉雙喜字青鈿子(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簪、釵、步搖、耳挖簪、扁方 簪、釵、步搖、耳挖簪都有簪首和挺兩部分,在簪首以珠翠、寶石、點翠等工藝製成華美的花飾。清代的簪花追求精工寫實,尤其工細複雜的是鍍金點翠鑲嵌珠寶翠玉的花簪,內容有九子玩花、蝴蝶鬧春、雙龍鬧珠、五福捧壽等等。耳挖簪一般在簪挺的中段施加紋飾,有珊瑚珠嵌成萬壽平安如意文字、金點翠嵌東珠壽喜盤長等等各種花式。扁方一般為長方條形,有沉香木嵌珠翠碧璽花鳥,玳瑁嵌金、珠花鳳等繁縟精工的花式,也有平素光潔,以呈現玉質為主的翠玉扁方,顯得晶瑩高貴。
清銀鍍金點翠嵌珠寶花蝶簪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珊瑚珠玉步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白玉嵌珠 翠碧璽扁方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銀耳挖簪(山東嘉祥元曹元用墓出土) 金鑲玉步搖 護指、搬指與戒指 滿族女子以鳳仙花或指甲花染指甲的風習由來已久,貴族女子留長指甲,用金片或白銀鑄成的指甲套來護指。清代用金銀作成的指甲套,紋飾極為華麗。
搬指原是古代射箭鉤弦的,清代的搬指則是貴族男子戴於右手拇指上的飾物(也有左右拇指都戴的),多以翡翠、碧璽、瑪瑙、珊瑚、水晶、金、銀、銅、鐵、瓷等製作。有的刻有御題詩詞,有的巧制紋飾,或樸素無紋。 清代的戒指用各種不同珍貴材質精工巧作,有金龍趕珠、金鳳戲珠、鏤空嵌珠梅花、鏤空花卉草蟲、平安如意等精美絕倫的紋飾。 清慈禧太后著色照片(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江蘇揚州市郊清墓出土金護指 清玳瑁嵌珠寶花蝶 指甲套(台北故宮 博物院藏) 清翠玉搬指/清翠璽搬指(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開金鏤空古錢紋戒指(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荷包香囊
按滿族人的傳統習俗,外出行獵時都在腰間系掛裝食物的皮囊,便於在遠途中充饑。後來,他們仿效漢人用綾羅綢緞等絲織品製作荷包、香囊、褡褳、火鐮袋、扇套等既實用又有裝飾意味的小掛件,佩掛在腰帶兩側。而女子則把荷包、香囊等掛在鈕扣上,後來又有鏡套、牌套、表套等織綉小件。 綵綢荷包(傳世品) 著便服、掛什件的男子 清香囊(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清煙荷包(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織綿荷包(傳世品) 瓜皮帽 瓜皮帽是以六瓣合縫的便帽,也稱「小帽子」,取其六合一統之意,創自明朝。其質料夏秋用紗,春冬用緞,顏色多為黑色,里子用紅色,講究的還用錦緞滾邊。這種小帽形式很多,有平頂、尖頂、硬胎、軟胎之別。平頂大都是硬胎,內襯棉花;尖頂大都為軟胎,取其便利,不戴時可折起來裝入衣袋裡。便帽上有「結子」,結子一般是用紅色絲線編成的,有喪則用黑色或白色;結子的大小,也隨流行而變;也有不用帽結而以珊瑚、水晶、料珠等代替的。帽緣正中,另綴一塊四方形的帽准作為裝飾,這種帽准一般多用玉,也有用碧霞珠寶的。 戴小帽的男子(傳世圖照) 馬 褂 清代男子一般的裝束是長袍或長衫配馬褂、馬甲,腰束長腰帶。馬褂長至肚臍,左右側縫和後中縫開衩,袖口平直(無馬蹄袖端),有的袖長過手,有的袖長僅至手腕,開襟形式有對襟、大襟、琵琶襟等。女式馬褂款式有挽袖(袖比手臂長的)、舒袖(袖不及手臂長的)兩類。衣身長短肥瘦的流行變化,與男式馬褂差不多。但女式馬褂全身施紋彩,並用花邊鑲飾。 琵琶襟馬褂(傳世實物) 穿對襟馬褂及行袍者 晚清刺繡對襟女衫 晚清天青紗大鑲邊右衽女馬褂(傳世品,國家博物館藏) 馬 甲 清朝男式馬甲有一字襟、琵琶襟、對襟、大襟和多紐式等幾種款式。除多紐式無領外,其餘都有立領。多紐式的馬甲在前身腰部有一排橫列的紐扣,穿脫很方便。馬甲四周和襟領處都鑲異色邊緣。女式馬甲的式樣有一字襟、琵琶襟、對襟、大捻襟、人字襟等數種,多穿在外面。工藝有織花、緙絲、刺繡等。花紋有滿身灑花、折枝花、整枝花、獨棵花、皮球花、百蝶、仙鶴等等,內容都寓有吉祥含意。清中後期,在馬甲上施加如意頭、多層滾邊,除刺繡花邊之外,加多層絛子花邊、捻金綢緞鑲邊,有的更在下擺加流蘇串珠等裝飾。 清慈禧太后竹子紋樣緊身小樣四種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清琵琶襟女馬褂小樣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穿大襟馬甲的清代婦女(天津楊柳青清初年畫) 旗 髻 旗髻指「兩把頭」、「大拉翅」等滿族頭髻。兩把頭的梳法是先將長發向後梳,分為兩股,下垂到脖後,再將兩股頭髮分別向上折,摺疊時一邊加黏液,一邊復壓使之扁平,微向上翻,余發上折,合為一服,反覆至前頂,隨用頭繩(紅絲線或棉線繩)繞髮根一圈扎結固定,其上插扁方,余發繞扁方上,使扁方與髮根之柱狀合成T字形。前戴大花卉及珠結,側面垂流蘇。後來,旗髻逐漸增高,兩邊角也不斷擴大,上面套戴一頂形似「扇形」的冠,一般用青素緞、青絨做成,稱為「旗頭」或「官裝」,俗稱「大拉翅」。 梳旗髻的滿族婦女(清人《貞妃常服像》) 一字頭 大拉翅 旗 鞋 受祖先削木為履的風習影響,滿族女子穿木底鞋,稱為「旗鞋」。其特點是在鞋底中間部分有一個高10厘米左右的高底,高底的形狀有的像花盆,稱為「盆底鞋」,有的像馬蹄,稱為「馬蹄底鞋」。鞋跟都用白細布裱蒙,鞋面用刺繡、穿珠綉等工藝施加紋飾。 緞釘綾鳳戲牡丹紋高底旗鞋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氅 衣 氅衣與襯衣款式大同小異,襯衣無開衩,氅衣則左右開衩高至腋下,開衩的頂端必飾雲頭;且氅衣的紋飾也更加華麗,邊飾的鑲滾更為講究,在領托、袖口、衣領至腋下相交處及側擺、下擺都鑲滾不同色彩、不同工藝、不同質料的花邊、花絛、狗牙等等,尤其是江南地區,更以多鑲為美。 穿旗袍的滿族婦女 裙 子 清代裙子有百褶裙、馬面裙、魚鱗裙、鳳尾裙、紅喜裙、月華裙、墨花裙等等。 百褶裙:前後有20厘米左右寬的平幅裙門,裙門的下半部為主要的裝飾區,上綉各種華麗的紋飾,以花鳥蟲蝶最為流行,邊加緣飾。兩側各打細褶,細褶上也綉有精細的花紋,上加圍腰和系帶。底擺加鑲邊。 鳳尾裙:有三種類型,第一種是在裙腰間下綴繡花條鳳尾;第二種是在裙子外面加飾繡花條鳳尾,每條鳳尾下端垂小鈴鐺;第三種是上衣與下裙相連,裙子外面加飾繡花條鳳尾,每條鳳尾下端垂小鈴鐺。 清代女裙樣式(傳世品) 晚清紅綢百褶裙 紅裙(傳世實物) 清白暗花綢彩綉人物花草馬面裙 (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藏) 穿魚鱗百褶裙的清代婦女(天津楊柳青晚清年畫) 雲 肩 雲肩是女子披在肩上的裝飾物,清代多在女子婚禮服上穿用。清末江南女子梳低垂的髮髻,恐衣服肩部被髮髻油膩沾污,故多在肩部戴雲肩。貴族女子所用雲肩,製作精美,有剪綵作蓮花形,或結線為纓絡的,也有以珍珠穿織而成的。 雲肩(傳世實物) 披雲肩的清代婦女(清禹之鼎《女樂圖》局部 清道光刺繡雲肩(私人收藏) 清刺繡雲肩(私人收藏) 一口鐘 一口鐘就是斗蓬,是無袖、不開衩的長外衣。清朝的一口鐘有長短兩式;領子有抽口領、高領和低領三種,男女都穿。行禮時須脫去一口鐘,否則被視為非禮。女子所穿的一口鐘,用鮮艷的綢緞作面料,上綉紋彩。冬天為了禦寒還有以裘皮為里子的。 緞地盤金龍斗篷(傳世實物) 穿斗篷的婦女(清胡錫《梅花仕女圖》) 鎧 甲 清朝的鎧甲分甲衣和圍裳,戴盔帽。清代盔甲中以大閱甲最為精美,它的特點是不用金屬,而用金線在黃緞上綉出金版紋,代替甲上的金屬葉。胄(盔帽)用牛皮製,髹以漆,嵌以東珠,並飾有金梵文。甲衣的護領、護肩、護腋、前胸後背、前擋、袖端上都綉有串珠繡的龍紋和彩雲、壽山福海紋。下面的兩幅圍裳各飾行龍戲珠,以金版紋間隔,行裳側邊及底邊飾升龍和行龍。護心鏡亦以雲龍紋板圍護。富麗威嚴,精美無比。 清義大利畫家郎世寧繪乾隆帝南苑閱兵的《大閱鎧甲騎馬像》(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清乾隆金銀珠雲龍甲胄(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紋 樣 清代織物紋樣,多以寫生手法為主,龍獅麒麟百獸、鳳凰仙鶴百鳥、梅蘭竹菊百花以及八寶、八仙、福祿壽喜等都是常用的題材,色彩鮮艷複雜,圖案纖細繁縟,層次極其豐富。 補子 清道光刺繡十二章龍袍料及十二章紋樣特寫 (維也納奧地利國家博物館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