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內向不活潑?丨內向性格的力量

蘇珊·凱恩,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和哈佛法學院。曾經是華爾街律師,現從事談判、溝通技巧教育。她在內向、羞怯等主題上的文章經常發表於《紐約時報》和《今日心理學在線》。

我的/內向日記

九歲的時候,我第一次參加夏令營,與別人不同,我的行李箱裡面塞滿了書。

聽起來你可能覺得我是不愛交際的,但是對於我來說,這真的只是接觸社會的另一種途徑——

享受家人靜坐在你身邊的溫暖親情,同時也可以自由地漫遊在你思維深處的冒險樂園裡。我希望野營也能變得像這樣子,十幾個女孩坐在小屋裡,愜意地享受讀書的過程。

然而,從第一天開始,老師就把我們集合在一起,並且告訴我們,在野營的每一天我們都要大聲的、喧鬧的、蹦蹦跳跳的,讓「露營精神」深入人心。雖然這並非我願,但我還是照做了,我盡了最大努力,等待可以離開這個聚會,捧起我心愛的書。

晚上,當我第一次拿出書的時候,屋子裡最酷的女孩問我:「你為什麼這麼安靜?」第二次拿出書的時候,老師來了,重複著「露營精神」有多重要,並且說,我們都應當努力變得外向一些。於是我收起書,把書放在我的床底下,直到回家。我對此很愧疚,就好像是書在呼喚我,而我卻放棄了它們。

這樣的故事,我能講出50多個版本。每當我接收到周圍這樣的信息:寧靜和內向的性格並不是正確道路上的必需品,我應該嘗試一個外向者的角色。但在我內心深處感覺到,這是錯誤的。內向的人是非常優秀的,但許多年來我否認了這樣的直覺。

於是,我首先成為了華爾街的一名律師,而不是長久以來我想要成為的一名作家。

一部分原因是我想要證明自己,也可以變得勇敢和堅定,並且我總是去那些擁擠的酒吧,當我只是想要和朋友們吃一頓愉快的晚餐時,我做出了這些自我否認的抉擇,如條件反射一般。這就是很多內向的人正在做的事情,這當然是我們的損失,這同樣也是我們同事們的損失,也是我們所在團隊集體的損失,當然,冒著被指為誇大其詞的風險,我想說,這更是世界的損失。當涉及創造和領導的時候,我們需要內向的人做得更好。

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的人都是內向的

要知道,這可就意味著,世界上每兩三個人中就有一個內向的人。所以,如果你是一個外向的人,我正在談論的是你的同事,你的配偶、孩子,還有現在正坐在你旁邊的傢伙。而他們都要屈從於這樣的偏見,一種已經深深紮根的偏見。我們從小的時候就把它藏在內心深處,甚至都不談論它。

去除偏見/內向的人很重要

為了讓我們更清楚地看待這種偏見,我們需要真正了解「內向」到底指什麼?

它和害羞是不同的。害羞是對於社會評論的恐懼。內向更多的是,你怎樣對刺激做出回應。

其實內向的人士很渴求大量的鼓舞和激勵的。反之,當他們處於安靜、低調的環境中,內向者最能感覺到他們的存在,這是他們精力最充沛,最有能力的時候。

所以,關鍵在於,把我們的天賦發揮到最大化。這對我們來說,就足夠把自己放在正確、具有激勵性的環境中了。

然而我們的學校和工作單位,這些都是為性格外向者設計的,並且有適合他們需要的刺激和鼓勵方式。當然我們現在也有這樣的信用機制,我們稱之為「團隊思考」,這是一種包含所有創造力和生產力的思考方式,從一個社交非常零散的地方發生。

舉個例子,在我上小學的時候,學生都是一排排坐著,大多數功課都要靠自己自覺完成。但是現在的(西方)典型教室,是讓四五個或者六七個孩子面對面圍坐在一起,他們要一起完成小組任務,甚至像數學、寫作這些需要依靠個人閃光想法的課程也是如此。而那些喜歡獨處,或是樂於自己一個人鑽研的孩子,常常被視為局外人,甚至是問題兒童。而且大部分老師都相信,最理想的孩子應該是外向的,甚至說外向的學生能夠取得更好的成績。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我們的工作中。絕大多數工作者都工作在寬闊且沒有隔間的辦公室里,他們暴露在這裡,在不斷的雜訊和同事的凝視下工作。當提到領袖氣質時,內向的人總是按照慣例從領導的位置被忽視了,儘管內向的人士非常小心的,很少去冒特大的風險。

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的亞當·格蘭特教授做了一項很有意思的研究,這項研究表明:內向的領導,相對於外向的領導而言,總能產生更大的效益。

因為當他們管理主動積極的僱員時,他們更傾向於讓主動積極的僱員去自由發揮。而外向領導可能不經意地就在某些事情上變得比較激動,他們在事務上有了自己想法的痕迹,這可能就沒辦法讓其他人的想法在舞台上發光了。

歷史上一些有改革能力的領袖都是內向的人

舉個例子,埃莉諾·羅斯福、羅莎·帕克斯、甘地等,他們都把自己描述成內向的、說話溫柔、甚至害羞的人,但他們依然站在聚光燈下,即使他們渾身上下都在感知他們說不要。

這證明是一種屬於他們自身的特殊的力量,因為人們總會感覺這些領導同時是掌舵者,並不是因為他們喜歡指揮別人,或是享受眾人目光的聚焦,他們處在那個位置是因為他們沒有選擇,因為他們走在他們認為正確的道路上。

對於我來說,我真的喜歡外向的人,我總是喜歡說,我最好的幾個朋友都是外向的,包括我親愛的丈夫。當然我們都會在不同的時間點偏向內向或外向,卡爾·榮格,這個大眾熟知的心理學家說,世界上絕沒有一個純粹內向的人,或者一個純粹外向的人。他說這樣的人如果存在的話,是住在精神病院里。還有一些人處在內向和外向中間,被稱為「中向性格者」。並且我總是認為他們擁有這個世界上最美好的一切。

但我們大多數人會認為自己屬於內向或外向,同時我想說,從文化意義上我們需要一種平衡,我們需要更多陰陽的平衡。這點是極為重要的,當涉及創造力和生產力的時候,因為心理學家看待最有創造力的人的生命時,他們尋找的是那些擅長於變換思維的人,提出想法的人,他們也有著極為顯著的偏內向的痕迹,這是因為——獨處對於創造力來說是非常關鍵的。這不意味著我們應該停止合作。內向安靜的史蒂夫·沃茲尼亞克(Stephen Gary Wozniak)和激情四射的史蒂夫·喬布斯聯手創建的蘋果公司就是最好的例子。

對於一些人來說,獨處是他們賴以呼吸生存的空氣。事實上,幾個世紀以來,我們已經非常明白獨處的卓越力量,只是到了近代,我們開始遺忘它。如果你看看世界上主要的宗教起源,就會發現它們的探尋者:摩西、耶穌、釋迦牟尼、穆罕默德等,那些獨身去探尋的人,在大自然中獨處思索,才有了深刻的頓悟,之後他們把這些思想帶回到社會。

我們今天生活的世界

20世紀,我們融入了一種被歷史學家稱之為」個性「的文化,所發生的改變就是從農業經濟發展為一個大商業經濟的世界,而且人們突然開始搬遷,從小的城鎮搬向城市,並且一改他們之前與熟悉的人們一起工作的方式,現在他們必須在一群陌生人中間去證明自己,這樣做是非常可以理解的,像領袖氣質和個人魅力這樣的品質,突然間變得極為重要。可以肯定的是,自助自立的書的內容變更了,以適應這些新的需求,並且他們開始擁有名稱,像是《如何贏得朋友和影響他人》(戴爾·卡耐基所著《人性的弱點》),不得不說是很好的推銷員,所以這就是我們今天生活的世界。

現在,沒有誰能說社交技能不重要,我想不是想呼籲大家應該廢除團隊合作模式。我們今天面對的問題,是如此巨大和複雜,以至於我們需要人們強有力地團結起來共同解決這些問題。

我只是希望大家知道,越給內向者自由,讓他們做自己,他們就會做得越好!

我的祖父是一名猶太教祭司,就像我的其他家庭成員一樣,祖父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閱讀,還有他熱愛的宗教。62年來,每周他都會從閱讀中汲取養分,並向各個地方前來的信徒宣講。而這個角色下隱藏著的是:祖父是一個非常謙虛、非常內向的人。在向人們講述的時候,他盡量避免視線上的接觸;演講之後,當人們想向他問好的時候,他總會提早結束這樣的對話。但是在他94歲去世時,警察需要維持他所居住的街道的秩序,以幫助擁擠的前來哀悼的人們。

而我正在試著學習我的祖父,因此我寫了《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這本書,我花了7年的時間。並把它講述給大家。這對於我來說是有一點困難的,所以我花了一年的時間練習在公共場合發言,我把它稱做「危險地發言的一年」,而今我做到了!

Advice建議

不論是內向者還是外向者,我有三個建議,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第一,停止對於經常需要團隊協作的執迷與瘋狂。我想說得更清晰一點,那種隨意的、聊天似的咖啡廳式的相互作用,你們知道的,道不同不相為謀,人們聚在一起並且相互交換著寶貴的意見,這是很棒的,這對於內向者很好,同樣對於外向者也有好。但是我們需要更多的隱私和更多的自由,還有更多我們對於工作的自主權。對於學校,也是同樣的。我們當然需要教會孩子們一起學習工作,但是我們同樣需要教會孩子們怎樣獨立完成任務。這對於外向的孩子們來說同樣是極為重要的。從某種程度上講,這是對他們深刻思考的練習。

第二,到野外去打開思維,就像佛祖一樣,擁有你自己對於事物的獨到想法。這並不是縱容你的躲避,而是幫助我們去除思維的障礙物,讓我們有機會思考得再深入一點。

第三,看看你的旅行箱里到底有什麼東西,還有你為什麼把它放進去。內向者們,也許你的旅行箱里裝滿了書,或者裝滿了香檳的玻璃酒杯,或者跳傘運動的設備,不管它是什麼,我希望每當你們有機會就把它拿出來,用你的能量和快樂,讓我們感受到美和享受。但是你們作為內向者,很可能有仔細保護一切的衝動,但我只是說偶爾,偶爾可以讓大家看看你旅行箱里的東西。因為這個世界需要你們,同樣需要你們身上所攜帶的特有的事物。

所以,對於你們即將走上的所有旅程,我都給予你們我最美好的祝願,還有溫柔說話的勇氣。

—————————————————

豆巴士專註小學生,平台每日分享創意遊戲,營養,身體、心理健康,品格養成等全方位小學生成長的信息。

感恩這份遇見!

點擊這裡關注我
推薦閱讀:

系統觀讀懂孩子常見疾病
孩子不合群您如何看待這件事?
當心!你的焦慮正讓孩子變得更糟
應該為了孩子而不工作,做全職主婦嗎?
為什麼你那麼愛孩子,孩子卻一點都不領情?

TAG:孩子 | 性格 | 內向 | 力量 | 活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