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陳兵教授:佛法在世間,菩提向心求

佛法在世間,菩提向心求

佛法不異世間法,世間法不異佛法。佛法世間法無有雜亂,亦無差別。

《華嚴經·十行品》

世間、出世間為二,世間性空,即是出世間。於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為入不二法門。

《維摩經·入不二法門品》

若深識世法,即是佛法。

《金光明經》卷四

不舍佛住,不違世法。

《華嚴經·十行品》

不舍一切世間事成就出世間道。

《華嚴經·十迴向品》

是菩薩因般若波羅蜜,世間諸事,皆同實相,不見資生之事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者。[1]

《小品般若經·阿惟越致品》

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

《維摩經·佛國品》

一切惡友、諸煩惱、業,即是菩提道莊嚴伴。何以故?一切凡夫無有智慧正念之心,故以煩惱而為怨敵;菩薩智慧正念具足,故以煩惱而為道伴;惡友及業,亦復如是。

《優婆塞戒經》卷一

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凈戒行;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若至博奕戲處,輒以度人;受諸異道,不毀正信;雖明世典,常樂佛法。[2]

《維摩經·方便品》

不舍道法而現凡夫事,是為宴坐。[3]

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是為宴坐。

《維摩經·弟子品》

火中生蓮花,是可謂稀有,

在欲而行禪,稀有亦如是。

《維摩經·佛道品》

菩薩摩訶薩在家宅中,與妻子俱,未嘗暫舍菩提之心,正念思惟薩婆若境。[4]自度度彼,令得究竟。以善方便化己眷屬,令入菩薩智。……以本大悲,處於居家,以慈心故,隨順妻子,於菩薩道無所障礙。

《華嚴經·十迴向品》

菩薩乘人於恆沙劫受五欲樂,遊戲自在,未曾舍離菩提之心,如是菩薩不名失戒。所以者何?菩薩善能守護安住菩提之心,乃至夢中,一切結使不為其患。[5]而是菩薩所有煩惱漸漸當凈,不應一生便盡諸結。

《大寶積經·優波離會》

若人出家,不染欲境,名身遠離。身雖離故,心貪慾境,如是之人不名遠離。若凈信男及凈信女,身居聚落,發無上心,以大慈悲饒益一切,如是修行,名真遠離。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四

如一切世間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一色一香,無非中道。[6]

智顗《法華玄義》卷一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但心清凈,即是自性西方。

惠能《壇經·疑問品》

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7]慈悲即是觀音,喜舍名為勢至,能凈即釋迦,平直即彌陀。人我是須彌,邪心是海水,煩惱是波浪,毒害是惡龍,虛妄是鬼神,塵勞是魚鱉,貪嗔是地獄,愚痴是畜生。[8]……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須彌倒;[9]去邪心,海水竭;煩惱無,波浪滅;毒害忘,魚龍絕。

惠能《壇經·疑問品》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

若能鑽木取火,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惠能《壇經·疑問品》

日用事無別,唯吾自偶偕。頭頭非取捨,處處沒張乖。

朱紫誰為號?丘山絕點埃。神通並妙用,運水與搬柴。

龐蘊居士(《五燈會元》卷三)

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鐵人不怕獅子吼,恰似木人見花鳥。

木人本體自無情,花鳥逢人亦不驚。

心境如如只這是,何慮菩提道不成。

龐蘊居士(《五燈會元》卷三)

若不能將法與生活融合,各座修法即變成腳絆。

蓮花生《空行教授》

然不動真際,萬行常興,不壞緣生,法界恆現。……應須廣行諸度,不可守愚空坐。

永明延壽《萬善同歸集》卷一

茶里、飯里,喜時、怒時,凈處、穢處,妻兒聚頭處,與賓客相酬酢處,辦公家職事處、了私門婚嫁處,都是第一等做工夫提撕舉覺的時節。[10]昔李文和都尉在富貴叢中參得禪,大徹大悟。楊文公參得禪時,身居翰苑。張無盡參得禪時,作江西轉運使。只這三大老,便是個不壞世間相而談實相的樣子也。又何曾須要去妻孥、休官罷職、咬菜根、苦形劣志、避喧求靜,然後入枯禪鬼窟里作妄想,方得悟道來?[11]

大慧宗杲禪師《示徐提刑》

俗人在火宅中,與貪嗔痴為伴,作為見聞,無非惡業。然於中打得徹,其力勝出家兒千倍。……所以入得世間,出世無餘。

《大慧宗杲禪師語錄》

士大夫開眼合眼處,無非障道的冤魂。若是個有智慧者,只就裡許做工夫。……打得透,其力勝我出家兒二十倍。何以故?我出家兒在外打入,士大夫在內打出。在外打入者其力弱,在內打出者其力強。強者謂所乖處重而轉處有力,弱者謂所乖處輕而轉處少力。

大慧宗杲禪師《示徐提刑》

余聞古之學道者,博參遠訪,陸沉賤役,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百苦無不備嘗,並未有宴坐一室、閉關守寂,以為學道者也。……入明乃有閉關學道之事。夫閉關學道,其最初一念,乃是厭動趨寂者也,只此一念,便為入道之障。況關中不受知識鉗錘,又無師友策勵,痴痴守著一句話頭,如抱枯樁相似,日久月深,志漸靡,力漸疲,話頭無味,疑情不起,忽然轉生第二念了也。甚至身坐一室,百念紛飛者有之,又何貴於關哉?

永覺元賢禪師《寱言》

悟道不一定皆從靜坐得來。古德在作務行動中悟道者,不可勝數。

《虛雲和尚法匯·復星洲卓義成居士》

佛法都在世法中,不必去求諸遠,但覺悟我們這死而不滅的心,依世上正當道理去作,培其善根,再加念佛,則決能往生凈土,了脫生死,成就佛道,這就叫作學佛。所以,我說學佛並不要離了世間法去學。

太虛《覺悟真我與往生極樂》

佛法雖是出世間法,實在世間法中做出。

《印光法師文抄三編·復周伯道書》

佛法不是非人生的,乃發達人生的;不過不是專發達物質的生活,也不是專發達精神的生活,乃發達生命的完滿生活。

太虛《佛陀學綱》

若要死得好,只要生得好;若要作好鬼,只要作好人,所以與其重「死、鬼」,不如重「人、生」。……所謂死,實即生之一部分;我們要能了生,才能了死。相反的,若只了死,非唯不能了生,而且也不能了死。

太虛《人生佛教開題》

學佛,並不一定要住寺廟、做和尚、敲木魚,果能在社會中時時以佛法為軌範,日進於道德化的生活,就是學佛。

太虛《人生的佛教》

外盡人倫,內消情慮,使複本有真心,是名為佛弟子,棄在兩根頭髮上論也!

《印光法師文抄·復林介生書一》

居塵學道,即俗修真,乃達人名士及愚夫愚婦皆所能為。勉力修持,以在家種種繫纍,當作當頭棒喝。……即病為葯,即塞成通。上不失高堂之歡,下不失私室之依,而且令一切同因見聞增長凈心,何樂如之!

《印光法師文抄·復周群錚書五》

所言俗務糾纏、無法擺脫者,正當糾纏之時,但能不隨所轉,則即糾纏便是解脫。如鏡照像,像來不拒,像去不留。若不知此義,縱令屏除俗務,一無事事,仍然皆散妄心,糾纏堅固,不能解脫。學道之人,必須素位而行,盡己之分;如是則終日俗務糾纏,終日逍遙物外。所謂「一心無住,萬境俱閑,六塵不惡,還同正覺」者,此之謂也。

《印光大師文抄增廣·復徐彥如軼如書》

向外馳求,不知返照回光,如是學佛,殊難得其實益。

《印光法師文抄·復馬契西書三》

摘自:?佛法在世間?陳兵教授

一、佛言祖語說人間佛教

未完待續

作者簡介


推薦閱讀:

佛法導論《凈土篇》 李圓凈居士著
生死甚難厭 佛法復難欣|慧本法師
凈空法師:《靜老說的話》內容可以說是凈宗念佛法門的精要
依佛理來講,世界上是否不存在真正的邪師?
四聖諦——佛法的基本

TAG:佛法 | 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