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DNA技術:10種最有可能復活的滅絕動物

任何生物的「製作」都離不開基因,基因的保存需要非常小心,如果接觸到陽光或細菌,就會被污染,使遺傳信息「失效」。但如果某種動物在西伯利亞被凍死,或跌入黑暗乾燥的山洞,基因得以成功保存的幾率就會大很多,藉助現代科技可能使之「復活」。1月7日出版的英國《新科學家》雜誌,羅列了10種最有可能復活的古老動物,基因學家研究了它們的DNA(脫氧核糖核酸,基因的化學載體)保存度以及代孕適合度,看看它們有多大可能「復活」(DNA保存度和代孕適合度最多5顆)。

  1.劍齒虎

  1萬年前滅絕

  DNA保存度:☆☆

  代孕適合度:☆☆

  劍齒虎生活在距今100萬年前的更新世(地質年代),體形與現代虎差不多,但上犬齒比現代虎大得多,甚至比野豬的獠牙還大。但由於劍齒虎不善於快速奔跑,競爭不過那些靈活的食肉類動物,在獵物越來越少的情況下,最終走向滅絕。在美國洛杉磯市區,拉布里亞農場的瀝青坑以發掘劍齒虎化石而聞名。在這裡發現的劍齒虎樣本保存完好,但瀝青使得提取DNA非常困難,目前還沒有提取出完整的DNA。一旦提取到了完整的DNA,非洲獅將成為劍齒虎理想的「代孕媽媽」。

  2.尼安德特人

  2.5萬年前滅絕

  DNA保存度:☆☆☆☆

  代孕適合度:

  尼安德特人是冰河時期(從約12萬年前開始到3萬年前)居住在歐洲及西亞的人種,身材短小、敦實、健碩。「尼安德特」一名源自1856年在德國杜塞爾多夫附近尼安德峽谷洞穴里,第一次發現這種人類的遺骨。3萬多年前,隨著冰川遍布整個歐洲大陸,尼安德特人滅絕了。尼安德特人基因組草圖有望在今年晚些時候發布,德國科學家表示,真正實現這一人種的復活還需要兩年時間。由於相近的DNA結果,尼安德特人最理想的「代孕媽媽」就是我們現代人。

  3.短臉熊

  1.1萬年前滅絕

  DNA保存度:☆☆

  代孕適合度:☆☆☆

  距今200萬年前,北美大陸北部生活著俗稱「美洲短臉熊」的可怕的肉食動物。它們的主要獵物為麗牛和美洲野牛,因而也被稱為「噬牛熊」。在巨大的短臉熊面前,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食肉動物北極熊就「小巫見大巫」了——短臉熊站立時比北極熊高1/3,重達1噸。短臉熊除了生滿利齒的大嘴外,最顯著的特徵就是擁有長長的四肢。它們平時散步時,背部距地面約1.5米,而當其直立時,則要超過3.4米。第四紀冰川對北美洲影響巨大,大量大型食草動物消亡,短臉熊隨之數量減少。不巧的是,在這個時期其他雜食熊類「入侵」北美大陸,在食物適應方面更佔優勢。短臉熊不僅面臨著自然界的挑戰,也面臨著激烈的競爭,還難以尋找交配對象,這3種因素交織在一起,促使短臉熊消亡。目前有短臉熊樣本保存於凍土之中,但為短臉熊尋找「代孕媽媽」比較困難,惟一與短臉熊基因相近的南美洲眼鏡熊,體積只有短臉熊的1/10,很難承擔「代孕媽媽」的工作。

  4.塔斯馬亞尼虎

  73年前滅絕

  DNA保存度:☆

  代孕適合度:☆☆☆☆

  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島上,曾生活著一種狡猾卻又十分「害羞」的動物,那就是塔斯馬尼亞虎。其實,塔斯馬尼亞虎並不能完全稱之為「虎」,它長著類似狼的腦袋和像狗的身子,是現代最大的食肉有袋動物,又被稱為塔斯馬尼亞袋狼。最後一頭塔斯馬亞尼虎1936年死亡,它的組織得到了良好保護。想要復活塔斯馬亞尼虎並非難事,有著「塔斯馬尼亞惡魔」之稱的袋獾將成為不錯的「代孕媽媽」,懷孕期僅需數星期,新生的塔斯馬亞尼虎可以接受牛奶哺育。

  5.雕齒獸

  1.1萬年前滅絕

  DNA保存度:☆☆☆

  代孕適合度:☆☆☆☆

  雕齒獸是一種從化石中發現的食草哺乳動物,生活在上新世、更新世期間(約2500萬年前到1萬年前)的南美洲,棲息地為現在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烏拉圭到巴西一帶,存活直到更新世晚期。雕齒獸堪稱哺乳動物中的「鐵甲武士」,成年雕齒獸身長約4米,背部距離地面達2.5米,像一部「甲殼蟲」汽車那麼大。它們身上的堅硬「盔甲」直徑大於兩米,由超過1000個1寸厚的骨板組成。雕齒獸還有一條超過1米長的管狀尾巴,並有環形骨作為保護。但是目前沒有保存在凍土中的雕齒獸樣本,只能盼望在黑暗乾燥的洞穴中能夠找到保存良好的樣本。因為體積問題,雕齒獸很難找到「代孕媽媽」。

  6.披毛犀

  1萬年前滅絕

  DNA保存度:☆

  代孕適合度:

  披毛犀是一種已經絕種的犀牛。從200萬年前起,披毛犀生活在歐亞大陸北部。它有一隻扁平的角,可以推開雪來吃草。它有一層厚厚的毛皮以及皮下脂肪,用來在寒冷的環境下保暖。披毛犀被早期人類獵殺,可能是其滅絕的成因。就像猛獁象一樣,有很多披毛犀的樣本藏在凍土層,把這些組織進行清潔之後,將有大量接近純粹的DNA,復活披毛犀絕非難事。問題是,目前有許多和披毛犀同一時代的犀牛正瀕臨滅絕,因此,復活披毛犀並非當務之急。

  7.渡渡鳥

  319年前滅絕

  DNA保存度:☆☆☆☆

  代孕適合度:☆☆

  渡渡鳥是一種不會飛的鳥,僅產於非洲島國模里西斯。肥大的體型總是使它步履蹣跚,再加上一張大大的嘴巴,使它的樣子顯得有些醜陋。幸好島上沒有它們的天敵,它們安逸地在樹林中建窩、孵蛋,繁殖後代。在模里西斯島定居的歐洲人和他們養的豬,很快發現這種鳥吃起來很香,所以就有很多渡渡鳥被吃掉。截至1681年,再也沒有人在那個島上發現活著的渡渡鳥了。為數不多的渡渡鳥在17世紀被帶到了英國,但200多年來,沒有人見過活的渡渡鳥。英國劍橋大學基因學家2002年獲准解剖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渡渡鳥樣本,僅是渡渡鳥的一隻腳。到現在為止,還沒有發現更多的渡渡鳥樣本。但是基因學家相信,未來一定可以找到更多渡渡鳥樣本。渡渡鳥最佳的「代孕媽媽」是鴿子。

  8.大地懶

  8000年前滅絕

  DNA保存度:☆☆☆

  代孕適合度:☆☆☆☆

  幾萬年前,美洲還是大地懶的樂園,它們較其住在樹上的表親——樹懶更引人注目,長近6米,重量可能達4噸(相當於一只非洲象的重量)。這些龐然大物經常以後腿直立行走,對其骨骼是個莫大的壓力。在北美乾燥的洞穴里,科學家發現了它木乃伊化的皮膚與糞便,可能精確重建它的長相與行為。一些保存良好的樣本還帶有毛髮,所以復活它們是可行的。但是大地懶體積龐大,使尋找「代孕媽媽」成為難以完成的任務,與大地懶基因最相近的樹懶體積比它小太多。

  9.愛爾蘭麋

  7700年前滅絕

  DNA保存度:☆☆

  代孕適合度:☆☆☆

  生活在距今160萬年~1萬年前歐亞大陸北部地區的愛爾蘭麋,形狀看起來更像鹿,但它有兩米高,角的寬度可達4米,是已知鹿類中最大的角。與現代麋的角不同,愛爾蘭麋的角主要部分呈厚板狀,伸出一系列尖角狀的突出物,即鹿角尖。目前活著的近親則是歐洲淡黃鹿,但是淡黃鹿的體積要小很多。這樣大的差別使得基因學家很難將愛爾蘭麋的基因架構植入歐洲淡黃鹿體內。

  10.恐鳥

  1500年滅絕

  DNA保存度:☆☆

  代孕適合度:☆☆☆

  恐鳥是一種連獅子、老虎都會敬而遠之的「凶鳥」,它的上肢和鴕鳥一樣已經退化,但身軀肥大,下肢粗短,因此奔跑能力遠不及鴕鳥。恐鳥生活區域(主要為現在的紐西蘭)人煙稀少,食物充足,並且沒有天敵,只有少數土著人獵殺恐鳥為食,但土著人的原始狩獵方式沒有給恐鳥群體以致命打擊。直到18世紀初,仍有許多恐鳥在紐西蘭安逸地繁衍生息。恐鳥的絕種可能跟毛利人的波利尼西亞祖先捕獵和開墾森林有關。紐西蘭各地的洞穴里都保存有完好的恐鳥骨頭。恐鳥的近親是鴕鳥,但目前世界上還沒有成功克隆鳥類的例子,所以想要恐鳥復活,只能嘗試性地將恐鳥的基因注入鴕鳥蛋,能否成功還有待研究。

  上述十種已經滅絕的古動物能否重現人間,不僅取決於樣本保存的情況,也要取決於能否找到合適的「代孕媽媽」。如果兩方面條件都能夠滿足,也許若干年後,我們就會在動物園看到這些古獸了。

推薦閱讀:

技術小哥獻出一條腿 親測幾種最火的脫毛大法
(1)具體舞步技術
技術溢出和市場競爭溢出
卒中篩查與防治技術規範
石膏像生產製作技術

TAG:動物 | 技術 | 現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