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轉貼]經常被引用的文言語句

譯:上天的作為強健有力,君子也應該具有這種堅強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奮鬥下去。健:強健有力,超越一般水平。

2、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 《三國志》

譯:不要因為壞事很小就做它,不要因為好事很小就不做。勿:不,表示否定的副詞;以:表示因果關係的連接詞。

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 《論語》

譯:君子成全他人美好的想法,不幫他人做壞事。小人跟君子的這種做法相反(小人疾賢妒能,助紂為虐)。是:代詞,指代前文君子的所為。

4、滿招損,謙受益。 — 《尚書》

譯:自滿必然招受損失,謙卑必能得到好處。損:損失,減少。益:益處、增多。

5、言必信,行必果。 — 《論語》

譯:答應了的話,一定要誠實守信;確定要做的事,一定要果敢堅決地做下去(不能半途而廢)。信:真實,誠實,講信用。果:事情的結局,(想法或作為)變成現實,得以實現。

6、不怨天,不尤人。 — 《論語》

譯:(在困難挫折面前)不埋怨客觀條件不好,不把責任推給別人。成語「怨天尤人」由此而來。怨:埋怨。尤:怨恨,責怪。

7、小不忍,則亂大謀。 — 《論語》

譯:(損失)小卻不能忍耐,就會攪亂大的謀劃。則:就,這裡表示假設關係。大:大局,整體,宏觀。

8、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 《論語》

譯:有過錯而不悔改,這就是我所說的過錯了。是:代詞。代前文的「過而不改」。矣:了。

9、三思而後行。 — 《論語》

譯:(做事之前)要反覆思考,然後去做。行:行為,做。

10、 多行不義必自斃。 — 《左傳》

譯:多做壞事,必然自取滅亡。義:正義,與「罪」相反。

11、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 《左傳》

譯:人,誰沒有過錯呢?有過錯卻能改正,沒有比這更大的善了。莫:沒有誰,沒有什麼,表示否定的副詞,有指代作用。焉:「於之」的複合,這裡翻譯為:比這。

12、 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 — 《韓非子》

譯:很長很長的堤壩,因為螻蟻的小小洞穴而潰塌。比喻小錯導致很大的損失。後演變為成語「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13、 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 《詩序》

譯:發言(批評)的人沒有罪,聽取(意見)的人要引起足夠的警戒。言:說,提出,動詞。聞:聽到,聽取。

14、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 諺語

譯:良善的語言(即使只有)一句話,在嚴冬的三九天,也讓人倍感溫暖;惡毒的語言傷害人,即使在六月,也令人感到寒冷。

15、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韓愈(唐)

譯:學(事)業精益求精是由於勤奮,荒廢是由於嬉戲;做事成功是由於周密思考,毀壞是由於隨波逐流(沒有獨立的思考)。於:表示因果關係的連接詞。嬉:嬉戲,貪玩。

16、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 — 朱熹(宋)

譯:想要讀書效果好,就要「三到」,說的是:用心思考到位,眼睛觀察到位,口出聲音到位。謂:說的是,這裡是承上解說。

17、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 《論語》

譯:學習刻苦不滿足,教導別人不厭倦。誨:教誨。厭:滿足。

18、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

譯:不積累一步,就不能到達千里之外;不積攢細小的溪流,就不能匯成滔滔江河浩瀚大海。至:到,到達。

19、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禮記?學記》

譯:玉璞不被雕琢,不能成為器皿用具;人不學習,不能懂得道理。道:原指道路,這裡引申為途徑、方法、規律。

20、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 杜甫(唐)

譯:讀書並剖析很多卷,寫起來就像有神靈幫助一樣。破:剖析。詩句揭示了「讀」和「寫」的密不可分的關係。

21、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 《漢樂府?長歌行》

譯:青年壯年時不努力,老了年齡大了白白地悲傷,意思是說悲傷也沒有用了。徒:白白地,僅僅,只是,副詞。

22、 讀書百遍而義自見。 ——《三國志》

譯:讀書反覆多遍,書中的意思就自己顯露出來了。見:顯露。

23、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 蘇軾(宋)

譯:廣泛地觀察瀏覽,然後精選其中一點;大量積累素材,然後寫出短篇文章。約:簡約,少,與「博」相反。

24、 差之毫厘,繆以千里。 — 陸九淵(南宋)

譯:(開始)差一點,(發展到最後)相差一千里。繆:通「謬」,錯誤。這裡強調打基礎時要非常謹慎,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25、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 陶淵明(晉)

譯:強盛的時光不會重來,一天難有兩個早晨。再:二次。

26、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 《左傳》

譯:語言沒有文采,(即使內容再好)也不會傳播得很遠。文:有文采,表達形式優美。

27、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 《中庸》

譯:勤奮好學就接近於智慧了,努力去做就接近於仁愛了,知道羞恥就接近於勇敢了。古以「勇」為第一美德,因關乎生死存亡。

28、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 陳廷焯(清)

譯:書本知識只有到用的時候才感嘆太少了;做事不是親身經歷就不知道有多困難。詩句強調「用」和「經過」十分重要。

29、 笨鳥先飛早入林,笨人勤學早成材。 — 《省世格言》

譯:笨拙的鳥兒早起飛,就能早進入林中棲息;笨拙的人勤學苦練,就能早早成為有用之材。用類比說明「早」「勤」增長才幹。

30、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 《增廣賢文》

譯:書籍像高山一樣,勤奮是登上巔峰的捷徑;學識像大海一樣無邊無涯,能吃苦是到達彼岸的船舶。

31、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 《增廣賢文》

譯:學習就像迎著水流行船,如果不前進,那就後退了。

32、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 莊子(春秋)

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

33、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 顧炎武(明末清初)

譯:國家的興旺衰敗,平民百姓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34、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 孟子(戰國)

譯:憂患使人的意志得到磨鍊,得以生存。安逸享樂使人不求上進,導致落後甚至死亡。

35、 位卑未敢忘憂國。 — 陸遊(宋)

譯:(我)地位卑微,卻從來不敢忘記擔憂祖國的命運。

36、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文天祥(宋)

譯:人的生命啊!自古以來誰沒死呢?留下一顆赤膽忠心照耀史冊吧!汗青:史冊,古代用青竹記事,烤乾時竹子出水,故名。

37、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 范仲淹(宋)

譯:在天下人擔憂之前就(為國為民)擔憂了,在天下人快樂之後才快樂。先:在……之前。後:在……之後。

38、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 曹植(三國)

譯:捐獻身軀為國難赴湯蹈火,看待死忽然覺得就像回家一樣。歸:回家,成語有「視死如歸」。

39、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 顧憲成(明朝末年)

譯:風聲、雨聲、琅琅地讀書聲,都進入耳中,(讀書人對)家事、國事,天下大事,也要關心,(不能「兩耳不聞窗外事」)。

40、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 李清照(宋)

譯:活著,就應該當個人中豪傑;死了,也要作個陰間英雄。

41、 時窮節乃現,一一垂丹青。 — 文天祥(南宋)

譯:朝代到窮途末路時,臣子的節操才顯現出來;(忠臣們的事迹)一個一個都要載入史冊,流傳千古。垂:流傳。

42、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 《莊子》

譯:君子之間的交往淡泊得像水一樣,小人之間的交往甘甜得像酒一樣。高尚的交往應該有道德,有激勵、有勸勉、有距離。

43、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譯:把我的老人當老人敬重,以至於推及他人的老人;把我的孩子當孩子愛護,以至於推及愛護他人的孩子。老,幼:動詞。

44、 天下皆知取之為取,而莫知與之為取。 — 《後漢書》

譯:天下人都知道獲取是獲取,卻沒有誰知道給予也是獲取。莫:沒有誰,表示否定的代詞。與:給予,付出。

45、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 司馬遷(漢)

譯:人本來有一死,有的死比泰山還重,有的死比鴻毛還輕。說明死的意義有很大差別。固:本來。或:有的,不定代詞。

46、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 《增廣賢文》

譯:小羊羔有跪下吃奶表示感恩的舉動,小烏鴉有銜食喂母的情義之舉。做子女的一定要懂得孝敬父母。

推薦閱讀:

言語21戒
話語的力量可以穿越百年千代——話語的權柄(三)
一個基督徒如何謹慎自己的言語
經文圖片【言語/舌頭】

TAG:言語 | 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