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族人的優越意識
06-21
書香園地
釋迦族人的優越意識/藍吉富
娑羅雙樹林的詠嘆/葉玉偉
從「目屎」說起/圓安
心中的鐵塔永不關/王荷
爬觀音山/黃子緣
花藝欣賞:小天堂鳥/廖惠燕
釋迦族人的優越意識文/藍吉富 釋迦族在佛典中又稱「釋種」、「甘蔗種」、「日炙種」、「瞿曇種 」。是指釋迦牟尼佛出身的種族而言。釋尊原名悉達多( Siddhartha ) ,姓瞿曇(Gautama又譯喬達摩)。後人所習稱的「釋迦牟尼」(Sakya-muni) 是一種尊稱,意思是「釋迦族的聖賢」。這一稱謂並不是他的姓名。 釋尊之世,在政治上有十六大國;在種族方面,有離車、毘提訶、末 羅、補訶迦、哥里耶……等多族;在社會階級方面則分為婆羅門、剎帝利 、吠舍、首陀羅四種階級。在宗教及思想方面,也有數十種外道。釋尊在 這種複雜紛紜的情勢裏,提出他獨樹一幟的卓越看法。在政治上,他主張 和平、反對戰爭,並尊重各國的風俗文化及倫理。在思想及宗教信仰方面 ,他反對各種學說或信仰的偏執,而提出以緣起理趣為核心的中道思想。 在社會方面,他更提出一切種姓平等、反對婆羅門至上的人道主義理念。 在這樣慈悲、人道的思想體系裏,釋尊當然不會有「釋迦族必優於其 他種族」的觀念。因為這樣的觀念是違背緣起理則的。遺憾的是,釋尊這 種平等的看法,並沒有被所有釋迦族人全然接受。有一部份釋迦族人,仍 然依循種族的傳統觀念,驕慢地認為釋迦族的血統是優越的,是高人一等 的。 釋迦族人的優越意識,在當時是相當普遍的。即使是釋尊最親近的弟 子阿難,在內心中也多少具有這種心態。當他知道哥哥提婆達多死後要墮 入地獄之時,他在釋尊之前悲泣慨嘆。慨嘆的是提婆達多「不惜名號、姓 族」、「辱諸釋種、毀我等門戶」,而且,「我等門族出轉輪聖王位,然 提婆達多(兜)身出於王種,不應現身入地獄中」(《增一阿含經》卷四 十七)。 這樣的慨嘆內容,簡單的說,就是認為尊貴的釋迦族貴族子弟,不應 該有墮入地獄的下場。其中所蘊含的釋迦族優越意識,是顯而易見的。 平心而論,一個種族具有這種優越意識並不見得就全無可取。有時候 ,這種意識也有可能成為激發向上的潛在動力。但是,如果這種意識泛濫 成驕慢心態,便有可能產生種種意想不到的流弊。尤其在講究「平等」、 「無分別」、「如實觀」的佛法修持原則裏,具有這種心態更可能會形成 修行上的障礙。 有關釋迦族優越意識泛濫成災的事例,最著名的一件當推毘琉璃王( Vidudabha )與迦毘羅衛城所結的因緣。這段悲慘的歷史故事,是釋尊晚 年所遭遇到的家國之痛。雖然其中牽涉到佛教所說的業報因果,但是就世 俗層次來觀察,事件的的原委,主要就是自以為優越的釋迦族,盛氣凌人 所引起的果報。其經過情形,略如下述: 如前所述,釋尊之世,印度之地有十六大國。其中,憍薩羅國與摩揭 陀國最為強盛。釋尊的祖國是附屬於憍薩羅國的小邦。當時,憍薩羅國的 統治者是波斯匿王,首都即舍衛城。 依《增一阿含經》(卷廿六)的記載,波斯匿王剛即位不久,想娶一 釋迦族女為妃。他向迦毘羅衛城的釋迦族提出這一要求,並以武力相威脅 。當時,迦毘羅衛城的釋迦族並不以為波斯匿王的求親是一種榮耀,反而 認為波斯匿王的出身不夠資格可以迎娶釋迦族女。 不過,由於忌憚波斯匿王的武力攻伐,因此雖然對這門親事嗤之以鼻 ,但卻又不敢公然拒絕。最後,釋迦族的摩呵(訶)男想出一個計策。他 建議用他家中婢女所生的女兒冒充自己的親生女去嫁給波斯匿王。這一建 議獲得所有釋迦族的同意,因此乃依計行事。那位奴婢的女兒果然成為波 斯匿王的王妃。 不久,這位王妃生下一個兒子,也就是波斯匿王的太子,名叫毘琉璃 (又譯「毘流勒」)。當毘琉璃太子八歲之時,父王送他到迦毘羅衛城的 外祖父(摩呵男)家學習射箭等武術。沒想到興沖沖回外公家學武的毘琉 璃,卻遭到釋迦族人的極大侮辱。他們罵他為「婢子」(奴婢之子),不 准他進入釋迦族講堂,並且將他從講堂中拖出來摔在地上。 受到這種奇恥大辱的毘琉璃,他發誓要報仇。他並且吩咐一位臣下, 此後要每天提醒他不要忘卻這一恥辱。 果然,在波斯匿王逝世,毘琉璃即位之後,新王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出 兵攻伐迦毘羅衛城。他前後出兵三次。前兩次是因為釋尊在道路上阻擋, 毘琉璃王在尊重釋尊的心情下,禮貌地退兵。當他第三次出兵之時,他將 所俘獲的釋迦族人盡數用暴象踐踏致死。當時的迦毘羅衛城死傷無數,血 流成河。被俘獲的五百位美貌釋種女子,也由於不願意成為毘琉璃的妃子 而被砍斷手足,埋在坑中。她們寧死不從的主要原因,不全是國仇家恨, 而是釋迦族優越意識的激昂使然。她們都對著毘琉璃王說:「誰願意與你 這種婢子所生的族類結為夫婦?」 釋迦族人的自傲,使迦毘羅衛遭到屠城之害,使釋迦族元氣大傷、幾 告滅族。這種自命不凡的優越意識,在僧團中也清晰可見,並沒有因為是 方外世界而有不同。 六群比丘中的車匿( Channa, 又譯闡那),原是迦毘羅衛城的僕從 ,也是釋尊出家之時,為釋尊駕馭馬車的車夫。由於他是釋迦族人,因此 ,他出家之後自恃出身釋迦族,自以為身份尊貴,高人一等,因而在長老 比丘教他佛法時,傲然不願受教。《善見律毘婆沙》(卷十三)曾記載他 公然向那些長老比丘說:「佛是我家佛,法亦是我家法。……諸長老不應 教我,我應教諸長老。」 比丘尼中的偷羅難陀( Thullananda,又譯「吐羅難陀」)是律藏中 所經常出現的惡行比丘尼。她也是自恃出身釋迦族而蔑視其他種族出家人 的驕慢者。據《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毘奈耶》。(卷十九)所載,有一 次她大罵其他種族出身的比丘尼,說她們「貧寒出家,罪惡種族。聖法無 分,有賊住心。」有人問她為什麼要發脾氣罵這種粗鄙語,她說:「我生 釋種,族姓高貴,法合訶罵,汝等不知是何族姓,但聞訶罵,默合忍受。 」 又有一次,偷羅難陀聽到有人稱讚蓮花色等比丘尼。由於被稱讚的都 不是釋迦族人,因此偷羅難陀大為不悅,並說了一些譏謗言語。有人問她 何以如此,她說:「我是釋迦族出身,精通三藏。大家應該多稱讚我,不 該稱讚那些出身種族不高貴的人。」 在《四分律》(卷十三)中,還記載偷羅難陀讚歎出身釋迦族的提婆 達多及四伴黨為「龍中之龍」,並蔑視不是釋迦族出身的舍利弗、目犍連 為「下賤人」。 像上面列舉的這種優越意識,出身於釋迦族貴族階級的提婆達多也未 能去除。當其他比丘聽從釋尊指示,向出身理髮匠的優波離頂禮時,提婆 達多即拒絕作禮(《破僧事》卷九)。當他接受阿闍世的護持,即將從事 破僧行動時,曾向他的隨從比丘說:「釋尊是釋迦族的瞿曇家人,我也完 全一樣。」(《鼻奈耶》卷五)當他正式叛離釋尊僧團時,他也說:「我 是釋種,姓瞿曇。大人不可屈下從他……。我從今不復屬沙門瞿曇」(《 十誦律》卅七)。 提婆達多的叛佛破僧,固然來自多種因緣,但是自命不凡的釋迦族優 越意識,應該是促使他及他的徒眾走向這一不歸路的心理基礎。從另一角 度來看破僧運動,其實也可以視為原始僧團之中,釋迦族與非釋迦族之兩 大陣營的對立。此一對立形勢之始作俑者雖然是提婆達多,但是如果沒有 「釋迦族優越意識」的瀰漫,要形成這樣大的事件是很不容易的。 眾所週知,釋尊是印度種姓制度的反對者。對種姓制度的不平等、不 人道與不合情理,釋尊以實際行動及鮮明理念起而革新。至於對釋迦族之 優越意識,釋尊的態度當然也與對待種姓制度一樣。這樣超越的、平等的 人道態度,彰顯出釋尊偉大的宗教情懷。可惜的是,有不少釋迦族比丘仍 然沿襲傳統的舊習,無法體會釋尊的胸襟與理念。由此也可以看出宗教改 革與突破傳統的艱難。
--------------------------------------------------------------------------------
娑羅雙樹林的詠嘆文/葉玉偉
如此的夜。深深的靜寂落下來,落在林間的娑羅樹上,也落在佛陀淡 淡的呼吸;在靜夜裏,向天空讀那些無字的詩,多少輕靈流轉於智慧的眸 光。 一日又一日,佛陀在四十五年的弘法歲月中,埋入人間佛教的種子, 辛勤灌溉,盼望它的萌芽──視線裏有花,花綻鮮豔,草葉新嫩。世界是 可愛的,如果你懂得愛,去愛一切吧!更愛你所愛的一切。清夜在繁茂的 娑羅雙樹間紛落;四下華葉適時而放,幾蕾素淨;這夜下,阿難的眸光裏 拾到一絲絲的真實──願我守住這夜,守住這夜的最後一刻。有誰能記下 我所感受的一切呢?一個人的悲傷,或是一個人的喜悅;願我生生世世在 這苦難的人間,為人間的正覺之音而獻身!願我生生世世在這苦難的人間 ,延續如來慧命,勤植眾生福田! 林間千重,霧也千重。佛陀輕輕喚著: 「阿難!我已老了,我的壽命已盡,我欲捨棄肉體,離你們而去了! 我將歸依佛。學友們!你們不要怠慢,並要以純正的直覺,自我守戒!你 們要以純正的思惟,保持心靈的統一,誰能精進佛律,就能捨棄人生的流 轉與痛苦。」 「尊師啊!我的尊師啊,請您一劫住於此世吧!就算為了眾生的利益 與幸福吧!請您悲憫世間眾生的利益與幸福,一劫住於此世吧!」 佛陀入般涅槃的意念已決,而輕輕喚著悲傷的阿難: 「阿難啊!就算心有所愛好者,亦有生離死別的痛苦,況且人死後的 境界是不同的。阿難啊!凡事皆有物化消長、優勝劣敗的道理存在。」 「阿難啊!當我捨棄肉體,並放棄壽命的根源力時,且如來斷言:『 不久,就有如來的般涅槃,且在三個月後入般涅槃』之時,就不會改變取 消了。」 風一帚,華葉千拂,得如此淨潔;一聲輕喚,而餘音繞千秋。靜聽佛 陀在林間的法語,多少沉思又多少激揚,然則惟一脈清淨,在心底織成朵 朵蓮華,栽千株或萬株,以華蕾編成莊嚴清淨的最後一章。 阿難的眸子裏:「尊師,我最敬愛的尊師即將入般涅槃,此是何其之 早,我尚未完成道業,在道業中一向憐憫我的尊師,如今要離我而去,要 入般涅槃了!」願以佛陀所教,洗滌自己。 「阿難啊!你不要悲傷嘆息!我曾告訴過你,『即使你所愛及之人, 都難離死別,況且,死後的境界各異!』阿難啊!所有一切都是因緣所致 。阿難啊!你無時秉著慈愛和為眾生謀利安樂、純正的思惟,風行草偃; 阿難啊!你的功德日精月異,不久之後,你的煩惱將隨之遁形,領悟之日 亦指日可待。」我們茫然於自己的所作所為,我們嘲弄著自己,我們卻說 在認真生活。願自我日夜歌頌佛陀法句,領受人間的至真,覓得一片無染 的淨土。 「學友們!你們之中或尚有對佛陀、佛法及悟理和修行的方法,存有 疑問或迷惑,今日不妨發言,免得他日後悔:『當時在佛陀面前,卻未向 佛陀請示。』」佛陀如此說著。然而此時學友們依舊沉默無聲;佛陀再度 問及,學友們還是一樣寡言無語。當佛陀第三度問及:「學友們!你們之 中或許尚有對佛陀、佛法及悟理和修行的方法仍存有疑點,今日不妨提出 來,免得他日後悔:『當時在佛陀面前,卻未向佛陀請示。』」此時,學 友們仍保持靜默。佛陀進一步說: 「學友們!你們太尊崇如來,而怯於發問。你們要放鬆心情,以朋友 相待的方式,輕鬆自然的來發問!」 但學友們仍然保持沉默。 在佛陀要入般涅槃的前一刻,仍為其弟子(學友)擔心煩惱,雖然其 極度疲勞衰弱,但還是三度問其弟子:「有無疑問?你們要以對待朋友的 方式,輕鬆自然的來發問。」即使芝麻小事也不可遺漏! 佛陀深切慈悲的關懷,即使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仍為眾生設想,如父 母般地至最後一刻也無不呵護著。要入涅槃最後一刻時,佛陀的心境清淨 如水,安祥恬靜,安穩且從容地迎接涅槃。 但是,大慈大悲的佛陀再度叮嚀著: 「學友們!我再度告訴你們:所有自然界的萬物,皆有其存在變化的 性質,諸行無常。你們勿可懈怠,必須精進努力!」如此,佛陀悲切地囑 咐,留下最後的遺言。 詩歌徐來,詩歌徐來。 「平心安住的導師,已不再呼吸, 欲離的牟尼,已達寂靜而亡, 不動的心,不再悲苦, 如燈火已熄,心已解脫。」 真實的事物,諸行無常,有其生,有其滅,生而滅,則寂靜亦安樂。 附誌: 拙文係依《佛遺教經》及《大般涅槃經》感發而撰。雖題為「娑羅雙 樹林的詠嘆」,但,實為觸文生情所流之文。內容得採較簡易的文體貫暢 上下,之中涉及釋尊與弟子的種種對話,均為參考書目,如下: 印公(順)導師著: 1.《華雨集》(0627)第三冊;正聞出版社; 民 42 年 4 月初版。 2.《妙雲集》: (0622)『佛教史地考論』;正聞出版社; 民 62 年 4 月初版。 (0615)『學佛三要』;正聞出版社;民 60 年 11 月初版。 (0614)『佛在人間』;正聞出版社;民 60 年 11 月初版。 3.《印度之佛教》(0630);正聞出版社; 民 32 年 4 月初版。 4.《印度佛教思想史》(0639);正聞出版社;民 77 年 4 月初版。 水野弘元教授《釋尊?生涯》;春秋社;昭和 35 年。 中村 元教授《???????—????? - ?》;岩波書店(岩 波文庫);昭和 33 年。 中村 元教授《? - ??????》(釋尊傳); 法藏館; 昭和 33 年。 平川彰教授《原始佛教?研究》;春秋社;昭和 39 年。 楊郁文教授《阿含要略》;東初出版社;民 83 年 3 月初版三刷。
--------------------------------------------------------------------------------
從「目屎」說起 文/圓安 傳道師父弘法的時候,是使用國、臺語雙聲帶。臺語部分在法界衛星播出 後,頗受觀眾的喜愛。負責字幕編輯的謝杏熏居士,很用心地將兩種截然不同 語系的對譯,儘量做到符合翻譯的三大原則──信、達、雅。 我們都知道,臺語、國語詞彙差異很大,要用很簡潔的詞彙來表達的確很 費心思。另外一個棘手問題是臺語的正確本字到底怎麼寫? 幾年前,筆者編寫《臺語大字典》的時候,就吃足了苦頭,往往一個字要 費上很多時間在浩瀚的典籍裡去撈針,再加上臺語是古漢語的結晶,有些甚至 超出《切韻》以外,有些字至今還不得其解。 日前謝居士問了筆者「流目屎」本字怎麼寫?臺語的「流目屎」就是國語 的「流眼淚」。臺語自古以來就是雅言,萬萬不會把眼淚這種珍貴的物質當作 屎來寫,它正確的寫法是「目水」。 大家看到「目水」這兩個字一定會覺得很訝異,也認為太簡單了。那究竟 是什麼原因會把簡單的「水」字寫成「屎」呢!原來這是一個由讀音的誤會而 引起寫錯了字。要知道原委,恐怕要以一些淺顯的例子來解釋。 水這個字的文讀音(讀書音)是 sui2,白讀音(語音、 說話音)是chui2 sai2 兩個音。sai2 這個語音完整而又忠實地保留在日常用語之中,但書寫時 卻寫成另一同音字──屎字。也許讀者會問:為什麼呢?筆者要舉幾個 例證來證明水字讀 sai2。水字依中古音《廣韻》的反切(拼音)是式軌切,屬 旨韻合口三等。 旨韻的平聲是脂韻,韻中有一個梨字是力脂切,文讀 li5,白 讀 lai5。旨韻的指字,文讀 chi2,白讀 chain2。旨韻的去聲是至韻,韻裡有 一個利字,力至切,文讀是 li7,白讀是 lai7。由以上所舉出的例子,大家一 定能看出中古音讀 i,古音讀 ai。 剛才我已講了臺語是古漢語,它保留了不 少古音,由水的反切音式軌切,聲母是書母(ㄕ),韻母旨,聲調陰上(國語第 三聲),可證明水字文、白的正確讀音。 另外還有一點要補充的是,臺語的目珠(俗寫作睭)屎、目珠屎膏的「屎」 字,它正確的字,是「目多」字。目多,《廣韻》(一)叱支切chhi1(二)章 移切,音支。目汁凝曰目多。這兩個音目前也少用了,國語俗作眼屎,臺語也受 到目汁凝固後的色、狀跟屎類似,所以將目目多、目目多膏俗寫作目屎、目屎膏。
--------------------------------------------------------------------------------
心中的鐵塔永不關 文/王荷 日本東京有一座高達三百三十公尺的東京鐵塔,坐昇降梯到塔頂,可 以鳥瞰整個東京市。此地不分假日與否,潮上潮下,遊客不絕……。有一 位日本學員一日問到……。 學員:「老師,在平日的生活中,我總覺得自己需要更多的時間!更多的 自由!更多的肯定!更多的成就!可是……,每當我站在東京鐵 塔上放開眼去,一望無際的時候,這種需求的感受,便暫時不那 麼強烈了;甚至,在些許片刻中,會有平靜無缺的感覺。老師, 請問,這是為什麼呢?」 老師:「因為你平日生活的時候,少了二個心,多了二個心。 少了瞭解心:沒有真正瞭解生命的目的,是在於提昇源源不斷的 存在本質,而不是一味地追逐幻滅無常的存在碎珠。 少了感恩心:不懂得珍惜現今別人還沒有而你已經擁有的,反而 只會貪羨你根本不需要而別人正辛苦在追求的。 多了攀緣心:在少了瞭解心的時候,同時也就增長了攀緣心。 多了計較心:在少了感恩心的時候,同時也就增長了計較心。 塔上遠觀的時候,只有一個心──廣遠心。 有廣遠的心,攀緣心便無緣伸展,而計較心也無所著力。 一旦攀緣心不舞,一份平靜的喜悅便自然湧起。 一旦計較心不起,一份無缺的滿足便油然而生。 溶入了平靜,便能瞭解生命源源不斷的本質。 體驗了無缺,便能感恩現今擁有太多的事物。」 學員:「老師,那我應該怎麼辦呢?我總不能這一輩子都待在東京鐵塔上 吧?」 老師:「可以。」 學員:「啊?!」 老師:「把塔上的那顆廣遠心,謹慎地帶回到你平日的任何時間、任何地 點。如此這般,不需一個月,時間的問題、自由的問題、肯定的 問題、成就的問題,都將不再是問題!」 學員點首連連,喜不自勝……。 老師:「好,我們現在上東京鐵塔去吧!」 學員:「現在?老師,現在都半夜了,門已經關閉了。」 老師:「關閉了?你的,關閉了。我的,可沒關閉哦。」 學員猛然會意,與老師相視大笑……!
--------------------------------------------------------------------------------
爬觀音山 文/黃子緣 暑假,爸爸、媽媽常帶我去爬觀音山。這座山非常陡,我每次爬,都 感到吃力;而且抓繩子的時候,都會有一點怕怕的感覺。 每次爬山時,都看到很多人,有人還打赤腳。我也有打過赤腳,我覺 得打赤腳比穿鞋子舒服多了。 雖然,我們每次爬山都會迷路,但是,爬山對我來說,是很好的運動 ;因為它可以鍛鍊身體,也可以保護眼睛,還可以看到很遠的景物,所以 我要多去爬山。( 本文作者就讀國小二年級)
--------------------------------------------------------------------------------
§花藝欣賞小天堂鳥 文/廖惠燕 有粉紅、金黃多種。造型非常有個性,紅色代表艷麗長久;金黃代表 活潑可人。 花材:斑太藺、康乃馨、黃孔雀、星點木、雪松、滿天星、紫孔雀、小天 堂鳥、保力龍板、魔帶、珠子、桃子。 花型:裝飾性設計 插序:1.先將斑太藺做成一個三角圓錐,似寶塔狀,而改變了原來直線的 造型。 2.底部再以星點木舖底,再將大康乃馨插於上方。 3.由底部往上延伸,加了雪松、滿天星、紫孔雀、黃孔雀、小天堂 。小天堂則高聳矗立其中,不難看出它的高貴與艷麗。 4.最後再裝飾了有趣的飾品,如:珠子、魔帶、桃子等,使作品更 生動、活潑。書香園地從閱讀、寫作談到臺灣文化與文學──訪林美琴老師 整理/王奕期 ◎ 1998.8.2 「妙心寫作讀書會」專訪活動 ●前言 林老師是一位文學創作者,對於散文寫作有豐富的經驗與心得,此外 ,她還是讀書會的專業講師;因此,藉由老師深入淺出的解說,使我們更 加了解「寫作」的精神與「讀書會」的意義。以下謹就「寫作」、「讀書 會」、「文化現象」等課題略作整理,期望讀者諸君產生共鳴。 ●寫作是真誠的面對生命 人生的許多經歷,是可以透過文字與自我對談,了解自己心靈的聲音 ,把自己的想法寫出來,並對生命成長的軌跡,留下一些記錄。唯有發自 內心、真心去寫的內容,才有它存在的價值。不需要為了迎合潮流而寫作 ,寫作先要去除矯揉造作之心,並且不擔心得失。對創作者而言,忠於自 己,每天寫,是首要條件。 文字本身就是風格的塑造,寫作最快樂的是從無到有的過程,它結合 生命中許多的素材以及生活的經驗,了解自我內在深層的內涵,讓自己有 更深入的省思空間;當別人也能從你的文字中產生感動,進而鼓勵你創作 ;這對個人的寫作心路歷程是有很大的鼓舞作用,使生命中的點點滴滴, 能夠有個完整的記錄,了解個人細微的心情變化,進而調整自己,慰勞自 己,讓自己安身立命,使生命更加圓融,則文字紀錄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 。 寫作可以培養自己敏銳的感受力。目前社會上缺乏文學的感受力,如 果一個小孩對文字沒有感受力,對生活周遭沒有感覺,沒有文學的熏陶, 只在乎自己,這對國家、社會都是一種傷害。寫作需要推廣的原因是要讓 我們有感受,讓生活中的記憶用文字寫下來,進而擴及到別人;因為一個 能真誠面對自己的人,才能讓自己的生活品質有所提昇。 或許有人會以為散文就是作文,然而,兩者之間的差異頗大。作文的 形式,著重於起承轉合、中規中矩、架構清楚、頭尾及分段與結論等層面 。散文創作,除了有主題之外,更要有自己的特殊風格與對文字的經營。 因此,散文具有創作性、藝術性。 散文的寫作,是作者經由內在心靈的沉澱、思考所凝鍊出來的,它所 創造出來的風格,也是獨一無二的,透顯在紙上的氛圍更是誘人想像的。 除此之外,因為它是作者面對自我的深層對話,在這其中即蘊含了忠實的 情感,一股屬於心靈的聲音。因此,它能喚起讀者的感動,進而與作者產 生共鳴,而使讀、寫之間,兩者都獲得了淨化與昇華。 文學寫作必須藉由不斷的自我對話,才能挖掘出真正想表達的情感。 因此,不中輟寫作,純熟地運用語言文字,傳遞思想感情,是寫作者所應 努力的。此外,杜甫說得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平常養成閱 讀的習慣,於作品精彩處揣摩、鑽研,持之以恆,日後定能推陳出新,自 塑風格;再者,無論任何題材,皆能嘗試,從中發覺自己擅長的文體。 對於素材的發掘,則能取自生活,無論典雅粗俗,均能經由作者的剪 裁、融鑄,而成為具有藝術性的作品。如此,不但滿足了作者寫作的慾望 ,也能觸發讀者的感情;所以說:好作品是不會寂寞的。 在寫作的過程中,常會隨著情節的鋪陳,而有令作者無法預設的發展 。它們可能是作者潛意識的再現,也可能是取材於生活。所以,時常可在 閱讀文學作品中,發現心有同感,這正是洞悉了作品的意涵;而藝術的內 在本質,也往往於此透顯。當然一部足以撼動人心的作品,其寫作的過程 是艱鉅的;所以,除了日常的涵養外,保有內在心靈與外在環境的寫作空 間,是重要的。 對於寫作者來說,寫作的重點並不在於作品是否有人欣賞,而在於是 否能真實的面對自己,由此觸及內心的聲音,甚至會在這段過程中,發現 自己有成熟的心智年齡。因此,記錄生命成長的軌跡,文字就成為最恰當 的媒介;因為文字具沉澱的特性,可以給人思考的空間,作品的生命也在 此被賦予。 寫作是須要全心全意經營的事業,作者透過自我的要求,不斷地寫作 ,會有一定的寫作量。雖然,一件作品的產生未必能獲得他人的青睞,但 退稿也並不意味失敗,因為不同的刊物,具有不同的版性;所以,退稿之 後,別急著否定自己,再從讀者的角度去閱讀,找出需要潤飾的地方,試 著再投他處;畢竟,一件作品是必須不斷修改,方能達到精鍊的境界。千 萬不要因為一時的挫折,而放棄寫作。 若能了解寫作的動機,知道自己想表達些什麼,讓心靈有空間、思緒 能清晰,一字一句的用心經營,即使起初無法正式發表,日久也必能獲得 肯定。所以說:寫作只要能真誠的面對自己,作品就會具有價值;再藉由 結合人生經歷,使生活經驗成為好題材,讓寫作成為一件愉快的事。 綜上所述,希望能對有志寫作的朋友,有所幫助,同時也讓讀者了解 寫作的艱難與神聖,進一步促使讀者能夠自許為寫作者的知音。當然,參 與「讀書會」就是一個良好的學習途徑。 ●讀書會的內涵 讀書能讓人不孤寂。藉由參與讀書會,更可了解作品的底蘊,即作者 所想透露的意涵,進而促使讀者感動、產生共鳴。若能以閱讀的眼光去觀 照萬物,體會藝術的本質,兩者其實是沒有疆界的;更可以說:人類的情 感是互通的。 讀書會所以能夠吸引人,是必須經過「包裝」、「設計」才能觸發學 員的興趣。因此,事先的雙向溝通與觀念的建立,即成為不可忽視的工作 。讀書會是可培養藝文人口、提昇閱讀品味,但飢不擇食、囫圇吞棗的閱 讀方式,絕不是讀書會創立的本意。因為讀書會成員的聚集,將形成一多 元化領域,每個人豐富的思想、見解,將會使得自己觀察事情,更全面、 更深入。因此,「階段性的閱讀」,就成為程度不一的學員們,最好的認 同空間。 一般人或許會以為,參加讀書會與自己閱讀沒什麼兩樣,其實,這樣 的觀念必須稍作修正。讀書會當然是以閱讀作品為主;然而,它又並不僅 止於此,透過共同閱讀,所衍生出來的經驗,正是讀書會彌足珍貴的所在 。 首先,就閱讀的內容選擇而言,可能與個人先前的閱讀領域不同,而 增加了新知。再者,閱讀後的心得討論,因為人人體會殊異,而能分享他 人的智慧,拓展自我生命的視野。再其次,經由資深講師的引導,更能契 入作品的深層意涵,領會作者的創作動機,進而獲得感動、萌生共鳴,體 認到藝術相通的本質與人們共同的情感。所以,參加讀書會,浸淫在書本 中,潛移默化的人格熏陶,正是自我成長的良機。 讀書會雖然以閱讀為主,但往往也因成員的需求不同,而有不同的運 作方式。將閱讀與寫作結合,是自我超越的期許。然而,寫作是需要用心 耕耘的工作,當眾人的程度參差不齊時,應先讓讀書會穩定成長,勿急著 有一定的創作量,可先從摹仿的過程中,紮穩駕馭文字的基礎,或從小品 文來練習,如:寫日記。透過作品的賞析與討論,將有助於寫作技巧的磨 練。寫作是必須先有賞析他人作品的能力,而後才能曉得如何創作。多閱 讀,絕對有助於寫作能力的提昇,當自己有了敏銳的感受力與觀察力,則 隨處都是寫作的題材。 寫作讀書會希望能培育藝文人才,它並非只是知識的累積,而是對生 命的感動,與心靈的洗滌。文學作品的重要性,即是讓我們從文字之中得 到感動。當我們想要改變生活,豐富人生旅程時,則愈有深度的去歸納與 反省,直接用文字記錄下來,漸次深入知道自己所思、所要表達的,將會 是人生中的一種理想。 現代人好以忙碌為藉口。其實,能加入一個自己感到有興趣的讀書會 ,養成讀好書的習慣,藉以提昇自己,無論是閱讀的品味,或者是人生觀 的澄清,都是促進成長的好機會。 ●文化現象的釐清 寫作的過程中,基本上是先找到一個自己所相應的題材。主題式的書 寫會讓寫作更有動力,它會讓我們留意思緒的變化,進而觀察生活周遭的 題材與反映。若作品太重於技巧,反而失去了寫作的生命力。我們應有自 己的歷史觀,從歷史的角度切入,來記錄屬於這一代的文化現象,包含城 市與鄉村二層面:一方面受都會特有情調的影響,另一方面,又有台灣本 土心靈的呼喚。所以我們應該記錄在這片土地成長的經驗,融合西方的思 想;千萬不要只是一味唯西方是從,或變成「被裱褙」的都市人。 我們這一代並非純粹屬於鄉土或都市,而是大時代環境所形成的生命 。人格形成中的鄉土部分,有時會不經意的磨滅,但是我們可以不迷失於 都市中,於都市中也懷有鄉土情懷;擺脫以往人們對台灣文學的刻板印象 ,擺脫都市人「被裱褙」的空虛心情,為這一代人尋找靈魂的出口。 一個真誠面對生命態度的創作者,才足以稱為作家。寫作如果不能充 分了解心靈深處的內涵,只能說是一個文字工作者。倘若只是為了屈就市 場版性、短視近利而寫作,就成為文字工匠。放觀當今暢銷書排行榜,不 也屢見以「八卦」字眼聳動人心,刺激購買慾的作品。如此不負責任的作 者,以及這樣不智的讀者,所隱藏的社會問題,不就是在昭告世人:你我 正身處在劣質文化中。原本可藉由好的文學作品淨化人心的理念,在現代 或許將成為另一種神話。 現今有文學家提倡重新回到文字的世界來。因為聲光媒體的橫行,致 使人們忽略了深層的省思,對文字失去了思考的能力,感官的刺激,令人 目眩神移,稍縱即逝的流行,遮蔽了生命中最簡單的感動。唯有重拾文字 的閱讀,才能直接地去思索生命的終極意義。文字是很平實而富有生命意 義的,是經由內在的思考與了解,而成為精神層面中最寶貴的財富,也因 此才能使得自己不再孤獨、不再恐懼,並進而培養多元化思考、想像的能 力。 近年來,本土文化的保存意識抬頭,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學者不在少 數,也因此許多優美的傳統文化獲得重視。然而,在這背後亦隱藏了不少 問題,姑且不論已流失,或不易蒐集、保存的先人智慧;本身從事歷史文 化重建的工作者,竟也有不認同本土文化的現象,在他們的眼中,這些只 不過是市井小民留下的俗文學。所以要研究,無非是為了名與利。如此可 怕的心態,絕非提昇研究台灣文學的原動力。 對台灣文學的想法,有人留存著悲苦的印象。用閱讀的角度與眼光來 看本土文學,無論粗俗也好,精緻也罷,從粗俗中找尋文化的智慧,卻是 我們這一代的使命。 ●結語 每個人寫作的風格是一定的,不用擔心閱讀人口不夠,好的作品,一 定有人欣賞,一定可以找到與讀者互動的共通點,若能維持個人獨有的風 格,堅持下去,經過一些時日,自然會營造出自己的特質。閱讀與寫作是 相輔相成的,唯有忠於自己、努力的寫,不要灰心,自能領悟文字所散發 出來的美感。 好作品的產生絕非偶然,為了迎合市場而寫的暢銷書,對我們的幫助 是有限的。只有當作者能夠真誠面對自己,記錄生命成長的軌跡,這樣的 作品才能夠提昇我們的性靈。試想,當自己的生命即將結束時,省思你一 生擁有些什麼?對一個真誠面對生命的創作者而言,「文字」將是其一生 中最珍貴的記憶。 ●林美琴老師,美國南加州大學東亞文化研究所碩士。從事文學與文化研 究,曾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府城文學獎,著有《我們共同擁有》、《 讀冊作伙行──讀書會完全手冊》、《情人果》。
--------------------------------------------------------------------------------
《基督山恩仇記》讀後 文/黃麗蓉 在希臘悲劇裡,常反映一種人生的基本哲理:人必須在苦難中不斷淬 鍊,才能重生,才能對生存的世界有所認識。 在人間最殘忍的角落裡,有著無限的寂寞,丹帝斯於監牢中,正奮力 穿越宇宙的黑暗時代。由於他的堅定不移,緊握人生之舵,終至否極泰來 。因此他堅信:即使憑著脆弱的雙手尋求上天的援助,在穿越人生種種苦 難之後,自會有一些神聖的氣息進入我們的內心,那就是希望。曾在報紙 上看到一句話:「天真的很黑時,星星就出來了。」我想這正是最好的印 證。 祈求人生永遠風平浪靜是不可能的,驚濤駭浪也自有其豪放的風姿。 或許我們無法選擇環境,卻可以選擇生活。如書中老人法利亞,雖身處牢 中,然而憑其智慧與技術,將四周可利用之物:如魚骨頭、筷子、床布, 製成令人為之驚歎的科技品。雖然他身體上受困、不自由,但心靈上卻不 受囿限,而享受著未知世界的知性之旅。 「仇恨了結」,丹帝斯如願以償報了冤獄之仇,但突然一種懺悔的痛 苦掠過他的心頭,且意識到他已越過了報復的範圍。 報復的本質其實是一種自殺的行為:當仇恨佔據心靈,臉上沒了微笑 、心中缺少了感動和珍惜,在人生陰霾的籠罩下,迷失了真我。人類在探 索太空,征服自然後,終將發現自己還有一股力量,那就是愛的力量。 人生最神祕的相遇,是在有人認出我們和知道我們的能力,點燃我們 最高潛能的電路。獄中法利亞教導丹帝斯史學和英文,以及人生哲理:人 不能因為自己的幸福而掠奪別人的幸福。 現今功利主義的社會,相信博愛的胸懷會更令人活出一片開朗的天地 。法國文豪大仲馬的《基督山恩仇記》,以「恩」、「仇」為葛藤,繁衍 出一段動人的故事,留下的不是掌聲,而是一份淡遠的幽情,讓我們對人 性重做一番省思。(本文作者就讀台南女中一年級)
推薦閱讀:
※心靈能量存在的確鑿證據:意識的物質性
※意識本質新解__談主體的需要
※三合一的人腦:智力起源和意識的量化
※下意識的語言模式(下)
※《意識之河》:奧利弗·薩克斯對注意力、記憶和生命最後的思考
TAG: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