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武式太極拳--林東河

傳統武式太極拳 (2010-10-30 18:22:56)傳統武式太極拳是我國傳統武術百花園中一朵奇葩,在武林中獨樹一幟。融佛、儒、道、醫於一身,集拳術、吐納、導引之大成。它樸實無華,有「干枝梅」之稱。行不破體,力不出尖,形神兼備,性命雙修,重內意,不重外形,用內氣的潛轉和內勁的轉換支配外形運動。虛實分清,氣固神斂,中正安舒,八面支撐。傳統武式太極拳和其他拳種一樣,在漫長的流傳中,形成了兩部分。一是讓人看得。即:表演、教人、授徒。注重外形肢體運動的宣揚,既表演架(拳)。二是自己用的。既應敵、實戰、保護自己,修身養性,強腎健體,延年益壽。既練功架(拳),也有稱功力拳的。表演架輕鬆自如,美觀好看,追求外形肢體動作表演效果,易學易練,流傳較廣。而練功架是在練功夫,不是作秀。對身法要求比較嚴格,對腰腿的要求就更加嚴格。基礎是樁功,樁功分無極樁與陰陽樁。初練時形不合體,內外不合,周身不協調。神散意亂,要做到心靜、體松、氣沉。斂神聽細雨,漸至氣息順暢,體松神舒,拙力漸除,新力漸生(內力),拙力丟的越凈,內勁就越充足。以胎吸,五心歸元法行功。用自然呼吸法練功,根本就練不出真功夫。拳術之修鍊,應先明其理,理不明,藝終無成。「盲人騎瞎驢」。古典拳論是著者一生技藝之精華,不但概括性術語多,且多數是高深層次的論語,由低到高的練功過程、方法、火候竅要都是口傳心授。拿著字典看拳論(按字測義),南轅北轍,「差之毫厘,謬之千里」。練功架是以無極生太極的哲理來修鍊的拳術,無中生有。處處體現老子「反者道之動」、「物壯則老」的哲學思想。行不破體,力不出尖,先從有形入手,前虛後實,上虛下實,陽虛陰實。這是外形的虛實。練功夫應重內的虛實變化。合,是配合,如手與足合,即手與足相互配合。「上下相隨」,單純的合是滯,相互配合是活。松應松而不散,有骨肉分離之感,骨頂肉墜。柔應柔而不軟。柔軟為丟,丟掉打人機會都是丟。柔是順隨,不軟是旋轉。順是順對方的勁進入,沾衣出,窩裡崩炸,掉陷阱。先求形似象,後求意念真。全憑心意下功夫。拳架實際上就是活步樁,拳術修鍊分三階段。第一階段是外動帶內動。外動即形體動作,每招每式。內動即意、氣、神,初時動作不協調,上下不隨,內外不合,需用外形的運動來帶動內意的運動。到形一動意即隨之時方可進入第二階段修鍊,內動帶外動。此階段為中層功夫修鍊,需有名師指導,意氣要分清,還要換的靈。用內氣的潛轉和內勁的轉換來支配外形運動。並在松靜之中,暗含著開、合、隱、現。腎臟分虛實。第三階段是內動外不動,為高層次功夫修鍊,即神明。使身心俱融於天地,融於自然,物我兩忘,物我一體。脫胎換骨。「勿忘勿助,勿勤勿怠」,一片神行。武式太極拳不是一門技術,是文化,是藝術。藝無止境。武式太極拳是從中架子開始的,大架、中架、小架之分,不是動作大小,式子高低,是在勁別上分。大架子走的是外圈。大圈,走巧勁,求得是開展。中架子走的是中圈,用肘勁。小架子走小圈,用肩勁,運動在兩肩,求得是緊湊。一身備五弓,八面支撐。採用踵吸法。開則俱開,周身骨節或肌肉群都微有開展的意思,開為發,發力的神意微現於體外;合則俱合,周身的骨節群和肌肉群微有收縮的意思,合為收,把運力的神意收隱於體內。也是「忽隱忽現」。合時合至七成,不要合足。開時不要開過,開至七成。「物壯則老」。要恰到好處。用心去練,找感覺,練靈感,細品三味。如空氣浴。「入門引路須口授,功用無息法自修」。經過日積月累的細心研練,功用一日,技精一日,漸漸登堂入室,進入太極拳之殿堂。林東河2009年1月1日
推薦閱讀:

武式太極拳三路小架
武式太極拳源於趙堡鎮的趙堡太極拳之考證
談談學習武式太極拳的幾點體會
武式太極拳之特點/孫建國

TAG:傳統 | 太極拳 | 太極 | 武式太極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