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習養天台山·台州日報
安廈
聞名天下的《蘭亭序》是王羲之書法作品中的巔峰之作,是中華民族的國寶。王羲之為什麼能夠在上千年歷史長河中的眾多書法家中榮膺「書聖」尊號?除了他自身的良好素質外,是什麼能量使其書法最終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名人與天台山》作者許尚樞先生「世人但說蘭亭好,忘卻書源在白雲」的詩句一語道破其中玄機:即天台山是王羲之拜師白雲、習養升華成為「書聖」的源泉。
王羲之與天台山有一份怎樣的緣分呢?
王羲之的好友,東晉大文學家、著名詩人、書法家蘭亭修禊的參與者孫綽在《游天台山賦》中極贊:「天台山者,蓋山嶽之神秀者也,涉海則有方丈、蓬萊,登陸則有四明、天台。皆玄聖之所游化,靈仙之所窟宅。夫其峻極之狀,嘉祥之美,窮山海之瑰富,盡人情之壯麗矣!」於是乎台岳的神秀山水成了無數高僧名道、文人墨客尋幽探秘、體驗詩情畫意、尋找藝術靈感的仙境,也成了眾多高人隱居、修練、習養的不二選擇,自然也成了王羲之晝思夜想的嚮往聖地。
當時的道教信士王羲之與隱居天台九峰山的支遁禪師、隱居赤城山的曇猷法師,隱居臨海蓋竹山的高道許邁等都是方外至交。加上好友孫綽當時任章安令,後來妻兄郗愔又任臨海郡太守,所有這些因素都促使王羲之經常往來於紹興、嵊州、新昌、天台、臨海和溫嶺一帶。
相傳咸康五年(339),王羲之在遊歷天台山時,巧遇隱居在華頂山的高道、書法家紫真道人(號稱白雲先生)。白雲先生見王羲之脫穎超群,學道習書心切,即收為關門弟子,指導他研讀《黃庭經》、修道練功,夯實修身養性功夫的底子,授予「永」字八法,進而點撥他的書藝。
對此,唐代高道徐靈府的《天台山記》中引述民間傳說是這樣演繹的:先生對王羲之說,「子欲學書,好聽吾語。夫受筆法,與俗不同,須靜其心,後澄其心思,暮在功書,觔骨附近,氣力又面均停,握管與握玉無殊,下筆與投峰不別,莫誇端正,但取堅強,觔力若成,自然端正」。於是,王羲之夜則望月臨池,朝則投雲握管。
三年下來,王羲之自感書法精妙無雙,躊躇滿志。白雲先生見他有得意神色,只怕日後難臻至境,故先予責備:「子之書法全未有功,筋骨俱少,作此書格,豈成文字」?然後又諄諄教導他說:「平心而論,你的字功底已較厚實,卻尚未臻達盡善盡美的境界。如同天地萬物生長那樣,只有臨池握管落筆從自然的本性上去領悟,字的神韻氣度體現了陰陽自然法則,書藝的真妙也就一覽無餘了。」
王羲之聽了先生的指點大為開竅,深深地認識到不能為練字而練字,書藝其實與道相通,必須遵循道家「道法自然」的法理。因此,王羲之更熱衷於遊覽天台山奇觀景色,吸取山川精華,修道習養,體味乾坤之理,追求書藝的最高境界。
孫綽的《游天台山賦》云:「赤城霞起而見標,瀑布飛流似界道」。稱赤城山和九峰山中的桐柏瀑布是天台山兩大奇觀,讚歎赤城山美如紅霞,猶如高聳入雲的標柱。桐柏瀑布勢如銀河倒瀉,在群巒中划出一道鮮明的界限。據說十幾里外的縣城都可看見那「萬仞得名雲瀑布,遙看如織掛天台」的壯觀景象,它們無疑是巍巍台岳當年的兩大標誌。王羲之經常與三五方外之交在這兩處儒釋道睦居之地遊憩,談仙、論佛、品茗、悟書。對此,唐代高道徐靈府的《天台山記》中也這樣描述:「舊名九壠山,天寶六載改為九峰山。昔王逸少與支道林常登此山,以為勝矚也」。王羲之尤其喜歡那九峰山(卧龍峰、玉女峰、紫宵峰、翠微峰、玉泉峰、華琳峰、香琳峰、蓮花峰、玉宵峰)懷抱中的桐柏大瀑布。那若隱若現、變幻莫測的氤氳雲氣中,落差三百多米的巨瀑,時而如奔騰萬丈的大江,時而又作飄飄逸仙的舞動之勢,每每使王羲之的心靈為之震撼,無不使他領會天地宇宙規律,感悟人生,深悟書理。天台山大自然的仙氣深深地陶冶著王羲之,使他道法與書法渾然一體,字字具有流暢、洒脫、奔騰、飄逸之仙風道骨。桐柏瀑布正是王羲之在精氣神上蛻變突破的神助之地,這不就是書道合一書法藝術追求的最高境界嗎?真可謂——「名山赤城,霞起似蘭亭;習養成瀑,飛流悟書道」。據史料記載王羲之謹記師訓,又在三年時間裡,常在天台神秀山水間用心揣摩,勤學苦練,終於達到了出神入化境地。被白雲先生稱讚為:「淡處不淡,濃處不濃,世所罕有,一字千金」。
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王羲之在會稽(今紹興)蘭亭提筆揮毫、一氣呵成,寫下了名揚天下、千古流傳的《蘭亭序》。它是中國書法的巔峰之作,是中國書法史上的里程碑。也正是這篇歷代書法家心悅誠服,歷代帝王推崇備至,宋代書法大家米芾評為「天下行書第一帖」的傑作,奠定了王羲之的「書聖」地位,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苑,萬古流芳。儘管王羲之書法的真跡早已深埋地下,唐、宋的精摹本也就被當作真跡看待,視為稀世珍寶。2010年11月20日北京國際飯店中國嘉德拍賣會上,僅41個字的王羲之《平安帖》臨摹本最終以3.08億元人民幣成交,轟動國內外。可以想像天下第一帖《蘭亭序》的價值豈能以金錢來衡量。
王羲之念念不忘恩師教誨,在書寫《蘭亭序》後的第四天就追記了《記白雲先生書訣》,並將它獻給晉穆帝。《書訣》中明確記載了天台紫真道人授予的書訣,其子王獻之的《進書訣蔬》中即談到這件書法史上的韻事。《記白雲先生書訣》後被南宋陳思編入書法論著彙編《書苑菁華》之中。據說王羲之後來又特地上了天台華頂峰,用小楷誠心誠意地抄寫了一部《黃庭經》放在華頂峰側白雲先生練功的一處突兀峭險的岩洞中,此洞迄今仍被人們稱為「黃經洞」,明代傳燈大師的《天台山方外志》中亦有記載。王羲之在天台山習書留下了許多遺迹,諸如華頂和白岩的二處墨池,他的遺韻傑作「獨筆鵝」字碑至今鑲嵌在國清寺壁中,至今為遊客爭相揣摩。
與紹興的蘭亭一樣,當年王羲之讚賞的桐柏大瀑布,吸引了後代無數文人墨客爭往瞻仰觀賞。早在唐代,方士柳泌和眾多詩人都曾徘徊其下,題字抒懷。北宋年間,著名理學家陳襄還寫下了一篇《天台山習養瀑記》,後來被編入《四庫全書》集部之中。南宋年間,時任天台縣令的丁大榮面對大瀑布,不顧水珠四濺打濕了他的長衫,深深地陶醉其中。他想起了《周易》坎卦之象,想起了先賢勤學苦練得來的詩文,不禁感慨萬千,放聲高呼:這瀑就是沖崖擊石終歸淵藪的書法之源啊,不愧為是一道習養之瀑!於是磨墨理紙,欣然寫下了高2米、寬1.6米的「習養之瀑」四個擘窠篆字,並鐫刻在瀑布岩的右側,留下了千古佳話。元代著名的書法家,天台縣令楊維楨的《瀑布詩》中「奔傾瀨石亦傾苔,此水便隨元化來」,正是書聖找准了本原不斷磨勵終臻詩書成功之道的寫照。1700多年的歷史實在是太久遠,但王羲之的名字卻牢牢地刻在中國書法史上,同樣也清晰地刻在天台山的歷史上。他在天台山的足跡深深地影響著歷代文人墨客和高僧名道對天台山的追逐:1400多年前智者大師選擇天台開創了中國佛教天台宗、1330多年前唐代著名高道司馬承禎在此開創了道教南嶽天台仙派、1300多年前「詩仙」李白髮出了「龍樓鳳闕不肯住,飛騰直欲天台去」的錚錚警句,道出了「唐詩之路」上400多位文人墨客不遠千里,急欲跋山涉水,一路載酒揚帆、擊節高歌,來到他們心目中朝思暮想的天台山的心聲,1260年前馳名五洲的白話詩翁寒山子隱居天台70多年唱響了「和合文化」,1000多年前張伯端修鍊講學的桐柏宮成為道教南宗祖庭、400年前高道宗衡創編了集中華武功之大成的《易筋經》,偉大的旅遊家徐霞客三游天台山,天台成為遊記開篇之地。
由此,我們不妨設想:假如沒有天台山,就沒有隱居的白雲先生;假如沒有白雲先生,就沒有王羲之天台山拜師學藝;假如沒有天台神山秀水的習養,就沒有空前絕後的《蘭亭序》;假如沒有《蘭亭序》,就沒有世人仰慕的「書聖」。
今天,更多的海內外嘉賓摩肩接踵來到神秀的天台山,讓這座撫育過「書聖」王羲之的風水寶地,給他們一個可以愉悅身心的世外桃源、習養勝地。
推薦閱讀:
※王羲之二十三種法帖(清晰彩版)
※王羲之臨本摹刻《宣示表》
※欹正相間、剛柔兼備,賞書聖之《朱處仁帖》
※瀟洒散淡、剛柔兼備,賞書聖之《胡母帖》
※王羲之_退隱金庭的心路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