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易經」、「道德經」、「中庸」的點滴淺思

關於「易經」、「道德經」、「中庸」的點滴淺思

——《學儒筆記》

1、「易經」、「道德經」、「中庸」是中國文化一脈傳承的關係。都是在不同的人類社會時期,針對人類的社會活動而提出的:1、做人的標準是什麼?2、如何認識天、地、人?本人認為其核心講的都是兩個字——「中和」,這是人類的大智慧;

2、「中」與「和」的關係,本人認為:「中」是規律、是標準;「和」是「中」的平衡和表現形式、是實現「中」的運動和活動、是受「中」所制約的;

3、「易經」的「中和」論。本人認為:「太極」就是「中」,陰陽平衡就是「中」,就是卦變化不可離開的規律,同時又是卦占卜不可缺少的標準;由此產生的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就是「和」,也就是陰陽平衡的「中」的表現形式,還是實現「中」的運動與活動,同時又是直接受「中」制約的。所以才會出現凶中有吉,吉中有凶;本來是凶象,但是由於人為的努力,條件的變化,陰陽平衡了,出現了符合「中」的標準,就會逢凶化吉;同樣的道理,本來是吉象,由於條件的變化陰陽失衡了,違背了「中」的標準,就會禍從天降,所以說善易者不言卜,唯有應變適中而,這也就是「易經」中「易」的深刻的含義;

4、「道德經」的「中和」論。本人認為:老子的《道德經》一書,開篇就講「道可道,非常道」這個「道」正如我們人類的發展之「道」,我們人類由猿開始,為了生存要在茫茫大地上走出一條生存之「道」,這條生存之「道」本來就存在的,可是當我們人類在發展過程中,走錯了「道」的時候,那就是條死路(就不可能逐漸的演變成為人類);走對了「道」的時候,那就是條活路,我們人類就是這樣經過多次的選擇,不知不覺的走在那人類生存發展的道路上。這個「道」就是「中和」,也是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還是事物協調與和諧運動與活動的標準。「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就是針對當時過之的「有為」和「言教」的,使人類社會失去了應有的和諧。「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帶任何人為的偏見,遵循「中和」的客觀規律,才能最終實現無所不為的。「道德經」又講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徳,是以無德。」可以理解為:上德:來源於道,也就是「中和」的思想意識,具有客觀性、規律性,表現為人之道,就是上德的根本——本性善來協調人與人的人類社會和人與自然的和諧,。」「下德」是人本性善所制約表現為的——道德觀念和禮儀。如果只是僵化的被迫的遵循社會已有的道德觀念和禮儀的制約,而失去了人的本性善就是無德。是沒有體悟「中和」的客觀規律在左右著人類社會向著:人與自然協調、人與人和諧也就是「中和」的方向發展。

5、《中庸》的「中和」論。那就更是不言而喻了,「中庸」講的就是「中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本人理解:「中」就是人人都要有的本性「性之謂道」么,「和」就是做人都要遵循的標準,也就是「天下之達道也」的「德」,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萬物便生長繁育了。同時,「中庸」也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提出做人的標準:「中和」,「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在一個人還沒有表現出喜怒哀樂的情感時,心中是平靜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樂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們必然要表現出來。表現出來而符合常理,有節度,這就叫做「和」。二者協調和諧,這便是「中和」。人人都達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氣和,社會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無事了。但是,「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

6、中國人的標準:「中和」論。我為什麼硬要說:「易經」、「道德經」、「中庸」核心講的都是兩個字——「中和」哪?是否,牽強哪?本人認為:絕不是我硬要如此說,也不是牽強。而是,中國文化一脈傳承,都是在尋找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人的標準,也就是中華文化、中華民族的顯著特徵是什麼。那就是——「中和」。台灣學者曾士強先生在《百家講壇》中講《易經》時,曾經講過這樣的觀點,使我受益匪淺,更加堅定了我的如此認識。

7、人類共同的大智慧:「中和」論。現在我們人類在我們這個有限的星球上已經沒有天敵了。此時,使我想像到恐龍在它的那個時代是不是就是因為沒有天敵而毀滅了呢?!科學還在探索,認識還在繼續,我妄言了,就算姑妄聽之吧。但是我深信:「中和」論必將成為我們全人類的大智慧。

本人在以前發表過的《關於「中」與「和」的點滴淺思》中有所表述。思索總是在繼續。


推薦閱讀:

(7)關於邵雍先天易與運氣學的探討 [道法自然sir]
告訴你關於男人的秘密!
《史記》關於上谷郡記載的辨析
關於愛情幸福的句子:我可以寵著你也可以廢了你
原創:自己曾經寫的關於鐘錶文字

TAG:道德 | 道德經 | 易經 | 中庸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