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政府離任女高官揭秘金融危機背後的故事
(美國媒體關於政府救助花旗集團的報道)
但是還沒等花旗完成這筆交易,實力更強的美國富國銀行卻提出了更優厚的收購條件,這個新收購案甚至不需要政府援助。貝爾欣然接受了這個收購請求,而蓋特納卻大為光火,抱怨說貝爾這一舉措是在錯誤的時間發出了錯誤的訊息,讓人們以為聯邦政府說話不算數,不值得信任。貝爾卻毫不在意,很明顯,她已經為納稅人和銀行存款人爭取到了最好的結果,即使這個結果對花旗銀行沒有好處。
當回想這件事的時候,貝爾認為自己和其他監管者的分歧其實是一場關於證券持有人地位的冷靜的辯論。她的觀點是,當一個公司倒閉時,它的證券持有人應該承擔相應的損失。當聯邦儲蓄保險公司關閉瀕臨倒閉的銀行時,沒有擔保的債券持有人總是要承擔相應的損失。這就是市場規律的精髓:如果股東和債券持有人知道自己已經被套牢,他們就會非常關心公司管理層要如何承擔風險。
但是在危機中,財政部和美聯儲卻堅定地保護了債券持有人,他們擔心,如果債券持有人被迫承擔損失,市場就會變得動蕩,給本就不景氣的經濟形勢雪上加霜。貝爾說:「詹姆斯·卡維爾(柯林頓的總統顧問)總是說什麼來著?『下輩子我想投胎做美國債券市場。』」
她又說:「我們為什麼要救助?還不是為了保護債券持有人的利益。他們(財政部和美聯儲)不想讓債券持有人承擔損失,但是我們認為應該這樣做。我們一直強調『債券持有人沒有交過保險費』,你知道嗎?對於那些辛勤工作的存款人,我們要向銀行收取保險費,然後這些費用最終轉嫁到了普通客戶的身上。但是對債券持有人我們卻沒有相應的措施,他們才是應該承擔損失的人。」(財政部回應是:擾亂債券市場會使得危機更加嚴重,而且事實證明,在政府應對危機措施的幫助下,納稅人很好地應付了危機帶來的影響。)
對於政府拯救金融系統的方式,她還有另一個疑問:政府似乎認為沒有任何一方有錯,用她的話來說,一切都好像是意外的「系統缺漏」。
「我討厭這樣,」貝爾說,「因為這樣一來,責任者就逃避了責任。美國國際集團、雷曼兄弟和貝爾斯登管理不善,但並不是每個機構都像他們這麼糟糕。」
貝爾極其不情願地承認,有些救助計劃是必要的。在現行法律下,沒有任何可以接管那些對金融系統極其重要的、由銀行控股的、有倒閉風險的公司。對於美國國際集團這樣的非銀行金融機構也是一樣,所以政府在危急中急忙對它展開了救助,而僅僅兩天前,政府還坐視雷曼兄弟倒閉。如果美國國際集團倒閉,將帶來災難性的後果,損害貨幣市場基金,使大銀行失去償付能力,引起廣泛的恐慌和混亂,其信用違約互換則會使大部分西方國家的銀行系統陷入癱瘓。
「這一次救助是必要的,」貝爾說,「但是政府完全不用這麼大方。我一直感到奇怪,為什麼美國國際集團的信用違約互換持有人都沒有將債券折價。持有者竟然不用折價百分之十,世界上沒有這樣的道理。他們至少應該吃一點苦頭。」(在政府為集團注入了大筆資金之後,美國國際集團所有的信用違約互換持有人的債券價值其實都沒有變化。而當美國國際集團的信用違約互換持有人之一高盛集團獲得了高達120億美元的消息傳出時,美國上下一片嘩然。)
貝爾繼續說:「他們甚至都沒有參與討論。你知道,華爾街的公司從來不會在分紅上錯過一丁點好處。」
她說:「這難道不可笑嗎?」
推薦閱讀:
※經濟維穩需求調整 股債偏弱商品波動丨一德宏觀
※如何理解美聯儲「量化寬鬆」的內涵和意義?
※如何進行股票復盤?。。。
※分形學之父:十個反傳統的金融常識
※什麼是次貸?次貸危機又是怎麼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