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顯明:學校文化與教育創新

徐顯明:學校文化與教育創新      大家上午好!上一個世紀有一個中國式的難題,我把它叫做李約瑟自問,我們從事教育的各位校長都知道這個難題。李約瑟是劍橋大學的化學教授,他上個世紀20年代到中國來,用了很長時間來研究中國的科技史,最後寫成了多卷本的,由劍橋出版的中國科技史。科技史寫完以後,李約瑟在反思自己全部結論時突然有一個發現,為什麼1800年之後中國再也沒有產生影響世界的科技成果?所以這就被稱作李約瑟自問,到現在為止沒有人能夠回答。或者說有人回答,但是難以令人相信。這是上個世紀中國的一大難題。  那麼中華文明是五千年,我們政治上最強盛時期是唐朝,軍事上最強盛時期是元朝,經濟上最強盛時期是明末清初,GDP超過世界半數,而文化上最強盛時期恰恰是宋代,所以我們的幾大發明幾乎都和宋有關係。所以李約瑟最後的問題今天我們仍然需要回答,這是一個中國式的難題。  第二個中國式的難題就是本世紀錢老給我們提出來的,為什麼中國,特別是新中國成立60年後,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六次問總理,錢老是帶著這個疑問離開我們的。這被稱作錢學森難題。所以我們教育界的人有責任有義務來回答上世紀和本世紀這兩大難題。  有人說中國的高等教育和發達的西方高等教育有兩大差距。第一個差距表現在我們的師資水平上,這只是看到了一個外相,世界上和自然科學有關的學科有200個類項,每一個類項里我們都選取最有創新能力的20人,全世界一共有4000人,這4000人分布在哪呢?80%分布在美國的高校,剩下的20%由世界其他國家的高等教育來分得。在剩下的20%當中,中國高校里有多少人?鳳毛麟角。這就是中國高等教育和西方的差距。所以我有一個結論,有什麼樣的教授就有什麼樣的大學,什麼是大學?教授就是大學,教授的水平就絕對了大學的水平。沒有一流的教授,沒有一流的師資你就不會有一流的大學。這個結論是大家相信的,這是我們和世界一流大學的第一個差距。  第二個差距,有人說是我們的體制,說中國高等教育的體制是不是束縛了我們傑出人才的培養,我們這個體制能不能培養出像錢學森這樣的人來。這個疑問也等待我們去回答,一會兒我會涉及到。  可是在我看來我們和世界一流大學還有一個差距,這個差距就表現在大學文化上,文化是一個大學的土壤,你有什麼樣的土壤就會栽培出什麼樣的人才。這個文化的差距在哪呢?首先是我們對大學的認識有著巨大的差距。大家知道今年是世界高等教育史上非同尋常的一年,這一年在世界範圍內其他國家一定會關注中國的教育改革規劃發展綱要,這是中國高等教育從大到強的一個起點。其實世界更關注的還有一個,就是今年是洪堡大學200周年,所以要在世界範圍內重新弘揚洪堡精神。就是1809年洪堡兄弟決定籌建一所大學,這所大學要不同於以往所有的大學。人類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源是1880年的波羅尼亞大學,從波羅尼亞大學一直到洪堡,大學上的主要任務是培養職場上的人才。洪堡兄弟有一個想法,那麼多大學的人才是帶著求知慾望來的,所以洪堡兄弟要把探究未知作為大學的基本生活方式,這就叫洪堡精神。所以探究未來,探究新的知識作為大學的新生活方式,這就是洪堡給高等教育的一個貢獻。所以我們現在講高等教育史,一講第二個中心,科學研究為中心,是誰把它確定下來的呢?就是洪堡兄弟。他的想法被後來人繼承了,1810年洪堡大學建立。洪堡大學有兩大貢獻,一個貢獻就是開啟了大學新的時代。更重要的貢獻是洪堡大學確立了現代大學制度。現代大學制度有兩塊基石,一塊叫做學術自由,另一塊叫做大學自治。這兩個合起來就是現代大學制度。洪堡大學對高等教育史上做了這麼兩大貢獻。而洪堡大學對德國的貢獻則是巨大的。我們在談哈弗的時候說先有哈弗後有美國,在德國不能這樣談,是說洪堡造就了德國。所以洪堡大學使得德國由弱變強,一下就超過了英國,確定了德國在歐洲的中心地位,這就是洪堡對德國的貢獻。  今年的10月份,世界知名的大學校長都會會聚到柏林,參加洪堡大學的200周年慶典。洪堡精神實質上就是在回答大學文化。大學文化里有三個層面,最高層面是看這個大學的價值觀。第二個層面是看大學的制度,把你的價值沉澱為制度時你的文化才是有意義的。而最終要轉化為大學師生的生活方式,說什麼是文化?文化就是一種穩定的生活方式,這就是大學文化。所以從文化這個意義上我們來定義大學可能要做許多新的思考,我這有幾個定義大家看有沒有道理,這是我最近的一些思考。  大學是什麼?大學是自由者的樂園,你要追求自由不要到別的地方去,就到大學去。這是錢學森講的獨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尤其是精神上的自由,精神上的自由就預示著他不受任何限制,只有不受任何限制才能進行創新,才能追求未來。所以精神上如果受到限制的話,這個人的創新能力我想他是無從發揮的。所以自由者的樂園就是大學。是一批追求自由的人而結成的共同體,這就是大學。政府里要追求自由,對不起,因為政府的價值觀是服從,他要求實行統一的管理。到企業里要追究自由,也對不起,因為企業的根本目的是要獲得利潤。所以只有大學可以追求到自由。這是文化上的一個定義,這也是洪堡精神的精髓。  大學還是什麼呢?大學是新民的搖籃。我們現在談大學之道,就是中國古典文章里有一段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清民,在於自善。實際上那個清字在古代是一個通假字,清民就是新民的意思,就是要造就一代新人,所以上過大學和沒上過大學的人區別在哪?上過大學的人稱作新民,沒上過大學的人稱為舊民。沒有上過大學的人可能有家庭的責任感,社會的責任感。而上了大學的人應該有民族的責任感、社會的責任感甚至有人類的責任感,這就是新民,大學就是要造就一代又一代的新民,所以大學是新民的搖籃。  我順便介紹一下山東大學,山東大學是中國近代第一所按章程辦學的大學,我們的大學明年要迎來110周年,上世紀1901年袁世凱上奏光緒皇帝要建立山東大學堂,輔奏了一份章程,光緒皇帝做了御批,這個章程是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個見證,1904年光緒又做了一個御批,今後試辦大學一律以山東大學試辦章程為規則。所以這個章程就成為後來所有大學辦學起草章程的一個樣本。這個章程現在在台灣的故宮博物院。這個大學章程之所以有意義,就是因為這個大學章程里有這樣一段話,叫公家設立學堂,是為天下儲人才。大家看100多年前大學就有國際觀,為天下儲人生。非為諸生謀進取。後邊還有一段話,諸生來校,是為國家圖富強,非為一己立身家。大家看這個章程在表明大學辦學目的時,到目前為止仍然不過時。山東大學以這個章程開始就奠定了他的大學文化,奠定了他的價值觀,他以為天下儲人才,為國家圖富強作為自己的追求和歷史使命,所以他就要造就一代又一代的新民,這就是大學。  大學還是什麼呢?大學是思想的燈塔。大學對於社會來說它應該始終是有引領和牽製作用的,所以大學不能跟在社會的後面。有人說大學應該在社會的中間,我認為大學應該在社會的前沿。當整個社會一片黑暗時,人們不知往哪裡走,大學應該把自己的塔點亮,而點亮這個塔唯一的根據就是思想。所以思想之塔是引領社會的唯一根據。這就是大學和社會之間的一種關係。那麼思想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呢?思想的最高境界其實是真理,所以大學之所以能夠引領社會就是因為大學擁有真理,把真理變為思想,然後才引領社會。所以社會要尋找自己方向的話應該從大學當中尋找,這就是大學是社會燈塔的意義。沒有思想的大學是不受人尊重的,沒有思想的大學就表明不了這個大學的高度。這是在文化上對大學的第三個定義。  大學還是什麼?大學是真理的福地。這句話也可以換一下,真理只偏愛大學,因為真理在別的地方生存都非常困難,可是在大學裡人人愛真理。大家看哈佛的校訓,與伯拉圖為舞,與亞里士多德為舞,但最後那句話更重要,與真理為舞,因此就出現了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我們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有一句名言,說我只向真理低頭。後來我跟他探討能不能換一個說法,我說是不是大學的人還應該探求真理,所以我們在真理面前還應該昂起首。因此在大學裡真理是福地,這就是大學。  大學還是什麼?大學是創新的活水。我把它當做活水,也可以叫做源泉。大學的創新是一種自覺的生活方式,濟南被稱作泉城,有時候我們看到一個景色叫一泉成河,大學的知識就應該是一泉成河。魯迅說北大是常新的,其實這句話用在所有的大學上都試用,每年我們都有新的學生入校,每年都有新的教師充實到科研隊伍中。但大學的新不是表現在這兩個常態上,更重要的是大學每天都應該有新知識、新思想、新方法、新思維產生,所以大學是常新的,這就是大學應該是創新的活水,這也是對大學的一個定義。  大學還是什麼?大學應該是道德的高地。大學要受人尊重,你首先得有德,所以我們在辦成世界一流大學之前,我在山東大學有個提法,我們在成為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和世界一流大學之前,我們先把自己的大學辦成受人尊重的大學。什麼樣的大學是受人尊重的?前提就是德性,沒有德性的大學是不受人尊重的。第二性是思想性,第三性是創造性,第四性是特色性。這四性具備了那就受人尊重。特色性是說只有這個大學能做而其他大學不能做,這個大學不能把他人模仿的時候你的特色就形成了。你具備這四性就受人尊重了,而四性當中處在第一位的是道德。所以校有校德,師有師德,然後才能轉化為學生的道德。所以大學是道德的高地。  我們講政府是什麼權威呢?是管理上的權威,是公共權力當中的權威。企業是什麼權威?企業是資本的權威,誰的資本多誰就有絕對權。大學的權威地位在哪裡?大學首先應該是道德的權威,其次是思想的權威,再次是知識的權威。所以大學是這三個權威的合一,而道德是首位。這也是對大學的一個定義,在這個意義上大學同時也是社會良心的倉庫,當整個社會無德的時候良心到哪裡去了?良心在大學裡,你隨時可以打開。1915年誰無德?政府無德,政府決定把我們的領土割出去。但是我們的民族良心藏在北大,所以有五四運動。當大家把這個良心亮出來時立刻就得到了社會的反映,立刻就得到了社會的支持和擁護,所以我們民族的良心最終保住了。因此大學應該是良心的倉庫,當社會都沒有良心,社會都沒有道德時,道德和良心就藏在大學裡。  這些都應該是從文化層面上來定義大學,這就是文化意義上的大學。那麼在這個意義上我們現在要思考一個問題,中國大學的邏輯是不是按照這種理想化的狀態在發展?因為今天是一個論壇,我們可以交流一些思考,我自己的思考是這樣,新中國這60多年我們大學的邏輯可以理出主線,從新中國成立那天起我們就有一條主線,就是大學始終是追求真理的地方,我們一方面是在按照教育規律辦學,這條主線是如一的。但是不可否認,我們始終有一種東西在衝擊大學的主流文化。可不可以分成這樣幾個歷史階段,新中國成立一直到文革結束,一方面我們在追尋教育規律,大家知道教育改革從50年代初就開始了,實際上是中國追尋高等教育規律的嘗試。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從新中國成立一直到文革結束,我們始終把高校意識形態也同時作為一個重要內容,所以中國大學文化在這個時期是二元,這是一個劃分。  文革結束以後發展到今天這30幾年我們再分幾個階段看一下。1978年是一個標誌,1978年對自然科學來說迎來了春天,科學的精神開始回歸大學。1978年還有一個,就是真理標準的討論,對人文社會科學來說是一次巨大的思想解放,所以真理、科學這兩個主題詞開始成為大學的主文化。這是文革結束以後一段時間內大家的追求,所以大學的文化、大學的精神開始回歸大學。  但是80年代中期以後,眾所周知的原因,我們高校的穩定就成為主要的任務,所以大學開始受到政治文化的影響,一方面我們在追求科學技術,在追求真理。另一方面保持大學的穩定是非常重要的任務。這個階段一直到90年代初。  進入一個新的時期大概就是市場經濟,每一個階段都有一個標誌性的事件。市場經濟對大學的衝擊到現在還沒有結束,許多大學現在陷入了市場經濟的陷井,這個時期標誌性的事件就是有的大學把院牆推開辦商店。目前為止有的大學教師都有自己的公司,大學的主要目的不是教書育人,不是進行真理的探究,而是辦自己的公司。這種現象在許多大學裡是普遍存在的。所以市場經濟這個大潮對大學文化,對大學精神的衝擊,它的副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上一個世紀末以來,剛才遠清部長也談到,高等教育體制改革之後的一個新文化產生了,就是這次兩會當中涉及教育的最廣泛的話題是大學的行政化文化,所以行政文化開始衝擊大學,它的表現是多種多樣的,兩會上一些大學校長做了回答,到目前為止我個人理解似乎都不得要領。大學的行政化到底表現為什麼?大學要去行政化到底要去什麼?昨天我和985幾所大學的校長在一起議論這個問題,我說在這些世界一流大學的心目中,大學是文化的共同體,是思想的共同體,是知識的共同體,最後我們都可以用一個學術的共同體來概括。大學就應該是這四者的共同體,而這四者可以用一個概念,用任何一個概念都可以替代,但是用學術共同體似乎更準確。而目前我們中國的大學,我們不僅僅是學術的共同體,我們還是政治的共同體,我們還是經濟的共同體。你看有些大學的公司辦得非常好,資產現在都是幾十億上百億。我們還是一個利益共同體,因為每個院系都承擔著滿足自我利益這樣的任務。我們還是一個社會共同體。所以中國大學裡除了沒有火葬場,其他都有。像這一切都是什麼?實際上大學在向我們師生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大學要去行政化的話,首先應該把由政府履行的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職能去掉,如果把這個行政化去掉了,中國的大學就會輕裝上陣。所以我說美國的大學校長可能是背著一個口袋往前走,而中國的大學校長是背著五個口袋在後邊追。所以我是贊同去行政化的,但去行政化一定要得要領,到底去什麼。所以行政化現在對大學的衝擊,用總理的話來講,總理應該是講經濟。清華大學的教授在和總理座談時放開了,說現在大學裡到處充滿著銅臭味,所以總理後邊有句話,這個是要命的,其實行政化的衝擊同樣是要命的。我們要看到這30多年來我們大學的文化不斷受到衝擊。所以中國的大學文化不能走向一條健康之路的話,那麼李約瑟難題和錢學森難題我們恐怕都無法破解。  那麼大學的主流文化到底應該是什麼?我自己的理解有這樣四種。  第一,大學文化是人本。這個文化的發源地是在大學,1088年波羅尼亞大學設立的第一個專業是法學,為什麼要設立法學?因為當時人們利益上的爭分,為了解除人利益上的痛苦設立了法學專業。波羅尼亞大學設的第二個專業是醫學?為什麼要設醫學?這個大學900年前的解剖床還在博物館裡放著,這是這所大學最自豪的一件館藏之寶。他的校長告訴我這張床是近代醫學起源的證據。我說這張床是近代使人稱其偉人的證據,原因就在於人能夠被人解剖的時候,人已經從上帝那解放出來。有了解剖學,那麼人骨骼的規律被發現,所以雕塑藝術出現了。有了解剖,人的肌肉規律被發現,所以繪畫出現了。所以波羅尼亞大學的法學、醫學,當然後來設立的第三個學科是宗教學。那麼法學解除人利益上的痛苦,醫學解除人身體上的痛苦,而宗教解除人心理上的痛苦,一切都是為了人。這三個學科再加上雕塑、繪畫構成了文藝復興,文藝復興的最高成果就是出現了人道主義的文化。那麼人道主義文化的哲學概括就是以人為本,使人受到最大的尊重。這種文化的實質是什麼呢?它的實質是恢復人的主體性。這點我想我們應該受到啟發,人只有恢復了自己主體性時他才有創造力。如果人是被稱作工具被使用時他一定沒有創造力。所以李約瑟難題和錢學森難題在工具的教育觀當中是破解不了的。這是一種主流文化,人道主義文化,人道主義文化最終就是要恢復每個人的主體性,而這個主體性才能使它的自由最大限度地發揮。  第二,崇尚科學和技術,轉化為大學和高等教育里的術語就是學術追求。剛才我們得出結論,在政府里的權威只要出現一個比你更大的官那他就是權威。在企業里的最高權威一定是資本,誰擁有的資本多誰就擁有最終的決定權。大學裡的權威是誰?大學裡的權威不是書記也不是校長,一定是擁有知識最多的人,那個探究新的知識能力最強的人,他是權威。所以這就叫做學術權威,其他的一切都應該服從於這個權威,因為學術的本質是判斷,判斷是不需要指揮和命令的,所以誰的判斷能力最強誰就應該擁有最高的權威地位。這就是崇尚科技和文化。大家可以看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儘管他們有800年的歷史,但是他們對英國的崛起幾乎沒有發揮作用。相反是英國成為帝國以後,尤其是洪堡精神被英國人學去了以後,劍橋大學才完成了轉化。所以在大學裡有無數的權威,最終的權威,我作為校長我敢講這句話,一定不是校長。所以大學裡誰最受尊重?如果受尊重的是我們的行政官員,是書記和校長的話,這個大學的文化一定被扭曲了,他不是在崇尚學術,他是在崇尚權力。這就是第二個主流。  第三,大學文化是一種自由。這就和我現在研究的學科有關,大學裡應該營造權利文化,而不是營造公權力。我們法學界把這兩者分得很清楚,大學裡如果公權力文化盛行,那麼這個大學一定沒有出息和前途。只有私權利得到了充分的尊重,這個大學才是具有創新能力的。對大學來說教師最重要的權利是保障他的學術自由,所以他有自由的選題,自由的選擇研究方法,自由發表研究成果,自由進行假設,自由地批評他人,自由地修改自己的意見,自由地出版自己的學術成果。所以教師最大的權利是保障他的學術自由。學生最大的權利就是讓他享受到最優質的教育。所以我們做校長的管理這所大學,守護這所大學,最重要的義務就是滿足教師和學生的權利,使教師和學生的權利最大化,這就是管理大學的意義。所以大學裡的主流文化應該是私權利文化,這個權利文化才能表達每個人的自由。  第四,大學始終是追求高雅的。大學和社會有一堵看不見的牆,不是現在看得見的牆,看得見的牆恰恰擋不住高雅和世俗。看不見的牆才把高雅和世俗分開。所以大學不要追在社會後用低俗的生活方式讓它在校園裡蔓延,大學應該進行高雅的生活方式,所以大學才能追求到卓越。  我把這四種文化再找四種東西和它對應一下。人道主義文化對應著校園裡的精神文明狀態。這個大學崇尚科技的文化對應著大學裡的物質文明狀態。大學裡對自由的態度,對私權利是否能夠提供最終的保障對應著大學的制度文明狀態。所以當我們講依法治校時就是要時師生員工的權利最大化。你選擇的生活方式是高雅時這個學校生態也是文明的。所以大學文化不同於世俗文化,這就是我的理解,或許這四種文化最終能夠回答李約瑟難題和錢學森之問,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楊光:文化傳統與民主轉型
[i·寧德] 我想陪你走過蕉城的四季......
《中國碑文化》讀摘(一)
如何出版自己的書?
葛堅主席攜吉林衛視《萬象更新的吉林》點亮中國年

TAG:教育 | 創新 | 文化 | 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