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期經濟理論解讀:如何看「倒U型曲線」

  「倒U型曲線」即庫茲涅茨曲線,最先是由美國著名經濟學家、197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西蒙·庫茲涅茨提出,由於其表現在圖形上是一條先向上彎曲後向下彎曲的曲線,形似顛倒過來的「U」,故人們稱之為「倒U型曲線」。

  1955年,庫茲涅茨在《經濟增長與收入不平等》論文中,從發展經濟學的角度提出了人均財富增長(效率、發展)與人均財富分配(公平)之間的關係問題。經過對18個國家經濟增長與收入差距實證資料的分析,庫茲涅茨得出了收入分配的長期變動軌跡是「先惡化,後改進」。

  或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長期趨勢可以假設為:在前工業文明向工業文明過渡的經濟增長早期階段迅速擴大,爾後是短暫的穩定,然後在增長的後期階段逐漸縮小」。他還通過比較,得出「處於發展早期階段的發展中國家比處於發展後期階段的發達國家有更高的收入不平等」的結論。

  庫茲涅茨認為,經濟發展初期,人均財富增長會導致收入差距擴大;短暫穩定之後,伴隨人均財富增長,收入差距會逐漸縮小。但此命題只是猜想,數據從歐美國家的經濟發展歷史中獲得,並非絕對正確。

  一方面,「倒U型曲線」不是必然出現,即經濟增長不一定導致收入差距增大。例如亞洲四小龍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由於較為恰當地處理了經濟增長與收入差距的關係,並未出現明顯的「倒U型曲線」現象。

  另一方面,「倒U型曲線」的拐點也不一定會自動出現,即在收入差距擴大化後,此差距不會在不施加任何人為作用的情況下自動縮小。多數經濟學家將庫茲涅茨曲線認定為一種特定的歷史現象,而非經濟學定律。在西方國家中,庫茲涅茨曲線的下降趨勢是由於政府採取了相應的縮小收入差距的措施,如政治變革和制度調整等。

  庫茲涅茨曲線是一種假說,該曲線的形狀是通過一系列數學方法確定的,但是這一系列數學方法,也存在各種問題,在學術界爭論很多。其中存在問題比較嚴重的部分,就在於庫茲涅茨使用的數學方法,縮小了高收入國家人與人之間的實際收入差距。

  這一理論的現實意義在於目前我國正面臨收入差距擴大、社會不公平現象頻發等問題,能否成功處理經濟增長與收入差距的關係,決定了我國是否能順利完成經濟轉型,步入全面小康社會。(《半月談》2011年第12期,文蔡全根)


推薦閱讀:

中國轉型期的社會風險分布與抗風險機制
中芯國際轉型期如何實現蛻變?
轉型期我國公民政治意識的嬗變與整合

TAG:經濟 | 理論 | 轉型 | 解讀 | 轉型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