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能取代明朝執政,到淪落為列強欺凌的弱國,都離不開這個因素丨團長說歷史
○古人云: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多少強大的帝國,終是化作了歷史的塵埃。尋王朝興衰之奧秘,鑒古往今來之經驗。《團長說歷史》,每周四,與您準時相約。清初火器短暫的輝煌與隨之而來的荒廢沒落
【團長說歷史專欄 第十一期】
歷史堂團隊作品文:埃爾文
在很多人眼中,清朝是一個在軍事上目光短淺的朝代,正是因為清朝固守所謂的「騎射乃滿洲根本」才導致中國的火器技術停滯不前,從而在19世紀落得個被動挨打的地步。但實際上,至少在清朝初期,清朝對於火器的發展和運用還是相當成功的,甚至相比於火器發達的明末,有過之而無不及。
▲鴉片戰爭時清軍火器
發展迅速的清初火器
在與明朝的戰爭中,後金可以說是吃了火器相當大的虧。努爾哈赤因為寧遠的紅夷大炮而損失慘重,一病不起。皇太極也同樣因為火器而在寧錦防線停滯不前。一次又一次的慘敗讓後金意識到了火器的重要性,因此,後金一方面抓緊仿製明朝火器;一方面積極吸納明朝的降兵降將以提升火器製造技術。其中,最大的轉折點就是吳橋兵變,因為與明朝派來的將官不和,原毛文龍部將孔有德率領其所有部下和火炮一併投降了後金。孔有德在給皇太極的降書中寫道:
「本帥現有甲兵數萬,輕舟百餘,大炮、火器俱全。有此武器,更與明汗同心協力,水陸並進,勢如破竹,天下又誰敢與汗為敵乎?」
皇太極知曉孔有德來降後,更是親自出門迎接,委以重任,孔有德的部下由此成為了清朝第一支成建制的火器部隊。由於孔有德部曾經在孫元化手下待過,因此對西洋的造炮之法十分熟悉,使得清朝的科技樹一下從冷兵器時代直接竄到了東亞頂尖水平,這直接決定了之後明清戰爭的勝負走向。
▲開始擁有成形火器部隊的清軍
在獲得孔有德的技術人員後,清軍的火器技術進展神速,很快就有了大批的火炮荷炮兵部隊。在1639-1642年間的松錦大戰中,明清雙方的火炮旗鼓相當,互相轟擊,清軍的火器技術進展如此之快,以至於明朝將領樊成功驚訝的說:達賊將松山25、26兩日狠攻,城中拾得打進炮子600餘個,俱重十餘斤,目下南牆所裝紅夷炮37門。
由於在火器上,清軍已經不落後於明軍,而在騎兵和重步兵上,又遠勝於明軍,所以,松錦大戰的失敗,實際上已經是一種必然。松錦大戰的最後,明朝總督洪承疇與遼東將領祖大壽又相繼降清,明軍由此又喪失了3683門火炮,其中包括16門紅夷大炮,以及火槍1519支,明軍由此喪失了最為精銳的火器部隊,此消彼長之下,清軍的裝備截止1642年已經超越了明朝,明朝的技術優勢徹底喪失殆盡。
▲康熙年間的清軍裝備情況
明朝滅亡,清朝入關後,火器的發展也並沒有停止,為了剿滅南明的殘餘勢力以及對抗北方的準噶爾人。清朝繼續大力發展火器,並對明朝時的火器技術和裝備情況進行了大量的改進。雖然明末時中國的火器已經相當發達,但是軍中依然殘留了不少像噴筒、碗口銃、三眼銃、佛郎機這種效率低下、落後於時代的原始火器(這些火器是西方15世紀玩剩下的)。清朝入關後對這些火器進行了及時的淘汰和換裝,到了康熙年間,清軍已經完全普及了鳥銃、紅夷炮等西洋新式火器。鳥銃更是代替了弓箭成為了清軍的主要遠程武器。
▲鳥銃開始代替弓箭成為主要遠程兵器
表現良好,大顯神威的清初火器
在明朝滅亡,清朝入關後,清朝國內的局勢依然動蕩不堪,清朝仍然需要發展火器來維護主權與國土的安全。而這些火器也確實在實戰中不負眾望,給予敵人極大的殺傷。
清初火器第一次較大的表現就是雅克薩之戰,當時,俄羅斯一小股哥薩克流竄到了中國的東北,並在雅克薩建立城堡據險死守。清軍為了驅趕哥薩克,特地調來了3000軍隊和被稱為神威無敵大將軍炮的一批紅衣大炮。雖然哥薩克在火槍上強於清軍,但是因為是雜牌所以缺乏火炮。因此,面對清朝的火炮打擊,哥薩克只能被動挨打,死傷慘重,最終,俄軍只得出城投降。
後來,哥薩克背信棄義,再一次故技重施,佔領雅克薩。清軍再次調來神威無敵大將軍炮予以轟擊,最後,800哥薩克被打的只剩百餘人,只得交城投降。此戰如果沒有神威無敵大將軍炮的協助,清軍絕不會獲勝的如此輕鬆。但只得一提的是,雖然雅克薩之戰是清軍獲勝了,但由於對漢人的提防,清軍缺乏足夠的人口來鞏固邊境,因此在領土上實際上仍是俄方佔了便宜。
▲神威無敵大將軍炮
除了與俄國哥薩克的戰爭外,清軍的火炮還在清朝與準噶爾的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在烏蘭布通之戰中,康熙帝率領裝備大量火炮的清軍與準噶爾展開了決戰。
當時俄國大使戈洛文正在準噶爾軍中,他詳細描述了當時兩軍的戰況。戈洛文記載噶爾丹用一種極有創造力的方法來防禦清朝的進攻。他將部隊中所有駱駝的蹄子用繩索捆綁了起來,由此形成了一道「駝城」用來防禦清朝的火器。而噶爾丹的部隊則躲在駝城的後面像清軍放箭。雖然噶爾丹的設計別出心裁,但依然無法擋住清軍大炮的轟擊,在進行火力覆蓋的同時,清軍騎兵則從左翼迂迴到噶爾丹的側翼,在火器和騎兵的雙重打擊下,噶爾丹大敗,只剩下數千人倉皇逃走。在之後的昭莫多之戰中,清軍更是藉助火炮與騎兵的配合作戰,徹底殲滅了噶爾丹的主力,使得一代梟雄只能在兩國邊境流竄,再無能力進行大的軍事活動。
▲在準噶爾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的威遠將軍炮
總的來說,清初由於戰事頻繁,並沒有荒廢明朝遺留下的火器,甚至還對其進行了改進和換裝,清初的火器水平大致也不落後於世界潮流太遠。但是隨著清朝的邊境局勢逐漸趨於緩和,火器的發展也陷入了停滯。
清朝火器發展的停滯和衰落
雖然清初的火器如此輝煌,但是依然很快衰落了下來,在清初時,清朝已經全面列裝了火繩槍(鳥銃)和紅夷大炮,但是直到鴉片戰爭前,清軍的火器裝備依然沒有絲毫變化,依然拿著落伍的17世紀火器。而此時的英軍已經列裝了更為先進的燧發槍和榴彈炮,並在之後不久又換裝了後線膛步槍。清軍的火器與西方國家已然拉開了近200年的差距。
▲馬戛爾尼筆下的清軍士兵,依然裝備17世紀的火繩槍
為何曾經重視火器的清朝在中後期停滯不前,網路上可謂是眾說紛紜。一種說是因為清朝皇帝思想落後,強調「騎射乃滿洲根本」,但實際上,當時雍正乾隆之所以老是強調這點恰是因為當時的清朝部隊太過依賴火器,而對肉搏則極為恐懼。因此,清朝皇帝希望通過重拾滿人最早的騎射傳統來重振軍威,如果真的看重騎射,直接把鳥銃裁剪換回弓箭不就完了,光打嘴炮有什麼用。「騎射乃滿洲根本」反映的是清朝皇帝對部隊武勇下降原因的錯誤認知,而不是真的認為騎射比火器強大,錯的是騎射實際上並不能恢復軍隊的血性。
而清朝軍隊後期缺乏血性和勇氣也在鴉片戰爭中顯現的淋漓盡致,當時,清軍在和英軍進行火器對射時尚能維持陣線,但一旦到了肉搏戰,卻被英軍用刺刀捅的人仰馬翻。而在與太平天國的戰爭中,八旗兵雜以綠營威寧兵數百守炮位,竟被7個長毛太平軍持長矛短刀追得丟棄大小炮位十餘,投身激流,寧願淹死也不敢肉搏。如果清朝真的只重視冷兵器,肉搏又怎麼會敗?
▲被英軍用刺刀擊敗的虎衣藤牌兵
還有很多人說是因為滿人不信任漢人,因此拒絕發展火器以增強漢人的實力。這種說法完全是無稽之談,如果真不信任漢人,滿清所做的不應該是荒廢火器,而是只允許滿人掌握火器,這樣才能形成某種技術上的優勢,但實際上直到清末掌握火器一直都是漢人,火器部隊的比例還越來越大,清廷從未乾預。而且,難道漢人掌握先進火器就能反抗滿清嗎?滿清對於漢人的統治主要在於思想,而不是武器,就算是清初,只要漢人部隊不想服從滿清,分分鐘可以靠著人數和武器優勢推翻清朝,但是他們沒有反抗,證明思想上已經認同了這種統治,要不一個一億人的民族,佔據經濟和武器上的雙重優勢,就算吐口吐沫,也把一個幾十萬的部落淹死了。
▲清軍與英軍對戰
筆者認為,清朝荒廢火器最大的原因就在於承平日久,沒有強大的外敵予以逼迫。中國自宋朝以來,一直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這在清朝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貫徹,對於武將的提防自然導致了對軍備的不重視。很多人不知,就算是明朝,在永樂到嘉靖這一段時間裡,火器發展也陷入了停滯之中,直到嘉靖年間引入西洋的佛郎機和鳥銃才開始繼續發展。
而直到明末生死存亡之際,明朝的很多大臣依然視火器為「奇技淫巧」,並一再延誤徐光啟要求的引進西洋火器和炮手的撥款。而當時大臣們的理由和清朝後來的理由一樣,漢朝唐朝沒有火器也能戰勝外敵,我們為什麼不可以?一旦周邊沒有強大的外敵,提防武將,抑制軍隊就被排上了中原王朝的日程表,這種傳統的重文輕武、以文制武以及天朝上國無所不有的虛榮幻想,最終導致了清朝火器的沒落。當乾隆拒絕馬嘎爾尼的貿易請求後,他似乎完全沒有意識到,馬嘎爾尼背後的大英帝國已經發展到了何種程度。
中國古代軍事的衰落,絕不僅僅是技術上的落後,更來源於其背後落後的制度、觀念以及根深蒂固的腐敗。就算是清朝依然堅持發展火器,但只要沒有進行大的改革,依然無法難逃被動挨打的命運。
推薦閱讀:
※Obamas,執政前兩年的白宮生活
※穆巴拉克執政時代開始推行所謂的「民主化進程」
※大結局:羋月執政秦國41年,最終出局 | 國曆獨家
※國民黨拿下綠營執政後首場基層選舉 士氣大振
※德主刑輔是古今中外執政經驗的總結甘肅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