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有抗癌症作用
06-21
素食有抗癌症作用 癌症嚴重地威脅著人類的健康,談癌色變這是一個事實。癌症的治療是否只有開刀割去癌變組織一種辦法呢?為了搞清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一下美國著名的醫生喬治.克萊爾在「癌,割不得」這篇論文中的一段話:「植物的種子落在河流中,隨水漂去。它漂到著地的處所,那裡可能是塊肥沃的土地,也可能是塊遍布沙礫的荒灘。種子的生殖與滅亡的命運,就由其所著地的肥瘠而決定。那麼,在這種情形下,假使你不願種子繁殖,你是應該恐懼種子的生長呢?還是應該顧慮那塊種子著地的土地?……」許多學者在研究中發現,素食可以從生理機能上戰勝癌症。 1.食品與癌症 很多人都知道吸煙可導致肺癌,其實嗜於肉類,耽於醇酒等等都會影響到正常的生理機能,這些本來是保健的知識。但講究「口福」的人類,卻嗜好能興奮味覺的食品,有意或不知不覺地對一些食物作了過量的攝取,最後自趨慢性自殺之途。 研究表明,許多國家的學者愈來愈支持飲食治療癌症的可行性,他們認為癌症並不可怕,可怕的倒是在我們的日常飲食中,攝取了太多的酸性食物——肉類,卵,糖,酒及海產品,只要我們能多吃蔬菜類食品,粗食,那就可以遠離癌症這個可怕的疾病。 2.酸性物質是癌細胞的溫床 對於癌症的防治,其前提是不使癌細胞在人體中發育。根據癌症專家們的最新研究,癌的種子是一種濾過性病毒,這種病毒只有在高倍的電子顯微鏡下才能看得見,它隨時可能侵入健康人的身體待機而發。按其特性,它若不能滲入細胞內,即無法繁殖;但一進入人體的細胞中,就成為麻煩的事情了。 健全而有活力的細胞,是不容許這種病原體侵入的;但在細胞老化或病弱之時,便無法抵禦病原體的入侵,這就給癌細胞的發展伏下了禍患。已故的日本大阪大學片瀨淡教授曾說:血液作酸性反應時,細胞即行老化,因而細胞中的鎂吐出,使血液中泛濫了鎂的成分。這種血液呈酸性反應,血液成為酸性後,血中的鈣為了中和酸性而被消耗,其量即行遞減。鈣在細胞中的作用是保持細胞的滲透壓,由於鈣量的減少,滲透壓即發生異變,鎂乃自細胞中脫出,細胞本身即呈老化。此時用電子顯微鏡可觀察到病原體附著於老化細胞內的細胞核結合,使細胞發生突然異變而成為癌的現象。 根據這個現象,我們要使癌的生成條件不完備,則應使血液保持正常的鹼性。因而必須對酸性食物如精白米,肉類,卵,糖以及酒的攝取存戒懼之心。否則血液由酸而濁,這種現象對癌來說,就是為它準備好了一塊肥沃的土地,種子一來就會發育生長的。 3.鹼性血質是抗癌的利器 據報道,日本國立公眾衛生院的平山雄博士在一次會議上談到:如每日能飲鮮牛乳3杯[約含550CC],即可免於生癌。據他的統計,日飲牛乳1-2杯者,尚有3%的發癌率;但日飲2杯以上者,則能對癌作較好的預防。其理由是牛乳中含有多量的鈣質,而使血液保持正常的鹼性。 據研究,癌症是在血液作酸性反應時才開始發作的。因此,如經常服用鈣劑,亦有防癌之效。但鈣是無機礦物質,服入胃中不能即時發生效力,還得籍著體內的維生素D於K經過一段複雜的電解過程,才能產生出鈣離子,進入人體中發生有機效能。D 來自太陽的紫外線,K 的來源則是腸內的細菌及綠色的蔬菜,故我們還要注意適量的日光浴與素食,才能使鈣發生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因部分學者推崇蛋白質的營養價值,各國流行著熱量萬能論,使肉食風行。但與肉食營養論相應的則是癌的發生率也隨著提高。肉,蛋,魚,白砂糖,酒等攝入體內,固然能發生高熱量,但這些都是酸性食品。試觀社會上的現象,到了老年期的人們,一定是美食家病多,而粗食者卻病少。究其原因則是美食多屬酸性食品,而粗食食品則多為鹼性。 4.蔬菜是抗癌的佳肴 癌細胞易於繁殖的對象,是偏食肉、蛋及各種酸性食物的人。一般以為滋補患病者,可增強其對癌症的抵抗能力;但實際上患者如果食用這些帶酸性的食品,會使其血液也成為酸性,反而給癌細胞造成良好的繁殖場所。反之,如果吃蔬菜,果子等造成鹼性血液的食物,則癌細胞的營養失調,即可抑制其繁殖。同時再佐以藥物的治療,癌細胞就呈現脆弱而易於撲滅。現在還有一些醫師,仍忽視這種原理,片面講求癌症患者的營養。實際上,愈是進補,則愈是肥腴了癌細胞繁殖的土壤,此後雖用有效的抗癌藥物,也很難將癌細胞撲滅了。 日本片瀨博士曾說:「萬病的發生是由於一元酸性的血液。」自然,癌症也不能例外。 美國神學博士安娜.維格毛亞受「聖經」中「當巴比倫國王奈布格奈撒苦於病魔時,由神的指示,乃如牛吃青草般地盡量服食蔬菜而得痊癒」的啟示而開始研究野草。她發現小麥的青苗中含有很多的營養素,乃用麥苗作成青汁,令嚴重的癌患者每日飲服4杯,竟使病自行痊癒。其原因並不是麥苗中含有什麼治癌劑,而是停止肉食,給予這種偏鹼性並含有豐富維生素的青汁,使血液由酸性變為鹼性,這樣即可阻止癌細胞的繁殖。 5.戰勝癌症的最新理論 癌症的發病率是隨著國家,種族,地域,飲食習慣等種種不同因素而不同。但是許多研究,實驗的結果,愈來愈支持飲食治療癌症的可行性。 在美國,民間的食療方法甚為盛行,食療多以素食為主。食療為什麼有效並受到許多人士的歡迎呢?就是利用飲食的攝取,提高人體細胞內的含鉀量,使癌細胞消失而變成正常的細胞。 美國JANSSON博士曾作過許多的調查和分析,結果發現凡攝取多量鉀的地區,其患癌人數較低。又發現:年齡大的人,身體中已有的鉀容易從細胞膜中漏出。一般細胞內含鉀量,常是鈉的10倍。細胞在分裂[繁殖]的過程中,鉀對鈉的比例減少。癌細胞也是如此,細胞受傷時鉀漏出則癌細胞立刻開始繁殖。老年人患癌的機會增加,也是因為細胞中鉀的含量減少之故。慢性病的患者,細胞中的含鉀量如果增多,致癌的可能也較少。 上面的分析,在細胞學的研究中,已給以證實:有些癌細胞如果在它的培養液中增加了鉀,它就會突然變成正常細胞。如老鼠的血癌細胞,本來不能造血,但將其培養液中的鉀提高到10倍以上時,即又出現了造血現象。由此可以證明鉀鈉比例對癌細胞的形成有密切的關係。 研究證明,鉀與鈉的關係,不僅涉及癌症,也與高血壓,心臟病和糖尿病有關。實驗顯示,心臟病及高血壓病人食物中增加鹽分,則血壓會上升,添加鉀之後,血壓會降低。因此只是少吃鹽還不夠,必須同時增加鉀的攝取。鈉在食鹽和味精中含量很高,鉀在蔬菜和豆類中很豐富。食療法就是運用鉀鈉的增減來治療癌症的。 糖尿病一般是因胰髒的功能減低,致使胰島素的分泌不足。而胰島素的分泌,有受鉀的影響,鉀多時即刺激其分泌,所以鉀的攝取不足,也可能是糖尿病的原因之一。 下表我們列出的食物鉀鈉含量比值,是美國農業部發表的。其中鉀含量豐富[即鉀鈉比值大] 的食物,多為天然蔬菜水果,以大豆的比值為最高,其次如棗,胡桃,香蕉,南瓜……等也都很高,是具有抗癌功能的飲食群;而動物性食品及人工製品,如糖果,餅乾,麵包,等,均為鉀少鈉多比值在1以下,是不利癌症病人的食品。 最新研究表明:約50%的癌症與飲食因素有關,三分之一的癌症都是人們「吃」出來的。 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主食吃得精細了,粗糧、雜糧等食入過少,缺乏纖維素,導致大腸癌發病率升高;高脂肪、高蛋白的攝入過多已成為乳腺癌、結直腸癌發病率上升的重要原因;約有75%的頭頸部癌是由飲酒和吸煙造成的;喜食偏硬、過熱、過燙、刺激性(烈酒、蒜、醋、辣椒)食物及酸菜,可誘發食管癌;有暴飲暴食習慣、喜好甜食和油膩者是胰腺癌的高發人群。 腫瘤專家指出,建立合理健康的膳食結構、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恰當的加工烹調是防癌的重要手段,如果再輔以科學的體育鍛煉,效果遠勝於化學藥物預防疾病。 清淡飲食吃出健康 患者徐老師(以下簡稱「患」):聽說高血壓的發病與膳食鹽量有關,真是這樣嗎? 劉醫生(以下簡稱「醫」):高血壓的發病機制很複雜。流行病學、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研究已發現許多與血壓升高有關的因素,包括遺傳、體重、飲食、精神心理及社會職業等,這些統稱為發病因素。其中膳食鹽量過多是重要因素之一。從維持健康的角度可以說,無鹽不行,鹽多有害。 患:怎樣理解無鹽不行呢? 醫:食鹽的化學成分是氯化鈉。正常人體含鈉約100克,其中40%在骨骼中,50%在細胞外液,10%在細胞內液。細胞外液中含量最多的陽離子就是鈉離子,它是維持人體內環境穩定即水電解質、酸鹼平衡以及器官細胞功能和神經、肌肉興奮性的重要物質。當人處於嚴重腹瀉、失血、大汗等情況,或在食物非常匱乏極度缺鹽時,人體會因缺鈉而發生明顯衰弱、乏力,甚至虛脫、休克而危及生命,常需靜脈輸注鹽水予以救治。不過這種情況很少發生,因為人體對鈉的需要量很低。中等體重的成人,每天攝鈉1~2克(相當於食鹽3~5克),即可滿足生理需求。所以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每人每天攝鹽量應控制在5克以下。而我國人群的平均攝鹽量約為10~20克,這顯然是太多了。 患:攝鹽過多有什麼害處呢? 醫:我們攝入食鹽中的鈉,由尿、糞、汗液排出,其中經尿排出的約佔90%。人體的保鈉機制較完善,攝入少則排出少,只有長期每日攝鹽少於1~2克時,才會發生缺鈉。攝鹽多時,經尿排鈉也增多,但人體的排鈉功能是有限的。攝入過多的鹽,會導致鈉瀦留。鹽維繫水,因此必然會引起鈉、水瀦留,血容量增加。更重要的是,鈉瀦留使血管壁平滑肌細胞內鈉量增多,通過複雜的離子轉運機制,最終導致細胞內鈣離子濃度增高,平滑肌收縮,血管腔變窄,血管阻力增加,終致血壓升高。血壓升高又會加重心臟和腎臟負擔,進一步引起排鈉障礙,從而使血壓更高,即形成惡性循環。目前公認鈉瀦留是高血壓病的啟動因素。 患:為什麼許多人吃鹽很多卻不得高血壓病呢? 醫:高鈉鹽攝入導致血壓升高常有遺傳因素參與,即高鈉鹽攝入僅對那些體內有遺傳性鈉轉運缺陷的人才有致高血壓作用。 排鈉機制強的人,攝鹽較多時,鈉可經腎臟由尿排出,不引起鈉、水瀦留,而能維持血壓正常,醫學上稱這類人為鹽不敏感者。排鈉機制弱的人,攝鹽稍多即可發生鈉、水瀦留,從而引發高血壓,醫學上稱這類人為鹽敏感者。鹽敏感性高血壓患者占高血壓人群的30%~50%,而在整個人群中,鹽敏感者僅佔5%~10%。 患:這樣說來大多數人對鹽不敏感,完全可以放心高鹽飲食了? 醫:健康人攝鹽較多在短時期內是無害的,但長期高鹽飲食則是有害的。主要原因是:①增加腎臟負擔;②鹽敏感性是可變的,常隨年齡增長而增加;③即使沒患高血壓病,人體在老化過程中高鈉也促使心肌纖維化、血管周圍間質膠原纖維沉積,影響心血管功能。一般認為每天攝鹽量超過8~10克,就可產生不良影響,而且攝鹽越多危害越大。因此,未患高血壓病的人,也存在減少食鹽攝入量的問題。 患:哪些人對鹽敏感呢? 醫:鹽敏感性高血壓的流行性病學特徵是黑人(主要是美國黑人)、肥胖者、高齡人、糖尿病患者、腎功能不全者、有高血壓病家族史的人患病較多。臨床特徵是有微量蛋白尿和經動態血壓檢查,夜間血壓下降少於10%的人,鹽敏感者較多。 患:為什麼老年人容易對鹽敏感呢? 醫:高血壓的發病通路可被許多因素啟動,交感神經系統、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的過度激活,都會導致腎血管收縮引起腎缺血,使腎小球濾過率降低,鈉排出減少而重吸收增多,最終導致鈉、水瀦留,血壓升高。任何妨礙排鈉機制的因素,均可導致高血壓病的發生,即鹽敏感性高血壓可能由輕微的獲得性腎損傷引起。在漫長的人生經歷中,腎臟缺血、炎症等患病幾率有一個隨時間累加的過程,所以老年人鹽敏感性者較多。 動物試驗也證明鹽的敏感性是可改變的。近來,有人給鹽不敏感性大白鼠靜脈輸注血管緊張素Ⅱ(一種動物和人體內縮血管作用極強的活性物質),製造出腎缺血損傷的動物模型,再將這樣的鼠分為兩組,一組予以高鹽飼料,結果大白鼠發生了高血壓;另一組予以低鹽飼料,結果大白鼠血壓保持正常。 患:究竟鹽與血壓的關係密切到什麼程度? 醫:一般規律是攝鹽量越小,高血壓病患病率越低。撒哈拉沙漠南部的土著人幾乎不吃鹽,很少發現有高血壓病者。以人均每天攝鹽量統計,愛斯基摩人為4克,高血壓患病率4%;美國人為10克,患病率10%;中國人約為14克,患病率約13%(據最新抽樣普查推算,我國高血壓病患者已達1.6億);北京人為18克,高血壓病患病率在全國名列前茅;北海道農民為27克,患病率高達40%,為世界之最。 嚴格限鹽可將高血壓患者的血壓降下來。上世紀40年代,限鹽是治療高血壓的惟一手段,所謂「大米飯療法」即給患者天天吃白米飯、白水煮的蔬菜、水果,患者每天攝鹽量僅0.6克。這種療法有效,但不安全,而且絕大多數人無法忍受。後來,隨著有效降壓藥物的應用,特別是製造出排鈉利尿劑後,這種殘酷的療法終被廢棄。 患:天然食物中究竟含多少鹽?我們在烹調時還可以再加多少鹽? 醫:人們每天膳食中食物天然鹽含量約2~3克。以100克為單位計算,米、面、蔬菜、水果含鹽約0.05克;饅頭、烙餅、麵包、餅乾、速食麵為0.05~1.5克;炒堅果如花生、瓜子類約為0.5克;豆製品為1.5~3克;鹹菜類約為16克。此外,食物中還有一些其他的含鈉成分,如味精(谷氨酸鈉、核苷酸鈉)、中和劑(碳酸鈉)、甜味劑(糖精鈉)、疏鬆劑(碳酸氫鈉)、發色劑(硝酸鈉)、防腐劑(苯甲酸鈉)等。實際上,大部分人不需要在食物中加食鹽和醬油(含鹽量約為18%),就可以可滿足生理需要了。我們烹調時加入的鹽,功能僅是調味、刺激食慾,以助人體攝入足夠的各類營養。從健康的角度出發,每人每天只能再加2~3克鹽(包括鹽、醬油、醬、鹹菜等所含的鹽)。 患:現在老百姓生活剛剛步入小康,走向富裕,醫生卻對我們說:「科學飲食是飯別吃飽、越淡越好。」您說,少油沒鹽的食物味同嚼蠟,誰能忍受?為追求健康犧牲了品味美食的樂趣而過苦行僧式的日子值得嗎? 醫:您說得有道理。醫學專家們視高鹽為高血壓的罪魁禍首,對它口誅筆伐。但人人又都離不開它,對它恨不起來,個別人甚至嗜鹽如命,對它愛不釋手。民以食為天,「柴、米、油、鹽」是百姓生活永恆的話題。我國食文化的發達之處,主要體現在色、香、味、形、器、禮儀俱全,尤其突出的是味道,其中恰到好處的鹽量至關重要。鹽適量,讓我們享受美味。當吃不再是享受,甚至是一種苦難時,勢必難以為繼,而且有違追求健康的初衷。但鹽過量,則勢必讓我們陷入疾病的痛苦之中。鹽,從現代科學的角度看,可以說「讓我歡喜,讓我憂」。 患:為什麼多數人對限鹽的勸告不以為然呢? 醫:首先要承認,國人攝鹽量高,是我們祖先在漫長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的,存在即有合理性。在生產力極其落後時,鹽是奢侈品,控制了食鹽,就控制了經濟。西漢時桓寬曾編著了著名的《鹽鐵論》,某些國家也是以麵包和鹽迎接貴賓的。當食鹽變為廉價商品而其他物質匱乏時期,人們為了刺激口味,飲食逐漸偏咸,俗話說「要解饞,辣和咸」,所謂「越窮越吃鹽」。而口味一旦形成,常具有相當的慣性。現在人們的菜肴日趨豐盛,副食品攝入量明顯增加,如鹽的濃度不變,則攝入總量必然增加。 其次,按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國人攝鹽量必須減少2/3,但實施起來難度極大。從某種程度上說,限鹽比戒煙還要難。許多事情目標訂得太高,絕大多數人無法做到時,人們就乾脆不做了。 患:您的意思是,限鹽可以分階段進行? 醫:我們既然已經認識到高鹽的危害,就應該行動起來,有意識地改變飲食習慣。可先將鹽量降到人均每天10克以下,即在保留中餐特色的同時借鑒西餐低鹽的優點。實際上現在不少人的口味也在慢慢改變,近年來以較清淡為特色的粵菜大行其道,就是符合「越富越吃淡」的規律。做到這一點,可以使我國高血壓病的患病率明顯降下來,同時也可使高血壓患者減少對降壓藥的依賴。即使達到這一目標,也僅僅是攝鹽少一些,危害小一些。有人說,在發達國家被鹽送進墳墓的生命比有害化學物質造成的還要多,這並非危言聳聽!人們習慣了人均每天10克鹽的攝入量後,再進一步將鹽量減半,才能真正做到科學進鹽、吃出健康。這大概需要全社會各界人士共同努力幾十年,才能最終達到。 患:限鹽是不是可以因人而異呢? 醫:任何事情都不能一概而論。我們可以在追求健康和品味美食中找到一個平衡點。 對血壓正常的年輕人來說,飲食稍咸,危害並不太大,而且危害也不在眼前,完全沒有必要終日憂心忡忡。因為他們有充裕的時間享受生活,逐漸改變習慣,慢慢將鹽量減下來,但也不能完全跟著感覺走,畢竟低鹽是我們的目標。 對中、重度高血壓患者,心腦血管病患者,特別是老年人,我們還是要不厭其煩地勸告一句:吃鹽少一點,再少一點。不顧科學一味貪圖口腹之慾,危害無窮,而且危害可能近在眼前。臨床上,因高鹽飲食誘發心力衰竭加重而需急救的病例屢見不鮮。喜咸喜淡純屬個人飲食習慣,似乎不該干涉,但吃鹽多少關係到億萬人的健康。攝鹽過多是困擾現代人的一大問題,我們是不能迴避的。 患:為什麼老年人尤其要限鹽呢? 醫:人們能夠感受到鹹味,靠的是舌上的味蕾。人的味蕾約有7000個,隨著年齡增長味蕾數量逐漸減少,且敏感度逐漸降低。有些老人食量較少,微量元素鋅的攝入量相對不足,這更加重了味覺遲鈍。所以老年人比年輕人容易在不知不覺中攝入更多的鹽。俗話說「越老越喜咸」就是這個道理。再加上我們剛說過老年人鹽敏感者較多的因素,就是為什麼清淡飲食對老年養生尤為重要的原因。 患:對兒童限鹽也很重要嗎? 醫:飲食習慣因人而異,在喜咸家庭中成長的人,即使獨立組成新的家庭,也常常喜食鹹食。嬰幼兒的飲食習慣可塑性極大,家長以身作則,低鹽飲食,可使孩子從小養成淡清飲食的好習慣,長大後將不受食鹽攝入過量的困擾。所以限鹽從娃娃抓起是事半功倍、利在當代、益及子孫的好事。 患:有沒有魚和熊掌兼得的辦法呢? 醫:有些做法您不妨試試。 烹調時,不使鹽滲入食物中,而將細鹽末、醬油等撒在食物表面,使舌上味蕾受到較強刺激,既能喚起食慾,又能減少鹽的攝入量。 一餐數菜時,可將鹽集中在一種菜上。 充分利用醋、糖、苦瓜、辣椒等刺激出酸、甜、苦、辣的口感,以減少對鹽的依賴。 眾口難調時,可在餐桌上放置細鹽末、醬油等,採取「餐時加鹽法」,各取所需。 適量多吃些生菜、沙拉等,這樣既可少攝鹽,又可保留最多的營養成分。 多吃含鈉低而含鉀高的蔬菜、水果,有利於鈉鉀平衡,因為補鉀有利於促進排鈉。 素食者更健康! 肉食既然不適合於我們人類,而且還有很多毒素,那麼,如果我們不吃肉,則我們一定能活得更加健康。以下就是一些例證。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丹麥由於被封鎖而食物短缺,政府任命全國性素食團體的領導者負責指導食物的定量配給計劃。在封鎖期間,丹麥人被迫靠穀物、蔬菜、水果和乳製品維生。在食物定量配給制度實施的第一年(1918年),有著3百萬人口的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的死亡率就下降了34%。同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挪威人也曾因食物短缺而改為素食,其間,因循環系統的疾病而導致的死亡人數迅速下降。戰後,挪威和丹麥兩國人民恢復肉食後,其死亡率和心臟病的發病率很快就恢復到了戰前的水平。 印度99歲的老壽星辛格·喬吉德爾,於1993年在荷蘭舉辦的世界元老級運動員田徑運動會上,以20.8秒的成績榮獲百米冠軍。在談到養生秘訣時,他說道:「不喝酒、不抽煙、不吃肉、每天4公升牛奶並鍛煉4小時」。 科學家們通過對世界五大長壽地區飲食習慣的研究證實,少吃肉與多吃蔬菜水果是促使這些地區的人長壽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位於北印度及巴基斯坦的亨扎斯人(Hunzas),因其健康長壽而為世人所矚目。各地好奇的科學家們曾蜂擁而至,試圖揭示其中的奧秘。當地人的年齡經常超過115歲,疾病幾乎從未聽說過。他們的食物主要以素食為主,包括穀物、新鮮水果、蔬菜和山羊奶等。一位曾與亨扎斯人共過事的英國將軍及醫生麥加利森(R. McGarrison)說:「我從未見誰得過闌尾炎、結腸炎和癌症。」 1970年,科學家們曾對中國著名的長壽地區廣西省馬瑤族自治縣進行了全面的考察,調查了43位百歲老人,發現他們主要以玉米、紅薯、大米和豆類等食品為主食,副食則主要以青菜、南瓜、紅苕葉和瓜苗為主,很少吃高脂肪的葷食。 曾有一隊哈佛大學的醫生和科學家考察了位於厄瓜多山區的一個約4百多人的偏僻村落。他們吃驚地發現,許多當地人的年齡都非常高,超過百歲的有許多位,其中一位的年齡為121歲。在對年齡超過75歲的人進行的詳細體檢中發現,只有2個人有明顯的心臟病癥狀。他們全村的人都是嚴格的素食者。醫生們說這一發現是極不尋常的,並說:「若對美國的同類人群進行同樣的體檢,則95%的人會是心臟病患者。」 科學家們曾用11年的時間對德國1900名素食者的研究顯示,這些素食者因各種疾病的死亡率比一般大眾低了兩倍半。美國國家健康研究所(ANIH),曾對美國的5萬個素食者進行了研究,發現他們比肉食者活得長壽,且心臟病及癌症的發病率也明顯低於肉食者。 據報道英國一保險公司已開始向素食者提供高達25%的人壽保費折扣優惠,因為素食者較平常人更長壽更健康。另外,素食餐館投保食物中毒的費用也較低,因為素食的食物中毒機會要比肉食低。 素食可提高智慧 見於我國最早之古代典籍。此說對年青的智識份子,非常重要。可惜後之提倡素食者,類多從因果業報,戒殺護生立論,很少人去研究「素食者智」之原理,誤了多少人素食之機緣。近代日本國立公眾衛生院平山雄博士,以研究學術的眼光,曾發現……素食者嗜欲淡,肉食者嗜欲濃;素食者神志清,肉食看神志濁;素食者腦力敏捷,肉食者神經遲鈍…。他這種發覺與我國古人素食多智之說,不謀而合。 現代人談素食一書,談到現代醫學家,在不斷研究考證中,發現素食有兩大利益,第一是素食可以提高智慧與判斷力。他說:根據生理上之證明,人的頭腦活動力,是由腦細胞內具有正反兩種力量交互作用,在人的大腦中不斷衝擊,就形成了吾人通常所謂的「思考」,衝擊到最後,總有一方面的作用獲得勝利、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決定」。但是要使大腦細胞,能夠充分發揮其正反兩種作用,就必須充分供給大腦細胞所必需的養分。這種養分,主要為麩酸,其次為維生素B及氧等。而食物中則以完整穀類及豆類,含麩酸和各種維生素B最豐富,肉類則次之且量微,所以惟有實行素食的人,才能獲得更為健全的腦力,也才能使智慧與判斷力提高。 回憶四十年前,我們在求學時代,那時醫學界,頗以為欲想提高智慧,應多食磷質和鐵質的食物。其科學的根據,是大腦皮層細胞缺乏磷,便影響腦力,神經缺乏磷,即傳達遲鈍。至於鐵質它是提高智慧之重要因素,人體若缺乏鐵質。則患貧血,發生頭痛、心跳、善忘、體倦等症,這樣的人,讀書成績自然低劣了。食品對學業關係如此密切,所以青年學生,不可不知營養常識和素食的利益。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這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尤以做學生的人,總希望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為了想要做超級智人,於是就得補腦補身體。中國人古老相傳一個十分錯誤的觀念認為人體虛弱,藉助肉補,又以為食肝補肝,食腦自然可以補腦了。從前科學不發達,大家都不知道豬羊牛腦中,含有膽固醇,在妄想食腦補腦之錯誤觀念下,有許多的富家子弟變成獃頭獃腦,反而不及「咬得菜根香」的貧寒子弟,來得聰明智慧。於是社會上常有聽得一些勉諸清寒子弟的諺語,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或是「咬得菜根:方是奇男子」,甚至有「幾多白屋出公卿」之嘆!可是又有誰知道「素食多智」的道理呢!」 我國佛教界,奉行大乘佛法,出家僧尼,一律素食。從古至今,我佛教中,高僧輩出。或智慧超越,或辯才無礙,如名滿天下的釋道安,才高五印的唐玄奘,智者九旬談妙,生公頑石點頭,清涼以道德文章為七帝師,蓮池以行解相應作八代祖,如是等高僧大德,不可勝計,雖曰彼等修持佛法故,福慧增長;而遵行佛制,常年素食,對於提高智慧,亦是一大因緣。 茲依據大學醫學院營養教材表,摘錄有關提高智慧最普通之食品營養法,以供有志素食者,作一參考。 細觀前表,肉類和素菜,兩相比照,可知素菜食品所含之礦物質及維生素B,皆超過肉類食品,且素菜之種類繁多,來源彌廣,又無毒素,可安心食用,足征素食勝於肉食多矣!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劫後重生的記憶:當我患上癌症,我是怎麼抗癌的!
※抗癌藥「代購第一人」被捕的悖論--20150117
※徐子清 生命在抗癌中閃光
※抗癌從有毒走向無毒 中醫治本將深入研究
※詳解抗癌冠軍——紅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