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史部文獻通考馬端臨卷七十五 郊社考八明堂

文獻通考

馬端臨

卷七十五 郊社考八

明堂

孝宗乾道五年,太常少卿林栗言:「昊天上帝四祭,請並於圜壇行禮。」禮部侍郎鄭聞謂:「明堂當從屋祭,不當在壇。乞遇明堂親饗,則遵依紹興三十一年已行典故,如常歲有司攝事,則權寓凈明寺行禮,庶合明堂之義。」詔從之。

中興後,昊天上帝四祀:春祈、夏雩、秋享、冬報。其二在南郊圜壇,其二在城西惠照院望祭齋宮。紹興元年十一月,太常少卿趙子畫謂:「歲祀上帝,設位於紹興天慶觀。今駐兵其所,請更設於城外東南之告成觀。」十二月,禮官謂:「祀天當燔牛首,今牲止少牢。請燔羊首,築燎壇位,益籩、豆皆六(籩實菱芡、栗脯、乾桃、乾{艹},豆實芹菹、┺菹、葵菹、菁菹、韭菹、鹿)。俎八(羊豕腥熟),一(毛血),二(稻粱),簋二(黍稷)。進胙以羊體,始誓用禮神玉,備三獻。二年,命擇地於臨安城外之東南以祀天。二月丁卯,太常少卿程謂:「妙覺院去城遠,而天寧觀在城中,非城之東南。」詔權於天寧望祭。閏四月己未,太常少卿王居正謂:「秋祀上帝,奉神宗配。往歲,明堂禮官謂配以近考,失《孝經》本旨,遂議祖宗並配。今秋享不當復配以神宗。」權禮部侍郎趙子畫謂:「聖宋崛起,非有始封之祖。太祖則周之后稷,配祭於郊;太宗則周之文王,配祭於明堂。親祠並配,實出權宜。請自今季秋攝事,專祀昊天上帝,以太宗配。」從之。六年,大臣以圜丘方澤之祭,寓於天慶,小屋三楹,卑陋湫隘,軍民喧雜。命奉常及臨安守臣別營之。正月,太常少卿何愨始請遷於城外惠照院。九年二月己卯,始用國子監丞張希亮之請,凡大祀,益籩豆為十有。二十三年十一月,禮官請今後祀天以及慶禮,皆於圜壇。十四年四月,太常博士凌哲請大祠具樂舞。禮官定用工八十有三人,二舞九十人,押樂太常卿、丞皆一人,協律二人。十六年,始用《政和儀》,籩豆皆二十有六,簋皆八。十九年八月,命禮官及臨安守臣葺惠照望祭殿,建齋宮於其西,合三十有一區。

淳熙六年秋九月,大享明堂,合祭天地,復奉太祖、太宗配。

先時,詔今歲行明堂大禮,令禮部、太常寺詳議。宰執進呈禮、寺議狀:「竊觀黃帝拜祀上帝於明堂,唐、虞祀五帝於五府,歷時既久,其詳莫得而聞。至《禮記》始載《明堂位》一篇,言天子負斧依南鄉而立,內之公侯伯子男,外之蠻夷戎狄,以序而立,故曰:『明堂也者,明諸侯之尊卑也。』《孟子》亦曰:『明堂者,王者之堂也。』《周禮·大司樂》有冬至圜丘之樂,夏至方丘之樂,宗廟九變之樂,三者皆大祭祀,惟不及明堂。豈非明堂者,布政會朝之地,周成王時,嘗於此歌《我將》之頌,宗祀其祖文王乎?後暨漢唐,雖有沿革,至於祀帝而配以祖宗,多由義起,未始執一。本朝仁宗皇中,破諸儒異同之論,即大慶殿行親享之禮,並侑祖宗,從以百神,前期朝獻景靈宮,享太廟,一如郊祀之制。太上皇帝中興,斟酌家法,舉行皇之制於紹興之初,亦在殿庭合祭天地,並配祖宗,蓋得聖經之遺意。且國家大祀有四:春祈,夏雩祀,秋明堂,冬郊祀是也。陛下即位以來,固嘗一講祈,四躬冬祀,惟合宮、雩壇之禮,猶未親行。今若據巳行典禮,及用仁宗時名儒李覯《明堂嚴祖說》並治平中呂誨、司馬光、錢公輔等集議、近歲李燾奏所陳,特舉秋享,於義為允。」上曰:「明堂合祭天地,並侑祖宗,從祀百神,並依南郊禮例,可依詳議事理施行。」

禮部、太常寺言:「明堂所設神位,並依南郊禮例,系七百七十一位。今大慶殿鋪設昊天上帝、皇地、太祖皇帝、太宗皇帝四位,其從祀神位凡七百六十有七,於東西兩朵殿鋪設(五方帝至五嶽二十五位);餘從祀眾星,東廊二百八十位,西廊二百四十八位,南廊六十六位,欲於南廊前連檐修蓋瓦屋,與東西廊相接,設一百四十八位。依《議令》,合設饌幔,欲於新置便門外幔道下,結縛搭蓋屋二,及合用祝冊幄次,乞於南宮門裡過道門下面東兩壁釘設;其禮部捧冊職掌等,乞於過道門面南壁宿齋;其皇帝位版幄次,乞於內藏庫相對廊上釘設。」從之。

太史局言:「將來明堂大禮,合祭天地,並侑祖宗,從祀百神,並依南郊禮例。今照得明堂兩朵殿上鋪設神位版共二十五位,其上十位(五方帝、昊天上帝、皇地、神州地、夜明、大明共十位)並金面青字大版,內一十五位(五行、五官、五瀆)皆朱紅漆面金字小版,將來鋪設大小不等。乞下所屬創造朱紅漆面金字大版神位一十五位。」從之。

御書「明堂」、「明堂之門」六字,並「嗣天子臣御名恭書」七字,令修內司製造牌二面,將來明堂大禮,其「明堂」牌於行禮殿上安掛,其「明堂之門」牌於行禮殿西門新置便門上安掛。

△太常寺修定明堂大禮儀注

誓戒同郊祀

致齋(三日,一日於文德殿,一日於太廟,一日再赴文德殿,儀並同郊祀,但改大慶殿為文德殿)。

△奏告

前祀二日,奏告太祖皇帝、太宗皇帝室,如常告之儀。

陳設(內玉、幣、籩、豆、、簋、俎、實、樽、、酒、齊數目,並同郊祀,不重錄。惟實俎增羊腥、豕腥,如牛腥之數)

前祀三日,有司設大次於垂拱殿門內東廊,又設小次於明堂阼階下之東稍南,西面;設文武侍臣次於明堂門外,行事、執事、陪祠宗室及有司次於明堂門外;設東方、南方客使次於文臣之後,西方、北方客使次於武臣之後。設饌幔於明堂門外稍西,南向。前祀二日,太社令帥其屬掃除明堂之內外,置燎壇於明堂庭之東南隅。太社令積柴於燎壇,光祿牽牲詣祠所。太常設登歌之樂於堂上前楹稍南,北向;設宮架於庭中,立舞表於ガ綴之。前祀一日,太常設神位版:昊天上帝、皇地位於堂上北方,南向西上;太祖皇帝、太宗皇帝位於堂上東方,西向北上(告潔畢,權徹);五方帝、神州地、大明、夜明、天皇大帝、北極、五行、五官、五嶽位二十五;北斗、天一、太一、帝座、五帝內座、五星、十二辰、河漢內官,五鎮、四海、四瀆、二十八宿、中官,山林、川澤、外官,邱陵、墳衍、原隰位三百八十有二;眾星位三百有六十。並分設於兩廊,東西相向,以北為上(內南廊所設眾星,重行北向,以西為上,鋪設),席皆以莞。奉禮郎、禮直官設皇帝位版於阼階之上,西向;飲福位於昊天上帝之西南,北向;望燎位於殿隔門上當中,南向。贊者設亞、終獻位於堂下阼階之東少南,西向;大禮使、左丞相又於其南,行事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尚書,吏部、禮部、刑部侍郎,光祿卿,讀冊、舉冊官,光祿丞,於大禮使、左丞相之後(光祿丞稍),執事官位又於其後。奉禮郎、摶黍太祝、太社、太官令,位於亞獻之北少東,俱西向北上。監察御史位四:二於堂下西階之西,東向北上;一於殿隔門外東階下,一於殿隔門外西階下。協律郎位二:一於堂上磬ね之北,少西;一於宮架之西北,俱東向。押樂太常丞位於登歌鐘ね之北,押樂太常卿位於宮架之北,俱北向。分獻官、奉禮郎各立於從祀神位之前,俱北向。良醞令於酌樽所,北向。又設陪祠文武官位於行事、執事之南,東西相向。諸方客使在文官之南;隨其方國。光祿陳牲於明堂門外,東向,祝史各位於牲後。太常設省牲位於牲東,大禮使、左丞相在北,南向東上,分獻官位於其後。行事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尚書,吏部、禮部、刑部侍郎,押樂太常卿、光祿卿,讀冊、舉冊官,押樂太常丞、光祿丞,奉禮、協律郎、摶黍太祝、太社、太官令在南,北向東上(太常丞以下位,皆稍)。監察御史在吏部尚書之東,異位稍。光祿陳禮饌於行禮殿隔門外稍東,南向,設省饌位版於禮饌之南,大禮使、左丞相在南,北向西上,分獻官位於其後。監察御史位四,在西,東向北上。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尚書、吏部、禮部、刑部侍郎,押樂太常卿、光祿卿,讀冊、舉冊官,押樂官太常丞、光祿丞,奉禮、協律郎,摶黍太祝,太社、太官令在東、西向北上。禮部帥其屬設祝冊案於神位之右,司樽彝帥其屬設玉幣篚於酌樽所;次設籩、豆、、簋之位:正配位皆左二十有五籩,右二十有五豆,俱為四行。俎三:二在籩前,一在豆前。又俎六,在豆右,為二重。登一,在籩豆。三,皆有四,在登之前。七、簋七,在籩豆外三俎,在左,簋在右。又設樽之位:每位皆著樽二、壺樽二,皆有,加勺、冪為酌樽;太樽二、山樽二、犧樽二、象樽二,皆有,加冪,設而不酌。並在堂上稍南,北向西上(配位設於正位酒樽之東,每位玉爵一,有坫)。又設從祀諸神籩、豆、、簋之位:五方帝以下二十有五位,皆左十籩,右十豆,俱為三行,俎二在籩豆前,登一在籩豆,二、簋二在俎,在左,簋在右,爵一在俎前,有坫(內神州地、五行、五官、五嶽,每位皆加一,在登之前);其餘神位皆左二籩,右二豆,俎一在籩豆前,簋在俎前,在左,簋在右,爵一次之,登一在籩豆(眾星三百六十位,皆不設登)。又設從祀樽、坫之位:五方帝、神州地、大明、夜明、天皇大帝、北極,每位各設太樽二、著樽二於籩前之左;又各於東西廊五行、五官、五嶽神位之前,稍北,共設犧樽二、象樽二;又於東西廊帝座北斗以下神位之前,稍北,共設犧樽二、象樽二、壺樽二、概樽二;又於東西廊東鎮、西鎮以下神位之前,稍北,共設山樽二、(系御嫌名)樽二、散樽二;又於東西南廊眾星神位之前,共設散樽二十有四;又設正配位籩、豆、、簋、各一,俎各三於饌幔內;設御盤於阼階上,進盤、巾內侍位於皇帝版位之後,分左右(奉盤者北向,奉及執巾者南向)。又設亞終獻盥洗、爵洗於其位之北(盥洗在東,爵洗在西),在洗東,加勺,篚在洗西,南肆,實以巾(若爵洗之篚,則又實以篚),執篚者位於其後。分獻官盥洗十二並勺、篚巾,分設於東西廊下,執篚者各位於其後。祀日丑前五刻,太社令與太史官屬各服其服升堂,設昊天上帝、皇地、太祖皇帝、太宗皇帝神位版於堂上,又設五方帝、神州地、大明、夜明、天皇大帝、北極、五行、五官、五嶽二十五位於兩朵殿。太府卿、少府監帥其屬入陳玉幣於篚;光祿卿帥其屬入實正配位籩、豆、、簋;太官令帥其屬入實俎;良醞令帥其屬入實樽,又實從祀神位之饌,又實從祀神位之樽;太常官設燭於神位之前,又設大禮使以下行事、執事官攝位於明堂門外,如省牲位;有司設神位版幄,又設冊幄於明堂門外。

△皇帝自太廟詣文德殿(並同郊祀車駕詣青城儀,止改青城齋宮為麗正門)

△省牲器(並同郊祀,止改郊壇為明堂)

△奠玉幣(並同郊祀)

△行事

皇帝自齋殿服通天冠、絳紗袍乘輿以出,近侍及扈從之官導從至垂拱殿門內大次,皇帝降輿入大次,簾降。禮儀使、樞密院官、太常卿、ト門官、太常博士、禮直官,分立於大次外之左右,次引禮部侍郎詣大次前奏請中嚴;少頃,又奏外辦。符寶郎奉寶陳於宮架之側,禮儀使當次前俯伏,跪奏:「禮儀使臣某言,請皇帝行事。」奏訖,俯伏,興,還侍立(禮儀使奏禮畢,准此)。簾卷,皇帝服袞冕以出,侍衛如常儀。禮儀使以下前導至明堂殿西外班門,殿中監跪進大圭,前導皇帝入門(侍衛不應入者,止於門外),協律郎跪,俯伏,舉麾,興,工鼓,宮架《儀安之樂》作(皇帝升降、行止,皆奏《儀安之樂》),由西廊降階,自宮架前至阼階下,偃麾,戛,樂止(凡樂皆協律郎跪,俯伏,舉麾,興,工鼓而後作,偃麾、戛而後止之也)。升自阼階,大禮使從(皇帝升降,大禮使皆從,左右侍衛之官量人數從升),登歌樂作;至版位西向立,樂止。禮儀使以下分左右侍立(凡行禮,皆禮儀使、樞密院官、太常卿、ト門官、太常博士、禮直官前導,至位,則分立於左右),禮儀使前奏:「有司謹具,請行事。」宮架作《成安之樂》、《右文化俗之舞》,樂作三成止。先引左丞相、吏部尚書、侍郎升堂,詣昊天上帝神位前立,左丞相、吏部尚書俱西向北上,吏部侍郎東向,樂作六成止。太社令升煙,燔牲首,禮儀使奏請再拜,皇帝再拜;贊者曰「再拜」,在位官皆再拜。內侍取玉、幣於篚,立於尊所,內侍各執盤、巾以進,宮架樂作。禮儀使奏請皇帝大圭、盥手,內侍進盤、沃水,皇帝盥手;又奏請手,內侍進巾,皇帝手訖,又奏請皇帝執大圭,樂止。禮儀使前導,登歌《鎮安之樂》作,殿中監跪進鎮圭,禮儀使奏請大圭、執鎮圭,前導皇帝詣昊天上帝神位前,北向立。內侍先設繅藉於地,禮儀使奏請跪奠鎮圭於繅藉,執大圭,俯伏,興;又奏請大圭,跪。內侍加玉於幣,以授吏部尚書,吏部尚書以授左丞相,西向跪以進。禮儀使奏請受玉、幣,皇帝受奠訖,吏部侍郎東向跪受以興,進奠於昊天上帝神位前。左丞相、吏部尚書,侍郎俱詣皇地神位前以俟。禮儀使奏請執大圭,俯伏,興。內侍舉鎮圭授殿中監,內侍又以繅藉詣皇地神位前,先設繅藉於地。禮儀使奏請再拜,皇帝再拜訖,樂止。禮儀使前導皇帝詣皇地、太祖皇帝、太宗皇帝神位前,奠鎮圭、玉、幣,並如上儀(皇地位作《嘉安之樂》,太祖皇帝位作《廣安之樂》,太宗皇帝位作《化安之樂》。配位唯不奠玉。皇帝東向受幣,左丞相北向進幣,吏部侍郎南向受幣)。左丞相、吏部侍郎權於堂上稍西,東向立,吏部尚書降複位。禮儀使前導皇帝還版位,登歌樂作;至位西向立,樂止。內侍舉鎮圭、繅藉,以鎮圭授殿中監,以授有司。初,皇帝將奠配帝之幣,贊者引分獻官俱詣盥洗位,笏,盥手,手,執笏,各升詣五方帝、神州地以下從祀神位前,各笏跪。奏禮郎以幣授分獻官(五嶽以上,奉禮郎奉幣;餘從祀,執事者奉幣),分獻官受幣奠之,執笏,俯伏,興,再拜訖,俱退複位(內五方帝、神州地、大明、夜明、五嶽神位前,奠玉、幣)。祝史奉毛血立於堂下,升自西階,太祝迎於堂上,俱進奠於神位前,太祝、祝史退立於樽所。

△進熟

祀日,有司陳鼎十二於神廚,各在鑊右。太官令帥進饌者詣廚,以匕畢升牛於鑊,實於一鼎(肩、臂、、肫、胳,正脊一、直脊一、橫脊一、長脅一、短脅一、代脅一、皆三骨以並);次升羊如牛、升豕如羊,各實於一鼎(每位牛羊豕各一鼎),皆設扃冪,祝史對舉,陳於饌幔內,重行南向西上。太常實籩、豆、、簋於饌幔內(籩實以粉,豆實以糝食,實以梁,簋實以稷),次引禮部侍郎詣饌所,視腥熟之節,俟皇帝升奠玉幣訖,複位樂止引禮部尚書詣饌所,執籩、豆、、簋以入;戶部、兵部、工部尚書詣饌所,奉俎以入(戶部奉牛,兵部奉羊,工部奉豕);舉鼎官舉鼎,太官令引入正門,宮架《禧安之樂》作,由宮架東折方進行,陳於西階下,北向北上。祝史抽扃,委於鼎右,除冪。初,鼎序入,有司執匕畢及俎以從,至西階下,各設俎於鼎北,匕畢加於鼎。太官令以匕畢升牛及豕,各於一俎,其載如牛(每位牛羊豕各一俎)。鼎先退。祝史進徹毛血,以次出。引禮部尚書笏,執籩、豆、、簋,戶部、兵部、工部尚書笏奉俎以升,執事者各迎於堂上。禮部尚書奉籩、豆、、簋,詣昊天上帝神位前,北向跪奠,啟蓋於下訖,執笏,俯伏,興。有司設籩於糗餌前,豆於酏食前,於稻前,簋於黍前。次引戶部、兵部、工部尚書奉俎詣昊天上帝神位前,北向跪奠,先薦牛,次薦羊,次薦豕,各執笏,俯伏,興,有司設於豆右、腸胃膚之前(皆牛在左,羊在中,豕在右)。次詣皇地、太祖皇帝、太宗皇帝神位前(配位並東向),跪奠並如上儀。樂止,俱降複位。太祝取菹扌需於醢,祭於豆三;又取黍、稷、肺祭如初,皆藉以茅,退還樽所。次引左丞相、吏部侍郎升詣昊天上帝神位前立,左丞相西向,吏部侍郎東向;又引吏部侍郎升堂,詣昊天上帝酌樽所,跪取玉爵於坫,詣皇帝版位前,奉爵北向立。內侍各執、巾以進,宮架樂作。禮儀使奏請皇帝大圭盥手,內侍進,沃水,皇帝盥手;又奏請手,內侍進巾,皇帝手訖;奏請皇帝洗爵,吏部侍郎進爵,內侍沃水,皇帝洗爵;奏請拭爵,內侍進巾,皇帝拭爵訖;樂止。又奏請執大圭,吏部侍郎受爵,奉爵詣昊天上帝酌樽所,西向立。執樽者舉冪,良醞令酌著樽之醴齊訖,先詣皇地酌樽所,北向立。禮儀使前導,登歌《慶安之樂》作。皇帝詣昊天上帝神位前,北向立。禮儀使奏請大圭,跪,吏部侍郎以爵授左丞相,左丞相西向跪以進。禮儀使奏請執爵,皇帝執爵,祭酒(三祭於茅苴),奠爵,吏部侍郎以爵復於坫。禮儀使奏請執大圭,俯伏,興,又奏請皇帝少立,樂止。左丞相、吏部侍郎先詣皇地神位前,西向立以俟。舉冊官笏跪,舉祝冊,讀冊官笏東向跪,讀冊文訖,奠冊,各執笏興,先詣皇地神位前,東向立。禮儀使奏請再拜,皇帝再拜訖,禮儀使前導皇帝詣皇地、太祖皇帝、太宗皇帝神位前酌獻,並如上儀(皇地位作《光安之樂》,太祖皇帝位作《章安之樂》,太宗皇帝位作《韶安之樂》。其配位酌獻,皇帝東向,左丞相北向進爵,讀冊官南向讀冊文)。左丞相以下俱複位。禮儀使前導皇帝還版位,登歌樂作;至版位西向立,樂止。禮儀使奏請皇帝還小次,登歌樂作;前導皇帝降自阼階,樂止。宮架樂作,將至小次,禮儀使奏請釋大圭,殿中監跪受大圭,入小次,簾降,樂止。文舞退,武舞進,宮架《穆安之樂》作;舞者立定,樂止。禮直官、太常博士引亞獻詣盥洗位,北向立,圭,盥手,手,執圭,詣爵洗位,北向立,圭,洗爵,拭爵,以爵授執事者,執圭升堂,詣昊天上帝酌樽所,西向立。宮架作《穆安之樂》、《威功睿德之舞》。執事者以爵授亞獻,亞獻圭,跪,受爵,執樽者舉冪,太官令酌壺樽之盎齊訖,先詣皇地酌樽所,北向立。亞獻以爵授執事者,執圭興,詣昊天上帝神位前,北向圭跪,執事者以爵授亞獻,亞獻執爵祭酒,三祭於茅苴,奠爵,執圭,俯伏,興,少退,北向再拜。次詣皇地、太祖皇帝、太宗皇帝神位前,酌獻並如上儀。樂止,降複位。初,亞獻行禮將畢,禮直官、太常博士引終獻詣洗及升堂酌獻,並如亞獻之儀訖,降複位。初,亞獻將升,次引分獻官俱詣盥洗位,笏,盥手,手,執笏,各升詣從祀神位前,笏,跪,執爵,三祭酒於地,奠爵,執笏,俯伏,興,再拜訖,各複位。

△飲福

△望燎儀並同郊祀

△紫宸殿稱賀

前期,有司帥其屬設御座於紫宸殿,於殿後設御閣如儀。俟皇帝行禮訖,還大次,奏解嚴,鼓吹振作。皇帝服靴袍出大次,樂作;乘輦入紫宸殿,降輦,樂止,歸後幄。內侍催班,先管軍臣僚並行門一班,北向立定(太史局奏祥瑞官面西側立),ト門引樞密使、知ト門官以下至看班候,並橫行及諸司祗應、武功大夫,並行事武功大夫至保義郎,並常服於管軍後北向立。次御史台、ト門、太常寺分引宰臣、使相、執政以下,並諸軍指揮使員僚,並常服詣紫宸殿下,分東西相向立定,ト門提點引皇太子常服東壁立。班定,皇帝服靴袍出,鳴鞭,禁衛等迎駕,自奏「聖躬萬福」。皇帝升座,舍人揖管軍臣僚至行門躬,贊拜,兩拜,班首不離位,躬奏「聖躬萬福」訖,班首出班俯伏,跪,致詞賀訖,伏,興,歸位。舍人揖躬,贊拜,兩拜,三呼「萬歲」,如宣諭,俟宣諭訖,又贊拜,兩拜,三呼「萬歲」,贊各祗候直身立,管軍臣僚赴東壁侍立,行門分左右排立。次太史局官赴當殿北向立,舍人揖躬,贊拜,兩拜,不離位,躬奏「聖躬萬福」訖,自出班躬奏祥瑞訖,歸位。舍人揖贊拜,兩拜,贊祗候東出。次舍人揖樞密使以下躬,舍人當殿而北,直身通某官姓名以下起居稱賀;通訖,轉身西向立,舍人贊拜,樞密使以下兩拜,笏舞蹈,又兩拜,班首不離位,躬奏「聖躬萬福」訖,又兩拜。舍人引班首出班,俯伏,跪,致詞賀訖,伏,興,歸位。舍人揖躬,贊拜,兩拜,起,笏舞蹈,又兩拜,起,且躬身。知ト門官當殿躬承旨訖,西向稱「有制」,樞密使以下兩拜,起,知ト門官宣答訖,歸侍立位,舍人贊拜,樞密使以下兩拜,起,笏舞蹈,又再拜。贊各祗候、樞密使由西階升殿侍立,知ト門官以下赴殿下東壁面西侍立,餘官分引出。舍人揖皇太子以下就位,躬。舍人當殿面北,直身通文武百僚、皇太子某以下起居稱賀;通訖,舍人提點引皇太子以下橫行北向立(兩省官並宗室遙郡以下依相向),稱賀並如上儀(典儀贊拜,樞密當御座前承旨退,於折檻東稱「有制宣答」)。賀訖(宣答樞密歸侍立位,宰臣、參知政事並由東階升殿東壁侍立),皇太子以下並退。皇帝興(殿下侍立宰臣、參知政事並退),自殿乘輦,樂作;出紫宸殿赴文德殿,至殿降輦,樂止。

淳熙十五年,大享明堂。以在高宗諒ウ之內,自受誓戒以後,權易吉服,禮畢仍舊。其朝獻景靈宮、朝饗太廟、恭謝景靈宮,並遣官分詣行禮,仍免紫宸殿稱賀。

太常寺言:「今年九月,有事於明堂。檢照紹興三十一年六月十六日禮官議,按《禮經》喪三年不祭,惟祭天地、社稷,為越紼而行事。元之初,大享明堂,而哲宗居神祖之喪,禮官謂景靈宮、太廟當用三年不祭之禮,遣大臣攝事。或謂聖祖為天神,非廟享也。當時雖從其說,然黃帝實我宋之所自出,豈得不同於宗廟?今秋有事於明堂,以孝慈淵聖皇帝升遐,主上持斬之服,考之《禮經》及元已行故事,併當時禮官所議,竊謂前期朝獻景靈宮、朝享太廟,皆當遣大臣攝事,主上惟親行大享之禮。其玉帛、牲牢、禮料、器服、樂舞,凡奉神之物依典禮外,鑾駕既不出宮,所有車輅、儀仗、供帳、宿頓之屬,令有司更不排辦。禮畢,於殿庭宣赦,及朝享景靈宮、朝享太廟。緣皇帝在高宗聖神武文憲孝皇帝諒ウ之內,乞依上件典故。」從之。

權禮部侍郎尤袤等言:「逐次明堂大禮所設神位,沿革不一。紹興四年、七年、十年,設昊天上帝、皇地、太祖皇帝、太宗皇帝並天皇大帝已下從祀四百四十三位;紹興三十一年,設昊天上帝、徽宗皇帝並五天帝、五人帝、五官神從祀共一十七位;淳熙六年、九年,設昊天上帝、皇地、太祖皇帝、太宗皇帝並天皇大帝以下從祀共七百七十一位。」宰執進呈禮官申請明堂畫一,上曰:「配位何如?」周必大奏:「禮官昨巳申請,高宗几筵未除,用徽宗故事,未應配坐,且當以太祖、太宗並配。他日高宗几筵既除,自當別議。大抵前代儒者多用《孝經》嚴父之說,便謂宗祀專以考配,殊不知周公雖攝政,而主祭則成王,自周公言之,故曰『嚴父』耳。晉紀瞻答秀才策曰:『周制,明堂宗其祖以配上帝,故漢武帝汶上明堂,舍文、景而遠取高祖為配。』此其證也。」留正奏:「『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是嚴父專指周公而言,若成王則其祖也。」上曰:「有紹興典故,自可參照,可以無疑。」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明堂者,仁宗皇中始行之,其禮合祭天地,並配祖宗,又設從祀諸神,如郊丘之數。政和七年,既建明堂於大內,自是歲以九月行之,然獨祀上帝,而配以神宗,惟五帝從祀。紹興元年,上在會稽,將行明堂禮,命邇臣議之。王剛中居正為禮部郎官,首建合祭之議,宰相范覺民主之,乃以常御殿為明堂,但設天、地、祖、宗四位而已;四年,始設從祀諸神。七年,復祀明堂,而徽宗崩問已至,中書舍人傅崧卿請增設道君太上皇帝配位於太宗之次,禮部侍郎陳公輔言:『道君方在几筵,未可配帝。』乃不行。三十一年,始宗祀徽宗於明堂,以配上帝,而祀五天帝、五人帝於明堂上,五官神於東廂,罷從祀諸神位,用熙寧禮也。乾道以後,說者以德壽宮為嫌,止行郊禮。淳熙六年,用李仁父、周子充議,復行明堂之祭,並侑焉。逮十四年,高宗崩,明年季秋,乃用嚴父之典,令郊祀從紹興,明堂從皇,惟歲時常祀,則以太祖配冬至圜丘,太宗配祈大雩,高宗配明堂宗祀,蓋尤延之為禮官時所請雲。」

淳熙十六年,光宗既受禪,閏五月,禮官言:「冬祀配以太祖,而春、夏、秋皆配以太宗。祖有功,宗有德,故推以配上帝。高宗身濟大業,紹開中興,揖遜之美,超越千古,功德茂盛,為宋高宗。秋享明堂,宜奉以升侑。」又謂:「《我將》祀文王,實在成王之時,錢公輔、司馬光、呂誨皆以為嚴祖。今以高宗配,於周製為合。」於是高宗始配上帝。

四時祀天儀註:前期十日,獻官及職事者受誓於尚書省,退而齋宿如儀。前祀三日,有司設祀官次於壇東門之外及齋宮之內,設饌幔於內東門之外。宗祀皆於望祭殿東。厥明告於廟室,春、夏、秋皆太宗室,冬至告太祖室,淳熙以後,秋享告高宗室。有司牽牲至祠所。前一日,太社令帥其屬掃除,太常設正、配位席,太史設位版於壇上,宗祀於殿上。太常陳祭器以俟,告潔既畢權徹。有司陳牲及饌於內之外,宗祀牲於東偏門外,饌於殿前。設登歌之樂於壇上,宗祀於殿上,宮架於壇南內之外,宗祀於殿上,立舞表於ガ綴之。獻官以下入視滌濯,遂省牲、省饌,宰人割烹。將祀丑前五刻,宗祀丑前三刻,設上帝位於壇之北方,南向,席以藁秸,宗祀席以莞;配位於壇之東方,西向,席以蒲越,宗祀以莞席。太常陳玉幣於篚,蒼璧置祝版於坫。實祭器,籩豆皆二十六,俎十,登一,一,、簋、樽、皆八,洗二。及期,初獻以下各服其服入就位,宮架作《景安之樂》,《帝臨嘉至》之舞六成。太常升煙燔牲首,皆再拜。初獻洗所,《正安之樂》作,遂盥升壇,登歌樂作;至上帝位前北向立,登歌《嘉安之樂》作,跪奠玉幣,再拜,至配位前東面立,登歌《仁安之樂》作。雩祀《獻安》,宗祀《宗安》,冬至《定安》。奠幣如上儀。將降,登歌樂作。既降,宮架樂作,乃複位。兵部、工部尚書奉俎而升,宮架《豐安之樂》作,北向跪薦於正、配位前,降複位。太祝取菹及黍、稷、肺以祭。初獻盥,宮架樂作,進洗。初,洗爵升,登歌樂作;至樽所西面立,《嘉安之樂》作。跪實爵,至上帝位前北向跪,三祭於茅,奠爵,遂太祝跪讀祝,初獻再拜,至配位前酌獻如上儀。祈登歌《紹安》,雩祀《感安》,宗祀《德安》,冬至《英安》。遂降複位。樂作如初。文舞退,武舞進,宮架《正安之樂》作。亞獻盥洗所洗爵,升至樽所,西面立,宮架作《文安之樂》,《神娛錫羨》之舞。跪實爵,至上帝位跪,祭酒奠爵如前儀,配位亦如之,遂降。終獻亦如之。徹籩豆,登歌《肅安之樂》作,乃賜胙,皆再拜。宮架作《景安之樂》一成,乃燎,皆退。徹饌,以胙進御史視之。光祿卿望闕再拜,退。

光宗紹熙五年,詔:「今歲郊祀大禮,改作明堂大禮,令有司除事神儀物、諸軍賞賜依舊外,其乘輿服御、中外支費,並從省約。」後以在壽皇喪制內,依淳熙十五年典故施行。

寧宗慶元六年,大享明堂。以諒ウ,用紹熙禮。

紹熙五年,明堂,孝宗未卒哭。時趙汝愚朝獻景靈宮,嗣秀王伯圭朝享太廟,而上獨祀明堂。是年,光宗之喪甫逾月,而當行大禮,乃命右丞相謝深甫款天興之祠,嗣濮王不儔攝宗廟之祭,蓋用紹熙禮雲。

嘉定二年,當郊,詔行明堂大禮。

臣僚言:「臣聞古之王者,父事天,母事地,一歲之,冬夏日至,大雩、大享,以及四時迎氣之類,無非躬行郊見之禮。後世彌文日增,乘輿出郊,儀衛之供,百物之須,賞賚之數,無名之費,不一而足,雖欲行禮如先王,不可得已。夫禮從宜,苟不失乎先王之意,而有得於事天之實,何害其為禮也。恭惟藝祖在位十有七年,親郊者四;太宗在位二十二年,親郊者五;真宗以後,三歲一郊,遂為定製。逮仁宗皇,始有事於明堂,蓋稽之古典,斷自聖意,而以義起也。陛下即位以來,圜丘、重屋,其禮迭舉,及茲三歲,又當親郊之期。有司文移督辦錢物,固已旁午於道;州縣之,以應奉為名,抑配於民,不知其幾。軍旅之後,旱蝗相仍,公私之積,旦暮不繼,民生既,國力大屈;重以近日使命往來,其費逾倍,空匱之狀,可為寒心。臣願陛下相時之宜,權停郊祀之禮,仍以季秋大享明堂,既無失於事天之誠,而可以省不急之費。古之行禮,視年之上下,正此意爾。昔咸平中,鹽鐵使王嗣宗奏郊祀費用繁重,望行謁廟之禮。當是之時,帑藏充溢,天下富饒,嗣宗猶以為請,況今日國計,比之咸平,萬萬不侔矣。檢照國朝故事,仁宗嘉元年,恭謝天地於大慶殿;四年,祭;七年,明堂。蓋不行郊者九年。哲宗元,繼舉明堂者再;高宗紹興,繼舉明堂者五。若陛下申講宗祀之儀,則於祖宗舊章,不為無據。慾望下臣此章,令禮部詳議施行。臣又聞真宗因王嗣宗之請,詔三司非祀所須,並行減省,是歲減應奉雜物十萬六千。計其數之可考若此,則必有條目,而非漫然者矣。今若舉行明堂,其費較之郊丘,雖已不等,然明堂祭祀儀物之外,賜予浮費,豈無合從節約者?望並詔有司,取其凡目,參酌考訂,當減者減之,當去者去之,一切條畫,無為具文。方國用窘乏、民力殫竭之餘,減千則吾之千也。若曰細微不足經意,則真宗全盛之時,視十萬六千何足道哉?惟陛下果斷而行之!」從之。

仁宗親祀明堂二(皇二年九月二十七日 嘉泰七年九月六日)

神宗親祀明堂二(熙寧四年九月十日 元豐三年九月二十三日)

哲宗親祀明堂三(元元年九月六日 四年九月十四日 紹聖二年九月十九日)

徽宗親祀明堂十(大觀元年九月二十八日 政和七年九月六日 八年九月二日 宣和元年九月八日 二年九月十三日 三年九月十日 四年九月五日 五年九月十一日 六年九月八日 七年九月十三日)

高宗親祀明堂五(紹興元年九月十八日 四年九月十五日 九年九月二十一日 十年九月十日 二十一年九月二日)

孝宗親祀明堂二(淳熙九年九月十三日 十五年九月四日)

寧宗親祀明堂七(紹熙五年九月九日 慶元六年九月辛未 開熙二年九月辛卯 嘉定二年九月辛丑 八年九月辛未 十一年九月辛巳 十四年九月辛卯)

△明儀注撮錄拾遺

景靈宮聖祖一位(素饌)十拜(四次跪,俯伏,興) 不設小次。中、後殿差官分詣。

第一上 參神兩拜 盥 跪奠鎮圭 俯伏,興 跪奠玉幣兩拜,俯伏,興。

第二上 再盥 洗拭爵 跪,三進酒 俯伏,興 兩拜。

第三上 亞終獻畢 詣飲福位 兩拜 跪,三祭酒 進摶黍,啐酒,飲福 俯伏,興 兩拜 送真 望燎 奏禮畢。

太廟一十三室(牲牢禮饌) 五十八拜(四十跪,俯伏,興) 奏請還小次,大禮使以下一面望燎。

第一上 參神兩拜 盥 洗拭瓚 各入室 跪鬯 出戶外兩拜。

第二上 再盥 洗拭爵 各入室 跪奠鎮圭 俯伏,興 跪奠幣 三祭酒

俯伏,興 出戶 外 讀冊訖兩拜 還小次。

第三上 亞終獻畢 出小次,詣飲福位 兩拜 跪,三祭酒 啐酒,受俎 受摶黍 俯伏,興 兩拜 送神 奉神主入┙室 奏禮畢。

明堂殿正配四位 昊天上帝 皇地 太祖 太宗(各牲牢禮饌) 二十二拜(一十三跪,俯伏,興)。

第一上 參神兩拜 盥 各詣前位 跪奠鎮圭 俯伏,興 跪奠玉幣 俯伏,興 兩拜。

第二上 再盥 洗拭爵 各詣前位 跪,三祭酒 俯伏,興 讀冊訖 兩拜請還小次(依例不還)。

第三上 亞終獻畢 詣飲福位 兩拜 跪,三祭酒 啐酒,受俎 受摶黍 俯伏,興 兩拜 送神 望燎 奏禮畢。

太廟及明堂殿,並以丑時一刻行事。前一刻,到大次,逐處行禮。讀冊官讀冊,御樂傳旨,高宣御名,勿興。太廟行禮,鬯畢,還版位,宮架樂作。御樂宣諭樂卿,徐其音節,毋得減促,九成止。行禮歸大次東神門上,御樂宣諭亞、終獻:「列祖上帝,享以多儀,動容周旋,實勞宣力。」

△五使

大禮使:總一行大禮事務。行事日,復從皇帝行禮。

禮儀使:行事日前導,奏請皇帝行禮。

儀仗使:總轄提振一行儀仗。儀仗用四千一百八十九人,自太廟排列至麗正門。

鹵簿使:依《禮經》,鹵者,大盾也。總一部儀仗前連後從,謂之鹵簿。

橋道頓遞使:提振修整車駕經由道路、頓宿齋殿等。

△應奉官

禮儀使 禮部侍郎二員(奏中嚴外辦。御前奏) 殿中監(進接圭,兼進飲福酒後,受虛爵) 太常卿(贊導) 禮部郎中二員(奏解嚴、御前奏) 太常博士四員(引禮儀使,引太常卿,引亞獻,引終獻) 尚醞奉御(執樽,合上樽酒,酌飲福酒)

△宿齋行事官

侍中一員(奏請皇帝降座,歸齋室)

△景靈宮

大禮使 亞獻 終獻 左丞相(視滌濯,兼進玉、幣、爵、酒) 吏部尚書(以玉幣授左丞相) 戶部尚書(薦俎並徹) 禮部尚書(視滌濯,省鼎鑊,濯溉,薦籩、豆、、簋並徹) 刑部尚書(實鑊水) 吏部侍郎(受玉、幣、爵、酒、盥、洗、進爵,以爵詣樽酌酒訖,授左丞相,兼燎幣、冊) 刑部侍郎(增沃鑊水) 讀冊官 光祿卿(入實籩、豆、、簋等) 太常卿(押樂) 監察御史 舉冊官 太府卿 少府監(監饌造)奉禮郎(設皇帝版位) 協律郎(殿上舉麾,殿下舉麾) 太祝(進摶黍兼饌冊) 太社令(積柴掃除,設神席,升煙,束茅) 良醞令 太官令 執事官五員(捧籩、捧豆、捧、捧簋、捧乳俎) 分詣官三員(一員詣祖宗、諸帝神御,一員詣元天大聖后並昭獻皇后、欽成皇后,一員詣欽慈皇后至恭淑皇后)

△太廟

大禮使 亞獻 終獻 奏奉神主官 監察御史 進幣爵酒官(進三物,兼瓚,並申視滌濯) 受爵酒官(以爵酒授進爵酒者) 奉幣官(以幣授進幣官) 受幣官(受幣,並受爵復於坫) 盥洗奉爵官(盥洗進爵,以爵詣樽彝所,酌酒訖,以爵酒授受爵酒官) 奉瓚官(盥洗進瓚,以瓚詣樽彝所,酌郁鬯訖,以瓚授進爵官) 薦牛俎官(並徹籩、豆、俎,兼進飲福酒) 實鑊水官 薦豕俎官(兼省牲、腥、熟節) 薦羊俎官(兼滌、省牲、省鑊) 增沃鑊水官 光祿卿(巡牲,牽牲詣廚,入實籩、豆、、簋等) 護冊官 太常卿(押樂) 太常丞(押登歌樂) 太府卿(設幣) 舉冊官 光祿丞 奉禮郎 協律郎 太祝 良醞令 太官令 執事官十八員(捧牛俎六員,羊俎六員,豕俎六員) 宮闈令 薦香燈官(太祖以下十三室) 東西幄分行禮官四員。

△明堂

大禮使 亞獻 終獻 左丞相(同景靈宮) 吏部尚書(同前) 戶部尚書(同前,兼進飲福酒) 禮部尚書(同前) 兵部尚書(薦羊俎並徹) 吏部侍郎二員 禮部侍郎(省牲、視腥熟節) 刑部侍郎(同上) 讀冊官 太常卿(押樂) 光祿卿 監察御史三員(殿下,隔門外東階下,隔門外西階下) 舉冊官 太府卿 太常丞(登歌押樂) 少府監 光祿丞 奉禮郎 協律郎 太祝

太社令 太官令 良醞令(酌皇帝獻酒) 執事官五員(捧籩、捧簋、捧牛俎、捧羊俎、捧豕俎) 分獻官五員(東朵殿 西朵殿 東廊 西廊 南廊) 亞終獻執事官四員(供亞獻爵盞 供終獻爵盞 盥洗、盥爵 巾,拭爵,並引饌)。

太廟行禮畢,如值雨,道路泥濘,降指揮,乘逍遙輦赴文德殿宿齋,應導駕官並免導駕,並令常服從駕,許令張雨具入麗正門;應執仗官兵等並免排立,並放散。淳熙六年九月,明堂。因雨,降前指揮。當晚晴霽,續降指揮,仍舊乘輅,合用執儀仗官兵等止令於側近營寨,量前據數差撥前來排設。開禧二年九月,明堂。為值雨,依前件指揮行事。

△明堂神位

△殿上正配四位

昊天上帝 皇地 太祖皇帝 太宗皇帝

△東朵殿一十三位

青帝 感生帝 黃帝 大明 天皇大帝 木神 火神 土神 句芒 祝融 后土 東嶽 南嶽

△西朵殿一十二位

白帝 黑帝 神州地 夜明 北極 金神 水神 蓐收 元冥 中嶽 西嶽 北嶽

△東廊二百有八位

北斗 天乙 太乙 歲星 熒惑 鎮星 元枵 星紀 析木 大火 壽星 鶉尾 鉤星 天柱 天廚 柱史 女史 御女 尚書 大理 陰德 天槍 真戈

天床 三師 輔星 相星 太陽守 東鎮 南鎮 中鎮 東海 南海 東瀆 南瀆 虛宿 女宿 牛宿 斗宿 箕宿 尾宿 太子 心宿 庶子 房宿 宋星

氐星 亢星 角宿 軫宿 翼宿 張宿 織女 建星 天紀 日星 七公 帝座 大角 攝提 人星 司命 司危 司非 司祿 天津 離珠 羅偃 天桴 奚仲 左 河鼓 右 天雞 輦道 所台 敗瓜 扶箱 天井 天 帛度 屠肆 宗星 宗人 宗正 天 女床 候星 市樓 宦者 天江 東肆 斗星 斛星 天市垣列肆 東咸 罰宿 貫咸 鍵閉 鉤鈐 周伯星 西咸 天乳 招搖 梗河 元池 周鼎 天田 平道 進賢 郎位 郎將 內五諸侯 三公內座 九卿內座 東山 南山 中山 東林 南林 中林 東川 南川 東澤

南澤 天壘城 璃瑜 代星 齊星 周星 晉星 韓星 秦星 魏星 燕星 楚星 鄭星 越星 趙星 九坎 天田 狗國 天淵 狗星 鱉星 農文人 杵星 糠星 魚星 龜星 傅說 神宮 積卒 從官 天輻 騎陣將軍 陣車 車騎 騎官 頓頏 折威 陽門 五柱 天門 衡星 軍樓 平星 南門 青邱 長沙 土司空 左右轄 軍門 器府 東甌 天廟 酒旗 天相 東邱 南邱 中邱 西邱 北邱 東陵 南陵 中陵 西陵 北陵 東墳 南墳 中墳 西墳

北墳 東衍 南衍 中衍 西衍 北衍 東原 南原 中原 西原 北原 東隰 南隰 中隰 西隰 北隰

△西廊一百七十五位

帝座 五帝內座 太白 辰星 鶉火 鶉首 實沈 大梁 降婁 諏訾 河漢 天理 勢星 內廚 天牢 三公 文昌 內階 四輔 八 扛星 華蓋 傳舍 六甲 鉤陳 紫微垣 西鎮 北鎮 西海 北海 西瀆 北瀆 星宿 柳宿 鬼宿 井宿 參宿 觜宿 畢宿 昴宿 胃宿 婁宿 奎宿 壁宿 室宿 危宿 太微垣 太子 明堂 權星 三台 五車 諸王 月星 謁者 幸臣 常陳 內屏 從官 虎賁 靈台 少微長垣 黃帝座 四帝座 內平 太尊 積薪

積水 北河 天樽 五諸侯 鉞星 座旗 司怪 天闕 咸池 天漢 天柱 天高 礪石 天街 天船 積水 天讒 捲舌 天河 積屍 大陵 左更 天大將軍 軍南門 右更 附路 閣道 王良 策星 天廄 土公 雨 霹靂 蛇 雷電 離宮 造父 土公吏 內杵 臼星 蓋屋 虛梁 墳墓 車府 西山

北山 西林 北林 中川 西川 北川 中澤 西澤 北澤 天稷 星 天記 外床 天狗 南河 天社 矢星 水星 闕星 狼星 弧星 老人星 四瀆

野雞 軍市 水府 孫星 子星 丈人 天屎 天廁 伐星 屏星 軍井 玉井 九游 參旗 附耳 九州珠口 天節 天園 天陰 天廩 天苑 天 芻藁 天庾 天倉  天溷 外屏 土司空 八魁 羽林軍 壘壁陣斧鉞 敗臼 天網 北落師門 天錢 泣星 哭星

△東廊 西廊 南廊

△眾星共一百五十八位

右明親祠,先公景定庚申以樞密院編修官攝殿中監,咸淳己巳以右丞相充儀仗使,壬申充禮儀使,此儀注則當時奉常禮院所供也。喪亂以來,文書失散,貴謹弟游當塗,於故家得之,因得以參考史志、《會要》之所未備,如景靈宮、太廟、明堂三日行禮拜跪之節,與五使以下職掌之詳,從祀神之名數是也。其餘儀文,史之所有而纂輯已備者,則更不贅錄雲。

又按:《禮經》言郊報天而主日,配以月,然則周之郊以后稷配天之外,從祀惟日、月而已。明堂則鄭氏注謂所祀者五方五帝及五人帝、五官,配以文王、武王而已,不祀他神也。自奏漢以來,郊禮從祀之神漸多。晉太興中,賀循言:「郊壇之上,尊卑雜位千五百神。」唐圜丘壇位,上帝、配帝以及從祀通計七百餘座,然圜丘所祀者昊天,則從祀者天神而已,於地、人鬼無預也。自漢末始有合祭天地之禮,魏晉以來,則圜丘、方澤之祀未嘗相溷。宋承五代之弊政,一番郊祀,賞賚繁重,國力不給,於是親祠之禮不容數舉,遂以后土合祭於圜丘,而海、岳、鎮、瀆、山、川、邱、陵、原、隰、墳、衍皆在從祀之列,於是祭天從祀始及地矣。至仁宗皇二年,大享明堂,蓋以親郊之歲,移其祀於明堂,而其禮則合祭天地,並祀百神,蓋雖祀於明堂,而所行實郊禮也。然既曰明堂,則當如鄭氏之注及歷代所行,故以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五人帝,句芒、祝融、后土、蓐收、元冥五官神,侑祀五帝,於是祭天從祀又及人鬼矣。中興以來,國勢偏安,三歲親祀,多遵皇明堂之禮。然觀儀注所具神位,殿上正、配四位,東朵殿自青帝至南嶽十三位,西朵殿自白帝至北嶽十二位,東廊自北斗至北隰二百有八位,西廊自帝座至哭星一百七十五位,又有眾星一百五十八位,共五百七十位,則比晉賀循所言才三之一,唐圜丘所祀三之二耳。然晉唐未嘗雜祀地、人鬼,而位數反多,此則以圜丘、方澤、明堂所祀合為一祠,自五帝、五官、海、岳、以至於原、隰而位數反少,殆不可曉。然《晉史》、《唐史》但能言從祀之總數,而不及其名位之詳,故無由參稽互考,而不知其纖悉也。姑志於此,以俟博聞者共訂焉。


《文獻通考》卷目 上一卷下一卷

推薦閱讀:

《董公選秘訣要覽纂要》 - 國學|易學|象數|李守力收藏的文獻博客 - 善財童子 - 和訊...
金星在天蠍,此文獻給所有金天蠍和喜歡金天蠍的朋友,特別是太陽和金星都在天蠍的~~
史部文獻通考馬端臨卷六十四 職官考十八文散官◎開府儀同三司
文獻通考●經籍考三
「我上不了谷歌學術」「用它啊」

TAG: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