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給學生丨如何做好班級管理者
隨著期中、期末考試結束,小學期、社會實踐的到來,一系列的問題也暴露,有人歡喜有人憂。內心的煩躁,或是沮喪,一次又一次衝擊著自己理智的思維。質疑,甚至責備周圍,順利成章的變成理所當然,最後似乎演變成解脫自己的最好方式。而這,不見得是件壞事。抱怨總是有的,說出來就過去了。
矛盾只有暴露出來才可以解決,憋在心裡,只能致使誤會越來越深。而這期間,有這樣一群人,既要樂觀接受一切,又要撫平同學們的小情緒——我們可愛又可敬的班委們。寫在前面一切的一切還得從那天的年級會說起。年級會很成功,這是毋庸置疑的,從現場氣氛和會後反饋來看,大多數同學對此次活動很滿意。面上如此,但要是細看,就不是那麼完美。由於場地原因,只能選擇了一個比較尷尬的時間——星期天上午。這個時間大家本應該休息,或者有自己白天的安排,誰都不會想到周末的上午會有統一安排。因此,還是想對那些能親臨現場的同學們表示感謝。即便是時間不合適,基本上每個班級也都保證了至少三分之二的出勤率,除了某一個班級只來了九名同學。雖然事情過去很久,但我沒有停止過對這件事的反思,今天重新搬出來,絲毫沒有指責之意,因為我並不覺得尷尬,也不覺得氣憤,因為不可能有人能做到群眾擁護程度高達百分百。這恰恰是給我一個思考的機會,可以想想是哪裡出了問題。班長工作方法欠妥是一方面,但肯定也有我自身的問題。這件事在後續的班委調節後,在我和幾個主要幹部的溝通後,很快就風平浪靜,這個班級每天依舊活躍、團結。這一事件應該激起班委的思考,如何做好班委。正值大一學年即將結束,班委陸續開始換屆,準備這篇僅代表我個人看法的文章,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班級定位當我還是兼職輔導員的時候,不止一名老師和我這樣講過:帶學生和帶社團不一樣。可是我沒帶過學生,所有的經歷和經驗都和社團相關。直到有一天我和朋友吃飯時聊到這個話題,讓我瞬間得到了答案:
帶社團是想辦法發揮一群興趣相投的人的特長,並挖掘重用對社團發展有利的人才,能者多勞,能力不行的就會扮演「打醬油」的角色,要麼自行離開,社團管理者對社員其他方面不承擔任何責任;而帶學生除了要培養重用人才外,也不能放棄一時沒有閃光的同學,同時學生的一切都和老師息息相關,哪怕是這個學生對老師多不滿意,多抱怨,背地裡怎麼辱罵或議論老師,老師都要對學生負責。起初我的被動想法是轉型,摸索著去做「看起來像」的老師。但時間的推移讓我重新審視這一切,與其去不斷嘗新,不如求同存異,發揮自身特長,以達特色。社團是什麼?
我的理解:一群志同道合、有相同目標的人聚集在一起忙碌著讓組織更好的事。這個組織內的成員都是出於自願並主動加入其中的,圍繞著共同的目標而忙碌的。那麼對於這樣的組織來說,愛好或者事業就是其核心。而宿舍、班級乃至年級呢?更像是一堆隨機的、分散的文件,然後湊數分批打包在一起。雖然表面看是在學同樣的專業,但並不是都擅長和都愛好這個專業。前陣子改寫了一篇源自知乎的文章,就是講集體和凝聚力的,這裡不再贅述。對比之下,這也是帶社團和帶學生的另一個區別。不只在於我個人的身份,更多的是這兩個群體的不同「運營」模式。而後者,管理起來更具挑戰力,因為這個團隊沒有核心。有人一定會問,導員、班長不就是核心嗎?大錯特錯,核心應該是一種精神,亦或一個方向,亦或一種理念等等。任何以人為核心的團隊都是愚蠢的,這樣的「空殼」團隊終將慢性死亡。班幹部是什麼大學前後班幹部在班級中的作用差距是很懸殊的,高中的班幹部基本上是給老師跑腿幹活的,而大學的班幹部是要學會自己找活乾的。
每一名班團委在入學參加班級競選的時候都是在說「鍛煉自己」「為同學服務」「做好帶頭」等這樣的話,可在實際班級工作中感覺大多數的班委對自己職能認識上不是很清楚,基本上都是在等待上級的安排做事,如果沒有事情做,班委就形同虛設了。最近在開本學年最後一次的成長對話課,一些班委在做簡短總結的時候一開始都會說「我很慚愧,這一年我沒做什麼」,這絕不是謙虛,而是事實。而沒做什麼的原因呢?任務分配上的確不是很平均,但有些班委在忙的不可開交的時候,想得到其他班委的幫助的時候,往往是聽見這樣的答覆:這不是我的事,我為什麼要管?或許這才是需要感到慚愧的地方。目前每個班級的班委組成為:班長、副班長、學習委員、體育委員、生活委員、文藝委員、實踐委員、心理委員,團委組成為:團支書、組織委員、宣傳委員。每一名班團委都在自己的職能範圍內扮演著特殊的角色,行使著特殊的權力。有同學會給潛意識的給不同的班幹部以不同的地位,會認為誰重要誰不重要,這無形之間就給班級事務的執行層面造成一些阻礙。
術業有專攻,沒有重要不重要之分,每名班委都是班級建設力量之一。作者簡介
推薦閱讀:
※班級管理的煩惱
※班主任在班級管理方面的一些資料
※教育教學 > 班級管理 > 班級管理班規做主
※班級管理小妙招之——讀書認真的學生有……
※班級管理中的10種心理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