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風雲人物

在清王朝統治中國的近二百七十年時間裡,中國社會經歷了由傳統到近代的轉型。傳統社會因過度成熟而瀰漫著腐朽沒落的氣息,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此起彼伏;當西方列強通過堅船利炮打開中國國門後,救亡圖存逐漸成為時代的主題。在此背景下,眾多鮮活的人物紛紛登上歷史舞台,他們風雲一時,演繹了一出出威武雄壯的歷史話劇。

吳三桂(1612-1678)

明末清初牽動時局的重要人物。其為遼東人,本是將門之後,明錦州總兵吳襄之子。崇禎年間,吳三桂任寧遠總兵,統帥關寧鐵騎,鎮守山海關至寧遠一線。李自成攻佔北京後,吳三桂先降後叛,並聯合關外清軍于山海關擊敗李自成,引清軍進逼北京。清朝定鼎北京後,吳三桂受封平西王,繼續率軍南下,為清朝統一全國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此後,吳三桂鎮守雲南,晚年起兵反清,雖然聲勢浩大,但因其曾率軍入緬、絞殺南明永曆帝,這就使其在道義上缺乏號召力,難以取得漢人的支持,而政治上的被動直接導致軍事戰略的迷失,兵敗前夕病死。吳三桂前半生叛明,後半生反清,這就使得人們對他的評價相對負面,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卻成為了明清鼎革之際的關鍵人物。

鄭經(1642-1681)

台灣明鄭時期的統治者。其本是民族英雄鄭成功長子,承襲延平郡王爵位。鄭經治理台灣時期,「分配諸鎮荒地,寓兵於農」,發展墾殖,興修水利,安撫土著居民,並開辦教育事業,推動了台灣地區的開發。「三藩之亂」期間,鄭經趁機渡海西征,無功而返,不久病逝於台灣。鄭經治理台灣的二十餘年間,其雖然自稱延平郡王,奉明朝正朔,但實際上是割據台灣的獨立政權。鄭經死後兩年,清廷派施琅渡海攻台,鄭氏集團出降,實現全國統一。

噶爾丹(1644-1697)

清朝前期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其姓綽羅斯氏,本是也先後裔,早年赴西藏出家為僧,後趁部族內亂之機回到準噶爾奪取了政權,進而統一厄魯特蒙古諸部,並進軍天山南北,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割據勢力;此後,噶爾丹繼續向東發展,侵擾喀爾喀蒙古。面對噶爾丹的擴張,康熙帝御駕親征,相繼在烏蘭布通之戰和昭莫多之戰中擊潰噶爾丹,走投無路的噶爾丹最終服毒自殺。作為17世紀下半葉中國北方草原上霸主性的人物,噶爾丹風雲一時,然而其行動違背了中國多民族國家走向統一與鞏固的歷史潮流,從這個意義上講,其覆滅也是不可避免的。

渥巴錫(1743-1775)

清朝中期厄魯特蒙古土爾扈特部的傑出首領,民族英雄。明末清初,土爾扈特部因不堪準噶爾部的欺壓而被迫遷至伏爾加河一帶。渥巴錫繼承汗位後,由於沙俄向土爾扈特部無休止地徵兵,引起了整個部落對沙俄的強烈不滿,於是渥巴錫在多年準備後率部東歸,途中戰勝了沙俄軍隊的圍追堵截,克服了難以想像的艱難困苦,歷時半年行程終於重新回到祖國懷抱。渥巴錫率部東歸,創造了舉世聞名的民族大遷徙,其史詩般的英雄壯舉值得後世的歌頌與讚美。

林爽文(1756-1788)

清朝乾隆年間台灣地區農民起義軍的領袖。其祖籍福建漳州,後定居台灣彰化,並成為該地區天地會首領。由於清廷取締天地會,加上長期的壓迫與剝削,林爽文率眾起義,並很快佔領彰化、新竹等地。清廷隨即派福康安、海蘭察等率軍渡海前往鎮壓,林爽文堅持一年四個月後失敗,被俘押解北京處死。林爽文起義不僅是台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也是清朝中期規模較大的農民起義,給處於「康乾盛世」中的清廷以強烈震撼,後來乾隆帝將平台之役列入「十全武功」之中。

洪秀全(1814-1864)

太平天國運動的領導者。廣東花縣人,早年熱衷科舉,但屢試不中,後來結合基督教教義創立拜上帝會,立志剷除妖魔,實現「天下一家,共享太平」。公元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眾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發動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自稱天王。隨後太平軍攻入湖南、湖北,沿長江東下攻佔南京,改稱天京,定都於此,正式形成與清廷對峙的政權。洪秀全對內頒布《天朝田畝制度》作為施政綱領,並進行了一系列政權建設;對外反對列強侵略。然而洪秀全終究無法擺脫其階級局限性,沒有逃出權力慾望,缺乏足夠的遠見和意志力,天京事變造成的內訌大大削弱了自身力量,加之中外反動勢力聯合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最終失敗。總之,作為晚清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的領袖,洪秀全可謂風雲一時,他所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雖然失敗了,但是卻將總過舊式農民戰爭推向了頂峰,並對晚清政治、經濟以及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胡雪岩(1823-1885)

晚清著名的紅頂商人。安徽徽州績溪人,出身貧苦之家,後經商為業。太平天國運動中因向清軍接濟軍火、糧草而受到左宗棠的賞識,後又協助左宗棠創辦福州船政局,並左宗棠收復新疆籌集軍火和糧餉,立下了汗馬功勞。憑藉湘軍勢力,胡雪岩的生意越做越大,錢莊便設各地;同時又被清廷授以江西候補道,並賜黃馬褂,成為烜赫一時的紅頂商人,這在中國歷史上非常罕見。然而胡雪岩亦官亦商的性質也使其與官場政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最終在外商勢力和國內金融買辦勢力的內外夾擊下破產,慘然離世。

康有為(1858-1927)

晚清資產階級維新派的領袖人物。廣東南海人,早年在廣東創辦萬木草堂,宣傳維新變法思想,先後撰寫了《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將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學說與傳統的儒家思想相結合;《馬關條約》簽訂後,領導「公車上書」運動,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之後其通過組織學會、創辦報刊,宣傳變法維新,並最終促成了「百日維新」的改革實踐。戊戌政變後流亡國外,組織保皇會,堅持改良主義,反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華民國成立後,康有為組織孔教會,竭力攻擊共和政府,並於1917年張勳共同上演了「丁巳復辟」的鬧劇,招世人唾罵,後病逝於青島。作為中國近代風雲人物,康有為的思想與實踐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下中國知識分子現代與傳統的衝突。

趙三多(1842-1902)

義和團運動的領袖人物。其出身貧苦家庭,早年習「梅花拳」,後將其改稱「義和拳」,並在直魯交界處廣設拳場,收徒達兩千多人。公元1898年底,趙三多在冠縣樹起「助清滅洋」大旗,率眾攻打紅桃園教堂,不久又將「義和拳」改稱「義和團」,義和團運動興起。隨後趙三多率眾沿運河北上,力量擴展到直隸南部,成為一股重要的反帝力量。《辛丑條約》簽訂後,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下,義和團運動失敗,趙三多於1902年被俘後絕食而死。

張謇(1853-1926)

晚清著名的「狀元實業家」,民族資本家的代表。其祖籍江蘇常熟,光緒初年入吳長慶幕府,與袁世凱構成吳長慶文武兩大幕僚。朝鮮壬午兵變期間隨清軍入朝,逐漸發跡,獲得了翁同龢等帝黨的賞識。甲午年間高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甲午戰爭後,張謇在南通創辦大生紗廠,開始走向實業救國之路。在兩江總督劉坤一的支持下,張謇經營大生紗廠獲利甚豐,之後又開辦了通海墾牧公司、廣生油廠等企業,儼然成為「東南實業領袖」。清末新政期間,張謇被推舉為江蘇咨議局議長,並主持發動三次國會請願運動,一時之間備受關注。民國成立後,張謇一度參與政府,其大生紗廠也迎來短暫的黃金時代,然而由於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民族資本主義在夾縫中生存,步履維艱,最後大生紗廠在外資擠壓下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衰落,不久張謇去世。可以說,張謇及其大生紗廠的命運是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一個縮影。

袁世凱(1859-1916)

清末民初最具爭議的政治人物之一,北洋軍閥領袖。河南項城人,因科舉屢試不中,投筆從戎,後於朝鮮壬午兵變期間隨清軍入朝,逐漸嶄露頭角,得到李鴻章的賞識,受命總督朝鮮。甲午戰爭後歸國,受命在天津小站訓練新建陸軍;戊戌變法期間出賣光緒帝和維新派,獲得慈禧太后信任,不久出任山東巡撫。其主政山東期間,殘酷鎮壓義和團運動,並加入「東南互保」。李鴻章去世後,其繼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成為清末政壇最具矚目的實力派人物。新政期間,袁世凱一方面積極推動新政改革,為自己積累政治資本;另一方面則牢牢控制北洋新軍,並與慶親王奕劻相互勾結,濁亂朝政。宣統帝繼位後,袁世凱稱疾返鄉,密切關注形勢發展;辛亥革命爆發後復出,被清廷委以內閣總理大臣,掌握軍政實權。此後,袁世凱利用複雜的國內形勢以及帝國主義的支持,與革命黨人和談,迫使清帝退位,自己則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從而竊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實。中華民國成立後,袁世凱倒行逆施,推行獨裁專制,甚至復辟帝制,最終在全國人民的唾罵聲中死去。


推薦閱讀:

香江政事~特首選戰風雲之兩[英]初決
風雲和佛祖心心相印
李白《將進酒》賞析_笑看風雲淡
[原創]歷史正在檢驗著究竟誰做了李自成 【經濟風雲】
狄仁傑之神都風雲

TAG:清朝 | 人物 | 風雲 | 風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