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與辛亥革命
袁世凱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當晚,革命軍佔領武昌。12日,武漢三鎮全部光復。革命黨人佔領武漢的消息傳到北京,引起了清廷的驚恐。由於南方新軍大都倒向革命,清廷把鎮壓革命的希望寄托在北洋軍身上,急命陸軍大臣蔭昌率北洋軍南下進行鎮壓,但蔭昌根本沒有指揮作戰的經驗和能力,而且北洋軍隊都是袁世凱一手訓練出來的,根本不聽從他的指揮。清政府內閣總理大臣奕劻認為:此種非常局面,自己絕對不能承當。袁世凱有氣魄,北洋軍隊都是他一手編練,若令其赴鄂剿辦,必操勝算,否則畏葸遷延,不堪設想,且東交民巷亦盛傳非袁不能收拾。面對這種狀況,人們認為除袁世凱復出別無他法。此時的袁世凱在做什麼呢?辛亥革命爆發的時候,他因在和滿洲貴族權力鬥爭中失敗,正「隱居」在河南彰德城北門外的洹上村。袁世凱打著實施新政的旗號,以北洋控制朝廷,對滿洲貴族統治集團的統治造成很大威脅。光緒三十三年(1907),袁世凱權高震主,被清政府免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職務,調任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削去了兵權。光緒三十四年(1908),光緒帝和慈禧太后先後病逝,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繼位。在慈禧死的前一天,她已宣布由醇親王為攝政王,監國,主持朝政。載灃對袁世凱出賣光緒帝是痛恨的,更重要的還是怕自己大權旁落,因而決定要懲治袁世凱。但是當徵求軍機大臣的意見時,奕劻首先表示反對,說:「殺了袁世凱並不難,不過北洋軍要造反誰來負責?」張之洞也不同意殺袁,認為:「現在時局動蕩,皇帝年幼,不能輕易殺戮大臣而動搖國本。可否考慮將其逐出京城?」軍機大臣多數贊同奕劻和張之洞的建議。載灃最後也接受了張的意見,讓袁世凱「開缺回籍養痾」。在洹上村的養壽園裡,袁世凱每天逍遙自在。或與兄長扶杖漫步、下棋聊天,或弄舟湖中,或與文人騷客飲酒作詩,或與妻妾兒女共享天倫。他還把在洹上村唱和的詩句編為《圭塘唱和詩集》,圭塘是洹水上的橋名。其中有一首《登樓》詩,反映了他內心深處的抱負和在洹上「隱居」的實質:樓小能容膝,檐高老樹齊。 開軒平北斗,翻覺太行低。袁世凱這種閑雲野鶴式的生活,被奉步軍統領衙門之命前來護衛實則監視的袁得亮看在眼裡。但此人生性愚蠢,又不通文墨,而且貪財好利。袁世凱對他周密照顧,大量奉送金銀財物,還與他拉宗族關係。最後袁得亮不僅把每月向步軍統領的報告交給袁世凱的幕僚捉筆,還把肅親王派密探到河南的消息也如實相告。為了表明自己準備老死林泉,袁世凱還特地從天津請了一家照相館來洹上村為自己攝影,並將照片送上海《東方雜誌》登載。照片中袁世凱披蓑垂綸而坐,其兄袁世廉則持篙立船尾,名曰「蓑笠垂釣圖」。袁世凱表面上要給人們遺忘世事的印象,實則是在韜光養晦,靜待時機。他在養壽園中設有一個電報房,時常與在京城和全國各地的心腹通消息。從北京到地方,「政無大小畢報」,「唯世凱意旨是瞻」。據他女兒回憶,他那時每天要收到從各方面發來的信件和電報。為了處理這些信電,他每天上午要用一兩個小時來辦理「公務」。雖然身居鄉村,卻經常有一些朝野要人來看望他,詢問他對時局的看法。同時,他還緊緊地控制著北洋軍。袁世凱向各方面都伸出了觸角,等待著東山再起的時機。武昌起義給了他這個機會。1911年10月14日,清廷任命袁世凱為湖廣總督,要他率北洋軍去鎮壓革命。但袁世凱對此並不滿意,借口「足疾未愈」,故意拖延。此後,革命形勢發展得更快,而湖北前線的清軍卻一直停滯不前。清廷慌了手腳,27日,將蔭昌調回,任命袁世凱為欽差大臣,節制湖北水陸各軍及長江水師。這下,袁世凱的「足疾」全好了,30日赴湖北誓師。11月1日,他所指揮的馮國璋部攻入漢口。同一天,清廷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為什麼袁世凱當時能居於如此舉足輕重的地位呢?分析起來大致有以下原因:第一,當時國內最精銳的軍隊北洋六鎮是他一手訓練出來的。各鎮軍官都是袁世凱提拔起來的舊部,他們一向「只知有袁宮保,不知有大清朝」。儘管袁世凱被罷黜回籍,但是他的影響力一點也沒有降低。第二,袁世凱多年擔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後來又調任外務部尚書,長期掌握清朝的外交事務,和西方列強有著密切的關係。他的對外態度和精明幹練也深受西方列強的器重,稱他為「強有力」的人物。武昌起義爆發後,為了維護在華的侵略權益,列強各國急需物色一個既能撲滅革命又能替代清政府的人物,認為最適合的人選就是袁世凱,使館區便發出了一片「非袁不能收拾」的呼聲,並通過各種渠道向清廷施加影響。英、美、俄公使還直接向清政府施加壓力,催促起用袁世凱。第三,袁世凱同立憲派也有很多關係,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於他在直隸總督任內推行的新政。他同立憲派領袖張謇的關係尤為密切。1911年11月13日,袁世凱到達北京。兩天後,英國政府致電駐北京公使朱爾典說:「我們對袁世凱懷有很友好的感情和敬意。我們希望看到,作為革命的一個結果,有一個強有力的政府,能夠與各國公正交往,並維持內部秩序和有利條件,使在中國建立起來的貿易獲得進展。這樣一個政府將得到我們能提供的一切外交上的支持。」前往鎮壓武昌越義的清軍此時,野心勃勃的袁世凱,企圖利用南北對峙的局面,逐步竊取全國政權。他的辦法就是,一方面不讓清廷立刻垮台,一方面又防止革命勢力立刻取得全勝。他用革命來恐嚇清廷:如果不讓位給我,那麼我袁某也無法收拾這局面;又用清廷來恐嚇革命派:如果革命派不向我袁世凱妥協,那麼我就要支持清朝和你打到底。之前,袁世凱主要是借革命形勢的迅猛發展給清朝施加壓力。在他就任內閣總理大臣後,就進一步對革命黨人施加壓力。11月27日,北洋軍隊攻陷漢陽,武昌危急。他暗令北洋軍停止進攻。他與英國公使朱爾典密謀後,請漢口英領事出面,提議南北雙方停戰議和。湖北軍政府中的舊官僚和立憲派立即響應,簽署了停戰協議。12月18日,雙方在上海開始正式談判。在談判期間,英、美、日、俄、德、法六國駐滬總領事即向議和代表提出照會,要他們「有必要儘速達成協議,使目前的衝突歸於停止」,逼迫革命黨人向袁世凱妥協。同時,還從經濟上切斷臨時政府的財政來源。當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時,袁世凱極為惱怒,決定採取武力威脅。他指使北洋將領群起發出反對共和政體、誓死抵抗的通電。段祺瑞在漢口發出通電,要求立即實行君主立憲,並聲稱如採用共和政體,當戰鬥到底。馮國璋等人在北京大叫要以武力解決政體問題。他們還叫囂要與民軍開戰。武昌、漢陽的北洋軍違背停戰協定,炮轟武昌。在各種力量的壓迫下,革命黨人被迫同意在清帝退位和袁世凱贊成共和的條件下,把政權讓給袁世凱。當革命黨人答應袁世凱的條件後,在袁世凱的授意下,段祺瑞率北洋將領50人聯名奏請清廷立定共和政體,接著又發表通電聲稱:「共和國體,原以致君於堯舜,拯民於水火。乃因二三王公迭次阻撓,以至恩旨不頒,萬民受困。……瑞等不忍宇內有此敗類也,……謹率全軍將士入京,與王公剖陳利害。」言外之意,如果再不退位的話,北洋軍就要攻打北京了。這樣,清皇室內部就沒有人敢堅持反對退位了。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儀宣布退位,清王朝的統治壽終正寢。第二天,袁世凱正式聲明「贊成共和」,孫中山向臨時參議院辭去臨時大總統職。15日,臨時參議院一致通過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為了約束袁世凱以確保革命成果,孫中山在辭職時提出了定都南京、新總統到南京就職和遵守《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三項條件。孫中山還派專使北上迎袁南下。袁世凱表面上盛情歡迎專使,暗中卻指使其親信部隊在北京、天津、保定等地製造兵變。孫中山被迫再次退讓,同意袁世凱在北京就職。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在清帝退位詔書發表時,袁世凱擅自添加了「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一句,意在表示他的政權是受自清政府,而與南京臨時政府毫無關係。孫中山對此非常憤慨,袁世凱卻表示這篇詔書為退位之文,等於遺言,「無再起死回生而使之更改之理」。孫中山對此也無可奈何。袁世凱對象徵是清王朝臣民的辮子,也並不是隨著清王朝的退位就立即剪去。1912年2月14日,英國《泰晤士報》資深駐華記者莫里循在致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的信中說,他剛與袁世凱的親信蔡某見面,蔡某談到下午見到袁世凱的情形。蔡說:「袁世凱討厭至極,他連辮子都不肯剪掉。」兩天以後,蔡某又告訴莫里循說袁世凱把辮子剪了,還說在剪辮子的時候袁世凱哈哈大笑不停,談話中顯出異乎尋常的高興。「袁宮保剪辮子」還成為當時北京城上層的轟動新聞。袁世凱為什麼選在2月16日剪辮子呢?原來,2月14日孫中山正式辭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職務,並舉薦袁世凱以代之。2月15日,南京臨時參議院以17票全票通過袁世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當天,孫中山親自致電袁世凱:「民國大定,選舉得人。」這樣,在塵埃落定之後的第二天,即2月16日,這位袁宮保才剪掉了辮子。在袁世凱復辟時,京城一位名叫崔啟勛的警官這樣評價袁世凱:匹夫創共和,孫中山不愧中華先覺;總統做皇帝,袁項城真乃民國罪人。雖然崔啟勛被袁世凱處決了,但這副對聯卻真實地勾畫了袁世凱這位「共和英雄」的本來面目。魯迅先生曾這樣評價袁世凱:袁世凱在辛亥革命之後,大殺黨人,從袁世凱那方面看來,是一點沒有殺錯的,因為他正是一個假革命的反革命者。錯的是革命者受了騙,以為他真是一個筋斗,從北洋大臣變了革命家了,於是引為同調,流了大家的血,將他浮上總統的寶位去。到二次革命時,表面上好像他又是一個筋斗,從「國民公僕」變成了吸血魔王似的。其實不然,他不過又顯了本相。
推薦閱讀:
※張永:宋教仁遇刺和袁世凱敗死
※《歷史寫錯了袁世凱》連載(132)
※項城市人民政府公眾網袁世凱
※鮑牧松:袁世凱與張之洞的恩恩怨怨
※人物 | 他潛入李鴻章內部當卧底,與袁世凱並肩作戰卻為何反目成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