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財童子參學報告(十三)第一集 凈空法師講解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十三) (第一集) 2000/2/24 香港九龍 檔名:12-031-0001
請看講義第二頁,下面這一段是第六大段「大聖重教」。在前面我們介紹過,文殊菩薩在大會當中教誡大眾,有許多重要的教誨我們都應當牢牢的記住,認真來學習。今天這是這一章裡面第六段,也是最後的一段,這段的文比較長一點,我們節錄了七個小段,諸位請看第一個小段: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如象王回。觀察善財。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復欲親近善知識行菩薩行。問諸菩薩所行之道。善男子。親近供養諸善知識。是集一切智。最初因緣。由樂親近善知識故。令一切智疾得成滿。是故於此。勿生疲厭。】
這是第一段。在這段經文裡面,菩薩跟我們說的話都非常重要。前面三句我們能夠體會到文殊菩薩得到善財這樣的學生,感到無比的欣慰快樂,字裡行間都能看到。『爾時』,這是指當時。『如象王回』,這句是形容菩薩的動態。諸位想想,也許大家在動物園看到大象,我們仔細觀察,它給我們一個什麼感觸?穩重。大象要轉過頭來,是慢慢的全身迴轉,它不像我們一般人總有輕率,看那一邊,頭馬上就轉過去,象是整個身體轉過去,動作緩慢,顯得穩重。『觀察善財』,在這個動作裡面,我們就能夠體會到菩薩心情的歡悅,喜歡!好的老師遇到一個好的學生,這是很難得的,古人常說「可遇不可求」。學生求一個好老師,很難!好的老師要能夠得到一個好學生,更難!師資道合,無比的歡喜。看了之後,這就給善財童子說話了。
首先稱讚他『善哉善哉』。這兩句話用現在的話來說是太好了,連續說太好了、太好了!『善男子』。稱他作善男子,善男子這一句我們在佛經裡面可以說是常常讀到,印象深刻。可是要問善男子標準在哪裡?那能夠解答的人就不多了。善的標準在什麼地方?我們能不能稱為善男子、善女人?如果我們也能夠有《華嚴經》上的標準,是《華嚴經》佛菩薩所稱的善男子、善女人,那我們就是《華嚴經》的當機者;也就是說,我們有能力、有資格來修學這個法門,來接受這個教學。這是大乘法。
我們在講席當中跟諸位多次的介紹,佛經裡面稱善男子,善的標準有三個,這三個標準就是《觀無量壽佛經》上講的「凈業三福」。我們具足第一條,是小乘經上所稱的善男子、善女人。第一條裡面有四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四句裡面前面三句都以十善業來落實,換句話說,如果我們不能夠認真修十善業,孝親尊師就不能落實,慈悲心也不能落實。由此可知,這四句是孝親、尊師、慈悲,落實在日常生活裡面就是十善業道。十善分為身、口、意。身,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意,不貪、不瞋、不痴。真正做到就是佛經上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這是最低的標準。比這個標準高一層的,三福裡面必須要受持第二條。第二條有三句「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佛在經典裡面稱聲聞緣覺為善男子、善女人。大乘經教必須三福圓滿具足,第三條有四句「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華嚴會上稱善男子、善女人,必須將這三條十一句統統做到。這個地方文殊菩薩稱善財童子為善男子,我們就曉得善財童子「凈業三福」圓滿的做到了。我們讀經這些地方要特別留意,我們的修學功夫才得力,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才能夠成就殊勝的功德。
菩薩叫著善財童子,告訴他說你難能可貴,你已經能發無上菩提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一句話是梵語,可以把它翻成中文,為什麼不翻?尊重不翻。因為這一句是佛法裡面修學的總目標。人家問你,你學佛學的什麼?學佛就是要學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佛?成佛就是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你得到了,你就成佛了。所以佛法修的是這個,求的是這個,得到的也是這一句,所以非常尊重保持原來的梵音,音譯,然後再加以解釋。翻成中國意思是無上菩提心。「阿」翻作無,「耨多羅」翻作上,「三」翻作正,「藐」翻作等,無上正等;下面的「三」翻作正,「菩提」翻作覺,完全翻成中國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那個心是中國字,無上正等正覺的心,這句是這個意思。
無上正等正覺的心,就是我們講的成佛。這句裡面也有三個層次,我們從下面說起,「三菩提」翻成中國意思叫正覺。什麼人得到正覺?在佛法裡面講是阿羅漢,這是佛陀教學裡面第一個學位,最低的一個學位。就如同我們現在學校,現在的大學學士學位,你要是把課程修學完畢,考試及格了,你就得到學士學位。在佛法裡面,你要是證得三菩提,就是證得正覺,你就稱為阿羅漢。所以阿羅漢、菩薩、佛陀是佛教裡面學位的名稱。這個諸位統統要記住,你才曉得佛家沒有迷信,學位的名稱。阿羅漢相當於現代人稱學士,菩薩相當於碩士,佛陀相當於博士。佛家講一切眾生皆當作佛,這個意思是說每個人都應當受高等教育,每個人都應當拿到博士學位,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它不是宗教,宗教裡面不可以說每個人將來都作上帝,這個話講不通。所以佛法講每個人都可以拿博士學位,這行!這沒有問題,所以它是學位的名稱。
怎樣才叫做正覺?在佛法里必須要把見思煩惱斷盡,你才能得到這個學位。什麼叫見思煩惱?用現代的話來說,見煩惱就是錯誤的見解,你對於宇宙人生看法錯了;思煩惱是思想,你對於宇宙人生的想法錯了。你看錯了,你想錯了,因此你也就說錯,你也做錯了。這個錯在佛家叫業,你做錯了,你就造業。六道眾生見解、思想都是錯誤,不但我們人間,天上,天很複雜並不單純,有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他們的想法看法全都是錯誤的。為什麼說他錯誤?與事實真相不相應。佛法裡面的標準是講諸法實相,也就是我們講的宇宙人生的真相,你的看法、你的想法與真相相同那是正確的,與事實真相相違背是錯誤的。佛這個標準,我們聽了心服口服。
不是佛的標準,釋迦牟尼佛的看法就是正確的,我們看法是錯誤的,我們不肯承認;釋迦牟尼佛想的就是正確的,我們想的就是不正確的,我們也不服,一定要跟事實真相相應。譬如現在大家都曉得地球是圓的,你一定說地球是方的,這就不相應。你說是方的,那你就看錯了,你就想錯了。所以佛的標準不是他自己的標準,不但釋迦牟尼佛如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諸大菩薩無不如是,都是講事實真相,絕對不是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看法,沒有這個道理,決定是事實真相。可是事實真相,這個問題就深了,不是個容易事情。我們一定要細讀大乘經,深入去研究,然後你仔細觀察我們現前的世界,仔細觀察一切眾生的狀況,跟佛所說的相應不相應。佛要我們親證,佛的考試,並不是說你讀的這些東西,你記得很熟,佛來問你,你都能夠解答,不是的,這個不算數,佛要你親證這個境界。
說見思煩惱,對初學的人來講比較難懂,所以我也為了在講演的時候,特別是幫助初學同學容易明了,容易體會,我把這些名詞都用現代話跟大家說出來。見思煩惱就是執著,塵沙煩惱就是分別,無明煩惱就是妄想,所以我用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大家好懂。換句話說,我們對於所有一切現象、一切法都不執著,把執著放下了,你就得正覺。如果執著沒有放下,你是凡夫,你是不覺;縱然你有覺悟,在佛法裡面講你是邪知邪見,你不是正覺,正覺的人決定沒有執著。這個話聽起來好像容易懂,其實很難。
執著裡面最嚴重的、最根本的是「我」,你看看哪一個人不執著這個身是我?佛說這是錯誤的看法,你能相信嗎?全世界的人都把這個身體當作我,你說這個身體不是我,恐怕你有問題,問題不是我,你頭腦有問題。這是佛法頭一個關口,這個關口如果突破,後面就一帆風順。學佛的人多,證果的人少,什麼原因?這一關過不去,始終依舊肯定這個身是我,見思煩惱裡面第一個身見不能突破。我們這才曉得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每位同修不是今天才開始學佛,不是這一生才開始學佛,我們在座的每個人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在修行,無量劫來積集的善根福德因緣,我們今天才能夠在此地聚會一堂。你要不相信,外面馬路上走的人多少,他為什麼不進來?你願意在這裡坐兩個小時,外頭人為什麼不肯到這個地方坐兩個鐘點?這才體會到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深厚。
過去生中累劫修行,為什麼今天還變成這個樣子?給諸位說清楚就是這個身見沒有能突破。雖然生生世世修行,依舊執著身是我,所以才變成這個樣子。假如你知道這個身不是我,你就證阿羅漢,你就成菩薩。你成不了羅漢,成不了菩薩,就是不肯把這個身放棄,你沒有了解事實真相。《金剛般若經》裡面佛教菩薩,不但教菩薩,教聲聞亦復如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頭一個是無我相。無我相那有沒有我這個身?有。有,為什麼叫無我相?無我是不執著是我,不要執著這個身是我,身在,身不是不在,不可以執著這個身是我,這叫無我相。到底有沒有我?有,肯定有。大乘佛法裡面講「常樂我凈」,那怎麼會沒有我。
佛又告訴我們,什麼叫做「我」?大乘經上講了八個意思,八個意思裡頭,最重要的兩個意思我們總要把它記住。第一個「我」是主宰的意思。我們想想,我自己這身能不能作主,如果能作主的話,哪一個人不希望年年十八?你一天一天在衰老,你做不了主。剎那剎那在變化,那我在哪裡?主宰在哪裡?所以從佛這些定義裡面細心去觀察知道,確實這個身裡頭沒有我。第二個意思「我」是自在的意思,自由自在。我們今天這個身不自在,每天要吃三頓飯就不自在,疲倦了要睡覺就不自在,我就沒有了。佛說有我,有真我,你必須把假我丟掉,真我就現前了。真我是有主宰,真我是大自在,我們無始劫以來,就把假我當作真我,真我完全迷失了,迷而不覺。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法身是真我,般若是真我,解脫是真我,這叫三德;法身、般若、解脫。每一條裡面都具足「常樂我凈」,常樂我凈在我們這個身體裡頭找不到。
從這些開示,讓我們細心體會到、認識到,身確確實實不是我。這個身是什麼東西?身是業報,這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佛家有所謂「借假修真」,這個假的也很有用處,如果我們用得非常正確,用得非常妥善,用這個假的可以證真,可以把真我找回來,禪宗所說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那就是真我。我們用這個假的我,把真的我找回來,這就是轉凡成聖。小乘的聖者,這樁事情做得不錯,做得很圓滿,他覺悟、明白了,所以稱之為正覺,這就是三菩提。
「三藐三菩提」,三藐是正等,三藐三菩提是正等正覺,這是菩薩。阿羅漢的覺雖然稱正,但是他跟如來果地上的大覺還是有很大的差距,不能相等。菩薩的覺悟提升了,如何提升?菩薩比阿羅漢放下得愈多,阿羅漢只是把執著放下,他還有分別,所以他只是正覺不能正等;菩薩把分別心也放下了,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分別。為什麼他不分別?為什麼他不執著?他真的明白了,佛講的話沒錯,確實是事實真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他親自證得這個境界。所以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雖然跟大家在一起相處,他沒有分別心,沒有執著心,這個人叫菩薩。放下分別執著,正慧現前,我們今天講正覺,真實的智慧現前了。正慧能破無明、能斷妄想,達到最高的層次,那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我們的修學功德才圓滿。佛法裡面最高的學位我們拿到了,那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我們講修行成佛的條件,修行成佛的層次,都在這一句裡面顯示無遺。
善財童子在此地只是發心,你看他的發心,發心求無上正等正覺,這個心難!所以文殊菩薩讚歎。我們同學學佛的人很多,你可以去問問那些學佛的人,你為什麼學佛?我聽到很多人回答我,為求消災學佛,為求免難學佛,為求升官發財學佛,為求自己家裡平安學佛。你去問問看有幾個人說,我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學佛,你去問問看有沒有?我們為保平安、為健康長壽、為升官發財,文殊菩薩聽了也點頭,絕不讚歎你,你為了要成佛來學佛,他就讚歎你了。
我過去讀經,最初讀經第一部讀的是《六祖壇經》,我看六祖那個口氣,我就非常驚訝。六祖到黃梅去參禮五祖的時候,五祖問他:你到這個地方來求什麼?惠能大師回答「我來作佛的」,這了不起!問你到這個寺廟裡面來幹什麼?我來作佛的,跟善財童子發心完全相同。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來求作佛的。他學佛是為了來作佛的,所以他能成佛。我們學佛為什麼成不了佛?因為根本就沒有發作佛的心,甚至於一聽說作佛,都嚇得趕快跑了,這不行,我怎麼可以作佛,我怎麼可以作菩薩。嚇跑掉了。發心不一樣,所以你看看老師得到這麼一個學生,他怎麼不歡喜。這是對他加以讚歎。這個發心難,幾個學佛的同修曾經發過這個心?發心之後,還要認真去干,不肯真正去修學,這個發心,心是發了不能成就。善財童子發心,發心之後真肯學,這就太難得了。
『復欲親近善知識』。這就是求學,求學要親近善知識,好老師。佛家稱老師為善知識,這個意義很深。「識」是認識,「知」是明了,對於宇宙人生性相、理事、因果,沒有一樣不清楚、不明了,這種人叫知識。「善」是什麼意思?善是完全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叫善。你有學問,你有知識,但是你對於是非人我、名聞利養還沒有放下,你是知識,不能叫善知識。善知識一切通達明了,決定放下名聞利養、是非人我,這個人才稱為善知識,這是好老師。善財童子發心學佛,立刻就求親近好老師。善知識就是佛菩薩,善知識是過來人,我們想成就,一定要親近,跟他學習。
『行菩薩行』。菩薩是梵語,意思是覺悟,菩薩這個名詞是覺悟,前面講的正等正覺。「菩薩行」,菩薩的生活,這是我們現在要學的。菩薩行是些什麼?我們可以說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經教,全都是屬於菩薩行。這樣說太多太繁雜了,我們抓不住要領。世尊也非常慈悲,他把綱要告訴我們,給我們講六條綱領,你能夠把這六條綱領落實在生活當中,落實在工作裡面,乃至於日常應酬之中都不違背這六個原則,你就是行菩薩行。這六個原則叫六波羅蜜,也叫六度。但是這六個原則一定要跟菩提心結合,才叫菩薩行。如果這六個原則跟菩提心不相應,這六個原則是善行,你是世間的善人不是菩薩。
菩薩一定要有菩薩心,就是菩提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們將菩提心簡化寫成這副對聯掛在這兩邊,「真誠心,清凈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這就是菩提心。真心,我們每個人統統都有,現在為什麼沒有?是迷了,迷了就沒有了。破迷開悟,我們的真心就恢復,一切諸佛、法身大士都是用這個心。我們要學,把這個心落實在生活行為當中,與佛講的六個綱領結合在一起,我們就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哪有不成就的道理!現前你所顯示的多智慧、多福德、多善緣,你現前就得到,我們世間人所講的「真善美慧」全都落實了。如果我們不是用真心,真心就是菩提心,不能夠守住佛教導我們生活的六個原則,真善美慧只是一句空洞的口號,在我們生活裡頭找不到。我們的生活愚痴迷惑,造作一切罪業,《地藏經》上所說「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罪福就在一念迷悟,覺悟,這一切是福德,迷了就是罪業。覺悟了住一真法界,迷了的時候,一真法界變成三途六道。境隨心轉,一點都不錯。
在這個地方,善財做了一個好榜樣給我們看。《華嚴經》是佛家最殊勝的課本,最完美的課本,這裡面有理論、有方法,五十三參是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善財是什麼人?善財並不是真正有一個人,你們要這樣看,那也看錯了。善財是一個修學大乘人的代表,你真正發心修學大乘,你就叫善財。「善」是說他有善根,「財」是說他有福德;有善根、有福德的人就叫做善財童子。「童子」是個美稱,天真沒有被污染,所以稱他為童子。所以這個代表不分男女老少,只要你發心修學大乘,你具足善根福德,你就稱為善財童子,全都是用的表法的意思,這在前面都跟諸位做過詳細的介紹。他親近善知識,又肯認真去行菩薩行。『問諸菩薩所行之道』,他要學習,所以他到處去請教,問就是今天我們講的請教,去討教。好學、真干,我們從這幾句裡面都深深的體會到。後面這一小段是文殊菩薩為我們說明,親近善知識的重要性。
『善男子,親近供養諸善知識』。這一句裡頭特別要注重「親近供養諸」這幾個字。親近是向他學習;供養是我們自己要拿出修學的成績,這叫供養;諸是多。哪些是善知識?釋迦牟尼佛在華嚴會上給我們顯示,所有一切眾生都是自己的善知識,這是不可思議!所以這個經叫「大不思議經」。學生只有我自己一個人,我自己一個人是學生,除我之外,所有一切眾生都是我的善知識。
「親近供養諸善知識」這一句不能不多說幾句。孔老夫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跟此地經文所說的意思完全相同。三人行,第一個人是自己,第二個人是善人,第三個人是惡人,這叫三人。所以無論你走到哪個地方,你就會都遇到三人。善人是我的老師,他的善良之處我們要學;惡人也是我們的老師,提供我們反面的省思,他有哪些惡我們不能學他,我們仔細反省有沒有他的過失?有他的過失要把它改正過來,他也是我老師。他要不做那些惡事,我自己作惡忘掉了。
諸位要曉得人看自己的過失很不容易,看別人很容易,看到別人的過失,馬上要迴光返照想想我自己有沒有?我自己有,趕緊改過自新,惡人也是我的善知識。試問一切眾生哪一個不是我的善知識?我們看到一隻小狗,小狗是我的善知識,我要向它學習。它有什麼好處?它見到人搖頭擺尾,那麼樣的親切,那麼樣的愛護,我對於人有沒有這種熱情?沒有!向它學習,它是我的善知識。看到毒蛇猛獸,我們嚇得寒毛直豎,那是我的善知識;我們想想我們處事待人接物,有沒有叫別人看到我們生恐怖心?
《華嚴經》上教我們的,所有一切眾生之類都是我們的善知識,都是諸佛如來變化所作。有很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嘆息自己的命不好,善財童子的命好,遇到文殊菩薩,遇到這麼多善知識,那我們沒有辦法,一個也沒有遇到。其實諸佛菩薩、文殊師利都在你面前,一天到晚圍在你身邊,可惜你不認識。你果然認識了,你才曉得善財很幸運,我不比他差。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西方極樂世界六塵說法,我們這個世間又何嘗不是六塵說法?只是我們迷得太重,迷而不覺。所以你要懂得怎樣親近,向他學習。順境逆境、善人惡人無一不是我們學習的處所,菩薩學處!無一不是成就我們自己的道業,就看你會不會。
怎樣供養?修行、改過、自新,把自己修學的成績拿出來,這就是供養。不是用我們的財物去供養佛菩薩,不是的,是要我們修學的成果來供養。「諸善知識」,諸就是一切眾生,十法界依正莊嚴,這叫諸善知識。我們用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供養諸善知識,供養一切眾生,這是心;事上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我也把這幾句話用另外一個方式來說,我說的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這十個字跟六度完全相應,這是事上的供養,這是真供養。不是造一尊佛像天天去拜他,那有什麼用處!我們禮拜佛菩薩的形像,提醒自己要用這樣的恭敬心對待一切眾生,這就落實了。否則的話,天天拜佛,拜佛都不能落實。要落實在生活上,以這種真誠恭敬,對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這是親近供養諸善知識。
菩薩修學的六個綱領,我在此地順便簡單說說。第一個是「布施」。什麼叫布施?今天我到此地來,大概收了不少錢,你們很多人送給我,我看人民幣大概有好幾萬。這是不是供養?不是的。什麼叫做布施波羅蜜?布施波羅蜜真正的意思,就是現代人所說的為人民服務、為眾生服務,這叫布施波羅蜜。我們以財物為大家服務,以智慧為社會大眾服務。無論我們從事哪一個行業,我們是以什麼身分,什麼樣的地位,盡心儘力把我們的事情做好,要知道我們是為社會大眾做的,不是為自己做的。家庭主婦每天把家整理得很好,家裡面大眾飲食起居都照顧到,都照顧得很好,為一家人服務,這是布施波羅蜜。我這一家做好了,做成一個非常好的榜樣,可以給其他家庭做樣子、做模範。我把這個家庭整理好,是為整個社會每一個家庭服務的,給他做樣子,這叫做布施波羅蜜。他看到這個樣子想來學,你教導他,這叫法布施。
做樣子給別人看,財布施,我們的內財。這不是說財布施一定要花錢,我們的勞力是錢,跟金錢一樣。去道場做義工,這個義工是內財布施,我們為社會、為大眾,我們勞心勞力去服務,這是內財布施。大眾有恐怖、有苦難,我們安慰他,我們幫助他,這叫無畏布施。前幾天,美國同修打電話給我,他們希望安排我到美國去跟現在競選的幾位人士見面。現在競選美國總統的有現任的副總統高爾,跟德州的州長布希,他們希望我安排時間跟他們見見面。我也很樂意,但是現在不是時候,競選的時候,我靠近哪一邊都不好,都會有嫌疑,我去幫助助選了,有這種嫌疑。我樂意跟他們見面,我也修布施波羅蜜。我跟他們見面,我會勸導他,勸導美國不要做世界的警察,警察,小孩聽到警察都嚇呆了,不太喜歡警察。我要勸他什麼?做聖誕老人,小朋友看到聖誕老人,哪個不歡喜?所以希望美國能改變態度,改變型態,不做世界警察,做世界的聖誕老人。所以我很樂意跟他們見面,這是什麼?無畏布施,法布施。
布施波羅蜜的意思,深廣無盡。整個生活都在這一條裡面,整個佛法也在這一條裡面。不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沒有離開這一句,這是總綱領,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無量無邊佛法,都沒有離開這一條。這一條總的來說,為一切眾生服務,無條件的、無私的為眾生服務,這是菩薩行裡頭總綱領、總原則,後面五條是成就這一條的。
第二「持戒波羅蜜」,持戒是什麼意思?持戒是有方法、有次第、有條不紊,不管做什麼事情,我們中國人講的合情合理合法,這就是持戒波羅蜜的意思。六度裡面講的持戒是廣義的,大家看到持戒,就想到五戒、十戒,那個範圍愈想愈小,那就搞錯了,不能落實在生活裡面。所以你懂得這個原則,持戒就是守法守禮。特別是在現在這個時代,由於資訊的發達,我們在此地這兩個鐘點的講演,諸位都看到我前面架設的機器,他們立刻透過網際網路就傳遍全世界。所以在現場聽的聽眾我們大家看到,不在現場的比我們現場的不知道多多少倍,大家都在聽。
交通便捷了,人與人之間往來愈來愈密切,愈來愈頻繁,我們接觸不同的族群,甚至於不同的宗教,他們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跟我不一樣,生活習慣不相同。我們跟他接觸,一定要了解他,一定要隨順。普賢菩薩教給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他們就歡喜了,這些都是屬於持戒波羅蜜的範圍。我們要懂得禮節,懂得他的風俗習慣,尊重他、隨順他,不要叫他隨順我。佛教是恆順眾生,沒有說眾生順我,沒這個說法。佛菩薩順眾生,眾生是叫佛菩薩在順自己,那就是眾生。叫別人順我,難!行不通。所以我們要懂得如何去順一切眾生,順裡面就要順從有法度。
今天你們看到,講經之前看到新加坡千禧年的晚會,我們請了八千多人,大家在一起團聚過新年。這些人裡面,不同的種族、不同的宗教,不同的飲食習慣,我們尊重他。所以桌上擺的菜不完全是素菜,他們吃肉的,我們要供養肉食給他,回教徒的肉食還要特別做,我們找清真寺的館子來做他們的菜。這是什麼?持戒波羅蜜。一定要尊重人家,大家才能生歡喜心。他知道我們尊重他,他們的慶典,我們去參加,他特別給我們做素食,他尊重我們。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社會才會安定,世界才會和平。社會安定、世界和平是無畏布施。如果我們要是統統開素食,人家一看掉頭就去了,我們就錯了。所以持戒波羅蜜裡面,內容多麼豐富,多麼深廣。
「忍辱波羅蜜」是講耐心。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很有耐心去做,你沒有耐心就不能成就。我們在新加坡才兩年,團結九個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新加坡有華人、印度人、馬來人,我們統統都能團結在一起,沒有耐心怎麼行?要有很大的耐心,真得三寶加持,我們沒有想到兩年能做得這麼圓滿。現在九個宗教這一家人非常和睦,見面的時候親切,真誠心相待,沒有一絲毫虛偽,無論做什麼事情,大家互相幫忙。最近回教要辦個學校要籌款,我們九個宗教聯合起來幫他籌款,其他地區還看不到,還沒有這種現象,新加坡有。農曆新年,我到澳洲去,我就訪問澳洲的土著,團結澳洲不同的族群。我們開始去訪問,他們對我們非常歡迎,我們尊重他,他們尊重我們,持戒波羅蜜要落實。
「精進波羅蜜」,精進是求進步。佛法永遠在求進步,決不是停滯在一點,日新又新。今天科學技術進展,大家是顯而易見。佛教給我們,我們在修學任何一個方面都應當突飛猛進,而不是守在一個古老的思想、古老的行法上,這些道理我們都要懂得,要融會貫通。二十一世紀是佛華嚴的世紀,我們今天用佛華嚴這個名稱,西方外國人用的名稱叫多元文化。多元文化就是佛華嚴,佛華嚴就是多元文化,內容完全相同。他們的多元文化,沒有佛華嚴講得圓滿,沒有佛華嚴講得究竟。所以多元文化的教材,我介紹他們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這一千年巨大的變化,我們的思想、意識形態產生了蛻變,我們的生活方式也連帶產生了重大的變化。這都是我們要認識的,我們要努力去做的,帶給整個世界和平安定,一切眾生幸福美滿,這是佛法教學。
我們團結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只有一個目的,和平!和平兩個字怎麼講?大家和睦相處,平等對待。怎麼去做?一定要溝通,要互相的訪問,互相往來,大家要是不往來,就產生隔閡,產生懷疑,產生誤會。經常保持密切的往來,誠心相待,一切誤會都化解了,一切猜疑都消失了,和平才能落實。這個工作誰去做?我是勉勵全世界的宗教領袖、傳教師們,我們要攜手合作來做好這個工作,這是新的一千年當中,最有意義的貢獻,把這個工作做好。新加坡有一位部長,見到我跟我說:你們所做的是一種特殊的外交工作。我點頭,沒錯!我們是做族群與族群的交際,宗教與宗教的交際,我們的確是做一個特殊外交工作。這個工作做好了,世界才有和平,才會有安定,這就是大方廣佛華嚴。
所以這個教材,這個經典,對我們非常有用處,你要是學會,無論你從事哪個行業,你都是第一,沒有第二的。為什麼?你有高度圓滿的智慧,你有高度的生活藝術,你的生活過得多麼充實、多麼快樂、多麼幸福!所以佛陀教育實在是太完美了,我們有義務、有責任把它發揚光大。現在我們細心去觀察,看看我們自己的國家,愈來愈有信心,愈來愈好。前天北京佛協給我一個傳真,他們四月初組一個團到新加坡來訪問,跟我們要談一個問題「如何把佛教教育辦好」。我看到太歡喜了。佛教教育辦好了,不但救國家,拯救世界。佛教教育的理念,我們就遵從《大方廣佛華嚴》,如何把《大方廣佛華嚴》落實在我們生活上,落實在我們的社會,落實在我們的國家,發揚光大到全世界。
「禪定」是自己有主宰的意思,不會輕易被外面境緣所動搖,這叫禪定。並不是叫你每天盤腿打坐,不是的,自己心裡頭有主宰。現在社會誘惑力量太大了,能夠不被境界所誘惑,《楞嚴經》上所說的「若能轉境,則同如來」。佛菩薩的本事,不受外面環境的影響,我們凡夫差就差在這裡,很容易被外面境界誘惑。「般若」是智慧,對於一切事理、一切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這六個綱領原則重點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都是完成布施波羅蜜,也就是怎樣把為社會服務,為人民服務,為眾生服務,這個事情做好、做得圓滿,那你必須具備後面五個條件,你才能把這個事情做好,這是菩薩行。以菩提心修菩薩行,這個人就叫菩薩。我們要想把這樁事情真正做好,那不能不親近善知識。
親近供養諸善知識,『是集一切智,最初因緣』。「一切智」是如來果地上究竟圓滿的智慧,佛家叫一切智。其他宗教讚美上帝,上帝全知全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就是我們此地講的一切智的意思。這是集一切智最初的因緣。最初因緣,我們在此地懂得了,是什麼?好學。親近善知識,好學。『由樂親近善知識故』,這個字念去聲,念「要」不念「樂」,念「要」,當動詞用意思就是喜歡、愛好,你喜歡親近善知識,愛好親近善知識。因為這個緣故,『令一切智疾得成滿』。你的智慧這樣才能成就、才能圓滿。你要不親近善知識,不肯好學,雖然自性裡頭本來具足有一切智,你一切智被煩惱障礙住了,不起作用。所以一定要親近善知識,歡喜親近善知識,喜歡親近善知識,向善知識學習。
『是故於此,勿生疲厭』。這句話是文殊菩薩勉勵善財,其實善財是我們的代表,菩薩勉勵善財,就是勉勵我們每位同學。我們對於親近善知識,向善知識學習,不可以疲倦,不可以厭煩;如果有疲厭之心,這個人一定會退轉,退轉這一生就不能成就。我們要想成就,決定不可以退轉。這一段話是文殊菩薩對善財所說的,我們仔細去觀察、去體會,顯示出文殊菩薩的慈悲、關懷、愛護。我們能像善財一樣的心態來修學,必定得到諸佛菩薩,文殊、普賢同樣的關懷,同樣的愛護,所謂是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再看底下這一段,下一段經文總共有十一句,這是善財童子自己提出他的報告:
【善財白言。聖者唯願慈悲。廣為我說。我應云何學菩薩行。應云何修菩薩行。】
『白』是下對上尊敬的稱詞,現在講報告,「白」就是報告的意思。他向老師報告,稱『聖者』,尊稱菩薩。「聖」是什麼意思我們要懂得,對於一切事實真相通達明了的人就稱之為聖。這些字的意思一定要講清楚、講明白,才不至於誤會,才不至於被人誤以為是迷信。我們今天稱佛、稱菩薩、稱聖,都很容易被人家誤會這是迷信。所以一定要把這字的含義講清楚,稱老師為聖者,老師是個明理通達的人。『唯願慈悲,廣為我說』。這向他請教,我已經發了心,確實想學菩薩行。
『我應云何學菩薩行』。「云何」就是怎樣,我要怎樣才能夠真正學得像一個菩薩,也就是我的生活像菩薩的生活,我工作像菩薩的工作,我處事待人接物也像菩薩,問的是這個意思,我要怎樣學習。『應云何修菩薩行』。學是學習,修是真干,把我自己在生活工作行為當中,凡是與菩薩行不相應的、不合的,我都把它改正過來,「修」就是修正。譬如在從前,我起心動念都是自私自利,幹什麼事情都是為自己,這不是菩薩行,這是凡夫行。現在我要修菩薩行了,我要把舊的思想觀念放下,我把它改正過來,從今而後,我起心動念為一切眾生,為社會、為人民、為一切眾生,這叫修菩薩行,把它修正過來。學是知,修是行,在老師那裡給我們講,講清楚、講明白,懂得了,真正去做叫修。這兩句是總,下面是別說,別說總共有十一句,從這些地方我們就能夠看到善財童子真用功,真好學。菩薩行,菩提心,這六個字諸位聽了今天的講演,多少有一點概念,這個很重要。先要把這個概念搞清楚,什麼是菩提心,什麼是菩薩行,然後你看看善財童子。第一句:
【應云何起菩薩行。】
『起』是什麼意思?興起。我們這個心就發不起來,這一句話問的是,我們怎樣把學菩薩行的念頭髮起來,這是第一句。第一句是個關鍵,確確實實我們今天學佛的同修多少興起菩薩行,他就是起不來,這個念頭就是發不起來。為什麼原因發不起來?佛家講因跟緣,我們的因緣都不具足。因是什麼?無量劫來生生世世累積的煩惱習氣太重,把我們的菩提心障礙住了,菩薩行起不來,這是因;緣是什麼?沒有遇到好的老師,沒有遇到好的同學,沒有興起的增上緣,所以我們這個心發不起來,想發也發不起來。為什麼想發都發不起來?可見得你想發心,你有善根,你要沒有善根,你不會動這個念頭。
我想學佛,我想學作菩薩,可是六根跟外頭境界一接觸,還是被煩惱所轉。這個原因我們仔細去觀察,雖有善根,善根微薄,所以沒有辦法克服煩惱。《彌陀經》上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一句話重要,我們念佛求生凈土,能不能在這一生成就,就在這一句話。你的善根福德因緣要是少,你就不能往生了。三樁事情,善根、福德、因緣。三個裡頭少一個都不能往生。什麼叫善根?能信能解這是善根。什麼是福德?能行能證這是福德。我們今天念佛,我們善根福德夠不夠,自己想想就曉得。對於西方世界是不是真的相信,真的明白清楚,再沒有懷疑,那你就善根具足了。福德是什麼?我相信,我肯定。這一句佛號你念不念?如果執持名號斷斷續續,或有或無,你福德不夠。你不肯真干,所以你往生還是沒有把握。
因緣是修學環境,這一點可以說我們今天都沒有問題。我們遇到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無量壽經》經本,這是希有的因緣。他會集得好,你們看看《無量壽經》原本的原譯本,五種原譯本,你看不明白,你看不清楚。看他這個會集本很清楚、很明了,他會集得好,沒有改動原譯本的一個字,比前面王龍舒、魏默深的本子好,這是希有的因緣。我們因緣具足,又遇到善知識為我們講解,在大陸上黃念祖老居士講過這部經;在台灣早年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講過這部經。我跟李老師學習的時代,他把這經本交給我,是他自己註解的本子,我看到非常歡喜。這個經本一看就很清楚、很明白,老師的眉注就更大的幫助,使我對這部經典自始至終絲毫障礙都沒有。所以他老人家往生之後,我在世界各地前後講了十遍。現在在新加坡詳細講解,這是第十一遍,已經講了八十多次,一次兩個小時,現在講到第六品還沒講完。這次講得詳細,同學們喜歡這樣講法,因緣具足。不在新加坡的同修,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只要有網路都能夠收得到。即使沒有網路的設備,我們的錄相帶、錄音帶、光碟也很快的流通到全世界,因緣不成問題。
現在我們的問題是善根福德,你是不是真的搞清楚、真的相信,二六時中這一句佛號不間斷,這是大福德。所以這是真正把念佛、學佛,把佛法落實在我們生活上,這一個念頭興起來,這叫起菩薩行,非常非常重要。我們要克服這個難關,應該從哪裡做?聽經。所以釋迦牟尼佛明了,他老人家在世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為什麼?就是為讓我們能夠真正發起這個念頭,肯認真學習。我們這個念頭髮不起來,心發不起來,都是因為對於事實真相了解得不夠透徹,真正了解透徹,哪個人不肯真干?所以行,為什麼不能行?或者行得不徹底、不圓滿、不究竟?都是知的問題,解的問題。解幫助行,行又幫助解,我們解得不夠透徹,不夠深度,所以這個行的心發不起來。
由此可知,講經說法非常要緊,現在這個世間講經的人太少,所以我們同學當中,年輕有能力、有口才的,一定要發心出來講經說法,幫助佛接引大眾,幫助大眾破迷開悟,這是菩薩的工作。中國佛協有心要來辦學,把佛教教育辦好,好消息!這是世間無比的大好消息,這個事情如果真的能落實,國家有福,世界人民有福。佛協有這個意願,我們四眾同修要發心,能講的發心出來講,不能講的發心來護持,我們把這樁大事做好。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推薦閱讀:
※楞嚴經(第109集 文字/mp3)凈空法師講於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儒釋道多元文化講堂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凈空法師)第九三一卷——第九四0卷
※凈空法師:念佛,會念跟不會念的效果差別很大
※凈空法師:化解凶災,忍辱是最好化險為夷的方法。
※凈空法師:學佛禁不起考驗,你學的全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