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禮儀風俗
蒙古族自古以來從事狩獵和畜牧業,以性情直爽、熱情好客著稱。家中來客,不管常客還是陌生人,都滿腔熱忱。首先獻上香氣 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盤盤潔白的奶皮、乳酪。飲過奶茶,主人會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時節還會高興地請客人喝馬奶酒。 有些地區用手抓肉招待客人時,還有一定的規矩。例如用一條琵琶骨肉配四條長肋骨肉進餐;牛肉則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節肋骨及一般肥腸敬客。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後回娘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頦、脖子肉都是給晚輩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貴的客人或是喜慶之日則擺全羊席。 獻哈達也是蒙古族的一項高貴禮節。獻哈達時,獻者躬身雙手托著遞給對方,受者亦應躬身雙手接過或躬身讓獻者將哈達掛在脖子上,並表示謝意。 1、蒙古人家做客禮儀: 在蒙古民族的習慣中,騎馬、坐車到牧民家作客。接近蒙古包時,就要輕騎慢行的,以免驚動畜群,蒙古民族對來客,不論是熟人還是陌生人,一見面總是熱情問候:「他,賽音百努。」(您好或阿末日、賽音、百努!」(安好),隨後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在進蒙古包以前馬鞭和馬棒要放在門外,如帶入包內,則被看作對主人的不尊敬。到蒙古族人家裡做客必須敬重主人。進入蒙古包後,要盤腿圍著爐灶坐在地氈上,但爐西面是主人的居處,主人不上坐時不得隨便坐。全家老少圍著客人坐下,問長問短,好似自家。 平常待客,在喝奶茶之後,慷慨大方的主人總是把香甜的黃油、奶皮、醇香的奶酒、酥脆的油炸果子和炒米、奶茶、乳酪以及獨具草原風味的「手扒肉」一一擺在客人面前,請客人痛飲飽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禮貌;主人請吃奶製品,客人不要拒絕,否則會傷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點也行。 款待行路人(不論認識與否),是蒙古族的傳統 美德,蒙古族待客十分講究禮節和規矩。例如,吃手把羊肉時,一般在將羊的琵琶骨帶肉配四條長肋送給客人。如果是用牛肉待客,則以一塊帶肉的脊椎骨加半節肋骨和一段肥腸送給客人。 主人若對客人表示特別敬意,常把奶壺、酒壺托在哈達上端出來。蒙古民族把酒看作各食品的精華,敬酒是表示對客人的歡迎和尊敬,有時還唱一些表示歡迎和友好的歌曲來勸酒,客人接杯暢飲,主人就格外高興。遇到宴會請特別尊貴的客人或祭典,常擺整羊席。蒙古族叫它「烏查」,也有叫「秀斯,」,「布乎利」的。蒙古族人對客人的食宿常不取酬謝,無所計較,並認為對客人的招待小氣吝嗇是看不起人家的表示。當客人告別的時候,常常是舉家相送,指明去路,並一再說「白乙日太!」白乙日太烏查熱亞(希望我們愉快地再見),「阿木日、賽音、雅巴!」(祝您一路平安)。出蒙古包後,不要立即上車、上馬,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了,再上車上馬。在包里作客,主人躬身端奶茶,客人應欠身雙手去接。包內西北角為供佛的地方,睡覺時腳不能伸向西北角。不宜用煙袋或手指人頭。鍋灶不許用腳踩碰,不能在火上烤腳,否則等於侮辱灶神。 在草原的有些地區,蒙古人家婦女生了孩子,總要在屋檐下掛個標誌,如果掛的是弓箭,說明生的是男孩;掛的是紅布,說明生的是女孩,即寓男用弓箭、女用針線之意。凡遇這些標誌,客人須注意,不要貿然闖進婦女坐月子的屋裡。 若有了病人,便在包門的左側縛一條繩子,把繩子的頭埋在地下,表示主人不能待客,來訪者就不應進門。 2、蒙古族的禮節,大體上有獻哈達,遞鼻煙壺或請安等。 獻哈達:哈達是藏語音譯。獻哈達也是蒙古族的一項高貴禮節。獻哈達時,獻者躬身雙手托著遞給對方,受者亦應躬身雙手接過或躬身讓獻者將哈達掛在脖子上,並表示謝意。 常在迎送、饋贈、敬神、拜年以及喜慶時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賀。這種禮節由來已久。據《馬柯·波羅遊記》中所寫, 蒙古族「過年過節時都互相用金銀玉石做的禮品同白色綢布一起捧獻」。 哈達有布的、有綢的、有帛做的,顏色多是白色、淺蘭色的,長短不等,一般在一尺二寸到一尺五寸之間,兩端有拔絲,約有半寸許。也有長到三尺的,只用於獻佛。獻給哈達時須用兩手捧著,身體微躬,接受的人也是同樣的姿態。 遞鼻煙壺:是蒙古民族古老的習俗,也是普通的相見禮以表示敬意,友好。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個精緻象個瓷瓶樣的小壺,敬給客人嗅,這就是裝著鼻煙的鼻煙壺。鼻煙壺,一般為一立方寸大小,小巧玲瓏形式多樣 ,有的象小梨,有的象桃或小柿。壺上的圖案絢麗多彩,有飛龍奔馬,有奇珍異獸,也有摔跤射箭或翩翩起舞的人像。壺的質地不等,貴重的有用瑪瑙、翡翠、琥珀製作的,還有用金、銀、銅等金屬製作的,壺內裝帶有香料的煙粉,也有裝藥品的。嗅一下可以提神,甚至噴嚏。鼻煙壺通常裝在一個長六、七寸,寬四、五寸的綢袋子里,袋子外綉美麗的圖案,經常佩在腰間。 遞鼻煙壺也有一定的規矩。如果是同輩相見,要用右手遞壺,互相交換,或雙手略舉,鞠躬互換,然後各自倒出一點鼻煙,用手指抹在鼻孔上,品聞煙味,品完再互換。如果是長輩和晚輩相見,要微欠身,用右手遞壺,下輩脆足,用兩手接過,各舉起聞嗅,然後再互換。 4、 求子、喜慶、滿月: 求子禮是蒙古族人生禮儀的開端,通常由婦女以祭祀敖包、山洞和人形石的方式進行。嬰兒誕生後第三天,要進行洗浴禮,通常由德高望重的老年婦女主持,用鹽水、茶水或羊肉湯給嬰兒洗浴,之後用香木和香料凈身,同時為嬰兒起名字。 嬰兒滿月,一般都舉行「乃日」,即慶祝滿月的活動。參加「乃日」的客人,要帶衣服、哈達、玩具等禮物,也有送活羊的,獻禮品的客人要在喝完茶後進行慶祝儀式。滿月的孩子洗的乾乾淨淨,並燒香凈身,頭頂塗黃油、奶子,以示祝福。參加「乃日」的長者要致祝詞,同時,請多子多女的老人用鬍鬚磨擦孩子的臉頰。 過生日,嬰兒滿一周歲,初次剪胎髮,要舉行剪髮「乃日」,程序基本與嬰兒滿月相同。過生日結束時,把剪下來的「代合」(成團的亂髮)裝進小布口袋,縫在孩子的「德勒」或襯衣領袖的外面。 5、 祝壽禮儀: 蒙古族以虛歲計算年齡,13、25、37、49、61、73等歲本命年時都要舉行慶賀。首先為73、85歲的高齡者祝壽,時間在臘月二十五或二十六日;二十七至除夕的前幾天里為49、61歲的人祝壽。對不足49歲的本命年人,均在除夕那天慶賀。小孩到13歲時,父母要給備新馬鞍、馬嚼,以祝賀他「手及馬鞍,腳及馬鐙」。孩子自己騎馬到親戚長輩家敬酒聽祝詞,並接受長輩的禮品。61、73、85歲時要大辦慶宴,贈送禮物主要有哈達、頭巾、德勒、特爾力克、靴子、綢緞以及牲畜等。 6、喪葬禮 儀: 由於草原蒙古族人歷史上形成的生存環境和生活方式所決定,葬禮也極為簡單,一般不設靈床、不擺供品、不穿孝服、不燒紙錢、不用音樂。葬禮一般分為野葬、火葬或土葬。 野葬,又叫天葬。人死後用白布裹身,或穿原服裝,用車拉死者顛落在荒山野甸中。野葬後,死者子孫在49天或百天內不剃頭、不飲酒、不作樂、遇賓客不寒喧,以示哀悼。 火葬,是隨著藏傳佛教進入草原後出現的一種喪葬形式,一般都是野外火葬,火化的同時立墓。土葬大凡和漢族人的挖坑埋葬一樣,土埋後立墳、立碑。隨著科學文化的進步,葬禮中的封建迷信也已消失。蒙古族人也開始火化,開追悼會,悼念死者,寄託哀思。 7、禁忌: 蒙古族人騎馬、駕車接近蒙古包時忌重騎快行,以免驚動畜群;若門前有火堆或掛有紅布條等記號,表示這家有病人或產婦,忌外人進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動物的肉和驢肉、狗肉、白馬肉;辦喪事時忌紅色和白色,辦喜事時忌黑色和黃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腳、鞋、襪和褲子等;禁止在參觀寺院經堂、供殿時吸煙、吐痰和亂摸法器、經典、佛像以及高聲喧嘩,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獵。
推薦閱讀:
※抖音里很多蒙古族的頭像都要掛個蒙古國旗,你怎麼看?
※內蒙不比蒙古國富嗎?為什麼有些中國蒙古族不希望蒙古國併入中國?
※蒙古族婚嫁
※明代為何最終未能順利羈縻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