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把孩子晃出腦損傷么?
做父母的總是希望孩子能平穩的成長,這句話也可以從字面上理解——因為劇烈的搖晃的確可能會對寶寶造成嚴重甚至致命的傷害,也就是傳說中的SBS(Shaken Baby Syndrome搖晃嬰兒綜合症),因此很多父母家長會擔憂各種顛簸,搖晃會造成孩子的大腦損傷。但SBS的傷害風險其實是蘊藏在另外一些問題背後。
什麼是SBS?介紹一個2012年美國加州的故事:那天八個月大的小女嬰Cheyenne和她父親獨自在家,但她父親因為她的哭聲失去理智,用力搖晃她,結果導致顱骨骨折,大腦出血。但幸運的是,經歷了呼吸心跳停止、移除半個腦部的重大手術之後,Cheyenne奇蹟般的活了下來,在3年之後,小女孩學會了正常的說話和走路。
3年前急救中和現在的Cheyenne
但上圖中現在露著可愛笑容的Cheyenne只是少數幸運者之一,對於1歲以內的小寶寶來說,SBS是一種重要的傷害類型。每年美國有萬分之2到3的嬰兒是SBS的受害者,其中只有1/3的孩子能完全康復,約1/5的孩子因此失去了生命,一大半倖存的孩子都會出現類似腦癱、失明、視力損害、運動障礙等後遺症。
作為一個Q版的小生靈,嬰幼兒的頭部在身體中的比例要遠大於成人,而相應的是他們的頸部力量卻非常弱,因此當受到劇烈的往複搖晃,哪怕只有幾秒鐘,大腦也會因為和顱骨碰撞而損傷,同時脆弱的頸椎也會因此損壞。隨著孩子的逐漸發育,類似的風險就會減少,一般來說,雖然5歲以下的孩子都有相關風險,但是大多數案例出現在0-4個月的新生兒身上。
目前還沒有一個力學公式來證明多大的力量搖晃孩子會導致SBS,但可以讓父母安心的是。這種情況不會因為日常哄寶寶時候的搖擺動作或者普通顛簸而發生。
很多人的誤解來自SBS(搖晃嬰兒綜合症)這個過於學術化的詞本身,它聽上去太像個意外事件了。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很多地方已經不再用SBS,而是改用其他更準確的用詞,比如英國就開始用NAHI(Non Accidental Head Injury 非意外性顱腦損傷),而美國兒科協會AAP則開始使用AHT(Abusive Head Trauma 虐待性顱腦外傷),這裡包括因搖晃或者撞擊而導致顱腦損傷的病例。
這兩個詞比SBS更準確的直指出問題:虐待,而非意外。正常情況下孩子是不會搖晃出現腦損傷等嚴重問題的,家長只需要注意在抱著或者放在背帶、搖椅等物體中的時候,需要給寶寶頸部很好的支撐即可。而一旦孩子出現類似情況的傷害,那絕大多數是因為被家長或者其他看護人員虐待而造成。
正常的哄寶寶陪寶寶玩,和虐待性地劇烈搖晃孩子是完全不能互相比較的兩種情況。寶寶的小腦袋瓜雖然比成人要脆弱的多,但不代表它真的那麼容易受傷。從還是個受精卵開始,小朋友就已經在陪著媽媽們東奔西跑了。我們的遠親猴子家的寶寶這個時候已經在媽媽懷裡滿樹飛了,普通被搖晃一下並不是什麼可怕的事情。而且很多寶寶其實真的很愛搖搖,輕微的搖晃可以讓他們停止哭泣,而長時間的哭泣往往是導致家長失控最終變成SBS傷害的導火索。
正常親子互動中需要注意的是前面提到的支撐住寶寶的頸部,以及像我們這樣喜歡跟寶寶玩拋高高的爸爸,請不要真的拋的太高,輕輕扔意思一下就好了。真正預防寶寶受到SBS傷害的方法,其實不是在我們的生活中用不用搖籃,而是在於我們的心理健康。
很多將孩子搖晃成SBS的家長,其實用一個最近流行起來的詞說,就是「急性短暫性精神病」,在孩子大哭不止的壓力下,一些照顧他的成人精神壓力加大,沮喪、生氣最終採取了不適當的行為——劇烈搖晃甚至摔打孩子。
為了預防類似情況的出現,嬰幼兒的父母應該讓自己和所有照顧孩子的人,包括保姆、祖父母、親友等等都了解:孩子哭泣是最正常的行為,是正常的成長過程,它有可能是因為餓了、困了、不舒服、生病,也有可能毫無原因。
面對哭泣的孩子,需要照顧他的成人更加冷靜。如果你發現自己快要被哭聲逼到失去控制力,你需要的是稍微離開寶寶幾分鐘讓自己冷靜下來,而不是在衝動之下做出可能讓自己後悔的事情。哭泣的確會讓我們心煩意亂,但我們和孩子都會度過這一個階段,迎來更多歡笑的日子。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沒有人比新手爸媽們更能了解育兒的壓力,某些情況下的確有被逼出「急性短暫性精神病」的可能性,但這不是任何人虐待傷害孩子的借口。我們要做的是預先了解、紓解育兒可能對我們自己和親人造成的壓力,但如果真的出現了SBS傷害孩子的行為,我們可以看一下前車之鑒——傷害幸運的小姑娘Cheyenne的父親James Davis Jr.,最終被判處了10年有期徒刑。
關於日常生活中家長需要了解的嬰幼兒急救知識,你可以發「急救」到我們的微信公眾號「一小時爸爸」來看。
推薦閱讀:
※夏日來臨,怎樣給孩子做好防晒?
※好父母好孩子 07 做現代文明人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家長該怎樣教育孩子?
※想知道孩子有沒有開學焦慮問問他昨天做了什麼夢 錢江晚報
TAG: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