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動力學與行動研究

群體動力學與行動研究

什麼是群體動力學?

群體動力學(group dynamics)亦稱「團體動力學」。它以群體的性質、群體發展的規律、群體和個人的關係、群體和群體的關係等內容作為研究對象。在群體中,只要有別人在場,一個人的思想行為就同他單獨一個人時有所不同,會受到其它人的影響,而研究群體這種影響作用的理論,即群體動力學。  

最早在文獻中使用群體動力學這一術語的,是其創始人庫爾特.勒溫(Kurt Lewin,1890~1947)。他認為,個體的行為是由個性特徵和場(指環境的影響)相互作用的結果。勒溫採用格式塔心理學觀點,將個體行為變化視為在某一時間與空間內,受內外兩種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勒溫稱個人在某時間所處的空間為「場」。他借用物理學上力場的概念,其基本要義是:在同一場內的各部分元素彼此影響;當某部分元素變動,所有其他部分的元素都會受到影響。此即勒溫的場論(fieldtheory)。他用場論來解釋人的心理與行為,並用以下公式表示個人與其環境的交互關係:    

B = f (P.E)   

(B: Behavior 行為;P: Person 個人;E: Environment 環境;f: function 函數)  

此公式的含義是:個人的一切行為(包括心理活動)是隨其本身與所處環境條件的變化而改變的。

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個人行為與組織環境是影響群體發展的兩大決定因素。  

何謂「群體」?

群體是相對於個體而言的,但不是隨便組合的幾個人就能構成群體。群體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為了達到共同的目標,以一定的方式聯繫在一起進行活動的人群。在這種解讀下,群體的意義可以等同於團體。

群體有其自身的特點:成員有共同的目標;成員對群體有認同感和歸屬感;群體內有結構,有共同的價值觀等。群體具有生產性功能和維持性功能。群體的價值和力量在於其成員思想和行為上的一致性,而這種一致性取決於群體規範的特殊性和標準化的程度。群體規範具有維持群體、評價和導向成員思想和行為以及限制成員思想和行為的功能。在群體中,與正式規範同時存在的還有非正式規範。當非正式規範與正式規範一一致時,人們往往按照非正式規範行為。群體規範對個體行為的制約表現為服從和從眾。群體規範通過內化-外化的機制影響個體思想和行為的變化,是管理上通過建立和維持良好的群體規範培養師生好思想、好品德的心理依據。

群體發展的阻礙因素:個人慣性

「思想決定行動」,我們的思維常常決定了我們的行為。我們每個人都有著自己過往強大的習慣而不自知或不以為意,因此常常陷入慣性思維、慣性行為之中。慣性思維(Inertialthinking)指人習慣性地因循以前的思路思考問題,彷彿物體運動的慣性。慣性思維常會造成思考事情時有些盲點,且缺少創新或改變的可能性,也造成了行為的慣性。

我們從小就學會了採取各種措施,給別人面子的同時也給自己面子,可謂利人利己。尤其當這一套行為策略同尊重別人、關心幫助他人的社會道德想結合的時候,竟搖身一變成為社會推崇和公允的行為。中國文化里對於這種在各種場合都能遊刃有餘,讓相關各方都感覺顏面放光的人就厚愛有加,視為後生效仿的楷模。這種給人面子、迴避威脅的行為深植於內心,以至於我們在做出這個舉動的時候,根本上就是一種機械化的習慣性反應,熟練到你無法意識到這個行為的存在。這就是熟練的無意識,熟練的無能。

群體發展的阻礙因素:組織防衛

組織中往往充斥著習慣性防衛行為。所謂習慣性防衛行為,就是為了給各方保全面子而採取的行為和策略,並且對這種行為加以掩蓋。習慣性防衛行為最典型的就是使用含混不清,模稜兩可,虛泛空洞的語言。有很多人,說話讓人抓不出半點破綻,可就是對解決問題沒有絲毫貢獻,這多半就是習慣性防衛的高手(一般也被尊稱為「人際關係的高手」)。組織防衛還包括那些為防衛行為做掩護的做法,我們把這種做法叫做「玩弄花樣」。玩弄花樣就是遊刃有餘地使用各種防衛性推理和防衛性做法,使自己能夠在思想上長期與組織保持一定的距離,能夠對存在的問題視而不見,並且還不認為自己應該對此承擔責任。過度玩弄花樣的組織,會付出代價,最終呈現為一種「衰弱無力」的癥狀:大家熱衷於尋找和發現組織存在的問題,但卻不承擔改正問題的責任;誇大負面因素,貶低正面因素;信奉人人皆知但卻無法實行的價值觀(如追求卓越、團隊參與、部門協同等),而在實際行動中表現得好像這些標準能夠得到實行一樣。習慣性防衛最終導致的結果是績效平庸,不易管理。在這樣的組織內,宏偉目標將成為口號,價值觀成為標籤,人們在面具下生活,問題被巧妙地掩蓋,組織在看似和諧的環境內不自覺地陷入平庸,更致命的是,沒有人質疑,沒有人反對,所有這一切像極了皇帝的新裝。

群體動力學如何改變人們的習慣?

勒溫的場論是群體動力學的理論基礎,根據場論的觀點,團體的行為象個體的行為那樣,也是以所有發生影響的相互依存的事實為根據的,這些事實相互依存,構成了群體行為的本質。因而從根本上來說,群體並非個體的集合,而是一個具有整體意義的「格式塔』,整體的意義才是群體的根本意義。「群體動力學」這一術語的基本含義就是要把團體作為一種心理學的有機整體,並在這種整體水平上探求團體行為或人的社會行為的潛在動力。以此理論觀點為基礎,群體動力學的研究集中於以下五個方面,而這五個方面也就組成了群體動力學基本理論的主要內容。

1、群體內聚力。群體內聚力是作用於所有成員並促使其參與團體活動的各種力的組合。群體動力學家一般把具有內聚力的團體描述為其成員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一起工作,每個成員都願意為團體分擔責任,一致反對外來的攻擊等。賦予諸個體一件共同的任務,在成員中造成一種友好與合作氣氛,諸成員具有相同的背景和態度,經常的接觸和交往,以及具有共同的遭遇和不幸等,都是形成群體內聚力的因素。一般來說,提高群體的內聚力可產生如下效果:

(l)團體成員的責任性行為;

(2)成員之間的相互影響;

(3)價值取向的一致性;

(4)成員安全感的發展;

(5)團體生產力的提高。

2、群體壓力與群體標準。

一是群體作為整體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個別成員的思想和行動;

二是每個個體都傾向於象群體中其他成員那樣來行事;

三是個體在行動上與群體成員保持一致是受求同壓力的影響。群體中求同的壓力主要有二種:一種是當一個人發現自己的觀點和行為與他人不同時所產生的內在壓力,另一種是由那些試圖影響他人行為的成員所施與的外在壓力。由於這些壓力都直接導向群體成員的一致性行為,所以通常又被歸之於群體標準。

3、個人動機和團休目標。任何一個群體都會有一種目的,一種存在和行動的理由。被群體所選定的目標,在很大程度上將決定該群體的行為,群體作用的發揮、成員對團體的依賴性,成員的態度和信心等。研究表明,群體目標與成員的個人動機是密切相關的,盡心接受群體目標的成員會努力為使團體達到其目標而工作。

4、領導與團體性能。領導者的素質及其領導作風,在所有的群體生活中都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群體動力學中,一般把領導作為群體的一種功能進行研究。這涉及到群體性能的發揮以及群體生產力的高低。另外,對領導方式的研究將有助於解決如何調動團體成員的內在活力的間題。對群體有三種不同的領導方式:專制的領導方式、民主的領導方式、自由放任的領導方式。由於領導方式不同,其效果也不一樣。一般而言,在專制的領導方式下,團體成員的自主性很小,成員之間的和諧度比較低,存在領導在與不在工作情況差別很大的問題,因而只能取得中等的效率。民主的領導者通過討論和徵求意見吸收團體中各成員的看法和建議,鼓勵成員參與決策。領導者的主要職能是協調,即在成員之間進行調解和仲裁。在這種方式下,即使領導者不在,工作仍能平穩地持續前進。在自由放任的領導方式下,領導者的作用有點像情報交換站,其控制職能得不到發揮。在這種團體中,非生產性的活動很多,工作的進展不穩定,效率不高,成員之間存在過多的無原則的爭辯和討論。但這三種方式並不相互排斥,而是在不同的情況下可以選擇不同的方式。

5、團體的結構性。當一個團體在其成員之間的關係安排上獲得一種穩定性時,它也就擁有了一定的結構。在這種意義上,有三種不同的因素與群體結構的形成有關:(l)群體的工作效率,因為具體的分工將有助於團體的工作;(2)個體的動機和能力,個體的差異導致了他們在團體中所扮角色的不同;(3)團體的環境,團體存在的環境對其內部結構有很大影響。

勒溫曾說:「團體動力學研究中心是應兩種據要產生的,一是科學研究,二是具體實踐團體動力學集二者於一身,這種研究與實踐的結合與統一,被稱之為行動研究。它是團體動力學研究的一種基本方法,也是一種指導思想和基本觀點。就基本方法或稱之為一種研究技術而言,行動研究的具體含義可概括為如下程序:從社會實踐以及社會實踐的參與者中獲取信息,經理論分析和實臉研究後再將結果反饋到實踐中去,以達到對實踐過程或團體行為過程的影響。就指導思想、觀點或方法論的意義而言,行動研究主張心理學不能單單只求對行為的解釋,而且還要去發現如何改變人們的行為,如何使人們生活得更好。行動研究是以真正的現實生活為背景,以解決實際間題為方向的心理學研究,它把理論與實踐聯繫了起來,把科學家和實幹家結合了起來;它既注重科學研究,又注重具體行動。


推薦閱讀:

增強貫徹落實的政治自覺行動自覺——系列評論之二
「群眾路線」我來說]讓為民務實清廉植根于思想和行動中
Scalers:如果你沒有理想,在持續行動中可以找到理想
寶典:男人調情與不忠的行動界線
內向男追女孩子的辦法:解放的天性用行動表示

TAG:力學 | 動力學 | 群體 | 動力 | 行動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