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的回歸
**太極** 我們需要引入一個概念來代表一切事物,這個概念就是太極。太極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陰陽** 圖中有黑色點和白色點,如果把黑色的點稱作陰,把白色的點稱作陽,那麼世間萬物皆不出陰陽的範疇。當我們針對某事物制定一個標準,那麼一定會出現兩種情況,就是符合標準的和不符合標準的。這個事物就是太極,而這個標準稱為太極點。比如以一天為太極,以有太陽作為太極點,有太陽照耀的時候是白天,是陽,那麼沒有太陽照耀的時候就是黑夜,是陰。河圖中的陰陽是用黑白色來區分的,這樣的表述不是很方便,最好的辦法是用不同的符號來表示,這樣就易於辨識,易於書寫了。於是我們有了陽爻「—」、陰爻「- -」。一個陰爻可以看作是由兩個陽爻組成,河圖中黑色的都是偶數,白色的都是奇數,陰陽爻的設計符合這個規則,伏羲的設計很精妙。用別的符號可不可以呢?可以。如果陽爻換成「0」,陰爻換成「1」可不可以呢?可以,並且我們下面會用到。 **四象** 陰陽單獨拿出來也各自是一個太極。 對於陽這個太極來說,又可以分出陰陽來。在陽爻的上方再加上陰陽來表示,那麼就是太陽「
」和少陰「
」。 對於陰這個太極來說,同樣也可以分出陰陽來。在陰爻的上方再加上陰陽來表示,那麼就是少陽「
」和太陰「
」。
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陽分陰陽不是太陽、少陽。因為太極只能分出陰陽來,不能分出兩個陽來。陰也是同樣的道理。 現在我們來把陰陽爻換成「0」和「1」,看看這是什麼。太陽「00」、少陰「01」,少陽「10」,太陰「11」。這就是二進位的0、1、2、3。實際上並不存在「0」,所以按序數,太陽到太陰就是從1到4的順序。 **五行** 我們首先把兩儀,也就是陰陽,按照河圖的順序排列上去,就像下面這樣。
依照陰陽的特點,這種布局與陰陽的特性正相反,因為陽為清應在上,陰為濁應在下,而河圖中這種布局又說明了什麼呢?這種布局說明,陰陽不是固定不變的,他們是互根,並且可以互相轉化的。陰陽最直觀的特徵是冷和熱,那麼我們就用具體的物象來指代這個抽象的概念,那麼就用水和火吧,這裡的水火,並非實際的水火,水曰潤下,所有具有滋潤、下行、寒涼、閉藏等特性的事物均歸屬於水。火曰炎上,所有具有溫熱、上升、光明等特性的事物均歸屬於火。 陽爻在天,是數字一,具有火的屬性,所以他是水的出生地,這是陰陽互根的直觀體現。所以天一生水。 陰爻在地,是數字二,具有水的屬性,所以他是火的出生地,同樣是陰陽互根的直觀體現。所以地二生火。 生就是說,剛剛出生,還很弱小,但是會慢慢長大。 陰陽相互作用、相互轉化,這個過程需要動力來承載來運化,我們同樣用一個具體的物象來指代這個抽象的該念,那就是土,土曰稼穡,播種為稼,收穫為穡,所有具有載物、運化等特性的事物均歸屬於土。 下面我們把四象也排列到河圖上去,四象中太陽和陽爻並沒有區別,就像「00」和「0」沒有區別一樣。所以我們把新生成的三個數字排列上去。既然已經有了「1」和「2」,那麼其他三個就按照數字順序排列。那麼少陰就是「3」,少陽就是「4」,太陰就是「5」。排列結果如下圖所示。
從圖中可知少陰和少陽是陰陽轉化的中間狀態,少陰是從陰到陽的中間狀態,少陽是從陽到陰的中間狀態。而太陰是土,是陰陽轉化的動力。所以在中間,這個中間並非夾在中間之意,而是參與到其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意。 五運六氣中,四象分別有不同的名稱,太陽被稱為寒水,原因就在於太陽是水生之地。太陰濕土,如圖中的布局,太陰處中,屬土。少陰君火,少陰中陽氣處主導地位,陰氣在減弱,所以稱為君火。少陽相火,少陽中陽氣在減弱,已經失去主導地位,所以稱為相火。 少陰是向上的,有生髮條達的特性,同樣用個具備相同特徵的物象來指代,那就是木,木曰曲直,所有具有生長、生髮、條達、舒暢等特性的事物均歸屬於木。 少陽是向下的,有肅殺變革的特性,用金來指代,金曰從革,所有具有肅殺、沉降、收斂等特性的事物均歸屬於金。 奇數為陽為天,所以天三生木,天五生土,偶數為陰為地,所以地四生金。 看的人很少,意料之中的事情(一笑)。同時謝謝您能看到這裡。 說說我為什麼寫這個帖子吧。 易經是六經之首,是經天緯地的大智慧。很多人都這麼說,但是拿起一讀確又不知所云,估計這是很多人的共同經歷,我就曾經是其中之一。 正因為如此,我希望能通過這個帖子能使那些喜歡易經確又不得其門而入的朋友能少走些彎路。 之所以起名叫《易經的回歸》,是因為我想能從易經的本源河圖和洛書來解讀易經,也只有這樣才能講清楚易經。 提到易經,估計很多人馬上會想起命相風水,其實預測只是小術而已,對於易經來講這並非什麼了不得的東西,只是他小小的一個應用而已。 易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諸子百家也都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解讀易經而已。比如孔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這其實就是孔子在解讀離卦的象。 我們看看離卦,是這樣:
外面是兩個陽爻,中間是一個陰爻。陽是光明、亮麗,陰是陰暗、醜陋。所以外表光鮮,裡邊一定是污晦的,我們的身體也如此。所以孔子說:表面上滿口仁義道德的人,內心肯定是陰暗卑劣的。 所以我希望通過這個帖子,能讓大家真正的走近易經,了解易經。謝謝您的關注。 樓主 我想問下 為什麼有的大師在給人看八字的時候要以真太陽時?以真太陽時看八字和不以真太陽時看八字區別大嗎? 我才開始學習了解易經 也許我的問題很白 希望樓主能夠回我 ----------------------------- 我想說一下我的觀點,但是這隻代表我個人的意見。 八字就是八個數字,這一點我會在後面天干地支的部分做比較詳細的說明。 實際上易經是數學,但是這個數學和我們通常的數學不太一樣,我們通常的數學,哪怕是高等數學,也只是加法的延伸而已,我們暫且稱其為線性數學,因為這種數學非常狹隘,研究的只是數字的累積過程。而易經是時空數學,他研究的是數字在時空狀態下的運行特點及規律,正因如此,易經才能準確的模擬事物的運行軌跡,能準確的預測過去、現在、未來。 世間萬物不過數字而已,對於這一點在後面我會和大家做詳細的探討。 所以八字,和通常的數字沒有本質的區別,唯一的區別是八字本身就是天干地支,而數字需要轉換為天干地支而已。 基於這一點,八字和身份證號碼、工作證號碼、QQ號碼等等與本人相關的數字沒有本質區別,甚至與你隨口說出的幾個數字也沒有區別。 當然,這是我的看法而已,難免有偏頗之處,供您參考。 同時謝謝您的關注,謝謝。 **八卦** 太極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所以四象每個單獨拿來看,又可以看作是一個太極。拿太陽為例,以太陽為太極,陰陽為太極點,太陽「
」又可以分為陰陽兩部分,我們在太陽的上面加上陰陽爻來表示。那麼就是「
」乾和「
」兌。其他三象類似,下面用表格的形式羅列出來。
從上面的表格中可見,八卦是四象的進一步細化,並且卦的排列順序就是實際的數字順序。而八卦的取數也就是順序數,即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那八卦可不可以再按照此規律推演下去呢?當然可以。因太極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所以可以無限的推演下去。伏羲創製八卦幾千年後文王就按照此規律推演出了六十四卦,這是後話。那麼伏羲為何沒有繼續推演下去呢?因為當時民風淳樸,人民智慧,富足安樂,人際關係單純和順,人人品行無失,所以八卦足夠了。而到了文王時代,民智已嚴重退化,人際關係越來越複雜,人的分別心越來越重,所以文王推演八卦來適應這種變化,也是無奈之舉吧。 下面我們用表格的形式,重演一下從無極——空無一物,到八卦的整個過程。
從表中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兩儀、四象和八卦是個逐步細化的過程。可以舉個比較直觀的例子來說明這一點。比如以人作為太極,以性別為太極點,可以分出男人和女人,那麼男人就是陽,女人就是陰。繼續以男人為太極,以身體前後為太極點,背就是陽,腹就是陰,那麼男人的背部就是太陽,腹部就是少陰。繼續以背作為太極,以上下為太極點,那麼腰部以上就是乾,腰部以下就是兌。其餘以此類推。 既然如此,那麼八卦就是陰陽轉化過程中的八種狀態,狀態是一種景象,所以八卦所描繪的是一種象,並非單純的數字。從兩儀到四象是對事物情況的細化過程,而不是數字累加過程。所以卦的數字並不是卦的重點,卦所展示的狀態才是卦的重點。易經三個基本元素是象、數、理。而卦就是象的最具體的體現。 到現在為止,八卦已成,我們把他們八佈於河圖之上。如下圖所示。
此圖是被稱作先天八卦圖,他描繪了陰陽轉化的基本規律,左側是陽氣漸生的過程,右側是陽氣漸隱的過程。 坤為地,厚重遼闊,厚德載物,卦性為順。 從坤到震,陽氣在下發動,陽健,陰順。健是剛健,順是被動、隨順原狀態不願改變。震,一陽在下發動,二陰重疊壓制,陽氣左衝右突,陰陽相擊,其象如雷,故震為雷,卦性為動。 從震到離,陰陽之勢已經逆轉,陰氣退守核心,其象如火(其實火就是豎寫的離卦),內陰外陽,陰為形為物質,陽為氣為能量,火正有如此特點,火外為火焰,內為物質。所以離為火,卦性麗。離外陽而內陰,故能照外,而不能照內,也就是說火可以用來照亮別的東西,卻不能拿來當鏡子。 從離到兌陽氣已經攻佔核心位置,陰氣只有表面若即若離的存在。如大澤之中只有零星陸地浮於表面,所以兌為澤,兌卦性為悅,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賞心悅目啊。 乾為天,剛健無比,運轉不息,卦性為健。 從乾到巽,陰氣於下發動,陰陽相吸,陰陽鼓盪,其象如風,陽氣如風入隙,所以巽為風,巽卦性為入。 從巽到坎,陰氣已抗制局面,陽氣退守核心,其象如水(其實水就是豎寫的坎卦),外陰內陽,水外為堤防,內為流水。所以坎為水,卦性陷,陷者,阱也,外實而中空。坎外陰而內陽,故能照內,而不能照外,也就是說水可以當鏡子照,但不能照亮別的東西。 從坎到艮陰氣已經攻佔核心位置,陽氣只有表面若即若離,下面重陰堆疊,其象如山,山嶽高聳,直插雲天,巋然不動。所以艮為山,卦性為止。 **天干** 河圖中有十個數字,現在已經有了五個,即五行之生,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五行之生,代表五行之初生,還很弱小,所以一、二、三、四、五被稱為生數。那麼五行何時長成呢?我們再看看河圖,看看他還告訴我們什麼。
與「一」一組的是「六」,與「二」一組的是「七」,與「三」一組的是「八」,與「四」一組的是「九」,與「五」一組的是「十」。他們共同的特點是差為五。這說明什麼呢?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先來看一下五行之間的關係。五行之間的關係是象、數、理中理的部分,目前還沒到那個階段,為了論述方便,在這裡先提一下,後面再詳細說明。既然是討論五行的生成,那麼我們就來看一下五行相生,五行相生的關係是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河圖中每組數中的差都是五,說明五行需歷五數而成,也就是說,要經歷一次生成周期才能長大成人。比如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最後金生水,到這時,水才真正長成,再比如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最后土生金,同樣在這時,金才真正長成。 所以河圖中的五組數告訴我們,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因六、七、八、九、十是五行長成之地,所以他們被稱為成數。 這是數字的累積過程,八卦是物象的具體化,所以八卦無法表示這個過程。但又不能用數字,那會帶來混亂,因為八卦本身也是數字,還有未來的地支也是數字。那給這十個數字分別命個名吧,就叫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這就是十天干。其實叫什麼無所謂,一個名字而已,他們其實就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現在把十個天干排布在河圖上。
易經的三個核心,象、數、理,天干就是其中數的一個具體體現。 **洛書** 龍馬獻河圖之後不久,洛水中又浮出一隻神龜,龜背上同樣有奇怪的圖案,我們再來一次吧,伏羲仔細觀察著神龜,突然金光萬道,神龜消失不見,一張圖絹從天而降,緩緩落入伏羲手中,這張圖絹上所繪就是神龜身上的圖案。因出於洛水,所以就命名為洛書。 我們來看一下洛書,就是下面這張圖。
洛書中有九個數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並且和河圖中一樣,奇數為陽,偶數為陰。現在把洛書中的數字羅列在河圖之上,我們會得到下面這張圖。
洛書的數字格局是宇宙中最為平衡的布局,因為任何一條直線上的三個數字之和都是15。比如:4+9+2,4+5+6等等。 下面我們先把陽數連接起來,然後再把陽數和他同組的陰數連接起來,就像下面這樣。
這是一個字,讀音「萬」,陽健陰順,陽動在前,陰跟在後,所以萬字的運動方向是順時針,即右旋。這個圖案說明了世界的運轉規律,並且這個圖案也是佛陀胸前的輪象。兩條線上的數字之和相等(2+7+5+3+8=4+9+5+1+6=25),所以也代表了中正平和,圓轉無礙。雲途兄,我也喜歡易經,並且也讀過很多人的註解,但是從沒見過你這種深度的解讀。河圖和洛書從來被認為是神秘莫測的,很多人懷疑其真實性,在你的推衍之下,竟如此順理成章,毫不牽強,在下真是佩服。此貼必跟。 ----------------------------- 是這樣的,河圖洛書一直被視作迷團,很多人懷疑伏羲是根據河圖推衍出八卦的,他們的理由是河圖有十個數,而八卦只有八個。 這個問題也困擾了我很久,易經的基本內容有四大部分,就是五行、八卦、天乾和地支,而他們是何來歷,也是個迷團,從來都是這麼用,好像理所當然,沒有人深究他們的來歷。 於是我想通過推衍來還原伏羲的思路,來探究五行、八卦、天干、地支的來歷,從而還易經一個真實的面目。 目前我所寫的河圖洛書部分就是推衍的心得體會。 同時謝謝你的關注。謝謝**地支** 地支通常認為是根據一年十二個月來定義的,但是這是明顯的倒果為因的行為,因為易經中的月和月亮的運行周期沒任何關係,熟悉易經的人都知道,易經中的月是以節氣為標準的,而節氣是以太陽所處的黃道位置來確定的,並且精確到分秒。比如目前是公曆二零一三年五月,是丁巳月,巳月是從立夏開始算起,而立夏是太陽處於黃道四十五度的位置,今年太陽運行到黃道四十五度的位置時,是公曆五月五日十六點十八分零九秒,所以從這一秒開始是丁巳月,而前一秒還是丙辰月。所以易經中的月和月亮的運行周期沒有任何關係。那麼他是怎麼來的呢?我們來再看看這個由洛書推導出的卍字圖。
陽健陰順,陽帶動陰來旋轉,所以這個圖是順時針旋轉的動態圖,那他是表示了什麼的運動呢?當然是五行。五行從哪裡來呢?從太極來,太極代表一切事物,所以這張圖說明了世界上一切事物的運行規律。既然是旋轉運動,中間會是比較空虛的,比如漩渦就是這樣,所以五數所代表的土會散到外圍,但是即使這樣,也只有九個數字,可是地支有十二個,這是怎麼回事? 能回答這個問題的,世上只有一個人,他就是佛陀,因為他是正遍知。我們來看看佛陀怎麼說。 「云何名為眾生世界。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方位有十。流數有三。一切眾生織妄相成。身中貿遷,世界相涉。而此界性設雖十方,定位可明。世間只目東西南北,上下無位,中無定方,四數必明。與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轉十二。——引自《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四》」 「云何名為世界顛倒。是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非因所因,無住所住,遷流不住,因此世成。三世四方,和合相涉,變化眾生成十二類。是故世界因動有聲。因聲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觸。因觸有味。因味知法。六亂妄想成業性故。十二區分由此輪轉。是故世間聲香味觸,窮十二變為一旋復。乘此輪轉顛倒相故。是有世界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若非有色、若非無色、若非有想、若非無想。——引自《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七》」 佛陀首先告訴我們什麼是世界,世是時間,也就是佛陀說的遷流,界是方位。世有三個,過去、現在和未來。界有十個,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界雖然有十個可以用來定位,但實際上能確定的只有四正方(東、南、西、北),而四隅方(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只是從四正方衍生出來的。而上下的位置是無法確定的,中間也是沒辦法確定的,因為參照物不同,結果肯定會不同,所以無法確定。也就是說界數只有四個。界數和世數相乘,三乘四,結果就是十二。所以世界上的事物是以十二為基本周期的。 那麼地支就有十二個數字,也就是一到十二。給他們分別命名吧,也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從佛陀的教誨中我們也知道了另外一件事,也就是洛書中的四個方位是東西南北,和河圖中的上下左右不同。地可分東西南北,天不可分,所以稱為地支。我們把十二地支羅列到河圖中。子是一在下面正中,其他順時針方向分布。
地支同樣只是數字,從一到十二而已,是數字的累積過程,所以天干地支用來紀年、月、日、時。比如目前就是癸巳年丁巳月辛巳日癸巳時。 單純理解成八個數字。個人以為不可。 命是先天稟賦,運是後天所運。 人出生時間不同,性格也迥然有異,曾經粗略研究過,八字和五行關係,乃至於五行對人格(性情樣貌啥的)的影響。 人受天地之氣所影響,甚至人「氣」也會影響。 大概如古雲所謂;和氣生祥吧。 一方水土,一方氣數。八字非簡單八個數字,至於起卦用的數,但是可以隨心而生,如心念起卦也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確切的說應該是...... ----------------------------- 數字關係? 八卦而言單論數字,那便偏頗了。 就如樓主說的象數理。 這個象,非常重要。 天干地支。也是象也是數也藏理。 ----------------------------- 這個問題後面會談到,兄弟莫急,多謝參與。**數** 到目前為止,易經運算中所需要的五大部分陰陽、五行、八卦、天干、地支都已經齊備了,從以上的推衍我們發現其實這五大部分全部都是數字,我們來總結一下。 陰陽:陽一、陰二。 五行:水一六、火二七、木三八、金四九、土五十。 八卦: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天干:甲一、乙二、丙三、丁四、戊五、己六、庚七、辛八、壬九、癸十。 地支:子一、丑二、寅三、卯四、辰五、巳六、午七、未八、申九、酉十、戌十一、亥十二。 **理** 陰陽、五行、八卦、天干、地支這五大數字體系就是易經運算中所需的基本內容,下面我們開始討論他們之間的關係,而這種關係就是理。理是易經運算的基本規則,易經歸根結底是數的運算,所以又被稱為數術。通常的數學研究的只是數字積累,而易經的運算不僅包含數字積累,同時也包含數字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運算,所以易經是時空數學。 這些關係包括:陰陽之間的關係、五行之間的關係、八卦之間的關係、天干之間的關係、地支之間的關係、五行與陰陽的關係、八卦與陰陽的關係、天干與陰陽的關係、地支與陰陽的關係、八卦與五行的關係、八卦與天乾的關係、八卦與地支的關係、天干與地支的關係。 我們從陰陽之間的關係開始。 **陰陽之間的關係** 在討論陰陽的關係之前,我們首先要看一下我們曾經用過的兩個概念,太極和太極點。 **太極和太極點** 陰陽來源於太極,我們看一下太極圖。
這個就是太極圖,一個圓。這個圓說明什麼呢,說明太極是劃定一個範圍。那方的可不可以?當然可以,既然是範圍他就可以是任何形狀,甚至沒有形狀,只是一個概念。比如把「人類」看作太極,把「動物」看作一個太極,等等。 範圍確定之後,太極就產生了,當我們通過一個標準來看待這個太極,這個太極就會出現兩種情況,符合標準和不符合標準的,這個標準我們稱為太極點,也就是我們觀察太極的視角,而那兩種情況就是陰陽。注意,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離開了太極和太極點,陰陽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說脫離了太極和太極點無法討論陰陽,要討論陰陽就必須先確定太極和太極點。對於具體的事物來講,當太極或太極點改變,陰陽性質可能完全不同。比如以一天為太極,以是否有太陽為太極點,那白天就是陽,晚上就是陰。而如果以是否需要燈光照明為太極點,白天就是陰而晚上就是陽。 同一個事物,不同的人來看,會有不同的結論。即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空狀態下看待同一個事物也會出現不同的結論。這就是因為太極和太極點的改變造成的。所以每個人眼中的世界都是不同的,沒有任何兩個人眼中的世界是完全相同的,因為太極可無限再分,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太極點的選取也是人人各異。 下面我們來看一個故事,《呂氏春秋·察微篇》中記載了一件事,原文如下: 「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而讓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夫聖人之舉事,可以移風易俗,而教導可施於百姓,非獨適己之行也。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多,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 魯國有個規定,如果有人見到魯國人在他國作了奴隸,能花錢把他贖出來,那麼可以到找官府報銷。子貢有一次贖了一個魯國人,而沒有去官府報銷,因為子貢家是大財主,不差那點銀子。孔子知道後說:「子貢你錯啦!聖人做事情,目的是改變社會風氣,教化百姓,並不是自己想怎麼干就怎麼干啊。現在魯國富人少而窮人多,你去官府的報銷贖金,對你的善行沒有任何損害,可是你不去報銷,以後誰還會再去贖人呢?」 把贖人取金作為太極,那麼子貢的太極點選取的是缺不缺那點兒錢,不缺為陽,缺為陰,所以不去報銷了。而孔子的太極點是會不會讓別人不願贖人,取了則不會,為陽,不取則會,為陰。雖然是同一件事,但不同人來看,因太極點的不同結論完全不同。 再說個生活中的例子,一位大爺去醫院看病,回來後破口大罵:「現在的醫院太坑人了,一個破檢查二百多,醫生一點醫德也沒有。」不久,兒子高考報志願,他又說:「就報醫科大學,將來做醫生,工資不算,獎金和紅包就夠了。」雖然同樣是醫生這個職業,同一個人的看法也如此不同。同樣是太極點變化的原因。 所以當我們遇到不能理解或反對的事情,我們應該好好分析一下對方的太極和太極點,而不忙著反駁,當你從他的太極和太極點來看問題,那麼你就能理解他了。推己及人就是這個道理。對於學習易經的人,不得不承認一點,就是涵養非常的好,德高而智深,大度而且寬容,對於和自己意見不一或者持有反面意見的都特別包容,果然非常人所能及,縱然學習易經的人對於易經的見解不同,但是基本上所有的都在個人的修為上非常高深,非常人所能及,這難道就是大道歸一,相同的果並不一定要有相同的過程,條條大路通羅馬?對於我上次的回帖,僅僅是針對我對易經的一些個人想法,並沒有針對樓主,也不是對樓主的帖子有任...... ----------------------------- 任何時候我們說是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對方聽到的是什麼。我覺得你對我的提醒很及時和中肯,所以要謝謝你。如果我以後有什麼錯謬的地方,也請你和其他朋友們提出來,我會及時改正。**陰陽相和** 陰陽遍佈於我們的生活之中,我們每天都在處理和平衡他們之間的關係,只是我們很少意識到這一點而已,所謂百姓日用而不知。 我喜歡聽我母親嘮叨,他做飯時我經常站在旁邊看,他一邊做飯一邊和我聊天,我是北方人,主食是麵食,所以經常會見到他在和面。為什麼叫和面呢?既然這個過程被叫作和面,那麼一定和「和」有關係。我們先看看這個過程。 每次他總是先把麵粉放到盆里,邊攪拌邊逐漸加水,直到面可以拿住了,也就是基本成型了,但是這時麵糰還很粘,然後在面板上撒上一層麵粉,把麵糰從盆里拿出來,放到面板上不停的摺疊按揉,並根據麵糰的軟硬情況,加些麵粉或淋上點兒水,直到覺得軟硬合適了,把和好的麵糰放回面盆,用濕布蒙上備用。 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過程,我們把和面看作是太極,以是否乾燥為太極點,那麼麵粉乾燥為陽,而水濕潤為陰。往面里加水,就是陽極生陰,有人會問:「水不是加的嗎?怎麼是生?」其實加和生是一樣的,只不過一個是人工過程,一個是自然過程而已,唯一的區別是人工過程快,自然的過程很緩慢而已。有人又會問:「那往水裡加面,可不可以?」當然也可以,那就是陰極生陽,但是通常沒人這麼干,因為麵粉量很難控制,當然如果水比麵粉難得的情況下,也會往水裡加面,這是個太極點轉換的問題。不停的摺疊按揉是讓陰陽均勻分布,充分接觸。麵糰軟是陰太盛,加些麵粉是陽生出來抵禦,麵糰硬了是陽太旺,加些水是陰生出來抵禦,直到軟硬適度,就進入了陰陽平衡的狀態,但是這個狀態是暫時的,北方乾燥,所以蒙上濕布來維持這個平衡。 和面的過程是對「和」做的最貼切的詮釋,所以這個過程被稱作和面。 那麼我們來看看什麼是「和」,和是陰陰為了同一目的而取長補短、相互制約、相互扶助的過程。比如上面的例子,麵粉是陽,陽是向上發散的,水是陰,陰是向下沉降的。沒有水的制約,一陣風麵粉就會灰飛煙滅,沒有麵粉的扶助,一不小心水就會覆水難收。 陰陽之間的關係,其實就是四象。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是在解讀少陰和太陰。和就是少陰,我們來看看少陰「
」。陽在下,陰在上。陽在陽位(奇數位)為正,陰在陰位(偶數位)為正,說明陰陽都是品行端正之人,為君子。陰在上,陰向下,所以親下,陽在下,陽向上,所以敬上。陰陽目標一致,屬性相反,所以為和而不同。類比於人事,什麼樣的朋友才是君子呢?你要做一件事情,他不同意你的想法,他會反對你並勸告你,告訴你他反對你的理由,他同意你的想法,他也會反對你,並且提出自己的擔心和意見,提醒你該注意的問題,他同意你而反對你的原因是希望你把問題考慮周全,把事情盡量做得圓滿。 那麼不同就一定是和嗎?不一定。我們再來看少陽「
」,同樣是不同,但是陽在上居陰位為不正,陰在下居陽位也不正。不正則不安,不安則動,陽向上,陰向下,背道而馳,不同也不和。 太陰「
」,陽健陰順,陰見陽為得其主為吉,陰無主見,得朋為凶,所以太陰二陰相伴,向下沉淪。陰為小人,所以小人同而不和。 我們來看一下歷史上比較著名的三個小人。 第一個叫易牙,易牙很會做菜,有一天齊桓公對易牙說:「我什麼都吃過,就是沒吃過人肉,不知道人肉好不好吃?」易牙回去把自己的兒子殺了,做成菜進獻給齊桓公,齊桓公品嘗之後覺得鮮嫩無比,就問是什麼肉,易牙流著淚說:「這是我兒子的肉,獻給大王嘗鮮。」 齊桓公聽後,非常感動,認為易牙忠於自己勝過愛兒子。 第二個叫開方,開方是衛國的公子,在齊國侍奉齊桓公。開方的母親就在臨近的衛國,而在長達十幾年的時間裡,開方從未去看望過自己的母親。齊桓公知道後,認為開方忠於自己勝過愛母親。 第三個叫豎刁,豎刁為了表示對齊桓公的忠心,自行閹割,進宮服侍齊桓公。齊桓公認為豎刁忠於自己勝過愛身體。 所以齊桓公很寵幸這三個人。公元前六四五年,丞相管仲病危,齊桓公去探望。他問管仲:「大臣中誰可以作丞相?我比較看好易牙、開方和豎刁。」管仲說:「易牙殺子取媚於君,不合人之常情,開方有親而不侍奉,不合人之常情,豎刁自宮,不合人之常情,這三個人都不能親近。」 管仲去世後,齊桓公聽從管仲的建議,驅逐了這三個人,但是過了三年,他又把他們召了回來,因為沒了他們,齊桓公覺得日子過得太沒滋味了。 後來這三個人作亂,堵塞宮門,齊桓公活活餓死,臨死前用衣袖遮住臉,因為他沒有臉去見管仲。 齊桓公和這三位其實都是小人,如果桓公內心光明正大,也不會想吃人肉,如果從太陰來看,桓公是上面的陰爻,陰爻居正位,在上為君,而那三位是下面的陰爻。而陰遇陰為凶,只會沉淪。 孔子曰:「可與言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這段話還是在解讀四象。可與言而與之言是少陰「
,陽在下居正位,對方健康向上,品行端正,那麼就應該放下身段去「和」對方,給予指導和勸誡,陽見陰為順,這樣對方在自己的幫助之下前途會比較順利。如果不這樣,那就是太陽「
」,陽見陽不順,為阻隔,陽亢則悔,所以將來會後悔。不可與言而不與之言是少陽「
」,陰在下居陽位,不正,對方思想不正,品行不端,而陽在陰位,自己所處位置也不善,所以儘快離開,不與之言。如果不是這樣,那就是太陰「
」,陰見陰為無主,為沉淪,為凶。所以知道這個道理的人,不會失人也不會失言。 孔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還是對少陰和少陽的解讀,民可,使由之,是對少陰的解讀,如果人民健康向上,那麼就應該去「和」,起到指導和幫扶的作用就可以了,可以任其自由發展。不可,使知之,是對少陽的解讀,也就是說,如果人民在沉淪那麼就要積極去教導他們。這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行為,孔子的一生也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一生,數千年之下,我這個後生小子,行文至此不免心下凄然。老子和孔子比要洒脫得多,西出函谷關,唯留五千言。 我們下面來總結一下陰陽的關係吧。我們先來看一張圖。
這個圖是陰陽圖,他描繪了陰陽的互根和互相轉化的過程。在陽最旺處有一個黑點,他說明陽雖然旺極,但陰依然存在,雖弱極,但會慢慢滋生,直至逐漸取代陽,並最終發展到旺極。在陰最旺處有一個白點,變化情形和陽最旺時一樣。 陰陽一直在變化中,沒有停駐,即使陰陽的平衡也是動態的平衡。 陰陽圖會給人一個錯覺,那就是陰陽是涇渭分明的,但實際並非如此,陰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是無法區分邊界的。就象我們舉的和面的例子。 陰陽在表面上看這是一對矛盾,但同時陰陽也是一體的兩面,陽因陰而存在,陰因陽而存在,相生相成,不可分割。 陰陽關係中,最重要的關係是和。如果一個人明白了和的道理,就很容易處理身邊的事情。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其實這就是和的道理。從少陰來看,雖逆耳未必就是忠言,但忠言一定逆耳,所以真正對我們有用的不是讚美,而是不同意見。老師快更新~~呵呵~~ 我花了好幾天的時間,終於把八卦的名稱和對應的符號以及卦性背記下來了才開始看的後面的講解,我明白易經不是死記硬背就能理解的,但是不先記住最基本的,怎麼能融會貫通。。。 我好奇老師對易經這麼有研究,比較精通的是哪方面呢?命理?風水?還是別的什麼? 因為我也不是十分懂這些,要是哪裡說錯了,請不要見怪。。。 ----------------------------- 命理吧,不過比較缺乏實踐,雖然平時經常有人找我,但是我覺得和專業的人比起來實踐機會還是太少,很多具體東西需要驗證。不過慢慢來吧,年紀還不算太大。呵呵。 易經有五個主要分支山、醫、命、相、卜,其實都是一樣的原理,同體不同用而已,只要你弄明白了原理,其實都是一樣的。近一年在研究中醫,並且收治了一位糖尿病人,我姥姥,呵呵,效果還不錯。但是我沒行醫執照,不敢給外人看病,只能先拿家裡人實驗了。**四象的演化** 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會發現什麼呢?如果足夠細心,我們會發現四象描述了陰陽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運行變化過程。雖然只是簡單的四象,但是他們卻能準確模擬事物的發展過程。通過四象我們就已經可以把握事物發展的方向和會產生的結果。我們現在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看四象。在討論之前,我們需要先介紹一下陰陽爻的命名規則。六、七、八、九、十是成數,這在前面已經介紹過了。七、九是陽,六、八、十是陰。而陽的運動方向是向上的,陰的運動方向是向下的,所以成數中陽數的最大數是九,陰數的最大數是六。基於這一點,我們用「九」來代表陽爻,用「六」來代表陰爻。而用「初」和「上」來代表陰陽爻在四象上的位置。 太陽「
」:對於初九來講,居陽位,為正,陽見陽為阻隔,目前會很不順利,但初九正位,剛健有德,堅強向上,並不會因上九的阻隔而消沉,而上九陽極生陰,初九目前雖前途有些坎坷,但終究會一帆風順。上九居陰位,為不正,不正則不安,不安則動,並且上九居最上位,向上已無路可走,其道窮,窮則變,陽亢,旺極而生陰,所以上九終究會變成上六,陽變陰為悔,所以上九目前雖身居高位,但品行有失,終會至悔,老子曰:「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富貴為陽,驕為陽,老子就是在解讀太陽上九之象。 少陰「
」:初九得上六來和,目前非常順利,前途也一片光明,上六陰爻居陰位為正位,品行無失,居上位而不驕,得初九幫扶,目前順風順水,只要能合理約束初九,則可保平安。初九向上,最終會替代上六,而居上位,而上六,功成身退是最好的選擇。上六,在上為天,功成而退,老子曰:「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就是在解讀少陰上六之象。如上六戀棧不舍,必至沉淪,則為少陽。 少陽「
」:上九陽居陰位為不正,但下臨初六,初六向下,對上九並無壓力,如上九能勵精圖治、潔身自好,目前並無大礙,並且可以說非常順利。但俗話說,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稍有不慎,被初六所誤,陽轉為陰,同流合污,少陽變太陰,則終至大禍。兵法中「走為上」,即為對少陽上九的解讀。 太陰「
」:初六、上六二陰相隨,無節操,無下限。但初六在下,向下已無路可走,窮途末路,窮則生變,必轉為陽。但陰性隨順、怠惰,變化過程緩慢。所以冬天雖然漫長,但春天一定會到來,太陰必轉少陰。 四象演化中的唯一良性循環,如下圖所示。
太陽上九變上六,提攜初九,初九上位,代替上六,上六功成身退,下面初位有賢德之人為繼。這樣就是一個完美的良性循環,如堯禪位於舜,舜禪位於禹。 但是這是很理想化的情況,現實中總是有太多人,為各種慾望所迷,而不知進退,所以偏離正道,而為詭道,化智慧為權謀。雖能無往不利,確難保長久,即使有生之年,能保不敗,身壞命終,卻難逃三途(地獄、餓鬼、畜牲)之禍,萬劫難復。 莊子曰:「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此言雖驚世駭俗,卻其來有自。 比如,三十六記中的美人記,就是從太陽而來。就太陽來說,初九和上九都不好過,初九欲取而代之,上九欲除此心頭之患。初九用美人計,使上九沉迷,由陽轉陰,則去此障礙。上九用美人計,使初九沉迷,由陽轉陰,則除此大患。但目的雖達到,但後果卻難遂用計者心意。對初九來說,上九沉迷,初九上位,上九變為初六,則為少陽。對於上九來說,初九沉迷,變為初六,仍為少陽。少陽表面雖順,但太陰之禍不遠。所以學易從來要求品行端正,如品行不端,則害人害己。歷史上的那些為國家和民族帶來深重災難的人物,哪個不精通兵法權謀,所以莊子此言恰如其分。有人說:「我死之後哪怕洪水滔天」,世上哪有如此便宜之事。那六道輪迴真的存在?這一點等分析到天干與地支的關係自然就明了了,目前先賣個關子。 不用陰謀詭計,太陽之下初九如何自處,還是來看個耳熟能詳的故事吧。 三國時,劉備落魄時,寄居曹營。劉備恐曹生疑,每天澆水種菜,曹操知道後,以青梅綻開為由,煮酒邀劉宴飲,議論天下英雄,以試探劉備。當曹操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劉備聞之大驚,一驚之下筷子掉在地上。此時恰逢雷雨大作,劉備以膽小、怕雷掩飾而使曹操釋疑,藉以脫身。 這件往事中,曹操在上為陽,劉備在下為陽,太陽之象。劉備韜光養晦,示陽為陰,太陽變為少陽。雖如此,但是非之地不可久留,不久劉備以征袁術為由,離開曹營。我覺得劉備的做法是值得借鑒的。 由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易經其實是一組時空模型,對於四象來講,陰陽就是輸入參數,根據輸入就可以得出目前的狀況和未來的情況。而在目前的狀況下,我們也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方法來改變未來的情況。但是這種改變的方法全憑陰陽的轉化。而陰陽來源於太極和太極點,而太極和太極點的選擇完全由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所決定,所以只有修身養性,改變自己錯誤的思想和行為,才能真正的改變命運。其實世上並沒有什麼命運,命運只是我們心的影像而已。什麼樣的心就會有什麼樣的命運。但是俗話說:「江山易改,秉性難移。」這就是很多人墮入宿命論的原因。因為秉性太難改變,所以命運也難改變,所以被誤認為是註定之事,嗚呼哀哉。**無極之上** 對於任何事物,如果我們想要認清其實質,那麼就必須站在比他更高的位置上來審視他,否則始終在廬山中打轉,根本無法見其真實面目。對於易經也是如此。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所謂的道就是無極,而一就是太極,二就是兩儀,三就是三才。什麼是三才呢?三才就是陰、陽、陰陽和合即陰陽之間的交通轉化,只不過為了表述方便,又分別做了命名,陰被稱為地,陽被稱為天,陰陽和合被稱為人。三才同樣是用具象的事物來代替抽象的概念,三才中的天並非就只是天,地和人也是一樣的道理。所以三生萬物的意思是,陰陽生成之後,陰陽和合就生成了萬物。也就是說無極是世界的起源,但是無極是什麼呢?就兩個字——混沌。那混沌又是什麼,似乎沒有人說的清楚。當我們遇到這樣的問題,我們只能向一個人請教,那個人就是佛陀。 **世界之源** 關於世界的產生,佛陀是這麼教誨我們的。 「云何名為世界顛倒。是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非因所因,無住所住,遷流不住,因此世成。三世四方,和合相涉,變化眾生成十二類。是故世界因動有聲。因聲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觸。因觸有味。因味知法。六亂妄想成業性故。十二區分由此輪轉。是故世間聲香味觸,窮十二變為一旋復。乘此輪轉顛倒相故。是有世界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若非有色、若非無色、若非有想、若非無想。——引自《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七》」 在這一段中,佛陀告訴我們世界及眾生的形成過程。對於世界的形成這麼複雜的問題,佛陀只用了三十二個字就說明清楚了。 對於「界」的產生,佛陀用了八個字來描述——是有所有,分段妄生。什麼是「是有所有」呢?也就是說,那些根本不存在的,偏偏要認為他是真實存在的。什麼是「分段妄生」呢?太極生兩儀,有生則必有死,所以分段妄生是死此生彼,死彼生此。把兩段連起來,就是說認為那些虛假的無常幻象是真的存在的,既然是幻象就一定會消失,於是又出現新的幻象,因為執著於這些幻象,於是就產生了分段的生死,也就是覺得,注意是「覺得」是「妄想」,隨這個幻象在這裡的消失而死,同時隨另一個幻象在另一個地方出現而生,又因為這個地方會與那個地方的差異而產生了空間這個妄想,於是「界」就產生了。 對於世的產生,佛陀用了十二個字來描述——非因所因,無住所住,遷流不住。什麼是「非因所因」呢?也就是說,幻象之間並沒有前因和後果的關係,並沒有先後,而偏要認為他們之間有先後關係。什麼是「無住所住,遷流不住」呢?也就是說,幻象是不可停駐的,而偏要認為他是可以保持的,於是就有了可以回憶的過去,可以把握的現在,可以展望的未來,實際上他瞬息萬變,無一剎那之停頓。於是「世」就產生了。 不知大家發現沒有,佛陀在此段敘述中並沒有使用主語。那主語是誰呢?此時世界尚未產生,萬物更沒有蹤影。其實主語就是現在能看我這段文字的你,就是能知覺的一切眾生。既然萬物都沒有蹤影,世界也未產生,怎麼會是一切眾生。注意我說的是「能」,即那個具備「能力」的你,而不是這個身體。佛陀告訴我們:「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也就是說,能見非所見,所見非能見,具備能見能力的是不能被看到的,而能被看到的都不具備能見的能力。聽、嗅、嘗、觸、想等也是一樣的道理。 有人會說:「能見的是眼睛。」如果能見的是眼睛,那麼沒有眼睛就一定不能見。那麼我們來看個故事。 唐開元七年(公元七一九年),一位姓盧的書生進京趕考,結果功名不就,鬱郁而返。途中經過邯鄲,在客店裡遇見一位道士呂翁,盧生自嘆有志難伸,呂翁便拿出一個瓷枕頭讓他枕上。盧生拿過枕頭一看,只是個青瓷涼枕,兩端有孔,並無稀奇,於是倚枕而卧。閉目躺下後發現枕上的孔越來越大,越來越明亮,盧生心下好奇,就從孔中走了進去,想一探究竟,結果發現自己已經回到家中,盧生心想,呂翁助我還鄉,免我旅途勞頓,心下甚是感激。幾個月後,娶了一位家住清河的崔姓女子為妻,崔氏貌美賢淑,盧生很是得意。第二年,中了進士,升為陝州牧、京兆尹,最後榮升為戶部尚書兼御史大夫、中書令,封為燕國公。他的五個孩子也高官厚祿,嫁娶高門。盧生兒孫滿堂,享盡榮華富貴。八十歲時,生病久治不愈,終於命終。斷氣時,盧生一驚而醒,轉身坐起,左右一看,一切如故,呂翁仍坐在旁邊,而自己回家之前看見店主人在蒸的小米飯還沒熟。盧生急忙問呂翁:「難道那是一場夢嗎?」呂翁說:「人生其實也就是這樣。」盧生默然良久,起身拜謝:「先生教我止欲息心,敢不受教。」說完頂禮再拜而去。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發現(當然不光這個故事,夢每個人都做過),夢中我們依然能見,但這時我們並沒有用眼睛。所以能見的並不是眼睛。 可能又有人說:「既然非因所因,那麼世界上是不是也沒有因果?」佛陀的意思是「非因所因」,是世界產生的原因,也就就說,世界是由因果而生,世界上怎麼可能沒有因果,不僅有,而且因果是世界上最基本的規律。 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知道無極是什麼,無極就是一種糊塗的狀態,誰糊塗呢?眾生能見之性的糊塗。**陰陽之初** 既然無極是眾生能見之性的糊塗,那麼是怎麼個糊塗過程呢?我們還是去請教佛陀,因為除了佛陀沒人能回答這個問題。佛陀是這樣回答的: 「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云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認悟中迷。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色。色雜妄想,想相為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為心性。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引自《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二》」 在繼續分析之前,我們先要弄清楚兩個概念,也就是「能見之性」和「妙明真精妙心」,我們來看看佛陀是怎麼描述他們之間的關係的。 「此見雖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引自《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二》」 什麼是第二月呢?月亮只有一個,但是用手捏住眼睛,再去看月亮,那麼能看到兩個,而這第二個月亮,不是月亮本身,也不是月亮的影子,他是眼睛被捏而產生的錯覺。而「能見之性」和「妙明真精妙心」的關係就如同捏目所成的第二個月亮和月亮本身的關係一樣,只是一個錯覺。那什麼是「妙明真精妙心」,這是眾生之本心,「妙明」是說他具無量光明,此光明並不會因為遮蔽而失去,所以是「妙明」,「真」是「真實不妄」,「精」是「純凈而無法污染」,如此之妙,所以是「妙明真精妙心」。 佛陀教誨我們,你的身體和所謂的心(也就是能見之性),都是本心中所現之物。而你們是怎麼遺失了光明的本心的呢?因為「認悟中迷」,也就是說,你覺得你明白了,其實當你這麼認為,你就糊塗了。這聽起來很難理解,那麼我們做個比喻吧,比如晴空萬里,什麼都沒有,一個人瞪著眼睛看天,一眨不眨,時間久了眼前是金星亂冒、繁花似錦,他於是開始研究這些幻像以及幻像之間的關係,並且明白了其中的變化規律,他是明白了還是糊塗了呢?當然是糊塗了。所以第一對陰陽是「迷」和「悟」。糊塗之後,本心的空明就被遮敝了,變成了明暗夾雜陰晦暗淡的樣子,暗與暗相結合就形成了色,色和妄想互相作用,色導致妄想分別,妄想分別產生了更多的色,於是繼續妄想出來一個色相是自己的身體,色相之內,因各種因緣相聚集的部分互相作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並不斷向外探尋各種因緣(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在這種龐雜混亂的狀態下,一旦認為那個能見之性是自己的本心,那麼就一定會誤認為「心」就在這個色身之內。而不知道色身和外界的一切山河大地等等都是「妙明真精妙心」中的影像而已。就如同有百千大海而棄之不顧,而認為水面上的一個小水泡就是全部,所有海水也就這麼多。 那麼這個「妙明真精妙心」有多大呢?佛陀說: 「汝等當知。有漏世界十二類生,本覺妙明覺圓心體,與十方佛無二無別。由汝妄想迷理為咎,痴愛發生。生髮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則此十方微塵國土,非無漏者,皆是迷頑妄想安立。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里,況諸世界在虛空耶。——引自《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佛陀教誨我們說,眾生的妙明本心與十方無量世界的一切諸佛沒有差別。只因眾生堅固的顛倒妄想,才有了十方有漏世界。這個包容十方一切世界的虛空也不過是你本心中所化現而已,而這個虛空和你的妙明本心比起來,如果把你的本心比作是天空,那麼虛空就像天空中飄的一片小小的雲彩,更別說那些被虛空所含容的世界了。 那麼我們該如何回歸本心呢?我們來完整的看一部經典,經典中最短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心經》雖短卻道盡了世間真相,如果大家認真讀了上面的分析,我想也就能讀懂《心經》了。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三藏法師玄奘 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 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易經之用** 易經的應用遍布我們的生活,只是我們很少能意識到這一點而已,其實我們的一舉一動都離不開陰陽的平衡,比如我們走路就是陰陽平衡及轉化的過程。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易經的道理就存在於日常生活之中,所以易經並不神秘。 我們現在來看一下,易經超越日常生活的應用,這些應用大致分為五種,他們是山、醫、命、相、卜。 **山** 「山」就是基於易經的修行,修仙訪道,求出生死。易經確實是經天緯地的大智慧,但又確實不是無上的智慧,所以想通過易經來渡生死大河是根本做不到的。天是棺材蓋,地是棺材底,不管跑到哪,都在棺材裡。從以上的幾節的分析中我們知道,陰陽只是妄想,我們的世界也不過是因妄想而生。《心經》中說:「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也就是說遠離一切顛倒夢想,才能達到究竟涅槃,涅為不生,槃為不滅,生滅只是妄想,涅槃就是遠離一切妄想,回歸本心,這才是真正的解脫之道。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太極拳,他在易經的修行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太極拳有八種基本技法——掤、捋、擠、按、采、挒、肘、靠。練拳者也通常在這八法中做文章,卻難有進境,這是由於不明白太極拳的基本原理造成的。太極拳套路雖多,但只有兩招,一陰(虛)一陽(實)。陰陽的平衡和轉化無時無刻不在發生,一舉手一投足都是陰陽之理,我們每個動作都能做的恰到好處,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深通易理,但是很遺憾,這些都是無意識的行為。太極拳就是要將這種無意識的行為,變成有意識的行為。在太極拳的套路中,每一動作,每一個眼神,每一次呼吸,都要清晰的分出陰陽來,這也是太極拳練習過程中動作緩慢的原因,因為要認真體會一舉手一投足的陰陽變化,直到心念的陰陽轉化能清晰的反應在身體的虛實變化上,那麼功夫就小有所成了。太極拳在實戰中最具指導性的一句話是「引進落空」。而什麼是「引進落空」呢?引進落空並不是借力打力,也不是四兩撥千斤,而是看空自己,也看空對方,把對方引進來和自己成為一個太極,並瞬間根據對方的力道等情況建立陰陽平衡,這似乎很難做到,但是如果一個人能夠達到心念的陰陽轉化能清晰反應在身體的虛實變化上,那麼這並不困難,並且非常容易,因為心念的速度要多快就有多快。這個太極建立的過程就是「引進」,「落空」就是轉化這個太極的陰陽狀態,使對方落在空處,腳下無根,身無憑倚,如臨深淵,如墮深潭,後果可想而知。 網上有很多太極拳發人的視頻,飽受置疑,特別是前段時間上了央視的那件事更使太極拳的名譽大受損害。從上面的介紹我們應該能知道,太極拳對戰之中最忌諱的就是心態不好。太極拳不是簡單的拳術技巧,而是心念的修鍊,心態必須平和自然,無賭勝之心,無爭鬥之意,否則心浮氣躁,不能看空自己,也無法看空對方,太極則無從建立,也無法引進落空。如果一個人不能做到泰山崩於前而不瞬,哪怕自己真的出了點兒功夫,也不要因名利而去顯露,因為不能做到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心平氣和,則難免出問題,比如真有人拿刀來砍,能做到嗎?如果做不到自己蒙羞是小,使人置疑民族的優秀遺產就罪莫大焉了。樓主,問您個問題,關於五行的生成地方有些疑問,為什麼太陰不位於最下面,而是位於中央呢? ----------------------------- 因為太陰順序數是五,前四個是陽、陰、少陰、少陽,所以太陰是第五個,而河圖中五數在中間,所以太陰在中間**醫**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中醫就是林中秀木,所以詆毀中醫之人越來越多。中醫是真正的系統醫學,也就是說中醫是把人當作一個整體來研究的。中醫的基礎經典通常認為是《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其實中醫的根本經典是易經,並且易經無可爭議的應該排在內經和本草經之前。 我們小區有一個只比我小一歲的朋友得了糖尿病,前段時間又檢查出腰椎間盤突出。他覺得非常沮喪,甚至失去了生活的希望,他對我說他兒子只有五歲而自己卻成了這個樣子,真不知道未來在哪裡。他有兩個愛好,一釣魚、二看電影。這都符合糖尿病的致病要求,《黃帝內經》中對糖尿病的成因只用了四個字就說清楚了,這四個字是:形樂志苦。 五臟中脾屬土與胃相表裡,脾主肉,形樂就是身體安逸,不怎麼運動,不運動則肉不動,肉不動則脾不動,脾久不動則傷。志苦就是心情抑鬱,而憂思傷脾。甜五行屬土,走脾。脾傷則甜不走脾,下行走水道,腎屬水,無法處理和吸收糖份,糖只能隨尿排出,所以就成了糖尿病。腎屬水,甜屬土,土克水,所以這種狀況如果得不到改善,那麼腎會受傷,腎主骨,腎傷則骨傷,所以我的那位朋友的了檢查出糖尿病之後,過了段時間又出現了腰椎間盤突出的問題。 火是生土的,心臟屬火,脾傷之後,也會出現火生土的不暢,使心臟受傷,所以糖尿病會引起冠心病、心絞痛等疾病。 那麼怎麼治療糖尿病呢?把那四個字的順序調整一下——形苦志樂。然後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泄其有餘,補其不足就可以了。那麼什麼是具體情況,性別、年齡、胖瘦、壯弱、時間、節氣,等等去調節其五行旺弱,使之達到平衡就可以了。 中藥雖多,不過性、味、歸經三個特性。性就是溫涼寒熱、味就是辛(金)、苦(火)、甘(土)、酸(木)、咸(水)。歸經就是藥物所走之經脈。 比如,對於木旺造成的土虛,那麼就用苦寒為君葯、甘為臣辛為佐使,歸經心、小腸、脾、胃、肺、大腸的藥物。 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知道,沒有通用的藥方,如果執方治病無異於守株待兔,治好了也只是運氣好而已。所以一個不精通易經的醫生不會是個好醫生。因為他並不知道葯管用是為什麼,不管用又是為什麼。 《傷寒論》通常被當作驗方來用,其實《傷寒論》是一部講如何開藥的教材,如果醫聖知道後人如此讀他的著作,估計他會後悔寫這部書吧。**命相卜** 「命」也就是命理,比如八字、紫微斗數等等根據人的出生的時間推算其一生的吉凶禍福。 「相」也就是勘輿風水學,也包括面相、手相、體相等等。 「卜」也就是占卜,比如六爻、奇門、六壬等等。 「命」傾向於對人的研究,「相」傾向於對物的研究,而「卜」則傾向於具體的事情。但是他們的本質是相同的,全部基於易經。命卜都是天干、地支、八卦的排列組合,自然基於易經。那麼相呢?特別是面相、手相,好像和易經沒什麼關係吧。 我們來看一張照片。
之所以選這個人作例子,原因有兩個,一是大家比較熟悉,二是此人相貌很有代表性。我們先從陰陽的角度來看,上為陽,下為陰,陽為思維層面,陰為物質層面。額頭寬大飽滿,說明此人思維清晰、能力很強。但下巴部位更加寬大,所以此人物質慾望強烈,甚至可以說是貪婪。陽為想法,陰為行動。所以此人很有想法,並且執行力更強,給人雷厲風行的感覺。而陰陽不協調,陽衰陰盛,陽無法統領陰,所以此人會被物慾沖昏頭腦。 現在我們把十二地支排列到他的臉上。
我們看他面部的辰巳位有明顯的陰影,說明那裡有輕微的塌陷,即使沒有這個陰影,辰巳位與相對的戌亥位相差太大,所以辰巳位承受不了戌亥位的衝擊,所以在辰巳年份必然大禍臨頭。實際上他在壬辰年(去年)的亥月(公曆十一月)報出醜聞,丟官送審。 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相」其實也是基於易經的,並且不用太複雜的推理,我們就已經能得到很多相關信息。 到這裡已經介紹完了易經的五種特殊應用——山、醫、命、相、卜。而其中的命相卜是最容易把人引入宿命論的部分。下一節我們將深入討論一下命運,看看命運到底是什麼?是否真的是註定且無法改變的。為了看此文新註冊了個號,昨天看到206樓看不懂了,今天從頭到尾重看了一遍,差不多看明白了,寫的非常好,希望一直寫下去。想問下樓主,人的相貌是天生的,如果按你說的這樣,是不是國字臉是最好的呢? ----------------------------- 相貌不是天生的,相由心生,也就是說相貌是由心態決定的,實際上我們的相貌在不停改變,就拿那個例子來說,他以前肯定不是長成那樣,只是身居高位貪慾日盛才變成了那樣。樓主,為什麼將八卦排列於河圖上面就是先天八卦的樣子,這一點沒有看出來,不知道怎麼排列上去的。四象到五行,中間有個太陰,而八卦排列於河圖上面,就不需要這個太陰了嗎?如果有,哪它在什麼地方呢? ----------------------------- 從推演的過程可以知道,四象是陰陽的細分,八卦是四象的細分,所以歸根結底四象、八卦都是陰陽轉化過程中的節點,區別只在於精細程度的不同,六十四卦也是一樣,他們是八卦的細分細分再細分。所以這個過程可以無窮盡的進行下去,而實質只是精細程度的不同。但是對於具體事物的研究沒有必要精細到那個程度,八卦足夠了,因為太極的選擇可大可小,只要改變太極的定義就可以了,所以伏羲只創製了八個卦象。所以八卦生成之後,就可以直接把八卦根據陰陽的變化規律排布到河圖之上,就是先天八卦圖的樣子。謝謝樓主解答。這麼說,四象也可以組成「先天四卦」「後天四卦」之說,不知道這樣理解對不對?產生不理解的原因,是我似乎把五行和先天八卦對應了?有五行而沒有八行、九行吧?這樣梳理,似乎通了些。不過仍然不太懂五行到底是什麼? 另一個問題,先生提到五運六氣有少陰、少陽、太陰、太陽。內經上面還有陽明,厥陰,那麼這兩個是哪裡呢? ps不懂易,問題可能會幼稚,望見諒。 ----------------------------- 問題提的很好,不過理解的有問題。 卦和五行同源於太極,卦生於兩儀,長於四象,成於八卦。五行生於陰陽與陰陽和合,長於四象與四象轉化,成於天干。八卦側重表象,五行側重本質。凡事成之後才可論先天後天。先天八卦為體,後天八卦為用。五行天干為體,地支為用。後面會有一個章節專門討論這個問題。五運源於天干五合,六氣源於地支六合,後面也會談到。**命之於運**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是幾歲玩童都明白的道理,也是對因果規律最直白的詮釋。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很多人越來越懷疑其普遍性,甚至得出「好人無好報」的結論。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還是來看一個現實中的例子。 幾個朋友出去吃飯,吃完出來後,發現買單時把錢包忘在了桌上,連忙回去找前台,前台服務人員很熱情,問了錢包的樣子,核實後把錢包還給失主,並讓失主核對一下有沒有東西丟失。失主核對後發現現金少了兩百。這時候失主大致會有三種處理方式: 一、 跟前台說,錢少了,請前台幫忙找到撿到錢包的服務員把錢要回來。 二、 自認倒霉,面有不快,和前台敷衍幾句,轉身離開。 三、 表示感謝,並請前台轉答對相關服務人員的謝意,甚至寫封感謝信,給予書面表揚。 第一二種都無可厚非,再正常不過的做法,第三種倒顯得讓人難以理解。這是發生我身上的一件事情,我選擇的是第三種方式。為何這麼做,我們先看第一種做法會造成什麼後果。錢少了是事實,但是沒人會關心這個事實,並且錢的數量只有失主自己知道,也沒人能證明錢確實是少了,所以如果這樣做給旁觀者的感覺是好人做不得,別人撿了錢包,好心好意還給他,反被誣賴,所以以後遇到這樣的事還不如自己昧下。第二種相對好些,但是在別人看來,撿了錢包還給他,連句謝謝都不說,現在真是好人難做,沒被訛上就謝天謝地了。而第三種,在旁人看來自不必說,對於撿到錢包的那個人也有很大幫助,他能將錢包還回,說明他內心是善良的,而拿了不該拿的錢,只是被貪慾迷惑,表揚他的善良,他會反思自己的錯誤,會因慚愧而悔改。而反觀第一種做法,只會將他往錯誤的方向推,因為他下次再也不會歸還失物了,這種做法無異於毀滅了他的善良。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們給予的是什麼並不重要,而別人從我們這裡獲得了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別人從我們這裡所獲得的就是我們所種之因,而未來我們要收穫這些因所生之果,就如同春種秋收一般。 選擇第一二種做法的人有足夠的理由這麼做,所以也沒人能說這麼做的人就是壞人,但是他又確實因此而種下惡因,將來也必會收穫惡果,這就是很多人會感嘆好人無好報的原因。 我們的世界由因果而生,所以因果是世間最基本的規律,所謂命就是因,就是我們曾經的所言所思、所作所為,而運就是果,就是我們要收穫和經歷的由「因」所生之「果」。「因」是確定的,因為過去的事情已無法改變,而現在唯一的問題是「果」是否是一定的,如果「果」是一定的,那麼命運就是註定的,無法改變的。而「果」是否是一定的呢?這個問題,我們還是要去請教佛陀,我們看看佛陀是怎麼說的。 「善男子,若有不修身、戒、心、慧,如是之人,於小惡業得大惡報。以恐怖故,常生是念:『我屬地獄,作地獄行。』雖聞智者說地獄苦,常作是念:『如鐵打鐵、石還打石、木自打木、火蟲樂火,地獄之身還似地獄。若似地獄,有何苦事?』譬如蒼蠅,為唾所粘不能得出;是人亦爾,於小罪中不能自出,心初無悔,不能修善,覆藏瑕疵,雖有過去一切善業,悉為是罪之所垢污。是人所有現受輕報,轉為地獄極重惡果。善男子,如小器水置鹽一升,其味醎苦,難可得飲,是人罪業亦復如是。善男子,譬如有人負他一錢,不能償故,身被系縛多受眾苦,是人罪業亦復如是。——引自《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二》」 佛陀首先說了一種情況,也就是做的惡業雖小但是果報極重的情況。這種人做惡之後不知悔悟,並且百般遮掩,唯恐人知道。明知所做之事最終會導致惡報,甚至墮落地獄,也聽聞智者說過地獄的苦楚,但是卻想,就像鐵被鐵打、石頭砸石頭、火堆邊上生的蟲子喜歡火一樣,生到地獄裡,那個身體也應該能承受甚至喜歡地獄吧,如果這樣地獄又能怎樣。這樣的人就像被唾液粘住的蒼蠅,被所做惡業所累,本來應該是現世受輕報的小惡,由此轉為地獄重報。就像一小桶水,放一升鹽進去,水因此變得又苦又咸,難以飲用。又像一貧如洗,而欠了別人一塊錢,債主追討,因無法償還,而被捆綁多受折磨。 「善男子,一切眾生若具五事,令現輕報轉地獄受。何等為五?一者、愚痴故,二者、善根微少故,三者、惡業深重故,四者、不懺悔故,五者、不修本善業故。復有五事:一者、修習惡業故,二者、無戒財故,三者、遠離諸善根故,四者、不修身戒心慧故,五者、親近惡知識故。善男子,是故能令現世輕報地獄重受。——引自《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二》」 佛陀接著教誨我們具體是什麼樣的情況會使本應輕報的小惡而變成重報。佛陀說了十種情況: 一、 愚痴,也就是秉持錯誤的想法,並自以為是、不知悔改,比如認為好人沒好報,不僅自己這麼認為,還拿來教訓別人。 二、 善根微少,就像蝙蝠習慣了黑暗而討厭光明,見到舉手之勞能行的善事也不去做,或者想去做,但又覺得很不好意思,好像是去做一件很丟臉的事情一樣。 三、 惡業深重,惡行已經成了習慣。 四、 不懺悔,明知自己做的事情不對,但卻想各種辦法去遮掩,如果遮掩不住,就想各種藉口來為自己開脫。什麼是懺悔?懺是發露自己的惡行,讓別人知道,悔是深覺慚愧,不敢再做。 五、 不修善業,沒有善行。 六、 修行惡業,比如為物慾所迷,修行邪法。 七、 不持戒律,佛陀為在家弟子定了五條戒律——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受持戒律就是大布施,布施會帶來財富,所以稱戒財。比如不殺生就是無畏布施,使眾生免於被屠戮的恐懼。 八、 遠離諸善根,對善事自行遠離,不願靠近,如蠅逐臭。 九、 不修身戒心慧,所謂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言行思想,修行不一定非要去深山古剎,其實生活無處不修行。、 十、 親近惡知識,擇友不善,如入鮑魚之廝,久而不聞其臭。 「善男子,若有修習身、戒、心、慧,如先所說,能觀諸法同如虛空,不見智慧,不見智者,不見愚痴,不見愚者,不見修習及修習者,是名智者。如是之人,則能修習身、戒、心、慧,是人能令地獄果報現世輕受。是人設作極重惡業,思惟觀察能令輕微,作是念言:『我業雖重,不如善業。』譬如氎華雖復百斤,終不能敵真金一兩;如恆河中投一升鹽,水無醎味,飲者不覺;如巨富者,雖多負人千萬寶物,無能系縛令其受苦;如大香象,能壞鐵鎖自在而去。智慧之人亦復如是,常思惟言:『我善力多,惡業羸弱。我能發露懺悔,除罪惡業,能修智慧,智慧力多,無明力少。』如是念已,親近善友,修習正見,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十二部經。見有受持讀誦書寫解說之者,心生恭敬,兼以衣食、房舍、卧具、病葯、華香而供養之,讚歎尊重,所至到處稱說其善,不訟其短,供養三寶,敬信方等《大涅槃經》、如來常恆無有變易、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是人能令地獄重報現世輕受。善男子,以是義故,非一切業悉有定果,亦非一切眾生定受。——引自《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二》」 佛陀接著說,什麼樣的情況下重惡會轉輕報,這一段比較直白,我就不再解釋,這一段的最後一句佛陀教誨我們,並不是一切業都有定果,也並非一切眾生定受。也就是說「果」不定,既然「果」不定,那麼命運也就不是註定的。如果想改變命運,那麼只要按照佛陀這一段的教誨好好執行就行了。**不昧因果** 先來看一個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唐朝。 百丈懷海禪師每日上堂講經,經常有一個老人趕來聽法,聽完就隨著眾人一起散去。有一天,這位老人卻站在那裡很久沒有離開,百丈禪師就問:「立者何人?」,老人答:「我五百年前曾住此山修行,有人向我請教說:『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否?』我說:『不落因果』。結果因此墮落野狐之身,我實在不明白是為什麼,我到底哪裡錯了,請師父為我開解。」 百丈禪師說:「你來問我」。 老人問:「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否?」 百丈禪師答:「不昧因果。」 老人聞言大悟,告辭說:「我已得免狐身,我身在山後,乞請師父以亡僧之禮燒化。」 第二天百丈禪師叫眾弟子去後山找圓寂的僧人,大家覺得很奇怪,沒聽說誰圓寂了呀。百丈禪師帶大家到後山,在一塊大石頭上找到一隻黑毛大狐狸的屍體。百丈禪師說:「就是他了。」然後將屍體帶回以亡僧禮燒化。 什麼是不昧因果?昧是糊塗,也就是說,在因果的問題上不犯糊塗,犯了錯誤就認真反省懺悔,需要承擔的果報就坦然承擔。老人錯在哪裡?錯在「不落因果」,修行不是為了賴賬不還。如果以賴賬不還的心態修行如何能成就。 上一節中我們看過了佛陀告訴我們該怎麼轉重惡為輕報,其實方法很簡單,就是認真修行,但是如果修行的目的是為了重惡輕報,性質就變了,那就是賴賬不還,如此品行如何能不墮落。非常好文,繼續支持。請教,如果人不在中國,節氣完全相反,應該參照什麼修養生息。 ----------------------------- 以你那裡的情況為準就可以了。不過如果預測則必須以中國的為準。 ----------------------------- 認同樓主的前一句話,但完全不同意樓主末尾的觀點。私以為,這是需要結合環境變通的。預測之類,僅僅是「易」其中很小的分支。要是生搬硬套,搞不好適得其反。 ----------------------------- 易經是時空模型,這個模型的主要體現是四建,也就是年月日時的干支組合。我們這個世界一切萬物皆在同樣同一時空之內,所以預測以中國的四建為準,也就是以中國的四建為時空模型。而具體情況屬於輸入參數的範疇,比如以六爻預測,則得出的卦象會包含相關信息,比如地域等等,而卦象就是輸入參數。不管八字也好,卦象也好,本身並不具有吉凶特徵,只有在特定的時空狀態下才會體現出吉凶。 舉個例子吧,一個在冷庫工作的人,在夏天也要穿棉衣,這就是根據具體情況來修養生息,如果要預測那麼夏天就是夏天,不能按冬天來預測,而他的輸入參數,比如搖出的卦象或提供的八字,會有他的工作是在冷庫這種地方的信息。雲途師兄,這個先天八卦的排列經您一解釋,我似乎覺得像是天上太陽一段時間的路線圖。不知道是不是巧合。 ----------------------------- 沒有巧合,有八卦的時候還沒有太陽。太陽是按照規律運行而已,世間萬物都是如此,不光太陽。這個是事後分析,不能使人信服,樓主能不能事前分析個看看? ----------------------------- 我只是說出自己的觀點,並不是非要哪個人信服,那沒什麼意義,因為通常我們只相信我們願意相信的東西。謝謝你的關注和支持。樓主陽宅風水有講嗎?對這個有興趣,畢竟天天生活離不開房子。想系統的學習,可是不知道從何突破,望指點,謝謝!!! ----------------------------- 福地福人居,並非人找風水而是風水找人,好好修身養性吧,福氣有了,風水自然就好了。 **表象與本質** 到現在為止兩儀、四象、五行、八卦、天干、地支雖然的來歷雖然清楚了,可是他們之間有什麼內在聯繫呢?既然他們本質都是數字,那又有什麼不同,為什麼要用不同的符號體系呢?如果不弄明白這個問題,那麼就很難理解易經的運算方式。我們現在就來看一下這個問題。 **生長** 我們首先看一下從太極到兩儀,兩儀是陰陽初判,陰陽相對立,陰陽會因這種對立關係而相互需要、相互吸引,為何會如此,其實這很正常,陰陽源於妄想,比如夏天熱得受不了,我們就想能涼快一點兒,冬天冷得不行,我們就想能暖和一點兒,其實這就是陰陽的基本特點,陽極生陰,陰極生陽,陰陽相互需要,相互吸引,相輔相成。之所以舉這個例子是因為世間最基本的陰陽特性就是冷暖。陰陽初判,陽暖向上,陰冷下降,陰陽之間出現空隙,而這個空隙一定會被陰陽和合之氣充塞,這種和合之氣動蕩不定,變化無常,這種變化在中間的位置最劇烈,而在陰陽極點的位置則要緩慢很多。如果這時給兩儀照張合影,那麼是下面這樣。
上面是陽,下面是陰,中間是陰陽和合之氣,其實這就是三才——天地人,而陰陽就是水火二氣,而陰陽和合就是水火二氣的混雜之氣。 陽繼續上升,陰繼續下降,這種持續的分化會形成四象——太陽、少陰、少陽、太陰,而太陽和太陰之間的距離也遠遠超過陰陽之間的距離。 就像下面這樣。
人位的左側是陽,是陽氣升騰之象,右側是陰,是陰氣下降之象,而此時人位就是原來的陰陽,也就是水火二氣,而天位的二陽相臨因高亢至極而形成質的變化,由暖轉寒,變成剛健肅殺之氣——金,所謂高處不勝寒,而地位的二陰,也因陰氣厚重而成形,產生承載的能力,同時也因陰寒至極,而在下面生出暖氣,所以越往地下越熱。而人位從左面看是少陰,是向上生髮長養之氣,為木。人位從右面看是少陽,是收殺清凈之氣,為金,而單獨看人位的陰陽二氣,則為水火,所以人位在此時是金、木、水、火四氣的雜氣。陽氣清而純,所以太陽剛健清純,稍有陰氣混雜就會下降到人位。陰氣濁而混,所以太陰重濁包容,有陽氣生髮也會含而不露,所以太陰本身就是混雜之氣,而不是清純之陰,這種雜氣就是土,並且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土氣充塞於天地之間。 兩儀到四象的過程,就是一個從出生到長大的過程,誰的出生到長大呢?卦和五行。卦是陰陽的表象,而五行是陰陽的實質。卦是對陰陽外在表現的模擬,而五行是對陰陽本質的描述。兩儀陰陽初判,三才確立,陰陽就是兩卦,是卦之初生,三才就是水、火、土三行,也就是五行之初生。四象,就是四卦,但因只有兩畫,只有陰陽而無和合,所以是卦之長大而尚未成熟。四象之時,五行已全,但也只是從三到五,剛剛長大而遠未成熟,因為五行雖成,如不能相輔相成,建立圓轉無礙的流通轉化關係,則無法立足。寫得還是不錯的,河洛數理和八卦關係密切,可以繼續深入,比如解釋一下,為什麼是天一生水,生的不是其他。 ----------------------------- 這個有解釋樓主,我說數重要,但不要被數困,其實和愣嚴也有關係。數反應了一個什麼境界?行陰區宇。你看,我必需一個字一個字的寫,念頭也是一個接一個的起,話語也只能一句接一句地講,這就是行陰啊。 ----------------------------- 多謝你的意見 **成熟** 四象繼續分化,卦畫從兩個變成三個,這時天地人三才齊備,卦至此而成,為什麼呢?卦為象,而兩儀沒有成象的條件,四象雖有象而不定,因為只有天位和地位,沒有陰陽和合的人位,所以陰陽無法建立穩定的平衡關係。當卦畫升至三,陰陽加上陰陽和合就形成了最基礎的形象,而此時卦也就成熟了。卦成於八,所以通常稱八卦。成熟之後的八卦,根據陰陽變化的規律,排列到河圖上,就是先天八卦圖。
卦從兩儀到四象,從四象到八卦,完成了從生到長,從長到成的過程,所以卦生於兩儀,長於四象,成於八卦。 我們再來看看五行,我們先把四象排列到河圖之上。就象下面這樣:
太陽是剛健肅殺之金,太陰是卑濕重濁之土,這是可以確定的,所以由太陽所生的乾、兌為金,由太陰所生的坤和艮為土。少陰之性向上為木,少陽之性向下為金,但因少陰少陽是陰陽轉化的中間過程,所以其性不定。 我們先來看一下少陽。以少陽為太極所生之陰為坎、為水,所以金生水。以少陽為太極所生之陽為巽,而巽的五行屬性是什麼呢?我們來看一下巽「
」,一陰在下,二陽在上,陰陽相吸,九二被初六拖累,但是其性剛健向上,雖有動搖,但向上的意圖是明顯的,只是因初六的吸引,向上之力不足,所以五行屬木,那可不可以說金生木呢?這是不克反生之象,比如樹木花草要長得好,必須經過適當的修剪,但這並不是五行正常流通規律,因為木為生長,金為肅殺。由此可知少陽生巽木、坎水,其中金生水為正常規律。 少陽下降為水,入太陰中,太陰二陰重壓之下少陽上九變為初九,原來的初六向下隱遁,成為震,震為少陰之陰,為木,也就是說水在土的運化之下生成木,所以水生木。 再來看看少陰。以少陰為太極所生之陰為震「
」,一陽在下,二陰在上,一陽在二陰的重壓之下頑強向上生長,所以五行屬木。以少陰為太極所生之陽為離「
」,為火。所以木能生火。 離是少陰之陽為火,外陽而內陰,陽化氣,陰成形,隨著陽氣的不斷外泄,陰氣逐漸積累而成形,這是火在生土,量變最終導致質變,陰陽離絕,陽離陰向上而成太陽,這就是土生金,此時天地一片晦暗——土氣瀰漫,太陽是肅殺之氣為金,金寒而生水,大雨滂沱而下,滌盪塵穢。乾剛健不輟,運轉不息,行雲施雨,坤順天德,承載運化,萬物滋生——時間開始了。 有人問:「你見過?」 答:「沒有。」 再問:「那你怎麼知道,並且說得煞有介事。」 答:「雖然沒見過最初的情況,但這個景象從微觀上講時時刻刻都在發生,從宏觀上講我們每年都會經歷一次。」 離在後天八卦中為午,對應月份為午月,也就是仲夏之時,天氣炎熱至極,萬物繁茂,瘋狂生長,炎熱為陽氣宣洩之象,萬物瘋長是成形即土旺之象,所以火生土,土隨火旺。陰陽離絕在未月,為坤,此時為雨季,大雨傾盆而下,滌盪天地。 至此五行已建立起他們之間的順生關係。 有生就有克,當五行建立起順生關係的同時也建立起了相互克制的關係,我們再看看他們之間的剋制關係,水火相對,水寒涼向下,火溫暖向上,誰能剋制誰呢?水外柔而內剛,火外剛而內柔,火外強中乾,難敵水勢,所以水能克火。木金相對,木艱難向上,金順勢而下,木難敵其鋒,所以金能克木。木為震,一陽在太陰之下,阻止土氣下泄,所以木能克土。土性承載能約束水流動之性,所以土能克水。火性炎熱能剋制金肅殺之氣,所以火能克金。 五行到這裡就長大成人了,因為他們已經建立起了相生相剋、相輔相成的關係,能夠圓轉無礙的流通,如環無端。 我們總結一下五行之間的關係: 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相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五行生於三才,長於四象與四象轉化,共歷十數(生數五、成數五),成於天干。 從上面的分析可知,五行與八卦不同,八卦重表象,而五行重實質。所以易經是直接分析出表象和本質,參照表象看本質,參照本質看錶象。而不是膚淺的透過現象看本質,透過現象看本質,一定會被表象迷惑,以為獲得了真理,其實只是在錯誤的路上走得更遠了而已,等到天昏地暗,污水橫流,也不知悔改,也不覺得是那個所謂的真理錯了,而堅定的認為只是那個真理還不夠完善,問題終究會解決的,於是一錯再錯,再也無法回頭。 進步啊,進步——捫心自問,真的嗎?怎麼排得,一開始你說太陽為1少陰為2少陽為3太陽為4 後來少陰為什麼是3太陽是4 1 2又是誰,四象為四個為什麼出來五個數字…數字跟河圖有什麼關係,我一直不得其解,訴我愚鈍,請老師講解 ----------------------------- 四象中太陽和陽爻並沒有區別,就像「00」和「0」沒有區別一樣。所以我們把新生成的三個數字排列上去。既然已經有了「1」和「2」,那麼其他三個就按照數字順序排列。那麼少陰就是「3」,少陽就是「4」,太陰就是「5」。看到這節,想知道先天八卦的八個數字,如何和河圖上面的十個數字是怎麼對應的了。。。 ----------------------------- 又是個好問題,後面講先天八卦圖時會講到。樓主好悟性啊。以前常常與人爭論,佛與道為何相通。但只是自己能感覺到。但說不出個所以然。常常不能把佛陀所說的,來解釋易理。求更多更新。 ----------------------------- 易經雖能窮天地之理,卻無法出離無極的窠臼。 佛者覺也,佛陀已大徹大悟,回歸本心,洞悉一切,如觀掌果。所以佛陀是眾生導師,被尊稱為世尊,即世上至尊,佛陀是因其無上的智慧,才得此名號。還有一個無厘頭的問題,在「成熟」那一章,為什麼坎為水?說下我的理解,想樓主求證一下。 少陰、少陽中含水火。 少陰,上升,所以其中有火;少陽,下降,所以其中有水。 那麼,少陰為太極,生陽,所以為火(火為陽,向上,所以生的陽為火?)離為火; 少陽為太極,生陰,所以為水(水為陰,潤下,所以生的陰為水),故坎為水。 ----------------------------- 陽化氣,陰成形,少陰,陰在減少,是化氣,少陽,陽氣在減少,是成行。 震是化氣之陰,所以有形有質,離是化氣之陽,所以趨於無形無質,炎熱向上,有火之象。 巽是成形之陽,所以無形無質,坎是成形之陰,所以無形而有質,寒冷向下,有水之象。老師..關於陰陽轉化和互生是不是僅僅是從表象來說的 陰陽無所謂轉化和相生 只是一個交替過程而已 交替和轉化是截然不同的 交替是本來就有 轉化是從無到有 我的意思是 比如最簡單的陰陽就是白天和黑夜吧 白天 陽爻 代表太陽光射到地面 黑夜 陰爻 代表太陽光沒有射到地面 而射到和沒有射到 其中似乎沒有什麼轉化過程 不過是交替而已 所以說這相生 似乎僅僅是一個東西的不同過程和表現 如同白天黑夜 不能...... ----------------------------- 交替是量不變,質也不變,轉化是量變質也變。太極確定後,範圍已固定,所以不是交替的問題,比如一個太極陽至極點,如果是交替,那陰去哪裡了。老師 在複習的時候 這裡感覺又不懂了 厥陰風木 少陰君火 少陽相火 太陰濕土 陽明燥金 太陽寒水 可是你這裡 為什麼是少陰君火為五行當中的木呢?五行對應六氣 唯火有二 把五行當中的火對應君火和相火就好了 為什麼是君火對應木呢?那厥陰又該如何對應? 剛跟著您的帖子開始認真學習這個 提的問題沒什麼水準..嘿嘿 但還是得煩請老師教教我。 ----------------------------- 君是主導,少陰,顧名思義,陰在減少,相是幫襯,少陽,陽在減少。 這是從陽氣是否佔主導地位來命名的。 木是生髮向上之性,是從陽氣的性質上來命名的,只是視角不同而已。嗯 有點懂了 謝謝老師 會不會隨著學習的深入 發現以前的問題不是問題 還有一點題外話想請教老師 談到學習這詞 馬上快大四了 沒怎麼學習過專業課程 讀到老師的一句話:「對於任何事物,如果我們想要認清其實質,那麼就必須站在比他更高的位置上來審視他,否則始終在廬山中打轉,根本無法見其真實面目。」觸動頗多 讀高中看初中 站的比初中高了 讀大學想高中 站的比高中高了 讀大三 看大二的東西 也感覺...... ----------------------------- 找一位能洞悉一切的導師就可以了,那個人你認識,就是佛陀。 其實我的方法很簡單,就是誦經,堅持每天持誦。呀..剛過弱冠,正值衝冠一怒為紅顏,我不會誦著誦著,便了了紅塵吧。 英雄到老終歸佛,那是經歷了,便能看破了,佛陀不也是出生富貴之家。持誦這是怎麼想怎麼感覺不靠譜,總感覺這樣的方法沒有用腦子,最多也就能稱之為修,以行制性,得到的不過是形而沒有觸及到神吧。要用到腦子,就叫悟了,悟到最後,由心生律,這多好,一個以行制性 一個由心生律,完全不同的境界呀,我總是不能安慰自己說,你讀吧,讀著讀著,便能...... ----------------------------- 有些事,非親身經歷是難以置信的,你問我方法,我本不想答,因為答了也就是這個結果。不過沒關係,我並沒要你誦經,我只是說出我的方法而已,沒別的意思。額。。。成熟這一章開頭有點看不懂,少陽屬金 巽卦 變成金生木,看不懂 相剋的為何變相生了? 相剋相生的以前倒是能理解,這樣一解說反而不懂了!!哎,回去再重新看幾遍消化一下。 ----------------------------- 生克不是一定的,不克反生的現象很普遍,除了文中的例子,比如水能克火,回去可以做個試驗,打開煤氣灶,往火上稍微倒點兒水,看看效果,關於這個問題會在後續五行之間的關係中詳細討論自嘆資質有點差啊。。。看到後幾頁 很費力了 老忘了什麼是什麼 糊塗得緊。。。 但是 真的很有意思哈。。。 ----------------------------- 沒關係,誰都是從十竅九竅不通開始的,堅定信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今年(2013-06-11)經濟不咋好 明年初會變發生什麼狀況? ----------------------------- 明年開始進入甲午旬,午是離,為文化,所以這十年是文化復興的十年。看看過去,從八四年開始是甲子旬,子是坎,為流通,所以那十年是倒買倒賣的倒爺時代。從九四年開始是甲戌旬,戌是乾,為金融,所以那十年是金融資本市場繁榮的十年。從零四年至今是甲申旬,申是坤,為土地,所以那十年是房地產興旺的十年。**先天八卦** 我們在前面已經分析過八卦的卦性,但是那個卦性是側重於表象的。現在我們就來看一下八卦的本質。 首先是陰陽,也就是八卦的陰陽屬性,八卦中的乾和坤是純陽和純陰卦,所以乾是陽,坤是陰。其他六卦則是陰陽混雜,其卦的陰陽屬性以數量少的為準。比如離卦,兩陽一陰,那麼卦的陰陽屬性就是陰。很多人可能對這一點會非常困惑,也就是說,為什麼卦的陰陽不是以佔主導地位的即多數來確定呢?那是因為起關鍵作用的從來都是少數而不是多數。比如我們去認識一個人,那麼關注的一定是他不同於別人的地方,而這種不同之處相對於相同之處要少太多太多。再比如一個公司,肯定是領導少員工多,而做決策的是領導,而執行的是員工。 我們來總結一下八卦的陰陽屬性。 陽:乾、震、坎、艮。 陰:坤、巽、離、兌。 如果以人為太極,性別為太極點,那麼陽就是男,陰就是女。如果我們以家庭為太極,還是以性別為太極點,那麼首先分出男(乾、震、坎、艮),女(坤、巽、離、兌)。 以男人為太極,以長幼為太極點,年紀大小以陽爻出生順序為準,在下為長,在上為幼,那麼分出年紀大的男人(乾、震)和年紀小的男人(坎、艮)。 以年紀大的男人為太極,以長幼為太極點,那麼分出長輩父親(乾),晚輩長子——長男(震),所以長兄如父。當父親因過世或疾病等原因無法處理事務,那麼長兄就要承擔起父親的責任。 以年紀小的男人為太極,以長幼為太極點,那麼分出次子——中男(坎)和幼子——少男(艮)。 以女人為太極,以長幼為太極點,那麼分出年紀大的女人(坤、巽)和年紀小的女人(離、兌)。 以年紀大的女人為太極,以長幼為太極點,那麼分出長輩母親(坤),晚輩長女(巽),所以長嫂如母。當母親因過世或疾病等原因無法處理事務,那麼長嫂就要承擔起母親的責任。 以年紀小的女人為太極,以長幼為太極點,那麼分出次女——中女(離)和幼女——少女(兌)。 然後我們來看看先天八卦圖,就是下面這張我們已經很熟悉了的圖,看看他要告訴我們什麼。
有四句話來說明先天八卦中各卦之間的關係,這四句話是:「天地定位、雷風相薄、山澤通氣,水火不相射。」這四句話表面上只是告訴我們八卦之間的對應關係,其實遠非如此。 我們先從家庭的角度來看這四句話。 天地定位,這是對父母的要求,父親就像天,要自強不息,要有責任心,要努力承擔家庭的責任,不斷改善家庭的生活條件,要健康向上,品行無失,為子女做出良好的表率,乾剛健肅殺,對於子女的錯誤要及時糾正,不要嬌慣放縱。而母親就像地,要寬厚慈愛,輔助丈夫,打理好家庭,養育子女,使丈夫能在外專心工作,無後顧之憂。 山澤通氣,這是對子女在幼年和童年時期,即男孩八歲之前,女孩七歲之前的教育方式,要讓他們和同齡的孩子玩在一起,不要刻意去教他們分別男孩和女孩。因為此時的孩子天真純潔,不要把成人世界的東西強行灌輸給他們。 水火不相射,孩子慢慢長大,開始關注自己身體的變化,開始對異性產生濃厚的興趣,此時要嚴格限制男女之間的接觸,要非常小心,稍不注意就會鑄成大錯。離為日,坎為月,而日月是不見面的,對於中男和中女也要如此嚴格限制他們的接觸。這個時間段是男孩九歲到二十四歲,女孩八歲到二十一歲期間。這似乎不近人情,好吧,我們看看不這樣會是什麼後果。先看中女,中女為離「
」,內心空虛,好幻想,外表堅強,內心虛弱,沒有主見,這樣的人最容易受蠱惑和欺騙。我們再來看坎「
」,陽居陰位,動蕩不定,所以善變,沒有穩定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也就是說他沒有確定的想法,並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所以無負責的意識。水有質而無形,即使想負責也沒那個能力。外陰而內陽,陽為想法,陰為行動,所以善於用行動偽裝隱藏自己的真實意圖,所以非常危險。坎——陽入陰中,有淫慾之象,所以中男對色慾極其執著和敏感。如果中男和中女在一起,後果可想而知。孔子說:「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就是對中男及其父母的告誡。 風雷相薄,當孩子長大成人,父母就要考慮他們的婚事,為他們擇妻選婿組成新的家庭。讓他們開始新的天地定位。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父親是家庭的關鍵,一個家庭是否和睦,子女是否成材,天地定位中的天是起最根本的作用。所以養不教,父之過。所以希望男人們能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做好自己天的角色,讓女人回歸家庭,做好地的角色。只有這樣家庭才能溫馨和睦,生機勃勃。 經常看到很多身穿校服的孩子旁若無人的卿卿我我,可見他們的父母天地定位出了問題,等他們自己成了父母,天地定位問題就更加嚴重,所以當今社會家庭問題層出不窮。如果想知道自己未來家庭和子女的情況,那麼看看自己父母的天地定位,再看看自己的水火不相射,就知道了。易經就是一個模型,就像X+Y,輸入X=0,Y=1,結果一定是1,不會得出別的。如果想得出別的,除了改變輸入參數,沒別的辦法。而決定這個輸入參數的只是我們的心態,而不是別的任何事物。易要用"說什麼思想八卦的我覺得弄出不大"易離開占就沒意思了"個人感覺"勿噴 ----------------------------- 孔子好易,讀易經至韋編三絕,編聯竹簡的牛皮被翻斷了不知多少次。 幸虧孔老夫子不是這麼認為的,如果他也是這般見識,那麼中國就多了一個算命先生,少了一個彪炳千古的聖賢,中國的歷史也會因此而暗淡無光,乏善可陳。 學易只為占卜,為異於買櫝還珠。請教雲途師兄,我以前看書講的是甲乙東方木,丙丁南方火,戊己中間土,庚辛西方金,壬癸北方水。和師兄的圖有所不同,師兄將甲列為水,乙列為火,請問有何深意? ----------------------------- 這個後面會介紹,一體一用的問題,先天為體,討論五行的體性。後天為用,著重五行的運行。再請教雲途師兄,最近讀醫術,老是提到太陽寒水、陽明、闕陰,請問此太陽是否為雲途師兄所講的兩個陽爻的太陽?上述三種如何用陰陽爻的組合來體現?謝謝! ----------------------------- 這是六氣,是地支兩兩陰陽相合所成,後面講到地支相合的時候會談到。如果想學醫,從黃帝內經開始吧,讀原文。如果不先讀內經,只能越讀越亂。 喜歡 易經 感謝樓主 我一定會看到最後 但是太陽為何是00 求解? ----------------------------- 以0表示陽,太陽就是00關於誦經,不限於什麼經嗎?不懂沒關係嗎?比如金剛經? ----------------------------- 是的,只管誦,慢慢就懂了**治學精神** 我們接著看先天八卦圖。
左邊是陽進陰退的過程,類比於人事,那麼就是一個人求學向上的過程,陽為天、為帝,而陽是從震開始的,所以帝出乎震。震在人體部位為足,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從震到乾,路漫漫其修遠兮,何止千里。震,一陽在二陰之下,雖努力向上,但終默默無聞。是火就會向上,是水就會向下,但是人卻難有如此堅定的信念,所以信念不堅定之人,在震的期間就沉淪為坤了。 從震到離,終於有了些名氣,到處是恭維、鮮花和掌聲,外表的光鮮卻難掩內心的鄙陋,此時有兩種情況,一種正視自己內心的醜陋,袒露向人,努力改正,能如此則陰陽離絕而為太陽(兌、乾),能如此的人少之又少。另一種是努力掩飾,此時「離」初九向上的性質逆轉,由陽變陰而為「艮」,艮為山,面對質疑一付高高在上之態,傲慢無禮,終至墮落為坤。 所以左側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右側是陽退陰進的過程,類比於人事,那麼就是一個人墮落的過程,陰起於巽,也就是乾的初爻先發生了變化,說明墮落是從內部開始的,所以物必先腐,然後蟲生,一個人的墮落必定是從內心開始的。從離到兌乾,陰陽離絕,是個痛苦的過程。而反觀從巽到坎,從坎到艮坤是個沒有什麼痛點的過程。所以墮落比向上容易的多,所以世上凡夫比比皆是,而聖賢卻如鳳毛麟角。 《論語》開篇即是在講治學精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是山澤通氣。艮為少男,為蒙昧求學之象。兌為太陽之陰,為首輔之臣,內心剛健向上,自強不息,外表謙和,與人為善。也就是說,艮為求學,而兌為學以致用。一個人努力求學,學有所成,並有機會學以致用,這是很值得高興的事情。兌為悅,所以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是雷風相薄。雷風同為木,志同道合,同道所以為朋。風上雷下為益,我們看一下益卦,是這樣「
」。 巽「
」九二受初六拖累,向上之力不足,所以巽為困頓之象。而震的到來使巽擺脫了困境,「巽」九二變為「益」九五,即中且正,剛健有德。「益」初九和九五間三個陰爻,為坤,為遠。所以為有朋自遠方來。讀書人那麼多,能學以致用的人畢竟是少數,如果不能學以致用,那麼和慕名而來的同道相互交流,扶持和引導對方,對自己也是一種砥礪和完善,所謂教學相長,能這樣也是值得高興的。所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水火不相射。坎外陰而內陽,外表粗鄙而內心高潔,為世人所誤解。慍是內心的不高興,離為火,從來發火都是因為心虛,如果一個人對別人發火,那只是因為他沒有能力通過正常的方式說服對方,所以發火是心虛的表現。再退一步吧,不能學以致用,也沒有朋自遠方來,沒有人能理解,被大家看成異類,甚至腦子有恙,當如何自處?水火不相射,即使如此一樣秉承自己的理想,對外界的毀謗如春風過耳,不慍不怒,這才是一個君子的處世態度。所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到這裡大家應該注意到我們曾經提到過的一個問題,那就是太極和太極點,也就是說太極和太極點的不同,會直接影響對事物陰陽屬性的解讀,而八卦也是如此。隨著太極和太極點的改變對八卦卦象的解讀也會隨之改變。這一點一定要注意,不可生搬硬套,機械式的理解,不過不幸的是我們在所謂西學的教育下已經很難接受這種變通靈活的中國式思維方式了。我們一度拋棄的,並視之垃圾的,恰恰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最珍貴的遺產。 長歌當哭——看到這裡就看的有點不懂咯,請大師講解下 天一生水 地二生火 天三....這是怎麼來的 ----------------------------- 請別再叫大師。 請認真看6樓,6樓就是在講天一生水等的來歷。 **後天八卦** 討論過八卦的陰陽屬性之後,我們再看一下八卦的五行屬性。 乾、兌為金,震、巽為木,艮、坤為土,離為火,坎為水。 這裡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其他三行都是兩個,一陰一陽,為什麼水、火各是一個。因為水火在表象上不管是強還是弱,水一定都是寒冷向下的,為陰,火都是炎熱向上的,為陽,所以水和火在表象上不存在陰陽的問題,因為卦是表象,所以水火各只有一卦。 我們再來看看洛書。
洛書是個動態圖,他說明了五行的流轉的順序,木(3、8),經土(5)運化至火(7、2),火經土運化至金(9、4),金經土運化至水(1、6),水經土運化至木。土參與所有的轉化過程,因為土是其他四行的混合之氣。 我們再來看看下面這張圖。
五行流轉是在什麼位置發生的呢?當然是人位。這說明什麼呢?說明洛書描述的是人位五行流通轉化的規律,而五行的流通轉化是在天地之間進行的,所以洛書的方向是橫向的,也就是東西南北四方,而河圖是縱向的,是上下左右。河圖如經,洛書如緯,河圖經天,洛書緯地,所以天地萬物不出此理。 從人位的陰陽兩爻,我們可以知道人位最顯著的陰陽特性是寒熱。所以天地之間最基本的陰陽轉化就是寒來暑往,即水火二性的互相轉化。根據五行流轉的規律,我們把八卦重新排布。
這就是後天八卦圖,水在下為北,離在上為南。火之前是東方之木,震為木初生之象,巽為木繁茂之象,所以震在正東,巽在東南。離為南,火旺至極,土隨火旺,陰陽離絕,濁陰下降為坤,所以坤在西南。清陽升天,而為太陽,陰在前而陽在後,金肅殺之氣由弱轉強,所以兌為西,乾為西北。乾至坎,金寒而生水。水由旺轉弱,水落石出而為艮,艮為止,一個周期結束,這也意味著下一個周期馬上開始,因為震就在後面。雖然知道五行相生的順序,但是不明白為什麼是這樣規定的,比如您此樓提到,1,6水經5土轉化為金,為什麼是金而不是其他呢? ----------------------------- 首先1,6水經5土轉化為金,這不是我說的,呵呵,你打錯了吧。 這一段我寫的比較簡單,我覺得比較直觀就沒寫得太詳細。
我們看這張圖,83572一條線為上升,49516為一條線為下降,陽健陰順,動力來自十字線上的5個陽數,也就是37591是一個循環,也就是從木到火,從火土到金,從金到水,從水到木的一個8字型。繼續以男人為太極,以身體前後為太極點,背就是陽,腹就是陰,那麼男人的背部就是太陽,腹部就是少陰。冒昧的問一下,請問為什麼背部是太陽而不是少陰? ----------------------------- 通常以背為陰,腹為陰,太極點是內外,背為外部,腹為內部。如果你從別的角度看,背腹的陰陽可能不是這樣,所以陰陽並非一定,可以好好看看太極和太極點一節122樓兩儀為陰和陽,陽又可以再分為太陽和少陽,陰同理。這樣到四象八卦十六卦三十二卦六十四卦,不是可以無窮盡的分下去?陰陽只是區分事物的兩種狀態,無所謂對錯,而人們更喜歡用對錯是非來區分事物,那麼這是否就是世界是人妄念而生的意思?求樓主和高人解惑 ----------------------------- 請看235樓無極之上、世界之源,278樓陰陽之初謝謝您的回復和解釋,可能有點點鑽牛角尖,為何火土是到金?經5後它也可以到27木呀?同樣,61也可以經5到27呀? ----------------------------- 火土如何能到水呢,火炎土燥,水寒涼向下,沒有金向下的收殺,通路在哪裡呢?您說的對,我只是從這張圖上來看線條的走向,火土經5後為何不到木呢?同樣只從線條來看,61也可以經5到49金呀 ----------------------------- 線條是可以隨便連,但是通嗎?五行能流通起來嗎?符合實際嗎?這才是關鍵問題。還有,5在中間,這個中間的意思是參與其中,無處不在的意思,不是指中心,土是金木水火四氣的混合之氣,所以無處不在。首先感謝@lzkwp3和@柳林凡谷的提問,他們的問題讓我覺得後天八卦一節寫得太草率,所以做了補充和完善,重新發一次。同時在此向各位讀者表示謙意。**後天八卦** 討論過八卦的陰陽屬性之後,我們再看一下八卦的五行屬性。 乾、兌為金,震、巽為木,艮、坤為土,離為火,坎為水。 這裡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其他三行都是兩個,一陰一陽,為什麼水、火各是一個。因為水火在表象上不管是強還是弱,水一定都是寒冷向下的,為陰,火都是炎熱向上的,為陽,所以水和火在表象上不存在陰陽的問題,因為卦是表象,所以水火各只有一卦。 我們再來看看洛書。
從圖中我們發現木(3、8)和火(7、2)是向上的,在同一條線上,金(4,9)和(1、6)是向下的在同一條線上。陽健陰順,所以五行流轉的動力來自3、7、5、9、1五個陽數。我們先把這五個陽數連在一起,並標上運行方向。
由木至火,陽氣逐漸旺盛,如春至夏,赤日炎炎,熱極則陰陽離絕,而生太陽肅殺之氣,為金,如夏至秋,金寒而生水,如秋至冬,冬天寒地凍、水冰地坼,陰極而生陽,如冬至春。這就是五行的流轉順序,我們把五行的流轉順序標註在洛書上。
五行的流轉有先後順序,所以在與洛書平面垂直的方向上有一個時間軸,所以洛書是個動態圖,他描述的是一個向上的螺旋軌跡,也就是五行的運行軌跡,天地萬物皆不出五行的範疇,所以洛書所描述的就是一切事物的運行規律。這個規律就是,木(3、8),經土(5)運化至火(7、2),火經土運化至金(9、4),金經土運化至水(1、6),水經土運化至木。土參與所有的轉化過程,因為土是其他四行的混合之氣,土在中間表示的是參與其中的意思,而不是方位上的中間。 我們再來看看下面這張圖。
五行流轉是在什麼位置發生的呢?當然是人位。這說明什麼呢?說明洛書描述的是人位五行流通轉化的規律,而五行的流通轉化是在天地之間進行的,所以洛書的方向是橫向的,也就是東西南北四方,而河圖是縱向的,是上下左右。河圖如經,洛書如緯,河圖經天,洛書緯地,所以天地萬物不出此理。 人位從左看是少陰,為木,從右看是少陽,為金,而陰陽兩爻單獨來看,就是陽,為火,陰,為水。由此我們知道人位最顯著的陰陽特性是寒熱,所以天地之間最基本的陰陽轉化就是寒來暑往,即水火二性的互相轉化。根據五行流轉的規律,我們把八卦重新排布。
這就是後天八卦圖,水在下為北,離在上為南。火之前是東方之木,震為木初生之象,巽為木繁茂之象,所以震在正東,巽在東南。離為南,火旺至極,土隨火旺,陰陽離絕,濁陰下降為坤,所以坤在西南。清陽升天,而為太陽,陰在前而陽在後,金肅殺之氣由弱轉強,所以兌為西,乾為西北。乾至坎,金寒而生水。水由旺轉弱,水落石出而為艮,艮為止,為東北,一個周期結束,這也意味著下一個周期馬上開始,因為震就在後面。請問,對同一件事怎樣選取太極點為好才能不失偏頗。比如傳說魯國將要攻打越國,對這件事算卦,得的爻辭是「鼎折斷了足」,子貢占斷這件事認為是凶兆。為什麼呢?鼎折斷了足,行走要用足,所以認為它是凶兆。孔子占斷這件事認為是吉兆,孔子說:「越人居住在水邊,行動用船,不用足,所以認為它是吉兆。」魯國攻打越國,果然戰勝了越國。 還有,請問為什麼有了先天八卦圖還會出個後天圖,...... ----------------------------- 太極點的選擇是很主觀的,所以一個人的品德至關重要,一個品行不端的人是無法正確選擇太極點的。 先天八卦是體,後天八卦是用,這個在前面說過。體用關係是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比如手吧,手本身就是體,而拿取東西是手之用,捏成拳頭打人也是手之用,用雖多,但體並沒有改變。體就是本質,用就是功能。有體則必有用,同樣有用則必有體。**理想社會**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是使孔老夫子倍受質疑和飽受攻擊的一句話。就像「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一樣,句讀是個問題,另外斷章取義也是個問題。《論語》雖然是語錄體,但是這並不代表前言不搭後語。我們看看這句話的前一句:「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這句話在說什麼呢?在這句話里孔老夫子表達了兩個層面的意思,一是理想社會的定位,二是達到理想社會的途徑。這句話中有三個關鍵詞——詩、禮和樂,他們是三個卦象,對應後天八卦中的巽、離和兌。《詩經》分為風、雅、頌,而其中的根本和核心是風,是起於民間、健康向上、針砭時弊、為人口口傳唱的歌謠,所以詩就是巽。禮,也就是禮儀,是表面文章,是做給別人看的,內心並不想這樣,但又不得不這樣,也就是外陽而內陰,所以禮就是離。而樂對應的就是兌,兌為悅,太陽之陰,內心健康向上、堅韌不拔、自強不息,外表謙和隨順、與人無爭。 我們先來看看詩,詩的特點是簡短精鍊、朗朗上口、易於記誦,如同風的流行,無孔不入,深入人心。而具備這樣的特點就叫詩嗎?不一定,詩對應的是巽,巽雖有困頓之象,但仍是健康向上的。所以詩還必須具有另外一個特點那就是發人深省、能給人以啟迪。所以詩起於民間,是民眾口口相傳的歌謠中健康向上的那部分。把這部分篩選出來,廣泛傳播,這要比空洞的說教更能教化人心。民心歸化,社會就會向健康的方向發展,越來越興旺,這就是興於詩。 隨著民心的歸化,社會的發展,人民也會慢慢的富足,這就進入了離的階段,土隨火旺,文化興盛,物質豐富。「倉廩實而知禮節」,這是一句只說了一半的話,那另一半是什麼呢?我們來看一下,禮是規矩,「倉」和「廩」都是裝糧食的地方,所以倉廩實代表的是溫飽,也就是溫飽了才會有禮有節。那麼什麼情況下會無禮呢?兩種情況,一是倉廩不實,也就是,人民不得溫飽,二是貪婪奢侈,物慾成了唯一的追求目標。所以既不能讓人民不得溫飽,又不能讓人民貪婪奢侈。我們前面在治學精神中說過,墮落比上進容易得太多,所以這時就要用禮節來約束和引導人民,使人民追求精神的升華,不致沉淪物慾,這不是發自內心的行為,只是表面文章,所以為離。這就是立於禮。 對於禮節的遵守會慢慢成為一種習慣,而這種習慣慢慢會潛移默化的變為品格。這時陰陽離絕,而為兌(太陽之陰)。人民內心健康向上、堅韌不拔、自強不息,外表謙和隨順、與人無爭。這樣的社會確實可以稱為是理想社會了。這就是成於樂。 這就是孔子對理想社會定位和具體達成的途徑,雖然只有簡單的九個字,卻已經表達得非常清晰明了了。 然後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就再明白不過了。如果人民健康向上,那麼就隨順他們自己的意願去發展。如果社會已經在沉淪,到處是宣淫色誘、民眾貪婪無恥,那麼就努力去教化他們。一聲嘆息。 孔子非不知其不可為,而是不忍不為。孔子的努力也必然是被人看作不合時宜、不識時務。數千年之下,我這個後生小子,除了對先賢的敬意,也就只還有敬意了。不懂 為什麼洛書里3,8屬木,這是跟後天八卦的位置相對應的嗎?為什麼少陽屬木? ----------------------------- 請回頭看6樓,五行一節。老師,有一個問題要請教,希望能得到您的回答 我和我老公都是屬兔的,但是結婚那天沖兔,不知道對我們有什麼不好的影響?如果有可以破解嗎?自從知道相衝後心裡一直有疙瘩,跪求解開心結 另外需要的話我可以把生辰八字和結婚日子報給你,多謝 ----------------------------- 生扶和衝剋並沒有吉凶含義,並不是說生扶就一定是吉,衝剋就一定是凶。五行的衝剋和生扶無時無刻不在發生,分分秒秒都在進行流轉。所以沒必要特別在意。 至於破解,唯一有效的改變命運的方法我在前面的命之於運一節已經講過了,如果願意可以試試。 如果想通過外物的方式化解,我不能說一點兒用都沒有,但實際上那根本解決不了實際問題,很可能還會帶來更大的麻煩。所謂的破解方式,無非通過外物來平衡五行關係,但是五行是不停流轉的,比如目前生扶為吉,那麼採用了生扶的外物,可到了生扶為凶的時候,會如何呢? 所以還是放寬心,好好過日子,別沒事瞎聯繫、胡琢磨,否則沒事也會生出事來。師兄,我認為累生累世種了什麼因,這輩子就必定要接受相應的果,學佛不能讓你不受果報,學佛只是讓你知道以後該怎麼做,很多人生活不順,然後去求佛,以為佛就會讓他順利點,但是有時候生活並沒順利,他們就會不相信佛,就會怨佛,這種想法是不對的,該受的報還是要受的,而且要坦然受之,誰叫你以前種種造惡,不種善因,但是我們要把握好現在,依佛的教誨所行,努力改正自己的內心,等報受完了就好了。南無阿彌陀佛!不知...... ----------------------------- 信佛學佛最重要的是對佛要有信心,要堅信佛陀是真語者、實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用阿難的話說就是:「一切如來,身語意業,無不清凈。世尊!此日月輪,可令墮落,妙高山王,可使傾動,諸佛所言,無有異也」。 《大般涅槃經》是佛陀涅槃前對我們的最後教誨,在這部經典里佛陀說:「善男子,有四種人:一、作業時重,受報時輕;二、作業時輕,受報時重;三、作業時重,受報俱重;四、作業時輕,受報俱輕」。為何有這樣的不同,在命之於運一節所引用的部分中,佛陀已經做了明確的解釋。並告訴我們:「非一切業悉有定果,亦非一切眾生定受」。 在其他的大乘經典中,佛陀也不斷明確的告訴我們認真修行可以消除罪業。比如: 阿難。若復有人,遍滿十方所有虛空,盈滿七寶。持以奉上微塵諸佛,承事供養,心無虛度。於意云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緣,得福多不。 阿難答言:虛空無盡,珍寶無邊。昔有眾生施佛七錢,捨身猶獲轉輪王位。況復現前虛空既窮,佛土充遍,皆施珍寶。窮劫思議,尚不能及。是福云何更有邊際。 佛告阿難。諸佛如來,語無虛妄。若復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羅夷,瞬息即經此方他方阿鼻地獄,乃至窮盡十方無間,靡不經歷。能以一念將此法門,於末劫中開示未學。是人罪障,應念銷滅。變其所受地獄苦因,成安樂國。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萬億倍,如是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阿難。若有眾生,能誦此經,能持此咒,如我廣說,窮劫不盡。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無復魔業。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地藏菩薩白佛言:「世尊,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號無邊身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暫生恭敬,即得超越四十劫生死重罪;何況塑畫形像,供養讚歎,其人獲福無量無邊!」 ——《地藏菩薩本願經稱佛名號品》 「地藏,是南閻浮提眾生,志性無定,習惡者多,縱發善心,須臾即退,若遇惡緣,念念增長。以是之故,吾分是形,百千億化度,隨其根性而度脫之。地藏,吾今殷勤以天人眾,付囑於汝。未來之世,若有天人,及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種少善根,一毛一塵、一沙一渧,汝以道力,擁護是人,漸修無上,勿令退失。 複次,地藏,未來世中,若天若人,隨業報應,落在惡趣。臨墮趣中,或至門首,是諸眾生,若能念得一佛名、一菩薩名、一句一偈大乘經典。是諸眾生,汝以神力,方便救拔,於是人所,現無邊身,為碎地獄,遣令生天,受勝妙樂。」 ——《地藏菩薩本願經囑累人天品》 這樣的例子很多,就不再一一列舉。 如果一個人信佛確未獲得相應的利益,那麼請好好反省一下自己,是否做到了經典中的要求,而不是抱怨。 信佛學佛如果連佛陀的話都不相信,或者以批判的眼光選擇自己願意相信的部分相信,我覺得那連信佛都稱不上,更別說學佛了。 既然要學佛,那麼就要對佛陀有信心,相信佛陀一定是正確的,但這並不代表自己不需要思考,如果遇到自己想不通的地方,那麼一定要好好思維,認真去求證佛陀為什麼這麼說,直到弄明白,這才是正確的學習態度。 另外,學佛而不誦經典那也不是學佛,因為佛陀的教誨都在經典里。連經典都不學習,那怎麼算是學佛呢?並且經典是不需要講解的,任何對經典的解讀都是偏頗和片面的,都會破壞經典的圓滿。如果堅持持誦經典,會發現每次持誦都會有更深的體悟,這也是經典持誦百千萬遍都不會厭倦的原因,比如《金剛經》,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學《金剛經》,須菩提等阿羅漢學習《金剛經》,菩薩們學的也是《金剛經》,經典都一樣,但是不同的境界體悟卻天壤之別,所以經典不需講解,只管誦,只要持之以恆,則一定能明白,並且會越來越明白。所以希望大家能專心持誦經典,雖然我們業障深重,無緣親見佛面,但經典就是佛陀的教誨,持誦經典就如同親耳聆聽佛陀教誨,請珍重。恩,謝謝師兄教誨,我對佛陀是深信不疑的,發自內心的感謝佛陀把因果報應,宇宙真相告訴我們,讓眾生脫離苦海。師兄,還想請教你個問題,身口意,這意太難控制了,怎麼才能得一顆清凈心,得一顆善心啊!我是真的想做個好人啊,但是有時候就是會有不好的念頭出來,該怎麼辦啊? ----------------------------- 選一部經典,堅持持誦吧。誦經就是在清潔內心。**天乾性質** 我們先來看一下天乾的陰陽屬性,天干是數字的累積過程,所以陰陽屬性遵循奇數位為陽,偶數位為陰的原則。 陽:甲、丙、戊、庚、壬 陰:乙、丁、己、辛、癸 我們接著來看天乾的五行屬性,天干是陽氣的流行,而陽氣的流行是從震開始的,而震為木,所以天干五行從木開始,並遵循五行相生的順序。 甲為陽,是木由生至旺,乙為陰,是木由旺轉衰。 木生火,丙為陽,是火由生至旺,丁為陰,是火由旺轉衰。 火生土,戊為陽,是土由生至旺,己為陰,是土由旺轉衰。 土生金,庚為陽,是金由生至旺,辛為陰,是金由旺轉衰。 金生水,壬為陽,是水由生至旺,癸為陰,是水由旺轉衰。 水生木,完成一次循環,如此周而復始,生生不息。 把天干排布到洛書中,就得到下面這張圖。
洛書是個右旋的圖形,中間空虛,戊己雖然在中間,但表示的並不是位置,而是說土參與了所有的轉化過程。上圖中外圍水、木、火、金之間的轉化是需要承載的,並且轉化是漸變而不是突變,而具備承載和運化能力的是土,所以我們將上圖細化一下。
外圍一共十二個格子,其實這就是十二地支。地支也是數字的累積,所以地支的陰陽屬性同樣是奇數位為陽,偶數位為陰。 陽:子、寅、辰、午、申、戌 陰:丑、卯、巳、未、酉、亥 那麼陽位的土就是戊,陰位的土就是己,而土隨火旺,也就是說土、火同位,那麼將上圖繼續細化就變成了下面這個樣子。
老師,天干排布到洛書的細化圖,木有明白土變化戊和巳是為什麼?麻煩樓主給指點下 ----------------------------- 別急,等一等,看完下一節就明白了。提問:易經和奇門遁甲是什麼樣的關係?哪個看事情看得更准? ----------------------------- 奇門只是易經的一種應用而已1.洛書是個右旋的圖形,中間空虛,戊己雖然在中間,但表示的並不是位置,而是說土參與了所有的轉化過程。上圖中外圍水、木、火、金之間的轉化是需要承載的,並且轉化是漸變而不是突變,而具備承載和運化能力的是土,所以我們將上圖細化一下。 --------------------------------------------- 為什麼土參與4個陽天乾的運化而不參與4個陰天乾的運化? 2.也就是說土、火同位?為什麼土和金不是同位? ----------------------------- 前面說過土是四行雜氣,無所不在,陰乾是五行旺地,除午位外,土雖存在卻非關鍵,所以不必關注。 火,陽向外宣洩升揚,陰在內積累成形,從陽的角度看是火旺,從陰的角度看是土旺,所以土火同位。 **地支藏干** 我們來看一下四隅位。
以左下角為例,我們先來看甲所處的位置,也就是寅位,木氣漸旺,木旺則會生火,母旺子相,就如同孩子在父母的庇護下慢慢成長,隨著木氣的逐漸加強,火氣——丙也在慢慢生長,而火氣的生長是需要承載和運化,而具備這個功能的就是陽土,也就是戊。 我們再來看一下己所處的位置,也就是丑位,水氣衰弱,但仍有相當的力量,所以丑位,會有水的餘氣,也就是癸。丑位為土,土是其他四行的歸宿,就像是倉庫或是墳墓,那麼誰在丑位入墓庫了呢?當然是金——辛,因為水到丑是年老體衰之象,那麼金作為水的父母,到了丑就是入墓之象了。 其他三隅的情況類似,就不再贅述。我們把上圖繼續細化。
這時的四隅位有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每個隅位都五行全,每個隅位都準確的表明了過去、現在、未來。我們拿艮位——東北角為例,艮位有兩個地支,丑和寅,一死一生,也就是說辛金在丑位入了墓,而丙火在寅位出生,丑中有過去——辛金、癸水,現在——己土,寅中有現在——甲木和未來——火。其他三隅也是如此。這就是易經能準確模擬世間萬物運行規律,能準確分析過去、現在、未來的原因。 而四正位是五行旺地,旺極必衰,所以是陰乾之位。 我們把十二地支也放到上面的圖示中,那麼是這個樣子。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地支只是天干組合的別名,地支與天乾的這種對應關係被稱為地支藏干。地支是五行流行轉化的具體過程,所以天干是五行之成,地支是五行之用。 十二地支根據生、旺、庫可以分為三大類,通常用孟、仲、季來表示。 四孟:寅、申、巳、亥。他們是火、水、金、木的生地。 四仲:子、午、卯、酉。他們是水、火、木、金的旺地。 四季:辰、戌、丑、未。他們是水、火、金、木的庫地。 地支藏干分為本氣和人元兩種,本氣就是下面這張圖中的天干,而其他藏干被稱為人元。
五行之氣無處不在,四仲是五行旺地,除當旺五行外,其他都非關鍵,所以沒有人元,只有本氣。那麼人元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呢?天干是天元,地支本氣是地元,本氣之外就是人元。 地支的五行屬性是由其本氣決定的。我們來總結一下。 水:亥、子,木:寅、卯,火:巳、午,金:申、酉,土:辰、戌、丑、未。 地支藏干我們也總結一下。 子:本氣——癸。 丑:本氣——已,人元——辛、癸。金之庫。 寅:本氣——甲,人元——戊、丙。 卯:本氣——乙。 辰:本氣——戊,人元——癸、乙。水之庫。 巳:本氣——丙戊,人元——庚。 午:本氣——丁己。 未:本氣——己,人元——乙、丁。木之庫。 申:本氣——庚,人元——壬、戊。 酉:本氣——辛。 戌:本氣——戊,人元——丁、辛。火之庫。 亥:本氣——壬,人元——甲。 亥所藏人元中不是還有戊嗎?上面是不是漏掉了?是的,通常亥的藏干並不考慮戊,並非戊不存在,至於為什麼,答案在下一節。在下基礎淺薄,對樓主的指導還是雲里霧裡,接著提問,如果問的太傻樓主請忽視。 1.陰乾是五行旺地是什麼原因 2.從陰的角度看是土旺?為什麼不是木旺? 最後,希望樓主能推薦一本介紹陰陽五行基礎理論的書籍,這方面了解的太少,看樓主的帖子很累,但很感興趣,謝謝。 ----------------------------- 建議你從頭多看幾遍,如果前面沒弄明白,後面是不可能明白的,因為這是一步一步的推衍。 問題沒有什麼傻不傻的,只是你的問題不著邊際,而這種情況是因為你沒弄懂前面造成的。 我沒有什麼書好推薦,並不是我不想推薦,是因為真沒有,你去書店看看相關內容的書籍就明白我為什麼這麼說了。最後,希望樓主能推薦一本介紹陰陽五行基礎理論的書籍,這方面了解的太少,看樓主的帖子很累,但很感興趣,謝謝。 我也一樣 最好樓主開講陰陽五行。我先頂起了。。。。。。。。。。。。。。。。。。 ----------------------------- 我就是在講最基礎的陰陽五行。 **天干納卦**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討論完八卦、五行的生長、成熟以及體用。八卦是表象,五行是本質,那麼現在我們必須面對一個問題——表象與本質是什麼關係。我們現在就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河圖是體,洛書是用,既然要分析表象與本質的關係,那麼一定是體對體用對用。八卦之體是先天八卦,五行之體是河圖天干。我們先把這兩張圖擺出來。
我們首先看一下天干納卦所需要遵循的規則,其實規則很簡單,因為是體的對應,所以陽納陽,陰納陰,並且陰陽相對。 先天卦數: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天干序數:甲一、乙二、丙三、丁四、戊五、己六、庚七、辛八、壬九、癸十。 甲、乙,乾是卦之首,是一,甲是天干之首,是一,所以甲納卦為乾,也就是說甲和乾相對應。乙在河圖中的位置,在甲的對面,與甲上下相對,並且乙與甲同為木,一陰一陽,甲納乾,那麼乙就納坤,因為乾與坤相對,也就是先天八卦圖中的天地定位。 丙、丁,乾之後是兌,兌是陰卦,納陰乾,所以丁納兌,丁與丙同為火,一陰一陽,丁納兌,那麼丙納艮,也就是先天八卦圖中的山澤通氣。 戊、己,兌之後是離,離是陰卦,納陰乾,所以己納離,己與戊同為土,一陰一陽,己納離,那麼戊納坎,也就是先天八卦圖中的水火不相射。 庚、辛,離之後是震,震是陽卦,納陽干,所以庚納震,庚與辛同為金,一陽一陰,庚納震,那麼辛納巽,也就是先天八卦圖中的雷風相薄。 壬、癸,八卦已盡,至此回到乾,所以壬納卦為乾,癸納卦為坤。 在上一節中,亥的藏幹人元中戊被省略的原因是戊納卦為坎,而坎為水。戊是陽土,主運化,有坎象,所以在亥的藏干中不考慮。 總結一下。 甲壬納乾,乙癸納坤,丙納艮,丁納兌,戊納坎,己納離,庚納震,辛納巽。 **地支納卦** 因為地支是用,所以地支納卦要依據後天八卦圖,我們還是把兩張圖擺出來。
其實圖一擺出來,納卦就一目了然了,因為五行已經開始流轉,所以相對應的位置就是。總結一下。 子納坎,丑寅納艮,卯納震,辰巳納巽,午納離,未申納坤,酉納兌,戌亥納乾。 **修齊治平** 修齊治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簡稱,出自《禮記?大學》。意思很直白,修好了身就能平天下。一讀之下讓人覺得豪氣干雲,但是冷靜下來一想,問題就來了——什麼是修身呢?標準是什麼呢?具體怎麼實施呢?這些問題如果不解決,終歸空洞無無物,不具可操作性。我們來看一下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這段話對修齊治平作了補充,又在前面加了六個字格物、誠意、正心。也就是格物、誠意、正心,是修齊治平的基礎。雖然加了六個字,問題依然沒有解決,不僅沒解決,反而使問題更複雜了,修身至少還是能琢磨出點東西的,但是格物是什麼,毫無頭緒呀。 到目前為止,大家應該注意到一個問題,就是先賢說的話總是很概括和抽象,非常不具指導意義,很象是在故弄玄虛。而事實確並非如此。他們是覺得我們應該懂,他們這樣認為的原因也很正常,就是因為有易經在。 如果沒有易經的指導修齊治平就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在易經的指導下,這句話就會呼之欲出,靈氣迫人,可驚天地,能泣鬼神。 雲途先生,想請教陽順旋是否是建模於北半球渦旋的方向? ----------------------------- 我認為聖人特別是佛陀是俯觀天地的,所以得出天地同向右旋的結論,俯視銀河系是右旋,仰望是左旋,所以我們站在天地間,俯視地覺得地是右旋,仰望天覺得天是左旋,如果聖人也作此井蛙之見,就不會說出人法地,地法天這樣的話來,而應該說地逆天。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嗚呼唉哉 ----------------------------- 難卻並非不能,難的原因是人不願正視自己的醜惡,為自己的行為找種種藉口,這還是不錯的,甚者則粉飾惡行,顛倒黑白。所以一個人想要改變,首先就是正視自己,所謂知恥近乎勇,若能如此,則不難。在**天乾性質**的那一節,最後有這麼一句話「那麼陽位的土就是戊,陰位的土就是己」。不知這個陰陽位是根據什麼來定的呢? 琢磨了半天,沒有琢磨出來。 ----------------------------- 根據地支位的陰陽來定的呀,外圍十二個格子,不就是十二地支嗎。在下基礎淺薄,對樓主的指導還是雲里霧裡,接著提問,如果問的太傻樓主請忽視。 1.陰乾是五行旺地是什麼原因 2.從陰的角度看是土旺?為什麼不是木旺? 最後,希望樓主能推薦一本介紹陰陽五行基礎理論的書籍,這方面了解的太少,看樓主的帖子很累,但很感興趣,謝謝。 ----------------------------- 建議你從頭多看幾遍,如果前面沒弄明白,後面是不可能明白的,因為這是一步一步的推衍。 問題沒有什麼傻不傻的,只是你的問題不著邊際,而這種情況是因為你沒弄懂前面造成的。 我沒有什麼書好推薦,並不是我不想推薦,是因為真沒有,你去書店看看相關內容的書籍就明白我為什麼這麼說了。 ----------------------------- 書已經買了不少了,但都不全面,而且都不是由淺至深的講的,所以累;乾脆樓主出本書得了。 ----------------------------- 我在最初幾節的表述現在看看確實不太細緻,原因是當時並沒想好受眾問題,只是想說明問題,點到即止,後來的部份,也就是陰陽關係之後的部分就詳細了很多,但我不願代替別人思考,所以每一節都是採取需要展開的展開,能點到即止的就不展開的原則。所以初讀之下未必能一下就理解,所以希望你多回頭看幾遍。 另外注意一點,易學是很實際的,理論上說的通是其一,同時必須符合實際。比如你提的為什麼是土隨火旺,而不是木隨火旺的問題。春天是木,夏天是火,秋天是金,冬天是水。你覺得土在哪最合適,這就是實際,不能脫離實際。其實在先天八卦一節已經交代過為什麼火隨土旺,原因是陰陽離絕。你可以回頭好好看看那一節。 出書的事情隨緣吧,其實我覺得書商應該對此類型的內容不是那麼感興趣,所以也不抱太大希望。在**天乾性質**的那一節,最後有這麼一句話「那麼陽位的土就是戊,陰位的土就是己」。不知這個陰陽位是根據什麼來定的呢? 琢磨了半天,沒有琢磨出來。 ----------------------------- 根據地支位的陰陽來定的呀,外圍十二個格子,不就是十二地支嗎。 ---------------------- 是按十二地支來數的,在丙戊這個位置出錯了,丙戊是第六個,但是土是陽土,就不懂了,錯誤的原因是,把「土隨火旺」土也按照這個原則來定了。 丙生的是戊土 丁生的是己土 那丙為什麼生的是戊土? 丁生的是己土呢? ----------------------------- 第六的位置是巳,是火土向旺的位置,所以是陽土陽火,午是火土旺極而衰的位置,所以是陰土陰火。**格物** 我們來看一下格物。第一個問題,什麼是格物。格物由兩個字組成,格和物。我們先看看什麼是物,物就是天地萬物,就是我們的研究對象,其實就是太極。那格呢?格就是格子,就是框架。所以格物就是把研究對象放到框架里。哪個框架?兩個。河圖和洛書。而河圖和洛書的基本框架是九宮格,所以格物的「格」指的就是九宮格。因此格物的意思其實很直白,就是把研究對象放到九宮格里。 那問題又來了,怎麼放? 其實格物這件事我們在先天八卦一節,已經做過一次了。那時我們的研究對象是家庭。家庭格物的結果是下面這樣。
現在我們來把範圍縮小一下,把我們的身體來做為研究對象來格物,看看結果如何。為何選身體作為研究對象,有兩點原因: 一、 離我們最近,最容易驗證和研究。 二、 構成精妙,運行完美。 我們現在來看一下我們身體的構成。我們的身體主要有十二條經脈,他們是肝經、膽經、心經、小腸經、脾經、胃經、肺經、大腸經、腎經、膀胱經、心包經和三焦經。首先是分出陰陽來,臟為陰,腑為陽。 陽經:膽經、小腸經、胃經、大腸經、膀胱經、三焦經。 陰經:肝經、心經、脾經、肺經、腎經、心包經。 繼續分出五行來。 陽經:木——膽經、火——小腸經、土——胃經、金——大腸經、水——膀胱經和三焦經。 陰經:木——肝經、火——心經、土——脾經、金——肺經、水——腎經和心包經。 有了陰陽五行,就可以配天幹了。 陽經:甲木——膽經、丙火——小腸經、戊土——胃經、庚金——大腸經、壬水——膀胱經和三焦經。 陰經:乙木——肝經、丁火——心經、己土——脾經、辛金——肺經、癸水——腎經和心包經。 有了天干就可以納卦了。 陽經:乾——甲木——膽經、艮——丙火——小腸經、坎——戊土——胃經、震——庚金——大腸經、乾——壬水——膀胱經和三焦經。 陰經:坤——乙木——肝經、兌——丁火——心經、離——己土——脾經、巽——辛金——肺經、坤——癸水——腎經和心包經。 有了卦就可以放到九宮格上了。
到這裡對我們身體的格物就完成了,格物致知,格完物,我們應該知道什麼呢?下一節我們將繼續分析。看格物這一節,產生了個問題。就是太極點的選取,對後面的「致知」有無影響? 感覺在建立先天八卦之象的時候,標準看似選擇是隨意的。 ----------------------------- 太極點的選取不是隨意的,不同的人選擇太極點可能會不同,但是必須符合基本規律,而基本規律就是陰陽之理,而陰陽之理的標準是天地,一個人如果想格物致知,那麼就必須法天像地,嚴格規範自己的心性,使德與天地合,孟子所謂,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就是這個意思。先賢無一句空話,只是後人不明其理,把肺腑之言當作空話而已。老師,乍看之下好像懂了,可是細細想來,五行天干地支格物之間轉換時還是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你說,你曾經也是不懂其意之一,老師是怎麼連貫匯通的呢? ----------------------------- 我在無極之上一節講過這個問題,也就是說如果你想研究一個事物,那麼就必須站在比他更高的層面上審視他。而佛陀的經典就是那個更高的層面。**致知** 我們對身體的格物已經完成,我們得到了下面這張圖示。
我們現在就來看一下我們從這張圖能知道些什麼。在此之前我們需要先來看一下一天的構成。一天有十二個時辰,目前通行的是二十四小時制的記日方式,那麼兩個小時是一個時辰。 子時:二十三點至一點,丑時:一點至三點。 寅時:三點至五點,卯時:五點至七點。 辰時:七點至九點,巳時:九點至十一點。 午時:十一點至十三點,未時:十三點至十五點。 申時:十五點至十七點,酉時:十七點至十九點。 戌時:十九點至二十一點,亥時:二十一點至二十三點。 我們接下來看一下十二經脈的循行順序。 子時:膽經,丑時:肝經,寅時:肺經,卯時:大腸經,辰時:胃經,巳時:脾經,午時:心經,未時:小腸經,申時:膀胱經,酉時:腎經,戌時:心包經,亥時:三焦經。 總結一下,如下圖所示:
我們把經脈所納卦象標出來。
勘誤:經脈配卦圖中,心包經應該是坤,三焦經是乾 仔細看看,這是什麼?對啦,這就是先天八卦圖。 從寅開始,寅卯是雷風相薄,辰巳是水火不相射,午未是山澤通氣,申酉、戌亥、子丑是連著三次天地定位。類比於家庭,先出生的是長男震和長女巽,然後是中男坎和中女離,最後是少男艮和少女兌。長男長女先長大成人,組成家庭,然後是中男中女,最後是少男少女,一個循環周期結束,下一個循環馬上開始。 風雷、水火、山澤、天地,陰陽相配,所以各可以看作是一個太極,太極與太極之間的銜接是同性相連,比如丑位坤之後是寅位巽,坤、巽同為陰卦,卯位震之後是巳位坎,震、坎同為陽卦。這說明什麼呢?這說明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基本規律,也就是說太極內部是以「和」來維繫的,而太極之間是以「同」來聯繫的。 我們來看一個故事,《呂氏春秋》中記載了一個孔子馬逸的故事,原文如下: 孔子行道而息,馬逸,食人之稼。野人取其馬。子貢請往說之,畢辭,野人不聽。 有鄙人始事孔子者,曰:「請往說之。」因謂野人曰:「子不耕於東海,吾不耕於西海也。吾馬何得不食子之禾?」其野人大說相謂曰:「說亦皆如此其辯也!獨如向之人?」解馬而與之。 野人就是鄉野之人、種田人。一次孔子行道途中,一匹馬跑了,因啃食莊稼被種田人扣了下來。子貢主動去遊說,廢了不少口舌,也沒把馬要回來。有一個不久前才追隨孔子的人說:「我去試試」。他對種田人說:「你不耕於東海,我不耕於西海,我的馬怎麼能不吃你的莊稼呢?」種田人聽了非常高興說:「說話就要這樣直截了當,剛才那個人真不會說話。」然後把馬還給了他。 在這個故事中,因為馬的歸屬問題,種田人和孔子一方分成了兩個太極,子貢說了什麼,文中沒有交待,但可以肯定不是像 「鄙人」那樣說的。 我們看看那個「鄙人」說了什麼。他說:「我們耕種勞作在同一個地方,我的馬難免會吃你的莊稼。」注意到關鍵了嗎?是的,求同,找共同點。這就是我們在處理太極之間關係的時候應該遵循的規律。 我們還需要特別關注一個位置,這個位置就是辰巳位,此位置上是坎和離,水火不相射,如何解決這對矛盾呢?辰巳納卦為巽,巽為木,水生木,木生火,木是水火間的媒介,這樣就解決了水火不相射的問題。所以任何矛盾都是可以化解的,而化解的根本是審時度勢、因地制宜地建立適當的溝通橋樑。 這就是我們身體的運行規律,但這不只是我們身體的運行規律,一切天地萬物的運行都遵守這個基本規律。致知就是不斷去研究和驗證這個規律,而致知的根本是正確的格物。那麼怎麼才能正確的格物呢?下一節將繼續我們的分析。文化要傳播,錢也要賺,兩件事根本不矛盾。 傳播文化不賺錢以後誰去傳播文化?! 孔子批判子貢的故事您不可能不清楚。 特別是您的這種真知識。現在一提到傳統文化故弄玄虛的多,真知灼見的少。 這種真知識要多賺錢,才可以讓更多的人把真知識傳播出來,文化才可以發揚光大! ----------------------------- 近代以來中國傳統文化遭遇了滅頂之災,如果從文化角度講中國已經接近消亡了。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所謂西學的入侵,而中國傳統文化之所以無法抵禦這種入侵,並非其本身不夠強大,而是因為其來源不明,太過玄虛,所以智慧被視為迷信,而對物慾的執迷卻成了真理。 這是我寫本文的原因,我就是想通過嚴密的邏輯推導來證明中國的傳統文化其來有自,而不是故弄玄虛。 我做這些只是出於對於傳統文化的熱情,不忍見如此瑰寶因蒙塵而被遺棄,所以有人看已是感恩,卻也沒太想過其他。 至於錢的問題,您講得很對,但是我確實不是太關注,有兩個原因,第一、薪資還是頗豐厚的,第二、全家茹素,只求一飽,開銷很小。 謝謝您的支持和認可,謝謝**誠意正心** 格物致知是一個反覆研究、驗證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他和誠意正心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循環過程。就像下面的圖示。
如上圖所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本身就符合基本規律。 格物是雷風相薄,從龐雜混亂的困頓狀態中理出頭緒,分出八卦,而分出八卦的關鍵是太極點的確定,而太極點的選擇是個很主觀的行為、是因人而異的,所以格物而生成的八卦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那該怎麼辦呢?我們繼續往下看。 致知是水火不相射,根據基本規律去驗證格物的結果,發現自己格物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也就是找出自己對陰陽判斷的錯誤,去偽存真,明辨事物的本質,不被表象所迷惑。這裡要注意一個問題,就是陰陽判斷的錯誤是如何產生的,當然是心態不正造成的,那麼就需要進入下一步誠意。 誠意是山澤通氣,意者志也,確立志向,兌——太陽就是目標,而確定的這個目標真的是太陽嗎?還不一定。我們繼續看正心。 正心是天地定位,也就是以天地的標準來規範自己的心性、品行,天地也就是陰陽,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透徹陰陽之理。那具體怎麼做呢?四句話——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我們來分別看一下這四句話。 與天地合其德,天——自強不息,也就是說像天一樣自強不息,剛健向上,百折不撓,孟子所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地——厚德載物,也就是說像地一樣寬厚慈悲,隨順忍讓,育成萬物而不居其功,承載眾生而甘居其下。剛健向上和甘居下位,這兩個是不是矛盾的?不矛盾。天是陽、是思想,天德是對思想層面的要求,地是陰、是行為,地德是對行為層面的要求。那麼又會有一個問題,對思想和行為的要求是不是相反的?不是的,是一致的,老子所謂地法天,行為的厚德必須是以思想的自強不息和剛健向上為基礎的,否則一無是處。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言行意一,也就是說,思想、言談、行為是一致的。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智者聞道,心生珍重,身體力行。愚者聞道,喜道之章,視如裝飾,或作談資,或作追名逐利的工具。智愚之別,判若天淵。 與日月合其明,君子之行,如日月經天,有得如日月之明,有失如日月之食,世人盡皆睹,終無一事不欲人知,惕勵改過如日月之盈,天下共其輝。 與四時合其序,四時,就是春、夏、秋、冬,就是生、長、收、藏,與四時合其序有兩層意思,在這裡是第一層意思,也就是說,行事要善始善終,不要貪圖捷徑,就像四季的輪替,有條不紊,就像春種、夏長、秋收、冬藏,盡心勞作,以待其時。 與鬼神合其吉凶,鬼、陰類也,神、陽類也,通常先賢會用具象的事物來指代抽象的概念,比如天圓地方,天圓並不是說天是圓的,而是說天周流不止,如環無端。地方也不是說地是方的,而是說地隨順怠惰,如方之難移。鬼神就是指陰陽,陰陽是由視角決定的,也就是由太極點的選擇決定的,吉凶就是一對陰陽,所以要正確的審視吉凶問題,要有長遠的眼光,不要因為自身吉凶的影響而進退失據。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能真正做到這四點,那就是德合於天地,所謂天人合一了。 從格物到正心,然後再回到格物,不斷重複這個過程,不斷改正錯誤,完善自身,直至德合於天地,那麼再觀世間萬象,則能明察秋毫,見往知來。 孟子所謂吾善養吾浩然之氣,誠哉斯言,先賢不我欺也。老師,這 乾、兌為金,震、巽為木,艮、坤為土,離為火,坎為水。中震、為木何解? ----------------------------- 震巽為陽氣向上生長之象,所以是木。老師 在複習的時候 這裡感覺又不懂了 厥陰風木 少陰君火 少陽相火 太陰濕土 陽明燥金 太陽寒水 可是你這裡 為什麼是少陰君火為五行當中的木呢?五行對應六氣 唯火有二 把五行當中的火對應君火和相火就好了 為什麼是君火對應木呢?那厥陰又該如何對應? 剛跟著您的帖子開始認真學習這個 提的問題沒什麼水準..嘿嘿 但還是得煩請老師教教我。 ---------------------------- 君是主導,少陰,顧名思義,陰在減少,相是幫襯,少陽,陽在減少。 這是從陽氣是否佔主導地位來命名的。 木是生髮向上之性,是從陽氣的性質上來命名的,只是視角不同而已。 ----------------------------- 學了這一段發現對看醫術有大裨益。足少陽膽經甲木相火之氣,足太陰脾經己土等等呼之欲出。雲途先生真乃循循善誘之善知識也 ----------------------------- 多謝師兄支持 看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中有這麼一段「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 春天為少陰,為什麼逆春氣,是少陽不生而不是少陰不生? ----------------------------- 春是甲木膽經主事,膽旺於子時,子納坎,坎是少陽之陰,經絡所謂的少陰少陽是根據其旺時納卦命名的誒。。。。那個天干地支的年份月份日子。。。是怎麼推的?!一直沒想明白啊還是…… ----------------------------- 干支從發明的那一天開始就是用來模擬五行流轉的,而五行的流轉就是時空的轉換,所以只要確定的第一天的年月日干支,那麼從此之後,按六十花甲子的順序順推即可,問題就是第一天的四建是誰定的,除伏羲外沒人能做這件事,聖人根據當時五行流轉的狀況定了第一天的四建。雲兄,正在學,但是從先天八卦圖到後天八卦圖還是不太明白,是不是前面有漏看的部分?還是悟性差? ----------------------------- 先天是陰陽轉化的順序,是體。後天是五行流轉的順序,是用。**人以群分** 從之前的分析可知「正心」就是以天地之德為標準來規範自己的心性,那這個「心」是哪個「心」呢?是清凈妙凈明心嗎?不是。清凈妙凈明心是眾生本心,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如如不動,此心不必正,也無法正,因為他無正無不正。正與不正是妄想,本心離一切妄想,所以無正無不正。 「正心」所正之心,是能見之性,也就是六識妄心。六識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和意識。 我們在前面曾經說過沒有任何兩個人眼中的世界是完全相同的,原因是每個人對太極和太極點定位的不同造成的,我們現在把這個問題繼續深入一下,太極和太極點為何會不同?其原因就在於每個人六識妄心的不同。六識妄心和眾生本心的關係,就如同捏目所見的第二月和月亮本身的關係,他不是月亮本身,也不是月亮的影子,更不是月亮的複製品,他只是個錯覺。妄心是錯覺,而錯覺是無一定的,所以有無量差別,而妄心雖然有無量差別,但卻都遵循一個基本規律,這個規律就是陰陽關係,做個最簡單的比喻,比如天氣太熱就希望涼,而太冷又希望熱,一切眾生皆是如此,無一例外,而易經所揭示的就是這個眾生妄想的規律。 妄心雖不是月亮本身,但卻擁有月亮的特點,也就是不可思議的創造力,我們所處的這個娑婆世界就是因娑婆眾生妄想所建立,纖毫畢致,精妙絕倫,無一絲破綻可尋。 因為妄心的無量差別,而世界又是由妄心所建立,所以每個眾生的世界都不相同, 我們把每個眾生的世界作為太極,那麼太極與太極之間是怎麼聯繫的呢?是的,我們前面講過,由共同點來聯繫。 我們最難了解的人是自己,但是我們很容易了解別人,如果我們想了解自己,那麼看看我們身邊的人和所交往的朋友都是什麼樣的人就清楚了。這就是我一再強調改變自己內心就能改變自己命運的原因。如果我們糾正了自己某種不好的心態,那麼與有這種心態的人就不再有建立聯繫的通道,那麼自然就會因此免於煩惱和傷害。如果我們確立了某種良好的心態,那麼與有這種心態的人就有了建立聯繫的通道,那麼自然就會因此而身心安詳、平安喜樂。反過來也是一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命運只是我們內心的影像,什麼樣的心就會有什麼樣的命運。樓主這樣解釋地支的來歷是否有欠妥當?洛書出現的年代要早於佛教,雖然佛教中的說法可以證實十二個的數字,但有沒有可能是殊途同歸?畢竟易經和佛教產生於兩個文明,而且從時間上也不在同一時期。我想樓主現在回頭再考慮這個問題會不會解釋的更清...... ----------------------------- 易經的出現確實早於佛陀本次住世說法,但並不早於佛陀的覺悟,佛陀只是來人間示現成佛,也就是給眾生做一次示範,證明一個凡夫是可以通過修行證得佛果的。 佛陀在《妙法蓮華經》中明確交代了自己是什麼時候成佛的,我們看一下原文: 爾時、佛告諸菩薩及一切大眾:「諸善男子,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復告大眾:「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又復告諸大眾:「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是時菩薩大眾,彌勒為首,合掌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如是三白已,復言:「惟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三請不止,而告之言:「汝等諦聽,如來秘密神通之力。一切世間天、人、及阿修羅,皆謂,今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善男子,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 「譬如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為微塵,過於東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乃下一塵,如是東行,儘是微塵,諸善男子、於意云何,是諸世界,可得思惟校計、知其數否。」 彌勒菩薩等、俱白佛言:「世尊,是諸世界,無量無邊,非算數所知、亦非心力所及,一切聲聞、辟支佛,以無漏智,不能思惟、知其限數,我等住阿惟越致地,於是事中、亦所不達,世尊,如是諸世界,無量無邊。」 爾時佛告大菩薩眾:「諸善男子,今當分明宣語汝等,是諸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盡以為塵,一塵一劫,我成佛已來,復過於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於余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眾生。」賢者阿難因復問佛言:「閻浮提界有幾種葬法?為今現在及未來眾生重更問耳。」 佛語阿難:「葬法無數,吾今當為略說少事,示現未來諸眾生也。我此國土水葬、火葬、塔冢之葬,其事有三。閻浮界內有震旦國,我遣三聖在中化導。人民慈哀禮義具足,上下相率無逆忤者。震旦國中人民葬法莊嚴之具,金銀珍寶刻鏤車乘,飛天仙人以為莊嚴,眾伎鼓樂鈴鍾之音,歌詠讚歎用為哀樂。終亡者身衣服具足,棺槨微妙香煙芬芬,百千萬眾送于山野。莊嚴山林樹木鬱郁,行行相值無虧盈者。墳柏茂盛碑闕儼然,人民見者莫不歡欣。」 ——引自《佛說大灌頂神咒經》卷第十二 注意其中的一句話「閻浮界內有震旦國,我遣三聖在中化導」,震旦就是中國,佛遣三聖來化導中國,一定是在佛陀還沒有住世之前,也就是在兜率陀天等待入胎之時,就已經做了的。而這個時間一定遠遠早於佛陀本次住世。因為大乘佛法的傳承是在中國,這是佛陀早就規劃好的事情。 所以伏羲是誰,是值得探討的一個問題。*雲生嶺上** 既然「正心」所正的是妄心,所以不管如何正,他依然是虛偽不實的。一個人德與天地合,那麼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也就是說他有通天徹地之能,其言行意志就是天道,但是即使能如此依然不入流,因為只是在修行妄想而已,無法見到本心。我們來看一下什麼是入流。在此之前我們先看一下從一個凡夫到證得佛果,大致要經歷的階段。首先是沙門四果——須陀桓、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然後是十地菩薩——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最後是等覺菩薩和佛。等覺菩薩和佛陀沒有區別,只是現菩薩像,所以稱為等覺,比如地藏菩薩、觀世音菩薩等等就是等覺菩薩。 須陀洹,就是入流,凡夫通過修行斷盡「見惑」,開始見到本心,進入聖道法流,所以稱為入流。證得須陀洹果以後,永遠不會墮入三惡道(畜牲道、餓鬼道、地獄道)。只會在須陀洹和三善道(天道、阿修羅道和人道)之間輪迴。 斯陀含,意為一來,凡夫在斷見惑的基礎上,進而斷除欲界思惑(欲界包括底層六天和其他五道,因有各種慾望而稱為欲界)。欲界思惑共有九品,斯陀含只斷除了前六品,尚有三品沒有斷盡,因此還需要在人間天上再受生一次,故名一來。 阿那含,意為不來,在斯陀含的基礎上進而斷除欲界思惑後三品,不再來欲界受生,故名不來。 阿羅漢,意為斷盡欲界、色界(包括欲界之上從梵眾天至色究竟天的十八層天,無欲但有形體,故稱色界)、無色界(包括色界之上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四層天,無欲、無形、唯有意識,故稱無色界)一切見惑和思惑,究竟無餘,得不生之聖果。 因為只有見到本心才算入流,所以即使「正心」正到與天地合德,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依然是不入流。那麼怎麼才算入流呢?我們來看個故事。 洪州翠岩可真禪師是福州人,曾經到慈明禪師處參學。可真禪師非常自負,覺得自己是來向慈明禪師參學的,除慈明禪師外,別人都看不上眼,慈明禪師的弟子善侍對此非常不以為然。一日兩人在山中邊走邊談,善侍隨手拾了片瓦礫,放到一塊大石頭上,對可真說:「如果你能從這件事中悟出點兒什麼,那麼你才算有資格向慈明禪師學習。」可真禪師圍著石頭轉了幾圈,冥思苦想如何應對。善侍呵斥可真禪師說:「我要你說點什麼來證明自己,你就真的這麼做了,並且苦苦思索,看來你連情識都未參透。」可真禪師聽了,非常惶恐慚愧,於是去求見慈明禪師,慈明問:「有什麼急事嗎?」可真禪師哭著說:「被善侍師兄難倒了,心中鬱結,所以來求見師父。」慈明禪師問:「什麼是佛法大意?」可真禪師答:「無雲生嶺上,有月落波心。」慈明禪師聽罷,怒目而視,大聲訓斥道:「你現在頭髮都白了,牙齒都掉了,還是這般見解,如何能脫離生死。」可真禪師聞言大驚、惶恐不知所措,忙問:「請師父明示。」慈明禪師說:「你來問我。」可真禪師問:「什麼是佛法大意?」慈明禪師震聲說:「無雲生嶺上,有月落波心。」可真禪師恍然大悟。 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故事,慈明禪師問什麼是佛法大意,可真禪師答:「世界因妄想而生,一切都是虛偽不實的,如果明白這一點,那麼就像雲從嶺上生起,無拘無束,獲得了解脫。眾生的本心如一輪明月,卻因誤認為妄念所生的一切是真實存在的,而落入水中不斷沉淪。」從這句話可知,可真禪師的修為已經非常之高。而慈明禪師卻怒斥他這是微末之見,使他一下子就丟棄了這種見解,而這時的他卻也因此而茫然不知所措。他急需抓住一個東西,所以他連忙問慈明禪師什麼是佛法大意,當慈明禪師把他的話大聲重複一遍的時候,他恍然大悟。可真禪師是明白了,我們卻糊塗了。為什麼會這樣啊? 我們來看看佛陀怎麼說。佛陀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比丘是受了具足戒的出家僧人。佛陀說:「各位比丘,你們應該知道,我所說法,就像船筏,是讓你們用來渡過生死大河的,當你們渡過了生死大河,那麼這個船筏就應該捨棄,法都應該捨棄,何況非法呢,更應該捨棄。」 可真禪師已經過了生死大河,但是卻扒著他賴以渡河的船不放。慈明禪師的呵斥,讓他一驚之下把船放開了,但是此時的他仍想抓住什麼東西,當慈明禪師把他的話重複一遍,就是在告訴他你的方法沒有錯,你之所以還不能解脫是因為你對方法的執著,既然一切都是妄想,那你現在該放棄這最後一個對法的妄想了,可以棄舟登岸了,所以可真禪師恍然大悟。 六祖慧能大師繼承五祖弘忍大師衣缽的故事與可真禪師的開悟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那兩個偈子可謂膾炙人口,我們來看一下。 第一個是神秀大師的偈子: 身如菩提樹,心似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第二個是六祖大師的偈子: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兩個偈子表面上看是相對立的,其實是一因一果的關係。神秀大師所說是解脫之因,六祖大師所說是解脫之果。勤拂拭就是為善去惡,息心止妄,其實就是正心。當拂拭清靜了,那麼就需要把拂拭的工具丟掉,如果不丟掉,那麼依然在妄想之中,當丟掉這最後一個妄想,那麼就徹底清凈了,也就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息心止妄容易做到嗎?不容易。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句話是對《大佛頂首楞嚴經》第九和第十卷佛陀所講五十種陰魔的總結。息心止妄要破五陰——色、受、想、行、識,五陰也被稱為五蘊或五蓋,是見本心要破除的五種障礙。而每破一陰之後就要面對十種魔障,所以破掉五陰就要面對五十種魔障。也就是說修為高了一尺,魔障就增加了十倍。登天難,修證之路難於上青天。那該如何是好呢?我們下節繼續討論。還沒看完,首先贊一個。現在這個社會居然有人願意做這種普世意義推廣祖宗留下來的智慧,而且是無償的,就更為罕有。看樓主的文字內容,想樓主開個書單給我,不一定要與易有關,還有就是想問問樓主讀佛經的感受,讀經時有什麼要注意的沒~ 留名很重要 ----------------------------- 讀佛經的感受如撥雲見日,相見恨晚。 讀經沒有什麼特別需要注意的,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對佛陀執師禮,盡量恭敬,主要是內心的恭敬,具體形式卻不必太在意,視經典如對佛面,誦經如親臨法會聞佛講法。 如果沒有基礎,那麼提供一個持誦順序給你,僅供參考。 1.《地藏菩薩本願經》3卷 2.《大佛頂首楞嚴經》10卷 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1卷 4.《妙法蓮花經》7卷 5.《大方廣佛華嚴經》80卷 6.《大般涅槃經》40卷 每卷大約7000到10000字左右。 《地藏菩薩本願經》是很好的入門經典,但這並不代表他不重要。前三部經可以互為印證。比如《地藏菩薩本願經》講六道輪迴,會有如下問題出現,眾生是怎麼來的,六道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會有地獄,等等,這些問題在《楞嚴經》中佛陀都做了明確的解釋。 不讀楞嚴不知佛之智慧,不讀法華不知佛之慈悲,不讀華嚴不知佛之富貴。 所以建議都好好讀誦一下。**佛陀本生** 從上一節的分析可知,基於易經的修行能達到的最高境界是入非想非非想定,而入了此定即能轉生非想非非想處天,也就是天界的最高層——第二十八層。但只因未見本心,執著於妄心,而妄心是無常的,並非常住不滅,所以非想非非想處天的天人雖然壽命極長,福報極大,但終有福報享盡而命終之時,而命終之時就是墮落之日,終究難免三惡道之禍。而須陀桓雖只能轉生色界最下三層天,也就是二十八層天的第七、八、九三層,但因已見本心,而本心是常住不滅的,所以能永脫三途。 下面我們簡單回顧一下佛陀的本生,也就是佛陀這一次示現成佛的過程,佛陀是迦毗羅衛國的王子,名喬達摩悉達多,父親是凈飯王,母親是摩耶夫人,佛陀出生後,凈飯王非常開心,就請一位名叫阿斯陀的仙人為兒子看相,阿斯陀看完佛陀的相貌失聲痛哭說:「他不會貪戀塵世的享樂,會棄世出家,為眾生尋求解脫之路,成為一位人天導師,可是我年紀太大了,死時將至,沒有機會聽聞他的教誨了。」凈飯王聽完又喜又憂,隨著佛陀年紀的增長,凈飯王也越來越憂心忡忡,因為他發現自己的這個兒子確實與眾不同,對歌舞昇平的安逸生活毫無興趣,於是早早的為佛陀迎娶了耶輸陀羅,耶輸陀羅為佛陀生了個兒子——羅睺羅,但是這些並沒有留住佛陀。在十九歲那年,佛陀棄世出家,六年里遍尋修道者,將他們的修行法門全部修習了一遍,並且都修行到極至,然後知非即舍——知道這不能獲得解脫後就捨棄,他最後向人學習的是非想非非想定,當他入了非想非非想定之後,還是知非即舍。然後進入雪山之中開始了他六年的苦行,每日只吃一粒麻一粒麥。六年之後佛陀認為苦行也不能獲得解脫,於是他結束苦行來到尼連禪河邊沐浴,這時一直追隨佛陀的阿若憍陳如等五個人非常失望,他們本來是凈飯王派來尋找佛陀的,因為佛陀不肯隨他們回去,也就留下來跟佛陀一起修行,他們見佛陀放棄了苦行,就離開了佛陀。 佛陀沐浴之後因極度虛弱而暈倒,一位牧羊女救起佛陀並用一碗乳粥供養佛陀,佛陀接受了他的供養,也慢慢恢復了體力。佛陀來到河邊一棵菩提樹下,取草作墊,發願說若不得解脫,則不起此座。第七日凌晨佛陀睹明星而悟道,現如來相,天地為之震動,感得天人如雲而至,前來供養,於是佛陀上升天界,宣講解脫之道,解答諸天的疑問,佛陀涅槃之後這次法會被結集為一部經典——《大方廣佛華嚴經》 法會之後,佛陀準備涅槃,因為他觀察人間覺得此時的世人善根微薄、難以教化。佛陀後來在《妙法蓮華經》中,講過這段經歷,他說:「我即自思惟,若但贊佛乘,眾生沒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墜於三惡道。我寧不說法,疾入於涅槃」。 諸天都非常清楚佛世難遇,紛紛勸請佛陀住世,不要馬上涅槃。 於是佛陀決定說三乘法——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這就是佛法分為大乘(佛乘)和小乘(聲聞乘、辟支佛乘)的原因。 佛陀回到人間,去找阿若憍陳如等五人,這五個人本來商量好誰都不搭理佛陀,但是當他們見到佛陀,就徹底被佛陀的形象折服了,他們就是佛陀最初的五個弟子。而阿若憍陳如是第一個證得阿羅漢果的弟子,而他的某個前世就是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佛陀講的那個曾經割截他身體的哥利王,而佛陀當時對他講過:「我成道之後,第一個來度你」。 佛陀在住世的最初一段時間一直在宣講小乘法,當他覺得時機成熟就開始宣講大乘法,而這次標誌性的法會,也在佛陀涅槃後結集為一部經典——《妙法蓮華經》,在這次法會中出現了在其他經典中從來沒出現的一幕,法會開始佛陀通過神通力讓弟子們見到了十方無量世界的情況,然後講了說三乘法的因緣,此時有五千個弟子禮佛而去,而佛陀默然而不制止。他們走後,佛陀對舍利弗說:「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增上慢人就是自以為了不起,而實際並非如此的人,也就是未得謂得,未證謂證之人。由此可見,佛陀不直接講大乘佛法是非常必要的。 在這次法會中,佛陀也第一次說了自己早已成佛,這次只是示現而已。那這裡有個問題,佛陀為什麼要如此大廢周張,為何不直接空降,世間空降的神仙多了,為什麼佛陀不這麼做?佛陀絕不能這麼做,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不會這麼做,因為他必須讓眾生明白,一個凡夫是可以通過修證獲得解脫,並最終覺悟成佛的,所以他必須從一個凡夫一步一步的修證。於是他必須是個普通人,有父母妻兒,有兄弟姐妹,有一個會冷會餓會受傷的身體。那佛陀的兒子是淫慾所生嗎?不是。這個問題在《大般涅槃經》中迦葉菩薩問過,佛陀說:「我可以把十方世界放到一粒微塵中,而其中的眾生並沒有什麼感覺,不會覺得壓迫,也不會覺得有往來。你怎麼知道如來習近淫慾而生羅睺羅?我已久從無量劫來離於淫慾。」 那佛陀為何要遍訪修道者,將他們的法門全部修習一遍呢?因為事實勝於雄辯,佛陀只是通過這種方式告訴眾生,這些修行方法都無法獲得解脫。若不是樓主解釋,我等和看天書沒什麼區別。它認識我我不認識它,理隨通了,可樓主什麼時候講讓我們學以至用呢? ----------------------------- 從下一節就開始講學以致用。 佛法可用來正心、積累功德、解脫。 易經可用來修身、齊家。 而正心和積累功德是修身、齊家的基礎,有了正確的心態和足夠的功德才能富足無缺。然後再知道該怎樣管理自己的身體和家庭,身體自然能健康長壽、奇疾不生,家庭敦倫睦樂、生機勃勃。臨終棄此軀殼,得無礙解脫,這才是完美的人生。樓主總是引用佛經來解釋易理。須知,佛經大都是僧人在與儒教道教爭取信眾而編繹的。多為抄襲中華文化,詆毀中華文化之作。這可以從佛教的歷史來觀察到,不需要再去證明。但樓主如此清晰明了地明釋易理,確是高人!贊! ----------------------------- 中華傳統文化中最輝煌和精華的部分就是佛法,如果你所指中華文化僅是先秦諸子,那麼諸子無一毫之見解值得佛法引用,更何況是抄襲。佛陀經典浩如煙海,窮一生也難以盡覽,如果真如你所說,那麼不妨詳細說明一下,哪部經典抄襲了哪位先秦諸子的見解,佛陀經典那麼多,如你的說法屬實,找一兩部出來應該不困難吧。 從本文開篇至今,我從來沒有用佛經解釋過易經,我只是從佛經去審視易經,我在前面說過,如果要真正了解一個事物,那就必須從更高的層次去審視他。而世間具備超越易經之智慧的也就只有佛陀的經典。如果你認真讀並讀懂了我所闡釋的內容,我想應該明白我這麼說的理由。 我不是什麼高人,所以你過譽了,我只是末法時期一個不成器的佛弟子,還是個五戒都持不好的在家人,就是一個庸人而已。中華傳統文化分經史子集,浩若煙海,豈僅限於先秦諸子。佛道經典好像僅屬於子部。易理來源於先聖仰觀天文俯察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明天地陰陽運行之理,而曉喻生民,指導人生。易理可以預測周天萬物,根據易理而而衍生出醫相山卜等等術數以濟世濟民。佛法明此理、有此效乎? ----------------------------- 山不過是基於易經的修行,能達到的最高境界不過非想非非想處天。醫不過是調理身體五行的平衡。命相卜只是決策的工具,當然目前越來越多的人把他當作純粹的衣食著落,也就更等而下之。這些有哪一項能與佛法相提並論。 這個話題到此結束吧,我不想再討論,我不想說服任何人,更不想改變什麼。如果覺得我的觀點對你有幫助那歡迎繼續收看,如果覺得一無是處,那我也只能在這對你說聲抱歉,浪費了你的時間。**南無阿彌陀佛** 為了論述的方便,我們現在需要了解一下世界的基本構成和範圍。在佛陀的經典中,如果不作特別說明,那麼所說的世界指的就是大千世界,我們來看一下什麼是大千世界。地球在經典中被稱作南閻浮提或南贍部洲,他與西牛貨洲、北俱盧洲、東勝神洲以及欲界六天(四天王天、忉利天、須焰摩天、兜率陀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色界底層六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組成一個小世界。那麼這個小世界在天文中的範圍如何呢?一個小世界有一個太陽,所以一個小世界就是太陽系。一千個小世界以及色界第七層少凈天、第八層無量凈天、第九層遍凈天組成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以及色界上層九天(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四空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組成一個大千世界。大千世界因為是三個千相乘個小世界組成所以又稱為三千大千世界。一個大千世界由一位佛陀來教化,所以又稱為佛剎或佛土。我們這個世界叫娑婆,也就是堪忍,即六道雜居,需要忍受眾苦的意思。從上面的說明可知眾生的知見範圍隨著修行境界越來越低而越來越狹窄,而眾生的最大知見範圍無法超過大千世界。 佛陀住世說法四十九年,所講經典大多為有問而答,而有極少一部分是佛陀不問而自說的,其中有一部的名字是《佛說阿彌陀經》。佛陀在經中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佛陀然後繼續講了極樂世界的美輪美奐、清凈莊嚴,其中所有眾生皆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是不退轉的意思。菩薩有十地,第八地為不動地,也就是說一個菩薩只有修行至第八地才不會再退轉回阿羅漢,一定能夠覺悟成佛,所以第八地以上為阿鞞跋致。 我們來認識一下這位極樂世界的佛陀。阿彌陀佛成佛之前是一位叫法藏的比丘僧,法藏比丘深知眾生之苦楚、修行之艱險,於是他發了四十八個大願。我們現在來看一下與我們息息相關的一個大願: 「願十方無數世界諸天人民,至心信樂,欲生我國。十聲念我名號,必遂來生,惟除五逆,誹謗正法。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這個大願,總結一下就四個字「信願持名」,信——相信有極樂世界,願——願意生到極樂世界,持名——臨終持誦阿彌陀佛的名號,哪怕只有十聲,也必遂心愿。阿彌陀佛於十劫前已經成佛,所以這個大願已經實現。 生到極樂世界就是八地菩薩,還有比這更穩妥、更簡單的修行方式嗎?所以佛陀說:「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那麼五逆是什麼呢?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其實要求並不苛刻。但極樂世界畢竟是清凈莊嚴的世界,生到那樣的世界需要極大的福報來支撐,所以佛陀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那該怎麼辦?佛陀隨後給出了解決方案:「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也就是說一心不亂持誦阿彌陀佛的名號——南無阿彌陀佛,最多七日,就可以積累足夠的善根福德因緣。如果每天一心不亂持誦十分鐘,那麼最多三年就能完成。為什麼持誦阿彌陀佛的名號會有那麼大的功德?有一種功德叫隨喜,見到善行,由衷的讚歎和恭敬能獲得與善行本身相同的功德。南無是皈依、讚歎的意思,讚歎阿彌陀佛當然就可以獲得阿彌陀佛的無量功德,所以持名一定要加「南無」。既然要讚歎,那麼就要了解,所以要好好持誦凈土三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 阿彌陀經》,好好了解阿彌陀佛。 可能有人會有疑問,阿彌陀佛的世界如此清凈莊嚴,而我們的佛陀的世界怎麼是這個樣子?這個問題在《大乘大方等日藏經》第二卷中袈裟幢世界的山帝釋王佛對香象菩薩解釋過。從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向南有世界叫做袈裟幢,那個世界的佛是山帝釋王佛,山帝釋王佛對香象菩薩說:「善男子,比如一座長寬高各四十里的城池,裡面裝滿細沙,一粒沙是一個世界,從我們這個世界向北,過這麼多個世界有一個世界叫娑婆,是個五濁惡世,那裡的佛是釋迦牟尼佛,現在正在為無量眾生宣說三乘法門……」 「釋迦牟尼佛在因地做菩薩時發過一個大願:『如果有眾生造作了五逆重罪、誹謗經典、咒罵聖賢、犯四重禁(殺、盜、淫、大妄語),這樣的人為清凈佛剎所不容。願這樣的人都生到我的國土,由我來教化他們』,因為釋迦牟尼佛的這個大願,所有惡行累累不被其他清凈佛土所容的眾生全都生到了娑婆世界。」 原文如下: 釋迦牟尼佛本所誓願:「若有眾生造作五逆、謗方等經、毀呰聖人、犯波羅夷,如是之人清凈佛剎所不容者,皆生我國我當教化。」以是因緣諸惡眾生悉集其國。樓主是個高人,對易理認識的已經非常深刻,而且從陰陽的角度,由淺入深地推出相應的概念、分支,邏輯清晰,自成體系,但又何必要再畫蛇添足地找佛法來證明易理之真理性。沒有樓主的所謂佛法的證明,樓主難道就說不明白易理了嗎?如果能說明白,又何必再畫蛇添足啊。 ----------------------------- 首先我從來就沒有說過易經是真理,我只說過易經闡釋了眾生妄心的運行規律,佛法才是真理。 你說我自成體系,簡直是要殺了我,我在前面說過,我只是在重複佛陀和先賢的話,無一言之創見,所以不敢接受如此高的評價。 沒有佛法確實說不清易理,原因是河圖和洛書所揭示的是世界的起源,而世界的起源不是通過臆想和推論能知見的,古往今來那麼多人皓首窮經而無所得的原因就在於此,如果不弄清世界的起源,一切的推論皆是空中樓閣。世界的起源必須親見,否則無從知曉,而有這個能力的只有佛陀。我正是由此獲得的突破。這也是我寫無極之上,世界之源那幾個章節的原因。 把你的眼界放開闊吧,別再那麼狹隘。 **一日之計** 解脫有了非常簡單、穩妥、高效的解決方案,不過那畢竟是臨終的事情,日子還要過,並且要好好的過。對於我們這些世俗人來說生活是否如意與兩件東西有直接關係,一是身體、二是家庭,其中任何一個出了問題,都會讓人苦不堪言。我們先來看一下身體的問題。 正心和修身通常會被混淆,甚至會被誤認為是在講同一件事情,先賢惜墨如金,怎麼可能將兩個同義詞連用,連用就說明他們完全不同。既然正心和修身不同,那麼心和身就完全是兩個東西,心就是六識妄心,身就是我們誤認為是自己的這個身體,世界是妄心中所幻化的影像,身也不例外,同樣是妄心中所幻化的假象。我們來認識一下我們的身體吧,看看他每天到底都在幹什麼。我們接著看十二經脈的循行圖。
十二經脈的循行是指氣血旺衰轉化的順序,氣血旺盛於哪條經脈,那麼相應經脈就處於旺盛的狀態。那麼氣血的旺衰是誰來控制的,當然是心臟,那麼心臟是誰來控制的,是六識妄心,所以那個第二月才用具象的實物「心」來指代。經脈的一個盛衰周期是十二個時辰——二十四個小時。比如膽經旺於子時,十二個小時後衰於午時,再十二個小時後恢復旺相。 一日之計在於晨,這是句看似教條的話,但實際上他非常精當,足以振聾發聵。 我們先來看一個生活中的事例——生爐子。這件事情北方冬天是經常要做的,過程是這樣的。首先先把爐灰從下面掏出來,然後往爐膛里放入少量易燃物——秸稈之類,點燃,等火燒起來,再往爐中加入適量的易燃物,當火旺起來並且比較穩定的時候,放入煤塊,安靜等待一段時間,等煤被引燃,爐火就生好了。生好的爐火就可以用了,炒菜也好,取暖也好,用完之後放到一邊,等燃料耗盡自然就滅了。 為什麼介紹這個過程呢?因為這就是我們身體每天在重複做的事情。 首先我們需要簡單了解一下十二經脈,經脈中所說的心、肝、脾、肺、腎等並非指具體器官,而是指以相應臟器為統領的從內到外的一整套系統,經脈之間互相聯繫、互相扶持、互相制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 陽為腑,陰為臟。髒的作用是儲藏精氣津液,腑的作用是收納轉輸。一臟配一腑共有六對——肝臟和膽腑五行屬木、脾臟和胃腑五行屬土、心臟和小腸腑五行屬火、肺臟和大腸腑五行屬金、腎臟和膀胱腑五行屬水、心包臟和三焦腑五行屬水。 肝主筋,開竅於目,腎主骨,開竅於耳,脾主肉,開竅於口,肺主皮毛,開竅於鼻,心主血,開竅於舌。 子時外界水旺至極,體內甲木始生,所以氣血流注膽經,膽為肝之表,於是肝膽開始工作,做什麼?生髮陽氣,清理體內垃圾。為什麼是這兩件事,肝膽為木,木為生髮之氣,肝膽納卦為乾坤,為天地定位,為清潔。此時必須在深度睡眠之中,不可打擾肝膽的工作。這裡有個問題,那就是為什麼要深度睡眠?世界包括這個身體,全是妄心中物,當清醒的時候,我們的妄心被感官驅使注目於外,無暇顧及身體,只有在深度睡眠中,我們的感官都消停了,這時妄心才能專心調動我們的身體。那為什麼其他經脈並不需要這樣而肝膽這麼特殊?因為肝膽是生髮之氣,就像車的啟動一樣,需要專心致志,而當車啟動起來上路了,偶爾動一下方向盤,調整一下行進方向就可以了。所以子時之前必須睡覺,否則天長日久,惡疾叢生。 丑時外界為濕土之氣,體內木氣已旺,氣血流注肝經,肝納卦為坤,體內垃圾轉下入穀道,此時同樣必須在深度睡眠之中。 寅時外界木氣漸旺,體內木氣隨之旺極,氣血流注肺經,肺納卦為巽,雷風相薄,大腸被肺氣鼓盪開始加速蠕動。 卯時外界木氣旺極,卯納卦為震,體內氣血流注大腸,大腸納卦為震,內外同震,震動而醒,大腸蠕動加劇,糟粕下傳,內急排便,清除體內糟粕。大腸為庚金,為劍戟之金,殺伐之氣,用來幹什麼呢?收殺木氣,也就是收集引火之物。此時人會覺得飢餓,但不能吃東西。大腸納卦為震,此時震就是我們身體的情況,我們來看看震卦——
,一陽在下,二陰在上。上六開口欲食為飢餓之象,六二陰冷,是胃的位置,胃寒則不消食,所以不能進食,只可飲熱漿——熱水或熱豆漿,略燙口為佳,小口飲下。 辰時外界土氣旺極,體內氣血流注胃經,胃五行為陽土,納卦為坎,為水象,什麼樣的土會有水象,沙漠之土,乾燥至極。他來幹什麼?處理引火之物,使之可用。就像把割下的秸稈晒乾。 巳時外界火氣漸旺,體內氣血流注脾經,脾納卦為離,離為火,將引火之物點燃。 午時外界火氣旺極,體內氣血流注心經,心納卦為兌,我們來看看兌卦——
,二陽在下,一陰在上,上六開口欲食同樣為飢餓之象,九二為胃,胃熱則能消食。此時是進時的最佳時機,就如同往爐中加入煤球。佛制日中一食,過午不食。這是沙門十戒之一,沙門是持十戒的出家僧人。很多人覺得佛陀所定戒律過於嚴苛,實際上戒律並非是故意為難,而是出於保護的目的。就像家長警告孩子不要玩火,孩子覺得家長不盡人情,實際上是孩子無知而已。如果我們能從這個角度去理解戒律,那麼持戒並非太難之事。 未時外界土氣旺極,氣血流注小腸經,小腸納卦為艮,艮為止。此時需要安靜,不要進行劇烈運動。就像等待煤球充分燃燒。此時陰陽開始離絕,如同煤球被引燃開始燃燒。這裡的陰陽就是糟粕和養份,食物中的養份被分離出來,一份出上焦為衛氣,充盈身體,潤澤毛髮,行於頭面,以資七竅,一份出中焦為營血,滋養身體,一份積於胸中以為呼吸,一份與糟粕下行。 申時外界金氣漸旺,氣血流注膀胱經,膀胱經納卦為乾,天地定位,為清潔,將下行養份與尿液分離。 酉時外界金氣旺極,氣血流注腎經,腎經納卦為坤,存儲下行養份。 戌時外界土氣旺極,氣血流注心包經,心包納卦為坤,與三焦經相協調再一次天地定位,準備開始做一天之中最後一件事情——調理全身氣血平衡,此時應該開始準備休息。 亥時外界水氣漸旺,氣血流注三焦經,三焦就是上中下三焦,納卦為乾,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上中下三焦就是我們身體軀幹的上中下三部分,下部如水窪,中部如水面的泡沫,上部如霧氣。此時開始調理全身氣血平衡,損有餘,補不足,上部不足,下部就蒸騰上去,下部不足,上部就沉降下來。這時應該進入睡眠狀態。 這十二個時辰中,最關鍵的就是卯時——五點至七點之間,從這個時辰可以清晰的看出一個人的健康狀況。而這個時辰的行為也直接影響了一個人一天的生活質量,所以一日之計在於晨。第一次在天涯註冊,第一次回復,先拜謝老師,老師不僅博學多識,而且循循善誘,善於教化,盼老師繼續傳教 ----------------------------- 拜謝實不敢當,我說過我只是把自己的一些體會寫出來供大家參考,並不是想說教,因為確實沒那個德行和能力。 佛法不同其他,不需傳教,佛門廣大,從不拒人,也從不拉人。有善根者自會親近,無善根者拉來何益,若致誹謗,那不是反害了對方嗎? 須菩提每次去乞食之前總是先觀察所要去的地方,如果那裡有宿世的惡緣,他就寧可餓著。為什麼呢?須菩提說自己某個前世曾因於福田所生噁心而墮入地獄,他現在是阿羅漢,是世間福田,所以唯恐與自己有惡緣之人因對自己生噁心而墮落,他說:若有眾生嫌我立者,我當終日端坐不起,若有眾生嫌我坐者,我當終日立不移處。能講講為什麼老子連個蠟燭都不算嗎?不是挑事端的,真的想知道... ----------------------------- 爾時,大自在天王與其眷屬無量無邊及諸天眾,所設供具悉覆梵、釋、護世四王、人天八部、及非人等所有供具。梵、釋所設,猶如聚墨在珂貝邊,悉不復現。寶蓋小者,能覆三千大千世界。持如是等供養之具,來詣佛所,稽首佛足,繞無數匝白佛言:「世尊,我等所獻微末供具,喻如蚊子供養於我,亦如有人以一掬水投於大海,燃一小燈助百千日,春夏之月眾華茂盛,有持一華益於眾華,以亭歷子益須彌山,豈當有益大海、日明、眾華、須彌?世尊,我今所奉微末供具亦復如是。若以三千大千世界滿中香華、伎樂、幡蓋供養如來,尚不足言!何以故?如來為諸眾生,常於地獄、餓鬼、畜生諸惡趣中受諸苦惱,是故世尊應見哀愍受我等供。」————引自《大般涅槃經》卷第一**修身** 我們先來看個故事。這是《論語》中記載的一件事。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宰予白天睡大覺,孔子說:「腐朽的木料無法雕琢,糞土壘的牆不堪塗抹,宰予呀,我對你真是沒什麼好說的了。我以前對人總是很信任,相信他言行如一,從宰予這件事我要改改了,我現在不僅要聽他怎麼說還要看他怎麼做。」 也許大家認為孔子的反應過激了,但實際上孔子的反應非常正常,如果他不這麼說,那麼他就不是孔子了。我們來分析一下這件事情,宰予為什麼大白天睡覺?是昨天晚上他沒休息好嗎?不是。那是宰予故意偷懶嗎?不是,如果只是偷懶,孔子不會說如此重的話。孔子說如此重話的原因只有一個——宰予真的困了、累了。可能有人要說我腦子有問題了,好吧,我有必要證明一下我的腦子沒問題。 卯時大腸經旺,大腸是腑為陽,五行為金,所以是陽金,是劍戟之金,殺伐之氣。他此時的作用就是收殺木氣,準備引火之物。如果一棵樹長得非常高大茂盛,那麼砍掉些枝杈,不僅無害反倒有益,如果情況相反,樹未長成,矮小纖細,缺枝少葉,那麼一刀下去就倒了。而大腸砍伐的對象是誰呢?當然是肝。所以宰予的肝經出了問題了,非常虛弱,一砍就倒,生火的木料不足,那麼後面的過程就會全部癱瘓,所以宰予打不起精神,才晝寢。那麼一個人的肝為什麼會出問題呢?我們的身體是妄心中物,所以肝也是妄心所生,那麼問題就變成什麼樣的心態會肝不好。五常——仁、義、禮、智、信。仁屬木,義屬金,禮屬火,智屬水,信屬土。那麼問題就很清楚了,肝不好是因為不仁,也就是缺乏慈悲心。所以我說如果孔子不這麼說他就不是孔子了。 知人知面不知心,真是這樣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是的。聽其言觀其行很容易就能了解一個人的內心。就像孔子那樣,通過一件在別人眼中無所謂的小事,透視一個人的內心。從這件事也可以看出我們曾經說過的一個問題,也就是傳統文化對人的基本要求——言行意一。如果想從傳統文化的學習中獲益,那麼這一條是必須做到的,不然只能害人害己。 當今社會各種匪夷所思的事情層出不窮,人與人之間越來越冷漠,當大家在感嘆世風日下的時候,是否也同時在晝寢呢? 肝無補法,為什麼呢?五味——酸屬木、苦屬火、甜屬土、辛屬金、咸屬水。補肝應用酸,但酸為收斂之氣,肝本來就生髮力量不足,反用酸來收斂,豈不是雪上加霜。所以肝病難治。那該怎麼辦呢?這個問題我們下一節再討論。 我們來看一下什麼是修身,修身就是根據經脈的循行規律管理好自己的身體。有一句糊塗話是這麼說的:「不遵守客觀規律,就要受客觀規律的懲罰。」這麼說純粹是不負責任、倒打一耙。規律沒有遵守與不遵守的問題,規律就像一個方程式,我們無法遵守與不遵守,只能提供參數,並根據規律得出結果,而這個結果不管我們喜歡不喜歡和規律沒任何關係,只跟我們提供的輸入參數有關,規律不會懲罰任何人,一切皆是自作自受。比如十二經脈的循行規律就是這樣的順序,無法改變,我們如果提供正確的參數,也就是生活起居符合經脈所需,那麼就會精神煥發,神采奕奕,如果提供錯誤的參數,那麼就會精神萎靡,無精打采,長此以往,百病纏身。這麼說還是太抽象,能不能具體點兒?好的,我們後面會做詳細的分析。**未病而治** 履霜堅冰至,也就是說任何事物的發展總會有個過程,疾病也是一樣,不可能是突然之間出現的。所以醫治應該是在病未形成的時候,而不應該是在病入膏肓的時候。所謂「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兵,亦不晚乎!」病已經形成再去醫治,亂相已經成氣候了才去治理,就像渴的不行了才想起挖井,仗都打起來了才想起趕製刀槍,那不是太晚了嗎? 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是還是那個問題,具體要怎麼做。我們在前面講過卯時非常重要,從這個時辰可以清楚的看出一個人的健康狀況。現在我們就來討論一下怎麼來看。我們先來看一下在這個時辰正常的身體狀況應該是什麼樣的。 第一是醒來,卯納卦為震,庚納卦為震,內外同震,震動而醒,如果身體健康那麼一定在卯時初——五點左右就會自然醒來。 第二是排便,卯時大腸經當旺,大腸蠕動劇烈,糟粕下行,所以一定會排便。並且大便成型,顏色正常,無惡臭。 第三是飢餓感強烈,震卦上六開口欲食為飢餓之象,所以會有明顯的飢餓感。 第四是神清氣爽,經一夜的休息,體力恢復,精神健旺。 第五是膚色潤澤、明亮,二目清澈透亮、炯炯有神,因肝開竅於目,晨起木氣壯盛之時,所以目為之明。 第六是口氣清新,無異味,因穢氣濁而下行,晨起口中一定清新,無異味。 其中任何一條不滿足,那麼說明身體已經開始出狀況。就需要反省昨天的行為,到底做了什麼事情導致了今天的情況,然後及時改正。這就是管理自己的身體。我們的身體就是一個五行相和的系統,管理好他其實只要協調並保持他們之間的平衡就可以了。下面看個例子。 在上一節我們提到過如果肝經虛弱,那麼就會不堪庚金的砍伐,卯時昏昏沉沉,難以醒轉,而又因為引火之物不足,後面的過程全部癱瘓,所以會整天精神萎靡、無精打采。而肝無補法,所以肝病難以醫治。那真的沒有辦法嗎?不是。肝為木,大腸為金,金克木是一對矛盾,而任何矛盾都是可以解決的,而解決矛盾的關鍵在於建立適宜的溝通渠道,那麼金木之間的渠道是什麼呢?當然是水——金生水、水生木。那麼是喝水或吃五行屬水的食物、藥物嗎?不是。在前面我們說過,震是飢餓之象,但是六二寒涼,胃寒則不消食,並且遠水不解近渴,此時進食不僅無用,還會雪上加霜。所以水只能在體內找,五臟中什麼屬水呢?腎。金生水、水生木,表面看矛盾解決了,而實際並非如此,因為金寒水冷,無法生木,同樣是於事無補。那還缺什麼呢?當然是火。火從哪裡來。火就是熱,摩擦可以生熱。到這裡解決方案就有了,在卯時(注意只能在這個時辰),把手搓熱之後揉搓腰腎位置至腎暖,一般一二百次揉搓即可。如果有肝膽之病,每天昏昏沉沉,不妨試試這個方法,快則一天,慢不過一周,一定會發現身體的變化,長久堅持必能祛病強身,當然健康之人同樣適用。先生辛苦了,看了先生的《未病而治》覺得很好,從先生的《未病而治》中看出卯時大腸應該是要動的,但我感覺好像是沒什麼動靜樣的,不會產生便意,最痛苦的是長期便秘,平均要兩天才排一次便,試了很多方法都沒用,比如:多喝水、揉肚子、多吃菜等,總是剛開始有點用,過後又沒用了,有時只能吃瀉藥解決問題了,有時懷疑是不是自己的大腸蠕動的太慢了,還是自己體內的火氣太旺,所以水分減少了?先生有沒有好的方法能幫幫我,...... ----------------------------- 這是個開始,後面會繼續展開分析,會分析到每天每個時辰該如何起居。到時自己對照一下自己的生活習慣就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了。 你從明天早晨開始試試在卯時搓腎,看看效果如何。樓主,你好.這個社會每個人都浮躁,不知足.離婚率很高,3比原配還厲害呢.善良的原配被趕出家門一無所有,可是他們卻過得很好.因果怎麼不報應?怎麼不補償呢?請問用易經怎麼解釋呢?謝謝!! ----------------------------- 建議你好好看看836樓先天八卦一節,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爭執,我說的比較隱諱,但仔細看還是能明白的。我只能告訴你,你所說的恰恰就是報應。樓主,我的領悟能力還可以.我看得比較明白.您把問題歸為陰的果報有道理.但是不能一杠子打翻一船人.不是所有人都是您說的那樣.我周圍不乏這樣的人.老公花天酒地,找3,4逍遙快活.女人伺候癱瘓的公婆,10幾年任勞任怨.將近50歲被掃地出門. 這怎麼解釋呢?是前世作孽太多,今生贖罪?這個也不公平呀.還有一個問題:電視劇活佛濟公陳浩民版的,濟公師徒為什麼要教育婆婆呢?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可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啊!!!!!!陽就可以為所欲...... ----------------------------- 我不知道你是怎麼得出這個結論的,我不知我哪句話讓你得出我「把問題歸為陰的果報」,我甚至不明白你所謂的「陰的果報」是什麼意思。 我已經有很多年不看影視劇了,家裡也沒有電視。不過我還是說說我對影視劇的看法。任何有影響,深入人心的影視劇無一例外遵循一個基本原則——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如果不是這樣,那麼他無法被觀眾所接受。 我所寫的內容到目前為止是前後連貫的,你的理解讓我覺得你並沒認真看完我所寫的所有內容,而妄下結論。所以還是請你能好好理解一下我所寫的內容。投胎做女人本就不容易.女人何苦為難女人? ----------------------------- 眾生何苦為難眾生?當我們煎炒烹炸、大快朵頤的時候,我們可曾想過那也是眾生血肉,與我們並無二致。 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盼母歸。 不說前世,免得被人說虛無縹緲,就說今生,我們的口腹中已經埋葬了多少眾生,我們的身上穿著過多少眾生皮毛。 他們會問我們到底有什麼濤天之恨,要食肉寢皮。有嗎? 六道輪迴,今生被食的畜牲,來世為人了,他們會成為我們的晚輩親朋,甚至子女,該如何報此深仇呢? 無緣不聚,特別是至親之人,緣無非兩種,善緣惡緣。善緣是曾經互相救助,惡緣是曾經互相傷害屠戮。一切皆是因果,半點僥倖不得。 人生最大的不幸莫過於不信因果、不見己過。先生大才,然學生有一問,老子之道可是佛果? 佛果之外可有其他? ----------------------------- 老子之道,一陰一陽,妄想而已,不見本心入流都談不上,更別說佛果。 佛果就是本心,「有沒有」是妄想,本心燦然常住,離一切妄想,連「有沒有」都談不上,何況「有其他」。**四時之序** 在誠意正心一節我們提到過與四時合其序,並說他有兩層含義,我們現在就來看他的第二層含義。四時就是事物轉化周期的四個基本階段——生、長、收、藏。任何事物的轉化都以這四個基本階段為基礎而循環往複。如果以年為太極,那麼這四個基本階段就是春、夏、秋、冬,所以通常四時的論述以春、夏、秋、冬為主,當然隨著太極的不同,四時也會不同,比如以日為太極,一樣可以分為生、長、收、藏,並且這個一日的生長收藏,和一年的生長收藏並無區別,所以一日也可以分為春夏秋冬。我們先來看看春天。 **春三月**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蚤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也,養生之道也。逆則傷於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春三月就是農曆的正月、二月和三月,對應於地支是寅、卯和辰。陳是舊,也就是說春天是萬物生髮的時候,草木的舊根、舊子開始發芽生長。天氣地氣逐漸轉暖,萬物得以生長繁榮。春三月是木氣生長壯盛之時,萬物同是妄心中物,所以身體也不例外,此時我們的身體是肝膽經主事。春天是陰消陽息,天地間的陰陽就是寒熱二氣,所以這裡的陰消陽息指的就是寒氣漸退,暖氣漸增。那麼我們的身體要順應這種規律,也要陰消陽息,而在我們生活起居中最重要的一對陰陽就是睡和醒。陰消所以要至夜而卧,夜是日落之後,天黑下來,也就是戌時中,晚上八點左右。陽息所以要早起,卯時中,也就是六點左右。起來之後要運動一下,廣步就是邁大步,為什麼呢?春三月肝膽主事,肝主筋,筋主運動,廣步就是使筋能舒展,廣步另外也告訴我們不能劇烈運動,因為廣步一定快不了。如果是長發,要把頭髮披散開,穿寬鬆的衣服,把腰帶鬆開,使身體得以舒展,因為木氣是向上生長之氣,不要束縛,使腎氣肝氣相生,順暢流通。木氣初生,不堪殺伐,所以好好呵護,不要動殺伐之氣,比如劇烈運動,大汗淋漓,殺伐過重,木為之傷。這就是春天養生應該遵從的規則。如果不這麼做,那麼就會傷肝,夏天就會因為無木生火而造成寒症。 一天也分春夏秋冬,一天的春就是寅、卯、辰三時,凌晨三點到九點這段時間。寅時要在熟睡之中,以呵護木氣之生長,卯時震動而醒,廣步於庭,披髮緩形,雖飢餓,但不能進食,只可飲熱水。辰時胃經主事,胃開始恢復活力,適量運動,胃為戊土,納卦為坎,同樣是上六開口欲食,飢餓之象,九二雖暖可消食,但初六寒涼,轉輸不利,仍不可進食。進食是殺伐劫奪之氣,春,陽氣初復,喜生惡殺,所以寅、卯、辰三時皆不可進食。如果不這樣,會有造成兩方面的問題,一是肝膽之病,二是胃病。所以有此類疾病的人,只要認真遵守這個規律,假以時日,疾病會不藥而癒。請教雲途: 「寅時外界木氣漸旺,體內木氣隨之旺極,氣血流注肺經,肺納卦為巽,雷風相薄,大腸被肺氣鼓盪開始加速蠕動」 看您這段話里,其他時辰的體內五行屬性,是根據該時辰對應的經絡來的,那麼這句話里,寅時對應內部經絡是肺經,肺經五行是辛金,何解「體內木氣隨之旺極」? 肺納卦為巽,寅納卦為艮,一為風,一為土,何解「雷風相薄」? ----------------------------- 在木氣旺時,金的剋制會促使木氣的生長,辛金是珠玉之金,無力剋制木氣,所以成不克反生之象。就如同旺火上洒水,一個道理。 雷風相薄的雷,是指大腸經。補充: 卯時內外同震,大腸加速蠕動,但這需要一個過程,是否辰時起床排便更為合理,或者說:「一日之計在於晨」本身就是「一日之計在於辰」? ----------------------------- 不可能。卯時以外的排便,全部是異常現象,說明身體已經有問題。 師兄,看來七點到九點都不能吃早飯,像我們要上班的就讓肚子餓著嗎?多喝水是不是能好點。 ----------------------------- 如果有胃病,那麼除午時之外,其他時間都不能進食。如果脾胃健康,早上可以吃些流體食物。但實際上所有人在午時之外都不應該進食,否則難保不出問題,這也是佛陀制定日中一食,過午不食的原因。不過實在堅持不了,可以吃,但是出問題了,知道是怎麼回事,該怎麼治療就行了。這也算是個實踐驗證的過程吧。樓主,怎麼才能做到進退有據啊,現在是進退兩難了 ----------------------------- 人生中任何的不順和不幸都可以通過佛法解決,如心經中所說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門廣大難度不信之人。釋氏門中只要所求非惡,合情合理,認真為善去惡,精勤修習,則佛菩薩總會方便周全。我從顛沛流離,居無定所,到有車有房有兒有女,不過三年時間,期間感觸頗多,所做太少,收益良多,自覺慚愧,不敢不精勤,誦經持咒,念佛放生,不求功德,只求略解眾生苦楚,以報佛恩。 進退失據,無非吉凶。如果你堅信不管境遇如何,一定能逢凶化吉,遇難成祥,又怎會進退失據。所以請開始誦經修行,疑難自解。 我鄰村一位大娘信佛,與兒媳不睦,一日兒媳病需手術,大娘於觀音菩薩前說菩薩保佑,讓他死在手術台上算了。後兒媳平安,大娘摔斷胯骨。為何?惡果速成,菩薩之慈悲所致,參天之木,起於毫末,如此惡念之因,假以時日,所結惡果甚巨,果報速至則輕。所以一切皆是自作自受,佛菩薩只是順應因果,方便周全。大師,開始是易經,中間是佛法,現在又是中醫。跳轉太大了吧!雖然易醫一脈相承,但我備駑鈍,敢問方向是啥! ----------------------------- 能見本心,教化群生之人才配大師的稱呼,比如達摩大師,慧遠大師,玄奘大師和慧能大師等等。我不是大師,也不敢受此大稱。 從開篇至今,自覺沒有跳轉,前後銜接邏輯並不混亂。只是要弄明白確實需要稍費些心力,所以建議你多讀幾遍。**夏三月**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英實,晚卧蚤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英成秀,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也,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則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夏三月就是農曆的四月、五月和六月,對應地支是巳、午和未。蕃是茂盛,秀是穀物抽穗。夏三月天氣炎熱,地氣上蒸,雲行雨施,植物隨之茂盛,穀物開始揚花抽穗,疊翠繁花,錦秀華麗。我們這片土地曾被尊為華夏,「服章之美謂之華,禮儀之邦謂之夏。」而如今女人們纏幾縷布條就敢上街,禽獸尚有皮毛遮羞,人何故如此不倫不類?男人們沉迷色慾,滿口穢言,全然不知羞恥為何物,華在哪裡,又何顏稱夏。 夏三月是火氣生長壯盛之時,此時我們的身體是心、小腸經主事。夏天是陰虛陽盛,所以要多起少卧,陰虛所以要晚卧,但凡事不可過分,戌末亥初,晚上九點左右必須休息,現代人晝夜顛倒,白天無精打采,晚上卻精神亢奮,夜夜笙歌,美其名曰夜生活,實不知已行同鬼類,如此想不短壽如何可得?陽盛所以要早起,寅末卯初,早上五點左右起床。 不要怕太陽曬,讓體內的陽氣得以宣洩發散,身心注目於外,使陽氣得以順暢宣發。但過程必須有序,怒是暴發,所以要使志無怒。陽氣向外發散,那麼陰氣就會在體內聚集成形,從而生身固體,也就是使英成秀。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是一首牙牙學語的孩童都能背誦的憫農詩,並且是一首連作者自己都未必懂的好詩,為什麼說作者自己都不懂呢?因為這首詩被冠以憫農之名。首先看一下鋤禾為何選在午時這個一天中最炎熱的時候,有兩點考慮,一是為了保持土壤水分,通過鋤耪使表面的土壤蓬鬆,這樣可以防止土壤乾裂造成水分大量流失。二是為了有效的消滅雜草,午時炎熱,草被鋤斷後,迅速失水乾枯。鋤禾一定要無厭於日,並且這是個有序的勞動過程,要心態平和、非常細心,注意分辨雜草,不然苗就被鋤了,流汗為陽氣宣洩之象,還有比這更完美的夏三月養生方案嗎?我希望將來能回歸田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並且最好能在六十歲之前實現。這就是夏天養長所應遵循的規則,如果不這樣就會使心經受傷,秋天就會得瘧疾,如果不及時治療,冬天就會演變成重病。為什麼呢?就像作物夏天沒有長好,秋天要收的時候,無可收之物。心與小腸相表裡,屬火,是身體熱量的來源,心經受傷,供熱能力受損,夏天天氣熱,尚無大礙,秋天天氣轉涼,身體就會忽冷忽熱,也就是瘧疾的癥狀。這樣發展下去,冬天天寒地凍,必致重病。 一天之中的夏,就是巳、午、未三時,上午九點至下午三點這段時間。巳時應該出去多活動一下,晒晒太陽,此時脾經當令,納卦為離,讓火燒的旺些,為化水谷做準備。午時,心經當令,納卦為兌,這時該吃飯了,吃過飯,出去走走,晒晒太陽,多出些汗。未時,小腸經當令,納卦為艮,艮為止,休息一下,保持安靜,但應使身心注目於外,可以讀讀書,做些案頭工作。 目前發病率最高的是心腦血管疾病,並且越來越往低齡發展。為什麼呢?夏天躲在房間里吹空調,中午吃完飯就睡午覺,好不容易出趟門,還打個遮陽傘等等皆是「逆長」的行為,如此則心經受傷,心主血,心傷則血傷,這就是致病的根源。如果一個病人不改變錯誤的生活習慣,那麼即使華陀再世也沒辦法,如果能改變,那根本不必麻煩醫生。雲途先生,你前面講起床時(卯時)口臭是與大腸經有關,那請教如何調理可以減輕這種癥狀?謝謝。另外最近工作上不是很滿意及順利,從佛的角度,我可以讀哪些經文?謝謝回復。 ----------------------------- 等我講完春夏秋冬,按照十二時辰的規律調整一下自己的生活習慣就可以了。 可以從《地藏菩薩本願經》開始。這部經是佛陀專門為我們這些末法在家眾生講的。謝謝老師指教,我是剛開始讀佛經,有什麼需要注意或忌諱的么,多謝老師了。 -----------------------------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盡量保持恭敬,於佛陀執師禮,視經書如對佛面,誦經如聞佛講法。如果條件允許可以洗漱凈面,如果條件不允許也不必拘泥。雲老師,有一問題沒明白 天干在河圖中的排布、洛書中的排布、納卦,這三者有聯繫嗎? 以「丙」為例, 1、丙在天干中序數為三。 2、在河圖排布為天三生木。 3、在洛書中的排布為火,是火由生至旺。 4、丙納先天八卦為艮,而艮又為山為岳,為水落石出之象。 問題: 那這個丙到底代表什麼? 上述四者是通過丙在聯繫嗎?如在聯繫,是怎麼聯繫的? ----------------------------- 好好回頭看看吧,你還沒理清思路,我大致再總結一下:從陰陽開始,陰陽立而現三才,陰陽是卦之生,四象是卦之長,先天八卦是卦之成,後天八卦是卦之用。卦是現象。 三才是五行之生,四象演化是五行之長,天干是五行之成,地支是五行之用。五行是性質。 現象和性質之間的關係由納卦來體現。 另外,不要被數字迷惑。比如丙納艮,丙的性質是什麼呢,陽火,太陽之火,而艮的象是什麼呢,孤陽在上,二陰在下,如日當空,普照萬物,所以丙有艮象。拜託,五行是春秋戰國的理論,五行生剋還是西漢董仲舒弄出來的。 ----------------------------- 我也拜託你一下,請你去讀讀黃帝內經,如果五行是戰國時期的理論,那麼黃帝時代的人是怎麼知道的。 當然有人會說,是後人假託黃帝之名而作,對說這種話的人,我只有四個字相送:數典忘祖。 如果五行理論是戰國時期的理論,那麼黃帝內經一定成書晚於戰國。我們看看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的著作,《春秋》、《論語》、《道德經》、《詩經》、《左傳》、《大學》等等,現存都很完整,但是黃帝內經卻很多散失,甚至成卷的散佚,以內經之重要,先人治學之嚴謹,何至於此。原因只有一個,內經成書時間遠遠早於春秋戰國。您查查春秋時代的人平均壽命。當然排處打仗死的。如果那時有黃帝內經這麼強的醫學技術。人至於死那麼早?河出圖洛出書。皆是託名。河圖洛書春秋時代的天文觀察數據才能出現。您非要說這是天降神授我也沒辦法。 ----------------------------- 問於天師曰: 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 人將失之耶。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 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 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 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 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看完上面這段,明白為什麼春秋戰國時壽命短了嗎?還別說春秋戰國,就是現在能身無疾病活過六十歲的有幾個。看看公司體檢的時候,三高的有多少,那都是年輕人,三、四十歲正當壯年。夏天有個夏至,為陰陽轉換重要節點,一日之中,也應該有這麼個節點吧。 夏至,一陰生,一日中,處在一陰生這個時間點,有無需要重要考慮的呢? ----------------------------- 子午是陰陽轉換的位置,時間空間都如此。一年中有夏至冬至,一天中有午時子時,一個時辰120分鐘,每十分鐘可以配一個地支,以此類推。太極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不要拘泥。今天想說幾句題外話,中國曾經有個大家一直遵守的規則,那就是書面語與口語的隔離。 書面語就是文言文,有人稱其為古文,這犯了根本性的錯誤,因為那不是古代用的,而是書面用的,所以稱為文言文。 之所以做這樣的隔離,是因為隨著時代的變遷,口語會發生極大的變化,先賢預見了這一點,並給出了這樣一個解決方案,書面語和口語的嚴格隔離。口語不可用來書寫典籍、文章和正式公文。這一規定使中華文化有了歷萬世而不絕的載體。所以只要學好了文言文,就能和我們的祖先進行超越時間和空間的交流,不受時代變遷的影響。 五四以來,一般無知之輩推行白話文,數典忘祖,引來群魔亂舞,以至禮崩樂壞,道德淪喪,中華道統之根本被砍伐殆盡。 我們曾經很多次被外族擊敗,匈奴、亂華的五胡、蒙元、滿清,而這些外族最終卻歡天喜地的被中華強大的文化所消滅。當我們丟棄了自己祖先薪火傳承的文明,我們也就只剩下被別人同化的份兒了,而同化我們的恰恰是人類文化史上最垃圾的東西。 燈燭在熄滅之前會最後發出他璀璨的光芒。 謹以此文向中華傳統文化致敬,向幾千年來為中華文明的傳承嘔心瀝血的先賢致敬,向承擔如來家業,教化眾生的歷代高僧大德致敬,向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致敬,向過去現在未來,唯一在人壽百歲的五濁惡世示現成佛的我們的根本導師釋迦牟尼如來致敬。天干來源古時測得回歸年數據366天 日月會354天 366-354=12 60天干配地支少12個的最初來源。只是後來這材料太好用了,才被人一步一步做成模型。 至於洛書只能大概說說 預測時有人能用洛書的數來算出來者的身高 這是怎麼回事呢?古時我們使用立桿測影 夏至表示陽9 冬至陰1 天曉得千年後我們的測量單位就用了子午線為1米 就是有這麼巧。古時從來沒人算他人身高的例子。明白洛書最初的來源是什麼了嗎? 河圖洛書是材...... ----------------------------- 本末倒置,倒因為果,易學探討的是世界的起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請用天文來解釋一下,此時尚無天地,哪來的天文。 我不關心人氣,也沒想收徒弟,所以別人搶什麼都請隨意。 我不想與任何人做無謂的爭執,都是成年人,都已經有了自己確定的想法,很難改變什麼,沒有共同基礎的爭執,最後只能比誰的嗓門大,所以謝謝你不再回復。春秋戰國時 有許多五行分法 難道他們都錯了?他們連最基本的水克火都不知道?納音五行與現在看見的正五行都是相反的。使用時卻都有用 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五行到底是什麼東西嗎?今人整天空談陰陽 空談五行 空談乾地 聽得我頭疼 所有的易學易術基本原理就是,事物類應《淮南子》《春秋繁露》裡面有具體的說法。然後通後模擬日月運行來進行預測。易學取法天地 涵天地間全部的道理有什麼不可以呢?以易來解釋人論道理哲學思維 ...... ----------------------------- 為何言而無信。 **秋三月**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蚤卧蚤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也,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則奉藏者少。」 秋三月,就是農曆的七月、八月和九月,對應地支是申、酉和戌。容是含容,平是平靜。雖然只兩個字,但描述的非常得體、恰當。能容的是什麼,當然是陰,容什麼?當然是陽。「平」是對「容」的描述,是平靜的陰陽合和狀態,而不是激烈衝突的狀態,也就是陰平陽秘。夏天陽氣向外宣發,陰氣在內聚集成形,陰逐漸與陽相和,而達到陰陽和合的狀態,陽因陰之容而不向外耗散,陰因陽之盈而不向內塌陷。 秋三月是金氣生長壯盛之時,金氣肅殺急迫,植物將枝葉中的營養輸送到果實和根下,陽氣潛藏,枝葉因此迅速枯萎。此時風清氣爽,萬物蕭條,山川景凈,陰平陽秘之象,陰息陽消,所以早卧以順陰息,早起以順陽消。雞為酉,金之應,所以與雞同起同卧,卯時中,早晨六點左右起床,酉時末,晚上七點左右休息。不要勞動精神,保持平靜的生活起居,使精神內守,不要使身心過度關注外界。肺、大腸經相表裡,屬金,精神內守,使肺經氣血充盈順暢,這就是秋天養收所應遵循的規則。如果不這樣就會使肺經受傷,冬天就會出現消化系統的問題,拉肚子。因為肺經受傷,收斂之氣不足,與糟粕下行的那部分營養和水不能正常被大腸析出(大腸所做就像從海綿里擠水),因無法進入膀胱,於是走穀道而出。 一天中的秋,就是申、酉和戌三時,下午三點至九點這段時間。這段時間要保持安靜,精神內守,不要勞動身心,更不要劇烈運動和進食。而目前的情況恰恰相反,這段時間是現代人最忙碌的一段時間,各種應酬更是安排在這段時間,晚上更是燈紅酒綠、觥籌交錯,後果可想而知,大便長期不正常,口氣臭不可聞,膚色暗淡無光,腎因長期得不到有效的營養補充而嚴重虧損。於是吃各種亂七八糟的補藥,無異於飲鴆止渴。問下樓主,有人說地藏菩薩本願經是偽經,您怎麼看。還有我們該怎樣分辨偽經和真經呢? ----------------------------- 《地藏菩薩本願經》絕對不是偽經,至於怎樣分辨偽經,通過《大佛頂首楞嚴經》很容易分辨。在《楞嚴經》中佛陀對各種邪見做了細緻的分析。所有外道邪見佛陀都在經中一一破斥,並一一說明他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見解。所以《楞嚴經》是照妖鏡,而佛陀在《法滅盡經》中曾明確告訴我們,第一部從世上消失的經典就是《楞嚴經》。 佛陀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三百零二卷,預言了佛法流傳的路徑。佛陀住世說法在北印度,佛陀涅槃之後,佛法會首先向東南傳播,然後向南,再向西南,西,西北,北,至東北,並且一直留在東北至末法。這個傳播路線與史實相一致,中國就是佛法最終的傳承地。這個預言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就是佛法的傳承繞個了一個地方,那個地方的一切——特別是宗教請大家務必遠離。支持樓主。請教:周易為什麼能算命,其原理是什麼?謝謝! ----------------------------- 因為易經研究的是妄心的運行規律,並且能準確模擬運行過程,所以能夠通過運算得知過去現在未來。有種說法是算命不能算自己和家人,這又是為什麼呢?請問樓主怎麼看。還有,學習易經需要什麼天賦或機緣嗎? ----------------------------- 不需要什麼天賦,就像吃飯不需要天賦一樣,易經我們無時無刻不在使用,只是不自知而已。 根本沒有命這種東西,所以別總算命算命的說。一切都是妄心所決定,心態變了,所謂的命運也就變了。易經的運算和對象無關。**冬三月** 「冬三月,此謂氣閉藏,水冰地坼,毋擾於陽,蚤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德,去寒就溫,毋泄皮膚,使氣不極,此冬氣之應也,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則奉生者少。」 冬三月,就是農曆的十月、冬月和臘月,對應地支為亥、子和丑。閉是封閉,能夠起封閉作用的是陰,因為陰成形,有形才能封閉。既然封閉那麼陰一定要堅實,被封閉的是什麼呢?當然是陽,陰在外堅實,陽被封閉在內而蘊藏,所以閉藏指的是陰閉陽藏。 冬三月是水氣生長壯盛之時,天氣寒冷,天地萬物一片寂靜,水凍而成冰,地凍而開裂。此時是陰閉陽藏之時,所以不要打擾陽氣。陽虛陰盛,陽虛所以要早卧,酉時中,晚六點左右就準備休息,陰盛所以晚起,卯時末,早七點左右起床。精神內斂,不可外鶩。若要有所行動,特別是要取用外物時,比如飲食穿衣,以溫暖為宜,不可過熱,更不能寒,因熱會致流汗擾動陽氣,寒會使陰至極而傷陽。這就是冬天養藏所應遵循的規則,如果不這樣,就會使腎受損,待到春天木氣生髮,會大量消耗腎氣,腎受損無所藏則不堪重負,以致木氣無力,肝為木,主筋,而筋主運動,筋無力則痿厥,也就是癱瘓。所以癱瘓基本都發生在春天。 一天中的冬,就是亥、子和丑三時,晚上九點至凌晨三點這段時間,這段時間只能在熟睡中度過。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段時間,亥時三焦經在心包經的配合下調節身體的氣血平衡,把多餘的部分歸藏至腎。子丑二時,膽經和肝經相配合清除體內垃圾,生髮木氣。其實我們的身體能精確的識別哪些東西是垃圾,所以不管我們的食物中含有多少有害物質,只要不是馬上致命的毒藥,肝膽都會把他們清除出去。最近越來越多的食品問題被曝光,我們的食物是越來越不安全了,這些不是我們能夠解決的問題,至於為什麼後面的章節再說。我們的食物中已經不可能消滅這些東西,但是只要我們的肝膽能夠正常工作,這些東西每天卯時都會準時被清理出去。而實際上這個時間段有多少人在正常睡眠呢?很少,所以肝膽不能正常工作,大量的垃圾長期滯留體內,造成各種各樣莫名其妙的疾病。 冬三月是腎、膀胱經主事。腎是儲存養分的地方,腎屬水,主骨,所以一切骨病都是腎虧損所致。齒是骨之餘,也就是骨的末端,牙齒不好是腎病的前兆。要身體健康其實很簡單,就是與四時合其序,根據十二經脈的循行規律以及季節的變化調整自己的生活起居。有人會說,現代人很難執行。這麼說吧,如果惡疾纏身,行動不便時能執行嗎?一定能。那為什麼一定要等到那個時候呢?也許我們很難都一一做到,但是我們應該朝那個方向努力,能接近一點兒是一點兒。所有身有不適的讀者請認真看春三月、夏三月、秋三月和冬三月這四個章節,如果你讀懂了這幾節,對自身問題稍作分析就應該知道是怎麼回事。如果有不確定,那麼請調整自己的作息時間,以符合季節特點及經脈運行規律,如果不是病入膏肓,通常一兩周就能恢復正常。 我寫本文的目的是讓大家能自己治療,而不是廣告,所以如果試都沒試,請別再回貼問病,因為我的回答也只能是,照著貼中所說調整生活起居。**農曆** 中國通行的曆法有兩種,一陰一陽,也就是太陽曆和太陰曆。顧名思義,太陽曆就是以太陽的運行規律為基準的曆法,太陰曆就是以月亮的運行規律為基準的曆法。太陰曆用來記時,比如今天是陰曆十月初五。太陰曆簡稱陰曆,因其以月亮的運行為基準,所以初一一定是黑月,十五一定是滿月。陽化氣,陰成形,所以十五左右我們的肌肉比較豐隆而初一左右就相對薄弱。太陽曆就是二十四節氣,準確的說是十二節氣,一個月有一節一氣,注意這裡的「月」只是借用太陰曆中月的說法,實際上和月亮的運行無任何關係,節氣是以太陽處於黃道的具體位置為標準來定義的。比如正月是立春節和雨水氣,前一個為節後個為氣。太陽曆簡稱陽曆,因陽曆有一個非常關鍵的作用,也就是指導農時,所以又稱為農曆。比如今天就是立冬第一天,立冬的時刻是十四點十三分五十二秒,在此時刻之前是壬戌月,之後就進入癸亥月。 在前幾個章節的論述中所說的月份,全部都是陽曆的月份,不是陰曆的月份。而前幾個章節所說的時辰也是以所處地區的太陽運行情況為準的,最簡單的方法是確定正午,也就是太陽位於中間的位置,這個時刻就是午時中,其他時刻可以順推得出。 我們來看一下下面這張圖示。
圖中數字就是太陽位於黃道的經度位置,比如今天是立冬節,太陽黃經二百二十五度。如果想學好易經,那麼就需要細緻觀察和體會每個節氣的氣候特徵,比如乾濕情況、寒熱情況、草木的生長情況、身體的變化情況等等,從中去體會五行周流的特徵。 我們來看個故事吧,漢書丙吉傳記載了一件事。 丙吉有一次出去,碰到幾個清潔工在械鬥,死者傷者躺了一地,丙吉理都不理,掾史覺得非常奇怪,但也沒說什麼。接著往前走,碰到一個趕牛的人,那牛吐著舌頭喘息。丙吉叫大家停下,讓隨從去問那個人:「趕著牛走了幾里?」掾史實在看不下去了,對丙吉說:「大人,剛才那兒都出人命了,您連正眼都沒瞧一下,現在卻來問牛走了幾里,您就不怕別人恥笑嗎?」丙吉說:「治安是公安局長的事情,他們做的好與不好,年底考核時賞罰得當就是了。宰相不是來管這種小事的,何況大張旗鼓的在大街上過問。現在是春天,不應該太熱。我怕這牛不是因為走遠路,而是因為太熱才喘。如果是這樣,就是氣候異常,需要及時應變,否則會動搖民生,所以我才問。」 原文如下: 吉又嘗出,逢清道群斗者,死傷橫道,吉過之不問,掾史獨怪之。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駐,使騎吏問:「逐牛行幾里矣?」掾史獨謂丞相前後失問,或以譏吉,吉曰:「民斗相殺傷,長安令、京兆尹職所當禁備逐捕,歲竟奏行賞罰而已。宰相不親小事,非所當於道路問也。方春未可大熱,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時氣失節,恐有所傷害也。是以問之。」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能解讀的東西很多,我只說一點,就是過去讀書人的志向,所謂:「不為良相,則為良醫。」也就是治國與修身本質是相同的,只是範圍大小的問題。**水火不相射** 陰陽最重要的關係是和,乾坤是對這種關係最佳的詮釋,乾剛健不息,坤寬容隨順,互為臂助,相輔相成,如先天八卦圖中所示,乾為天在上,坤為地在下。
而天地之間,也就是人位的陰陽是水火,如後天八卦中所示。
而水火之間的關係是非常特別的,因為水火不可以直接接觸,也就是水火不相射,就像我們燒水要用鍋或壺來隔開水火一樣。 我們的身體主要的經脈有十二條,而不是十條,為什麼會這樣呢?五行全已經建立了一個完整的生克循環,所以有十條經脈即可,為什麼會多出兩條——三焦經和心包經。原因就是因為水火不相射,這多出的一陰一陽兩條經脈就是作為媒介來解決水火不相射這個問題的。 水火是不相容的,我們的身體中,水是腎經和膀胱經,火是心經和小腸經,他們一樣是水火不容,所以三焦和心包是專門用來協調他們之間的關係的,平衡全身氣血,使身體寒溫得宜。世間的事情不過如此,比如一個觀點一經提出,那麼一定會有支持的,也一定會有反對的,而雙方一定勢如水火,你死我活。 在前面我們介紹了一日之內十二時辰經脈氣血流注的順序,現在我們來看看另外一個概念,也就是值日經。值日經就是指當日起主導作用的經脈。十二經脈中有二經不值日,因為他們每天都必須當班,這兩經就是三焦經和心包經。其他十經循環值日。在格物一節我們曾經給十二經脈配過天干,我們再來看一下。 陽經:甲木——膽經、丙火——小腸經、戊土——胃經、庚金——大腸經、壬水——膀胱經和三焦經。 陰經:乙木——肝經、丁火——心經、己土——脾經、辛金——肺經、癸水——腎經和心包經。 那麼值日經也就確定了,首先三焦和心包不論,因為他們必須時刻待命,他們不在水火就無法溝通。剩下的十經,按當日天干值日,比如甲子日就是膽經值日,庚午日就是大腸經值日,也就是說日天干是什麼,就是相對應經脈值日。 當看到這裡不知是否有人注意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在八字命理中是以日天干作為主體展開運算的。這再一次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一切都是妄心中物,身中身外都一樣,所以十二經脈的運行情況不僅能反映一個人身體的狀況,同樣能反映一個人的境遇。五行在內就是五藏六腑,在外就是窮通禍福。**天干之合** 我們來看一下天干在河圖上的布局。
如圖中所示,甲木與己土是一組,庚金與乙木是一組,丙火與辛金是一組,壬水與丁火是一組,戊土與癸水是一組。這種組合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一陽干配一陰乾,並且陽干五行克制陰乾五行。我們曾經討論過陰陽的特點是和,是相輔相成的關係,能完美詮釋這種關係的只有乾和坤,但乾為天坤為地,而五行的流轉是在天地之間,也就是人位,於是在五行之間衍生出一種和的關係,這種關係就是天干之合。天干之合就如圖中所示的五組,天干是從五行衍化來的,五行是從四象衍化來的,四象是從陰陽衍化來的,所以這裡就會出現一個問題,也就是,天干是偏頗的,所以天干之間這種和的關係是有缺陷的。 我們先來看甲木和己土,從本質上說,甲是陽木是參天之木,遮天蔽日那種,己是陰土是田園之土,而戊土是砂石之土,田園之土和砂石之土的最大區別是能涵養水份和熱量,而砂石之土卻不能。參天之木長在田園之土上真是得其所哉。那麼再看看是什麼樣的景象,甲木納卦為乾,己土納卦為離,乾是剛健不息之象,離堅定向上,陰陽離絕之象,可謂志同道合,但這種情況下,對誰最不利呢?當然是土。所以甲己合化土,如同陰極生陽,陽極生陰一樣,一個事物處在最不利的情況下,恰恰是他孕育之時。 庚金和乙木,從本質上說,乙是陰木是雜草藤蘿之木,庚金是陽金是劍戟之金,劍戟雖利遇到這種遇強自靡之木,也是難有作為,殺伐不成必受其制。我們再從象上來看,庚金納卦為震,一陽在二陰的重壓之下艱難向上,而乙木納卦為坤,情景一目了然,最不利的是金,所以乙庚合化金。 丙火和辛金,從本質上說,丙火是陽火是太陽之火,辛金是陰金是珠玉之金,珠玉與日光相輝映,燦爛奪目。從象上看,丙火納卦為艮,辛金納卦為巽,高山之上風乾物燥,最不利的是水,所以丙辛合化水。 壬水和丁火,從本質上說,壬水是陽水是長江大河之水,丁火是燈燭爐灶之火,丁火雖弱,但與壬水卻有阻隔,不致自危。從象上看,壬水納卦為乾,奔騰不息,丁火納卦為兌,歡喜雀躍,相得益彰,最不利的是木,木之生需水需火,但丁壬卻全然無用,木需雨露壬水無用,不僅無用,反而為禍至深,因根基無安。木所需火是太陽之火,燈燭無用,所以丁壬合化木。 戊土與癸水,從本質上說,戊土是陽土是砂石之土,不能涵養熱量,而癸水是雨露之水,水本來可以涵養熱量,但必須要成規模,也就是壬水才行。從象上看戊納卦為坎,癸納卦為坤,所以最不利的是火,所以戊癸合化火。 我們來總結一下: 甲己合化土,乙庚合化金,丙辛合化水,丁壬合化木,戊癸合化火。 這就是天干五合。 **一張一弛** 我們的身體有十二條主要的經脈,氣血每天周而復始的在這十二條經脈中流注。在氣血流注從一條經脈轉到另一條經脈的時候,會有一個由弱到強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引出了一個新的概念——五俞穴,五俞穴是經脈氣血流注的前五個穴位,這些穴位的共同特點是全部分布在膝關節或肘關節以下。 五俞穴又根據氣血的階段性強弱分為五組,並分別命名為井、滎、俞、經、合。井就是氣血剛剛生髮的狀態,滎就是氣血已經漸漸形成細流,俞就是氣血已經形成規模開始流注,經就是氣血流注已經完成積累接近最強,合就是氣血流注強度達到頂點並進入穩定狀態。 我們先來看井穴。十二經脈各有其五行屬性,並且陰陽相配。井穴是氣血剛剛生髮的穴位,從這一點來看,木的特點非常突出,也就是井穴木氣極旺。陰經和陽經都有井穴,由此可知,井穴應該是在陰陽相合的狀態下,木氣旺極。那麼在天干相合之中,哪一種木氣旺極呢?乙庚之合。為什麼呢?因為乙庚合金,也就是對金最不利,既然如此,那麼對金所克制的五行就最有利,也就是木氣最旺。所以陽經井穴為庚金,陰經井穴為乙木。 當井穴的天干確定了,那麼其他的也就確定了,依據五行順生的原則,陽經滎穴為壬水,陰經滎穴為丁火,陽經俞穴為甲木,陰經俞穴為己土,陽經經穴為丙火,陰經經穴為辛金,陽經合穴為戊土,陰經合穴為癸水。 列個表格吧,這樣會比較清晰。
我們來看看這個規律,看看從其中我們能明白些什麼? 不管是一日中的經脈流注,還是每天的值日經,都有一個基本的規律,五行相同,陰陽相隨。比如對於木來講是膽經和肝經,不管是一日中的經脈流注,還是值日經,膽經之後,就是肝經。而陰經陽經的五俞穴是按照天干相合的方式成對出現的,而天干相合,類似於陰陽相和,兩個天干之間形成了相輔相成和合關係,組成了一個太極。也就是說陽經走完陽之極,陰經接著就走陰之極,以此來保持一個動態的平衡。這就像一個單擺。從左邊擺到右邊,到最高點後折迴向左,擺到左邊最高點,折迴向右,如此反覆。 世間的一切無非如此,四季的寒暑更疊,一日的晝夜輪替,甚至我們的走路都是邁了左腿邁右腿,擺了右臂擺左臂,這就是一張一弛。 可是我們在做事的時候卻偏要去違背這樣的規律。就拿生活起居來說,午時當神采奕奕,子時當深度沉睡。可總有人午時要睡,子時要動,百病纏身時,不知反省卻來抱怨時運不濟。**五俞穴** 人體周身一共三百六十六穴,這些穴位由五俞穴來統領,五俞穴全部分布在膝或肘關節以下,十二經脈共六十穴,因陽經有原穴,所以再加六穴,一共是六十六穴。原穴是十二經脈出入的門戶,陰經的俞穴就是原穴。 下面我們就來認識一下他們。 一、 膽經 足竅陰:第四趾外側,趾甲角旁約一分。 俠溪:足背,第四與第五趾間的縫紋前。 足臨泣:第四與第五蹠骨間,俠溪穴上一寸半處。 丘墟:外踝前下方,趾長伸肌腱外側凹陷中。 陽輔:外踝上四寸,腓骨前緣稍前處。 陽陵泉: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中。
二、 肝經 大敦:拇趾外側趾角旁約一分處。 行間:足背,第一與第二趾間的縫紋端。 太沖:足背,第一與第二蹠骨底之間凹陷中。 中封:內踝前一寸,脛骨前肌腱內緣。 曲泉:屈膝,膝內側橫紋頭上方凹陷中。
三、 小腸經 少澤:小指尺側指甲角旁約一分處。 前谷:握拳,第五掌指關節前尺側,橫紋頭赤白肉際處。 後溪:握拳,第五掌指關節後尺側,橫紋頭赤白肉際處。 腕骨:手背尺側,豌豆骨前凹陷中。 陽谷:腕背橫紋尺側端,尺骨小頭前凹陷中。 小海:屈肘,當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凹陷中。
四、 心經 少沖:手小指橈側,指甲角旁約一分處。 少府:手掌第四與第五掌骨之間,平勞宮穴處。 神門:腕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中。 靈道:神門穴上一寸半處。 少海:屈肘,肘橫紋尺側端凹陷中。
五、 胃經 歷兌:第二足趾外側,趾甲角旁約一分處。 內庭:足背第二與第三趾間的縫紋端。 陷谷:內庭穴上二寸處。 沖陽:內庭穴上五寸處。 解溪:足背踝關節橫紋中央,拇長伸肌與趾長伸肌腱之間。 足三里:膝下三寸,脛骨前外一橫指處。
六、 脾經 隱白:指內側,趾甲角旁約一分處。 大都:拇指內側,第一趾關節前緣,赤白肉際處。 太白:第一蹠骨小頭後緣,赤白肉際處。 商丘:內踝前下方凹陷中。 陰陵泉:脛骨內側髁下緣凹陷中。
七、 大腸經 商陽:食指橈側,指甲角旁約一分處。 二間:握拳,食指橈側,掌指關節前凹陷中。 三間:握拳,第二掌骨小頭橈側後凹陷中。 合谷:手背,第一與第二掌骨之間,約平第二掌骨中點處。 陽溪:腕背橫紋橈側端,拇短伸腱與拇長伸腱之間的凹陷中。 曲池:屈肘,肘橫紋外端凹陷中。
八、 肺經 少商:手拇指橈側,指甲角旁約一分處。 魚際:第一掌骨中點,赤白肉際處。 太淵:掌後,腕橫紋橈側端,橈動脈橈側凹陷中。 經渠:橈骨莖突內緣,腕橫紋上一寸處。 尺澤: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處。
九、 膀胱經 至陰:小足趾外側趾甲角旁約一分處。 通谷:第五蹠趾關節前緣,赤白肉際處。 束骨:第五蹠骨小頭後緣,赤白肉際處。 京骨:第五蹠骨粗隆下,赤白肉際處。 崑崙:外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中。 委中:腘窩橫紋中央。
十、 腎經 湧泉:足底中,足趾蹠屈時呈凹陷處。 然谷:足舟骨粗隆前下緣凹陷中。 太溪:內踝與跟腱之間凹陷中。 復溜:太溪穴上二寸處。 陰谷:屈膝,腘窩內側,半腱肌之間。
十一、 三焦經 關沖:第四指尺側,指甲角旁一分處。 液門:握拳,第四與第五指之間,掌指關節前凹陷中。 中渚:握拳,第四與第五掌骨小頭後緣之間凹陷中,液門穴後一寸處。 陽池:腕背橫紋中,指總伸肌腱尺側緣凹陷中。 支溝:腕背橫紋上三寸,橈骨與尺骨之間。 天井:屈肘,尺骨鷹嘴上一寸凹陷中。
十二、 心包經 中沖:中指尖端中央。 勞宮:手掌心橫紋中,第二與第三掌骨之間。 大陵:腕橫紋中央,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間使:腕橫紋上三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曲澤: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之內側陷中。
我們來列個表格總結一下,先看陽經。
然後是陰經。
**時乘六龍** 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大明就是太陽,日出日沒周而復始,而有了晝夜,這就是陰陽,晝夜繼續分化為六時,晝為日出、日中、日沒,夜為初夜、中夜、後夜。對於晝來講,繼續分陰陽為日出、日沒,而日中為陰陽轉化的轉折點,也就是三才中的人,當三才出現就說明一個事物已經穩定成熟,夜也是同樣的道理,所以晝夜六時的出現,標誌著時間產生了。天地間的陰陽就是寒熱,而寒熱之根本就是太陽的運行,也就是說太陽是天運行規律的直接體現,所以時間的流轉代表了天的運行規律。時間能準確的反應天的運行情況,能根據時間的流轉規律得知天過去、現在、未來的運行情況,所以時間可以御天,而這個御只是個的比喻,並非實有時間,也並非有天可御。時間是通過什麼來御天呢?六條龍,我們現在來認識一下這六條龍,這六條龍以天干為體,以甲為首,以癸為尾,周而復始如環無端,他們有一個很通俗的昵稱六十花甲子。 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相互配合,而成六十花甲子。干支配合的原則是陰與陰相配,陽與陽相配。陽干必配陽支,陰乾必配陰支。按此原則配合就配成了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等等。為什麼要以這種原則相配呢?為什麼陽干不能配陰支,陰乾不能配陽支?是的,一定不能。干支組合是一個太極,而太極作為一個整體只能表現為陽或者表現為陰,所以陽干只能配陽支,陰乾只能配陰支,這種組合原則就確定了干支組合這一太極的陰陽屬性,陽干陽支的組合為陽,陰乾陰支的組合為陰。任何太極都會再分出兩儀——陰陽,一組干支組合中的天干就是其陽,地支就是其陰。由於天干起於甲而終於癸,計有十數,地支起於子而終於亥,計有十二數,所以天干與地支配合輪轉,到第二個甲子出現,天干要經六個輪迴(地支的半數),地支要經五個輪迴(天乾的半數),共計六十數。這就是六十花甲子。 六十花甲子,一陽一陰,順序交替。每一天干出現六次,以甲為例,甲干與六個陽支相配有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六個,稱為六甲,余類推。每一地支出現五次,以子為例,有甲子、丙子、戊子、庚子、壬子五個,余類推。從中我們能發現什麼規律呢?當天干不動時,地支是逆行,當地支不動時,天干順行,也就是陽順陰逆,天干為陽順行,地支為陰逆行。
以甲子為例,甲子可以看作一太極,甲是陽子是陰,甲子和乙丑也可以看作一太極,甲子是陽乙丑是陰。晝夜六時,六個太極,需要十二組干支,所以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日與日之間以子時為銜接,如環無端,不可分割。 年月日時都以六十花甲子的順序依序流轉,比如今年是癸巳年,去年一定是壬辰年,明年一定是甲午年,月日時同理。這就是六龍,時間就是通過他們來御天。 為什麼把六十花甲子比喻為龍呢?因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六十花甲子也是如此,可紀年月日時,可類天地萬物,所以以龍為喻。 干支從他誕生之日起就是開始用來紀時,先賢確定了第一日的年月日時干支,亘古至今循環流轉,從未改移,未來亦將歷萬萬世而不移。 **開穴** 十二經脈經氣血所出為井,氣血流注從井穴開始。那麼氣血是何時流注井穴呢?在上一節的討論中我們得到一個規律,天干為陽主進,順行,而地支為陰主退,逆行。甲為天干之陽之始,戌為地支之陽之末,所以在甲日的甲戌時開膽經的井穴,根據陽進陰退的原則,以後各日開井穴的時間,都可以推算出來,比如乙日開肝經井穴的時間,天干從甲進為乙,地支從戌退為酉,也就是乙酉時,其他經脈依此類推,但有一個例外,癸日的腎經井穴按上述規律應該在癸丑時開井穴,而實際上癸日的腎經井穴是在癸亥時開,為什麼呢?因為從甲日起開穴,每日有一經值日,每經值日的時間一共是十一個時辰,十經共一百一十個時辰,但十日一共有一百二十個時辰,所以癸日就不能在癸丑時開腎經井穴,而是在癸丑時後十個時辰的癸亥時開腎經井穴湧泉,然後歷十一個時辰至甲日癸酉時與甲日甲戌時相交,前後承接,循環往複。 列個表格來總結一下:
井穴開穴時間確定後,滎、俞、經、合穴的開穴時間也就可以確定了,而開穴的原則是經生經、穴生穴。還是以甲日為例吧,甲日於甲戌時開膽經井穴竅陰後,接著在下一陽時丙子時開小腸經滎穴前谷。膽為甲為陽木,小腸為丙為陽火,木生火,這就是經生經。膽經為陽經其井穴竅陰為庚為陽金,而小腸經滎穴前谷為壬為陽水,金生水,這就是穴生穴。俞、經、合穴的開穴時間可依此類推。 在開俞穴時,會同時開本日值日經的原穴,因為原穴是十二經出入的門戶,所以逢開俞穴必開原穴,這就是返本還原。例如甲日戊寅時開胃經俞穴陷谷時會同時開膽經原穴丘墟,乙日在己丑時開脾經俞穴太白時會同時開肝經俞穴太沖,因陰經原穴就是俞穴。 開完五俞穴之後,氣歸於三焦,血歸於包絡,三焦經為陽,心包為陰,所以陽經開完五俞穴後開三焦經五俞穴,陰經開完五俞穴後開心包經五俞穴。那到底開哪個穴位呢?三焦主升,所以陽經開完五俞穴按他生我的原則來開三焦經穴,這裡的他是指三焦經,我是指值日經。還是以甲日為例,開過五俞穴後,到甲申時,就要納入三焦,按他生我的原則開三焦經滎穴液門,因為值日經為膽經為甲木,三焦經滎穴液門為壬水,水生木,這就是他生我。我們再來看一下陰經,心包主降,所以陰經開完五俞穴按我生他的原則來開心包經穴,這裡的他是指心包經,我是指值日經。以乙日為例,開過五俞穴之後,到乙未時納入心包經,根據我生他的原則,開心包經滎穴勞宮,因為值日經肝經為乙木,心包經滎穴勞宮為丁火,木生火,這就是我生他。 到這裡十二經脈的開穴時間就都確定了,亘古至今周而復始,從未改變,而未來也不會改變。天地間無一人乃至一物不遵循這個規律,而我們卻越來越不願受這種規律的制約,發明了各種莫名其妙的東西,以至於晝夜顛倒,寒暑混亂,甚至種植食用各種反季節的作物,如此的慾壑難填,最終只落得個惡疾滿身,無法可醫。 對於規律我們沒有資格選擇遵守和不遵守,我們能做的只是提供參數,錯誤的參數得出錯誤的結果,正確的參數得出正確的結果。所以《黃帝內經》中那句話希望大家都能好好記住,好好理解——「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兵,亦不晚乎!」 **補瀉** 值日經值日時段從氣血流注本經井穴開始,到氣血轉入下一經脈井穴為止。我們把十二經脈的開穴順序按時間羅列一下,得到下面這樣一張表格。
從表格中我們發現,其中有大量的空白,也就是說在這一百二十個時辰里有一半的時間是無開穴的。那麼在這些無開穴的時辰該如何取穴呢?可以通過合日互用的原則來取穴,天干五合是陰陽相合組成一太極,所以合日可以互用。比如甲與己合,甲日乙亥時無開穴,可以取己日乙亥時的中封穴,同樣己日的乙丑時無開穴,也可以取甲日乙丑時的行間穴,其他可依此類推。 值日經與一日中的十二經脈流注是什麼關係呢?我們先看看值日經都做了什麼,值日經按照經生經穴生穴的原則遍歷所有與自己陰陽屬性相同的經脈。為什麼是生的順序?生為順行,所以必然是以相生的順序。那既然相生,為何又要陰陽屬性相同呢?因為同性相斥,這樣的生才會有節制,不會失控。值日經所做的事情就是通過氣血的流注來檢驗和調整相應經脈的狀態,也就是檢修。那麼一日中的十二經脈的流注是在做什麼呢?我們以前已經討論過這個問題了,他們在生產氣血。我們的身體就是一個生產氣血的設備,一日中的十二經脈的流注是為了生產氣血,而值日經負責設備的檢修。 對於治療來講其實很簡單,就兩件事——補瀉,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比如對於木來講,如果過旺,就瀉火,讓木去生火,如果過弱,就補水,讓水去生木。我們現在就來看一下補瀉的原則。 「刺實者,刺其來也,刺虛者,刺其去也。」這就是補瀉的基本原則。瀉就是在經脈流注時辰內,氣血開始旺盛時,逆氣血方向入針,以奪其勢。而補就是在經脈流注時辰剛過,經氣轉衰時,順氣血方向入針,以濟其氣。 為了論述的方便,我們引入幾個概念,本穴,子穴和母穴。本穴就是與本經五行屬性相同的俞穴,比如肺經屬金,肺經五俞穴中經渠屬金,所以經渠為肺經本穴。子穴就是與本經所生五行屬性相同的俞穴,比如肺經屬金,金生水,尺澤屬水,所以尺澤為肺經子穴。母穴就是與生本經五行屬性相同的俞穴,比如肺經屬金,土生金,太淵屬土,所以太淵為肺經母穴。 對於補瀉來講,又可以分成兩種情況,就是本經補瀉和他經補瀉,我們先看本經補瀉。我們來看個例子,比如肺經實證,肺屬金,實則瀉其子,也就是瀉水,取本經子穴尺澤,通過瀉尺澤來瀉肺經。如果是肺經虛證,則補其母,取肺經母穴太淵,通過補太淵來補肺經。如果病在緊急,流注時辰未到或已過,那麼可以在病經上取與病經五行屬性相同的本穴或原穴進行補瀉。還是以肺經為例,本穴經渠,肺經的原穴就是俞穴太淵,可以取此二穴進行補瀉。 而異經補瀉與本經補瀉的基本原則一致,只是不再直接取病經的穴位,而是取與病經有相生關係的異經五俞穴。以肺經虛弱為例,肺屬金,脾屬土為其母,可取脾經滎火穴大都及本穴太白,通過補脾經來補肺經之虛。老師,您好,看了您的帖子,感覺很有收穫。不過末學有個問題不明白,末學曾讀過易經,但您所說的這些在易經原文中都沒看到過呢,您所說的這些跟易經的原書有什麼關係么?還請老師不吝賜教,自此拜謝! ----------------------------- 易經有兩部,一部是黃帝內經專講陰陽五行天干地支,一部是周易,專講卦**五運** 討論到這裡會出現一個疑問。問題是這樣的,一日內的十二經脈流注順序和值日經的值日順序都是五行屬性相同一陰一陽為一太極,比如肝經和膽經,甲膽乙肝同為木,一陰一陽,前後相隨。但到五俞穴卻變了,不再是五行屬性相同,而是屬性相剋,為什麼會這樣?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十二經脈是靜止的,而五俞穴是氣血流動形成的。比如一個杯子,放在那裡,我們不管怎麼定義太極點,怎麼分陰陽,杯子就是杯子,本質不會發生改變。有人會問:「既然如此,那麼運動起來杯子就不是杯子了嗎?」比如一堆鐵皮放在路邊,如果它不能動,那麼就是鐵皮,如果能動,那麼它就有了新的性質,就是汽車。 十二經脈是不動的,心臟在那個位置就在那個位置,不會今天在左邊明天跑到右邊。所以經脈的流注順序總是五行相同,陰陽相反為一太極。而五俞穴是因氣血流注而產生的,所以它是運動的,和靜止的十二經脈當然不同。那麼這種不同體現在哪裡呢?我們先來看個現實生活中的例子,比如一輛汽車,動力優秀,從靜止提速到百公里時速只需一秒,內飾華麗,功能齊全,自動恆溫,電子導航,行車記錄,藍牙通話應有盡有,但唯一的缺陷是沒有剎車,這車能開嗎?絕對不能。也就是說,運動中的太極一定是由動力和制約組成,動力和制約就是這個太極中的陰陽。 我們來看看井穴,陽經為庚,陰經為乙。庚為陽為動力,乙為陰為制約,那麼為什麼用乙來制約庚而不是別的呢?庚為陽,所以只能從乙、丁、己、辛、癸中來選一個,己、辛、癸可以直接排除,因為他們和庚是一家人,不是父母子女關係就是兄弟姐妹關係,根本不可能起到制約作用。那麼丁可不可以,陽動陰靜,火雖能克金,但是克制是主動行為,陰是被動的,所以丁也不行。那麼就乙最合適,庚為陽主動,那麼讓庚去克乙,讓乙去消耗庚的動力就可以了。其他可依此類推。 老子曰:「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這是句非常直白的話,老子口中的道就是妄想心,老子在向我們闡釋妄想心的運行規律。老子說,一個事物發展到極至就會向相反的方向轉變,比如熱至極則向寒逆轉,這時的寒雖然還很弱,但是他恰恰正是道要起的作用。天干相合是對這句話最佳的註解。 天干五合被稱為五運,顧名思義,也就是說這是天干在運動過程中所遵循的規律。我們現在就通過五俞穴的氣血運行來看一下天干五合。
乙庚合,金最不利,所以木氣最旺,於是陽經井穴為庚,陰經井穴為乙。金是弱者,所以他會迅速壯大,直至取得主導地位,金克木,以致木氣衰弱,這時進入滎穴,丁壬合,木最不利,木是弱者,他一樣會迅速壯大,取得主導地位,木克土,以至土氣衰弱,這時進入俞穴,甲己合,土最不利,土是弱者,迅速壯大,取得主導地位,土克水,以至水氣衰弱,這時進入經穴,丙辛合,水最不利,水是弱者,迅速壯大,取得主導地位,水克火,以至火氣衰弱,這是進入合穴,戊癸合,火最不利,火是弱者,迅速壯大,取得主導地位,火克金,以至金氣衰弱,回到井穴,乙庚合,如此循環往複。 五運就是五組太極,當我們看到陽就一定看到陰,所以取穴可以合日互用。 有人可能會問,如何知道事已至極呢?當你覺得一切都那麼順利,幾乎所有人都在恭維你,而突然有一個人警告你提醒你,那麼你一定要聽他的。如果沒有人警告你提醒你,而你心中感到不安,那麼你一定要往相反的方向去想去準備,而不要認為那是多慮或錯覺。同樣當所有人都看不上你,都覺得你是個廢物,但是有一個人突然給了你一個鼓勵,哪怕只是簡單的一句話,那麼請拿出你的信心和勇氣,秉持正道去努力吧。 我們來看一個史記蕭相國世家中的故事,這個故事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老子的那句話。 公元前一百九十六年,陳豨反叛,劉邦親征邯鄲,期間韓信在關中謀反,呂后用蕭何之計,殺了韓信,劉邦聞訊拜丞相蕭何為相國,加封食邑五千戶,並安排一名都尉率領五百名士兵充任相國衛隊。大家都向蕭何道賀,只有一個叫召平的人對蕭何說:「您要大禍臨頭了。皇上在外征戰,而您留守京城。您並不需要衝鋒陷陣,皇上卻要給您加封食邑、設置衛隊,這是因為淮陰侯剛剛在關中謀反,皇上對您也起了疑心,設置衛隊不是對您寵信,您應該拒絕這些封賞,並且把自己的全部家財私產拿出來支援軍需,這樣皇上就不疑心您了。」蕭何聽從了召平的建議,劉邦果然大為高興。 公元前一百九十五年秋天,黥布反叛,劉邦再次親征,在前線劉邦多次派遣使者來問蕭何在做些什麼。蕭何因為皇上在外,所以努力安撫勉勵百姓,並把私產都送去供應軍需,就像平定陳豨叛亂時一樣。有個門客對蕭何說:「您馬上就要被滅族了。您位為相國,功居第一,已封無可封,賞無可賞。而您從初入關中,就深得民心,到現在已有十多年了,百姓們都愛戴您,您一直勤勉為民,甚得民心。皇上之所以屢次派人來問您的情況,是怕您動搖關中。如今您應該多買些田地,並低價賒購強買強賣玷污自己,這樣皇上就放心了。」蕭何聽從了他的建議,劉邦聽說之後非常高興。 劉邦平定了叛亂,凱旋途中,民眾攔路上書控告蕭何賤買強買田宅。劉邦回朝,蕭何來見,劉邦笑著說:「相國真是利民啊!」並把民眾的訴狀都交給了蕭何說:「你去謝罪吧。」蕭何說:「長安的土地本來就少,而您的上林苑空地很多,都拋荒了,不妨讓人來耕種,糧食讓他們收走,秸稈正好可以作飼料。」 劉邦聽完大怒:「你受人財物不說,反來打我上林苑的主意。」於是下令把蕭何關起來並上了刑具。過了幾天,一個姓王的衛尉當班,問劉邦:「相國犯了什麼大罪,您處罰得這麼重?」劉邦說:「我聽說李斯作秦相時,有功皆歸秦王,有過皆歸自己,而相國多受不義之財,卻假惺惺的為民請苑,自媚於民,所以我才處罰他。」王衛尉說:「於民有利則向您請示,這就是宰相份內的事情。相國怎麼可能為己之私而受不義之財,陛下與項王對峙數年,陳豨、黥布反叛時,您更是御駕親征,每次都是相國守關中,若相國有異心,那麼函谷關以西早就不屬於陛下了,相國不在那時為自己謀利,卻等到現在收別人的幾個小錢嗎?秦王因不聞自己的過錯而失天下,李斯的做法又有什麼值得借鑒的呢?陛下為何要因這種膚淺的小事懷疑相國呢?」劉邦聽後,心下黯然,當天就派人赦免了蕭何,蕭何赤著腳來感謝劉邦,劉邦說:「相國不要這樣,相國為民請苑,我不許,不過是夏桀商紂一樣的君主,而相國才是真的賢明,我把相國關起來,不過是想讓百姓知道我的過錯而已。」 原文如下: 漢十一年,陳豨反,高祖自將,至邯鄲。未罷,淮陰侯謀反關中,呂后用蕭何計,誅淮陰侯。上已聞淮陰侯誅,使使拜丞相何為相國,益封五千戶,令卒五百人一都尉為相國衛。諸君皆賀,召平獨吊。謂相國曰:「禍自此始矣。上暴露於外而君守於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衛者,以今者淮陰侯新反於中,疑君心矣。夫置衛衛君,非以寵君也。願君讓封勿受,悉以家私財佐軍,則上心說。」相國從其計,高帝乃大喜。 漢十二年秋,黥布反,上自將擊之,數使使問相國何為。相國為上在軍,乃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軍,如陳豨時。客有說相國曰:「君滅族不久矣。夫君位為相國,功第一,可復加哉?然君初入關中,得百姓心,十餘年矣,皆附君,常復孳孳得民和。上所為數問君者,畏君傾動關中。今君胡不多買田地,賤貰貸以自污?上心乃安。」於是相國從其計,上乃大說。 上罷布軍歸,民道遮行上書,言相國賤強買民田宅數千萬。上至,相國謁。上笑曰:「夫相國乃利民!」民所上書皆以與相國,曰:「君自謝民。」相國因為民請曰:「長安地狹,上林中多空地,棄,願令民得入田,毋收稿為禽獸食。」 上大怒曰:「相國多受賈人財物,乃為請吾苑!」乃下相國廷尉,械繫之。數日,王衛尉侍,前問曰:「相國何大罪,陛下系之暴也?」上曰:「吾聞李斯相秦皇帝,有善歸主,有惡自與。今相國多受賈豎金而為民請吾苑,以自媚於民,故系治之。」 王衛尉曰:「夫職事苟有便於民而請之,真宰相事也。陛下奈何乃疑相國受賈人錢乎!且陛下距楚數歲,陳豨、黥布反時,陛下自將往,當是時相國守關中,關中搖足則關西非陛下有也。相國不以此時為利,乃利賈人之金乎!且秦以不聞其過亡天下,夫李斯之分過,又何足法哉!陛下何疑宰相之淺也!」高帝不懌。是日,使使持節赦出相國。相國年老,素恭謹,入,徒跣謝。高帝曰:「相國休矣!相國為民請苑,吾不許,我不過為桀紂主,而相國為賢相。吾故系相國欲令百姓聞吾過也。」**六氣** 天位剛健不息,周流不止,地位隨順天位,承載萬物,萬物生於天地間的人位,而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都是至極而反,所以就出現了兩個極點,而我們又知道人位的陰陽就是水火,所以這兩個極點就是寒之極和熱之極,這兩個極點分別有個名字,寒之極被稱為厥陰,熱之極被稱為陽明。這樣陰陽就各被分成了三份,也就是三分陰陽。陽一分為三,太陽、少陽、陽明。陰一分為三,太陰、少陰、厥陰,這就是六氣。六氣流行於人位,因地而生,地分十二支,我們來看一下下面兩張圖。
左邊是地支的分布圖,右邊是後天八卦圖。我們曾經討論過地支是如何產生的,也就是因時間和空間而生。地有形所以可分東西南北,也就是空間,而空間的轉換和變遷產生了過去現在未來,也就是時間,所以時間和空間是相輔相成的關係,沒有時間就無所謂空間,同樣沒有空間也就無所謂時間,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鐘錶,通過指針在空間上的位移來指示時間。時間為三,空間為四,相互交錯而成十二支。 地是有形的,穩定的,所以十二地支的位置也是固定的,但他們一樣遵守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規律,只是表現方式比較特別,是通過對沖位置來平衡制約。 我們先來看看乾位,這裡有兩個地支戌和亥,對沖位置是巽位,也有兩個地支辰和巳。辰戌是對沖關係,巳亥是對沖關係。這種對峙會影響到氣的流行,從而產生相應的景象,而我們知道象就是卦,那麼辰戌的對峙是什麼卦象呢?辰戌為陽支,所以是陽卦之象,為乾,而巳亥是陰支,所以是陰卦之象,為巽。注意到特點了嗎?是的,象是相對的,在辰戌位時是乾象,而到了巳亥位就是相對的巽象。所以地支也在兩極之間往返,只是往返的不再是地支本身,而是氣象。乾是太陽,是寒冷之象,而巽是厥陰,是寒極之象。為什麼呢?辰戌本氣都是戊土,辰中癸水克制戌中丁火,戌中辛金伐掉辰中乙木,寒冷之象,所以為太陽。亥中本氣壬水克制巳中本氣丙火,熱為之絕,所以為厥陰。 接下來是坎位,對沖位置是離位,子水沖午火,同樣是火不勝水,但午是火土同旺之地,午中己土能止子中癸水,所以雖初時寒涼,但會逐漸變熱,少陰之象。 接下來是艮位,這裡有兩個地支丑和寅,對沖位置是坤位,也有兩個地支未和申。丑未是對沖關係,寅申是對沖關係,丑未是陰支,所以是陰卦之象,為坤,寅申是陽支,所以是陽卦之象,為艮。丑未本氣為己土,丑中癸水不能克未中丁火,所以成濕熱之氣,為太陰。寅中丙火得甲木之生,又有申中庚金劈木引火,熱為之壯,而壯必將轉衰,所以為少陽之象。 最後是震位,對沖位置是兌位,酉中辛金伐掉卯中乙木,而卦象上看,震為向上,兌是震的目標,志同道合,兌為太陽之陰,所以為熱極反寒,陽明之象。 我們把六氣排布到九宮中,如下圖。
這裡有個問題,為什麼厥陰排在亥位而不是巳位,圖中左為陽為熱,右為陰為寒,因為厥陰雖屬巽卦,但為寒冷之氣,所以排在亥位。 我們看看這張圖,會發現什麼呢?天傾西北,地陷東南。六氣的排布是不平衡的,一邊倒的集中在西北方向,並且都是陰寒之氣,而東南方一片空白。地支的這種不平衡直接影響到世間萬物,舉個宏觀的例子,如果我們把中國作為中心,從西北到東南去看世界地圖恰恰是西北高山林立而東南一片汪洋,由此可見我們這片土地被冠以中國之名,確實是實至名歸。再看個微觀的例子,內經中說:「天不足西北,故西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地不滿東南,故東方陽也,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陰寒之氣集中在西北,西邊的陽氣不足,所以人的耳目右邊的不如左邊的聰明,因為左為東為陽,耳目在上為陽,所以左比右聰明。而手足在下為陰,東南地陷,陰不足,所以手足右邊比左邊靈便。 六氣因火不勝水而成偏頗之氣,並有各自鮮明的特點,厥陰為風,少陰為熱,少陽為暑,太陰為濕,陽明為燥,太陽為寒。六氣的流行按圖中所示順序右旋,由寒至暖,再由暖轉寒,周流不止,初氣厥陰,二氣少陰,三氣少陽,四氣太陰,五氣陽明,六氣太陽。六氣行於世間,成節氣之別,初氣是厥陰風木,寒動而成風,大寒、立春、雨水、驚蟄屬初氣。二氣是少陰君火,熱氣漸增,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屬二氣。三氣是少陽相火,熱氣壯盛,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屬三氣。四氣是太陰濕土,濕熱之氣,大暑、立秋、處暑、白露屬四氣。五氣是陽明燥金,乾燥之氣,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屬五氣。六氣是太陽寒水,寒冷之氣,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屬六氣。**三生萬物**(1) 六氣厥陰風木為風,少陰君火為熱,少陽相火為暑,太陰濕土為濕,陽明燥金為燥,太陽寒水為寒,其性各異各有偏頗,所以需要陰陽相和來平衡。厥陰熱盡,少陽熱氣壯盛,所以厥陰配少陽。太陽寒氣漸重,少陰熱氣漸強,所以太陽配少陰。太陰濕熱,陽明燥涼,所以太陰配陽明。 到現在為止世間還空無一物,因為只有五行,而五行並非具象的事物。 陽化氣陰成形,那氣和形有什麼分別呢?最常見的例子是水,水有氣液固三態,氣態是無形,固態是有形,而液是中間狀態,但本質都是水,並沒有分別。既然陰能成形,所以我們來看看三陰,也就是少陰,厥陰和太陰,看看他們生成了什麼。
先看少陰,水火二氣,午中丁火生成了心經,子中癸水生成了腎經,火在上為陽為手,水在下為陰為足,所以手少陰為心經,足少陰為腎經。 然後是厥陰,陽氣已絕,並且厥陰在亥位,所以巳中三陽干無用,亥中甲壬因陽絕而轉陰,甲木變成乙木而生成了肝經,壬水變成癸水生成了心包經,水上沖滅火而成厥陰,所以水在上為陽為手,木在下為陰為足,所以手厥陰心包經,足厥陰為肝經。但陽干畢竟是陽干,厥陰中雖陽氣已絕,甲壬作了陰用,但終會逆轉,所以厥陰雖陰寒已極,卻蘊涵了生髮之力。 最後是太陰,乙癸丁已生成相應經脈,只剩丑未本氣己土和丑中辛金,己土生成了脾經,辛金生成了肺經,辛金在丑位,少陽之前,所以在上為陽為手,未為太陰本位,己為太陰本氣,在少陽之後,所以己土為陰為足,所以手太陰為肺經,足太陰為脾經。 至此六陰經就生成了,那麼他們具體的生成順序是什麼呢?我們來看看內經中的論述。 「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藏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 乙木秉東方風氣而生肝,肝繼續滋生出筋,木旺生火,所以筋進而生心,肝的竅是目,竅就是窟窿孔洞,陰經必開竅,因為陰不開竅則無用,最常見的例子就是房子,一定要留門窗。風對於天來講是高遠深邃,對於人來講是道,對於地來講是運化,運化產生五味,所以地生百草而成五味,道可以產生智慧,而高遠深邃可以產生精神,而天的精神就是風,地的精神就是草木,而對於人來講,從身體上說,精神是筋,筋無力就會萎頓癱瘓,從五臟上說,精神是肝,肝不好則精神萎靡,從氣色上說是青色,從音律上說是角音,從聲上說是呼喝,從變動上說,木是舒展之氣,而握正相反,是收斂之氣,握是手的動作,手是肝之榮,所以變動是握,注意這裡的變動是指不正常,也就是說經常不自覺握拳是肝出問題的表現,從七竅上說是眼睛,從味道上說是酸,從情志上說是憤怒。從這一段的論述中我們知道精神和物質從本質上說並沒有分別。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藏為心,在色為赤,在音為徵,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竅為舌,在味為苦,在志為喜。」 丁火秉南方熱氣而生心,心繼續滋生出血,火旺生土,所以血進而生脾,心的竅是舌。熱對於天來講就是熱氣,對於地來講就是火焰,對於人來講,從身體是上說是脈,從五臟來說是心,從氣色上說是赤,從音律上說是徵音,從聲上說是笑,從變動上說,火是向上喜悅之象,而憂正相反,是向下消沉之氣,所以變動是憂,從七竅上說是舌,從味道上說是苦,從情志上說是歡喜。 「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藏為脾,在色為黃,在音為宮,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竅為口,在味為甘,在志為思。」 己土秉中央濕氣而生脾,脾繼續滋生出肉,土旺生金,所以肉進而生肺,脾的竅是口。濕對於天來講就是濕熱之氣,對於地來講就是泥土,對於人來講,從身體上說是肉,從五臟上說是脾,從氣色上說是黃,從音律上說是宮音,從聲上說是歌唱,從變動上說,土是中正之氣,主運化,而呃逆是氣阻不通,上涌沖喉而發聲,所以變動是呃逆,從七竅上說是口,從味道上說是甜,從情志上說是思慮。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肺主鼻。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藏為肺,在色為白,在音為商,在聲為哭,在變動為咳,在竅為鼻,在味為辛,在志為憂。 辛金秉西方燥氣而生肺,肺繼續滋生出皮膚和毛髮,金旺生水,所以皮毛進而生腎,肺的竅是鼻。燥對於天來講就是乾燥之氣,對於地來講就是金屬,對於人來講,從身體上說是皮膚和毛髮,從五臟上說是肺,從氣色上說是白,從音律上說是商音,從聲上說是哭,從變動上說,金是肅殺沉降之氣,而咳是氣逆上沖,所以變動為咳,從七竅上說是鼻,從味道上說是辛,從情志上說是憂愁。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腎主耳。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藏為腎,在色為黑,在音為羽,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栗,在竅為耳,在味為咸,在志為恐。」 癸水秉北方寒氣而生腎,腎繼續滋生出骨髓,水旺生木,所以髓進而生肝,腎的竅是耳。寒對於天來講就是寒冷之氣,對於地來講就是水,對於人來講,從身體上說是骨骼,從五臟上說是腎,從氣色上說是黑,從音律上說是羽音,從聲上說是呻吟,從變動上說,水外陰內陽,陽不足則無力支撐陰而顫抖,從七竅上說是耳,從味道上說是咸,從情志上說是恐懼。 **三生萬物**(2) 陰經已成,因六氣是偏頗之氣,所以必須有陽經來平衡,少陰與太陽相配,於是生足太陽膀胱經以平衡足少陰腎經,生手太陽小腸經以平衡手少陰心經。厥陰與少陽相配,於是生足少陽膽經與足厥陰肝經相配,生手少陽三焦經與手厥陰心包經相配。太陰與陽明相配,於是生足陽明胃經與足太陰脾經相配,生手陽明大腸經與手太陰肺經相配。 那麼我們來看一下十二經脈的生成順序。當然我們只需要弄清楚第一個產生的臟器,其他的就可以順推而出。 佛陀在《大寶積經》五十六卷詳細介紹了入胎的詳細過程及胎兒在母腹中的生長情況,佛陀是從外觀形態的變化來介紹的,我們來看一下最初的樣子。 「初七日時,胎居母腹,如[打-丁+屑]如癰,卧在糞穢如處鍋中,身根及識同居一處,壯熱煎熬極受辛苦,名羯羅藍。狀如粥汁或如酪漿,於七日中內熱煎煮,地界堅性,水界濕性,火界暖性,風界動性,方始現前。」 一個人的入胎是父精母血及他的神識——精神意識,三種因緣促成的,在入胎的最初七天里,這個狀態叫羯羅藍,就像一個小膿包,這個人的神識就被禁錮在這裡面,處在血污之中,熱氣蒸騰,就像放在鍋里煎煮,這種狀態就像稀粥或漿水,因母腹中熱氣的煎煮,羯羅藍慢慢發生變化出現固態的堅實,液態的濕潤,氣態的鼓動和熱暖的性質。 佛陀講得非常細緻形象,從佛陀的講解中,我們知道,最初是水的狀態,火和水的作用生成了木,也就是筋,使得水逐漸變稠。而筋生心,所以第一個臟器是丁火心臟,心生血,血生己土脾,脾生肉,肉生辛金肺,肺生皮毛,皮毛生癸水腎和心包,腎生髓,髓生乙木肝。至此臟就全部生成了,厥陰中是甲木,因陽氣盡而為乙木之用,至此時熱氣熏蒸,而生丙火小腸,丙火生戊土胃,戊土生庚金大腸,庚金生壬水膀胱和三焦,壬水生甲木膽,至此腑就全部生成了。一個人的身體就此誕生了,這雖然是個人的例子,但其他眾生也都一樣,沒什麼不同,所以這個過程時時刻刻都在進行。 眾生身體有四種生成方式,也就是胎生、卵生、濕生、化生。胎生,卵生都需要父母,也是最常見的生成方式。濕生就是自體繁殖,比如水螅。化生就是變化而生,不需要父母或宿主作為因緣。地藏菩薩曾經在《地藏菩薩本願經》中介紹過無間地獄中的情況,經中說:「若墮此獄,從初入時,至百千劫,一日一夜,萬死萬生,求一念間暫住不得。」由此可知無間地獄中的眾生是化生,天人也基本都是化生。從本質上說,胎卵濕化並沒有區別,都是化生,只是因緣不同,表現不同,而產生了分別而已。 世間萬物因六氣而生,而六氣是地支相傾而生之象,也就是卦,卦是表象。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才生於陰陽,陰陽生於太極,而太極生於無明,老子口中的道,就是顛倒妄想的分別之心。 卦是表象,五行是本質,表象千變萬化,無窮無盡,也就是說卦可以不斷推演,由八至六十四至百二十八至千至萬至無量無邊,而這紛繁複雜的亂象的本源就是五行,五行就像一位精於幻術的幻士,變幻出這森羅萬象,所以五行為體,八卦為用。卦生於陰陽,長於四象,成於三才,先天八卦為體,後天八卦為用,五行生於陰陽,長於四象演化,成於天干,天干為體,地支為用,所以五行和八卦都是因顛倒妄想的分別之心而生。而顛倒妄想的分別之心從哪裡來呢?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之前已經討論過,可以回頭看看陰陽之初一節。 我們再來重溫一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看看是否會少些困惑,在此之前請允許我三稱佛陀的名號,以表達對這位無上智者的由衷感激和崇高敬意。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三藏法師玄奘 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註:[打-丁+屑],音屑,意為小的突起物。**認悟中迷** 六氣是地支相傾而生之象,象並非實物,只是一種能被觀察到的景象,既然如此,那麼就必須有一個觀察者存在,否則象就不成立,因為象是所見,而所見必須有能見才能成立。那麼這個能見是什麼呢?天地萬物都是六氣所生,所以天地萬物都不是那個能見。而六氣歸根結底是源於陰陽二分,而陰陽起於那個無明妄想之心,所以那個能見就是妄想心。那麼這個妄想心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呢?這個問題,還是只能去問佛陀,我們看看佛陀是怎麼解答的。 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凈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 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 佛言:「汝稱覺明,為復性明,稱名為覺,為覺不明,稱為明覺。」 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所明。」 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起為世界,靜成虛空,虛空為同,世界為異,彼無同異,真有為法。」 ——引自《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四》 首先佛陀重複了富樓那的問題,富樓那的問題是,既然本心清凈明徹,那麼這個世界是怎麼產生的呢。 然後佛陀接著說,富樓那,你是否曾經聽如來講過自性之覺知是明徹無礙的,而這個覺知本身也是圓明凈妙的。 富樓那答,是的,我經常聽佛這樣講。 佛陀說,既然這樣,我們就來看看這個覺和明,是自性明徹了知,我們稱這種情景為覺知,還是自性本不明徹,一片混沌,覺知了這種情形,而把這種情景稱為明覺。 富樓那答,若自性混沌不明,把這種情景稱為覺知的話,那麼就什麼也明白不了。 佛陀說,既然如此,也就是說如果什麼也明白不了,那麼也就沒有什麼明和覺,為什麼呢?如果有所明,那麼這一定不是覺,因為覺是不明的情景,如果無所明,那就不是明了,而是無明,而無明又不具備覺知圓妙清凈透徹的性質。 佛陀這是在用反證來證明自性的清凈明徹而不是混沌無明。通過前面的反證,自然會得出下面的結論,於是佛陀接著說,性覺必明——自性及其覺知一定是清凈妙明朗徹無礙明了一切的。 得出這個結論之後,佛陀接著說,妄為明覺——但是眾生卻糊塗了,糊塗在哪呢?糊塗在認為這個覺知不是自性做的,而是認為是那個明了做的。 這一點好像很難理解,但實際上卻是我們時時刻刻都在犯的錯誤,比如當我們處在黑暗中,我們認為我們看不見,而當有了光,我們就認為我們看見了,而實際上我們一直都看得見,只是因為在黑暗中無法分別,無法明了,所以我們才認為看不見,把無明錯認為無見,也就是把性覺錯認為明覺。 佛陀接著說,覺非所明,也就是說,但這個覺知確實又不是明了所產生的。 因為這個明了確實不能覺知,比如我們經常說我明白了,而這個明白是不具備覺知能力的。既然這個覺不是所明,那麼這個明,就必須有所明才行,就象我能看見,那就必須有東西被我看見,否則我能看見就不能成立,於是所明就被妄想出來了,這個所明一出現,立即就生出能的妄想,也就是能見之性,那個第二月。 到這裡妄想心就產生了,妄想心就是能見之性,而能見和所見本身就是妄想分別,所以這個妄想心的根本特點就是分別,於是佛陀接著說,本來一切都是清凈圓妙,明了無分別的,也就是無同異,因為妄想分別而產生了異——差異,與所差異相差異的就成了同——相同,也就是先出現非,接著非非——否定之否定,又成了肯定,對異同的繼續分別就產生了無異同,也就是非是非不是。 注意後面所生的無異同不是前面所說的清凈圓妙的無異同,而是混沌無明的無異同,就象我們處在黑暗中無法分別的狀態。 佛陀接著說:同異相互對立,互相轉化,是是非非,非非是是,糾纏不清,因此而生疲勞,而這種疲勞久了又生塵象,塵象交錯混濁而引起塵勞煩惱,煩惱起處就是世界,煩惱靜處就是虛空,虛空是同,世界是異,而混沌的無同異就是真有為法。 混沌的無同異是眾生妄想出來的無為法,實際上還是有為法,所以是真有為法,並不是無為法。 佛陀的講解已經非常透徹,為了方便理解我試著做個比喻。比如一個人畫了個小人兒,這個小人兒太活靈活現了,以至於他突然糊塗了,認為是這個小人兒自己畫的自己。這個人就比喻自性,畫這個動作就比喻覺知,而這個活靈活現的小人兒就是明了。而這個小人兒又確實沒有畫自己的能力,於是它就必須去畫東西,否則它能畫就不能成立,而它畫出來的就是妄想心。這個人能畫多少個小人兒呢?無量無邊個。但是當這個人以為那個小人兒就是自己,那麼他可以畫多少個小人兒呢?只這一個。 我們來看看《妙法蓮華經》中的一段: 釋迦牟尼佛為諸佛當來坐故,復於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令清凈,無有地獄、餓鬼、畜生、及阿修羅,又移諸天、人,置於他土,所化之國,亦以琉璃為地,寶樹莊嚴,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華果、次第莊嚴,樹下皆有寶師子座,高五由旬,亦以大寶而校飾之,亦無大海、江河、及目真鄰陀山、摩訶目真鄰陀山、鐵圍山、大鐵圍山、須彌山等諸山王,通為一佛國土,寶地平正,寶交露幔、遍覆其上,懸諸幡蓋,燒大寶香,諸天寶花、遍布其地。 ——引自《妙法蓮華經卷第四見寶塔品》 很多人認為這是神話,其實這是實話,如果佛陀做不到那才奇怪。
推薦閱讀:
※易經堂:命犯「童子」需要化解嗎?
※《易經》學習(一)
※《易經》為什麼不叫「難經」(劉緒義)
※給寶寶起名避免這幾個雷區,可以讓他的一生順順利利
※易經八卦講座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