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岳陽樓

岳陽樓

岳陽樓,位於湖南省岳陽市西門城頭,緊鄰洞庭湖畔。現存岳陽樓重建於清光緒五年(1879),全樓高達25.35米,平面呈長方形,寬17.2米,進深15.6米,佔地251平方米。地理坐標:北緯29°23′05″東經113°05′18″。岳陽樓與湖北武漢的黃鶴樓、江西南昌的滕王閣歷史上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岳陽樓是江南三大名樓中唯一的一座保持原貌的古建築,是座集歷史、文化、藝術、旅遊、建築諸價值於一身的古建築精品。1988年1月,岳陽樓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8月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保護區,2001年元月核准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2011年8月被評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2005年被評為湖南省十大文化遺產。它是長江黃金旅遊線上湖南境內的唯一景點,是岳陽市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和岳陽旅遊業的龍頭。岳陽樓始建於公元220年前後,其前身相傳這裡是三國時吳國魯肅訓練水軍的閱兵台。因為岳陽樓前的洞庭湖水面遼闊,風平浪靜,湖岸上恰巧有個山丘,確為練兵、閱兵的好地方。據《三國志》載,魯肅受孫權之命率萬人屯駐巴丘(今岳陽),在進出洞庭湖的咽喉之地巴丘山下,臨湖的西門城牆上建起了訓練和檢閱水軍的閱軍樓,此閱軍樓即為岳陽樓的前身。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中書令張說謫守丘州,便將西門城樓擴建為樓閣,初名「南樓」,後來改名「岳陽樓」。

岳陽樓現已闢為岳陽樓公園,公園屹立於湖南省岳陽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地面海拔54.3米。景區內陸地東西長約130米,南北長約300米,陸地投影總面積3.9萬平方米。前瞰洞庭,背枕金鶚,遙對君山,南望湖南四水,北眈萬里長江。它雖在湖南省的北端,但正當中國中部,挨長江、伴洞庭,於洞庭湖居其口,於長江居其中。以水路言,從岳陽出發,上溯長江,經三峽,可通巴蜀;順長江東下,可達武漢、南京、上海等地,乃至遠涉重洋;沿洞庭湖及湘、資、沅、澧四水上溯,可與湖南76個縣市相連。岳陽樓保持了古建築的原原始風貌。全樓未用一根鐵釘和一道橫樑,構型莊重大方,它的建築藝術價值無與倫比。是長江黃金旅遊線上湖南境內的唯一景點,是岳陽市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和岳陽旅遊業的龍頭。岳陽樓的建築構制獨特,風格奇異。氣勢之壯闊,構制之雄偉,堪稱江南三大名樓之首。岳陽樓為四柱三層,飛檐、盔頂、純木結構,樓中四柱高聳,樓頂檐牙啄,金碧輝煌。遠遠而了,恰似一隻凌空欲飛的鯤鵬。  中部以四根直徑50厘米的楠木大柱直貫樓頂,承載樓體的大部分重量。再用12根圓木柱子支撐2樓,外以12根梓木檐柱,頂起飛檐。彼此牽制,結為整體,全樓梁、柱、檁、椽全靠榫頭銜接,相互咬合,穩如磐石。岳陽樓的樓頂為層疊相襯的「如意斗拱」托舉而成的盔頂式,這種拱而復翹的古代將軍頭盔式的頂式結構在我國古代建築史上是獨一無二的。主樓兩側還有兩座輔亭:一是以神話人物呂洞賓三醉岳陽樓而得名的三醉亭;一是仙梅亭,相傳因在明末維修岳陽樓時,於地下掘得一塊有梅紋的石板而得名。樓的附近還有魯肅墓、小喬墓、岳陽文廟及慈氏塔等勝跡。

  岳陽樓是以三國"魯肅閱軍樓"為基礎,一代代沿襲發展而來。唐朝以前,其功能主要作用于軍事上。自唐朝始,岳陽樓便逐步成為歷代遊客和風流韻士遊覽觀光,吟詩作賦的勝地。此時的巴陵城已改為岳陽城,巴陵城樓也隨之稱為岳陽樓了。唐玄宗開元四年(公元76年),堪稱「燕汗大手筆」的張說貶官岳陽後,寄情山水,常與文人遷客登樓賦詩,以後,還有李白、杜甫、李商隱、李群玉等大詩人接踵而來,寫下了成百上千語工意新的名篇佳句,給岳陽樓蒙上了一層濃厚的文化意蘊。  岳陽樓真正聞名於天下是在北宋滕子京重修、范仲淹作《岳陽樓記》之後。  北宋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滕子京被貶至岳州,「謫守巴陵」。當時的岳陽樓已坍塌,滕子京於慶曆五年在廣大民眾的支持下重建了岳陽樓。滕子京無愧為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名臣,他認為「樓觀非有文字稱記者不為久,文字非出於雄才巨卿者不成著。」於是,他便請當時的大政治家、大文學家范仲淹寫下了《岳陽樓記》。然後又請詩人、書法家蘇舜欽書寫,雕刻家邵竦刻字。於是,滕樓、范記、蘇書、邵刻,成了岳陽樓的「四絕」。特別是名傳千古的《岳陽樓記》。斯文一出,廣為傳誦,雖只有寥寥369字,但其內容之博大,哲理之精深,氣勢之磅礴,語言之鏗鏘,真可謂匠心獨遠,堪稱絕筆。其中尤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句成為千古名。自此,岳陽樓更是名揚中外。以後歷朝歷代的詩人作家在此留下了大量優美的詩文。如虞集、楊維楨,楊荃、李東陽、何景明、袁枚、姚鼐等都曾來引把酒臨風,登樓吟詠》。  在岳陽樓一千餘年的歷史中,幾經風雨滄桑,屢毀屢建,有史可查的修葺共30餘次。滕子京重修的岳陽樓,在明崇禎十一年(1639年4月)毀於戰火,翌年重修。清代多次進行修繕。清光緒六年(1880年),知府張德容對岳陽樓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整修,將樓址內遷6丈有餘。岳陽樓的每次重修後,「則層檐冰閣,岌頌於其上,文人才士登眺而徘徊」。圮毀之時,「則波巨浪,衝擊於其下,遷客騷人矯首而太息」(清朝張德容《重修岳陽樓記》),至民國末年,樓身已經破舊不堪。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對岳陽樓的保護極為重視。1983年,國務院撥專款對岳陽樓進行了為期一年半的以「整舊如舊」為宗旨的落架大修,把已腐朽的構件按原件複製更新對它進行了徹底的重修。重修後的岳陽樓,保持了清朝的規模、式樣和大部分的建築構件。同時,還修建了懷甫亭、碑廊,重建了三醉亭和仙梅亭等古迹。整修中,樓底花崗石台基增高了30厘米,使岳陽樓前的仙梅亭、三醉亭更顯主次分明,錯落有致。樓地面改鋪古代青,廳中的四根楠木大柱,為舊樓原物,宋代的四個大石墩,仍然蹲立在大柱下。民國二十一年年砌的原三面磚牆,改用了仿明清式樣的雕花貼金門窗。二樓為使登臨者視野更加開闊,加大了游廊空間。樓堂正面懸掛著清著名書清家張照書寫的《岳陽樓記》,由12塊紫檀木組成。楹柱鐫刻著孟浩然、杜甫的名句。三樓陳列著一代偉人毛澤東手書杜甫的《登岳陽樓》詩。各樓懸掛著原有的木刻匾對,並增刻了古今名家吟詠岳陽樓的楹聯。其中一樓有一幅長達102字的對聯:「一樓何奇?杜少陵五言絕唱,范希文兩字關情,滕子京百廢俱興,呂純陽三過必醉.詩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見古人,使我淪然涕下!諸君試看:洞庭湖南極瀟湘,揚子江水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岳州城東道崖疆.瀦者,流者,峙者,鎮者,此中有真意,問誰領會得來?」而三樓一副短聯,僅僅八個字:「水天一色,風月無邊。」落款為「長庚李白。」  2007年9月,岳陽樓景區擴建竣工,新景區建成開放,景區面積由73畝擴至670畝,分為文物保護封閉式管理區和公益性開放式休閑區,新建瞻岳門、仿古城牆、角樓、洞庭風韻詩廊、汴河街、南大門、雙公祠、五朝樓觀、碑廊、呂仙祠等景點。新舊景區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是一個融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高度和諧統一的精品旅遊景區。

「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岳陽樓西臨煙波浩渺的洞庭湖,北望滾滾東去的長江,作為洞庭湖岸的制高點,這裡是遠眺洞庭的最佳位置。站在岳陽樓上,八百里洞庭的煙波浩渺盡收眼底,正如范仲淹在《岳陽樓記》里描述:「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上下天光,一碧萬頃。」其實范仲淹雖然到過洞庭湖,卻並未登上過彼時的岳陽樓,他撰文只是參照了好友滕子京所畫的《洞庭秋晚圖》。有關滕子京的故事,范仲淹在《岳陽樓記》的序文中也曾提及。1045年,滕子京「謫守巴陵郡」,並主持重建了岳陽樓。新樓落成,除了請好友范仲淹作文,自己也寫下了上面這首《臨江仙》。儘管詩中飽含悲愴之情、隱忍之意,但壯闊的洞庭湖卻令滕子京在逆境中奮發努力,所以才有「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才有重修岳陽樓的壯舉。如今的岳陽樓,雖歷經後世多次重修,卻依舊是看湖的最好去處。登樓遠眺,仍能欣賞到古人眼中的「水天一色,風月無邊」,不同的是一座長達萬米的斜拉橋橫貫洞庭兩岸。若要觀湖,矗在洞庭湖東岸的岳陽樓堪稱絕佳地點。自古就引得無數詩人,登樓望湖,有感賦詩。儘管滕子京的《洞庭秋晚圖》已經失傳,但有關這一湖一樓的繪畫,自宋代之後層出不窮,給世人更直觀的臆像。如今,當遊人仰頭讀完懸於樓中堂的《岳陽樓記》,再轉過身,眼前就會翻卷出兩層浪濤,耳邊的轟鳴也更加響亮。

整個岳陽樓由一古建築群組成,主要有:

岳陽門如果站在岳陽樓臨湖西門向岳陽樓望去,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由巨型花崗岩石砌成的拱形門洞,那三個刻在青石匾上的金色大字——「岳陽門」看似筆力清瘦而不失端莊凝重,它是岳陽知府黃凝道於乾隆於卯年(1747年)嘉平月題寫的,現在已成為極其珍貴的文物了。  岳陽門就是岳陽的古城西門.古時候,岳陽有五座城門.叫湘春門的是東門,叫迎薰門是南門,叫楚望門的是北門,西門就是岳陽門,還有一座小西門.除岳陽門保存至今外,其它各門均已傾廢.岳陽門,高約4米,寬2米余,長近42米.加之建在崗丘上,上跨雄偉的岳陽樓,下臨浩淼的洞庭湖水,顯得格外的壯觀,怪不得唐朝杜牧有"城高倚峭 ,地勝是樓台"的感嘆。  要講岳陽門的歷史,還得從三國時算起.那時修築巴丘城,城垣跨崗越嶺,西臨洞庭,地勢十分險要.以後各代均在此設城池,再沒有遷移過.唐朝孟浩然的"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杜甫的"江國逾千里,山城僅百層,"就是描寫的這裡.後來逐年廢毀,到民國手裡就剩岳陽樓下這一段近百米的古城牆了.據記載,這段城牆還是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時重修的。

三醉亭 三醉亭位於岳陽樓北側,與岳陽樓南側的仙梅亭遙相呼應。據光緒《巴陵縣誌》載:三醉亭始建於清乾隆四十年,初名望仙閣。由巴陵知縣熊懋獎承,不久就塌毀了。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岳州知府翟聲浩重修岳陽樓後,在望仙閣的舊址上,重建了這座小樓閣,並改名為斗姆閣。咸豐年間,岳陽樓和斗姆閣都已頹壞;直到同治六年,才由總督曾國荃撥岳卡厘稅,對岳陽樓和斗姆閣進行全面重修,並根據呂洞賓三醉岳陽婁的故事,改斗姆閣為三醉亭。然其後再度圮毀。光緒六年,又由岳州知府張德容撥茶厘及捐項,隨同岳陽樓一起重建。解放後,三醉亭經過幾次維修,但因基礎不牢,遂於1977年落架重修。三醉亭,因傳說中呂洞濱三醉岳陽樓而得此名,在民間流傳著他許多故事。  據辭海中記載:「(呂洞賓)他的神話傳說,大概最早起於北宋岳州一帶。」現在的「三醉亭」,是一座仿宋建築的方亭,為岳陽樓主樓輔亭之一。佔地面積為135.7平方米,高9米,為二層二檐。頂為歇山式,紅柱碧瓦,門窗雕花精細,藻井彩繪鮮艷,外形裝飾華麗、莊重。三醉亭也和岳陽樓一樣屬純木結構。門上雕有回紋窗欞,並飾有各種帶有傳奇故事的刻花。一樓樓屏上是由岳陽樓管理處殷本祟繪製的呂洞賓卧像。作者把呂仙飄逸的神態,瀟洒的風度表現得淋漓盡致。畫上並有呂洞庭所作的一首七絕:「朝游北越暮蒼梧,袖裡青蛇膽氣粗。三醉岳陽人不識,朗吟飛過洞庭湖。」畫屏兩邊掛著由清代方功浚撰書的一幅對聯:「對月臨風,有聲有色;吟詩把酒,無我無人。」樓上,呂洞賓的木雕像端坐在一個神盒龕里。他一手舉杯,一手持書,神態十分端莊。龕額上題有「詩酒神仙」的字樣。

仙梅亭  仙梅亭位於岳陽樓南側,為岳陽樓主樓輔亭之一,與三醉亭相對應。仙梅亭是一座呈六角形,二層三檐,檐角高翹,純木結構,玲瓏雅緻的小亭。亭子佔地面積44平方米,高7米。上蓋綠色琉璃筒瓦,狀如出水碧荷。  仙梅亭初建於明朝崇禎年間(公元1628-1644年)。當時,推官陶宗孔重建岳陽樓時,同建此亭,並命名為仙梅堂。到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岳州知縣熊懋獎重建岳陽樓時,在遺址上復建其亭,同時改仙梅堂為仙梅亭。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由總督曾國荃撥岳卡厘稅對岳陽樓全面重修時,仙梅亭也得了一次上大的修葺,並將仙梅亭改為留仙亭。時隔不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知府張德容在重建岳陽樓時,又將留仙亭復改為梅亭。解放後,此亭又經過多次修繕,一直保持了原來的面貌。  有關仙梅亭的傳說很多,且說法不一,真正以文詳細記載的還是現在仙梅亭中豎立的那場合青石板。一面是知縣熊懋獎維修岳陽樓時,請畫工臨摹的一幅梅花圖,另一面是他親自著文記載其事的刻碑。

小喬墓小喬墓,又名二喬墓,在岳陽樓北面,據光緒《巴陵縣誌》引明《一統志》載:"三國吳二喬墓,在府治北.吳孫策攻皖,得喬公二女,自納大喬,而以小喬歸周瑜,後卒葬於此."又引《戊申志》載"墓在今廣豐倉內.或小喬從周瑜鎮巴丘,死葬蔫.大喬不應此."《巴陵縣誌》又載"瑜所鎮巴陵在廬陵郡,非今巴丘."又裴註解《三國志》稱:"瑜留鎮之巴丘,為廬陵郡巴丘縣(今江西省境內),瑜病卒之巴陵,為晉荊州長沙郡巴陵縣,(即今岳陽市)."孰是孰非,尚待考證.  小喬墓地一帶,傳為三國周瑜軍府,墓府為當時軍府花園.墓地環境幽靜,花木繁茂,墓頂植女貞二株.墳前墓碑高約一米,上書"小喬之墓".清嘉慶前,墓內修葺情況沒有記載.《巴陵縣誌》載:"嘉慶二年(公園1797年),知府沈延瑛重修".以後又無記載.傳聞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督學陸保宗重新修建,並在冢上重植女貞二株.1993年又於墓南側增建小喬墓廬,四周建有圍牆.墓園內照壁.正面刻有宋蘇東城手跡:"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墓冢圓形封土堆,墓周有游道,並增加石欄護圍.園內建築,為磚木結構,覆以青色琉璃,具有江南園林風格。

懷甫亭懷甫亭座落在岳陽樓院內臨湖五坪台,經「岳陽門」沿石級而下,至點將台往南100米處。  懷甫亭建於1962年,也是我國唐朝偉大的詩人杜甫誕辰1250周年之際。當時世界有關組織將杜甫定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為了懷念這位憂國憂民的「詩聖」,岳陽市人民便在杜甫晚年活動過的地方建了這座小亭,命名為「懷甫亭」。  「懷甫亭」是一座玲瓏典雅,坐南朝北的方形小亭。它佔地40平方米,高7米,四根水泥鑄構的大柱,四周環以欄杆。小亭上部為純木結構,翅首脊飾精美,藻井彩繪鮮艷。亭中豎有石碑一方,正面刻著杜甫的畫像和《登岳陽樓》詩,北面刻著他的生平事迹。北面檐下縣掛著一塊樟木匾額,「懷甫亭」三個蒼勁古樸、金光閃閃的大字,出自於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朱德之手。匾額西亭柱上掛著我國著名詩人和書法家吳丈蜀於1979年撰書的一幅對聯:「舟系洞庭,世上瘡痍空有淚;魂歸洛水,人間改換已無詩。」此聯表達了作者對杜甫一生的遭遇十分的惋惜和無限的懷念之情。  據史料記載:杜甫晚年曾由四川乘舟入洞庭,流寓岳州。當時,他已究悉潦倒,家貧如洗,唯有一葉孤舟,子然一身飄流江湖。他來到岳陽,登上岳陽樓,百感交集寫下了多首感人的詩篇。特別是《登岳陽樓》一詩,寥寥四十個字,既寫出了洞庭湖、岳陽樓的雄偉壯觀,也道也了自己的悲慘遭遇和國事的多。那憂國憂民之心。感人肺腑,憾人心魄,成為千古絕唱。

點將台215年,孫權派魯肅率一萬多名將士來到岳陽,準備與劉備爭奪荊州。魯肅來後認真實施孫權的政令,修築巴丘城(今岳陽城),加緊操練水軍,在城西依山臨水的地方建起了一些軍事設施,做好戰爭準備,點將台就是其中之一。  點將台位於城門外的湖邊,由麻石砌成,南北各有台階下湖,遠遠望去,就像一座古城樓,檐牙高啄,兩頭雕刻著龍頭,頂上蓋著琉璃瓦,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鐵枷鎖在岳陽樓下的沙灘上,有三具枷鎖形狀的鐵制物品,重達1500斤,也吸引不少遊人觀看。其用途為何,至今說法不一。詩書碑廊詩書碑廊位於岳陽樓後側,該碑廊全長百米,鐫刻有歷代代名人書法作品,式樣為仿古迴廊,古樸、莊重、典雅。

岳陽樓包含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憂國憂民的情結,因而在近一千年來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地方。登樓憑欄眺望,但見八百里洞庭煙波浩渺,巴陵勝狀盡收眼底。「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的完善結合,其浩蕩的氣勢與悠久的歷史內涵,使之成為唐以後詩人墨客的登臨勝地,並逐漸形成一種以抒發憂國濟世為主要傳統的特殊的意蘊。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等唐代著名詩人,都曾先後登樓吟詩作賦。其中,杜甫的名篇《登岳陽樓》便是這一傳統的始唱者。詩云:「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訴,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如果說先此孟浩然的「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表現了貧士失職之悲憤,那麼杜詩則以涵天蓋地之力,在八百里洪波之中融入了一代詩聖與國家共命運的拳拳之心。「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不僅將岳陽樓四周景色、早晚晴雨各種感觸描寫得淋淳盡致,展現了洞庭湖的壯美與岳陽樓的宏偉,而且進一步將杜甫精神發揚到新的高度。文中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抒發了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已任的崇高情懷,成為中國進步的知識分子精神世界的集中寫照。岳陽樓之名由是益彰,正是景以文傳,文以景揚。

  「三湘名秀地,樓中別有天」。入閣登樓,堂內肅靜幽雅、明亮舒開。樓內雕樑畫棟,廊柱聯對、牌匾、牆面千古文章,文彩、書法和建築交相輝映,底蘊深藏。  立在岳陽樓內品讀金字屏雕《岳陽樓記》,「樓以文益秀,文以樓生輝」,鬧不懂是岳陽樓成就了《岳陽樓記》,還是《岳陽樓記》成就了岳陽樓。主樓兩側翼有仙梅亭和三醉亭,分別記載著關於仙梅石的故事和呂洞賓吟詩過洞庭的傳說。  碑廊壁間嵌著清代以來的碑刻,大多是重修岳陽樓的記事碑、詩詞碑和雜碑,其中有乾隆皇帝的御書詩碑、道光皇帝書寫的「印心石屋」、清代刻制的「化孚佑帝遺像」和「呂祖仙師真像」及「虎」、「鸞」字碑,還刻有毛澤東手書杜甫《登岳陽樓》和其它當代名人的題詞、書寫。逐一賞讀,有如淌在深邃的歷史文化長河中。  究竟,沐浴1700多年歷史風雨的岳陽樓承納了多少遊人的拜謁?又有多少文人雅士為名樓寫了詩篇華章?  岳陽樓的文化景象在唐代臻於高峰,知名文人學士幾乎都爭相來岳陽登樓攬勝,賦詩留墨。人文與自然相得益彰,使岳陽樓更加聲名遠播,引得後人摩肩接踵紛至沓來。李白登岳陽樓賦詩「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杜甫立在樓頭抒發出「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的豪情;孟浩然筆下的樓景「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岳陽樓記》所描寫觀的壯闊是「涵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名句名篇,無不顯示出大視野、大氣魄的陽剛之美。  壯闊的大自然景色讓人狹小的胸襟為之一展,精神受到激勵。「欲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畔岳陽樓」,小我情緒湮沒在眼前無邊煙霧江山大境界中。宋代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落志不頹,「舍小我成大我」,在古巴陵創建出「政通人和」的偉績,然後修樓積德,其精神自然受到了岳陽樓獨特景觀的感召。范仲淹為其寫記明德,總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雖是因事而發,實際上也是岳陽樓文化的迸發。自此,岳陽樓氣象萬新,並具有了人格靈魂,有了「心憂天下」的境界,而為世人所景仰。  傳統意義上的名樓,是一方文化的載體和象徵;造樓修樓,自古是功德無量的義行。  岳陽樓歷經歲月風雨、洞庭湖水侵蝕和戰火紛爭,遭到上百次毀損;又上百次重建和重修,歷盡歲月的滄桑巨變依然屹立至今。在岳陽樓的一處地下展覽廳,我們看到了宋、元、明、清重修岳陽樓的工藝模型,足顯昔日樓宇氣勢之恢弘。  現在的岳陽樓保持著清代建築的風貌,在近代,民國政府多次修葺樓閣,蔣介石也曾撥專款修葺岳陽樓;當代,胡耀邦也批示重修岳陽樓,使此樓的景觀有了眼前的盛貌。  郁達夫言「江山也要文人捧」,岳陽樓的曠世盛名是不是歷代絡繹不絕的文人志士捧出來的呢?歷史在不斷演變,生命在歲月淹忽中皈依大自然,作為人類文化精神的樓台是不朽的。

  岳陽樓之美是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和諧美。洞庭湖南極瀟湘,揚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岳州城東道岩疆。山、水、樓台相映成景。盛載了名聯、名詩、名文,陳設著古今墨寶,建築中庸對稱,純木、飛檐、盔頂,自上而下,祥雲繚繞、龍鳳呈祥、四梁貫頂,體現了天、地、人合而為一。左「仙梅」,右「三醉」,樓亭互襯,雙星捧月,不愧為建築藝術的極品。  岳陽樓,不僅僅是一座建築,更是儒家文化的豐碑、遷客騷人的情懷。這張湖湘文化的名片,以八百里洞庭為底,用憂樂情懷著墨,點點風帆共長天一色,片片落霞攬瀟湘四景。朋友們,「欲賞風月無邊,再游此地;欲求天人合一,請上斯樓。」

  岳陽樓記   北宋 范仲淹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臨江仙岳陽樓宋 滕子京湖水連天,天連水,秋來分澄清。君山自是小蓬瀛,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帝子有靈能鼓瑟,凄然依舊傷情。微聞蘭芷動芳馨,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唐 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登岳陽樓唐 杜甫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與夏十二登岳陽樓唐 李白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題岳陽樓唐 白居易岳陽城下水漫漫,獨上危樓憑曲闌。春岸綠時連夢澤,夕波紅處近長安。猿攀樹立啼何苦,雁點湖飛渡亦難。此地唯堪畫圖障,華堂張與貴人看。望洞庭唐劉禹錫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裡一青螺。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宋 黃庭堅投荒萬死鬢毛斑,生出衢塘灧預關。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陽樓上對君山。滿川風雨獨憑欄,綰結湘娥十二鬟。可惜不當湖水面,銀山堆里看青山。晚泊岳陽宋 歐陽修卧聞岳陽城裡鍾,系舟岳陽城下樹。正見空江明月來,雲水蒼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輝,水上人歌月下歸。一闋聲長聽不盡,輕舟短楫去如飛。水調歌頭 過岳陽樓作宋 張孝祥湖海倦遊客,江漢有歸舟。西風千里,送我今夜岳陽樓。日落君山雲氣,春到沅湘草木,遠思渺難收。徒倚欄干久,缺月掛帘鉤。雄三楚,吞七澤,隘九州。人間好處,何處更似此樓頭?欲吊沉累無所,但有漁兒樵子,哀此寫離憂。回首叫虞舜,杜若滿芳洲。唐 李白撰聯:水天一色風月無邊宋 歐陽修撰聯:我每一醉岳陽,見眼底風波,無時不作;人皆欲吞雲夢,問胸中塊磊,何時能消?清 王褒生撰聯:放不開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樓把酒;吞得盡胸中雲夢,方許對古人言詩。清代竇序撰聯:一樓何奇?杜少陵五言絕唱,范希文兩字關情,滕子京百廢俱興,呂純陽三過必醉。詩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見古人,使我愴然涕下;諸君試看,洞庭湖南極瀟湘,揚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岳州城東道崖疆。瀦者,流者,峙者,鎮者,此中有真意,問誰領會得來。周元鼎撰聯:後樂先憂,范希文庶幾知道;昔文今上,杜少陵可以言詩。清 張照撰聯:南極瀟湘千里月;北通巫峽萬重山。清 李秀峰撰聯:蒼茫四顧,俯吳楚剩山殘水,今古戰爭場,只合吹鐵笛一聲,喚醒滄桑世界;憑弔千秋,問湖湘騷人詞客,後先憂樂事,果誰抱布衣獨任,擔當日夜乾坤?清 何紹基撰聯:把筆又登樓,愧學遜希文,才非工部;披襟頻依欄,正風來水面,日到天星。李澄宇撰聯:春暮偶登樓,上下魚龍,應惜滿湖綠水;酒醉休說夢,關山戎馬,未如一枕黃梁。著名楚辭學家 吳丈蜀撰聯:舟系洞庭,世上瘡痍空有淚;魂歸洛水,人間改換已無詩。洞庭西下八百里;淮海南來第一樓,四面河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


推薦閱讀:

悠悠洞庭水 聞名岳陽樓
岳陽樓記 習題精選
【唐詩選譯(十六)】杜甫《登岳陽樓》
《登岳陽樓》導學案
范仲淹筆下的岳陽樓,究竟是誰修的?

TAG:岳陽 | 岳陽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