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媽貓爸》:孩子的人生,爸媽的戰場
最近,電視劇「虎媽貓爸」火爆熒屏。劇中折射出來培養孩子遇到的現實問題讓作為當局者的各種X媽X爸們感同身受。今天我們不妨來聽一聽這一位自清的旁觀者怎麼看。
文 | 雞蛋
熒屏上,瑪麗蘇和傑克蘇已經造了很久的夢。趙薇、佟大為主演的《虎媽貓爸》,則是造夢者的天敵,它像一把鋒利的剪刀,把虛幻的夢境裁剪得支離破碎,殘忍地告訴觀眾,童話里都是騙人的。
朋友圈討論得熱火朝天,「80後」的年輕的父母們因為這個劇,步調一致地開始研究學區房、展開育兒大討論。北京最牛十大小學等信息也被瘋轉。我沒有進行細緻的調查,不清楚這部劇到底會不會拉動學區房的成交量和成交價格,但在我眼見的範圍之內,的確有熟識的朋友未雨綢繆,為了孩子的將來開始著手遷徙。已經很久沒有一部電視劇,讓觀眾變得如此的「不淡定」。
在這場聲勢浩大的討論中,像我這樣的單身狗,本來並沒有太大的發言權,但換個角度看,抽身於世外,或許我反而多了一些旁觀者的理性。
▲「虎媽」畢勝男(趙薇飾演)強迫女兒吃蔬菜
「虎」式教育之殤:有一種成功叫「黃俐」
在《虎媽貓爸》里,編劇申捷用了一種近乎極致的手段,描寫趙薇、佟大為的育兒人生。趙薇飾演的畢勝男,不允許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她逼迫女兒吃昂貴的有機蔬菜,拉伸手指學習鋼琴,為了孩子能順利進入到重點小學,賣房賣車、搭進自己的事業,還讓適齡的女兒在家輟學一年。
而佟大為扮演的羅素,則完全還是個沒有做好當父親準備的貪玩大男孩,當他需要轉換身份,真正扛起孩子教育的重擔時,顯得恐慌和無所適從。與之相匹配的,還有一心想把孫女培養成公主的奶奶,推崇粗暴教育的外公,嬌生慣養導致遊手好閒的混子舅舅……
不少觀眾認為劇情有些誇張,我不是太認同。拋開戲劇本身的表達需求,這部劇之所以能與觀眾產生如此激烈的心靈撞擊,正是在於,這些所謂的誇張人物疊加構築出的病態家庭範本,客觀反應了當下的現實焦慮——80後的年輕父母們,有了足夠的物質條件,來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但是,關於更好教育的定義,他們卻顯現出了前所未有的茫然,這種茫然轉換為偏執,那就是縱然頭破血流,也要讓孩子上最好的學校。
是不是讓孩子上最好的小學,就算是許了孩子一個好的未來呢?
從電視劇的呈現來看,我們得為茜茜的前途捏一把汗,家長因為育兒問題,整天吵得不可開交,孩子生活的環境並不溫暖;而虎媽趙薇給孩子傳遞的信息永遠是——你必須要跑得最快,你必須要吃得最好,你必須要比別人優秀,你不努力就只有去收廢品,你不能輸也輸不起,這又讓孩子無時無刻感到恐慌、缺乏安全感。
於是我們看到的茜茜自閉、愛撒謊、時不時還會負氣罵人。而藍盈瑩飾演的腹黑心機女黃俐則如一面的鏡子,折射出了「虎」式教育下,茜茜未來人生的一種負面可能性。
一位初為人父的朋友,和我探討他的焦慮,他承認,「虎」式教育可能會培養出黃俐,但他更覺得,不這樣教育一定會培養齣劇中舅舅畢然那樣的混子。
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看沈從文的自傳,我最偏愛他講述自己童年如何頑劣的橋段。他逃學和撒謊,偷偷下河洗澡,而當他有機會回望總結自己的人生時,正是這一段經歷,讓他的情感變得流動而不凝固,寫出了那麼多優秀的作品。
可見,教育沒有所謂的絕對性。
▲「虎媽」帶著女兒跑步鍛煉
世界那麼大,帶孩子去看看
什麼樣的教育是好的?其實沒有所謂的權威方法論,我只能分享一下我的個人體驗。
小時候,我地理不好,老是記不住中國地圖上那些不規則的省市圖案,也記不清哪裡產煤,哪裡產礦。後來因為工作的關係,我有機會去踩一踩這些抽象的地名,突然發現,記不住地圖的問題迎刃而解了。
我以前也不愛學英語,在我讀書的時候,我生活的城市連普通話都不是必須使用,儘管老師不斷地強調英語的重要性,但我看不清學習這樣一門語言的意義何在,我把自己的小聰明,都用在了如何作弊上。許多年以後,當發現英語能力的匱乏切實地影響到生活、工作的時候,我又不得不花費昂貴的學費,在筋疲力盡的工作之餘,透過電話和英語老師聊人生。
回想起來,少壯不努力,不是因為父母沒把我送進重點學校,而是在於我生活在一個封閉的小環境里,沒有親眼所見,親手去觸摸一種只有通過努力才能去擁有的生活和看到的世界。
我身邊為人父母的朋友,幾乎都認同,如今的小孩在智力的開發和對事物的認知上遠超於前人,但我卻發現,他們很少有人願意去和孩子做更多具有智力含量的溝通,教育的方式依然是簡單粗暴的命令和恐嚇:你需要幹什麼,干不好會怎麼樣。想說一句:世界那麼大,帶孩子去看看可好?眼見為實,有時看一眼真的頂一萬句。
而還讓我疑惑的一點還在於,父母們都熱衷於給孩子們灌輸弱肉強食的動物法則,卻極少去告訴他們,內心的善良和明亮,也是人生贏家的重要體現。
▲《虎媽貓爸》趙薇、佟大為劇照
「虎媽」不可怕,我們都要和生活握手言和
必須要強調,育兒的強話題性,把《虎媽貓爸》這部劇的關注點帶得有些過度狹隘和集中。好多人看了《虎媽貓爸》有些細思極恐,有孩子的人在焦慮當下,沒有孩子的人在焦慮將來,還有人負氣地說:「看完這個劇不想生孩子了。」
這我倒覺得大可不必,找熱門的話題切入,是影視作品的常用手段,但《虎媽》的表達其實不僅限於此。我喜歡這個劇的一些細節,當一家人為孩子的上學問題發生衝突的時候,趙薇選擇了「擒賊先擒王」,她請婆婆去咖啡店喝下午茶,最終婆婆以「我們再來一份甜品」的方式表達了認可和諒解;還比如,無論潘虹和小姑子在背後如何碎碎念,瞧不上小地方來的人,但當家裡遇到困難時,一家人又瞬間放下了成見,表現出了空前的團結。
這些橋段能引起共鳴,是因為創作者們構築的這個家庭雖然顯得有些誇張,但它也具備了普遍性。在家庭關係中如佟大為一般晚熟的男人;由於地域差異形成的價值觀衝突,孩子中心論下的夫妻關係,婆媳矛盾等等都是目前中國式家庭存在的普遍問題。要贊一下的是,《虎媽貓爸》並沒有將人物標籤化,劇中的每一個人都表現出了符合生活邏輯的多面性。而如果我們跳出對育兒這一話題的聚焦式關注,觀眾能夠在《虎媽》中看到,在亂成一鍋粥的生活之中,每一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與周圍的人和環境握手言和。這或許也是創作者們做這部劇想表達的重要內容吧。
本文轉載自「騰訊娛樂」,已獲授權。
推薦閱讀:
※別讓孩子遭受「語言暴力」
※話題評談:父母不要當著孩子的面打架
※流年沖子女宮生孩子
※不給孩子做感統訓練的媽媽不是好媽媽,0-6歲家庭實用感統遊戲【建議收藏】
※宋徽宗父子在金國有多「慘」?不僅生活待遇好 還生了不少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