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起因回顧
這次經濟危機持續了4年之久,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下降了40%,世界貿易下降了65%。做為資本主義強國,日本也不可避免的被影響到了。據日本農林省發表的經濟調查報告,日本農家平均所得由1925年的將近1800元,1928年的1500元,到1931年已降低至600餘元,收入減少幾達2/3。想想看,一個強盜手裡沒錢花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會是什麼?除了搶好像沒有別的更好選擇了,而中國的東北則是其最好的目標。如果把中國的版圖比作一隻昂首挺立的公雞,從這隻公雞的第三根頸椎以上的絕大部分就是被日本人稱為「滿洲」的東北。東北是中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鞍山,撫順,小豐滿依次為中國的鋼都、煤都和電都。清一色黑鈣土(這種土壤腐殖質含量很高,礦物質養料也很豐富,為肥沃的土地之一)的松遼平原是中國最大的糧食產地。大豆,小麥,高梁,水稻或以數量居全國之首,或因質量名聞名遐邇。還好當時大慶油田還沒被發現(這得感謝日本地質學家),不然就為日本人奪取東北再增加一個理由。 1930年日本軍方在憲政辯論中取得了干政的輿論基礎,再加上由日本部分激進校尉級軍官為核心組成的極端軍國主義組織「櫻花會」的誕生,為日本關東軍不服從內閣擅自發動九一八事變打下了基礎。中國方面呢,先是1929年由於張學良想用強硬策略迫使蘇聯放棄對中東鐵路的特權,結果導致了蘇聯的入侵,10萬東北軍被6萬蘇軍打得一敗塗地。張學良對自己東北軍的信心也一落千丈,為後面對日本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時採取軟弱的不抵抗政策埋下了伏筆。接著,1930年閻錫山、馮玉祥和李宗仁組成了反蔣聯軍與蔣介石展開了決戰。這是地方實力派聯合起來最大規模的反蔣行動,史稱「中原大戰」。這場內戰整整打了四個多月,最後在張學良自以為坐收漁翁之利的情況下率東北軍主力進關助蔣而結束。這場戰爭的失敗使得地方實力派再也撼動不了蔣介石的地位了,其後雖然老蔣三次被迫下野,但都能夠依靠其掌握的中央軍東山再起。 俗話說得好,「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在張學良統率東北軍入關收漁翁之利的時候,他沒想到他的後面還有日本關東軍在盯著他肥沃的東北呢。在十幾萬東北軍入關之後又因為石友三的叛亂而再抽調四旅入關,本來就很空虛的東北顯得更空虛了。留在關外的雖然還有二十萬左右,但分散在東三省二三十個城市裡和交通要道附近,給了日本關東軍機會。其實,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也是有著極大的冒險性的,因為畢竟關東軍只有10400人,而對手東北軍再差再分散也有二十***之多。而且,在沒有日本內閣的同意下擅自行動,一旦失敗關東軍的領導層肯定會被嚴懲。然而日軍少壯派懷著對日本未來的擔心(此時的日本已深受經濟危機的影響了),決心冒險。因為只有佔領富饒肥沃的東北,奪取它的財富並把東北變成擴大日本經濟規模的廣大市場和資源供應地,才能解決日本的經濟危機。原本九一八事變應該叫九二八事變的。因為早在1931年的時候,日本關東軍參謀板垣征四郎等擬定製造柳條湖事件的概略計劃時,是確定9月28日為行動時間。 誰想到在9月中旬的時候,計劃泄露,原本就不同意用武力怕引起國際糾紛的日本外相幣原向陸相南次郎要求其約束部下。這樣板垣等人不得不把日期提前,選擇關東軍司令官本庄繁不在司令部的18號下令行動,如果一旦失敗就可以免除本庄繁的責任(雖然我不喜歡日本人,但每念及此,也不得不讚歎板垣等人真夠哥們啊)。想打架總要找點借口的,可是東北軍不鬧事,張學良又在努力平息中村事件,無奈之下關東軍只好製造了一個。9月18日夜10點左右,日本人炸了柳條湖附近屬於日本的滿鐵線上的一小段鐵軌(炸完後火車竟然還能過),並放上幾具身著中國士兵服裝的屍體嫁禍給東北軍。既製造了開戰的借口,又能不影響日軍利用滿鐵進行軍事運輸(爆炸的實施者關東軍中尉河本末守好專業啊)。 在實施了爆炸後,按照約定向奉天特務機關報告「中國軍隊隊破壞了滿鐵線,我巡邏兵正在與中國軍隊交戰。」接到報告的板垣征四郎立即下令進攻北大營。此時無論是蔣介石還是張學良都害怕衝突越演越烈,最後形成中日大戰,而以中國現在的實力戰則必敗,因此採取不抵抗政策,避免事態擴大,最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他們倆都不在事變發生地,缺乏對事變細節的掌握,都只是從大的方面去分析事變)。 他們沒想到,這是關東軍圖謀已久的行動,目的是佔領整個東北,採取不抵抗策略並沒有制止事態擴大,反倒束縛了東北軍的手腳,北大營、東大營、南嶺兵營、就這樣輕易地丟了,進而瀋陽、長春、營口等許多地方也跟著丟了。另外在吉林方面,由於東北邊防軍副總司令兼吉林省政府***張作相因父去世,回錦州奔喪。治喪期間,吉林省軍政由邊防軍副司令公署參謀長熙洽代理。這位熙洽乃前清愛新覺羅氏皇族,有強烈的親日傾向和復清思想。現在他終於有了實現他平生理想的機會了。在日軍向吉林省城推進時,他先是命令省城部隊撤出,然後通過日本駐吉林領事館向日軍獻城(張學良的誤判被人利用了)。當看到不抵抗並沒有制止事態擴大,過分忍讓反倒使得敵人野心膨脹得寸進尺時,張學良應該改弦易轍採取抵抗策略(他應該有過要抵抗的想法)。然而,1929年中東路事件的慘敗讓張學良對自己的東北軍沒有多少信心,而且還害怕一旦開打蔣介石和其它軍閥不來支援(喜歡保存實力,見死不救是軍閥的***病了),那樣東北軍也一已之力跟日本作戰,必將全軍覆沒。 事實上張學良的擔憂不是沒有道理的。在日軍大舉進攻錦州時,雖然在野的蔣介石和新上台的孫科內閣都要求張學良要守錦州,但是他們卻沒有給任何實質的援助(一兵一卒也沒派出,一分一厘也沒給),真有點見死不救的味道。在這種情況下,對剛剛從日本政府會約束日本軍隊的幻想中清醒過來想要抵抗的張學良的打擊可想而知,於是就有了後面張學良的憤而撤軍。東三省就這樣丟完了,讓全世界大吃一驚的事情就這樣發生了。二十萬東北軍在開始一萬多後面逐漸增加的關東軍攻擊下只有少數部隊抵抗了一陣子,大多數部隊都是不戰而撤,丟盡了中國人的臉。 這次事變中國方面可謂損失慘重,僅以遼瀋地區的經濟損失而言,民政機關、軍政機關、官辦鐵路、官辦航業、官辦電台等等損失就有178億元了。東北軍在東北的武器裝備儲備全都丟給日軍,僅瀋陽兵工廠就有步槍15萬支、手槍6萬支,各種子彈300餘發;重炮、野炮、山炮250尊、炮彈10萬發、彈藥5萬磅。這有飛機300多架(東北空軍基本全軍覆沒),官銀現金7000萬元,大方得夠離譜得了。 就這樣,是中國十四年的抗戰以悲劇拉開了序幕。
推薦閱讀:
※人類探月曆程回顧:美蘇曾想用原子彈炸月球
※經典回顧丨配音容易,台詞有意思才能是經典!
※易波浪理論 行情綜合回顧解讀
※邱文平:宗教極端主義的流派及其對我國的影響(下) | 講座回顧
※2009年高血壓領域回顧與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