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橋,再燃「弄海精神」 浙江日報
記者江晨包敦遠 要不是誤打誤撞走進路橋一間民間紀念館,歷史知識貧瘠的我們,竟不知還有位名叫方國珍的歷史人物。 這裡是路橋路南街道的方家村,隱藏在鱗次櫛比的農民房之間,有爿小小的紀念館。館內沒有農村喜好供奉的各路神明,而是各種史料、傳說、圖像製成的展板。它由全村972名村民自發籌資興建,只為緬懷一位600多年前的「弄海」祖先——方國珍。 溫熱600年的傳奇
紀念館內的正中央,豎著一尊方國珍的人像,高約六七米,塑像手持寶劍、威武端坐,頭像上方的「資善大夫」四字很是醒目。遒勁有力的字跡透露出後人對他的敬仰;包圍著人像的牆壁四周,那一幅幅敘述方國珍生平事迹的航海圖畫,更隱隱述說這位元末明初海上英雄對路橋人的影響與啟迪。
置身於這間紀念館,時間驟然倒退。每幅圖片背後,似乎都有一支支箭正陰森森地向我們瞄準,隨時都會呼嘯而來。紀念館中的肅穆氣氛,讓每個過客都會沉陷於600年前那個王朝更迭、金戈鐵馬的時代?
方國珍到底是誰?《明史·方國珍傳》記載:他長身黑面,體白如瓠,力逐奔馬,世代以販鹽浮海為業。元至正八年(1348年)10月,他與兄弟五人逃至台州松門島聚眾起義,在率領義軍與元軍的數次海戰中,大獲全勝。先後攻下溫州、台州、寧波、舟山,後於1369年被明太祖朱元璋招降,食祿於南京。他死後,朱元璋親自設祭,並命翰林學士宋濂撰寫《神道碑銘》。
「對方國珍的評價有3個完全不同的版本。」剛舉行《保境安民——方國珍評傳》一書首發式的作家鄭九蟬,對方國珍有一種難以名狀的情感,「我是土生土長的路橋人,我的家離方國珍的出生地方家村很近,我聽方國珍的故事長大。」
鄭九蟬說,台州一直流傳著「洋嶼青,出海精」的謠諺,洋嶼就是路橋洋嶼山,海精指的就是方國珍。在元末的風起雲湧中,他的實力並不遜於張士誠、陳友諒,但他主動歸降,使浙東百姓免遭戰亂之苦。
「歷史層面上的方國珍有功有過,爭執的聲音一直處在兩個極端;學術版本上的方國珍多半是狹窄、善變、滑頭、草寇、海盜,總之貶的聲音更多;而普世意義上的方國珍來自民間,在老百姓的口口相傳里,方國珍是民王、保護神、海上偶像。」
鄭九蟬說,他認為宋濂在《神道碑》中寫的「保境安民」四個字概括方國珍最恰當。
海上先驅的遺存
不止在路橋,在三門的六盤島、舟山定海留方井路上的「留方井」這些海島上,都留有方國珍的歷史遺迹。
在割據浙東的20年間,方國珍招賢納士、興建浙東水利。他修護海塘河堤,使大片灘涂變為良田。他命人在水網密布的地帶廣架橋樑,據傳溫嶺澤國鎮至今保留下來的「三衙橋」和「四衙橋」,就由他命人建造。
在方家村新洲機械製造公司的廠區內,一座老舊的墳墓,在轟隆隆的摩托車燃油箱製造流水線旁邊更顯冷清。69歲的老人朱友寶帶著記者來到這裡,據說這是方國珍母親的墳墓。
碑文早已模糊不清,石砌的墳冢上積著厚厚的柴油黑垢。
朱友寶是方國珍紀念館的發起人之一,退休之後醉心於研究這個600年前的歷史人物。雖已時過境遷,朱老仍在尋找有關方國珍的蛛絲馬跡。
「對土生土長的老路橋人來說,方國珍名字絕不陌生。南官河畔、十里長街上還有一座『元帥廟』,也是為紀念方國珍。」老朱的說法雖難辨真偽,但在十里長街的最南端,素有「石路窟」之稱的石曲街卻和方國珍活動範圍緊密相聯。
緊挨著石曲街的方林村,如今是聞名全國的社會主義小康村。這裡不僅有華東最大的二手車交易市場,2012年被譽為「十佳中國美麗村莊」。一幢幢整齊的別墅,乾淨寬敞的道路,以及門前屋後、村道兩旁停泊著各式高檔小轎車。漫步於園林一樣的村子裡,除了別墅群,燈光網球場、游泳池等現代化配套設施一應俱全,村民整體居住的「方林苑」是全省農民的智能化小區。
方林村與毗鄰方家村村民,大多姓方或者姓林,方國珍的後人方中華給我們講述了一個美麗的傳說——方國珍病逝南京之後,擔心朱元璋報復方氏家族,曾一度遷徙河北避難多年,再次返迴路橋後,有姓林的書生搭救方家人,並為他們改姓「張」避難,這就是如今為什麼兩村中,主要有方、林、張三大姓氏。
弄海精神的延續
無獨有偶,「尋根」的路橋人還在近期召開了2013方國珍學術研討會,北京大學、首都師範大學、浙江大學、浙江師範大學、上海大學、南京大學等國內著名高校的專家學者召開研討會,還原真實的方國珍。
與會專家認為,與封建社會諸多農民起義領袖不同,海上鹽販出身的方國珍更熟悉大海,更能深切體會海上貿易對發展經濟的重要作用。
他割據台州14年,其中12年還握有溫州、寧波、舟山的兵權,但卻不謀求向外拓展割據,而是致力於發展海上貿易,對漁鹽業的發展以及船舶修造業都有較大的促進作用。
方國珍曾聯合蘇杭一帶富商,開設貿易口岸,大力開展與東南亞各國和日本的貿易。這種對經濟和海外貿易的重視,是中國封建社會無數農民起義中的「台州特殊現象」。
路橋區委常委、宣傳部長應再泉聊起這位傳奇人物時說,一個地方的歷史名人,是一個地方的精神財富。而方國珍的歷史功績對今時今日研究台州海洋文化、建設海洋強市的意義不言而喻。
在應再泉眼裡,更重要的是,方國珍身上集中體現著路橋人的性格與精神,如「崇義」、「務實」、「靈活」、「求變」等特性,展示出「自強不息、逐利趨義、勇於創造」的思進精神和視生命高於一切的人本精神,「這些都應當融入到當下路橋人的血液中」。邊走邊說尋找方國珍,向東是大海 江晨 經過宋元兩個朝代航海熱潮,中國東南沿海曾形成一條繁榮的海上絲綢之路,掌紋一樣密集的航海線從中國伸向遠洋,與之相關的產業鏈應運而生,中國儼然成為世界航海中心。 在方國珍歸降明朝後的第二年,朱元璋將「海禁」定為基本政策,推倒了閉關鎖國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國人的海外貿易因嚴刑酷法懲治而逐漸銷聲匿跡。 在台州臨海,壯美卻凄涼的「江南長城」依然屹立。以台州為中點,大明帝國由遼東到海南島豎起了一面由北至南的防禦倭寇大盾牌。自此,海疆上空陰雲密布,繁忙運輸的港口成為軍事禁區,沿海經濟大衰退,靠海吃海的近百萬民眾失業。全球化勢不可當,文明古國走向世界的腳步被迫放慢了節拍。 就在明朝「海禁」之後不足百年的時間內,1492年義大利人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船隊完成了首次環球航行。歐洲從西班牙、葡萄牙到英法等國家依靠航海、走私、掠奪,建立起富可敵國的海上王國,世界大航海時代到來,拉起經濟全球化的序幕。 你可以反駁說,我們有鄭和下西洋,海上的英雄不只有方國珍,還有鄭和、戚繼光以及鄭成功。明清海禁積重難返,以宣揚國威、抵抗侵略而非海上自由貿易的「弄海」,最終歷史上曇花一現。 尋找方國珍,向東是大海。我們不可能也不應該迴避一個更大的關鍵性問題:為什麼我們會擺著海上的優勢不用,讓西方國家在海洋發展中佔了先機?我們的未來,又該如何進軍海洋? 歷史事實無可辯駁地表明,「黃色文明」在與「藍色文明」的較量中,曾一度敗下陣來,但幾千年前的農耕文明與海洋文明的碰撞,其實一直沒有停息。 3年前,國務院批准浙江作為我國海洋經濟發展試點省,海洋戰略被正式列入最高決策者視野,並進入提速實施階段。如何從陸路向海洋進軍也成為我省乃至全中國不得不思考的嚴肅課題。遠洋運輸、港口貿易、海洋新能源和無人島開發利用......一系列動作正如火如荼進行中。 方國珍的海上傳奇雖然已離我們遠去,但他遺存的弄海精神要長存不息。
推薦閱讀:
※如果當年慈禧割的不是香港而是舟山的話,現在的舟山會是怎麼樣的呢?
※多油炒胡蘿蔔才有營養 是錯的 浙江老年報
※周立波什麼時候轉陣浙江的?
※[轉載]浙江行>> 明朝開國元勛劉伯溫祖墳(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