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態系列(3):一步到底有多遠?
在上一篇文章中:步態系列(2),有一張關於步長的圖片容易引發誤解
誤解的地方在於箭頭的範圍
非誤解性圖片,如下:
簡單回顧上篇文章涉及的專業術語:
1、步態周期:
一隻腳觸地到同一隻腳再次觸地之間發生的活動時間。而步幅的長度就是一個步態周期行經的距離。
註:步幅和步幅長,確實容易混淆。在不同的書籍中對於步幅和步幅長定義有一些模糊:
有的書籍定義步幅就是步態周期的別名。而步幅長是一個步態周期行經的距離。
有的書籍定義步幅和步幅長沒有本質區別(也就是在時間和距離上沒有做出明確的概念區分)
我們通過下邊兩張圖片來分析一下,概念的區別:
第一張圖是上一篇文章的圖片
第二張圖是把「步幅」改成了「步幅長」
《步態系列(2)》採取了在時間和距離上沒有明確概念區分的定義配圖。
而本篇文章是告訴讀者,如果想區分時間和距離上的概念,就要將「步幅」和「步幅長」區分開。
為了日後系列文章的需要,從此篇文章開始我們將嚴格區分「步幅」和「步幅長」。簡單總結如下:
步態周期(或叫步幅):既可以作為時間上的定義,也可以作為距離上的定義。
步幅長:是一個步態周期內的距離
本篇文章將繼續深化步長的概念
1、步長(或叫一步):是一隻腳足跟觸地到另一隻腳足跟觸地之間的距離。
以時間為理解,即一步基本上是步態周期的一半。所以兩個一步就是一個步態周期。
以距離為理解,即一步基本上是步幅長的一半。所以兩個一步就是一個步幅長。
一般人的步長大約是38-46厘米,一個步幅長約76-92厘米(數據在不同的文獻中略有差異)。
正常步態一定含有步寬,所謂步寬是指一隻腳的中點和另外一隻腳的中點之間的線性距離的測量。也有定義步寬為兩個腳跟之間的距離,其實用腳跟定義不如腳的中點定義更加清晰。正常步態中,步寬的距離在5-10公分。
但一些特殊的步態就沒有步寬,比如下圖:
接下來,再學習一個專業術語
2、步頻:是每秒鐘行走的步數。
緩慢步行時,步頻大概是每分鐘70-90步,快速步行大概每分鐘是100-130步,競走選手的步頻會更快,比如頂級競走選手的步頻可以達到每分鐘145步。
專業和業餘之間有著鴻溝的區別,比如你就是一個普通人的步頻,要想追上頂級競走選手,你得跑起來才可以追上。
對於一個人正常的行走,無論步行速度是多少,步態周期是幾乎相同的。即所有的部分都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地點發生。
註:步行速度增加或者降低時,步長也會相應地增加或減少。不論步速是多少,從理論上講,步長都應該保持接近一致。
看完了這些腦人的專業術語,在真正的運動中有著怎樣的運用?
我建議大家看看一些專業的講解跑步的網站,攝取更多專業的知識,無論在行走還是跑步,提高能效,降低損傷都有莫大的幫助。
尤其是每年全國各地的馬拉松,所有的業餘跑者都應該在活動前培訓專業的培訓一次。跑傷還有恢復的機會,跑死就沒有任何機會了。
對於任何概念的剖析,都應該不厭其煩,對於術語的反覆揣摩,在實際運用中才不會懵逼。
步態學以前稱為步行學,隨著歐美對於這方面研究的深入,近些年開始逐漸在國內熱起,但給我感覺好像是培養了一批賣鞋墊的人。
其實改變對方習慣,專業的矯正鞋墊確實有很大的幫助,但是我們需要給對方做一些良好的評估,這裡有一個邏輯,就是測量一旦出現偏差,那麼定製的鞋墊就可能沒有起到真正的矯正作用。
此時莫不如用一些高分子材料自動定型的鞋墊進行先期矯正。比如這款:一款可「烹飪」的功能性定製鞋墊。為此,我們也準備開始進行步態學和功能解剖學的一些網課普及。
所謂的步態就是提供個體從一處移動到另一處的基本需求。因此,步態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活動方式。完美的步態應該表現得有效率並且能夠減少疲勞感,並可以避免相應的髖、膝、踝、脊柱的損傷。
專業的練習者可以能夠輕鬆控制自己的身體,無論在你自己行走,還是聊天,或者觀察不同的方向,處理外力時,你都不費吹灰之力。
一個人步態的發展,我們可以通過人生的兩端來辨識,行走看似不費力氣,但對於我們人類依然有著巨大的挑戰性。
在生命初始,孩子必須花費11-15個月來學習如何站立和行走,這就是為什麼常說:學會走路,先要學會站穩。我在很多培訓中強調「基石訓練」的意義(後期再給大家詳細的講解基石訓練)
一旦開始獨立行走,兒童將修正他們的步態。在4-5歲時能夠看出一個孩子具有成人模式的行走模式。
在生命後期,行走往往成為一個越來越大的挑戰。這是因為肌肉力量和平衡感的衰退,老年人要需要輔助工具進行安全步行。
當嚴重下肢損傷、疾病或年齡等因素,不能進行有效步行時,此時很多人才會感覺到一個簡單的移動身體成為了他們最大的生活訴求。
步態的研究已經具有很長一段時間歷史了。從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就開始了觀察,他如何實施觀察的:
他讓一個人沿著牆壁行走,在頭上連著一支蘸墨的筆,這個筆在牆上留下的印記不是直線,而是曲線。因為屈膝降低身高,伸膝就會升高。
無論先前大家再如何仔細觀察和感興趣,直到1836年韋伯兄弟才首次發表關於步態的顯著科學成果,他們受益於前人的研究成果,下一篇寫一下步態的研究歷史。
步態是人類步行的行為特徵。步行是人類生存的基礎,是人類與其它動物區別開來的關鍵特徵之一。正常時的步行不需要思考,然而步行的控制卻是十分複雜的,包括中樞命令,身體平衡以及協調控制,涉及足、踝、膝、髖、軀幹、頸、肩、臂的肌肉和關節的協同運動。
其中任何環節的失調都有可能影響到步態。這就是我在第一篇【步態系列(1)】提及:很多人學習步態容易形成步態問題就是足踝問題的邏輯進行了糾正。
步行是全身肌肉參與,包括人體重心移位,骨盆傾斜旋轉,髖、膝、踝關節伸屈及內外旋展等,使人體發生位移的一種複雜的隨意性運動。
接下來的文章,將會更加深入探討這些問題。
推薦閱讀:
※臀中肌無力步態
※婀娜多姿的步態(組圖)
※常見的異常步態
※女人的3種步態最難看
TAG:步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