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白話最標準?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親不親,故鄉人
方言是我們的身份標記。無論廣東人、山東人、河北人、湖北人,還是廣府人、潮汕人、客家人,大家都是黑頭髮黃皮膚,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區分?經驗告訴我們,既不是根據他們的書面文字,也不是根據他們的相貌、衣著,而是聽他們的口音、方言來區分的。「親不親,故鄉人」。當我們在舉目無親的異鄉漂泊時,忽然聽見從茫茫人海中傳來熟悉的鄉音,能不激動得熱淚長流?
粵語在演化過程中,吸收了一些越語成份,但古漢語的特點至為明顯。語音方面,保留了最多古漢語的發音;聲調方面,在保留古漢語平、上、去、入之外,還衍生出一個中入調,一共有九個聲調,是古漢語入聲保留最完整的語言。鄒魯先生說:「以腔調雖變,而其中原音韻仍然不變。欲知其音韻不變,最好以詩韻證之。今任覓詩韻中之一韻,若知其廣州音之韻中一字,即可推而知其他各字之廣州音,以七陽八庚等最明顯。」
辭彙方面,粵語保留了大量古雅的古詞古義。古漢語是沒有捲舌音的,粵語也沒有,但普通話則有很多,顯然是受北方游牧民族的阿爾泰語系影響。也就是說,粵語與最古老、最正宗的中原古漢語十分接近。不少廣府人都理直氣壯地說:我們說的不是方言,而是正宗漢語。
常聽見有人說:「你的白話不正。」似乎有一個正與不正的標準,但這標準是什麼呢?有人說白話是以廣府話為本,廣府話是以廣州話為本,廣州話又以廣州西關(上下九、第十甫一帶)為本。但也有人主張,白話應該以香港話為標準,因為廣州白話已經受到北方話的強勢影響,很多發音已經背離傳統了,比如有大量的懶音,而香港受北方話影響相對較少。也有人認為,現代廣州、香港的發音都不標準,應該以北宋陳彭年、丘雍編修的《廣韻》發音為標準,香港的何文匯先生,即主張白話應嚴格按照《廣韻》進行正音。
其實,任何有生命力的語言,都是在不斷的變化當中的,長久地一成不變的語言是死的語言。所謂粵語,指的是以廣州話為本的廣府方言。清代廣東著名學者陳灃認為,粵語形成於隋唐,「蓋千餘年來中原之人徙居廣中,今之廣音實隋唐時中原之音。」其實粵語的歷史,要遠遠早於隋唐。它是當年南征的秦軍帶來的,發源地在封開,從粵西沿西江流域,傳至廣西梧州和廣東珠三角地區。這和秦軍駐屯的地點是相吻合的。
許多語言學家都說,正宗粵語的標準音在廣州西關。但秦代的西關,還是一片汪洋呢,它之所以能夠取得粵語標準點的地位,完全是拜它在歷史上的經濟實力所賜。這是經濟地位影響語言的一個例證。
先秦時代嶺南通行古百越語,後來秦始皇派大軍統一嶺南,中原文化一如水銀瀉地,處於弱勢地位的古百越語,便節節敗退,被逐入窮鄉僻壤,據說如今壯侗語還保留著一點百越語的殘跡,我不是語言學家,故無從考證。中原代表著一種經濟與文化的強勢,掌握著「話語霸權」,語言都要跟著走的。
秦漢大軍作為征服者,他們使用的語言,必然居主導地位。秦軍把雅言帶到嶺南。所謂「雅言」,是春秋戰國時期,北方在官方場合(包括講學與祭祀)使用的語言。初期他們只是在西江流域駐紮屯田,雅言的流行,也局限於秦軍戍區內,即肇慶、佛山、廣州、中山、珠海、東莞、深圳、香港及梧州、賀州等地。
以秦軍所使用的「軍話」及「雅言」為基調,不斷融入當地的越語,慢慢從方言島的存在形態,演變為廣府話(粵語、白話)。俟漢武帝平南越國後,在更大範圍內流傳,遠及交趾刺史部所轄區域。因此,現在的廣府白話,其實是帶有秦漢時的中原音的,並非自古以來就通行嶺南的語言。
西晉永嘉之亂以後,晉室南渡,大量流民湧入嶺南,嶺南的語言又開始變化了,所謂「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晉語」。晉語與秦漢時的雅言,顯然已有很多不同,那麼,是不是需要以雅言對晉語進行正音呢?
事實證明,語言也是個勢利眼,誰有財有勢它就跟誰走,這是一定的。任何強勢語言的背後,都有強勢的政治與經濟實力做支撐。政治的強勢地位,是官方語言的有力支撐;而經濟的強勢地位,則對民間語言有更廣泛的影響。客家人說:「寧賣祖宗田,不丟祖宗言。」如果有一天祖宗田真的賣光了,祖宗言也必然會隨之丟光。你以為沒有田了,你的客家話還能保存,那是痴心妄想。古百越語的湮滅,就是證明。
歷史上,廣東最富的是廣府地區,廣府最富是廣州地區,廣州最富是西關地區。因此,西關音成為強勢的語言標準,便理所當然。1949年以後,普通話成為強勢語言,白話也不能不臣服,西關「最富」的地位喪失,西關音的標準地位自然就隨之喪失。到了中國改革開放後,香港憑著強盛的經濟地位,使香港語言也有成為強勢語言的趨勢,大量華洋雜陳的港式粵語長驅直入,對粵方言所作的深耕改土,恐怕是歷史上兩百年都難以達到的。
因此,無視近幾十年中國經濟、政治版圖的變化,非要以一千多年前的《廣韻》為標準發音,作為語言學家的理想,未嘗不可,但現實中註定失敗。
推薦閱讀:
※治療有效的標準及辨證機要
※「好法官」的道德標準
※雙重「雙重標準」
※床品的清洗5個標準動作!
※凈空法師法語:修行要按這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