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學的發展歷史

(一)免疫學開創階段

早在我國南宋時期,公元11世紀時,我國創造性地發明了人痘苗,即用人工輕度感染的方法,達到預防天花的目的。這實際上是免疫學的開端。至17世紀時,不但在我國已普遍實行以人痘苗接種預防天花,而且也引起鄰近國家的注意,人痘法已傳入朝鮮、日本及俄國,並由俄國傳入士耳其,後經中東再傳入歐洲。1721年英國駐土耳其公使夫人Montagu將人痘法傳入英國,在英國曾進行了人體實驗;把接種人痘者移居至天花流行區,結果發現接種者均獲得免疫力。

(二)免疫學的興建階段

繼人痘苗以後,免疫學上的一個重要的發展是Jenner首創的牛痘苗。他觀察到擠牛奶女工得過牛痘以後,就不再得天花的事實,通過長期的研究,證實牛痘苗可以預防天花。牛痘給人接種後,只引起局部反應,對人的毒力並不增加。因牛痘苗對於人體無害,以後它就完全代替了人痘苗。

自Jenner發明牛痘苗後,免疫學的發展停滯了將近一個世紀。到19世紀末,由於微生物學的發展,相繼地發現了許多病原微生物,免疫學也隨之迅速發展。其中Pasteur受到人痘和牛痘苗的影響,通過系統研究,找到用理化和生物學方法,使微生物的毒力減低,以減毒株製備菌苗或疫苗,如炭疽菌苗、狂犬病疫苗等。Pasteur減毒苗的發明,不但為實驗免疫學建立了基礎,也為疫苗的發展開闢了前景。

Behring和北里用白喉脫毒外毒素注射動物,在血清中發現有一種能中和白喉外毒素的物質,稱為抗毒素。此種中和毒素的的能力並能被動地轉移給正常動物,使後者獲得抗白喉毒素的免疫力。抗毒素可用於臨床治療,效果良好,以後很多人從免疫動物或傳染病病人血清中發現有多種能和微生物或其產物發生結合反應的物質,通稱為抗體,而引起抗體產生的物質稱為抗原。抗原和抗體因能發生特異性結合,這樣就為診斷傳染病建立了血清學診斷方法。

隨著研究的進展,免疫現象所涉及的本質問題就必然要被提出來。19世紀末對於抗體免疫機理的認識,存在著兩種不同的學術觀點。Ehrlich提出免疫反應必須具有其化學反應基礎,血清中的抗體是抗感染免疫的重要因素,即體液免疫學說。1904年Arrheniius在研究抗原一抗體反應時提出免疫化學概念。免疫化學研究首先從Landsteiner用偶氮蛋白人工抗原研究抗原-抗體反應的特異性問題開始。Haurowitz、Breinl及Marrack等在此領域內豐富了研究的成果。Mitchnikoff所提出的細胞免疫學說認為免疫由體內的吞噬細胞所決定。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學說兩種理論在當時曾有著不同程度的爭論,然而它們只是說明了複雜免疫機理的一面,本身都存在著一定的片面性。

(三)現代免疫學

20世紀的60年代,免疫學有了迅速進展,最大的突破是對體內淋巴細胞的種類和功能有了進一步的認識。Glick發現早期摘除雞的腔上囊可影響抗體的產生。Miller在新生期小鼠中進行胸腺摘除實驗,發現此種動物不能排除同種異體植皮,證明了胸腺在多數淋巴樣組織的發生以及維持免疫應答的完整性上是必需的。Claman,Miller,Mitchel1,Davies等提出了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的概念。Good等對臨床上免疫缺陷症病人進行觀察,從先天性無胸腺的Di-George綜合征和先天性無丙種球蛋白血症病人中也證實了胸腺的免疫功能和存在兩類淋巴細胞。由於這些研究成果,使視機體免疫應答過程為單純化學反應的片面看法得到了糾正,並轉向以生物學觀點來看待免疫學。使人們逐漸考慮到免疫應答是機體對「自身」和」異己」的識別與反應的生物學現象。在理論上起著主導作用並導致免疫學能進一步發展的學說,應歸之於Burnet所提出的細胞克隆選擇學說(c1onal se1ection theory)。這一學說認為體內事先就存有能識別各種抗原的細胞克隆(clone),每一細胞表面均有對特定抗原的受體,能與相應抗原結合而識別它們。抗原的作用在於選擇與其相應的細胞克隆與其受體結合後,引起細胞的增殖分化,產生免疫應答。此學說對免疫學中的根本問題——自我識別有了比較滿意的解釋,對免疫學中的其他重要問題,諸如免疫記憶、免疫耐受性、自身免疫性等現象也能作出恰當的說明,故己被多數免疫學家所接受。


推薦閱讀:

4個FAQ幫你全面了解免疫組化的抗原修復
【科普】B細胞の養成之路(五)
【免疫】免疫學知識點梳理
Car-T細胞免疫療法是給T細胞配輛車的意思嗎?
當T細胞不再智能時,科學家發明了CAR-T細胞

TAG:歷史 | 免疫學 | 發展 | 免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