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中國的創新是紙老虎
美國中文網報道:中國即將在創新領域超過美國和其他發達經濟體的消息,幾乎沒有哪一周不見諸報端。隨著中國專利申請數量的增加,中國開始推動高科技產品出口,西方國家的命運已被註定。或許故事會這麼發展下去。但事實卻截然相反。 無可否認,中國研發費用佔GDP的比值由2002年的1.1%增至2010年的1.5%,在2020年有望增至2.5%。在2010年,中國研發費用佔世界總研發費用的12.3%,僅次於美國,美國所佔比例穩定在34%-35%之間。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數據,中國發明家在2008年共提出203481項專利申請,僅次於日本(502,054項)和美國(400,769項)。 但是中國超過95%的國內專利申請由中國知識產權局受理,但大多數只是打著「創新」的旗號,實際上只是對現有設計進行了微小改變。更具說服力的評判方式應當是獲得中國以外國家的認可——讓美國、歐洲和日本的世界主要專利局認可中國發明的專利申請和授權。從這點上講,中國任重而道遠。 最具說服力的證據就是獲得以上三方專利局受理或授權的中國專利申請的數量。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數據,在迄今有數據可查的2008年,中國僅有473項專利申請獲得了以上三方專利局的受理或授權,而美國擁有14399項,歐洲有14525項,日本有15446項。
在2010年,中國人口佔到世界的20%,GDP總量佔到世界的9%,研究開發費用佔到世界的12%,但是獲得外國專利局受理或授權的中國專利申請數量只佔總數的1%。而且,有一半的中國專利是由跨國公司所屬機構研發的。 中國對創新的投入和產出何以產生如此大的差距?從一方面看,這可能只是簡單的時間問題。創新不僅僅需要新成果,還需要有豐富的先驗知識積累。作為科技前沿的新手,中國尚需要數年時間來構築知識庫。 但其他因素也在起作用。例如,研究開發項目的政府資金的分配高度政治化。施義公和饒毅(音譯)分別是清華和北大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他們在《科學》雜誌最近的一篇文章中觀察到,一個公開的秘密是:「獲得從幾十到數百萬元不等的研究經費,做出研究成果並不比與這些有權力的喜歡的專家閑聊重要。還有目前中國的科研文化氛圍……浪費資源、腐敗、阻止了創新」。 此外,偏重於數量而非質量以及偏重於具體實地應用而非國際標準,也給中國的科研文化帶來嚴重影響。由此產生的結果不僅僅是漸進主義,還有學術造假。
2009年一個由中國科技協提供的調查報告說,在30,078受訪者中有一半的人知道至少有一個同事有學術造假行為。這種風氣嚴重抑制了學者的創造性思維,並浪費了資源。 中國的教育體系則是中國科研文化面臨的另一個嚴重挑戰,因為它強調的是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而非創造性的問題解決方式。當微軟在北京開設了其第二大研究實驗室(華盛頓州的雷德蒙是最大的實驗室),它意識到了聘用的畢業生雖然很聰明,但是他們顯得太被動。 當研究項目的主任要求每個新員工自己提出研究課題時,微軟中國的員工更加習慣於自上而下布置的方式。誠然,中國在諸如電信技術等領域取得了長遠進步。但全面地看,中國要想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創新國家,仍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
推薦閱讀:
※法制日報:當心假離婚「弄假成真」難收場
※北美留學生日報
※3位名醫6天去世!人民日報震怒!養生的都看看
※人民日報:他還是中國的莫言
※友誼之旅 合作之旅·杭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