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10種精神需求 你必須知道!

現在大家對於物質的追求真實與日俱增,作為父母也總是想把最好的留給孩子,那麼我們是不是同時也注意到了他們內心的精神需求呢?↓↓↓↓

精神需求真的很重要!

人活著需要一種精神作為支撐,否則有再多的物質滿足,也會覺得生活沒有意義。孩子尚小,對精神的需求或許沒有成年人強烈,但不等於他們沒有精神需求,孩子需要父母的精神安慰,若孩子經常被父母冷落,無疑孩子會缺少快樂。也就是說物質上的滿足並不能代替精神上的滿足,而且相比物質,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對他的關注。

現實生活中,父母是傾情傾力地奉獻,可孩子的感覺上,卻是父母對自己的精神需求日益冷淡。對於父母而言,無論家境是貧是富,都不忍心虧了孩子,都會盡最大努力去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為了孩子的成長進步,哪怕歷盡艱辛都無怨無悔。但是,面對孩子的精神需求,很多的家長卻漠然處之,甚至強行剝奪。

孩子要啥都有,卻沒有自由。父母該給的沒有給,不該給的給得太多。於是,孩子的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像蹺蹺板一樣,嚴重失衡了!眾多資料表明,少年兒童是心理問題增多的重要群體,其主要表現在學習障礙、心理困惑、人際交往、情緒問題、自我認同等方面,如注意力分散、行為退縮、易衝動、自卑等。

少年兒童階段是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如果處理不當,將對未來的人生產生不良影響。所以說,父母們不能忽視對孩子的關注,因為忽視關注孩子的行為,可能使孩子逐步養成不良行為的心理和行為定勢。可見,關注孩子的確意義重大。

來看看這些【案例分析】

案例一

有一個五年級的小學生表明,在弟弟出生之前家裡真的是很快樂的地方,是她感到幸福的源泉。然而,當她七歲那年家裡有了弟弟之後,所有的一次都不同了。她跟弟弟在一起,不管是弟弟弄壞什麼都是自己被媽媽罵,興沖沖的考試一百分也被母親忽略。

突然間,之前父母對自己的愛好像一下子消失的乾乾淨淨,每天媽媽對她說的只是如何照顧弟弟,對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完全都不聞不問。而且,如果因為弟弟任性撕壞自己東西說他一句則會招來媽媽的強烈反應,罵個不停。小女生還表示,只有在做夢的時候才能想像媽媽像以前那樣來抱抱自己親親自己。

專家分析:

現在因為精神需求得不到滿足而苦悶,甚至進而如以上幾例被逼喪失理智的孩子如今越來越多。這些孩子的所作所為絕非一時的衝動之舉,他們也是經過長期的醞釀和沉澱的,然而與孩子朝夕相處的父母們卻絲毫沒有察覺,可見,我們多麼忽視孩子的精神世界!

孩子是活生生的血肉之軀,他們也有自己的許多需求。當孩子的物質需要得到滿足的時候,他就有強烈的精神需要,他們渴望父母關心他們、理解他們、尊重他們,如果這一需要得不到滿足,那麼更高的需要如學習、認知、審美等自我實現的需要就難以產生,這樣的孩子甭說是成功成才,就是成人也難。

不管你有多少孩子,不管是男孩女孩,無論他們有何差別,他們都擁有一個共同的歸屬——你的孩子。既然是你的孩子,就應該得到你的愛。對孩子厚此薄彼,不利於孩子們的健康成長,而傷害了孩子的心,就等於剝去了孩子的未來。為了一個孩子而傷了另一個孩子的做法,是極端的短視行為,是得不償失的一種自私狹隘的愛。

案例二

上初中的曉麗訴說,自從升上了初中自己最頭痛的就是英語方面的學習,小學的時候因為貪玩,英語就沒有及格過,到了初中知識越學越深,我的底子又薄,便更顯吃力了。但我現在信心滿滿,越是吃力,我就越努力,因為我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會進步。於是通過努力,在一天的早自習上她證明了自己。

那天的早自習曉麗被英語老師抽到回答問題,回答完畢後老師的那句「Very good」對於曉麗這麼個英語考試及格都困難的人來說,簡直就是天大的「獎賞」。可是當她玩玩興高采烈的將事情告知父母的時候,爸爸只是嗯了一句繼續看起了報紙,媽媽是頭也不抬的仍然盯著電腦。

曉麗很沮喪,難道學習成績提高不值得高興嗎?我沒想從他們那要獎勵,就是覺得那是我的父母,我進步了,應該和他們分享,讓他們開心。

專家分析:

我們常說一個人的痛苦,別人分擔了就成了半份痛苦;一份快樂,別人分享了就多了一份快樂。孩子更是如此。孩子有了快樂,希望與他人分享,尤其是他的爸爸媽媽和老師,因為分享的同時,他還希望得到人們的肯定與讚賞。可我們的很多家長往往忽略這些,特別是一些在家長看來小小不起眼的事情上。

孩子在生活中,在幼兒園和學校有很多的快樂,很多高興的事,有時,孩子可能會說給你聽,不要因為你正忙,或你心情不好,而拒絕分享孩子的快樂,要用欣賞和略帶嚮往的心情來分享孩子的快樂。為了孩子,家長要留有一份童真,那樣你才能真正地分享孩子的快樂,而不是裝成快樂的樣子;為了自己,家長也要保持一顆童心,你的眼睛將不會只盯著陰暗。

在孩子眼中,這個世界是新穎的,充滿著神奇,而對於家長已經熟視無睹的、麻木的眼睛和心靈,只感覺到這是飲食男女名利的機械重複。和孩子們在一起,我們需要不斷擦亮日漸渾濁的眼睛,裝修我們日益倦怠的靈魂,分享孩子們的快樂,讓每一個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孩子的10種精神追求,你必須知道!

1、爸爸媽媽表達出來的愛

愛就是要用語言說出來的,或者肢體語言表達出來的。比如,一句「我愛你」、一個睡前親吻、孩子難過時的一個擁抱、孩子犯錯誤後一個諒解的撫摸動作。很多中國父母都很含蓄,他們很少說「我愛你」。相反,他們常以「嚴厲」或者「打罵」的方式表達對孩子的在乎。這種方式表達出來的愛,孩子常感受不到,甚至不覺得父母愛自己,並對此有所抱怨。很多親子關係的不和諧就是這麼來的。而和諧的親子關係,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本前提。

2、出門在外,請給我「面子」

有不少中國父母很謙虛,即使自己的孩子的確優秀,一旦外人誇了,就一定會自謙地說:「還好啦!」「哪裡,哪裡!」其實不妨當著外人的面,客觀地承認自己孩子的優點,甚至適當地誇誇孩子。你會發現,孩子的優點將會成為一種持續下去的好習慣。也有一類父母會將孩子的一些小秘密,甚至是糗事都拿出去當笑話跟別人分享這些做法都不恰當。是不尊重孩子的做法。會很容易打擊孩子的自尊,而且會傷及讓親子間那點「信任」。

3、在下強制性命令之前,請聽聽我的想法

很多父母常說的一句話是:「我都是為你好。」中國父母是最愛操心的一個群體,於是很容易替孩子做太多本該孩子自己做的事。一旦孩子反抗,就會很容易對下最後「通牒」,「你再不,我就……」好像孩子們並非獨體的個體,而不過是自己的一個下屬、僕從、附屬,必須要聽自己的命令才行。其實,這都是不信任孩子、不尊重孩子的表現。何妨多聽聽孩子們自己的想法,尊重他們的個人意志,把本該屬於孩子的事情交還給他們自己呢?

4、爸爸媽媽請給我做好榜樣

很多父母意識不到,孩子們是天生的觀察者。那雙小眼睛,什麼都看得清楚。父母的一舉一動,孩子們都記在心裡。所以,在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情之前,請自己能夠先做到。比如要求孩子專心吃飯,那麼大人就不要一邊開著電視一邊就餐;要求孩子遵守交通規則,那麼大人就記得不要隨意橫穿馬路;要求孩子好好讀書,那麼先在家庭內部營造出讀書、學習的氛圍。

5、告訴我做人的道理,但在我做錯時不只是批評我,而是理解我,並適當提醒我

孩子們一方面需要自由,另一方面也需要規則和大人必要的引導。很多做事的技巧、做人的道理,孩子們都需要大人必要的提點。不過,那些技巧、道理,孩子們不是一下子就能學會的,這需要一個過程。在他們犯錯的時候如果父母能夠做到不批評,而是對孩子表達理解、共情,然後再與孩子客觀聊聊問題在哪裡,並且鼓勵孩子自己主動去解決問題,那麼孩子一定會很感激父母的做法。

6、陪我一起玩

很多家庭中,即使父母也常常在家,但仍然缺少固定的親子活動時間。其實不管距離有多遠,固定的親子互動時光都是可以實現的。如果你能夠做到每天回家陪在孩子身邊,那麼就每周抽出固定的世界,設定一些親子遊戲項目,能夠陪孩子玩到開懷大笑就很好。

7、帶我出門去,看看外頭的世界

如果條件允許,最好能夠多帶孩子出門,看看外面的世界。孩子小的時候,多帶他們去親近大自然;孩子大一些了,還可以去更多富有人文氣息的地方。別以為孩子小,就記不得。親子旅遊能夠教會孩子的東西,遠比我們想像得多。所有孩子走過的路,和父母一起看過的風景,都會融入孩子的血液里,成為他們生命的滋養。

8、和我一起做一項運動,直至養成一種習慣

有運動習慣的孩子,心智發展會得到有效促進。同時,一項能夠長期堅持的運動習慣,還能有效鍛煉孩子的意志力,教會孩子協作、社會化技巧等很多內容。跑步、快走、打羽毛球、乒乓球、爬山、游泳等,很多普及度高的運動項目都很好。父母和孩子一起堅持下來的這項運動,還會成為親子溝通的一個有效橋樑,有效促進親子關係。

9、不要跟我說太多大人之間的矛糾紛或哭窮,我只是個孩子

中國父母有一種信仰:「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也有認為「勤儉節約是種美德」,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告訴他們:「賺錢不容易。」「我們家很困難。」「沒錢的話,有什麼什麼人都會看不起我們。」這種暗示會給孩子的內心埋下一個不好的暗示:我對家裡的糟糕現狀負有責任;是我的錯;我不該享有更好的東西,生存是件痛苦的事情。

10、無論什麼樣的環境,讓我們一起微笑面對

人生路上從來就不缺各種不如意,能夠用一種積極的狀態去面對,是每個人都需要修鍊的智慧。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微笑並不僅僅是一種積極的心態,它還有療愈功能。所以,父母尤其需要向孩子傳達出這樣一種正能量。這種能量可以幫助我們的孩子,有勇氣去獨自面對、解決未來的人生路上各種困難、挑戰。

註:圖文來自網路


寶寶餓了

30萬爸媽訂閱的親子號

專註育兒經驗分享,ID:baobaoele

點擊「閱讀原文」獲取更多種知識

推薦閱讀:

行業——男人的事業,女人的生活,孩子的家!
為什麼你那麼愛孩子,孩子卻一點都不領情?
想生二胎有必要徵求第一個孩子的同意嗎?
書吧:愛得有分寸孩子才優秀
王敬偉談人間最難修的一門功課--親子關係六【害怕失去孩子】

TAG:孩子 | 精神 | 需求 | 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