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論語 學而第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如果父親的職業和志向是當個黑社會老大呢? 也要全孝么?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無友不如己者 那麼那個「友」為什麼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第一個疑問,林語堂《人生不過如此》當中提到:孔子為什麼這樣注重孝道,不得而知,可是吳經熊博士曾在一篇精彩的論文里《真孔子》說,其原因是因為孔子出世時沒有父親。如果孔子小時有父親的話,他的父性觀念一定不會含著那麼濃厚的傳奇浪漫色彩;如果他的父親在他成人的時候還活著,這種觀念一定會有更不幸的結論。他一定會看出他父親的確定,因此也許會覺得那種絕對孝敬父母的觀點有點不易實行。無論如何,他出世的時候,他的父親已經死了,不但如此,孔子甚至連他父親的墳墓在何處也不知道。他的父母的結合是非正式的,所以他的母親不願告訴他父親是誰。    第二個疑問,錢穆的《論語新解》當中提到:人若各求勝己者為友,則勝於我者亦將不與我為友,是不然。所以這兒提到的應該是擇友需慎重,不致無益有損也。關於第二的疑問,樓主可以參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來理解。 「無友不如己者」,不是說自己的朋友要在所有的方面都比自己厲害,只要有一處強過自己,自己就應該「擇其善者而之」。 我們再聯繫「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內省也」看,孔子的仁其實更強調的是對自己的要求,所謂「克己」也。交朋友,也要多從自身來看,看看自己有什麼不足的地方需要向對方學習,而不是要求對方必須達到什麼標準,才能和我結交,我想這個就會違背孔夫子的原意吧。
推薦閱讀:

《論語》譚(三十五)
論語註疏,魏何晏注,宋邢昺疏-●卷九·子罕第九
釋「論語」
論語精髓
《論語》原文及其全文翻譯(十三)

TAG:論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