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民國的男裝

話說民國肇端,氣象一新,辮子剪了,相應的這男裝也要更換。

中國傳統的長袍馬褂,雖然在民國年間一直有人在穿,但是晚清時期那種耀眼的顏色、繁複的圖案越來越少,色彩趨向於素雅的黑、灰、藍、白色系。到後來,成套的長袍馬褂主要出現在一些比較重要的場合中,比如壽宴、婚喪嫁娶等「大日子」。在平常日子裡,人們越來越習慣於只穿棉布長袍,內襯西裝褲,腳著西式皮鞋。改良後的中式長衫比較合體,適合的人群也比較廣泛,特別是穿長衫的知識分子,搭配有框眼鏡、素色圍巾,肘邊常常夾著幾本書,幾乎是最標準的「民國風」。

純西式的西裝也逐漸開始流行,不過主要是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影響範圍一直不太大。這裡邊有幾個原因:其一,西裝為了凸顯男性挺拔的體形,在裁剪上趨向於貼身緊緻,所以穿起來雖然挺括,卻沒有中式長衫來得舒服隨意。其二,更實際的問題是,西裝的造價都比較昂貴,而且穿西裝一定要內穿襯衫、打領帶,這一套置辦下來,所費不貲,中等以下人家,很多是承受不起的。在老舍先生的小說《離婚》中,富裕科員家庭的「少爺」張天真提出要做一套西裝,報的價是一百塊,這還是常禮服,他爹饒是小富(有三處小房),聽了也是直皺眉。

就在此時,一種中西合璧的服裝出現了——中山裝。

關於中山裝有很多傳說,但不管是哪一種,都與孫中山先生有關,中山先生既是中山裝的設計者,也是倡導者。

關於中山裝的藍本,比較流行的一種說法是日本士官生服。這種衣服的樣式我們今天在日劇中還能經常看到,其實就是日本的男學生裝。日本自1868年明治維新之後,在很多方面「西化」得相當徹底,比如軍裝、警察等公務人員的制服,還有學生裝,共同的特點是式樣大方、剪裁合身,其中的學生裝沒有軍銜、領章等飾物,小立領,沒有風紀扣,式樣更加簡潔。中山先生曾多次流亡日本,在日本期間,除了和服,也喜歡穿學生裝,所以就有了中山裝以日本學生裝為藍本的說法。也有人說中山裝起源於南洋華僑的企領文裝(是一種青年裝),據說是小立領,三個口袋,中山先生請裁縫加了一條翻領,口袋也從三個變成了四個,後來,下面兩個口袋還被設計成容量較大的「琴袋」,方便放錢包、筆記本,非常實用。這個來源也是說得通的,因為中山先生和南洋的華僑也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以華僑的服裝為藍本也很正常。

中山裝因中山先生的倡導,在民國官員中普及率很高,後來被規定為禮服之一。它的造型規整挺拔,較之稍嫌文弱的中式長衫,更能夠凸顯男性的成熟、幹練;穿著起來又比西裝簡單,省去穿襯衫、打領帶的麻煩。

推薦閱讀:

獵裝,不只是能在打獵時穿
菱花男裝
已婚男裝單身和我同居一年
男裝背心女裝亮點 酷感搭配百變花樣
男裝尺碼對照表

TAG:男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