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鑒賞古詩

鑒賞古詩無需引經據典,無需拿試卷以外的作品進行比較,只需鑒賞評價作品本身的特點。注意積累古詩詞的背景知識,這方面主要包括詩人的生平經歷、思想感情、藝術風格等,還要注意詩歌提示性的信息,如題目、背景提示、注釋等。 鑒賞口訣: 1.從題目認識對象,2。從字面讀出感覺,3。從注釋破解難點,4。從作者了解背景,5。從原作找到根據,6.從題幹得到啟示,7.從首聯找到特點,8.從尾句參透主旨,9.從景物把握情感,10.從意境洞察心胸。 一.鑒賞範圍詞語: (一)題材方面的:古詩大致上有五大題材:寫景抒情詩(如王維《山居秋暝》、杜甫《登高》、《登岳陽樓》);詠物言志(情)詩(如李商隱《錦瑟》、杜甫《春夜喜雨》、賀知章《詠柳》);懷古詠史詩(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杜甫《蜀相》、劉禹錫《石頭城》);即事感懷詩(如李煜《虞美人》、柳永《雨霖鈴》、李清照《一剪梅》、姜夔《揚州慢》;邊塞征戰詩(如王昌齡《出塞》、高適《燕歌行》、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有時還可說「山水田園詩」。 (二)評價思想內容方面的:抒發……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會現實表現……的情趣寄託……的情懷(如愛慕、愁緒、惆悵、苦悶等)表達……的追求流露……的傾向發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跡造就……的情致 (三)運用答題格式: 1.對抒情形象的分析回答:身份+性格+思想。 鷓鴣天代人賦辛棄疾 晚日寒鴉一片愁,柳塘新綠卻溫柔。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腸已斷,淚難收,相思重上小紅樓。情知已被山遮斷,頻倚闌干不自由。 分析:這首詞描寫了一位思婦,即一位內心充滿「離恨」與「相思」的女性。她「眼底」充滿了「離恨」,明知視線已被青山遮斷,心上人是看不到的,但仍要情不由己地、一次又一次地倚靠著樓上的闌干(欄干)遠望,足見其情之痴絕。 2.對詩歌意象的分析回答:表層含義+深層含義。 題菊花(唐)黃巢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分析:滿院菊花在颯颯秋風中開放,似乎帶著寒意,散發著幽冷細微的芳香,蝴蝶也難得飛來采掇菊花的幽芳。作者想像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就要讓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開放。而統觀全詩,詩中的菊花寓意是當時社會上懷才不遇的有志之士的化身。作者既讚賞他們迎風霜而開放的頑強生命力,又深深為他們所處的環境、所遭的命運而憤激不平,立志要徹底加以改變。 3.對所抒發情感的理解和回答:通過什麼+抒發(寄寓、揭露)什麼感情。 漁歌子(唐)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通過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寄託了作者愛自由、愛自然的情懷,也反映了他高遠、沖淡、悠然、脫俗的意趣。 4.對詩歌意境的體味回答:客觀形象+主觀感受+交融了什麼樣的感情。 山居秋暝(唐)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首詩寫秋晚山景,描繪了山中秋雨過後清朗明凈的月夜:松間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漁舟有機地勾勒出了一幅恬靜、淡遠的秋色晚景圖。這首詩是王維晚年隱居輞川時所作,寫秋晚山景,藉以表達作者對純樸安靜、放縱山林生活的熱愛。 5.對關鍵字的品位回答:詞語含義+手法+表達作用。
玉樓春(宋)宋祁 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分析「鬧」字:「鬧」字以動寫靜,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春天的濃烈氣氛和春天那一派盎然春意以及生機勃勃的美妙境界。 6.對表現手法的賞析回答:手法+表達作用。 關河令(宋)周邦彥 秋陰時晴漸向暝,變一庭凄冷。佇聽寒聲,雲深無雁影。 更深人去寂靜,但照壁孤燈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分析:這首詞表達的思想感情:融情於景。本詞上厥先寫薄暮凄清之景,孤獨的旅客默立客庭中,長鳴傳來,不見雁影,營造了一種凄清的氛圍。下厥的「孤燈」與上片相呼應,孤寂凄苦之情自然流露於詞的字裡行間。 二.區分幾個概念,明確答題的內容角度 (一)「方式、手法」的區分:藝術手法,又叫表達技巧,包括三個方面: ①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虛實、動靜)、抒情、議論、鋪陳等。 ②表現手法:起興、聯想、烘托、襯托(正襯或反襯)、抑揚、照應、正側、象徵、對比、對照、由實入虛、虛實結合、運用典故、化用、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諷今、化動為靜、動靜結合、以小見大、開門見山、含蓄蘊藉等。。 ③修辭:比喻、借代、誇張、對偶、對比、比擬、排比、設問、反問。 (二)「情」、「志」的區別:在詩歌里,「情」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喜、怒、憂、思、悲、恐、驚,一般都是通過景物描寫表達出來的;「志」就是我們平時說的理想、抱負、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過對物的描寫表達出來的。例如,宋人楊萬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抒發了作者熱愛生活及對新事物的喜愛之情,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是以冰清玉潔的梅花反映自己不願同流合污的品質,屬於言志。 (三)「情」、「景」關係區別: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都是詩人把要表達的感情通過景物表達出來。「借景抒情」表達感情比較直接,讀完詩歌后的感受是見「情」不見「景」;「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表達感情時正面不著一字,讀完詩歌后的感受是見「景」不見「情」,但是仔細分析後卻發現詩人的感情全部寓於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語皆情語。 (四)描寫的角度:常見的角度有:形、聲、色、態、味。「形」、「色」是視覺角度;「聲」是聽覺角度;「態」分為動態和靜態;「味」是觸覺角度。 三.注意以下幾點: (一)把握常用的表達程式: 這首詩採用了(某種表達方式、或修辭手法、或表現手法)的技法,寫出了(某個意象)的(某種)特點,表現了(突出了)(某種)思想、感情,起到了(某種)作用。 熟悉常用的表達方式:敘述、描寫、抒情、議論、(說明)。 記敘,記敘人物的經歷或事情的發生、發展、變化過程。「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陸遊《書憤》)用敘述的方式寫自己親臨抗金前線的值得紀念的往事。 描寫,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對人物、事件、環境所作的具體描繪和刻畫。「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杜甫《漫成一首》)詩歌從水中月影寫起,生動描寫了白鷺曲著身子,恬靜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灘,船尾大魚躍出水面而發出拔刺的響聲,一動一靜構成了江上月夜寧靜的美景。 議論,對人和事物的好壞、是非、價值、特點、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見。「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元稹《菊花》)這是詩的後兩句,點出喜愛菊花的原因和對菊花歷盡風霜而後凋的堅貞品格的讚美。 抒情,表達作者強烈的愛憎、好惡、喜怒、愛樂等主觀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間接抒情。「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溫廷筠《商山早行》)首聯中起句以時間、事件、環境三者相互照應,寫出旅客的辛勞,對句直抒詩人的感慨。「客行」與「故鄉」相比較,自然生出一個「悲」字來。
結構形式:常見的術語有首尾照應、呼應,開門見山、層層深入,先總後分,先景後情、渾然天成、卒章顯志,過渡、做鋪墊、埋伏筆等。 常見的修辭:比喻、借代、比擬、誇張、對偶、排比、反覆、設問、反問、起興、虛實結合等。 1、比喻,用一種事物或情景來比作另一種事物或情景。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徵,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裡一青螺」(劉禹錫《望洞庭》)詩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將皓月銀輝下的山比做銀盤裡的青螺,色調淡雅,山水渾然一體。 2、借代,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體,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徵代替人。借代的運用使語言簡練、含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如夢令》)詩中用「綠」和「紅」兩種顏色分別代替葉和花,寫葉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誇張,對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鮮明地表達事物的作用。「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愁生白髮,詩人用誇張的手法寫白髮竟有「三千丈」那麼長,可見愁思的深重。 4、對偶,用結構相同、字數相同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從形式看,語言簡練,整齊對稱;從內容看,意義集中含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從篇法結構來講,這首詩四聯八句,句句皆對仗,對得圓渾自然,不見斧鑿之痕。「無邊落木」對「不盡長江」使詩的意境顯得廣闊深遠,「蕭蕭」的落葉聲對「滾滾」的水勢更使人覺得氣象萬千。更重要的是,從這裡感受到詩人韶華易逝,壯志難酬的苦痛。 5、比擬,把物當作人來描寫叫擬人,或把人當作物來描寫叫擬物。比擬有促使讀者產生聯想,使描寫的人、物、事表現的更形象、生動的作用。「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林逋《山園小梅》)這一聯採用擬人的手法。「先偷眼」極寫白鶴愛梅之甚,它還未來得及飛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幾眼;「合斷魂」一詞寫粉蝶因愛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對梅得喜愛之情誇張到極點。 6、排比,把內容緊密關聯、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幾個句子或短語接連說出來。「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夕陽西風瘦馬」(馬致遠《天凈沙》)純用名片語合,構成典型環境
7、設問,先提出問題,接著自己把看法說出。問題引入,帶動全篇,中間設問,承上啟下,結尾設問,深化主題,令人回味。「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魯威作)以設問開篇,點明題旨,領起下面分層次地敘述三國人物的英雄業績。 8、反問,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來加強語氣,表達強烈感情。「江東弟子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王安石《疊題烏江亭》)使用反問句式,語氣冷峻,強調了歷史之必然。 9、起興,興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李商隱的《錦瑟》)首聯用瑟這種樂器起興,由此而思及「華年」。 10、虛實結合,是指現實的景、事與想像的景、事互相映襯,交織一起表達同一樣的情感。「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柳永《雨霖鈴》)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外,寫的都是眼前實景實事實情,寫詞人和心愛的人不忍分別又不得不別的心情,是實寫;下片寫對別後生活的設想,是虛寫,著意描繪詞人孤獨寂寞的心情。虛實結合,淋漓盡致寫出了離別的依依不捨。 常說的表現手法:比興、象徵、比喻、誇張、比擬、借代、雙關、襯托、烘托、渲染、對照、用典、疊詞、點化(化用)、互文、想像、聯想、曲筆、逆筆、照應、倒裝、鋪墊、鋪排、抑揚(先抑後揚、先揚後抑)、正側結合、虛實結合、動靜結合、化動為靜(以動襯靜)、以小見大、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卒章顯志、言此意彼、意在言外、寓褒於貶、明褒實貶、欲擒故縱、畫龍點睛、重章疊句、意象組合、白描與工筆、以樂景寫哀情等。 1、直接抒情也稱直抒胸臆,是一種不要任何「附著物」,而由作者直接對有關人物、事件等表明愛憎態度的一種抒情方式。如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城,無處話凄涼。」作者的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對亡妻的懷念之情。「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前兩句寫景,後兩句直接抒發在這樣的環境里產生的情懷,天然的形勢、闊大的氣象與詩人在這景象面前產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2、間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和寓情於景(或物)、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是作者通過對某種景物的描寫來抒發感情的抒情方式。如孟浩然的《歲暮歸南山》:「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髮催人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作者落第的失意,多病的苦痛,年華的流逝,種種哀情都借迷濛空寂之景表達出來,含蓄委婉,餘味無窮。 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象徵)就是作者在對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事物中,通過對事物的描寫和敘述來抒發感情、表達志向和意願的一種抒情方式。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以及落日、夜月、清風、細雨、微草等等都是詩人常常藉以抒情言志的對象。如陸遊的《卜運算元?詠梅》:「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全詞以梅自喻,借梅花的悲慘遭遇,喻托作者報國無門、屢受排擠與打擊的不平心境。 寓情於景(或物)、情景交融這種方式將感情融匯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來抒發感情。如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寫景中包含著作者對春雨的「喜悅」之情。 3、以景結情詩歌在議論或抒情的過程中,戛然而止,轉為寫景,以景代情作結,使得詩歌「此時無情勝有情」,顯得意猶未盡。如王勃的《山中》:「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最後兩句寫山上望見實景,映襯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風蕭瑟,黃葉飄飛來襯托自己的悲苦。張可久的《〔中呂〕賣花聲?懷古》:「阿房舞殿翻羅袖,金谷名園起玉樓,隋堤古柳纜龍舟。不堪回首,東風還又,野花開暮春時候。」詩人敘事時只寫淫樂不寫敗亡,這種以景結情的手法餘味無窮,耐人尋味。
4、鋪排即《詩經》表現手法中的「賦」,它指的是對事物的特點不厭其煩的多角度地進行鋪排陳述。如《孔雀東南飛》中的「……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由足至頭、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連串誇張性的鋪陳,旨在描寫蘭芝的美,更表現她的從容鎮定。 5、渲染渲染就是通過對環境、景物或人物的行為、心理的描寫、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強藝術效果的一種表現手法。如:《雨霖鈴》上片描寫送別的環境,作者濃墨重彩,極力渲染一種凄涼的氣氛,加重了離愁別恨。「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杜甫《登高》)首聯俯仰所見所聞,一連出現六個特寫鏡頭,渲染秋江景物的特點。 6、烘托烘托屬側面描寫,原是國畫的一種畫法,後用於寫作技法,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點或特質更加突出。此種手法常與渲染手法結合起來使用,如《琵琶行》中三次寫江中之月,分別烘託了琵琶聲的美妙動聽、引人入勝和人物凄涼、孤獨、悲傷等心情。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作者卻從「千古風流人物」說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戰時的「多少豪傑」,最後才集中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7、襯托襯托是烘托的一種,指的是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來陪襯或對照。襯托手法又分兩種:一種是正襯(陪襯),一種是反襯。正襯是用相同的東西來襯托,如白居易的《長恨歌》,寫楊貴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以美襯美;「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卻從「千古風流人物」寫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戰時的「多少豪傑」,最後才集中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反襯是用相反的東西來襯托,有以動襯靜,以美襯丑,以樂襯苦等。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僧敲月下門」等都是以鬧襯靜。 8、以樂景寫哀情屬反襯手法的一種,表面上寫的是一種歡樂的場景,而實際上藉此來表達一種悲哀、凄楚的情緒。如歐陽修的《踏莎行》「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以散發芳香的青草與和暖的春風這種樂景反襯詞人無窮的離愁別緒這一哀情。又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昔日游上苑時的熱鬧與美好正顯示了今日處境的凄涼。 9、化動為靜就是在詩中將動景化為靜景來寫。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中「遙看瀑布掛前川」一句,將富有動態的瀑布化為靜態來寫,一個「掛」字,惟妙惟肖地表現出傾瀉的瀑布在遙看中的形象,包含著詩人對大自然的神奇偉大的讚頌。 10、動靜結合指在詩中詩人、事、景的動靜有機地結合起來描寫的一種手法。如杜甫的《絕句》:「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詩的尾句與第三句動態的飛燕相對照,動靜相間,相映成趣。 11、抑揚  指的是在褒貶人、事、物的時候,為了使人信服,或預先防止別人的反駁,常對要褒的先寫其不足,對要貶的先寫其長處,這種手法就是抑揚。如元曲「沛公,大風,也得文章用。卻教猛士嘆良弓,多了游雲夢。駕馭英雄,能擒能縱,無人出彀中。後宮,外宗,險把炎劉並。」先寫劉邦的種種神威,臨末才說到後宮外宗之亂,欲楊先抑,諷刺性極強。「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高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王昌齡《閨怨》) 這首詩採用先揚後抑的手法,先寫少婦「不知愁」,後面才說她「悔」,通過對少婦情緒微妙變化的刻畫,深刻表現了少婦因觸景而產生的感傷和哀怨的情緒,突出了「閨怨」的主題。
21、點化點化也叫化用。它是把前人的詩文妙句融化為自己的語言的一種創作方法。如王實甫的《西廂記?長亭送別》「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就是點化了范仲淹的《蘇幕遮》中的「碧雲天,黃葉地」的句子。毛澤東的《沁園春?雪》中「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一句點化了蘇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的內容。白居易的《長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點化了韋應物的「西施且一笑,眾人安所妍」詩句的意境。 22、比喻比喻就是平常說的「打比方」,即用具體的、熟知的、淺顯的事物作比,去說明或描寫抽象的、生疏的、深奧的道理,使人容易理解,容易想像。古典詩歌運用比喻,在寫景狀物時能突出形象,強化對特定意境的渲染;議理抒情時能以生動的形象強化表情達意,從而深化詩歌的主題。如賀知章的《詠柳》巧妙而形象地將春風喻為剪刀,表現得自然有活力。 23、誇張為了表達某種強烈的感情,突出事物的某個特徵,說話時有意將事實誇大或縮小,這種修辭手法就是誇張。如李賀的《李憑箜篌引》大量運用神話傳說和誇張的描寫,表現李憑的琴聲具有「驚天地泣鬼神」的藝術魅力。在浪漫主義詩歌中,誇張的手法隨處可見。如「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又如「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李白《俠客行》)以五嶽為輕來誇張俠客然諾之重。 24、比擬比擬包括擬人和擬物,採用這種手法可使色彩鮮明,描繪形象,表意豐富。如黃庭堅的《清貧樂》:「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春手法,用兩個設問句領起前後兩片詞句,既抒寫覓春情切,又顯得結構綿密,構思新穎;又去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該詞運用設問、擬人的修辭把「春」和「黃鸝」人格化,愛春惜春之情溢於言表。 25、對比對比可突出事物的特點,使好的事物顯得更好,壞的顯得更壞。如張可久的《〔中呂〕賣花聲?懷古》「美人自刎烏江岸,戰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傷心秦漢,生民塗炭,讀書人一聲長嘆。」以英雄美人的窮途末路和民生疾苦對比,表達了對普通百姓的深切同情。「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李白《越中覽古》)前三句描寫昔日繁榮和最後一句描寫今日冷落凄涼形成強烈的對比,使讀者感受特別深切,其中蘊含著詩人深沉的歷史思考。 26、疊詞疊詞是指為了表達的需要,把同一詞接二連三地用在一起的修辭手法。典型的如李清照的《聲聲慢》開頭「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十四個字,表現了作者孤獨、寂寞、凄苦、複雜而深切的心理狀態,為全詩定下了一個孤獨的感情基調。 27、互文互文是指古代詩文相鄰句中所用的詞語互相補充,結合起來表示一個完整意思的一種修辭手法。如「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引無管弦」中的「主人」、「客」兼及「下馬」和「在船」。「東西置松柏,左右種梧桐」中的「東西」、「左右」兼及「置松柏」和「種梧桐」。「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中的「秦」、「漢」兼及「明月」和「關」。 28、雙關為了使某一字、詞,憑藉其本身具有的語音或語意的條件,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獲得雙重意義就是雙關。這種修辭手法可以使語言含蓄、風趣。如韋莊的《憶昔》中詩人不把「無忌」作專名看,取其「無所顧忌」、「肆無忌憚」之意,這是雙關;詩人言愁卻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諷,這也是雙關。 29、倒裝倒裝是指故意顛倒順序,以達到加強語勢,錯綜句法等修辭效果的一種修辭手法。如辛棄疾《西江月》中「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應為「天外七八個星,山前兩三點雨」;最後兩句「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頭)忽見」,應為「溪橋路轉,忽見社林邊舊時茅店」。在山前疏雨將來時,「忽見」從前歇過的那家茅店,心情是驚喜的,用倒裝句除了滿足韻律的需要外,將「忽見」後移也可強調驚喜之情。再如「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應為「神遊故國,應笑我多情,早生華髮」。
30、借代借代是古典詩歌中運用極廣的一種修辭手法。運用借代可使語言簡練,富於變化,容易引起人們的聯想。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中的「朱門」,「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中的「風騷」。 31、聯想由一事物聯繫到與之有關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類似的特點聯繫起來造成一個典型。「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詠柳》)詩人由柳枝的紛披下垂、婀娜多姿聯想到翠綠的絲帶,運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個別具浪漫色彩的新穎形象,一改楊柳抒離情的象徵義。 32、想像人們在已有材料和觀念基礎上,經過聯想、推斷、分析、綜合,創造出新的觀念的思維過程。「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裡一青螺。」(劉禹錫的《望洞庭》)這首詩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通過極富想像力的描寫,將洞庭的湖光山色別出心裁地再現於紙上。 33、象徵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具體形象,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特點的概念、思想和感情。「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繞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這兩句描寫青山環繞,層巒疊嶂,自己所處的郡城正在嚴密封鎖,重重阻隔之中。象徵了自己被政敵迫害的景況,書寫思歸不得的憂傷。通篇用比喻就是象徵,如于謙的《石灰吟》。 34、照應指詩中對前面所寫的作必要的回答。恰當運用這種方法使結構顯得緊湊、嚴謹。「楚江微雨里,建業暮鍾時。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胄》)首聯兩句寫黃昏時分詩人佇立在細雨蒙蒙的江邊,這裡點明了詩題中的「暮雨」,又照應了詩題中的「送」字。 35、正側對描寫對象進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寫是正面描寫;描寫對象周圍的事物,使對象更鮮明、突出的是側面描寫。「一樹春風千萬枝,嫩於黃金軟於絲。永豐西角荒園裡,盡日無人屬阿誰?」(白居易《楊柳枝詞》「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王昌齡《從軍行》)白詩第一、二句運用正面描寫的手法,描寫了春天柳樹的嬌美形態。王詩第二句側面描寫戰況,一方面詩風勢很大,捲起紅旗便於急行軍,另一方面勢高度戒備,不事張揚,把戰事的緊張狀態突現出來。 常說的意象、意境概念: 意象,就是詩中熔鑄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即詩歌中的具體的人、物、景等。意境,就是作者通過豐富的想像,將思想感情與作品的生活圖景融為一體而形成的藝術境界。這是詩人的主觀感受、感情以及對生活的理解、認識和客觀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徵以及內在的意蘊的融合統一。「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飄渺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蘇軾的《卜運算元黃州定慧院寓居作》)詞中「缺月」、「疏桐」、「幽人」、「孤鴻」、「寒枝」等就是意象。這些意象與「獨」、「縹緲」、「恨」、「寂寞」、「冷」等詞的感情色彩和「揀盡寒枝不肯棲」這個具有象徵意味的詩句結合起來構成了孤獨、凄涼的氣氛,但詩人的心念卻非常堅定,表達的是作者孤高自賞,不願與世俗同流的生活態度,這就是意境。 揣摩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迷戀、憂愁、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閑適、歡樂、仰慕、激憤、堅守節操、憂國憂民、蔑視權貴、懷才不遇、壯志難酬、歸隱田園、惜春悲秋、羈旅愁思、思鄉念親(友)、憶友懷舊、別恨離愁、相知相思、兒女情長、堅貞愛情、懷古傷今、借古諷今、憤世嫉俗、登高覽勝、寄情山水、熱愛自然等。 1、憂國傷時 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過華清宮》長安回望綉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反映離亂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白居易《賣炭翁》 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擔憂如:杜甫《登樓》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這是一首感時撫事的詩。作者寫登樓望見無邊春色,想到萬方多難,浮雲變幻,不免傷心感喟。進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極星座一樣,不可動搖,即使吐蕃入侵,也難改變人們的正統觀念。最後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諸葛亮輔佐朝廷的抱負,大有澄清天下的氣概。 全詩即景抒情 2、建功報國 建功立業的渴望。如:曹操《龜雖壽》、陸遊《書憤》 保家衛國的決心如:王昌齡《從軍行》 報國無門的悲傷 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醜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 山河淪喪的痛苦如:陸遊《示兒》、文天祥《過零丁洋》 年華消逝,壯志難酬的悲嘆 如:蘇軾《水調歌頭?赤壁懷古》 揭露統治者窮兵黷武如:杜甫《兵車行》 理想不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3、思鄉懷人 羈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溫庭筠《商山早行》
思親念友 如: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 邊關思鄉如:范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 閨中懷人 如:王昌齡《閨怨》、歐陽修《踏莎行?候館梅殘,溪橋柳細》、李白《樂府》(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4、生活雜感 寄情山水、田園的悠閑 如:王維《山居秋暝》、孟浩然《過故人庄》 昔勝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揚州慢》、劉禹錫《烏衣巷》 借古諷今的情懷 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 青春易逝的傷感如: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仕途失意的苦悶 如:白居易《琵琶行》、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告慰平生的喜悅如:杜甫《春夜喜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辛棄疾《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 5、長亭送別 依依不捨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鈴》、王維《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別》 情深意長的勉勵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坦陳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搞懂常指的「作用」範圍:意境優美、意境深遠、言近旨遠、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味深長、耐人尋味、言近旨遠、言簡意豐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盡而意無窮含蓄蘊藉委婉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等。 了解古典詩歌常見的內容:離情與別緒、懷古與傷今、思鄉與懷遠、個人情致與山水田園、詠史詠物與諷喻抒懷、春恨秋悲與人生際遇、出世的山林之趣、與人世的廟朝之志等。 體會常常提到的感情基調和創作風格:現實、浪漫、雄渾、曠達、豪放、俊爽、沖淡、沉鬱、悲慨、婉約、清新、明麗、豪邁、豪放、奔放、剛勁、低沉、幽怨、哀傷、凄涼、纏綿、積極、消極、樸素自然、清新飄逸、沉鬱頓挫、淡雅高遠、華妙艷麗、雄健高昂、悲壯蒼涼、嚴謹細膩等。 附:著名詩人的風格 三曹詩風的蒼涼雄健;李白詩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飄逸的風格;杜甫詩憂國憂民的人生,沉鬱頓挫的風格;張九齡詩風的委婉蘊藉;孟浩然詩風的語淡者味重、恬靜渾健;王維詩風的恬淡含蓄,氣韻生動(「詩中有畫」);王昌齡詩風的雄健渾厚且情思婉約;高適、岑參詩風的雄渾奇拔;韋應物詩風的清新典雅;韓愈詩風的氣勢磅礴、奇特新穎;賈島詩風的蕭瑟悲愁;李賀詩風奇詭變幻、憂鬱激憤;元稹詩風的艷麗淺近;白居易詩風的平白清新,雅俗共賞;劉禹錫詩風的清峻明朗;李商隱詩風的清麗俊逸;杜牧詩風的含蓄綽約;溫庭筠為代表的「花間派」詞人(韋莊、歐陽炯、李詢、孫克憲等)詞風既有農艷香軟的一面,又有清新疏朗的一面;李煜詞風的頹靡傷感、細膩感人;歐陽修詞風的清麗明媚、語近情深;范仲淹詞風的蒼涼悲壯;晏殊詞風的明朗疏淡;蘇軾詞風的雄健豪放,曠達高遠;柳永詞風的纏綿悱惻;黃庭堅詞風的流暢自然;秦觀詞風的情真意切;李清照詞風的婉約凄切;楊萬里詞風的新鮮活潑;陸遊詩風的雄渾奔放、明朗流暢;辛棄疾詞風氣勢雄壯之外,還不乏婉轉悱惻;姜夔詞風的精心刻意、清妙秀遠等。但也應注意,所謂風格,是指詩人寫作的主調,並非沒有例外。大家需要根據情況靈活運用。 熟悉評價詩歌語言的常用語:質樸、淡雅、自然、蒼涼、低沉、蒼勁、舒緩、悲涼、雄健、雄渾、準確、生動、形象、沉鬱頓挫、清新明快,平淡有趣,勾勒、濃墨重彩、艷麗多彩,含蓄蘊藉、富有哲理、淋漓盡致、簡潔巧妙,入木三分;語言凝練,生動傳神;惟妙惟肖、字字是淚,聲聲哀嘆,感人至深;自然宏麗,又饒有風骨;音節和諧流暢,語極工整;屬對工切,聲韻和諧;含蓄雋永,精巧蘊藉;樸實無華,淡雅含蓄;通俗生動,平易炙熱;鍊字精巧,悠揚輕快,行雲流水;低回婉轉,沉鬱深微;娓娓而談,庄諧雜出;清而不淡,秀而不媚,柔和雋永,色調和諧等。 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和慣用的意象 1、平時接觸過的和常識性的典故一定要注意儘可能多掌握。例如,「青衫司馬」、「豆蔻詞工」、「封狼居胥」、「關河」、「三山」、「樓蘭」等。 附:古代詩歌中的常見典故 (1)斑竹湘妃竹。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舜死後在湘水上啼哭,眼淚灑在竹子上,竹竿上都生了斑紋。唐劉禹錫《泰娘歌》:「如何將此千行淚,更灑湘江斑竹枝。」 (2)比翼鳥傳說中鶼鶼只有一隻眼、一隻翅膀,所以一定要兩隻鳥在一起才能飛。比喻夫妻;唐白居易《長恨歌》:「在天願為比翼烏,在地願為連理枝。」 (3)碧血常與「丹心」連用,歌頌為國捐軀者的忠貞。元鄭元佑《張御史死節歌》:「孤忠既是明丹心,三年猶須化碧血。」 (4)長城南宋將領檀道濟自稱為「萬里長城」。後以此稱能抵禦敵人入侵的英雄人物。宋陸遊《書憤》:「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5)採薇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國國君的兒子伯夷、叔齊認為這是以臣弒君,就攔馬諫阻。殷之後,兩人不食周粟,隱居首陽山,採薇而食,終餓死。後以此喻隱居避世。唐王績《野望》:「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6)長亭古代驛站在路上約隔十里設一長亭,五里設一短亭,供遊人休息送別。後「長亭」成為送別之地的代稱。宋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7)尺素:語出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童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後為書信的代稱。宋秦觀《踏莎行》:「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 (8)登高重陽有登高習俗。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9)東山高卧東晉謝安辭官隱居東山。後指隱居。唐李白《梁園吟》:「東山高卧時起來,欲濟蒼生末應晚。」(10)杜康傳說杜康(字仲寧)發明了酒。後以此作為酒的代稱。三國魏曹操《短歌行》:「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11)東籬語出東晉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後多以「東籬」表現歸隱之後的
(29)陽關陽關,古關名,今甘肅敦煌西南。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後譜成送別之曲,名《陽關曲》。唐李商隱《飲席戲贈同舍》:「唱盡陽關無限疊,半杯松葉凍頗黎。」 (30)折柳漢代京城習俗,凡送遠客,都要送到長安東面的霸橋,並折柳枝相贈。後指送別。唐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31)折腰陶淵明因不願為五斗米而向鄉里小兒折腰,遂辭官歸隱。後喻指屈身事人。唐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顏?」 例如,閱讀下邊這首宋詞,回答後邊的問題: 如夢令(嚴蕊)「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與紅紅,別是東風情味,曾記,曾記,人在武陵微醉。」 這首宋詞用了一個著名的典故,他出自誰的什麼作品?由此可知這首宋詞寫的是什麼事物?抒發的是什麼感情? 回想一下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就知道了「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並由此推知這首宋詞抒寫的是桃花,表達了作者心地高潔,凌越世俗的感情。 2、意象有以下幾個特點,(1)意象的多樣性。有些物類的意象是比較單一的,比如鷓鴣鳥的形象就和旅途的艱險及離愁別緒相連,梅總是傲寒不屈的象徵,但很多物類的意象具有多重象徵意義。如燕子的意象,在古詩詞中或惜春傷秋,或感傷時事,或寄情相思,或渲染離愁,其意象之豐富是極為突出的;這就需要讀者在鑒賞時結合作品具體分析了。(2)意象的隱秘性。許多意象的產生往往和古代神話傳說、名作佳篇、名人逸事有關,不了解這些典故,就會影響對意象的準確理解。因而對一般讀者來說,這種隱秘性也是顯而易見的。如「白衣蒼狗」象徵世事變化無常。出自唐杜甫《可嘆》:「天上浮雲似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古往今來共一時,人生萬事無不有。」(3)意象的複雜性。一種物類可以表現多種意象,同樣一種意象也可以通過多種物類來表達。古詩詞中用以表現「漂泊」的意象很多,有船、浮萍、孤雁、飛蓬等等。而且,一首作品中,作者常常會用多種意象,通過巧妙的組合,使之欲表現的情感更為豐富多彩,這就需要讀者特別注意,切不可只知其一,不問其他。 附:常用意象含義 意象 含義 意象 含義 楊柳 表現離情別恨或柔情 楊花 象徵離散 梧桐 表現寂寞惆悵、凄苦凄涼悲傷 木葉 表現惆悵落寞的心境 梅花 象徵高潔或不屈不撓純凈潔白 蘭花 象徵高潔、美好 菊花 象徵隱逸、高潔、脫俗、高雅 竹 象徵正直、不從俗、向上、有氣節 桃花 形容美女的容顏 牡丹 表現富貴、美好 松柏 高潔、堅強、堅貞或富有生命力 綠葉 表現希望、活力
黃葉 象徵新陳代謝或表現美人遲暮 禾黍 表黍離之悲(對昔盛今衰的感嘆) 草 ①表現生生不息和希望 黃粱 表現虛幻的事或慾望的破滅 ②表現荒涼、偏僻 花開 象徵希望、人生的美好 ③象徵地位、身份的卑微 花落 表現失意、人生挫折或惜春之情,感傷 鴛鴦 常喻夫妻,表現夫妻情深 鴻雁 表現書信、兩情交往或思鄉之情 鷓鴣 烘托荒涼破敗或惆悵落寞 杜鵑 哀怨、凄惻、思歸或冤魂悲鳴表 猴猿 表現凄厲、哀傷、孤寂,愁苦 鷹 表現剛勁、自由或大志 杜鵑 哀怨、悲傷、凄涼 燕 溫情、惜春、愛的思念、滄桑、漂泊、信 魚 表現自由、閑適 烏鴉 不祥之物或比喻小人、凡夫俗客 沙鷗 表現人生的飄零或傷感愁懷 青鳥 指代情人的使者 太陽 表現希望、活力或時光流逝 細雨 表現生機、活力或纏綿的友情、愛情 夕陽 比喻年老或表現失落、悲嘆滄桑 細雨 潛移默化的教化 月亮 ①象徵人生的圓滿、缺憾; 暴雨 象徵熱情或殘酷,盪污穢的力量 ②表現親人的團圓、分離; 露 比喻人生短促、生命易逝 ③寄託思鄉、思親之情; 雪 象徵純潔、高潔或表環境的惡劣 ④表現曠達、瀟洒,美麗,冷清 霜 象徵人生無常易老,表前路坎坷 春風 表現希望、曠達、歡娛、得意 西風 表落寞、惆悵、思歸、烘托衰敗 浮雲 表現遊子漂泊、飄零 晴天 表現光明、歡娛 濃雲 表現愁腸壓抑 陰天 表現壓抑、愁苦、寂寞 玉 象徵高潔、脫俗 尺素 指代書信 吳鉤 佩帶的刀劍,看吳鉤,建功立業的抱負 珍珠 表現美麗、純潔無瑕 船 漂泊、無拘無束,自由曠達 紅色 象徵青春、熱情,表現喜事 白色 象徵純潔無瑕,表現喪事 綠色 象徵希望、活力、和平 黑色 表現黑暗、絕望或神秘 藍色 表現高雅或憂鬱 黃色 象徵溫暖、平和 紫色 表現高貴、神秘 桑梓 家鄉,表現懷鄉之情 西樓 排遣憂傷或遙望故國、故鄉、 愛人、友人的傷心之樓 南園 泛指花草園林 落日 惆悵 冬雪 冷峻 秋雨 憂愁 流水 嘆惋、時間流逝 落葉 失意、傷感 丁香 指愁思或愛戀情結 大漠 蒼涼 曠野 凄清 美酒 壯行 紅豆 相思 竹林 閑趣、隱逸 孤燈 孤苦、羈旅凄涼,思鄉懷人 秋蟲 凄涼 故園 鄉愁 燭 相思、別愁 枯藤 蕭瑟、荒涼 古琴 知音 古道 荒涼 飛鳥 空遠 長亭 送別 樓蘭 西域古國名,表現衛國立功 關山 指遙遠的地方,多用以表現懷鄉、思人 陽關 古地名,指代離別送行的歌 蓮 「憐」諧音雙關,藉以表達愛情 闌(欄)干 象徵著思念、寂寞、離愁 孤雁 思親,思鄉,孤獨 寒蟬 悲涼、離愁別緒 梅子 成熟比喻少女的懷春 附加: 詩詞鑒賞是閱讀能力中層次最高的一個層級,也是高考中考生失分較多的一項。怎樣才能迅速而準確地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解讀詩詞的意境、探尋詩詞的主題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八個方面突破。   一、從詩詞的標題突破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標題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內容,有的標題揭示了作品的線索,有的標題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調。例如:   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   李益   微風驚暮坐,臨牖思悠哉。   開門復動竹,疑是故人來。   時滴枝上露,稍沾階下苔。   何當一入幌,為拂綠琴埃。   標題中的「聞風」二字是全詩的線索,也是理解全詩內涵的關鍵。首、頷兩聯寫臨風而思友、聞風而疑友來;頸聯寫風吹葉動,露滴沾苔,用意還是寫風;尾聯入幌拂埃,也是說風,是遐想,期望風至寄思友之意。可見,全篇緊緊圍繞「聞風」進行藝術構思,通過微風形象,表現詩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發思念故人的情懷。   二、從詩詞描寫景色的「冷」「暖」色調突破   古人寫詩作詞,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於景。因此,鑒賞時首先要找出寫景的詞句,再體味所寫之
  景的「冷」「暖」,進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   水檻遣心二首(其一)   杜甫   去郭軒楹敞,無村眺望賒。   澄江平少岸,幽樹晚多花。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   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   這首詩中的寫景主要是在二、三聯,詩人先用「澄江少平岸,幽樹晚多花」寫出開闊而幽美的草堂四周環境,再用「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勾畫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春景圖。你看,魚兒在毛毛細雨中搖曳著身軀,燕子在微風的吹拂下輕盈地飛翔,多麼歡快、多麼自由啊!詩人正是通過繪製這樣的「暖」色之景,抒發了一種歷經戰亂之後暫得安身的閑適而喜悅的心情。   三、從詩詞所選取的意象突破   古詩詞中的許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義,詩人常常通過選取特定的意象來表達內心獨特的情感。我們鑒賞時就要留心詩詞中出現的意象,調動積累,揣摩意象的含義,從而理解作品的內容。例如:   長信秋詞五首(其一)   王昌齡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   熏籠玉枕無顏色,卧聽南宮清漏長。   詩中首句用「梧桐」、「秋葉」這些帶有凄涼悲傷的意象來渲染蕭瑟冷寂的氣氛,第三句中的「熏籠」又進一步烘託了深宮寒夜的環境。結合末句便知,這是由於詩人心境凄清、愁恨難眠,才感到來自南宮(皇帝的居處)的漏聲凄清、漫長。   四、從詩詞中所暗示的關鍵詞突破   詩詞是詩人「緣情而發」的產物,有時如能捕捉到詩詞中那些最能顯現詩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鑒賞該詩詞的鑰匙。例如:   江樓感舊   趙嘏   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來望月人何處?風景依稀似去年。   首句中一個「思」字奠下了全詩的感情基調,也成為我們窺視詩人內心世界的窗口。詩人為何而「思」?思的對象又是什麼?聯繫下文方知,詩人是由於見到與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觸發了對友人的思念。   五、從作品中含有詩眼的句子突破   古人寫詩詞,尤其注重鍊字鍊句,力求一字傳神,一句傳神。而這些含有詩眼的句子往往最能體現作品的內蘊及表達技巧。例如: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台。   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   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詩中的第三聯描寫生動,「落」「明」二字精練傳神,是該聯的詩眼。「落」給「泗水」以動感,好像從天上落下一般,使靜態的形象動態化;「明」賦予靜態的自然色彩以動感,不說徂徠山如何青綠,而說蒼綠色彩主動有意地映照徂徠山。聯繫全詩,不難發現詩人把山水寫得如此雋美、秀麗,是為了襯托他與友人的情誼純潔無邪。   六、從作者的人生經歷突破   「詩言志」,作者的人生經歷不同,他(她)通過詩詞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傾向也就不同。因此,鑒賞   時不妨從作者所處的時代環境及其生活經歷突破。例如:   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   辛棄疾   繞床飢鼠,蝙蝠翻燈舞。屋上松風吹急雨,破紙窗間自語。平生塞北江南,歸來華髮蒼顏。布被秋   宵夢覺,眼前萬里江山。   辛棄疾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一生堅持抗金復國,但不受重用,抱恨而終。他的詞作多抒寫其力   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這首詞就抒發了他的壯志難酬仍憂國憂民的宏大襟懷。   七、從詩詞中典故的含義突破   古代詩人創作時,有時藉助一些典故來表現廣泛而深刻的主題。如果我們關注這些典故,了解這些   典故,無疑會有助於把握作品的主題。例如:   遣懷   杜牧   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詩中「楚腰纖細」典出《韓非子?二柄》:「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掌中輕」典出《飛燕外傳》,指漢成帝皇后趙飛燕,「體輕,能為掌上舞」。詩人借用這兩個典故意在說明自己也曾沉湎酒色,放浪形骸。再看第三句,詩中「十年」與「一覺」相對,給人以「很久」與「極快」的鮮明對比感,顯示出詩人感慨之深。縱觀全詩,可以發現詩人所遣之懷,不僅有懺悔之意,還有前程恍惚如夢、不堪回首之意。   八、從詩詞的註解突破   有的詩詞鑒賞在原詩之後附有註解,閱讀這些註解,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作者、作品的有關情況,以便更準確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內容。例如: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李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注]此詩寫於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後的秋季,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詩後註解提供了該詩的寫作背景,從「流放途中遇赦」這幾個字可以想見,詩人應是帶著輕快的心情寫作此詩的。因此詩人筆下的自然萬物好象被賦予了生命:雁兒高飛,帶走了詩人憂愁苦悶之心;月出山口,彷彿是君山銜來了團圓好月。這樣的有情有意之景便襯托出詩人遇赦後極其歡快的心情

推薦閱讀:

你把背過的古詩詞都還給老師了,該怨誰?
懷古詩
每次聽《清平調》,內心都無法平靜……
【語文】古詩詞曲鑒賞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門去卻關|古詩賞析

TAG:古詩 | 鑒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