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誠法師|[精進佛七開示]佛七方丈開示(八)
各位法師、各位同學、各位同修:
佛陀說阿彌陀經的時候,在坐的第八位上首弟子難陀。難陀尊者,是釋迦牟尼佛的親弟弟,他具足三十相好,佛陀具足三十二相好。難陀尊者有三十相好,缺了兩個相,一相是白毫相,一相是兩耳垂肩相,耳朵沒有佛陀那麼厚、那麼長,差這兩相就跟隨佛陀一樣,所以在諸弟子當中被譽稱為「儀容第一」,就是這位難陀尊者。
第九位阿難陀尊者,就是阿難,佛陀的侍者,「多聞第一」。「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佛法就猶如大海里的水一樣,非常多寬廣無邊、無有邊際,而阿難尊者他的心量能夠包括無餘,就是所有三藏十二部經典阿難都能夠牢記於心,所以號稱「多聞第一」。
第十位羅睺羅尊者,釋迦牟尼佛未出家以前的太子,他是「密行第一」。所謂「密行第一」,他用功的功夫非常深,一般人都覺察不到他用什麼功夫,修什麼法門,達到什麼程度,一般人了解不到。所以在《法華經》裡面,釋迦牟尼佛對弟子們說:「羅睺羅密行唯我能知之」,只有佛陀才能知道羅睺羅修的什麼法門,他修行的功夫有多深,非常人之所能測知,被譽為「密行第一」。
第十一位憍梵波提,牛智尊者。這位尊者在過去世的時候,曾經去嘲笑一位沙門念經,說這位沙門念經象牛叫一樣,因這緣故五百世變成牛,轉世後還有一些牛的習氣沒有改變過來,即使證到羅漢位次,況且還有習氣未了,由此可見,我們人要斷煩惱、要去掉習氣是何其的艱難,不容易去、不容易斷,羅漢還有一些習氣,凡人更是如此,煩惱習氣更是深重。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有些習氣和煩惱的出現在所難免,不過我們要時刻去覺察,覺察出來以後才能夠避免這些習氣毛病的發作,避免因為自己的煩惱習氣對別人造成損害、傷害。所以我們學佛在一生整個過程當中就是要面對煩惱習氣,一點一點去克服、去對治,煩惱習氣去掉了,業也就越來越消失,煩惱表現出來構成行為就造成業,業就是因,有因就有果,所以果是從因來,從業因而來,業因的深層次裡面因素就是煩惱,一念無明、根本無明,無明表現出來就成了習氣。
第十二位賓頭盧頗羅墮,不動尊者,這位尊者號稱福田第一。在很多寺廟都可以看得到齋堂裡面都有供奉賓頭盧頗羅墮,眉毛長長的,頭髮是白的,長眉白頭,膝蓋上放一本經典,眼睛是往前看,左手拿著拄杖,右手靠在石頭上面。這位尊者他禪定的功夫,很好並且有神通,有一回,賓頭盧頗羅墮尊者在入定的時候,他把一個外道,名字叫做「樹提伽」,這個人有一個缽很考究——「旃檀缽」,它掛在很高的一個地方,這位尊者看到這個缽心生貪愛之心把它取走,還沒有經過對方同意,就把那個缽給它取走,這件事情被佛陀發現以後,佛陀就批評他:「你不可在世人面前顯示神通」。所以就把賓頭盧頗羅墮尊者讓他到西瞿陀尼洲,到別的世界去度眾生。以後這位尊者又回到我們這個世界上面來,佛陀告訴他從此以後不可以再現神通,但是也不要入涅槃,永遠居住在這個世界,為眾生種福田,為眾生說法度眾。所以這位尊者在很多寺廟都有他的塑像,其原因就是這樣,福田第一,號稱不動尊者。
第十三位迦留陀夷,這位尊者是教化第一,他的容貌非常的黑,皮膚非常的黑。
第十四位「房宿尊者」摩訶劫賓那,翻譯成漢語叫做「房宿尊者」。他通一些天文,「房宿」是第二十八星宿里第四星,叫「房宿」。
第十五位薄拘羅,薄拘羅這個人他壽命非常長,壽命第一。他這一生活了一百六十歲,壽命第一。
最後一位阿菟樓陀,佛的堂弟,天眼第一,翻譯成漢語名為「無貧尊者」,常常所說的阿那律尊者,他是甘露王的兒子。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後回到家鄉,阿那律尊者與阿難尊者、難陀、優波離,就是在那個時候出家的。阿那律尊者出家後修道非常的精進,因為每天非常用功,勞累過度,有一回釋迦牟尼佛在說法的時候,這位尊者坐在那裡打瞌睡,被釋迦牟尼佛呵斥、被批評,阿那律尊者自己也覺得不應該,聽法時候瞌睡,這樣子有很大罪過,所以他自己就發誓,從此以後不睡覺,連夜裡都不睡覺,用這個時間用功修行,長此以往,眼睛得了毛病瞎掉看不到,雖然眼睛瞎掉看不到,他更加用功修行,最後得了天眼通,天眼第一。他能夠看到天上的地下的六道眾生,一清二楚,六道眾生所做的事情,這位尊者都能夠一目了然,所以在佛教裡面把他尊稱為天眼第一。
這一共有十六位,都是釋迦牟尼佛的上首弟子,也是常隨眾,常常跟隨釋迦牟尼佛,進行修行弘法。在這部經典的開頭,把這些上首弟子的名稱列出來,其原因有兩個,第一個,這些上首弟子是這部經裡面的當機眾,所謂「當機眾」,是說佛陀講這部難信之法時候,唯有這些上根利智的弟子才有能力去接受。這些弟子聽了佛法以後受到很大利益得第一義悉檀,內心裏面無量的歡喜。所以列上首名字表示這法會當中的當機眾。第二,這些上首弟子本來也是非常有成就的法身大士,他又示現成聲聞的身、聲聞的形象,其目的為了要當影響眾,所謂「影響眾」,用現在話來講,就是在僧團裡面作骨幹,作領頭人,帶頭人的作用,我們任何一個團體他必須要有組織,組織裡面要有骨幹成員,這些骨幹成員常常聽到十大弟子十六尊者,這些是最主要的骨幹分子。釋迦牟尼佛的整個教法的撐持和弘揚,這些影響眾是少不了的,是非常的重要,因為這樣子的緣故在經典的開頭都要把這些影響眾的名號羅列出來。
「如是等諸大弟子」,象舍利弗、目犍連一直到阿菟樓陀等等這樣子有學有修有證的諸大弟子,說明當時聽佛陀說這部法的時候,這些人的根基都是特別的明利,上根利智的人。我們看到了,雖然這一千二百五十個人,他用了好幾個名詞來形容,一下子說他是大比丘,又說他是大阿羅漢,長老大弟子,他其實談的都是一回事,比丘通過修行證到阿羅漢果位。長老和最後的大弟子,長老是說這些佛陀的弟子修行相當長的時間,歲數都有一定的年限,並且道德修行的境界都很深,雖然學、修、證的功夫很深、很好,但是同釋迦牟尼佛相比,還是弟子。在眾多的弟子里相對而言又是大弟子,佛陀的大弟子,「弟子」兩個字什麼意思呢?學習佛法、聽聞佛法在釋迦牟尼佛之後名為「弟」,聽了佛法以後能夠相信、能夠理解,相信理解以後,並且能夠真正去做,得到佛法的利益,所以名為弟子。在我們這部經當中開始只羅列了聲聞弟子,後面還有羅列了菩薩弟子。聲聞、菩薩同時在這個法會當中聽佛說法,但是他把聲聞擺在前面,因為聲聞人,就是比丘,他的形象、威儀最接近於佛陀,佛陀他也示現比丘形象,這些聲聞人形象和佛陀形象是一樣的,所以把聲聞放在前面。當然這些聲聞也不是一般的聲聞,剛才談到,他們非常的有功夫。「弟子」這兩個字我們也常常會聽到,弟子某某,但往往對這兩個字的含義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具體。通常來說,稱自己的門人、門下為門弟,或者叫做徒弟,第一個徒弟就是開門弟子,最後的一個徒弟名為關門弟子,就不收了。還有一種是付法的弟子,就是傳法,傳法的弟子不叫他門弟,叫他付弟,他接受了佛法,他把佛法付給他,就叫付弟。有一種傳法的法師在世的時候把法眷傳給他,名為付弟。如果圓寂以後再把這個法眷傳下去,就不叫做付弟,就叫做遺弟,遺法的遺,就不稱門弟,有別於在世的時候所付的法。再一種是受戒的弟子,簡稱戒弟、有時候也名為戒子,或者稱戒弟子,有這樣的稱呼。所以我們對「弟子」的這個概念它在不同的時候有不同的稱呼。我們同一個法派的、傳法的、受戒的等等,有些說法上面的不同,當然這些都是世間上面的名相的分別,它對修行佛法來講不是非常的重要。
我們剛才看到一些名字,從舍利弗一直到最後的阿那律尊者,他們的名字都是在家時候的名字,在家用這個名字,出家以後、學外道的時候用這個名字,從外道轉入到佛法裡面來也是用這個名字,他名字根本沒改變,但是他的身份是有改變的。身份改變了,就是剛開始是俗人成了外道,外道以後成了比丘,比丘修行證了大阿羅漢果位,神通第一、天眼第一等等,都有大成就、大功德、大智慧,身心真正發生了革命,成就了功德。而我們現在的不少的人他的名字變了,在家的名字不用了,在佛門裡重新有新的名字,但是真正的身心素質沒有變化,就是自己在形相上名號上發生了變化,在實質上沒有變化,這跟佛陀的弟子是不配的。佛弟子最重要的是素質要變化、要提高,而現在的人往往非常容易在這些名號上做分別,那個寺院出家的,師傅是某某,什麼字派,他講究這些外在的東西,然後產生種種執著分別顛倒,作為佛弟子要懂得佛教緣起,他剛剛開始怎麼一回事,傳入到中國以後經過兩千年的流變,到目前又是怎麼一回事,怎麼做是對的,怎麼做是錯的,錯的東西已經出現了,而不能說別人怎麼講的,所謂錯的也是對的,對的也是錯的,這個觀念是錯亂的,雖然別人是這麼說但我們要有決斷的能力,怎麼樣才是最正確的,怎麼樣的是善巧方便之說,這方面是很重要的。世間上面的人為名為利,佛教徒雖然說每個人也有每個人的名字,但是我們不能被這些名字束縛住,被這些名字困惑,我們這人的身體,五蘊色身都是虛假的,都是不實在的,都是變化的,更何況這個名,更是虛假的假名假相,世間的人、世間的法是假名假相,我們佛門的一切也是假名假相,但是我們借這些假名假相修真——「借假修真」,而不能被假的東西困惑住,所以這些佛陀的上首弟子們,他每一個都有一些不同常人之處,就是十六位有十六個特長,他在某一個方面某一個領域高出別人很多,特別的好、特別的有成就,那麼在這方面的作用也是得到佛陀的肯定,得到僧團的肯定。每一位都是阿羅漢,都是大阿羅漢,又有第一,多聞第一、天眼第一、神通第一,既然都是阿羅漢了應該一樣,為什麼又有區別呢?說明人的願力、人的慈悲、人的一些習氣秉性,即使證到阿羅漢果位還是有區別的,唯獨到成佛功德圓滿,我們看大殿裡面佛、阿彌陀佛也好、釋迦牟尼佛也好、藥師佛也好,他都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他的臉形都是一樣的,只是手印上的不同,而釋迦牟尼佛兩邊的十八羅漢其神態各異,每一尊每一尊都不一樣,說明他們還是有區別的,還是有分別心的,所以我們學佛要向佛學習,要把這些分別心去掉,不要向阿羅漢學習,越學越古怪了。
阿彌陀佛!
【責任編輯:董銀生】
標籤:上首弟子 骨幹成員 變化
讚歎
1
隨喜
2推薦閱讀:
※凈界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第二十八卷
※了凡家庭四訓講記之六(凈空法師)
※佛說阿彌陀經(第十四講)凈空法師主講
※印光法師:儒家提倡孝道 佛教也重視孝道
※常濟乘一法師拜見法王的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