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清華和房價都不能定義人生

每個人的一生都是獨一無二的一段經歷,怎麼過自己說了算。問問自己什麼樣的生活是我最想要的,然後大膽地去做,如此人生,才能無悔。

「我老了,跑不動了」「我老了,幹活沒年輕人利索了」……最近和一些在大城市工作的同學聊天,總能聽到類似的自嘲。

三十多歲的年輕人,為什麼會調侃自己「我老了」?可以想見,在現實的種種壓力面前,「我老了」更像是對自身境況的描述:工作壓力大,競爭激烈,為了力爭上遊拋棄了種種愛好、忽視了身體健康;一年不吃不喝,工資也只夠買1平方米房子;而買了房,為還房貸,更是不敢輕易跳槽「試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走出校園後,親身感受到「長安居大不易」,難免會讓不少年輕人的心頭,壓上幾副沉重的擔子。

「房奴」「孩奴」「蟻族」……在大城市生活,不容易是很多人的共同感嘆。也正因此,住有所居、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等基本民生問題的討論,總是能輕易牽動城市人敏感的神經。不過仔細想想,類似的焦慮,似乎每個年代的年輕人都曾遭遇。還記得父輩們在回憶青年生活時,常念叨的就是那段既苦又累,還吃不飽的知青歲月。正是艱苦的磨難,堅定了他們此後發奮讀書、做先飛「笨鳥」的決心。生活並非那麼容易,發揮政府和市場各自應有的作用,讓老百姓有更多獲得感,當然是題中應有之義;但焦慮歸焦慮,如何在焦慮中找到一條情緒突圍的道路,恐怕是所有人都需要面對的時代之問。

這幾天,關於房價的討論,總是能輕鬆引髮網友熱議。一個比較有名的段子是:「按照現在的北京房價,兩個北京土著結婚,相當於兩家上市公司合併;外地人跟北京人結婚相當於借殼上市;外地人在北京買房相當於IPO。要是其中一套房劃片為上學區,相當於定增。」房價高企,樓市調控政策密集出台,一方面凸顯出進一步完善治理、給青年一代創造更好發展空間的政府責任,另一方面也映照出尚未買房者、以及有住房改善需求者的無奈。在這樣的無奈面前,吐槽、控訴、抱怨,都是自然而然的心理反應,然而無論現實如何骨感,生活總要繼續,結合個人實際,為未來做一個切合實際的規劃,是我們無法逃避的選擇。

人生有很多種選擇,年輕正是我們能夠盡情選擇和不斷試錯的最大資本和優勢。誰說畢業了必須在大城市工作、買房、安家落戶?能實現固然值得高興,但沒做到也不是件丟人的事。畢竟,每年畢業生數以百萬計,不可能都留在大城市。「廣闊天地,大有作為」,只要有思想、有知識、有技術,年輕人在哪兒都能找到自己的舞台。有專家分析,很多時候人感覺到「耗竭」,是因為來自外界的信息灌輸大於個人的應對能力,「所以帶來壓力」。他人建設性的建議當然要聽,但也不用照原樣原封不動接受別人建議的生活,對個人而言,聽從內心的召喚,敢做「不一樣的煙火」,再難堪的結果也沒那麼可怕。

最近熱傳一篇網文《如果你不是清華畢業,房子還是挺重要的》,意思是說,清華的學生表示「房子不重要」有點像雞湯,對於那些不是北大清華畢業的年輕人來說,「重要的不是房子,也不是愛,而是安全感」。我承認這個文章講的很多都很有道理,但也要說一句,就拿我本人來說,既不是清華的,也不是北大的,可是我同樣認同「與其抱怨黑暗,不如點亮自己」。每個人的一生都是獨一無二的一段經歷,怎麼過自己說了算。無需懷疑奮鬥的意義,無論在城市為夢想拼搏,還是回農村幫老鄉脫貧致富,無論是工作還是創業,問問自己什麼樣的生活是我最想要的,然後大膽地去做,如此人生,才能無悔。

推薦閱讀:

房價是大漲還是大跌?樓市大局已定
房價漲了賣房求補償與降價砸售樓處都是無賴行為
「亞馬遜效應」將席捲溫哥華 房價和租金要再翻兩倍?!
別TM再吹房價了!當美國試圖扼住中國咽喉,我們每個人都該深刻反思!
我為什麼不想買房——致父母的一封信

TAG:人生 | 房價 | 隨筆 | 定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