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綁架了你我不得自在?——看《道德經》十九章怎麼說
原文:
絕聖棄知,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茲。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文不足。故令之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萌解:
聖人不顯其蹤影形象,隱藏智慧而不用,如此對百姓的益處是大大地有。沒有仁義之說,百姓自然歸於父慈子孝。沒有投機取巧之行與利益之爭,便不會有流氓盜賊之類。僅說這三者也難以說明白,歸根結底其宗旨是:淡然面對所見所聞,保持簡樸的生活,少一點自以為是的私心,剋制自己對外物一發不可收拾的欲求,不妄自追尋了,便會無煩苦憂慮。
總結:
《道德經》十八章講了凡事物皆有其美與不足之處,同中有異,異中有同。這一章緊接著講了聖人立世無憂之道——不欲其美便不牽其不足,舍仁棄義復歸孝茲(忠孝難兩全),舍智巧舍利益則無欺無爭——淡然對待智慧、仁義、機巧、利益、保持簡樸,少私寡慾,不受煩勞憂慮之苦而得自在。
編外話:
老子段話引申到當下比較接地氣一點是不是說:沒有明星、偶象,粉絲等等崇拜與被崇拜的關係,百姓的生活就會安寧健康很多?
是的:智慧生欺詐虛張,仁義牽制孝慈,機巧利益導至盜賊與爭端。
聖人通明四達以棄智棄仁義棄機巧而見素抱樸,少私寡慾,處無憂自在。
而世人不通明四達以學智,講仁義,取機巧而入欺詐虛張、六親不和、爭名奪利之牢籠,生煩勞憂苦不得自在。世人在煩勞憂苦中自強,在自強中日損,強到頭來終為人,損到極處自為聖。
所以,同是脫離苦海的佛說:人是未來佛,佛是過來人!
如老子般的聖人,難不成是天生佛,天生的聖人?或許真有天生的佛聖吧,那會不會是上天派來的真神投胎人世以為引導眾生呢?
萌解《道德經》十八章:廢中存有,智中有偽,異中有同,賞同容異
《道德經》十七章——高人層次的評判標準,貴有志向勿多說
推薦閱讀:
※被綁架的狗
※周立波道德綁架:站著說話不腰疼
※綁架-電影版
※綁架了女兒19年以後,她被逮捕了...
※TVB創始人邵逸夫:得知兒子被綁架後,他先看了一場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