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劉植榮:去醫院還是去天堂?

去醫院還是去天堂?

作者:劉植榮

美國戰鬥機飛行員史蒂夫·斯諾與神經外科醫生米歇爾·孟相愛結婚,2010年8月25日生下女兒朱莉安娜。不幸正悄悄降臨,朱莉安娜2歲時還不能獨立行走,醫院確診為進行性神經性肌萎縮綜合征,這種病目前尚無治療方法。

朱莉安娜的病情發展到幾乎全身肌肉喪失功能,吃飯要用導食管向胃裡注射營養劑,呼吸則靠呼吸機。每當感染就要到醫院吸痰急救,給弱小的生命帶來巨大的痛苦。她常對父母講:「我最討厭醫院,尤其是吸痰。」

朱莉安娜4歲時,醫生對她父母講,如果再次感染風險會加大,也許救不過來,即使救過來,生命也不會延續太久了。

斯諾一家是虔誠的基督教家庭,朱莉安娜常唱讚美詩歌。一天,母親問4歲的女兒,如果再發病,是去醫院呢還留在家裡,去醫院可以再回家,如果呆在家裡就會去天堂。女兒不假思索地告訴母親,不去醫院,要去天堂,有上帝陪伴和照顧並不孤獨。

2016年6月12日夜,朱莉安娜再次感染,父母尊重女兒的意願,沒有把她送醫院。14日凌晨,朱莉安娜在母親的懷抱中平靜地永遠閉上了雙眼。

這個感人的故事解釋了對死亡的一種態度,但它也存在倫理甚至法律上的瑕疵。如果朱莉安娜是成年人,沒問題,這是一個完美的故事;但作為4歲的兒童,是否應該尊重她自己選擇的死亡方式?

兒童的理性尚未被喚醒,他們對事務的判斷主要來自感官的感受。兒童畏懼黑暗,因為黑暗隱藏了父母和熟悉的物件,使他們感到孤立無援;但兒童不會畏懼死亡,因為他們尚無法理解死亡是個什麼概念,也就是「初生牛犢不怕虎」。

生命、死亡與宗教等這些深奧的哲學問題4歲的兒童根本無法弄明白,對患上絕症的朱莉安娜來說,與其去醫院搶救遭罪,還不如在家等死,她只能憑自己的親身感受或母親的談話暗示進行取捨:去醫院很痛苦,去天堂很美好,當然選擇去天堂。別說是絕症,就是一般疾病,相信很多孩子也會選擇去天堂而不是去醫院。兒童生病去醫院大都嚇得要死,尤其怕打針,哭喊掙扎著不去。這時,難道父母就應該尊重孩子的意願,不送孩子去醫院治療?

正因為理性尚未被喚醒的兒童不具備判斷是非曲直的智力,所以,哪怕他們犯罪也不負刑事責任。父母作為未成年子女的監護人,必須履行對他們的人身和財產的照顧義務,根據子女的年齡和他們的具體要求,從子女的最大利益出發決定是否應該尊重這種意願,也就是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規定的「對兒童的意見應按其年齡和成熟程度給予恰當的關注」。(本文發《羊城晚報》2016年7月7日B4版)


推薦閱讀:

想開了就是天堂,想不開就是地獄
天堂與地獄之別
加拿大,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獄
東瀛印象--宅天堂秋葉原 - Qzone日誌
【「人聲低音炮」趙鵬《你的眼神 我的天堂》】

TAG:醫院 | 天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