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謨哲學—— 西方哲學史上的重大轉折

《求索》2000年第4期

莫法有;高燕子;

摘要:本文系統而概括地論述了休謨經驗主義懷疑論對傳統哲學的挑戰,從而揭示了西方哲學發展進入了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文章認為,休謨以其所提問題的深刻性和思維方式的獨特性,全面影響西方近、現代哲學的發展。它不僅奠定了康德批判哲學的基本框架,而且開創了現代西方諸多哲學流派的先河,全方位地開啟了現代西方哲學超越傳統哲學的道路。

休謨哲學是西方哲學史上的一個樞紐點。它通過對人類理智能力的考察,提出不可知論的觀點,從而充分暴露了此前唯理論、經驗論所包含的「獨斷論」成分,動搖了包括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在內的整個哲學基礎。如不解決他提出的挑戰性問題即可知與不可知的矛盾,哲學就很難繼續向前發展。休謨哲學對後人的影響是無與倫比的。它的懷疑論把康德「從獨斷論的迷夢中喚醒」,孕育了康德的「批判哲學」。它的精神實質和思維方式為現代西方諸多哲學流派所師承,實證主義、馬赫主義、邏輯實證主義乃至實用主義都把休謨奉為「宗師」,認為他們的哲學不過是休謨傳統的「簡單繼承」。由於休謨哲學的獨特魅力,自其誕生以來,思想理論界對它的討論從未中止過,但褒貶不一。本文就休謨哲學的內在邏輯作一簡要論述,並結合西方近、現代哲學的演變,對其在哲學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作出客觀評價。

一、休謨懷疑論對形而上學的批判

任何一種哲學的產生和發展,總是要受其所處的時代文化背景的制約,並且總是以它的先驅者傳給它的思想資料為前提的。休謨哲學的初始目標是由它所面臨的雙重哲學困境決定的。一方面,英國經驗論片面強調感覺經驗的可靠性,從強調知識是外物的反映,發展到用上帝(貝克萊)來確保知識的普遍必然性,從而使認識陷入困境;另一方面,大陸唯理論哲學片面強調理性思維的普遍必然性,認為人類知識具有天賦性,因此不可避免地需要抬出神聖的上帝來維護理性的權威,結果從強調主體的能動性導致了主體的「遺忘狀態」。面對如此困境,休謨把自己哲學的任務規定為反對「形而上學」的獨斷論,批判傳統哲學及宗教神學的虛妄,為科學知識尋求確實可靠的基礎。

休謨認為,一切科學都同人性特別是人類知性有關,因此,要實現對舊哲學的改造,首先必須對人類知性的範圍和能力作一番考察研究。他經考察認定,人類的認識必須以經驗為基礎、為範圍,一切科學知識都「必須建立在經驗和觀察之上。」①以往哲學的失足,在於對人類知性(即認識能力)運用不當,超越了經驗的範圍,從而陷入了形而上學的獨斷論。據此,休謨提出,我們所能認識的只能是我們所感知的東西,知識的對象是知覺。他把知覺區分為印象和觀念,印象是感覺和反省直接給予的材料,是可靠無誤的;觀念來源於印象,是印象在記憶和想像中的摹本。它們是一一對應的。一個觀念有無相對應的印象,是區分觀念的真偽以及是否有意義的標準。這就是休謨哲學「第一條最基本的原理」。

從第一哲學原理出發,休謨對以往哲學和宗教神學提出了較為系統的懷疑、批判和否定。首先,他對形而上學「實體」提出懷疑。他認為唯物主義者把「物質實體」、「外部事物」作為感覺的來源,是一種「自然本能的偏見」,因為任何人都不曾獲得過它們的印象,都「不能經驗到知覺和物象的聯繫。」②同時,他也指責唯心論者用上帝、自我等「精神實體」來說明知覺的產生,理由也是人們從未經驗到「自我或人格」的印象,因此「關於靈魂實體的問題是絕對不可理解的。」③關於上帝的觀念則更是如此,他斷言「關於神的存在,沒有理論證明可言!也沒有抽象證明可言!也沒有先天的證明可言!」④概而論之,既然實體是否存在是個超經驗的形而上學問題,既無法理解也無法論證,那麼建立在實體論基礎上的知識的可靠性是值得懷疑的。

其次,對因果推理提出詰難。休謨按研究對象不同把科學分為兩類:一類為研究「觀念關係」的科學;另一類為研究「實際事物」的科學。前者指數學,後者指實證科學。數學知識「只憑思想作用就可以把它發現出來」,而「關於實際事情的一切理論似乎都建立在因果關係上」。⑤那麼,因果關係是什麼?休謨從他的「第一原理」出發,既反對機械唯物主義用「力」來說明因果性的基礎,也反對笛卡爾、貝克萊等人神學唯心主義的因果觀。在他看來,這些理論是完全脫離經驗的,「我們不能了解最粗重的物質的作用,我們也一樣不能了解最高神明的作用。」⑥這一觀點在當時確實具有很大的挑戰性。休謨認為,因果關係的知識是從經驗得來的,而不能來自先天的邏輯推演。這種看法無疑有其正確的一面。然而,休謨認為,經驗只賦予我們零星的事實,經驗本身不能提供因果聯繫觀念的普遍必然性。經驗的積累只能使相似的對象增多,而不能斷言經驗過的事物與未經驗過的事物之間具有必然性。休謨在這裡提出了著名的「歸納問題」,即休謨問題,認為僅憑因果歸納永遠不可能達到普遍必然性,關於實際事物的知識不可能是普遍必然的知識。這樣一來,休謨把經驗論形而上學賴以推論的根據也給否定掉了。同時,他還進而確定了因果關係適用的範圍和界限,由經驗而來的因果推論只能適用於經驗的對象,而決不能適用於超經驗的「形而上學」實體。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形而上學作為一門知識的可能性,宣布了形而上學為虛妄。

再次,對宗教神學也持批判否定的態度。休謨認為,神、上帝是否存在也是個超經驗的形而上學問題,是值得懷疑的。我們「茫然地找不出證據來,以證明那個神明的存在或他的任何屬性的存在。」⑦有誰獲得過關於上帝的能力和作用的印象呢?沒有。因此,在他看來,那種「主張最高神明有普遍能力和作用的學說過於大膽了。」⑧他並且根據徹底經驗論的原則,對有神論者關於上帝存在的本體論證明、「神跡論」證明、「宇宙設計論」證明都進行了有力的駁斥,從而從根本上破壞和動搖了基督教神學的根基。但休謨並不是要徹底廢除宗教,他的本意是在否定了作為形而上學實體的上帝之後,希望建立起一種「真正的宗教」。

然而,由於休謨的「第一哲學原理」是一種狹隘的經驗論,這就使得休謨哲學內部不可避免地包含許多缺陷和矛盾。例如,他一再強調感覺的來源不可知,但(在事實和常識面前)又承認印象是「依靠於自然的和物理的原因」⑨;一再反對把認識來源歸結為「物質實體」、「外部事物」,但又說「外界對象只是借著它們所引起的那些知覺才被我們認識的。」10這表明他的理論的自相矛盾,無法把他的第一哲學原理貫徹到底。休謨從他的「第一原理」出發,用知覺去代替客觀世界和感覺主體的存在,以致把進行哲學思維的主體「自我」也還原為永遠流動不居的「一束知覺」。這是違背人們的一般常識和實踐的,難怪有人稱他是「無頭腦的哲學家」。

休謨哲學的缺陷和內在矛盾表明,經驗論和唯理論一樣,也不能正確解決人類認識的問題。經驗論發展到極端,理論上必將走向死胡同。這就向人們揭示:要真正解決世界可知的問題,必須重新思考經驗與理性的關係,結束以往僵硬對峙的狀態,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是一個時代性的新課題,是擺在哲學家們面前的一項歷史任務,它標誌著西方哲學思想發展進入到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很顯然,這個歷史任務包括休謨在內的經驗論哲學家和唯理論哲學家都是無力解決的,只有跳出狹隘經驗論和唯理論的立場方能獲得解決。但休謨把唯理論和經驗論的內在矛盾和弊端充分地暴露出來,並且通過深入的懷疑和問難,尖銳地提出一系列重大哲學問題,為人們進一步思考和解決這些問題提示出新的思路和方向,極大地促進近、現代西方哲學的發展,其歷史功績不可抹煞,具有劃時代意義。

二、休謨哲學的歷史影響

休謨哲學在歷史上的影響是極其廣泛、極其深遠的。他的經驗主義的懷疑論構成了西方近代哲學發展進程中的否定環節,是近代哲學向前發展的內在槓桿,成為康德以及德國古典哲學的出發點。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科學的發展,休謨所提問題的深刻意義和重要價值逐漸地顯示出來,直接影響現代哲學的諸多流派,全方位開啟了現代西方哲學對傳統哲學的超越之路。

1.對康德哲學的影響。

休謨對康德的影響最為直接、重大。這不僅表現在休謨探討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深深地打動了康德,而且還表現在休謨的經驗主義懷疑論為康德的批判哲學提供了思想資料,奠定了批判哲學的基本框架。康德曾毫不含糊地說:「我坦率地承認,就是休謨哲學在多年以來首先打破了我教條主義的迷夢,並且在我對思辯哲學的研究上給我指出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方向。」11正是在休謨的啟發下,康德完成了他的哲學變革,並建立起「批判哲學」。具體表現為:

其一,休謨探討問題的思維方式影響了康德。休謨從對人類理智能力的考察出發,把形而上學問題還原為認識論問題。他以經驗主義懷疑論,否定了形而上學實體存在的根據,把形而上學排除出科學與理性的領域,從而否定了形而上學「求真」的可能性。受此影響,康德也從形而上學的源泉即人類理性能力入手,把哲學研究的任務集中到解決「科學知識是否可能以及怎樣可能」的問題上。他通過批判性的考察,確認數學和自然科學不但可能,並且實際上已經存在;而形而上學成為科學則是不可能的。這就從根本上解決了形而上學的問題,達到了同休謨哲學相同的目的——推翻形而上學。

其二,休謨為康德哲學提供了思想資料。休謨的懷疑論暴露了以往哲學一個很大的弱點,即無論是唯理論還是經驗論,都形而上學地割裂了經驗與理性、認識與實踐的關係,因而都不能真正解決世界的可知問題。如不解決這個弱點和矛盾,哲學就難以繼續發展。如前所述,這個矛盾作為經驗論哲學家的休謨本人是無力解決的,康德卻機敏地發現了它,並發揮了休謨未經發揮的思想。康德提出「先天綜合判斷」理論,就是企圖克服經驗論和唯理論各執一端的片面性,主張將理性因素和經驗因素結合起來,使科學知識成為可能。康德正是在休謨的啟發下,通過對唯理論和經驗論的改造和綜合,力圖解決思維與存在、認識論與本體論的矛盾,從而在西方哲學史上樹立起一塊新的里程碑。

其三,休謨關於知識領域和信仰領域的區分,也給康德以深刻的影響。休謨以懷疑為尺度和武器,剝奪了上帝在知識領域的地位,摧毀了宗教神學的哲學基礎。但他並未完全拋棄宗教,他提出建立「真正的宗教」,為上帝進入信仰領域留了一條後路。受此啟發和影響,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處置了一個上帝,論證理性不能證明上帝的存在,把宗教逐出科學領域;但在《實踐理性批判》中又請回一個耶和華,論證了在實踐領域上帝的公設是應當的和必要的,它保證了道德行為的可能性。

2.對現代西方哲學的影響。

「現代西方哲學」這一概念不僅意味著在時間上比近代西方哲學新近,而且還表明它擔負著不同於以往哲學的全新的任務——對傳統哲學的全面超越。傳統哲學的基本信念主要表現為本體論上的實體主義、認識論上的理性主義和方法論上的科學主義,而現代西方哲學走的正是一條批判、反省實體主義、理性主義和科學主義,向傳統哲學提出根本性挑戰的超越之路。這構成了現代西方哲學的精神內核。對現代西方哲學而言,休謨相對於其他近代哲學家,更有其獨特的魅力。如果用歷史主義的方法動態地分析現代哲學的演變的話,我們就會驚奇地發現:現代西方許多哲學流派對傳統哲學的超越,都可以在休謨哲學中找到印記。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休謨以其天才般的遠見卓識,超越了他所處的時代,成為現代西方哲學的奠基人。

第一,對傳統哲學實體主義本體論的超越。傳統哲學認定,在宇宙萬物中存在著某種本原性的實體、本質,因此,它把實體問題看成是哲學探討的根本目的。休謨卻反其道而行之,他把知識局限於現象界,指出人的理性的有限性,反對理性的超驗使用,從而把人們從實體主義的迷夢中喚醒,開創了現代西方哲學反形而上學的先河。在否定了追求形而上學實體的意義之後,休謨哲學的「第一原理」在哲學史上最早把實證意義提了出來,給現代實證哲學以重要影響。現代西方科學主義思潮中的「邏輯原子論」、「可證實性原則」、「還原論」等都同休謨哲學有著密切的師承關係。當代英、美哲學主張「拒斥形而上學」,反對實體主義追求的抽象本質,認為只有經驗事實才是最實在的,不存在現象之外的超經驗的實體。這一思想顯然是以休謨哲學為最初發源地的。

由於休謨否定實體主義的意義,因此他並不關心實體世界,他真正關心的是現象世界,即現實世界。他的自然主義思想努力在實體世界之外去發現人的生活世界。休謨的感性、情感、社會道德生活為人立本的導向,引起了現代哲學「向生活世界回歸」潮流的強烈迴響。胡塞爾主張把實體世界「懸擱起來」,以達到「回歸生活世界」的思想,狄爾泰的「生命哲學」,維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等無一不是對休謨「生活高於哲學」原則的承襲。他們都反對實體主義,反對任何形式的形而上學,認為生命才是哲學的唯一對象,生命背後沒有物體也沒有理念實體,這就從根本上實現了對形而上學實體論的超越。

第二,對傳統哲學理性主義認識論的超越。理性主義一向是西方哲學的傳統,文藝復興更是堅定了近代哲學的理性主義信念。然而,這一傳統在近代經歷了一次較為徹底的消解,它來自休謨。休謨說:「理性是,並且應該是情感的奴隸。」12把理性置於情感之下,這是對自蘇格拉底、柏拉圖以來西方理性主義傳統的哥白尼式的顛倒。因此,休謨哲學是現代西方非理性主義思潮的淵源之一。

休謨哲學的非理性思想,從否定的一面看,表現為懷疑主義。他從經驗和觀察中得出理性信念並不存在的結論,極大地動搖了理性的地位,導致了非理性的爆發。從肯定的一面看,休謨的非理性思想表現為他的自然主義理論。休謨自然主義思想的基本傾向是非理性的,它竭力用「想像」、「習慣」、「本能」等前理性和非理性因素來說明人的活動,描述人的共同本性,解釋人的精神現象和人生現象。因此,休謨哲學代表著18世紀重理精神的破產,導致了非理性信念的爆發。

第三,對傳統哲學科學主義方法論的超越。古希臘哲學與科學是渾然一體的,自然科學原則明顯地支配著希臘哲學。近代自然科學獲得迅速發展,受此影響,近代哲學讓自然科學的方法佔據了思維中心。現代哲學要超越科學主義的方法,就必須在原則上使哲學和自然科學劃清界限,不再相信自然科學對哲學的優越性。休謨哲學通過對因果關係的詰難,否定了因果關係的客觀性、必然性,使自然科學知識成了一些或然的判斷,大大地損害了自然科學的權威。「休謨問題」成為現代西方哲學反對科學主義方法論的有力武器,並在此基礎上力圖使哲學處於一種相對於所有的自然科學來說是全新的維度中。它不再向自然科學的方法借貸,而是要創立一套適用於哲學自身的方法。

傳統哲學的科學主義方法論是一種主客二分的對象性思維方式的產物。它的錯誤之處在於它無條件地承諾這樣一個前提:主體和客體屬於相互分裂的兩個世界。現代西方哲學超越主客對立的思維方法,走向了主客不分的本源性情感體驗。馬赫的「要素論」、詹姆斯的「純粹經驗」,以及新實在論的中立一元論,都是這一超越的結果。但尋根溯源,這種主客不分的思維方式早已初見於休謨的觀念論中。休謨認為來源於感覺經驗的知覺才是知識的對象,而知覺是無分主客的,認識的客體和主體都包容於其中。可見,休謨和上述哲學家之間不無理論上的根苗關係。

注:①③⑨1012休謨:《人性論》,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第8、200、309、83、453頁。②⑤⑥⑦⑧休謨:《人類理解研究》,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第135、27、67、136、16頁。④休謨:《自然宗教對話錄》商務印書館1962年版,第17頁。11康德:《未來形而上學導論》,商務印書館1978年版,第9頁。
推薦閱讀:

天台哲學的原理 如是因如是果
語言哲學的一點研究(2)
十八屆六中全會的的"四個意識"、"四個全面"、"四個著力"、"四個自信"和"四個創新"具體指什麼?
大衛城哲學錄:生與死
李德順 | 人生哲學的兩個視角

TAG:哲學 | 西方哲學 | 西方 | 哲學史 | 西方哲學史 |